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世界气候 知识清单(背诵版+填空版)2025-2026学年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世界气候 知识清单(背诵版+填空版)2025-2026学年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章 世界气候
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考点一:世界的气温
1、气温日变化
(1)一天中的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
2、气温年变化
(1)一年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
北半球 南半球
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月 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月
陆地 7月 1月 1月 7月
海洋 8月 2月 2月 8月
(2)气温年较差=一年最热月平均气温-一年最冷月平均气温。
3、世界气温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
(1)纬度位置: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海陆位置:同一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3)洋流因素:暖流经过气温较高,寒流经过气温较低
(4)地形因素: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4、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南半球大,等温线更弯曲;南半球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等温线更平直。
考点二:世界的降水
1、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用线连接起来。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位置)
(2)中纬度地区,一般沿海多雨,内陆少雨(海陆位置)
(3)暖流经过降水多,寒流经过降水少。(洋流因素)
(4)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高大山脉对气流的阻挡)
(5)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西部、内部少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东部多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
第二节 世界的气候类型
考点一: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1、热带气候类型
(1)分布、特征、自然景观
名 称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及其附近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到北回归线附近的亚欧大陆东南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季雨林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和内部 终年炎热干燥(高温少雨) 热带沙漠
(2)气候图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2、亚热带气候类型
(1)分布、特征、自然景观
名 称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部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气候图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3、温带气候类型
(1)分布、特征、自然景观
名 称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温带季风气候 亚欧大陆东部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地区的大陆西部 冬温夏凉,全年降水均匀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地区的大陆内部 夏热冬寒,全年干燥少雨 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针叶林
(2)气候图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4、寒带气候类型
(1)分布、特征、自然景观
名 称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寒带苔原气候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长冬无夏,终年严寒 寒带苔原
寒带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 终年酷寒,冰雪覆盖 寒带冰原
(2)气候图
寒带苔原气候 寒带冰原气候
考点二:气候类型的判读
1、以温定带
各月平均气温 >15℃ 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0℃ 亚热带 温带海洋
最冷月平均气温<0℃ 温带
2、以水定型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雨型 (3种)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3、气候图的辨别
①热带雨林气候 ②热带草原气候
③热带季风气候 ④热带沙漠气候
⑤亚热带季风气候 ⑥地中海气候
⑦温带海洋气候 ⑧温带季风气候
⑨温带大陆性气候 ⑩寒带气候
考点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因素 气温 降水
纬度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海陆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 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地形 海拔低,气温高;海拔高,气温低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三节 气候与人类活动
考点一:气候与生产
1、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2、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决定了这个地区适宜种植哪些作物,养殖何种牲畜。(种类及分布地区)
3、气候对作物和牲畜种类的影响:
水果 产区
咖啡、香蕉 芒果和榴莲 热带地区
茶、柑橘 亚热带地区
苹果、葡萄、桃子和梨 温带地区
4、气候还影响到农业耕作制度。降水少的地方需要灌溉发展种植业,而降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温度带 范围 耕作制度 主要作物
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 一年三熟 水稻、热带经济作物
亚热带 秦岭一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一年两至三熟 水稻、冬小麦、亚热带经济作物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和新疆南部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
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新疆北部 一年一熟 春小麦、亚麻、大豆、甜菜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一年一熟 春小麦、马铃薯
青藏高原高寒区 青藏高原 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青稞
考点二:气候与生活
1、气候与服饰
服饰 气候
阿拉伯人服饰 生活在热带的阿拉伯人,为了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穿长袍,宽大的长袍阻挡了日光对体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满长袍的空气又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
藏族服饰 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白天气温上升可以脱出一个臂膀以便散热。藏袍适应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因纽特人服饰 因纽特人为了适应寒带的气候,穿厚重的皮衣以抵御寒冷。
2、气候与饮食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们喜欢吃清淡祛暑的食物
生活在寒带地区的人们喜欢吃辛辣和油腻的食物来御寒
我国南方人喜欢吃大米,北方人喜爱面食
3、气候与民居
民居 气候
因纽特人的冰屋 居住在加拿大北部寒冷地区的因纽特人,外出狩猎时用冰砖做成冰屋避寒
亚马孙地区的高架屋 在气温高雨水多的亚马孙地区,常能见到通风良好、能避潮湿的高架屋
蒙古包 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区的蒙古包,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拆卸,适于游牧生活。
