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课堂笔记(全册知识点归纳)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课堂笔记(全册知识点归纳)

资源简介

2025秋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课堂笔记(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天气
1 我们关心天气(科学观念)
1. 不同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生产劳动均有影响;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可能不同。
2. 天气指一个地方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的冷热、阴晴、雨雪及刮风等情况,常用特定词语描述,具体分类如下:
- 表示冷热:天寒地冻、烈日炎炎
- 表示刮风:微风轻拂、狂风怒号
- 表示阴晴:天昏地暗、晴空万里
- 表示雨雪:细雨如丝、鹅毛大雪
3. 天气观察记录单需记录地点、日期、天气现象。
4. 地球被含氮气、氧气、水汽的大气圈包围,靠近地面的大气发生水平和垂直运动,形成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4)可从气温、降水量、风、云等方面观察、记录天气。
2. (教材P4)大气圈里有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大气圈是包围地球的厚厚的大气,含氮气、氧气、水汽等。
2 认识气温计(科学观念)
1. 为准确描述气温,可用气温计测量,常用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为℃。
2. 气温计结构包括单位符号、刻度、液柱、玻璃泡;刻度上1大格表示10℃,1大格分10小格,1小格表示1℃,20℃以上越往上数字越大,0℃以下越往下数字越大。
3. 气温计读数步骤:①判断液柱顶端在0℃以上还是以下;②数出液柱顶端与0℃相距的格数;③结合前两步得出结果(0℃以上可省略“零上”,0℃以下需读“零下”)。
4. 除气温计外,还有体温计、水温计,它们作用相同、结构相似,但测量对象、量程、分度值不同。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7)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时,需分清零上/零下温度、每格度数,注意读法写法,等液柱稳定后读数,视线与液柱顶端相平。
2. (教材P7)利用气温计测量气温能获得准确数据,帮助准确描述天气、发现天气变化规律。
3 测量气温(科学观念)
1. 测量气温时,气温计需放在百叶箱内,百叶箱置于通风良好、无阻挡的草坪上,且离地面1.5米。
2. 使用气温计的注意事项:①手持时不触碰玻璃泡;②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流通处;③离地面约1.5米,保持干燥;④液柱稳定后读数;⑤读数时视线与液柱顶端齐平。
3. 一天中气温先上升后下降,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
探究实践:测量并记录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 实验材料:气温计、一天的气温记录单等。
- 实验步骤:①选一天中的五个时间点,用同一支气温计测量室外同一背阴通风处的气温;②记录测量结果;③根据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柱状图。
- 实验记录(示例):
|时间|8点|10点|12点|14点|16点|
| ---- | ---- | ---- | ---- | ---- | ---- |
|气温|7℃|9℃|12℃|15℃|11℃|
- 实验结论:①一天中气温先升高后降低;②14点气温最高。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10)记录可能与同学不同(据实际情况回答);不按正确方法测量会导致结果不准确。
2. (教材P10)室外一天中气温先升高后降低。
3. (教材P10)按时间排列涂色气温计模型图,能直观形象展示气温变化规律。
4 测量降水量(科学观念)
1. 降水量是一定时间内降落在一定面积地面上的水层深度,形式有雨、雪、冰雹等,用雨量器测量,单位是毫米,其多少与雨量器粗细、大小无关。
2. 根据24小时降水量划分降水量等级:
|降水量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 ---- | ---- | ---- | ---- | ---- | ---- | ---- |
|24小时降水量/毫米|0~9.9|10~24.9|25~49.9|50~99.9|100~249.9|≥250|
3. 暴雨预警分四级,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红色预警等级最高,收到预警应尽量不外出。
4. 不同暴雨预警等级的降水量标准:①蓝色预警:12小时内将达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可能持续;②黄色预警:6小时内将达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可能持续;③橙色预警:3小时内将达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可能持续;④红色预警:3小时内将达或已达100毫米以上且可能持续。
探究实践:制作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 实验材料:直筒透明杯、刻度条、胶带、剪刀、喷壶、记录表等。
- 实验步骤:①选直筒透明杯子;②在杯外壁贴刻度条(“0”刻度与杯内底对齐);③在刻度条外贴透明胶带防水;④将雨量器放在开阔平地;⑤用喷壶模拟降雨;⑥读取示数并记录。
答疑解惑
1. 雨量器读数:平放在桌面,待液面稳定后,视线与液面保持水平。
2. 自制雨量器口径不影响测量结果,因降水量指雨水高度。
3. 测量一天降水量需连续测24小时(如早8点放,次日早8点取)。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13)用自制雨量器测量时,需水平放置,视线与液面平行,待液面稳定后读数,加单位“毫米”,防止雨水溢出。
