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课件(共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课件(共18张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词牌名

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喂甘终易坏,岁月还之,君子之交淡如水
遇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
悲莫悲生别离,乐莫勒新相识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宁做我,岂其卿
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谁共我,醉明月?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古功名莫放休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一枝先破玉溪春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
辛弃疾,从万里江山到灯火阑珊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将军是他,词人亦是他
21岁加入起义军,23岁生擒敌军,至此,少年一战成名。
历史的宋朝撑不起辛弃疾的辽阔
少年穷极一生都在做这场不醒的梦。
只留下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梦中拼条,在醉中舞剑,现实无法实现的,就到梦中去寻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每当读起辛弃疾的词
仿佛能听到那穿越时空而来的呐喊,
原来你一生都在与自我周旋。
笔也好,墨也罢。他的追求永远都不是要做一个词人。
辛弃疾的一生,是追求与失落交织的一生,
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
何为“忠诚”
何为“坚韧”
何为“不屈”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生于金国。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地方官,平定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创制飞虎军以弹压湖湘。
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石壁上题了这首词。
词作背景
指年轻的时候。
不懂
竭力,极力
(我)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精读细研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1.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尝够,深深懂得。
精读细研
2.“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尽”字,有什么作用?
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精读细研
3.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作者为什么会“欲说还休”?
词中“欲说还休”实际上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
精读细研
4.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反言天气,有什么作用?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是可想而知。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精读细研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中心,你觉得可以用哪一个字?
谁愁?
为何愁?
如何说愁?
对国土沦丧的耻辱
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
对收复中原的渴望
可说之愁 激昂之愁
遭受排挤、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无奈;
对国土沦丧的悲愤,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不满;
对百姓流离失所的忧痛、怜悯。
无言之愁 沉郁之愁
“强”
天凉好个秋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话,词人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表明词人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词人无限的愁情。而且这一腔“愁”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愁的沉重。
淡语写浓愁: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深读文本
全词围绕“愁”字来写。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词人受压抑排挤、报国远门的痛苦,表达了他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作者反复品味着“愁滋味”,在自嘲自讽中,写尽深沉的痛楚、满腔的忧愤、人生的无奈。
小结
你还知道哪些像辛弃疾一样,鸣出自己的爱国之声的宋朝文人。
一个人活着, 要鸣出自己的声音。——季羡林
《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饱受国破家亡之苦,“欲说还休”,惟留下那上下一百的冰雪世界。
《岳阳楼记》里的范仲淹历经宦海浮沉、人生坎坷,“欲说还休”,展示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
刘禹锡、欧阳修、苏轼又何尝不是“欲说还休”……
假如给辛弃疾一次穿越重生的机会,
你觉得他会愿意去哪个朝代辅佐哪位君主?说说你的理由。
辛弃疾的毕生遗憾,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代悲剧——有收复中原的才能,却无支撑理想的时代土壤。而北宋仁宗朝,既有强盛的国力基础,又有相对包容的政治环境,还有一位愿意倾听、试图改革的君主,恰好能弥补他的遗憾。他不必再为“恢复中原”而呐喊,只需辅佐宋仁宗赵祯巩固边防、改革弊政,便可避免百年后宋朝的屈辱,这正是他作为“爱国词人”和“政治家”最想实现的终极目标。
辛弃疾大概率会选南宋孝宗时期,辅佐宋孝宗赵昚。
理由有二:
1.宋孝宗是南宋最力主抗金的君主,与辛弃疾“收复失地”的毕生理想完全契合。
2.此时距离“靖康之耻”不远,仍有北伐窗口期,且孝宗曾启用主战派,辛弃疾更易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避免壮志难酬。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
夕阳西下, 。
日暮乡关何处是, 。
,无人送酒来。
念天地之悠悠, 。
,巴山夜雨涨秋池。
浩荡离愁白日斜,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更著风和雨。
,似曾相识燕归来。
相顾无相识, 。
大漠孤烟直, 。
,恨别鸟惊心。
我报路长嗟日暮, 。
,几时收?
纵我不往, ?
,寂寞沙洲冷。
,独怆然而涕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

断肠人在天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强欲登高去
独怆然而涕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
吟鞭东指即天涯
一夜征人尽望乡
已是黄昏独自愁
无可奈何花落去
长歌怀采薇
长河落日圆
感时花溅泪
学诗谩有惊人句
中原乱,簪缨散
子宁不嗣音
拣尽寒枝不肯栖
念天地之悠悠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拓展延伸
以下诗词又有哪些“愁”?
篇 名 作 者 重 点 句 子 因 何 而 愁
《行路难》 李白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前路茫茫,困难重重
《酬乐天》 刘禹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念旧友,物是人非
《水调歌头》 苏轼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政治失意,亲人远离
《月夜忆舍北》 杜甫 有北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生离死别,战乱频仍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溯古思今,怀才不遇
《左迁至蓝关》 韩愈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前途迷茫,英雄失路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羁旅孤苦,思念家乡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登楼怀古,思家忧国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恋人离别,相思之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