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 雪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妖ráo( )    莽莽( )   折腰( )   
分外( )    稍逊( ) 风骚( )
jìnɡ( )折腰 红zhuānɡ( ) 素guǒ( )   
一代天jiāo ( ) 成吉思汗(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词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词中“须晴日”中的“须”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流人物”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6.下列关于《沁园春 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7.填空。
(1)《沁园春·雪》的作者是 ,“沁园春”是 ,“雪”是____。
(2)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 ,

词中以“ , ,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领袖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8.有同学围绕《沁园春 雪》写了两副对联,现只展示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1)上联:望万里河山见雄浑壮丽,美矣!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大气磅礴,几句辞藻道尽天下美景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誓比高。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疏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9.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0.词的开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1.赏析下面的句子。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12.上下两阕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阳光在远处
艾青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
旅客的心啊。
——阳光嬉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注释】著名诗人艾青 1932 年作于异国他乡的诗作,此时作者年仅22岁,半工半学。
诗人紧紧抓住第二句中的“暗”字,并连用了三个“暗”字,联系诗文,分析其作用。
14.请根据示例,将《阳光在远处》中画线的诗句进行朗诵设计,并说明理由。
【示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朗读设计】这两句诗,“常含”“土地”“爱”要作重音处理,用缓慢的语气,深沉的语调,读出深沉的情感。其中,“爱”字,可以重音轻读,凸显出这份爱是来自内心,表现了艾青对祖国的爱至死不渝,让人感慨万分。
15.请选择下列任一角度赏析这首诗歌。
①对比    ②意象    ③跨行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乞丐
艾青
在北方
乞丐用固执的眼
凝视着你
看你在吃任何食物
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
在北方
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
乌黑的手
要求施舍一个铜子
向任何人
甚至那掏不出一个铜子的兵士
1938年春陇海道上
16.“乞丐用固执的眼/凝视着你”中“凝视”用得极为准确、精练。请问,这个词语刻画出乞丐怎样的心理?
17.艾青回忆写这首诗时说过,“乞丐伸出的永不缩回的手的细微动作,他是观察了很久之后才捕捉到这个体现痛苦的动作的”。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这个细节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心灵的呼吸
音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苍凉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像土地、阳光、露珠、微风那样地真实。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使你无法忘却,它渗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种子落在你的心上,永远留在那里,生了根。
父亲屋里的墙上,挂着一管竹箫,我只听他吹过一次。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已近十岁光景,父亲独自到房顶上,背靠着烟囱,手挂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我的心灵感到一片空茫,隐隐地感觉出父亲是孤独而哀伤的。天渐渐地暗黑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不是听见,是感觉到了有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融成一气的声音,幽幽地,静穆地,一缕一丝地降落到我的心上。吹的什么曲调,我不知道,是从来未听过的声音。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父亲什么时候不吹了,我不知道,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没有说一句话。箫不吹了,但那个由声音显示的情境还在,人和箫声都不愿意分离。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箫,只属于我父亲个人,他只为自己吹,不要听众。笙和管子,父亲经常吹,不是独自吹,是跟村里的“自乐班”的人一块儿,总是在黄昏以后吹。深秋农闲以后,他们几乎天天在村里的广场上吹奏,全村人都能听到。演奏的声音,如当空月亮,照遍了每个角落。
父亲有两船笙,一船是黄铜的,从我能记事时起,它就摆在父亲的桌上,竖立的竹管如张开的翅膀,我觉得它很好看,知道它能发出奇异的声音,就更对它生出崇敬的感情。我十岁以后,父亲置买了一船白铜的,他特别珍爱这白铜的。父亲用白铜的笙吹,我得到他的允许,怀抱着黄铜的笙坐在一边学着吹。父亲在家里偶然对我说过几句:指头按眼,不能按得太死,声音都憋死了,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我从父亲吹笙前严肃的准备动作和神情,开始向他学习,他瘦削的双手端着笙座,嘴唇跟笙的嘴一旦接触,笙跟他的生命就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没有笙,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也就没有笙。
“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父亲对我说。他让我一个音一个音地认识笙。黄昏时,我坐在屋顶上学着吹,如果父亲正好在家,他总认真地听我吹,很少指点,最多说一句“用心好好琢磨”。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我吹奏时感到很振奋,整个的生命都感触到了美妙的节奏。可以说,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
父亲跟我一块儿吹,总要检查我的手和脸是否干净。仿佛不只是吹吹笙,是带我一起去一处远远的精神境界,比走亲成还要郑重几分。父亲和我端端地坐在炕上,面对面地吹,中间隔着一张炕桌。我当时觉得这一切的细节确有必要,它表现了一种虔诚的气氛和心境。
父亲没有让我吹过管子,说我人还小,容易伤了心肺。笙主要起和声作用,是柔性子,它的声音是浑圆的,而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在笙声的云雾中鸣唱。管子是用硬木镂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父亲吹管子时,脸憋得通红,胸间的气似乎聚集起来朝上冲,拼命朝高高的顶峰飞跃。父亲的嘴异常灵活地吹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松懈一下,就可能从高入云霄的顶峰摔了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
到现在我还有一种看法,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黄昏后,村里的“自乐班”在广场上演奏时,那情景,那气氛,表面上很混乱,尘土飞扬,还免不了有孩子们的哭闹声,可是一旦演奏起来,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自乐班”的人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所有的曲调都是很苍凉的,在苍茫之中,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如果我对音乐有一点素养的话,主要就是从这些充满了热汗味和烟尘气的场合感受来的。
童年时半夜醒来,常听到沉郁的驼铃声在空旷的夜里一声声地响着,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一种长途跋涉的沉缓而坚毅的节奏。拉骆驼的老汉和一匹匹骆驼需要这苍凉而庄重的乐音伴随着。
我在童年少年时期受到的音乐熏陶,使我形成了对乡土音乐的迷恋,也使我这一辈子都无法背离深入骨髓的乡土气,也影响了我的诗的气质。这也就是所有故乡的性格吧!
