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李清照(1084-1155),字玉漱,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出身名门
不知死于何时何处。
李清照
1101
1127
1129
1132
1151—1155
1084
18


于赵明
诚,琴

和鸣
44


宋破灭
,




46岁赵明诚亡

丧夫
49





没有子嗣
,独居终老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
74

再讼
嫁而
张离
某之
,。
南渡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欢乐自由的少女生活
颠沛流离的孀居生活
平静悠闲的少妇生活
1127年,靖康之乱 南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卖花担上,买得一支春欲放……怕郎猜道。奴面不如画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闺怨离愁
清丽柔媚
怀旧悼亡
凄婉哀怨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前
南渡后
后人对她的评价: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婉约词派
婉约词派是宋代的一个词派,由五代的“花间词派”逐步发展形成。代表作家有秦观、李清照、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柳永等。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比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易安体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被称为“易安体”。
“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
被誉为
她的作品主要有:
《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漱玉词》
写作背景
靖康之变,宋国都汴京(今开封)被金人攻陷,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兵押往金国,从此半壁江山沦陷。宋朝政权仓皇南逃,北宋灭亡。宋高宗偏安一隅,建都临安,史称南宋。
李清照夫妇也随之从北方流亡到南方。志趣相投的丈夫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声声慢》之后,李清照再也没有词作传世,这首词成了她的绝唱。
朗读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乍(忽然)暖(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暖)还寒时候(季节),最难将息(养息,休息。将: 动词,保养,调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菊花)堆积,憔悴(凋零、枯萎)损(相当于“极”,副词,表示程度很深),如今有谁堪(可以,能够)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怎么、怎样)得黑(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夜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光景,状况),怎一个愁字了得(了却,了结)!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盏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晚来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用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思考
2.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写“愁”的?
直接抒情的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抒胸臆,抒写愁情
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写“愁”的?
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写“愁”的?
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借助意象,表达愁情
间接抒情
赏意象 品愁情
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情的?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是“愁”的象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为何说是“淡酒”?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词人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一个“淡”字,表明词人晚年的境况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急风:渲染愁情
为何说是“风急”?
冷风正劲,倍感凄冷。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声凄惨,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
过雁:象征离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相识”怎样理解?
“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
“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常常见到的,所以说“旧时相识”。
“雁”是信使,它让词人回想起当年和丈夫鸿雁传书的日子,更增添了词人心中的无限凄凉。如今,丈夫已逝,谁再给她捎信?她又捎信给谁呢?
睹物思人,雁是人非,更感绝望和悲哀。
不仅点明季节,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
表达孤独落寞之情,
容颜已失,慨叹时光流逝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即菊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
“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
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虽然人不摘花,花也当自萎;及花儿已损,则更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出了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出词人惜花将谢的情怀。
梧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对词人抒发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一叶知秋,梧桐是哀愁的象征;秋雨绵绵,落在叶上,打在心上,雨也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这几句渲染了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气氛。
作用:这样的气氛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对词人抒发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
意象 所表达的感情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表现了词人晚年的凄凉惨淡。
风急而冷,加重愁情。
引发对故国故家和往昔生活的追怀,表现了国破家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
象征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景。
象征悲凉、孤寂、凄苦。
象征哀伤、愁思。
补充知识
“加一倍法”
“加一倍法”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深层的表现手法。
从侧面、反面落笔,含有转折、对比、反衬、映衬、顿挫、翻叠等多种修辞功能,而且取象用譬,翻空出奇,字句锤炼,往往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在艺术表达上有事半功倍之效。
如:杜甫《春望》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写诗人对国事的忧伤。“花”“鸟”是美的事物,通常令人喜爱高兴,然而诗人对着“花”“鸟”还是流泪,感到触目惊心。一反惯例的描写,表现出诗人的悲痛之情不比寻常。
如:曹植《杂诗(其一)》(“高台多悲风”)写怀人,欲托孤雁“遗音”,本已是思念至极,但孤雁却“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声声慢》中“淡酒”“雁过”“黄花”“梧桐细雨”是
如何通过 “加一倍法” 将愁情越写越浓的 ?
①本可借“淡酒”消愁,但没想到“晚来风急”,愁情再加天寒。