沙特阿拉伯人的传统民居屋顶多为平顶,反映了当地降水稀少的特点;墙体厚实,有利于隔热;窗户较小,可以抵御烈日和风沙的侵袭。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北京地区地处暖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不易塌陷。因此黄土高原居民就因地制宜地修建起窑洞这种民居建筑。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地形崎岖带来的建设困难,又可以减少加工建筑材料成本,还可以在冬季利用窑洞保温。
4、气候与交通
骆驼耐炎热、耐干渴、耐饥饿,是沙特阿拉伯人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
因纽特人的传统交通工具是犬拉的雪橇和兽皮船。
南方地区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历史上水运是主要交通方式,船只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北方降水稀少,河流稀疏且存在结冰期,陆路交通更便利,马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5、气候发生异常会造成洪涝、干旱和寒潮等灾害。需要加强对气候的监测,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考点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建设防护林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例如,我国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地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防护林工程,被称为“绿色长城”。
人们修建蔬菜大棚,通过增加棚内的温度,从而反季节种植蔬菜。
温室效应 一方面,人类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 人类又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气温升高。
臭氧层破坏 由于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化合物等制冷材料,破坏了高空中的臭氧层,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
2、碳达峰与碳中和
(1)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2)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如果每个人都能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积极提倡并践行“低碳生活”。节电、节油、节气、节水,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就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贡献力量。
(4)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提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气温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
(1)纬度因素: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热量多;高纬度地区相反),如赤道附近终年高温,两极地区终年寒冷。
(2)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如夏季北京气温比同纬度的东京高,冬季则相反。
(3)地形因素: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约 0.6℃(如青藏高原虽纬度较低,但因海拔高,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易错点:混淆气温分布的不同影响因素(如误将“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归为纬度因素影响);忽略“同纬度”前提,直接说“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需明确季节差异)。
2、降水类型与分布规律
(1)降水类型:对流雨(赤道地区常见,多为午后雷阵雨,因空气对流上升形成)、地形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锋面雨(中纬度地区常见,由冷暖气团交汇形成,如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多为锋面雨)。
(2)全球降水分布:赤道附近降水多(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对流旺盛),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气流下沉,难以形成降水);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如撒哈拉沙漠);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如亚欧大陆沿海地区降水多于中亚内陆)。
易错点:分不清不同降水类型的成因与分布地区(如误将地形雨的“迎风坡降水多”记成背风坡);记混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降水差异(易颠倒“东岸多、西岸少”的规律)。
3、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判读
(1)气温判读:看气温曲线的峰值与谷值,判断最热月和最冷月(如北半球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南半球相反);计算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减去最冷月平均气温,反映气温年变化大小)。
(2)降水判读:看降水量柱状图的高度,判断降水集中的季节(如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常年湿润型),计算年降水量(各月降水量之和)。
易错点:判读半球时,误将南半球“最热月在1月、最冷月在7月” 记成与北半球一致;计算气温年较差时,用 “一天中最高温减最低温”(混淆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误将“常年湿润型”(各月降水均匀,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归为“全年多雨型”(后者各月降水量均较多,如热带雨林气候)。
4、热带气候类型辨析
(1)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全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25℃以上,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植被为热带雨林。
(2)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如非洲中部、巴西高原),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多,干季降水少,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植被为热带草原(湿季草木茂盛,干季草木枯黄)。
(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如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雨季降水极多,年降水量 1500-2000 毫米,且集中在 6-9 月;旱季降水极少),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全年高温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植被为热带荒漠。
易错点:混淆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二者均“分两季”,但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更多、更集中,且仅分布在亚洲;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更广泛);记混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位置(误将“大陆西岸”记成“大陆东岸”)。
5、亚热带与温带气候类型区分
(1)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美国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上),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唯一“冬季多雨”的亚热带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3)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温带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朝鲜半岛),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4)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如欧洲西部、新西兰),全年温和湿润(各月气温变化小,降水均匀),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5)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温带大陆内陆(如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中部),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部分地区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荒漠景观)。
