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5学年 第一学期 9月质量调研 试卷高二年级 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一 积累与运用(12分)1.按要求填空(8分)⑴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⑵越陌度阡,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⑶是故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⑷成语“袍泽之谊”的出处是《诗经·秦风· 》⑸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由江面到天空,描写出辽阔旷远、空明澄澈的景象。⑹李白的《将进酒》以“ , ”开篇,气势惊人,用黄河的永恒浩大反衬生命短暂、人生易逝。2.单选题(4分)⑴高三的学长即将去北京读心仪的大学,作为临别赠言,你不会选择以下哪一句诗句?( )(2分)A.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B.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⑵ 在《祝福》角色分析会上,导演要求演员们从社会批判角度理解人物。以下哪位演员的理解最符合鲁迅“揭露病态社会”的创作意图?( )(2分)A. 饰演祥林嫂的演员说:“我要演出她捐门槛时的虔诚,表现底层人民对封建迷信的盲目信奉。”B. 饰演柳妈的演员说:“我要用关心祥林嫂的语气来传播阴司惩罚,展现封建思想对普通人的毒害。”C. 饰演鲁四老爷的演员说:“我要通过严格的礼仪举止,塑造一个恪守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D. 饰演短工的演员说:“我要用玩世不恭的表情说'老了',表现劳动人民对生死的无畏。”二 阅读(4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6题。(11分)对蔡澜①的态度是对意义、责任和自由的自我投射 二湘⑴中国有句老话,盖棺定论,但显然,蔡澜先生去世,世人并没有达成一个一致的定论,而是又一次分裂了。一边是无数人转发他谈衰老、谈人生、谈感情的金句,感叹人家活得多通透。一边是一些人认为,蔡澜的言论看似豁达洒脱,其实格局狭小,缺乏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缺乏对女性的尊重。⑵对蔡澜的态度,不仅是对一个公共人物的评判,更是在审视我们自己。对他的喜爱或批评,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矛盾:有人追求意义、责任、理想,对世界抱有改造的愿望;还有人更看重个人体验、自由、享乐,倾向于接受世界的荒谬性和不可控。⑶赞赏蔡澜的人很多,但他们未必真的活明白了,而是太累了。大家都压力山大,对躺平、看破的态度有天然的共鸣,蔡澜的通透似乎正好戳中他们的情绪痛点。⑷韩炳哲在《倦怠社会》里这样剖析当代个体:“新自由主义体制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不再依赖于他者的剥削,而是建立在自我剥削之上。这种方式比外部剥削更高效,因为它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是同一个人,受害者与施害者在一个个体中重合。在自由名义下将自己当作项目来运作的人,既是奴隶,也是主人。”⑸现代人之所以疲惫不堪却无法抱怨,正是因为他们已经把效率、自我优化、积极心态等内化为一种自我要求。他们似乎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当然就无从指责,也无处逃脱。⑹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蔡澜式的人生观恰如其分地提供了一种麻醉。不必改变,不必承担,不必愤怒,享受就好。每一个被996碾压、在AI焦虑与职场内卷中挣扎,被自我和外部世界束缚的年轻人,看到蔡澜说“任性而活,是人生最过瘾的事”,多像在黑暗的隧道尽头看到一点温暖的橘光。⑺此外,这么多人推崇蔡澜,还因为这是一个个人主义盛行的年代,人们不再相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是追求个体的自由和享乐。蔡澜说他有61个女友,如果从18岁算起,平均一个女友一年多一点,很难想象他对每一任女友有多少深情。这种对感情的消费态度,几乎成为一种极致的享乐主义,将爱情从情感与责任中抽离,转化为体验的堆积。这不仅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否定,更是一种虚无主义的体现,人生无需承担责任,只需享受当下。不必爱得深刻,只需玩得尽兴。⑻蔡澜的自由,是一种去政治化的自由,一种被剪去了锋芒、褪去了责任的个人主义。当执拗的许知远说还想对社会有那么一点改变的时候,蔡澜说:“什么都改变不了,以后你就信我了。不要把包袱弄得太重,没有必要。我要是一个人可以改变的话,我就去洒热血,断头颅。但我认为有时候我没有这个力量,改变不了。所以我就开始逃避,吃吃喝喝也是一种逃避嘛。”他强调吃吃喝喝,自得其乐,远离并逃避社会责任。他谈女性、谈人生,却常陷入轻浮油滑的老派调侃。他将知识分子的公共性解构成一种玩味生活的姿态。这一切构成了一种看似觉醒的轻文化,不试图去改变什么,只管取悦自己。⑼他让人想起韩炳哲在《透明社会》中提出的另一个重要判断:社会日益原子化,沟通被降格为信息传递或意见消费,人们正在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在人群中,个体依然孤独。我们在短视频刷情绪段子,看起来很快乐,但其实只是回到一种更深层的空洞。