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12 论语十二章第三单元目 录CONTENTS011星题 积累运用022星题 阅读鉴赏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3分)( A )A.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不愠.(yùn) 逝.者(shì)B. 罔.(wáng) 笃.志(dǔ) 殆.(dài) 焉.(yān)C. 箪.(dān) 好.之者(hǎo) 曲肱.(gōng) 惑.(huò)D. 矩.(jǔ) 传.不习乎(zhuàn) 逾.(yú) 三省.吾身(xǐng)点拨:B. 罔.(wǎng);C. 好.(hào);D. 传.(chuán)。A1星题 积累运用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9分)(1)人不知而不愠. (2)五十而知天命.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学而不思则罔. (5)思而不学则殆.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曲肱.而枕之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切.问而近思 生气,恼怒命令法度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以……为快乐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于此,意思是在其中恳切3. 通假字。(2分)(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悦”,愉快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 词类活用。(10分)(1)学而时.习之时: ,意为 (2)吾日.三省吾身日: ,意为 (3)温故.而知新故: ,意为 (4)传.不习乎传: ,意为 (5)饭.疏食,饮水饭: ,意为 名词作状语按时名词作状语每天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名词用作动词吃5.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A.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它与《孟子》《春秋》《中庸》合称“四书”。B. 在古代,对一些年龄有特殊的叫法,如男子二十岁被称为“弱冠之年”,“而立之年”是三十岁,“不惑之年”是四十岁。C.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D. 孔子,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与孟子并称“孔孟”。A6. 按要求填空。(17分)(1)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即使不被别人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言: , ?(2)《〈论语〉十二章》中“ __,__ __”强调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 __,__ __。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 、 、 。(5)《论语·学而》中,曾子强调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世,提升道德修养的句子是: ? ?(6)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三十而立温故知新箪食瓢饮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7)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志向,正如孔子所说:“ , 。”(《〈论语〉十二章》)(8)《〈论语〉十二章》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2分,共8分)(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答案: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答案:懂得它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以它为快乐的人。(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答案: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平民百姓却是不能改变他的志向的。(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答案: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8.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讲学习方法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讲学习乐趣的。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C.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反复赞叹“贤哉,回也”,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D.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劝人珍惜时光的意思。A课文研读2星题 阅读鉴赏点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讲道德修养的,故选A。9. 古人在“修身”方面有很多见解,请结合课文内容与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修身”。(任写三点即可)(3分)链接材料: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下》)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非十二子》)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链接材料参考译文一个有道德的人不抱怨老天,也不抱怨他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在自己身上寻求原因,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顺他。不知道的就要问,不会做的就要学,即使有能力也要谦让,这样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君子修养心性,没有什么比(保持)真诚更好的了。答案:①不希求不义之财。②要有坚定不移的志向。③不怨天尤人,不迁怒他人。④要多反思自己。⑤要勤学好问,懂得谦让。⑥要保持真诚。拓展阅读(一)[2025·郑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论语〉十二章》见课文。【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②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 粥⑤不继,日昃⑥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范仲淹发愤》,有删改)【注释】①孤:幼年丧父。②适:出嫁。③世家:家世。④南都:地名。⑤ 粥:稠粥。⑥昃:太阳西斜。