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30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30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八|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5
课标 了解戊戌变法的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第6课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诸位同胞!今日之中国,已在存亡绝续之秋!甲午战败,《马关》辱国,列强环伺,瓜分在即!我四万万人,岂能坐以待毙?然则,何以救国?洋务之器用,不足以挽狂澜!吾尝上书皇上,疾呼‘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唯有变法维新,方是根本之计!诸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日你我在此,非为空谈,乃是为我中华寻一条生路!愿与诸君共勉之,踏上这救亡图存的维新之路!
新课导入
教师:“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屈辱的《马关条约》像一道惊雷,震醒了无数国人。就在这片黑暗之中,康有为开启了一场拯救国家的宏大冒险——戊戌救国攻略。今天,我们将加入他的团队,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亲身体验这场戊戌救国攻略。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冒险,从现在开始!”
康有为,1858-1927年,出生于广东南海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后来接触西方文化,倡导变法图强,创办了万木草堂,曾8次向光绪帝上书变法。





CONTENTS
初试锋芒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的开展
百日维新
雷霆新政
舆论旋风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第一关
【情境任务】 作为康有为的队友,你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协助他们组织一次前所未有的请愿运动——公车上书,将变法救国的呼声传递出去。
1.背景介绍: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今泰西诸国,以治法相竞,以智学相上,此其开疆拓土,殆尤甚于猛将强兵也。……今之言变法者(洋务派),皆非真变也,不过补苴罅漏,弥缝蚁穴; 而再遇风波,覆溺必矣。……故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变之之法,富国为先。”
—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1895年)
康有为指出,西方列强的入侵带来的不仅是武力,更是整套的政治法律制度(治法)和科学文化(智学)。
他直接批判了洋务派的“变法”(如办工厂、练海军)只是“补苴罅漏”(缝缝补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船还会沉。
他提出的“变通旧法”就是指变革政治法律制度,并将“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作为变法的核心目标之一。
《马关条约》的签订
②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
①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学习西方技术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具呈举人康祖诒等,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
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2.公车上书
诸君!吾辈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己任。今日之事,非上书力争不可!情势危急,请速代我拟一上书纲要。
分组扮演 “各省举人谋士团”,结合史料撰写《上皇帝万言书》,需包含三大核心内容:① 当前危机(如 “割地赔款,国势濒危”);② 具体诉求(拒和、迁都、变法);③ 变法信心(如 “十年之内,富强可致”)。
小组活动
—助力起草《上皇帝万言书》
分组扮演 “各省举人谋士团”,结合史料拟一上书纲要,需包含三大核心内容:① 当前危机;② 具体诉求;③ 变法信心。
上皇帝万言书纲要
核心任务:我辈乃各省赴京应试之举人,身负国之重任,今联合上书,力陈变法,伏乞皇上圣鉴。
一、当前危机:军事之辱:列强之逼:内政之弊:
二、具体诉求:拒和、迁都、变法
三、变法信心:我中华若能彻底变法,必能十年之内,富强可致!
(结尾)伏乞皇上哀怜时局,断自圣心,厉行变法!则四万万同胞幸甚!国家幸甚!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2.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概要
1.时间:
2.人物:
3.内容:
4.结果:
5.意义:
1895年春
康有为、梁启超等1300多名举人
拒和、迁都、变法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没有上达光绪帝
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公车,代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观看视频,完善公车上书概要。
3.维新派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出生
(25 岁)
参与戊戌变法
(11 岁)
中秀才
(17 岁)
拜师康有为
(23 岁)主编《时务报》
1873
1884
1890
1895
1896
1898
(22 岁)
参与公车上书
(56岁)
病逝
1929
出生
1858年
1863年
(5岁)
背唐诗,
学《四书》
1880年
(20岁)
开始接触西学
1891年
(34岁)
第一次上书遭阻挠
1888年
(30岁)
创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
1895年
(38岁)
进京参加会试
1898年
(41岁)
辗转
海外
1927年
病逝
北京
康有为生平
梁启超生平
维 新 派
维新派也被称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是 19 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主张通过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派别。
【过渡语】
虽然公车上书被阻拦,未能送达,但它如同一声号角,宣告了维新力量的崛起!康先生和梁先生意识到,要成功,必须发动更多的人。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关