⑽中国有句话老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蔡澜只是一个普通人,在风雨人生后选择看破,选择自己逍遥快活,没有一点错。但显然他已经不是,我们对于他这样手握巨大财富的公共人物,有好奇心也很自然。他愿意怎么活当然是他的选择,他的活法肯定也有他的意义所在,但当这种活法被无数年轻人奉为圭臬,甚至成为某种模板时,我们必须警惕,这真的是解脱,还是一种温柔的麻痹?他那种被包装成人生智慧的生活态度,真的是一种觉醒后的自由,还是退缩和逃避?蔡澜早已功成名就,财富自由,但是年轻人哪有他那样的资本任性?他说“人生就是吃吃喝喝”,但年轻人如果不努力,真的只能喝西北风。⑾蔡澜的通透自由,可能是他个体的解脱,但那是真正的解脱吗?自由如果只是顺从现实、适应结构,而不是质疑、挣脱、抗争和改变,那不过是穿上柔软外衣的枷锁。⑿我理解很多人为什么推崇蔡澜,但还是觉得,总得有人做点什么吧,尤其是像蔡澜那样名利双收的人。总得有些还没看破的人吧,这样的人,不够聪明,有些傻气,有些执拗,历经风雨后依然保有愤怒,明知无力却仍然呐喊,奋力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称颂的。注释:①蔡澜(1941年8月18日—2025年6月25日),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蔡澜的写作话题涉及食物点评、吃喝玩乐以及男女情感,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先后出版200多部各类书籍。3.文中多次引用韩炳哲的理论(如“自我剥削”“透明社会”),主要目的是为了( )(1分)A. 证明蔡澜的生活哲学完全错误,应当彻底否定B. 借助当代哲学理论,深化对享乐主义的社会批判C. 显示作者学识渊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D. 批评年轻人盲目崇拜西方思想家的倾向4. 作者认为蔡澜式的“自由”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 (1分)A. 只是适应现实,而非真正改变困境 B. 过于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感受C. 鼓励年轻人过度奋斗,导致焦虑 D. 完全否定传统价值观,过于激进5.第六段加点词语“恰如其分”在文中完整而具体的含义是什么?(3分)6本文以“争议现象—本质剖析—深度批判—价值升华”的逻辑脉络展开论述,那么在“深度批判”环节,作者是如何批判的,请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11分)长安的荔枝(节选) 马伯庸①六月一日,贵妃诞辰当日,辰时。②一骑快马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④与其说这是活人,不如说是捆在马上的一具行尸。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陆驿站排查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⑥马匹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⑦只见那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绾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令人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是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气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地方,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是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从泥土中露出的青岩旁边。 李善德速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漶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 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 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倚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较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 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远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良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 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 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 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时分,耳膜忽然感到震动,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子,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 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 一骑,只有一骑。 