乙参考译文: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感动得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家)到了南都,进入学堂。(他)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夜晚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连顿稠粥都喝不上,直到太阳西斜才吃饭,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对天下有慷慨抱负。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10. 下列对加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是“快乐”的意思,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意思不同。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意思相同。C. 根据“饭疏食,饮水.”中“水”的意思,可以推测“辄以水.沃面”中的“水”是“冷水”的意思。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志”与“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意思不同。B点拨:B. 句中“可以”的意思为“可以凭借”,现代汉语的“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1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答案:只学习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12. 有人说【甲】文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个问题可以调换位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4分)答案:示例:不能。这三个问题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表现了曾子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13. 【甲】文中的颜回和【乙】文中的范仲淹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4分)答案:示例:甲文中的颜回和乙文中的范仲淹都是意志坚定的人。颜回安贫乐道,他不在乎物质条件的简陋,在人们不能忍受的“陋巷”中自得其乐;范仲淹为实现兼济天下的志向刻苦读书,废寝忘食,五年中不曾脱掉衣服好好睡觉,为了保持清醒,用冷水洗脸。(二)[2025·郑州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节选自《论语》)【乙】薛谭学讴薛谭③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选自《列子·汤问》)【注释】①愤:憋闷,心中渴望通达而未能实现。②悱:想说而不能恰当说出来。③薛谭:古代传说中秦国善歌的人。后文的“秦青”亦是。甲参考译文(课外部分)②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些什么呢?”④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心中渴望通达而自己不能实现的情况,不去开导;不到他想说却无法恰当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的知识,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那就不再教他(这方面的知识)了。”乙参考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未曾学完秦青的唱歌技巧,就自以为已经完全学会了,便告辞回家。秦青也不挽留。(秦青)在城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席间秦青敲起拍板,慷慨悲歌,嘹亮的歌声振动林木,冲入云霄,把飘动的浮云拦住了。薛谭听了,便向他认错,请求返回重新学习,从此再也不敢说回家的事了。14. 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的词。(4分)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词类活用法 (1) 默而识.之 成语推测法:博闻强识. (2) 以……为快乐记住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择其善.者而从之 字形探源法:善,吉也。从誩从羊(《说文解字》) (3) 薛谭乃谢.求反 词典释义法:①感谢,酬谢;②认错,道歉;③衰退,凋落 (4) (填序号)好的②1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答案: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16. 【乙】文故事与【甲】文中的哪个观点相对应?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案:示例: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指明的学习需要谦虚的观点相对应。薛谭对自己的唱歌技巧过于自满,才会向师父辞别,却不知人外有人、学无止境,这是学习不够谦虚的表现。(共17张PPT)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单元目 录CONTENTS011星题 积累运用022星题 阅读鉴赏小鲁迅有百草园,我们有语文百花园。七年级(1)班组织了“徜徉语文百花园”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1. 【任务一:音形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4分)1星题 积累运用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确凿.是一个充满童趣与幻想的乐园。那里,碧绿的菜畦.与光滑的石井栏相映成趣,轻jié的叫天子直窜向云xiāo,展现出无尽的自由与tì tǎng。在三味书屋的沉静氛围中,他偶尔也会怀念起那片__①__(人迹罕至 销声匿迹)的小天地,那里藏着他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与好奇。tǎng若时光能够倒流,鲁迅或许会更加珍惜在百草园中的每一刻,细细__②__(鉴赏 赏识)那些曾被他忽略的细微美好。而那段关于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记忆,已成为他笔下不朽的篇章,引领着后人探寻那份纯真与求知的精神。(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确凿.( záo ) 菜畦.( qí )(2)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4分)轻jié( 捷 ) 云xiāo( 霄 )tì tǎng( 倜傥 ) tǎng( 倘 )若záoqí捷霄倜傥倘(3)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① ②生词卡(6分)易错字音:和蔼.( ǎi ) 骨髓.( suǐ )易错字形:质pǔ( 朴 ) lín lí( 淋漓 )bó( 博 )学人迹罕至鉴赏ǎisuǐ 朴淋漓博2. 【任务二:排顺序】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①所以说,与鲁迅相遇,与经典相遇,就是与人类最优秀的灵魂对话,就是拥有最宝贵的精神食粮。②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读鲁迅,读经典,而不是读我们喜欢的漫画书和网络小说呢?