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秋新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综合评价(A)(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秋新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综合评价(A)(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综合评价(A)
1.1872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为应对西北边疆危机,创办兰州制造局。1878年,又创办了兰州机器织呢局,开启了西北近代工业先河。这些举措实践的主张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民主与科学
2.在中国现代化的启动过程中,1860年具有特殊意义。通过这一时间坐标与一系列历史事件,一个立意进行变革的领导集团……一个动员变革的纲领口号崛起于中国政治舞台、构成这一事件启动的基本环节。“这一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通过移植来保护中国的文明。材料中的“移植”体现在(  )
A.利用西方先进技术 B.传播近代启蒙思想
C.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D.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4.“洋务运动的确为我国近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起码透过委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打开了部分人的视野,令他们可以在日后不断积累实力,为近代化发展尽心尽力”。材料主要表述了洋务运动的(  )
A.背景 B.目的 C.影响 D.内容
5.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反映出洋务派购买、试造船炮的根本目的是(  )
A.引进机器生产 B.发展民用企业
C.建成新式海军 D.保障国家安全
6.从“1894年中日经济数据对比表”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中国 日本
财政收入 8103万两白银 6442万两白银
人口 约4亿 约4000万
军费开支 约5000万两白银 约7500万两白银
铁路里程 不到400km 约4000km
A.中国的人均收入高于日本
B.洋务运动使中国走向富强
C.日本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D.日本更加重视军队的建设
7.“甲午一战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国人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这反映出(  )
A.《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B.戊戌变法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基本国情
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推动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D.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国力增强
8.某学校历史社团设计“反抗侵略的英雄人物”展板,其中①、②处分别为(  )
平定东南沿海倭患 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领导虎门销烟 平壤战役中力战殉国 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
戚继光 郑成功 ① 左宝贵 ②
A.洪秀全 冯子材 B.左宗棠 梁启超
C.林则徐 邓世昌 D.康有为 谭嗣同
9.康有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日本蕞尔小国,其地十八万方里,当中国之一蜀,而敢灭我琉球,剪我朝鲜,破我辽东,跃我威海,虏我兵船,割我台湾。”与此事件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据统计,从光绪十一年四月起至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止的十年中,整个三海大修工程(慈禧归政后颐养之地)的经费总额约为600万两,其中从海军衙门经费中挪用436.5万两”。材料可以佐证(  )
A.清朝海军实力弱小 B.北洋海军支出过多
C.清朝政府腐败不堪 D.甲午海战必然爆发
11.报刊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形式,扮演着多重角色和功能。如图报刊共同反映的时代诉求是(  )
A.变法图强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扶清灭洋
12.《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新思想
13.《戊戌政变记》所述:“虽新政未实施,而舆论已大行,民智骤增”。另据《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1902年新设学堂数量较1898年增长320%,课程中西学占比达65%。材料表明戊戌变法(  )
A.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B.促成了近代思想启蒙
C.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D.掀起了科学民主思潮
14.19世纪末,梁启超指出迈向世界文明的轨道唯有医学,要“保民”,就必须从医学开始;康广仁也在其创办的《知新报》上特辟专栏介绍西医;时人发表《富强始于卫生论》一文,阐述了“强国”与“强种”、“强种”与“强医”的关系。这些现象(  )
A.表达了民族救亡的愿望
B.对传统文化存在全盘否定倾向
C.强调思想救国的重要性
D.使政治改良群众基础大为扩大
15.戊戌政变后,因支持维新变法而被革职充军新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张荫桓,在路过直隶省城保定时,“两市观者万数,咸呼曰‘看大奸臣’或有甚其词者,曰:……何如杀却,岂不省事?’舆论纷纭,异口同声”。此现象说明(  )
A.变法危害了广大百姓利益
B.总理衙门出卖了国家利益
C.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广大百姓痛恨变法者
16.电影《唐探1900》以1900年的中国为背景,影片中人物形象鲜明,个性丰富。能反映影片历史背景的是(  )
A.内忧外患,清政府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运动
B.义和团运动兴起,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等八国组织联军,向北京进犯
C.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学生举行示威游行
D.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人民渴望安定
17.在这次战争中,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出兵攻占了天津和北京。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却在这民族危急的关键时刻逃亡到西安,听任帝国主义在中国烧杀淫掠。“这次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下面与图二的外力有关的史实是(  )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北京条约》的签订
19.据《李鸿章全集 电报(七)》记载:“此次中外起衅,各国无不误会 授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即日电商各国外部,先行停战,仍将应行议结事宜。”下列属于此次“中外起衅”影响的是(  )
A.圆明园惨遭洗劫焚毁
B.宝岛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
C.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0.某历史教师在制作“义和团运动”这一课的课堂设计时,先后做出了这两版本教学设计,据此推断,该教学设计调整的主要目的(  )
第一版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义和团形成组织义和团控制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失败 → 第二版义和团组织的性质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义和团廊坊阻击战义和团天津保卫战
A.更能够体现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B.更凸显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
C.更能够体现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D.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了内外两个致命威胁,舒缓了一口气,随后的一段时期,清朝表现出一种相当显著的复兴气象。这种气象体现在:镇压捻军和回民叛乱、恢复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与外国列强之间的和平,以及采纳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空前凶猛,中国的抗争亦随之激烈。抗争有两种类型,动机虽都是为了自救,但采取的方式大相径庭。一为观察世界形势,认为必须进行政治改制运动,才能与西方并驾齐驱;一为昧视时代潮流,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成为暴力反洋运动。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的“内外两个致命威胁”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实现“自强”的途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中“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指什么运动?二者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2.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9年6月的这场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摘编自《安德鲁 翰德森致拉本特函》
(1)材料一中的“这场禁烟运动”引发了哪一场战争?中国被迫接受的“条件”写在哪一文件里?这些条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我,没有到过圆明园。但,我感到灼伤的痛楚,我听见你在低泣。
——张晋松《我没有到过圆明园》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在事件发生的战争前后攫取好处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蕃篱尽撤。”
——《清史稿》
(3)根据材料三,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情?“藩篱尽撤”说明近代中国怎样的海防现状?“甲午一役”后,中日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
材料四:1900年,西方列强悍然发动了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1901年初,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借光绪帝之名下诏,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4)慈禧太后的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次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综上所述,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