2. (教材P13)测量下雪天降水量,需待雨量器中的雪完全熔化后读取液面示数。
5 观测风(科学观念)
1. 风是周围流动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可通过地面物体判断其大小和方向,观测重点是风力和风向。
2. 自制风旗需用轻薄布做旗面、合适材料做旗杆;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用八个方位描述(如北风从北方吹来)。
3. 风力可简化为三个等级:
|风力|无风|微风|大风|
| ---- | ---- | ---- | ---- |
|风旗的样子|风旗不动|风旗微动|风旗展开飘动|
4. 风向袋、风向标可测量风向,风向与风旗、风向袋飘动方向相反,与风向标箭头指向一致;国际常用蒲福风力等级表(0~12级,共13个等级)。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16)借助不同物体、方法观测风,风向结果相同,风力结果可能不同(因参照标准不一致)。
2. (教材P16)观测中风力和风向可能变化,遇变化需连续多次测量,取出现次数多的作为该时间段的风力和风向。
6 观察云(科学观念)
1. 根据云量多少,天气分为晴、多云、阴:①晴:阳光明媚,少量云;②多云:云较多,有时可见太阳;③阴:云多而密,不见太阳。
2. 云的形状与天气相关:①卷云(像羽毛、钩子):羽毛状出现在晴天,钩子状预示降雨;②积云(像鱼鳞):云层薄对应晴天,变厚易产生雷雨;③浓积云(很厚、大团):部分地区可能形成阵雨。
3. 下大雨前,云多而密、堆积成团且呈灰色;云由地面水蒸发成水蒸气,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形成,水珠或冰晶变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形成降水。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19)出太阳不一定是晴天,看不见太阳不一定是阴天(需根据云量判断晴、多云、阴)。
2. (教材P19)对云量的判断可能不一致(不同时间、地点云量有差异,据实际情况回答)。
3. (教材P19)对风和雨的观测较准确,对云的观测不太准确(雨和风有量化标准,云变化快、受时间影响大)。
7 天气预报(科学观念)
1. 天气观测记录包含日期、地点、气温、降水量、云量、风力、风向等;天气预报包含云量、气温(最高/最低)、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空气质量及特殊灾害性天气(如冰雹、台风)。
2. 天气预报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现象(如晴、多云、阴、雷阵雨等),有专门术语和符号,描述更精准专业。
3. 天气预报制作需经历收集数据、科学计算、气象预报员预报、天气会商阶段,制作完成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公共显示屏等发布,同一天不同地方天气通常不同。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22)天气预报与天气观测记录的相同点:天气现象、风向、风力、云量等大致相同;不同点:观测记录只有一个气温,天气预报是气温范围,描述用语不同。天气预报的气温范围,因包含一天中最低(日出前后)和最高(14点左右)气温,观测气温通常在该范围内。
2. (教材P22)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
8 天气的影响(科学观念)
1. 天气对日常生活、出行、学习、生产劳动影响大(如雨天带雨具、天冷穿棉衣等)。
2. 天气变化与应对方法:
|天气预报的信息|人们的活动|应对方法|
| ---- | ---- | ---- |
|下雨|学生上学|带好雨具|
|下雨|农民晒谷子|提前收谷子|
|高温|学生上学|教室开放空调|
|高温|建筑工人施工|减轻劳动强度|
|寒潮|学生上学|穿棉衣|
|寒潮|农民种地|覆盖保温膜|
3. 不同人对下雪的反应不同:①学生:开心,可堆雪人、打雪仗;②农民:担心,影响作物生长和收入;③游客:开心,可赏雪景、进行冬季运动;④环卫工人:担心,雪停后需除雪,增加劳动强度。
4. 部分动物能感知天气变化:①蚂蚁大雨前搬家(防巢穴被淹);②蜻蜓下雨前低飞;③蚯蚓因土壤湿度增大钻出地面。
5. 天气影响植物生长:①云层厚、雾霾、雨雪影响光合作用;②雨雪提供水分,干旱导致水分不足;③气温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6. 天气对农业的影响:①适量雨水有利作物生长,连日大雨/特大暴雨致庄稼受淹,久不降雨致干旱;②适宜气温和光照有利光合作用,高温伤秧苗,低温霜冻冻伤作物;③冰雹、龙卷风致作物减产甚至绝产。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25)家乡常见恶劣天气(如沙尘暴、台风)及影响:沙尘暴使可吸入颗粒物增多(引发呼吸疾病)、影响卫生和交通安全;台风造成强风、暴雨等灾害(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据实际情况回答)。
2. (教材P25)不同人对“好天气”认识不同,如农民认为下雨有利作物补水,室外工作者认为下雨影响工作。
第二单元 水
1 水到哪里去了(科学观念)
1. 水是无色、无味、透明液体,看得见摸得着,有一定体积但无固定形状。
2. 生活中水“消失”的现象:①植物叶片露珠消失;②黑板水迹消失;③湿衣服晾干,这种现象叫蒸发,水吸热蒸发变成水蒸气(无色、无味、透明气体,无固定形状和体积),水蒸气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形态不同。
3. 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无论晴天还是下雨,空气中都有水蒸气;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涂少量水,水迹会慢慢变小直至消失;医用酒精等液体也会蒸发且吸热。
探究实践:水到哪里去了
- 实验材料:透明大杯子、透明小杯子、温水等。
- 实验步骤:①取一小杯温水,在水面处做标记;②用干燥透明大杯子罩住温水;③等待一段时间观察。
- 实验现象:小杯子水面下降,大杯子内壁有很多水珠。