③漫画书、网络小说虽然口味很好,但缺乏营养。④它们或许读起来更有趣、更舒服,但不能给我们精神钙质,不能支撑起我们的精神脊梁,不能促进我们精神生命的茁壮成长。B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C. ②④③① D. ①②④③3. (跨学科·历史)【任务三:释成语】下面是小文在学习成语“人声鼎沸”时搜集的资料。大家发表了看法,其中有误的一项是(3分)( )鼎是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写道:“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最早只是烹饪器具,后被视为立国重器,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尊贵”“盛大”等引申义。鼎又是.旌(jīng,表扬)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A. “鼎”的甲骨文、金文像一个大腹、有足、两耳的器物之形。B. “鼎”字共13笔,其中第六笔是“竖”。C. “鼎”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鼎沸”指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喧闹、混乱;“鼎鼎大名”中“鼎鼎”则是“盛大”的意思。D. 资料中加点部分,“礼器”“礼俗”都是名词,“是”“有”均为动词。【答案】B4. 【任务四:拟对联】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寿镜吾老先生曾出一上联“独角兽”,小鲁迅对以下联“比目鱼”,机智的回答令人赞叹不已。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仿照上联的句式,拟写出下联。(2分)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下联: 三味书屋读书习字描绣像,妙趣横生。课文研读阅读“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回答问题。5. (教材母题变式)请结合选文内容,完成下面关于内容概括的思维导图。(3分)2星题 阅读鉴赏① ② ③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百草园动态和静态的美景(百草园的自然美景和动植物)带给“我”生活的经验、技能6. 课文第1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这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答案:乐园。这一段总写百草园的情况,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表明“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留恋。7. 下面的句子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何表达效果?(4分)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变式问】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句子同上题)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写了捕鸟的全过程,突出了百草园给爱玩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8. 回忆性散文常常双重视角交织。请根据要求完成下表。(4分)儿童视角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批注: 。与草园中的动植物们一一告别,这是童年视角的小鲁迅最情真意切的直接表达,充满童趣成人视角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批注:与百草园已相隔七八年没见,这是成年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与怀念,充满深情。(共18张PPT)大概念引领下的大单元复习第三单元【主题情境:开展读书分享会】七(1)班以“探寻求知之路”为主题开展读书分享会,请你与同学们一起重温难忘的阅读之旅。任务一:默读·感受师者形象 学习之道1. 【教材阅读综合实践一】【阅读策略·默读】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呈现的师者形象以及你从课文中获得的学习之道上的启发。(4分)篇目 师者形象 学习之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寿镜吾先生:方正、质朴、博学,表面严厉,实则和蔼、宽容、可亲可敬 (1) 亲近自然,向自然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尊敬老师;尊重天性篇目 师者形象 学习之道《往事依依》 国文老师:教学方法独特,喜欢大声朗诵,激起“我们”的爱国情怀 欣赏作品要集中精神,全情投入;要借助形象思维,利用生动的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2) ;读诗歌之类的文学作品要大声朗诵,灌注情感;(3) 代课国文老师:教学方法独特,喜欢深情朗诵,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 书本学习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知识,增添智慧篇目 师者形象 学习之道《再塑生命的人》 莎莉文老师:富有爱心、耐心、慧心,教学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能循循善诱 学习要从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循序渐进;遇到困难不要急躁,可以适当转移注意力,冷静下来再想办法克服篇目 师者形象 学习之道《〈论语〉十二章》 孔子:博学多才、谦逊有礼等 (4) 读书与思考要有机结合;要培养学习兴趣,最好能乐在其中;按时温习;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广泛地学习(任写三点即可)提示:“老师”不一定仅仅指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有些老师可能是生活之师,有些老师可能是经验之师,有些老师甚至可能是一字之师。任务二:默读·探寻求知之路 阅读策略2. 小语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策略,请你帮助小语完成下表。(8分)阅读策略 内容 思考关注文章 标题 (1)如果将题目《往事依依》改为《难忘的几件小事》好不好?请说明理由(3分) 不好。因为《往事依依》题目中的“依依”有留恋之意,使题目更富有感彩,能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更有文学韵味,是贯穿全文的纽带;《难忘的几件小事》过于直白,对读者缺乏吸引力不好。因为《往事依依》题目中的“依依”有留恋之意,使题目更富有感彩,能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更有文学韵味,是贯穿全文的纽带;《难忘的几件小事》过于直白,对读者缺乏吸引力关注文章 标题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题目《再塑生命的人》的理解(3分) “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抓关键 语句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3)请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角度描写了百草园里动植物具有无限趣味,表现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角度描写了百草园里动植物具有无限趣味,表现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任务三:默读·发现成长之光 阅读实践[2025年1月杭州萧山区期末]学校开展文学作品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3. 