易错点:混淆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关键看最冷月气温是否在0℃以上,前者0℃以上,后者 0℃以下);记反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季节(误记为“夏季多雨”);分不清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前者在大陆西岸,后者在大陆内陆)。
6、寒带与高原山地气候特点
(1)寒带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凉爽,植被为苔原)和冰原气候(分布在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全年酷寒,无植被覆盖)。
(2)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海拔不同,气温、降水差异大,如山脚为热带气候,山顶为寒带气候)。
易错点:误将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归为同一类型,忽略二者“夏季是否有短暂温暖期”的差异(苔原气候夏季短促凉爽,冰原气候全年酷寒);忽略高原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特点,直接按纬度判断气候类型(如青藏高原虽纬度低,但因海拔高,气候与同纬度低地差异大)。
7、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作物选择:不同气候类型适合种植不同作物,如热带雨林气候适合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温带季风气候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亚热带气候适合种植水稻、柑橘等。
(2)耕作制度:热量充足的地区,耕作制度更密集(如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一年两熟或三熟,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降水少的地区需发展灌溉农业(如我国西北干旱区种植小麦需依靠黄河水灌溉)。
易错点:误将“耕作制度差异”归为地形因素(实际主要受气候中的热量条件影响);忽略降水对农业的影响,认为“只要热量充足就能种植任意作物”(如热带沙漠气候区虽热量充足,但因降水少,无法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
8、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服饰:热带地区气候炎热,人们服饰轻薄(如东南亚居民穿纱丽、短衫);寒带地区气候寒冷,人们服饰厚重保暖(如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穿毛皮大衣);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服饰随季节更替(如夏季穿短袖,冬季穿棉袄)。
(2)民居:降水多的地区,民居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如我国南方的尖顶房);降水少的地区,民居屋顶坡度小或为平顶(如我国西北的平顶房);寒冷地区民居墙体厚、窗户小(减少热量散失,如北欧的木屋墙体较厚);炎热潮湿地区民居多通风透气(如东南亚的高脚屋,避免潮湿和蚊虫)。
易错点:混淆民居特点与气候的对应关系(如误将“北方平顶房”归为降水多的设计,实际是降水少的适应);忽略“气候综合影响”,仅考虑单一因素(如高脚屋不仅适应潮湿,还能防蚊虫和洪水,并非只对应降水)。
9、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正面影响:如人工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调节局部气候,使降水增多、气温变化减缓);修建水库(增大水域面积,使周边地区气温年较差变小,湿度增加)。
(2)负面影响:如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过度砍伐森林(减少二氧化碳吸收,加剧全球变暖,同时导致局部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工业排放废气(引发酸雨,破坏植被和土壤,影响局部气候)。
易错点:误将“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归为自然因素(实际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导致,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忽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正面影响,认为“人类活动只会破坏气候”(如合理的植树造林和水利工程能改善气候);混淆“全球气候变暖”与“局部气候异常”(前者是全球整体趋势,后者是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如某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增多,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但并非全球所有地区都降水增多)。第三章 世界气候
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考点一:世界的气温
1、气温日变化
(1)一天中的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________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
(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
2、气温年变化
(1)一年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
北半球 南半球
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月 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月
陆地 ________月 ________月 ________月 ________月
海洋 ________月 ________月 ________月 ________月
(2)气温年较差=一年最热月平均气温-一年最冷月平均气温。
3、世界气温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
(1)纬度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海陆位置:同一纬度地区,________陆地气温高于海洋,________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3)洋流因素:________经过气温较高,________经过气温较低
(4)地形因素: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________℃
4、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南半球大,等温线更________;南半球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等温线更________。
考点二:世界的降水
1、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________的各点用线连接起来。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赤道地区降水________,两极地区降水________。(纬度位置)
(2)中纬度地区,一般________多雨,________少雨(海陆位置)
(3)暖流经过降水________,寒流经过降水________。(洋流因素)
(4)在山地,________降水多 ,________降水少。(地形因素,高大山脉对气流的阻挡)
(5)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西部、内部________(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东部________(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
第二节 世界的气候类型
考点一: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1、热带气候类型
(1)分布、特征、自然景观
名 称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2)气候图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2、亚热带气候类型
(1)分布、特征、自然景观
名 称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2)气候图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3、温带气候类型
(1)分布、特征、自然景观
名 称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2)气候图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4、寒带气候类型
(1)分布、特征、自然景观
名 称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寒带苔原气候
寒带冰原气候
(2)气候图
寒带苔原气候 寒带冰原气候
考点二:气候类型的判读
1、以温定带
各月平均气温 >15℃
最冷月平均气温>0℃
最冷月平均气温<0℃
2、以水定型
年雨型
少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3、气候图的辨别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