骑手正弯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个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 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 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 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由于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石门山出发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筒,筒内塞满了荔枝。 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见地一起向两侧让开。 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敞开,迎接贵客的到来。 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乐音交响,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 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文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有删改)【注】背景介绍:唐玄宗朝,李善德遭同僚设计被迫接敕令六月初一贵妃寿辰日,从岭南送鲜荔枝到京城。岭南到长安远近不下五千里,而荔枝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小说标题通过“长安”与“荔枝”两个意象的组合,让读者联想杜牧的诗《过华清宫》,产生对杨贵妃嗜食荔枝以及千里运送荔枝等历史故事的遐想。B.装扮华丽的春明门与残败荒凉的上好坊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社会繁华之下,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讽刺意味浓厚。C.李善德认为上好坊也许是最终归宿,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表现了挣扎中的李善德历经艰难险阻的疲惫不堪和对命运无能为力的痛苦。D.小说以李善德为主要人物,细致刻画其等待荔枝送达的多重心理感受,又以转运鲜荔枝为单一线索,减少不必要的人物与情节。全文叙事节奏明快紧凑。8.下列对小说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⑦段画线句对城门的描写,展现了贵妃诞辰庆祝活动的盛大隆重,表现出皇帝对此的重视,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B.第 段画线句中短句单独成段,词语重复,强调李善德看到结果时的怅然失落,“只有”二字也体现出运输荔枝的过程之艰难与代价之大。C.第 段画线句中的“应该”一词,饱含着李善德对荔枝保存方式的高度自信,“各种竹筒”也引发读者想象李善德等人付出的不懈努力。D.第 段画线句中一连串动作的描写,暗示了荔枝送达后李善德的如释重负,“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文卷”照应前文,也体现了李德善的气定神闲。9.小说开篇的写法极具特色,请就此赏析②~⑤段。(3分)10.《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见微”系列的作品,“见微”取自“见微知著”。请结合节选片段,从“见微知著”的角度,简析本文的思想意义。(4分)(三)诗歌鉴赏,完成11—14题。(7分)西江上送唐 温庭筠却逐严光向若耶,钓轮菱棹寄年华。三秋梅雨①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不见水云应有梦,偶随鸥鹭便成家。白苹风起楼船暮,江燕双双正雨斜。注释①三秋:古代四季中每季都分为孟、仲、季。如秋季,第一月叫孟秋、第二月叫仲秋,第三月叫季秋。此处泛指秋天。梅雨:原指初夏产生在江淮流域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秋季无梅雨,此处应指如梅雨的秋雨。11.根据诗歌内容,把标题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1分)A.宦游人 B.游侠儿 C.渔父 D.商贾12.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13.本诗的语言风格是( )(1分)A.惆怅哀怨 B.清雅疏淡 C.华丽精致 D.慷慨悲凉14.“偶随鸥鹭便成家”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主旨,对此句进行赏析。(4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1分)宋清传 柳宗元⑴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疾病疕疡①者,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⑵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⑶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②”。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注释:①疕疡:疮肿产生的疼痛。 ②市道交:以权势、利益为标准的交往,以有利可图为标准。15.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⑴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 ⑵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3分)⑴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A.削减 B.簇簇 C.和睦 D.狭隘⑵一旦复柄用( )A.掌权 B.缺点 C.犯错 D.权力⑶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 )A.差不多、几乎接近 B. 成才之人 C.有幸、但愿 D.百姓、平民17.用“/”为第二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B.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C.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D.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18.翻译画线句(4分)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8分)凌虚台记 苏轼⑴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①。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⑵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⑶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 ②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注释①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这里沿用旧称。嘉祐六年(1061年),出仕才两年的苏轼,任风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陈希亮在后圃筑台,名为“凌虚”,求记苏轼,于是苏轼便作了这篇《凌虚台记》。②祈年、橐泉:宫殿名。下文的长杨、五柞(zuò) 仁寿、九成也都是宫殿名。19.对文章第一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一段点明筑台的缘由,太守因公务繁忙,无暇欣赏附近的南山和丽山,所以他想筑台以观山。B.扶风是离终南山最近的都邑,照理说观山很容易,但太守却要通过筑台来观山,苏轼认为这不合常理。C.生活在扶风的百姓,饮食起居自然都与山接近,所以苏轼认为太守造凌虚台的行为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会损耗当地百姓的精力。D.太守为了让扶风百姓在起居饮食时,都能欣赏到美丽的终南山,故筑造凌虚台,出发点虽好,但从客观层面看,筑台困难重重。20.填入第三段“□□“内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岂特 B.唯此 C.仅止 D.不独21.第三段中,加点字“而”的含义是( )(1分)A.表假设 B.表递进 C.表转折 D.表因果22.很多读者认为《凌虚台记》字里行间暗含讥讽的笔调,请你对此进行分析。(4分)三 作文(40分)23. 关于人的成长,有作家说:“世界是一座窑,我们只是陶土。”有人却不完全认同。请你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注释:窑:烧制砖瓦陶瓷等物的建筑物。陶土:用于烧制陶制品和粗瓷器的高岭土。上海市延安中学2025学年 第一学期 9月质量调研答案高二年级 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一 积累与运用(12分)1.按要求填空(8分)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⑵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⑶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⑷ 成语“袍泽之谊”的出处是《诗经·秦风·无衣》⑸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两句,由江面到天空,描写出辽阔旷远、空明澄澈的景象。⑹李白的《将进酒》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开篇,气势惊人,用黄河的永恒浩大反衬生命短暂、人生易逝。2.单选题(4分)⑴高三的学长即将去北京读心仪的大学,作为临别赠言,你不会选择以下哪一句诗句?( A )(2分)A.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B.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⑵ 在《祝福》角色分析会上,导演要求演员们从社会批判角度理解人物。以下哪位演员的理解最符合鲁迅“揭露病态社会”的创作意图?(B)(2分)A. 饰演祥林嫂的演员说:“我要演出她捐门槛时的虔诚,表现底层人民对封建迷信的盲目信奉。”B. 饰演柳妈的演员说:“我要用关心祥林嫂的语气来传播阴司惩罚,展现封建思想对普通人的毒害。”C. 饰演鲁四老爷的演员说:“我要通过严格的礼仪举止,塑造一个恪守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D. 