【默读·梳理脉络】梳理“我”和裴先生的交往过程,提取让“我”难忘的往事及“我”的感受,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4分)(1) (2) (3) (4) 裴先生会讲普通话,且让“我们”传阅杂志又羞又气不好意思裴先生将柿子树和书赠予“我”4. 【朗读·品味语言】本文的语言质朴平实,品读下面语句,完成相关任务。(4分)(1)每每天黑无人之时,我悄悄溜到那儿,借着路灯,瞅上一眼,然后心满意足地走回去。(揣摩“我”此时的心理)(2分)答案:示例:“悄悄”体现了“我”不想被人发现的心理,(1分)“心满意足”表现出了“我”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张贴的得意和满足。(1分)(2)我的柿子树已.被连根拔起,树上孤.零.零.地挂着三两只小小的柿子。(结合加点字词赏析句子)(2分)答案:“已”强调柿子树被连根拔起是既定事实,(1分)“孤零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柿子树被拔起后柿子所剩无几的样子,流露出作者的心疼、惋惜之情。(1分)5. 【默读·揣摩关键句】在文章结尾,“我”遇到一棵茂盛的柿子树,痴痴凝望许久,忽然流下泪来。“我”为何会有如此反常的表现?请结合“我”和裴先生的交往过程,简要分析。(4分)答案:看到眼前这棵茂盛的柿子树,“我”想起裴先生对自己的关怀与指导,既感激又思念。(2分)乡镇的母校已拆掉,自己也许久未与裴先生联系,想到裴先生应该愈发衰老,不由得愧疚。(2分)6. 【探究主旨】本文题目为《传灯》,可在文中未直接提及与“传灯”相关的内容,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以此为题的意图。(6分)思路拆解 形象思维能力·审美鉴赏明确考查的方向:标题(文意)理解。表层含义是什么?深层含义是什么?答案:从表面上看,“灯”指作者将柿子比作“小灯笼”,柿子是“我”和裴先生师生之情的见证。(3分)从深层含义来看,裴先生把热爱读书、传承文化的使命感传给了“我”,他是传授给“我”为人治学道理的“明灯”。(3分)(共15张PPT)10 往事依依第三单元目 录CONTENTS011星题 积累运用022星题 阅读鉴赏打卡祖国景观,领略中华大美;走近数字藏品,感受文物魅力。七年级同学在十一长假中,积极探寻中国之美,请你参与并完成活动。【打卡万里长城】1星题 积累运用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9分)cháng yáng于万里长城之上,脚下是浩miǎo的历史长河,每一块砖石都雕镂.着岁月的痕迹。阳光洒落,为这古老建筑镀上一层金辉,引人细细鉴赏。风,带着谆谆.古训,穿梭于城墙之间,仿佛在人们耳边低语。此刻,四周鸦què无声,唯有心跳与长城的脉动共鸣,让人不禁沉醉于这份跨越千年的壮丽与沧桑之中,感受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雕镂.( lòu ) 谆谆.( zhūn )(2)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汉字。(4分)cháng yáng( 徜徉 ) 浩miǎo( 渺 )鸦què( 雀 )无声lòuzhūn徜徉渺雀生词卡 (3分)易错字形:寂mò( 寞 ) sōu suǒ( 搜索 )枯肠寞搜索【打卡数字藏品】2. (中招新趋势·新考点)下列“□”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在各类数字藏品中,非遗A□文博等传统文化类藏品频频“出圈”,颇受市场和藏家青睐B□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等机构均推出了馆藏珍品的数字藏品C□相关数据显示D□全国被调查文物的数字化比例为44.11%,其中珍贵文物藏品的数字化比例为67.82%。A. 、 B. ,C. 。 D. ,B【打卡洛阳古都】3. (河南人文信息)同学们打算选择一些徽标用于海报制作,来宣传千年古都洛阳,下边是小豫推荐的一个徽标。请结合下面的材料和徽标,帮他拟写推荐理由。(4分)材料: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它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它始于隋,兴于唐,而“甲天下”于宋。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亦日盛成俗。1982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将牡丹定为“市花”。答案:示例:此徽标以洛阳地域文化为设计理念,融合了洛阳古都和牡丹花及汉字“洛阳城”元素,彰显了洛阳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牡丹花城的特色,可以很好地宣传洛阳这一古城。课文研读为了致敬“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同学们根据课文为她制作了一个电子时光相册。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4. (教材母题变式)相册的主体部分是根据文中的五件往事用AI制作的照片,请你完成下面表格。(5分)2星题 阅读鉴赏照片 内容简介 意义1 看山水画、看《评注图像水浒传》、读《水浒传》 借助形象形成了深刻的记忆,发展形象思维2 ① 沉浸在诗句营造的美好意境之中3 听老师朗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② 读《千家诗》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照片 内容简介 意义4 ③ 深受感动,对新文学更有兴趣5 ④ ⑤ 听老师朗诵《南归》听老师说关于读书做人的道理铭刻在心,终身受用不尽5. (教材母题变式)点击照片,将呈现于漪老师相关的文字记录以及同学们的品读感受。小语认为照片4的文字记录中“凝注”一词可以换成“浮现”,更通俗易懂。请发表你的观点。(4分)文字记录: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你的观点:答案:示例:我认为不能换。“凝注”有凝聚、集中的意思,生动地描绘出老师朗诵时的深情和专注。而“浮现”一般用于形容事物或景象的出现,不能体现老师的深情和专注。6. 阅读小组想为相册设计背景图,请你选择合适的背景底色,并结合全文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简述理由。(4分)A. 灰黑色 B. 浅黄色答案:示例:选择B。本文所记叙的内容都是让作者记忆深刻的美好往事,作者的回忆是温馨的,画作有趣、书籍精彩、老师讲课生动,浅黄色明亮且让人感到舒适、愉悦,能够让人感受到温暖,能体现作者笔下往事美好的特点。7. 相册制作完成后同学们决定用课文的题目《往事依依》作标题。试分析课文题目的作用。(4分)答案: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回忆过去的那些令人难忘的事情;奠定了怀旧、温情的情感基调,让读者在看到题目时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共11张PPT)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三单元一、默写(8分)1. 初离蜀地的李白,用自然流转的语言“ , ”(《峨眉山月歌》)抒发了江行思友之情。2. 《江南逢李龟年》中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的诗句是“ , ”。3. 