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学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学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一)《观沧海》
1、文学常识:
曹操,字 孟德 ,沛国谯县人,东汉末 政治 家、 军事 家、 诗人 ,他的诗以 慷慨悲壮 见称。代表诗歌有 《短歌行》 、 《龟虽寿》 、 《蒿里行》 、 《步出夏门行》 等。
2、给加点字注音:沧海( cāng ) 碣石(jié) 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 ) 萧瑟(xiāo sè)
解释下列词语 临: 到达,登上 何: 多么 澹澹: 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 耸立 至: 达到极点
【学组研讨】 1、《观沧海》围绕那个字展开来写的? 观
2、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景。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景。③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的壮阔景象。④给人壮美的感觉。
3、本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诗句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以及抒发了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请从给出的角度赏析品味下列名句。(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画面:茫茫的大海水波荡漾,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秋风阵阵,草木摇动,海上掀起巨浪。诗人站在海边,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涌”字:“涌”是波涛汹涌的意 思,既写出了大海惊心动魄的气势,又写出诗人心潮澎湃。表现诗人对大海的惊叹和赞美,也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画面:太阳和月亮每天东升西落,好像都在大海中孕育;灿烂的银河也好像是从大海中产生出来的。
★“若”字:“若”是好像的意思,运用想象写出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以及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修辞或写法:运用夸张和想象,写出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以及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
动静结合:动态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壮阔和宏伟气象。
虚实结合:“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是实写,“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是虚写,虚实结合,描绘了大海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以及抒发了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6、积累写雄心壮志的诗词名句,至少写两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课堂反馈】 用原诗句填写(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2)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3)描写大海波涛汹涌、气势恢宏的诗句是: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
(4)用虚写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
1、文学常识:李白,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 唐 代 诗人 ,被称为 诗仙 ,与杜甫 并称“李杜”。
王昌龄,字 少伯 ,京兆长安人, 唐 代 诗人 。
马致远,号 东篱 ,大都人, 元 代 戏曲作 家、 散曲 家,与 关汉卿 、 郑光祖 、 白朴 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2、解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的意思是 降职 。
《天净沙 秋思》中“天净沙”是 曲牌 名,“秋思”是 题目 。
【学组研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请你描述“杨花落尽子规啼”的画面,并从写景的角度赏析。
★画面:杨花纷纷扬扬已经落尽,漫天飞舞;子规(杜鹃鸟)一声一声的叫着,鸣声哀凄。
★赏析:杨花象征飘零之感,子规象征离别之痛。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既点明是暮春季节,又营造了凄凉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为全诗奠定伤感的基调,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该诗以“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有什么用意?
杨花象征飘零之感,子规象征离别之痛。
杨花象征飘零之感,子规象征离别之痛。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既点明是暮春季节,又营造了凄凉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为全诗奠定伤感的基调,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3、请从炼字角度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
“过”是经过的意思,写出了朋友被贬之地偏远、道路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思念与关切之情。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写法: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巧借明月寄托对友人的同情、思念与关切之情。
★修辞:运用拟人修辞,把明月人格化,诗人拜托明月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思念与关切之情。
★“愁”的妙处: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切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懑不平,有深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4、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一句点明了主旨?
抒发诗人对远行友人的同情、思念与关切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②萧瑟凄凉
2、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秋日的黄昏中,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古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袅袅。古道上,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走。
3、“小桥流水人家”表现的是温馨的场面,这样有何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4、从抒情方式和思想感情两方面赏析“断肠人在天涯” 。
①直抒胸臆。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直接抒发天涯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5、写出与“思乡”有关的古诗名句,至少写两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思》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6、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天涯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课堂反馈】用原诗句填写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歌中寓情于景表达对友人左迁龙标的惆怅之情的句子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 , 闻道龙标过五溪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诗人大胆想象,巧借明月寄托对友人的同情关切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
(3) 《天净沙·秋思》描写萧条、冷落、凄凉秋景的句子是: 枯藤老树昏鸦 , 古道西风瘦马 ;
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天涯游子的孤独凄凉之情的句子是: 小桥流水人家 。最能体现作者思乡之情的一句是: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4) 《天净沙·秋思》 中“ 小桥流水人家 ” 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天净沙 秋思》中考链接题
1.曲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断肠人在天涯。 抒发了天涯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曲,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3.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瘦马”令我们联想到游子已经奔波得太久、太疲倦了,甚至可能处境困窘,连马都累瘦了;而“骏马”,则让我们联想到骑马的应是英姿飒爽的侠客,正驰骋天地间,施展自己的抱负。二者意境大相径庭。
4.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首小令的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首小令借景抒情,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景语”,表达了天涯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的思乡的“情语”。
5.这首小令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游子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动态的“流水”,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6.从写景角度赏析“夕阳西下”。
选取典型景象即夕阳,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引出“断肠人”一句,抒发了天涯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7.全曲不着一“秋”字,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请结合“枯藤老树昏鸦”一句加以分析。
用“枯”“老”形容“藤”“树”,枯萎的藤蔓缠绕着一棵千年老树,深秋的荒凉萧瑟尽显,“昏鸦”点出了特定的时间,在苍凉的深秋暮色之下,尽显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8.请分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如何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的。
“夕阳”点出特定的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却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悲从中来,触发了游子肝肠寸断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三)《次北固山下》
1、文学常识:王湾,洛阳人, 唐 (朝代) 诗人 。 2、解题:《次北固山下》中“次”的意思是 停宿 。
【学组研讨】 1、《次北固山下》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开篇点题,“客路、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船上所见之景。
颈联:点明时令,写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景象。 尾联:思乡之情。
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画面: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面船帆高高悬挂。
★炼字:“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此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因此帆便能端直高挂“悬”了。诗句以小见大,以“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景: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赏析:“生”“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将尽未尽之时,冬去春来的变化,透出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
赏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修辞:运用典故和设问,,诗人在自问自答中借用“归雁传书”来抒发思乡之情。
★意象:鸿雁。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课堂反馈】用原诗句填写
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
写时序更替,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最能体现作者思乡之情的一句是: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本诗中与“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意境相似的两句诗是: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
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自己淡淡的乡愁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