维新运动的开展


第二关
盖今日之天下,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吾辈当以新知新学,开民智,育新民!请代我设计一宣传方案设计。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设计宣传方案:
各组设计简易“宣传方案”,需包含:① 传播载体(如《时务报》);② 核心口号(如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③ 目标人群(如知识分子、地方官员)。
小组活动
—助力设计宣传方案
结合地图,各组设计简易“宣传方案”,需包含:① 传播载体(如《时务报》);② 核心口号;③ 目标人群。
【情境任务】 在康有为的统筹下,梁启超将主持宣传工作。你们的任务是协助他创办报刊,用笔杆子掀起一场思想飓风。
维新思想宣传方案
一、传播载体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开办学堂,以报刊为主阵地,同步联合地方书院、商会,开展报刊宣传、学堂讲学、西学译介等活动,搭建 “报 — 院 — 会” 联动传播网络:
二、核心口号
主口号:“不变则亡,变则能存;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三、目标人群
知识分子、地方官员、工商群体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全国
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推动维新思
想广泛传播。其中影响较大的报刊有上
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
北京强学会
上海强学会
长沙南学会
广州农学会
瑞安兴儒会
西安励学斋
成都蜀学会
①组织学会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强学会成为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入会者众多。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
最早的学会——北京强学会遗址
强学会的声势,吸引了一部分官僚,他们纷纷表示赞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
1.宣传方式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1.宣传方式
②创办报刊
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主要报刊 报刊名称 地点 时间 创办人
《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北京 1895 年 康有为
《时务报》 上海 1896 年 黄遵宪等
《知新报》 澳门 1897 年 康有为 何廷光
《湘学新报》(后改名《湘学报》) 长沙 1897 年 江标任等
《国闻报》 天津 1897 年 严复等
《直报》 天津 1895 年 严复等
观察图片,结合教材说说有哪些报刊,影响较大的有哪些?
国闻报
天津 严复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1.宣传方式
观察图片,结合教材说说有哪些新式学堂
③开办学堂
湖南时务学堂总理及教习合影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与其弟子梁启超、陈千秋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国家培养有识之士与栋梁之才,特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并在此聚徒讲学,之后更是在万木草堂策源发起中外闻名的戊戌变法。万木草堂不同于封建旧式学府,它与封建教育分庭抗礼, 培养学生志在用新的观念与方式改造中国与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维新变法骨干。
万木草堂1891年
时务学堂
1897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与其弟子梁启超、陈千秋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国家培养有识之士与栋梁之才,特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并在此聚徒讲学,培养和造就大批维新变法骨干,是戊戌变法策源发起地。
广州万木草堂正门
湖南时务学堂(湖南大学1897前身之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清末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由谭嗣同等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赞助,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
湖南时务学堂旧址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2.维新思想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日本明治维新,三十年而强;中国若不变法,恐将为列强所瓜分!-梁启超《变法通议》
上海《时务报》
材料研读: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上述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有何目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变官制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严复译《天演论》
天津《国闻报》
目的:“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观点:变法图强。
《国闻报》何为而设也?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
——严复《国闻报》
传播内容与影响:“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内容丰富,议论新颖,文字通俗,数月之内,销行万余份,最高发行量达 1.7 万份 。“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 ,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材料1:《时务报》“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内容丰富,议论新颖,文字通俗,数月之内,销行万余份,最高发行量达 1.7 万份 。
材料2: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 风靡海内。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
——李鸿章
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严复
洋务派
维新派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百日维新