考点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因素 气温 降水
纬度 低纬度气温____,高纬度气温低 赤道地区降水___,两极地区降水___
海陆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___, 海洋气温___,冬季相反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__,内陆降水__
地形 海拔低,气温____;海拔高,气温____ 山地迎风坡降水___,背风坡降水____
第三节 气候与人类活动
考点一:气候与生产
1、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2、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决定了这个地区适宜种植哪些作物,养殖何种牲畜。(种类及分布地区)
3、气候对作物和牲畜种类的影响:
水果 产区
咖啡、香蕉 芒果和榴莲 ________地区
茶、柑橘 ________地区
苹果、葡萄、桃子和梨 ________地区
4、气候还影响到农业________。降水少的地方需要灌溉发展种植业,而降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温度带 范围 耕作制度 主要作物
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 水稻、热带经济作物
亚热带 秦岭一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水稻、冬小麦、亚热带经济作物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和新疆南部 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
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新疆北部 春小麦、亚麻、大豆、甜菜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春小麦、马铃薯
青藏高原高寒区 青藏高原 青稞
考点二:气候与生活
1、气候与服饰
服饰 气候
阿拉伯人服饰 生活在热带的阿拉伯人,为了适应________的气候,穿长袍,宽大的长袍阻挡了日光对体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满长袍的空气又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
藏族服饰 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白天气温上升可以脱出一个臂膀以便散热。藏袍适应青藏高原________的特点。
因纽特人服饰 因纽特人为了适应________的气候,穿厚重的皮衣以抵御寒冷。
2、气候与饮食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们喜欢吃________祛暑的食物
生活在寒带地区的人们喜欢吃________和油腻的食物来御寒
我国南方人喜欢吃________,北方人喜爱________
3、气候与民居
民居 气候
因纽特人的冰屋 居住在加拿大北部寒冷地区的因纽特人,外出狩猎时用冰砖做成________避寒
亚马孙地区的高架屋 在气温高雨水多的亚马孙地区,常能见到通风良好、能避潮湿的________屋
蒙古包 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区的蒙古包,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拆卸,适于________生活。
沙特阿拉伯人的传统民居屋顶多为________,反映了当地降水________的特点;墙体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窗户较________,可以抵御________和________的侵袭。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北京地区地处________带、属________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________性好,不易塌陷。因此黄土高原居民就因地制宜地修建起窑洞这种民居建筑。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地形崎岖带来的建设困难,又可以减少加工建筑材料成本,还可以在冬季利用窑洞保温。
4、气候与交通
________耐炎热、耐干渴、耐饥饿,是________人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
因纽特人的传统交通工具是犬拉的________和兽皮船。
南方地区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历史上水运是主要交通方式,________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北方降水稀少,河流稀疏且存在结冰期,陆路交通更便利,________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5、气候发生异常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灾害。需要加强对气候的监测,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考点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建设防护林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例如,我国著名的________,地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防护林工程,被称为“绿色长城”。
人们修建________,通过增加棚内的温度,从而反季节种植蔬菜。
温室效应 一方面,人类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________;另一方面, 人类又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气温升高。
臭氧层破坏 由于人类大量使用________等制冷材料,破坏了高空中的臭氧层,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
2、碳达峰与碳中和
(1)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________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2)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________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________排放”。
(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如果每个人都能形成________的生活方式。积极提倡并践行“________生活”。节电、节油、节气、节水,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就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贡献力量。
(4)为应对________,我国提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________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________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气温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
(1)纬度因素: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热量多;高纬度地区相反),如赤道附近终年高温,两极地区终年寒冷。
(2)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如夏季北京气温比同纬度的东京高,冬季则相反。
(3)地形因素: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约 0.6℃(如青藏高原虽纬度较低,但因海拔高,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易错点:混淆气温分布的不同影响因素(如误将“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归为纬度因素影响);忽略“同纬度”前提,直接说“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需明确季节差异)。
2、降水类型与分布规律
(1)降水类型:对流雨(赤道地区常见,多为午后雷阵雨,因空气对流上升形成)、地形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锋面雨(中纬度地区常见,由冷暖气团交汇形成,如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多为锋面雨)。
(2)全球降水分布:赤道附近降水多(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对流旺盛),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气流下沉,难以形成降水);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如撒哈拉沙漠);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如亚欧大陆沿海地区降水多于中亚内陆)。
易错点:分不清不同降水类型的成因与分布地区(如误将地形雨的“迎风坡降水多”记成背风坡);记混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降水差异(易颠倒“东岸多、西岸少”的规律)。
