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秋新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综合评价(B)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秋新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综合评价(B)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综合评价(B)
1.孙中山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恢复中华”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2.从下列两幅形势图中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革命运动都从南到北席卷全国
B.两次斗争都取得了胜利
C.两次斗争都反对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D.都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3.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某班级举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主题演讲比赛,以下可作为演讲素材的是(  )
①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
②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③在《民报》发刊词阐发“三民主义”
④领导北伐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曾国藩、林则徐 B.陈独秀、毛泽东
C.康有为、梁启超 D.孙中山、黄兴
5.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说:“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家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这说明(  )
A.革命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C.中华民国国际地位极大提升
D.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6.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君主专制有长久生命力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在中国有悠久历史
D.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没有人敢再称帝
7.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广西、福建、广东、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清政府瓦解是大势所趋
B.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8.找出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与“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三个关键词相关的事件是(  )
A.近代开端 B.走向共和 C.军阀割据 D.国家统一
9.孙中山在一篇宣言中写道:“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一人冠冕”指的是(  )
A.溥仪称帝 B.黎元洪任副总统
C.袁世凯称帝 D.蒋介石任总统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等自由的权利。”由此可以看出该文献(  )
A.主张责任内阁 B.维护封建专制
C.倡导司法独立 D.肯定自由民主
11.孙中山于1895年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1900年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两次起义都失败了,但民众的态度差别很大,广州起义后革命者们被视为“乱臣贼子”,而惠州起义失败后,一般人很少有恶语相骂,反而替革命者们的失败感到惋惜。这一变化(  )
A.说明辛亥革命成效显著
B.体现戊戌变法被民众否定
C.显示革命反满思想得到传播
D.表明孙中山成为公认革命领袖
12.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方面“东洋头”、中分、偏分成为男子的时尚发型。文化领域也出现新现象,原出版的《平民政治》再版后改名为《共和政治》,刊物《国粹学报》改名《共和杂志》后一路畅销。这反映出辛亥革命(  )
A.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B.推翻封建专制
C.促进社会面貌改变 D.推动思想解放
13.有学者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其民权主义之中“民有”“民享”的观念与儒家的民本主义大同小异,而“民治”观念则是孙中山对儒家民本主义的发展和超越。材料反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A.根源于中国儒家文化 B.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C.适应了中国基本国情 D.是对儒学的发展完善
14.武昌起义爆发后,英国驻华外交官虽有意维护原有政府,但发现“所有一切武力行为,以期恢复旧观,断无可望”“以兵法观之,(清)似无可望”。这说明英国外交官(  )
A.积极推行“以华制华”方针
B.支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C.认为清廷统治难以维系
D.主张武力干预中国内政
15.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到,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这表明孙中山(  )
A.提倡发展社会主义 B.关注民生问题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D.主张绝对平均
16.从“民不可一日无君”的帝王思想,到“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再到“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的历史事实与大势。这些变化反映出辛亥革命(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激发了社会各阶层革命热情
17.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 ( 意为“我们”) 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是指(  )
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推翻了封建制度的统治
C.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8.1912﹣1933年间,仅四川一省就发生战事近500次。湖南地处南北要冲,是南北军阀必争之地,70余县,无地不灾,3000万人之家,无家不毁。这段材料用来可以说明哪一历史事件造成的危害(  )
A.金田起义 B.义和团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军阀割据混战
19.如图是一张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毕业证书,按落款日期它应当颁发于(  )
A.19世纪20年代 B.19世纪3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20.有学者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背叛共和后,辛亥革命就失败了。但是,如果从民主发展的进程来说,袁世凯反对民主、背叛共和失败的那么惨那么快,又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他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B.推翻了清政府反动统治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拉开民族民主革命序幕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许多学者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建国方略等等,都具有强大而又长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孙中山曾经称“华侨是革命之母”。在孙中山的动员和组织之下,华侨从经济上支援了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十次起义,相当多数靠的是华侨捐献。孙中山认为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十分脆弱,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带来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摘编自蔡永飞《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三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革命贡献。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得到了广泛的宣传。规定“人民享有人身、财产、居住、信教自由、选举、被选举、考试、请愿、诉讼等权利”,展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标榜的民主精神。明确了国家有保障人身财产不受他人非法侵犯的义务,打破旧社会束缚民间资本流通经商的各种限制,在现实中促进了中华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叶玮《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倡导的进步主张,并结合所学指出其历史地位。
22.孙中山先生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后继者留下了珍贵的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田王毅,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1)材料一中“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的“革命”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 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党,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
(2)材料二中“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分别体现了什么主义?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3)材料三中说: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这是什么意思?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受到全体中华儿女景仰。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时代。你认为孙中山先生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你去学习、发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