(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 深奥:深邃神秘
B.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 吐诉:吐露、倾诉
C.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 峻拔:尖而细
D.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 融和:和谐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父亲摸透了笙管的特点,当他吹笙时,笙就好像与他融为了一体。
B.硬木制作的管子握在手里很沉重,所以吹奏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
C.作者屡屡将音乐的记忆融于黄昏的情境中叙写,有效传达出苍凉的感受。
D.作者用“雁群飞过冬天”形象而生动地喻指了音乐具有超越苦难的力量。
20.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

21.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心灵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义。
写作
22、课文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并融情于景,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请你任选一处景物进行描写,融入自己的心情,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答案
1.娆 mǎnɡ zhé fèn xùn sāo 竞 装 裹 骄 hán 2.天娇---天骄 3.等到 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4.对偶 比喻 拟人 5.B 6.C 7.(1)毛泽东 词牌名 题目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评千古帝王显胸襟气魄,壮哉! 气势恢宏,一阕诗词说破千古勋功
9.上阕写北国雪景,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评古论今,赞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10.在内容上勾画出一幅雄伟壮观的北方雪景概貌图;在结构上总领起下文的描写、为下文具体分写雪景作好铺垫。
11、“舞”是“舞动”的意思,“驰”是“奔跑”的意思,这两句词运用了比喻,把群山比成舞动的银蛇,把高原比成奔驰的白象,将大雪覆盖下的群山、高原写活了,化静为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2、上阕以描写抒情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13.诗人连着用了三个“暗”字,力度一次比一次加重,情感上层层递进,与上下诗句的内容形成一明一暗的对比。同时,“暗”也强烈地表现诗人心中的愁苦孤寂。
14.【诗句】 阳光嬉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朗读设计】
这两句诗,“嬉笑”“远处”要作重音处理,“嬉笑”是一种玩笑似的口吻,仿佛太阳欢快地照耀大地,但“远处”则凸显了诗人在这种阳光明亮中的一种酸楚孤寂,形成了一种反差。表达了对光明温暖的向往。
示例①:对比,“阳光在沙漠的远处”是静的、亮的,“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是动的、暗的,阳光在远处嬉笑,而旅客的心却是“暗”的,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一乐一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极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愁苦和对光明的向往。
示例②:意象,阳光、暗云、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心为本诗意象,阳光是独立的一组,其余为一组。阳光,象征光明、温暖,可它却在远处。另一组为暗云等“暗物质”系列,种种累加,越来越沉重,沉重到无以复加。通过两组意象的对比,极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愁苦和对光明的向往。
示例③:跨行,诗人连用四个“暗”,一次比一次重,成为这首诗的“脊梁”。其中最后一个“暗的”独立成行,再另起一行“旅客的心”,把一个句子有意拆成两半,以突出旅客的心要承受前面所有的千钧之力,简直透不过气来。极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愁苦和对光明的向往。
16.对食物的渴求,对食物者施舍的祈盼。
17.表现出作者对乞丐被饥饿折磨的同情和对乞丐因饥饿而失去尊严的理解;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的痛恨。
18.C 19.B
20.①作者因偶然听到父亲吹箫,初步地感受到音乐对于生命的意义。
②作者学习吹笙时对不同乐器在音乐上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③“自乐班”的演奏使作者的理解延伸到音乐背后的社会和人生。
④作者成年后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声响也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21①文中写到的都是吹奏乐器,它们的演奏都有赖于呼吸的控制。
②音乐是接通心灵和遥远世界的通道,是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③心灵的吐诉如同呼吸要有节奏,节奏能把内心情感调动起来。
④技巧熟练的演奏会紧贴曲调的命脉,使音调像呼吸一样自然。
22.例文:仰首望天,星光熠熠,横亘的银河似乎是舞女卸下的一条衣带。风过处,一阵清凉,使人想起热情沸腾的夏季已经在收拾着她的残妆了。繁华似梦,梦也不长,红灯下喧闹的欢乐中,谁又顾到灯残后的寥落?——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一样的新秋。秋山,变得丰腴起来;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