3、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判读
(1)气温判读:看气温曲线的峰值与谷值,判断最热月和最冷月(如北半球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南半球相反);计算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减去最冷月平均气温,反映气温年变化大小)。
(2)降水判读:看降水量柱状图的高度,判断降水集中的季节(如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常年湿润型),计算年降水量(各月降水量之和)。
易错点:判读半球时,误将南半球“最热月在1月、最冷月在7月” 记成与北半球一致;计算气温年较差时,用 “一天中最高温减最低温”(混淆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误将“常年湿润型”(各月降水均匀,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归为“全年多雨型”(后者各月降水量均较多,如热带雨林气候)。
4、热带气候类型辨析
(1)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全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25℃以上,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植被为热带雨林。
(2)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如非洲中部、巴西高原),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多,干季降水少,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植被为热带草原(湿季草木茂盛,干季草木枯黄)。
(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如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雨季降水极多,年降水量 1500-2000 毫米,且集中在 6-9 月;旱季降水极少),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全年高温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植被为热带荒漠。
易错点:混淆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二者均“分两季”,但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更多、更集中,且仅分布在亚洲;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更广泛);记混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位置(误将“大陆西岸”记成“大陆东岸”)。
5、亚热带与温带气候类型区分
(1)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美国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上),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唯一“冬季多雨”的亚热带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3)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温带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朝鲜半岛),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4)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如欧洲西部、新西兰),全年温和湿润(各月气温变化小,降水均匀),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5)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温带大陆内陆(如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中部),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部分地区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荒漠景观)。
易错点:混淆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关键看最冷月气温是否在0℃以上,前者0℃以上,后者 0℃以下);记反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季节(误记为“夏季多雨”);分不清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前者在大陆西岸,后者在大陆内陆)。
6、寒带与高原山地气候特点
(1)寒带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凉爽,植被为苔原)和冰原气候(分布在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全年酷寒,无植被覆盖)。
(2)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海拔不同,气温、降水差异大,如山脚为热带气候,山顶为寒带气候)。
易错点:误将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归为同一类型,忽略二者“夏季是否有短暂温暖期”的差异(苔原气候夏季短促凉爽,冰原气候全年酷寒);忽略高原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特点,直接按纬度判断气候类型(如青藏高原虽纬度低,但因海拔高,气候与同纬度低地差异大)。
7、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作物选择:不同气候类型适合种植不同作物,如热带雨林气候适合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温带季风气候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亚热带气候适合种植水稻、柑橘等。
(2)耕作制度:热量充足的地区,耕作制度更密集(如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一年两熟或三熟,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降水少的地区需发展灌溉农业(如我国西北干旱区种植小麦需依靠黄河水灌溉)。
易错点:误将“耕作制度差异”归为地形因素(实际主要受气候中的热量条件影响);忽略降水对农业的影响,认为“只要热量充足就能种植任意作物”(如热带沙漠气候区虽热量充足,但因降水少,无法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
8、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服饰:热带地区气候炎热,人们服饰轻薄(如东南亚居民穿纱丽、短衫);寒带地区气候寒冷,人们服饰厚重保暖(如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穿毛皮大衣);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服饰随季节更替(如夏季穿短袖,冬季穿棉袄)。
(2)民居:降水多的地区,民居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如我国南方的尖顶房);降水少的地区,民居屋顶坡度小或为平顶(如我国西北的平顶房);寒冷地区民居墙体厚、窗户小(减少热量散失,如北欧的木屋墙体较厚);炎热潮湿地区民居多通风透气(如东南亚的高脚屋,避免潮湿和蚊虫)。
易错点:混淆民居特点与气候的对应关系(如误将“北方平顶房”归为降水多的设计,实际是降水少的适应);忽略“气候综合影响”,仅考虑单一因素(如高脚屋不仅适应潮湿,还能防蚊虫和洪水,并非只对应降水)。
9、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正面影响:如人工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调节局部气候,使降水增多、气温变化减缓);修建水库(增大水域面积,使周边地区气温年较差变小,湿度增加)。
(2)负面影响:如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过度砍伐森林(减少二氧化碳吸收,加剧全球变暖,同时导致局部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工业排放废气(引发酸雨,破坏植被和土壤,影响局部气候)。
易错点:误将“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归为自然因素(实际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导致,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忽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正面影响,认为“人类活动只会破坏气候”(如合理的植树造林和水利工程能改善气候);混淆“全球气候变暖”与“局部气候异常”(前者是全球整体趋势,后者是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如某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增多,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但并非全球所有地区都降水增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