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综合评价(B)1.“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中国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A.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B.发展近代教育,更新传统文化C.维护国家统一,保护传统经济 D.加强军队建设,巩固清朝统治2.1841年,美国政客亚当斯敏锐地认识到:“中国查抄了英国非法输入的鸦片,仅仅是引发战争的偶然事件,战争爆发的根源另有其他。”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源”指的是( )A.清朝政府统治腐朽落后 B.美国政客的挑拨C.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D.林则徐虎门销烟3.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虎门销烟发生在( )A.广东 B.福建 C.浙江 D.江苏4.下面两幅图是鸦片战争后广州和上海部分年份的外贸状况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图1 对外贸易的货值统计(单位:万元) 图2 输出茶叶数量表(磅)A.外贸格局没有发生改变 B.广州对外贸易竞争力逐渐削弱C.上海成为全国外贸中心 D.茶叶出口差异受国际市场影响5.在144小时的过境免签政策加持下,Chinatravel(中国旅行)爆火。一位英国游客在广东虎门参观后,在微博发布“折断的烟枪”雕塑照片并配文“Chinasocity!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导游应补充的历史背景是( )A.此处见证了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的陨落B.该遗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焚毁的皇家园林C.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彰显民族气节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虎门炮台的防御作用6.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这反映了( )A.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 B.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C.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和腐败 D.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7.清代诗人陆嵩在《闻和议有成夷船将出江去感而有作》中写道:“督臣朝返朱雀桁,夷船夜达金陵城。……伊节相来争郊迎,谓今和议必有成。船如何坚,炮如何利,东南半壁势将倾。……朱提二千一百万,所利甚溥岂独欢夷情。”其中“和议”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8.晚清驻外领事自1877年首开其例,有资可查且备有籍贯的驻外领事计有108人,其中籍贯是广东、江浙地区的多达64人,占比59.26%,而山西和河北地区却只有1人。据此判断,影响其区域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A.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B.列强殖民统治政策C.地区近代化发展水平 D.清政府的统治范围9.某校历史社团搜集了部分流失海外的文物资料(如下图文),它们共同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A.浴血虎门 B.火烧圆明园 C.收复新疆 D.镇南关大捷10.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据此判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通过洗劫圆明园获取更多财富 B.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D.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11.一名英国军官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0月26日,我们经过被烧得发黑的圆明园围墙,……我和另外2人……径直来到了园内,因为今天上午我听说有几个装有珐琅彩铜花瓶的房间没有被烧。”这一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A.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的暴行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遭受的掠夺C.甲午战争时期清廷的无能 D.八国联军侵华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12.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要求取得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材料描述的事件使(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中国丧失了北方大片领土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清廷完全沦为列强侵华工具13.《京报》是明清时期刊载上谕、大臣奏章的新闻文抄。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特下谕旨:为英人递送《京报》之人,即系汉奸无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恭亲王奕 派人将《京报》交由联军派发。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清廷放松对大众传媒的控制C.西方列强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14.有学者说,这部文献规定了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分配土地,体现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巨大的革命性。该文献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5.太平天国控制长江中下游核心经济区长达14年,导致清廷财政崩溃、八旗军体系瓦解,迫使清廷启用汉族官僚(如曾国藩、李鸿章)组建地方武装,形成“督抚专权”的政治格局。这表明太平天国( )A.动摇清朝统治根基 B.打破传统经济秩序C.激发民族抗争意识 D.催生制度变革尝试16.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允许通商并引入外国技术人员,但强调“外人不得擅入旱地”“不得毁谤国法”。这一主张的核心是(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坚持主权与开放并重C.维持传统的外交体系 D.对列强侵略妥协退让17.下表是我国19世纪中期两个年份的人口数量统计。导致两个年份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 道光三十年(1850年) 同治四年(1865年)人口数 4.3亿 2.37—2.6亿A.列强入侵 B.自然灾害 C.闭关锁国 D.农民起义18.同治年间(清朝后期),苏州、浙江、安徽一带成立了一些“劝农局”“招垦局”等机构,鼓励农民去开垦荒地。后来,很多来自湖北、河南、江西等地的农民也迁到这些地方来。这一移民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C.民族工业的兴起 D.东南边疆危机的显现19.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秀全颁布了纲领性文件,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这一文件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均田免赋令》 D.《明定国是》20.太平天国方面描述洪秀全的形象“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清廷则指出洪秀全“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 )A.占有史料的多少 B.观察角度的不同 C.所持立场的不同 D.记录载体的区别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6—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1850年春夏间,洪秀全发布金田“团营令”。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摘编自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材料三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许多平民百姓被杀,其惨况无可描述。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洪秀全发动此次农民起义的开始标志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3)材料三所叙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综合上述材料,概述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意义?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这是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但这个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为增加贸易量,欧洲人想要更多的让步,而中国人则认为,这些条约向欧洲人承认的特权太多。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毫不奇怪了。——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统治阶级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增开了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因此而进入长江流域和华北,与此同时某些腐朽而僵固的封建传统观念被迫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虽然是被迫的结果,但却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因此,就社会观念的更新来说,186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摘编自冯章葆《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新认识》(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指的是什么条约?材料二所述战争是由哪两个国家发动的?(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并据材料二、概括这次战争的主要影响。(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在上述两次战争中失败的内部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