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 ,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4.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二、古诗鉴赏(一)阅读《峨眉山月歌》,回答问题。5. 对本诗理解或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C )A. 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的“秋”字点出了远游的季节是秋季。B.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心情。C. 本诗五个地名连用,造成时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受到行船之快。D. 诗的语言浅近,自然流畅,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C点拨:C. 本诗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而非“造成时间迅速转换之感”。(二)阅读《江南逢李龟年》,回答问题。6. 对本诗理解或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C )A. “寻常见”“几度闻”写出李龟年昔日的风光无限,从侧面表现出开元盛世的繁华。B. “落花时节”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也可以理解为“国运衰败之际”,还可以理解为“诗人衰病漂泊之时”。C. 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对照的手法来凸显主题。D. 全诗短短二十八字写尽几十年的世事变迁,足见诗情的深沉与凝重。C点拨:C. 后两句讲安史之乱后诗人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并不是“直抒胸臆”。(三)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回答问题。7. 对本诗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A. 从诗的题目中,我们获得的信息是:诗人在军营里待了九天,可能是因为时间漫长而感到无趣,不由得思念起在长安的家园来。B. 一个“强”字,表明重阳佳节来临,作者情不自禁去登高远眺故园。C. 诗中“无人送酒来”这句诗化用典放,表面上写重阳节没有酒喝,也无人陪伴,实际上是写军旅途中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D. 诗的第三、四句是实写,诗人将沦陷的都城、断壁残垣的战场作为背景,烘托故园菊花即使绽放,也难逃孤寂而凄凉的命运。C点拨:A. 有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意思是在行军途中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思念长安故园,并不是在军营待了九天而思念。此外,题目重点是诗人在重阳佳节背景下的思乡之情,而不是因为在军营时间久了感到无趣而思念家园。B. 有误,“强欲登高去”的“强”是勉强的意思,不是情不自禁。D. 有误,诗的第三、四句是虚写。(四)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回答问题。8. 对本诗理解或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B )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上判断是一首边塞诗,主要写的是诗人登上受降城的所见所闻。B. 诗歌第二句描写了受降城外正下着霜,通过对边城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夜晚冷清凄苦的气氛。C. 第三句写在寂静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婉幽怨的芦笛声,“不知”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D. 整首诗前两句写景,第三句写声,末句写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和铺垫。B点拨:B. 诗歌第二句“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亮的月光比作霜,形象地描绘了夜晚月光洒在沙漠上所形成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空旷、寒冷的边塞景象,烘托了夜晚的凄清气氛,而非“正下着霜”。(共5张PPT)11 再塑生命的人第三单元目 录CONTENTS011星题 积累运用022星题 阅读鉴赏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工作任务。为此,学校开展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问题。1. 【活动一:教师的力量】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1星题 积累运用海伦·凯勒与莎莉文老师的故事,诠释了爱与教育的力量。海伦的世界曾被黑暗吞噬.( shì ),茫然无cuò( 措 )的她无法héng( 衡 )量生活的意义。然而,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如同一缕沁.( qìn )凉的清泉,滋润了她的心灵。通过耐心的chǎn( 阐 )释与引导,莎莉文老师教会了海伦感知世界,让她的生命重新zhàn( 绽 )放光彩。shì措衡qìn阐绽2. 【活动二:教师的奉献】下面是一段介绍教师的文字,正确的排序应是: 。(3分)①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培养学生的品德,引导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②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自古以来就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任。③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教师就像是那盏指引方向的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④正因为有了这些默默奉献的教师,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传承。⑤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为学生搭建起通往未来的桥梁。②③①⑤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2025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往事依依课件新人教版.pptx 河南省2025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再塑生命的人课件新人教版.pptx 河南省2025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论语十二章课件新人教版.pptx 河南省2025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新人教版.pptx 河南省2025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概念引领下的大单元复习课件新人教版.pptx 河南省2025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新人教版.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