- 实验结论:①水会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②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32)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的水蒸发后飘散到空气中。
2. (教材P32)原本干燥的大杯子内部出现小水珠,这些水珠是温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
2 水珠从哪里来(科学观念)
1. 冬天温暖房间的窗玻璃、从冰箱拿出的冷饮瓶外壁的水珠,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形成的。
探究实践:水珠从哪里来
- 实验材料:透明杯子、冰块、水、色素、玻璃片等。
- 实验步骤:①准备四个相同杯子;②1号杯放冰块和适量水,2号杯放等量冰块和水并盖紧玻璃片,3号杯放等量加色素的冰块和水,4号杯冷冻后拿出迅速擦干;③观察杯子外壁是否有水珠。
- 实验现象:四个杯子外壁均有无色、无味、透明的水珠。
- 实验分析:2号杯外壁有水珠(说明非杯内水蒸发到外面),3号杯外壁水珠无色透明(说明非杯内水渗出),4号杯外壁有水珠(说明非杯内有冰水导致)。
- 实验结论:杯子外壁的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35)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如未开封冷饮放在空气中,外壁会出现水珠。
2. (教材P35)杯子外壁水珠的出现与杯子的温度有关。
3 水沸腾了(科学观念)
1. 炉火上的水加热一段时间后会沸腾并冒大量“白气”,“白气”是水沸腾生成的水蒸气遇冷空气中凝结形成的小水珠。
2. 通常水加热到100℃时开始沸腾,温度计的100℃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
3. 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通常用外焰加热。
4. 用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①加热及结束后,不触碰容器和器材(防烫伤);②不用燃烧的酒精灯点燃另一盏;③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不可用嘴吹灭)。
5. 实验时需戴护目镜(防液体飞溅入眼),测量水温时温度计不触碰容器,读数时眼睛平视液柱顶端;瓦特根据水沸腾时水蒸气顶开壶盖的原理改良了蒸汽机,改良后的蒸汽机成为早期工业生产主要动力机器。
探究实践: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 实验材料:铁架台、酒精灯、火柴、陶土网、烧杯、水、温度计、棉线等。
- 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加清水,放在垫有陶土网的铁架台上;②将温度计玻璃泡完全浸入水中(不接触杯壁和杯底);③点燃酒精灯;④观察水从常温到沸腾的现象和温度变化并记录。
- 实验现象:①刚开始加热,杯底出现少量气泡,气泡上升时变小甚至消失;②沸腾前,气泡增多且上升加快,水面有少量“白气”;③沸腾时,气泡上升体积迅速变大,冒出水面后破裂并伴随翻滚,水面有大量“白气”;④水从常温到沸腾,温度逐渐升高,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变。
答疑解惑
1. 实验结束后不能立即收拾器材,因加热后的烧杯、铁架台一段时间内仍很烫(防烫伤)。
2. 陶土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受热均匀。
3. 水长时间不沸腾,可能是用了75%的医用酒精(应使用95%的酒精)。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38)水从常温到沸腾,温度逐渐升高,温度到达100℃时出现沸腾现象。
2. (教材P38)沸腾时产生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珠。
4 水结冰了(科学观念)
1. 水的温度一直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结冰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变;碎冰加盐可使周围温度降得更低,加快试管中的水结冰。
2.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由液态变成固态,冰块会浮在水面上;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3. 观察水结冰实验中,在水面处做标记是为了便于观察体积变化;水和冰的异同:均无色、无味、透明,水是液体(无固定形状、会流动),冰是固体(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
4. 温度计液柱随温度变化(手心捂上升、放入冷水下降),是“热胀冷缩”现象,如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复原;科学家发现温度降低到4℃以下时,水会“热缩冷胀”(温度降低,体积增加)。
探究实践: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 实验材料:试管、水、烧杯、碎冰、食盐、温度计等。
- 实验步骤:①在试管中加少量水,在水面处做标记;②将试管放入碎冰中,往碎冰中加食盐并搅拌均匀;③用温度计测量试管内水温变化。
- 实验现象:①试管内水温降低,降至0℃时水开始结冰(水结冰叫凝固);②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温度保持在0℃不变;③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答疑解惑
向碎冰中加食盐,是因为食盐能加快碎冰熔化,冰熔化吸热,使试管中的水获得更低温度,加快结冰。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41)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水会结冰。
2. (教材P41)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温度保持在0℃不变,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5 冰熔化了(科学观念)