②“雁过”这一意象本能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更何况,这雁在北方故国已认识,又或许在去年、前年雁已飞过,言滞留南方之久;再次见雁,自己依旧颠沛流离,晚年凄凉;再者,雁总有回到北方家乡之日,而自己却遥遥无期。
③“黄花”繁盛,本应有人摘取,或许曾经词人与丈夫一同采过菊花,可如今却无人采摘;以花之繁盛与自己年华老去形成对比。自言自语道:“如今有谁堪摘?”
④“梧桐”值清秋,本已枯黄,让词人愁情满怀;又遇“细雨”绵绵,愁情更生,冷冷的雨,点点滴滴,仿佛滴落在词人心中,悲凉万分。
赏意象 品愁情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冷清、凄惨、哀怨、愁苦的意境
国破家亡,孤老无依,凄苦难言的心绪
塑造了一个秋雨黄昏下心事重重孤老无依,凄苦难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写“愁”的?
借助意象,表达愁情
直抒胸臆,抒写愁情
妙用叠词,抒发悲情
开头七组叠词可否换成“寻觅、冷清、凄惨”为什么?说说叠词有何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妙用叠词,抒发悲情
从 入手
开头七组叠字怎样抒写感情的?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结果
引发
体现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眼前景
肃杀
凄清
愁情
凄然寡欢
惨然不乐
感情基调: 哀怨凄凉
(1)渲染了悲凉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拓展意境】
(2)加强了语气,极有层次地表现了词人愁苦的心情;【增强感情】
(3)增强了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加强音乐美】
开头七组叠词可否换成“寻觅、冷清、凄惨”为什么?说说叠词有何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妙用叠词,抒发悲情
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写“愁”的?
借助意象,表达愁情
直抒胸臆,抒写愁情
妙用叠词,抒发悲情
处处生愁,
物物助愁,
景景牵愁,
一个“愁”的世界!
《声声慢》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收束,试对这两句作简要赏析。
①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的?“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引人深思。这两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
②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之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在提醒读者,这里除了悲欢离合、伤春悲秋一类的“愁”外,更有时代的、国家的“愁”在。词人以这两句收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兴趣,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读懂了李清照词中的“愁”,也就读懂了李清照的一生。
李清照的“愁”
古人写“愁”多化抽象为形象,李清照也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而《声声慢》的结尾为什么不将“愁”形象化地表现出来?
其他诗人是如何写“愁”的呢?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 李煜
独辟蹊径,不言愁如何多,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繁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概括得尽,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
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巧妙又不落俗套。
梳理李清照的人生大事记,分析她复杂的愁因源于何处?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夫妻融洽,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染病去世,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温州奔波。
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与张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死于杭州一座带有芭蕉的庭院里。
李清照大事记:
李清照缘何而愁呢?
靖康之变
第一阶段: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怀春少女时期!
第二阶段:幸福美满、相依相伴的新婚少妇时期!
第三阶段:离愁别绪、忧忧戚戚的离别丈夫的闺怨时期!
第四阶段:夫死国亡、颠沛流离、无依无靠的晚年时期!
(少经繁华)
(青遇幸福)
(中遭丧乱)
(晚历凄凉)
梳理李清照的人生大事记,分析她复杂的愁因源于何处?
情愁——孀居之苦
家愁——丧夫之痛
国愁——亡国之恨
词人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营造出冷清悲凉的意境,抒发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内心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总结全文,提升感悟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三首词,从意象、意境、选材、情感等方面回答豪放派与婉约派作品有何不同。
比较豪放与婉约的不同
(1)在意象上,豪放派倾向于大的并且比较开阔的事物,如大江大河等;婉约派则选取相对小巧而情思细腻的事物,如风雨花鸟等。
(2)在意境上,豪放派旨在营造一种奔放宏大而又慷慨豪迈的气氛,婉约派则有一种柔和婉转含蓄的格调。
(3)在选材上,豪放派一般抒发人生志趣,借山水景物,感古怀今;婉约派则爱写男女恋情,悲欢离合,咏物记事等。
(4)在情感上,豪放派多了几分豪气,饱含高逸旷达的精神;婉约派则是委婉而又细密,萦绕回环,细腻绵密。
渔 家 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星河:银河。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殷勤:关心地。
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慨叹。
谩有:空有。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渔 家 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呐,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在李清照词集中风格独特,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历来引人瞩目。
黄苏: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
梁启超: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 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 ”“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 ”,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蓬舟”,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D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星河欲转千帆舞”中“转”“舞”二字,逼真地写出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
B.经过海上航行,词人的梦魂仿佛回到天国,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自己要回到何处。
C.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走,她疾呼:风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吧。
D.该词通过记梦,抒发词人对现实的眷恋,表达了自己不被苦难磨灭的追求和向往,在她的作品中别具一格。
这首词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在她的作品中别具一格。
①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壮阔意境:词首的海天相接图,词尾的大鹏展翅图。
②阔大而豪迈的气度。尽管自己孤苦无依、志不得伸,但仍未放弃理想,执着追求。
③它所描绘的梦幻境界丰富多姿,使人神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这首词风格豪放。请简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阅读《乱世中的美神》一文,在他人的文章中去更全面的了解这位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