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弃疾宋辛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陈亮“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义端“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闲置已久的辛弃疾被权贵韩侂胄(tuō zhòu)当作号召北伐的旗帜而起用,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积极准备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感到忧心忡忡,他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不少建议,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弃疾宋辛xièxūbìcí榭胥佛祠弃疾宋辛今天我们所学的《永遇乐》就是以典故多而闻名。但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却直言不讳批评《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更奇怪的是,稼轩还因此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予痼(gù)”。于是,辛弃疾想方设法修改,每天都修改几十遍,几个月下来,最终――一个字都没有改。岳珂说“觉用事多”,全词共用了几个典故?请划出相关诗句。弃疾宋辛壹贰叁肆伍弃疾宋辛人物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身份三国吴大帝南朝宋武帝南朝宋文帝北魏太武帝赵国名将事迹曾建都京口,击退曹军于京口起义,建立刘宋草率兴师北伐,大败而归击败刘义隆,在瓜步山建立行宫遭仇人陷害,被赵王弃而不用弃疾宋辛辛弃疾:四十年前奋勇抗金很多人都说,辛弃疾有孙权情结。比如在差不多的同一时间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他也写到孙权: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提问:辛弃疾为何有孙权情结?辛弃疾:四十年前奋勇抗金孙权,建都京口,占据江东。赤壁之战重用主战派的周瑜等人,联合刘备大破北方入侵的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得曹操望长江而兴叹,终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孙权辛弃疾:四十年前奋勇抗金1、从地点来看,辛弃疾当时担任京口知府,而当年孙权也是在京口统军;2、都面临来自北方的入侵。孙权是坚定的主战派,辛弃疾也是南宋历史上的主战派。自然对孙权产生好感。3、从结果看,孙权最终击退了强敌,建功立业。4、孙权之所以取得胜利,还在于他重视人才。辛弃疾:四十年前奋勇抗金问题探究辛弃疾既然有孙权情结,为何又把刘裕放在后面重点来写呢?这两人究竟有什么异同?辛弃疾:四十年前奋勇抗金刘裕,小字寄奴,出身贫寒,十分落魄,后被王导慧眼识珠,提拔重用。以京口为基业,削平内乱,废晋建宋。因为自己也是寒门出身,刘裕特别重用寒门人才。同时他自身也精通战略,曾两次挥师北伐,收复故土,成就了北伐之功业。刘裕共同点:1、他们都是主战派;2、他们的事业都在京口起步;3、他们都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不同点:1、功业不同:2、出身不同:3、侧重点不同:①孙权仅仅是击退强敌而已;②刘裕却挥师北伐,收复故土。①孙权继承父兄基业;②刘裕出身贫贱①孙权重用人才;②刘裕不仅重视人才,还精于运用战略。相比上阕中的两位君王,当时的南宋王朝是怎样的呢?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刘义隆:反照南宋现实弃疾宋辛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南方汉族政权偏安一隅无力统一,但当时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他听了王玄谟的北伐计划后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元嘉二十七年,刘宋王朝的北伐一败涂地。强敌北魏一直追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京师震动,刘宋几乎亡国。宋宁宗时,权臣韩侂胄感觉到自己的权势不稳,为了巩固已有的权威,接受他人建议开创盖世功名,于1206年兵分三路北伐,然金军方面早有准备,故宋军的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1208年南宋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宋朝皇帝与金朝皇帝的称谓由以前的侄叔改变为侄伯。同时根据和约内容, 南宋还送上了韩侂胄的首级。弃疾宋辛刘义隆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冒失出兵,结果全军溃逃,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刘宋“北顾涕交流”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大败。作者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侂胄之冒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如何理解?这三句由今忆往昔,有“美人迟暮将军老,最是红尘两不堪”的感慨。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却因为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为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为自己悲哀。拓跋焘:优秀的异族统治者弃疾宋辛拓跋焘在位期间,注意搜求重用汉族士人,推进汉化;两次改定律令,以宽刑省罚,平息民怨;创行新字,兴办教育,于平城东建太学,祀孔子,命王公卿士子弟皆诣太学受业,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统一北方后,采取“随俗而治”的方针,有利于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的恢复和稳定。刘义隆北伐,拓跋焘率军反击南伐刘宋,饮马长江后撤军北归。被刘宋认为是“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超越了冒顿、檀石槐。金世宗完颜雍以强力手段,派兵镇压契丹起义,击退南宋隆兴北伐,达成《隆兴和议》,结束宋金战事。同时他勤政节俭,选贤治吏,轻赋重农,尊崇儒学,广开榷场,使金朝国库充盈,百姓小康,出现了“大定之治”的繁荣局面。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赞其为“小 尧舜”,说他有“汉文景 风”,其统治时期国家富强,“号为小康”。弃疾宋辛南宋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逐渐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然而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辛弃疾心中充满了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弃疾宋辛弃疾宋辛辛弃疾:四十年前奋勇抗金廉颇:为赵国攻取阳晋,固守长平,败围燕都弃疾宋辛同异人生阶段对国家的态度作战能力处境机遇有无问津弃疾宋辛同异人生阶段对国家的态度作战能力处境机遇有无问津弃疾宋辛同异人生阶段对国家的态度作战能力处境机遇有无问津老年迟暮弃疾宋辛同异人生阶段对国家的态度作战能力处境机遇有无问津忠心耿耿弃疾宋辛同异人生阶段对国家的态度作战能力处境机遇有无问津老当益壮弃疾宋辛同异人生阶段对国家的态度作战能力处境机遇有无问津弃置不用辛弃疾:意见不被采纳廉颇:遭小人陷害弃疾宋辛同异人生阶段对国家的态度作战能力处境机遇有无问津廉:有人问辛:无人问词人用廉颇的典故怀古伤己, 意在表明自己虽然被弃置不用,壮志难酬,但仍壮心不已,我们在体会辛弃疾内心愤懑的同时,深切体会出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弃疾宋辛词人用廉颇的典故怀古伤己, 意在表明自己虽然被弃置不用,壮志难酬,但仍壮心不已,我们在体会辛弃疾内心愤懑的同时,深切体会出他满腔的爱国热情。自主思考: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弃疾宋辛弃疾宋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