1. 给冰加热,冰会熔化成水;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熔化。
2. 生活中冰熔化的现象:①屋檐冰凌熔化;②饮料中冰块熔化;③积雪熔化。
3. 不同方法使冰熔化的现象:
|方法|现象|
| ---- | ---- |
|敲碎|冰块变为碎冰屑,未熔化成水|
|用吸管吹|被吹位置逐渐熔化,形成凹陷或小坑|
|用手焐|冰块整体逐渐熔化成水|
4. 冰熔化过程中需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水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冰熔化越快。
5. 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水),只是形态不同,三者转化关系:冰(固态)受热变水(液态),水受热变水蒸气(气态);水蒸气受冷变水,水受冷变冰。
6. 冰熔化成水,由固态变成液态,体积减小;通常液体状态的水加热到100℃变气体,温度下降到0℃变固体。
7. 加热蜡,蜡从固体变液体,冷却后又变固体;蜡熔化与冰熔化都是固液转化,但蜡熔化时温度一直上升,冰熔化时温度不变。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44)用手焐的方法使冰熔化最快;冰熔化成水是因为周围环境温度高于0℃,冰从周围吸收热量。
2. (教材P44)水、冰、水蒸气的相同点:均无色、无味、透明;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无固定形状、有一定体积),冰看得见摸得着(有固定形状和体积),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无固定形状和体积)。三者是同一种物质(水),只是形态不同。
6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科学观念)
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但一定量的水溶解物质的能力有限。
2. 常温下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18克食盐或5克小苏打,相同条件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温度升高,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会增强。
探究实践: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 实验材料:烧杯、量筒、水、食盐、小苏打、小勺、电子秤、搅拌棒等。
- 实验步骤:①分别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各平均分成10等份;②在两个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搅拌至完全溶解;③一份一份继续加入,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下一份;④重复步骤③,直到烧杯底部出现不溶解的颗粒。
- 实验现象:加到第10份食盐时,烧杯底部出现不溶解颗粒;加到第3份小苏打时,烧杯底部出现不溶解颗粒。
- 实验结论: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其他条件相同时,食盐溶解能力更强。
答疑解惑
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量计算:20克物质平均分成10份,每份2克。食盐溶解9份(18克),小苏打溶解2份(4克)。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47)50毫升水中溶解了9份食盐或2份小苏打,它们的溶解能力不同。
2. (教材P47)一份一份加入且等前一份溶解完再加下一份,是为了准确确定溶解量(若全部加入,只能判断能否溶解全部,无法确定具体溶解量)。
7 加快溶解(科学观念)
1. 提高水的温度、搅拌、研碎食盐,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 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只改变水的温度,控制水量、盐量相同,食盐同时加入不同温度的水中。
3. 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一个烧杯搅拌、一个不搅拌,控制水量、水温、盐量相同,食盐同时加入水中。
4. 探索“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只改变食盐颗粒大小,控制水量、水温、盐量相同,食盐同时加入水中。
5. 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需对比的条件,控制其他条件相同。
探究实践
1. 探究一:搅拌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 实验材料:烧杯、水、食盐、小勺、量筒、电子秤、搅拌棒等。
- 实验步骤:①向两个烧杯各加100毫升常温水;②同时放入适量且等量的食盐;③一杯搅拌、一杯静置,观察记录完全溶解时间。
- 实验现象:搅拌的烧杯中食盐完全溶解时,不搅拌的烧杯中还有大量食盐未溶解。
- 实验结论:搅拌可以加快食盐溶解。
2. 探究二:水的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 实验材料:烧杯、热水、冷水、食盐、小勺、量筒、电子秤、搅拌棒等。
- 实验步骤:①向两个烧杯各加100毫升热水和冷水;②同时放入适量且等量的食盐;③同时搅拌,观察记录完全溶解时间。
- 实验现象:盛热水的烧杯中食盐完全溶解时,盛冷水的烧杯中还有食盐未溶解。
- 实验结论:水温越高,食盐溶解越快。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50)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水的温度、是否搅拌、食盐颗粒大小等,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
2. (教材P50)用“相同质量的食盐”和“一样多的水”,是因为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需控制其他条件相同。
