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单元综合评价(B)1.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各阶层在不断挽救民族危亡的过程中喊出自己的主张。下列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A.自强求富 B.君主立宪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2.“洋务派这些官办的军事工业不但要受总督、巡抚的控制和监督,还要受总理衙门的节制;还有一批挂名支薪、并不到职任事的官僚。”材料反映出( )A.洋务运动受到外国势力挤压B.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C.洋务企业具有浓厚的封建性D.洋务企业利润远高于外国企业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4.咸丰十一年(1861年)恭亲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聘请英国海军人员来华创设新水师。同治四年(1865年)曾、李二人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这些历史事件反映出( )A.当时中国已实现了工业化转型B.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C.清政府彻底放弃封建统治理念D.洋务派主动进行近代化探索5.曾国藩、李鸿章等曾奏称:“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以图自强。”此举的根本目的在于(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维护清政府的统治C.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D.掀起思想解放潮流6.“被辟为商埠后,一向以内敛、安逸、守家、平和为城市风格的苏州,一下子被推到政治和外交的最前沿,苏州的平静被打破了。”与材料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导致(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7.习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指挥致远舰与日军展开激战,在黄海海战时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是( )A.林则徐 B.关天培 C.邓世昌 D.丁汝昌8.时政漫画是历史的一种遗存元素。如图所示19世纪末漫画反映了( )A.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重B.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局势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沙俄趁机侵占中国领土9.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华投资总额增加的情况下,投资结构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运输业由1894年的10%(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下同)上升到1914年的38%,其他行业如贸易、制造业、金融业等都有明显下降。据此可知( )A.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了外国经济侵略B.甲午战争导致经济的衰落C.运输业能给列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权益D.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已经全部为资本输出10.梁启超于1911年春游历台湾,途经日本,停船登岸参观中日签订条约的春帆楼并作诗。其诗注曰:“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急”。中日在此“伤心地”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1.1896年,重庆《渝报》在“译文择要”栏目中刊登大量介绍西方法制、经济的文章,较广泛地介绍和翻译了关于西方及日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著作。此举( )A.促进洋务运动的开展 B.助推维新思想的传播C.激发革命思潮的兴起 D.开启民主科学的追求12.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将中国人知不足后进行的探索活动填在如图的示意图中,①②正确的是( )A.①戊戌变法②辛亥革命B.①辛亥革命②戊戌变法C.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D.①新文化运动②洋务运动13.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识之士求新求变。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的触动下,世纪之交的中国先后经历了戊戌变法与新政。有关上述变法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B.起到了一定思想启蒙作用C.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的D.有利于巩固清政府的统治14.20世纪20年代,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因连年亏损濒临破产。当时该厂面临日本纱厂的低价倾销竞争,同时还需缴纳北洋政府新增的“棉纱统捐”等繁重税项。这反映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根源在于( )A.日本侵略范围进一步扩大B.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C.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D.民族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低15.戊戌政变后,因支持维新变法而被革职充军新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张荫桓,在路过直隶省城保定时,“两市观者万数,咸呼曰‘看大奸臣’或有甚其词者,曰:……何如杀却,岂不省事?’舆论纷纭,异口同声”。此现象说明( )A.变法危害了广大百姓利益B.总理衙门出卖了国家利益C.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D.广大百姓痛恨变法者16.《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提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关于这一“国耻”理解正确的是( )A.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B.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戚继光抗倭 B.武昌起义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18.抗拒或限制变革的政治和社会力量的一个惯用方法,就是以保卫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为号召,刺激、煽动狭隘、保守的民族主义情绪,以维持传统的政治秩序和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最能证明此观点的史实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19.《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反映出《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20.将历史事件引入坐标系,可以更生动描述历史事件在某一时间的影响和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观察下方坐标轴,请给Y轴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A.中国近代化缓慢推进 B.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C.近代抗争外来的侵略 D.半殖民地化程度演变21.国弱遭人欺。近代中国,任人宰割,教训深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数量图表。材料二:1895年1月23日,日本海军司令写信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信中说:“今天我给你写信不为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心平气和地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你如能来日本,海军中将、枢密顾问随便你当……”(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之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材料三:德国漫画《在中国作战》。(注:八名穿不同服装的军人肆意殴打一中国老人)(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英国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呈现出怎样的趋势?依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海军司令给丁汝昌写信的目的是什么?丁汝昌的态度如何?指出日本海军司令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3)材料三漫画反映的是哪一次侵华战争?这次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2.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却不再是那个旧中国。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日本士兵武夫日记记载:上午8时30分列队。到城外下关打扫战场,也就是去处理敌人的尸体。扬子江岸边尸体遍地,令人吃惊。用汽船搬运死尸,投入扬子江的江心。仅我们处理的尸体就约2000具。材料三 1937年,出现了中国近代留学史上规模最大、情景最为壮观的一次回国潮。当时正值战火纷飞,交通阻隔,留学生们不惜牺牲个人学业,辗转千山万水,想方设法回到祖国。为筹措旅费,有的多方借贷,甚至变卖衣服和留学用具。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摘编自王奇生《留学与救国》材料四 日军在战争记录中写道:“共军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进行奇袭,炸毁铁路、桥梁及通讯设施。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修复。”材料五“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欣”。——慈禧太后“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杨洁篪(1)材料一图片一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2)材料二记载的是什么历史事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中国留学生回国潮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体现的时代精神。(4)材料四记载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五中图二条约中哪一条内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出现材料五中两种不同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