第三关
历史情景再现:《胶州湾急报与帝王之誓》
人物:康有为、光绪帝、李莲英(慈禧太后近侍太监)、小太监
小太监:皇上!山东急报!德国兵舰占了胶州湾,还说要 “租借” 99 年!
光绪帝:岂有此理!洋务派三十年练兵,竟连一湾都守不住!
李莲英:太后让奴才转话,“凡事谨慎,莫轻举妄动”。
康有为(持奏折入,跪地):臣康有为叩见皇上!闻胶州湾事,特呈《上清帝第五书》!
光绪帝:(扶其起)康先生来得正好!朕不甘心做亡国之君!你说变法刻不容缓,该如何变?
康有为:皇上!列强瓜分中国之心昭然若揭!不变法,三年必被瓜分!当 “明定国是”,改官制、财政、教育、军事,学西方自强!
李莲英:(轻咳)变法牵连广,朝中老臣恐难认同……
光绪帝:疆土都要没了,守旧法何用!朕要变法,召军机大臣,拟旨变法!
康有为:(再叩首)皇上圣明!臣愿肝脑涂地!
光绪帝:(望窗外雪)朕意已决!纵使难行,朕也要试一试 —— 不为别的,只为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天下百姓!
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1.背景介绍
【情境任务】 康有为得到光绪帝信任,变法进入实施阶段。你们的任务是协助皇帝和康先生,审阅并推行新政诏令,同时应对危机。
三.百日维新
德国强占胶州湾,并把山东作为他的势力范围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变法乃吾素志。凡所实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儿可自为之。 ——慈禧
朕不能为亡国之君,若不予我权,我宁逊位。 ——光绪帝
2.开始标志
三.百日维新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国家的方针政策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
《明定国是诏》
1.导火线
三.百日维新
执行细则制定(3 分钟):
依据 “百日维新措施框架表”,分组完善细则,并推演影响并分析危机
政治组:细化 “裁撤冗官”(如 “淘汰闲置衙门,精简官员编制”);
经济组:细化 “兴办工矿”(如 “鼓励民间投资煤矿、纺织等产业”);
教育组:细化 “改革科举”(如 “废除八股文,考试侧重时务策论”)。
军事组:
小组活动
—助力制定执行细则
依据 “百日维新措施框架表”,分组完善细则,并推演利弊并分析阻力。。
类别 措施细化 积极意义 危机预测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朕谕令:即刻依新政纲目,拟定施行细则,详陈利害,预判险阻。大清维新,在此一举!
3.变法内容
三.百日维新
类别 措施细化 积极意义 危机预测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裁减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有利于西学传播、思想解放和培养人才
资本家支持
京师大学堂的部分师生合影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材料1: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陈變龙《梦蕉亭杂记》
旧官僚反对
材料2: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旧书生反对
材料3: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旧八旗反对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阻挠和破坏.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有利于西学传播、思想解放和培养人才
资本家支持
京师大学堂的部分师生合影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材料1: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陈變龙《梦蕉亭杂记》
旧官僚反对
材料2: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旧书生反对
材料3: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旧八旗反对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阻挠和破坏.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无兵无权
大权在握
人少势微
势力强大
机PK危
没有严密组织
缺乏社会基础
缺少政治经验
守旧之制祸败,则非尽变旧法与之维新不能自强。
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于上权太重,民权尽失。
祖宗之法不可变。
治天下者,大权不可以旁落,况移于民乎?
要不要
变法
要不要
兴民权 设议院
要不要
废八股 改科举
地主阶级后盾
长期把握政权
封建思想深厚
维新派
顽固派
无兵无权
大权在握
人少势微
势力强大
机PK危
没有严密组织
缺乏社会基础
缺少政治经验
守旧之制祸败,则非尽变旧法与之维新不能自强。
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于上权太重,民权尽失。
祖宗之法不可变。
治天下者,大权不可以旁落,况移于民乎?
要不要
变法
要不要
兴民权 设议院
要不要
废八股 改科举
地主阶级后盾
长期把握政权
封建思想深厚
维新派
顽固派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3.变法结果
三.百日维新
皇帝的计划一展开,他就发现整个统治基础都与他为敌,特别是他的“额娘”慈禧太后。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898年9月21日凌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经过周密布置,先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戊戌变法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史称“戊戌政变”
失败:1898年9月21日 戊戌政变
(1)失败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2)结果:①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②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①皇帝被囚②领导外逃③骨干被杀④法令被废
给哀家严拿康有为
等逆党!谭嗣同诸
贼即日问斩,妄议
变法者,以谋逆论罪!
光绪帝被囚于瀛台
康、梁逃往海外
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
失败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姓名 年龄 身份 家世、背景
谭嗣同 34岁 / 军机章京
父亲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
杨 锐 41岁 举人 内阁中书→军机章京
林 旭 23岁 举人 内阁中书→军机章京
岳父沈瑜庆时任河南布政使
刘光第 39岁 进士 刑部主事→军机章京
杨深秀 49岁 进士 山东道监察御史
康广仁 31岁 / 曾作过浙江小吏,后耻于官场污秽,腐败而辞官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材料三: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着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材料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与发展,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3.失败原因
三.百日维新
材料二:光绪皇帝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几年吃的东西不顾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主观: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妥协性、软弱性)
主观原因:操之过急,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客观原因: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守旧势力(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结合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说说有何认识?
(1)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脱离人民群众;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没有严密的组织;寄希望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官僚;内容过于求全,急于求成。
(3)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启示:改革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制度变革需配套经济社会条件。
5.意义
三.百日维新
材料一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运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戊戌变法的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③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材料二 维新派兴办报刊、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百日维新时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保留。辛亥革命后改名北京大学,原师范馆发展为北师大。
②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局限性:脱离群众,依靠无实权皇帝;未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列强抱有幻想。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背 景
序幕
发展
高潮
结局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思想解放 民族觉醒
影 响
学会报刊舆论飓风
公车上书初试锋芒
百日维新雷霆新政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课堂小结
向西方学习,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戊戌攻略
复盘会
中考链接
1.康有为创立强学会、保国会,宗旨都是“强国”“保种”,他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烦地强调,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这表明戊戌变法是(  )
A.政治改良运动 B.自强求富运动 C.思想启蒙运动 D.爱国救亡运动

A.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C.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2.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官方译书局,主要译介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甲午战争之后,译介的侧重点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这一转向反映出( )
B.西方列强文化输出方式的变化
D.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
D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