8 用水分离(科学观念)
1. 将“粗盐”(食盐与少量沙子混合)放入水中搅拌,利用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分离二者(沙子不溶解,食盐溶解)。
2. 沙子不溶解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食盐溶解于水,可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不随水蒸发)。
3. 生活中污水含有害物质,净化污水需分离杂质;用简单净化污水装置过滤,泥沙等会被过滤,过滤后的水变清澈、气味减小。
探究实践:分离沙子和食盐
- 实验材料:沙子、食盐、烧杯、水、玻璃棒、铁架台、漏斗、滤纸、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火柴等。
- 实验步骤:①将“粗盐”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②用漏斗和滤纸过滤“粗盐”溶液,分离出沙子;③用酒精灯加热过滤后的溶液,蒸干水分;④观察比较“粗盐”和分离后的盐。
- 实验现象:分离后得到的盐洁白、无杂质、颗粒更小。
答疑解惑
1. 过滤注意事项:做到“三贴”(烧杯口贴玻璃棒、玻璃棒贴滤纸3层边、漏斗口贴烧杯内壁),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玻璃棒低于滤纸边缘。
2. 过滤后,滤纸上留下的是沙子。
3. 蒸发时,蒸发皿中液体快要变干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防迸溅)。
4. 实验结束后不能立即触碰器材,因加热后的器材温度高(防烫伤)。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53)分离过程中,沙子无变化,食盐先溶解再分离,颗粒形状可能变化。
2. (教材P53)水的作用是利用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将二者分离。
3. (教材P53)不用酒精灯加热,分离实验最终会完成(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蒸发,只是时间不同)。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1 运动和位置(科学观念)
1.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物体位置的变化叫运动。
2. 一般将大地看作静止的,物体相对于大地位置改变则运动,位置不变则静止(如升国旗时,国旗运动、旗杆静止)。
3.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可看其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位置改变则运动,位置不变则静止;选择不同参照物,物体运动状态可能不同(如乘坐公共汽车时,乘客相对于同车人静止,相对于大地运动)。
4. 描述物体位置的步骤:①选择参照物;②确定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
5. 生活中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描述方向;无方向标的地图,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方向也可用前、后、左、右、上、下表示,距离可用米、厘米或步数估计。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60)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一般将大地看作静止,对比物体与大地的位置变化;也可对比物体与另一物体(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位置改变则运动,不变则静止。
2. (教材P60)“蒙眼抓人”游戏中,只知方向不知距离或只知距离不知方向,不能抓到人(无法准确描述位置)。
3. (教材P60)描述物体位置:先选参照物,再确定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
2 各种各样的运动(科学观念)
1. 物体运动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平动、滚动、转动、振动、摆动:
- 平动: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朝向不变),如前进的汽车车身。
- 滚动:物体围绕中心转动的同时整体平动,如车轮滚动。
- 转动:物体以一点或一条直线为轴做圆周运动(整体位置不变),如指尖陀螺旋转。
- 振动:物体通过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如拨动钢尺的振动。
- 摆动:物体绕一定轴线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做往复运动,如玩具木马摆动。
2. 可用线条和箭头表示物体运动形式;在物体不同位置贴圆点,能更准确观察描述运动。
3. 同一物体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可能不同(如行驶的汽车,车身平动、车轮滚动);同一物体可有多种运动形式(如旋转木马上的人,随木马转动同时上下平动)。
探究实践:物体的运动形式
- 实验材料:玩具小车、钢尺、指尖陀螺、玩具木马、悠悠球、小圆点等。
- 实验步骤:①在物体上贴小圆点,使物体运动;②记录小圆点的运动路线。
教材习题答案
1. (教材P63)物体的运动路线有直线和曲线。
2. (教材P63)在物体上贴圆点的方法能更好地观察物体的运动。
3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科学观念)
1. 根据运动路线不同,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 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线,如电梯运行、苹果落地。
- 曲线运动: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