饰演短工的演员说:“我要用玩世不恭的表情说'老了',表现劳动人民对生死的无畏。”最佳答案:B解析:A项:片面强调祥林嫂的"盲目",弱化了受害者身份B项(最佳):准确抓住柳妈作为"无意识帮凶"的特质,体现封建思想的流毒C项:美化了封建卫道士形象D项:玩世不恭不对,麻木更好一些;无畏不对,漠然更好一些。二 阅读(4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6题。(11分)对蔡澜的态度是对意义、责任和自由的自我投射 二湘⑴中国有句老话,盖棺定论,但显然,蔡澜先生去世,世人并没有达成一个一致的定论,而是又一次分裂了。一边是无数人转发他谈衰老、谈人生、谈感情的金句,感叹人家活得多通透。一边是一些人认为,蔡澜的言论看似豁达洒脱,其实格局狭小,缺乏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缺乏对女性的尊重。⑵对蔡澜的态度,不仅是对一个公共人物的评判,更是在审视我们自己。对他的喜爱或批评,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矛盾:有人追求意义、责任、理想,对世界抱有改造的愿望;还有人更看重个人体验、自由、享乐,倾向于接受世界的荒谬性和不可控。⑶赞赏蔡澜的人很多,但他们未必真的活明白了,而是太累了。大家都压力山大,对躺平、看破的态度有天然的共鸣,蔡澜的通透似乎正好戳中他们的情绪痛点。⑷韩炳哲在《倦怠社会》里是这样剖析当代个体的:“新自由主义体制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不再依赖于他者的剥削,而是建立在自我剥削之上。这种方式比外部剥削更高效,因为它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是同一个人,受害者与施害者在一个个体中重合。在自由名义下将自己当作项目来运作的人,既是奴隶,也是主人。”⑸现代人之所以疲惫不堪却无法抱怨,正是因为他们已经把效率、自我优化、积极心态等内化为一种自我要求。他们似乎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当然就无从指责,也无处逃脱。⑹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蔡澜式的人生观恰如其分地提供了一种麻醉。不必改变,不必承担,不必愤怒,享受就好。每一个被996碾压、在AI焦虑与职场内卷中挣扎,被自我和外部世界束缚的年轻人,看到蔡澜说“任性而活,是人生最过瘾的事”,多像在黑暗的隧道尽头看到一点温暖的橘光。⑺此外,这么多人推崇蔡澜,还因为这是一个个人主义盛行的年代,人们不再相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是追求个体的自由和享乐。蔡澜说他有61个女友,如果从18岁算起,平均一个女友一年多一点,很难想象他对每一任女友有多少深情。这种对感情的消费态度,几乎成为一种极致的享乐主义,将爱情从情感与责任中抽离,转化为体验的堆积。这不仅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否定,更是一种虚无主义的体现,人生无需承担责任,只需享受当下。不必爱得深刻,只需玩得尽兴。⑻蔡澜的自由,是一种去政治化的自由,一种被剪去了锋芒、褪去了责任的个人主义。当执拗的许知远说还想对社会有那么一点改变的时候,蔡澜说:“什么都改变不了,以后你就信我了。不要把包袱弄得太重,没有必要。我要是一个人可以改变的话,我就去洒热血,断头颅。我可以去。我认为有时候我没有这个力量,改变不了。所以我就开始逃避,吃吃喝喝也是一种逃避嘛。”他强调吃吃喝喝,自得其乐,远离并逃避社会责任。他谈女性、谈人生,却常陷入轻浮油滑的老派调侃。他将知识分子的公共性解构成一种玩味生活的姿态。这一切构成了一种看似觉醒的轻文化,不试图去改变什么,只管取悦自己。⑼他让人想起韩炳哲在《透明社会》中提出的另一个重要判断:社会日益原子化,沟通被降格为信息传递或意见消费,人们正在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在人群中,个体依然孤独。我们在短视频刷情绪段子,看起来很快乐,但其实只是回到一种更深层的空洞。⑽中国有句话老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蔡澜只是一个普通人,在风雨人生后选择看破,选择自己逍遥快活,没有一点错。但显然他已经不是,我们对于他这样手握巨大财富的公共人物,有好奇心也很自然。他愿意怎么活当然是他的选择,他的活法肯定也有他的意义所在,但当这种活法被无数年轻人奉为圭臬,甚至成为某种模板时,我们必须警惕,这真的是解脱,还是一种温柔的麻痹?他那种被包装成人生智慧的生活态度,真的是一种觉醒后的自由,还是退缩和逃避?蔡澜早已功成名就,财富自由,但是年轻人哪有他那样的资本任性?他说“人生就是吃吃喝喝”,但年轻人如果不努力,真的只能喝西北风。⑾蔡澜的通透自由,可能是他个体的解脱,但那是真正的解脱吗?自由如果只是顺从现实、适应结构,而不是质疑、挣脱、抗争和改变,那不过是穿上柔软外衣的枷锁。⑿我理解很多人为什么推崇蔡澜,但还是觉得,总得有人做点什么吧,尤其是像蔡澜那样名利双收的人。总得有些还没看破的人吧,这样的人,不够聪明,有些傻气,有些执拗,历经风雨后依然保有愤怒,明知无力却仍然呐喊,奋力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称颂的。3.文中多次引用韩炳哲的理论(如“自我剥削”“透明社会”),主要目的是为了( B )1分A. 证明蔡澜的生活哲学完全错误,应当彻底否定 B. 借助当代哲学理论,深化对享乐主义的社会批判C. 显示作者学识渊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D. 批评年轻人盲目崇拜西方思想家的倾向4. 作者认为蔡澜式的“自由”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A ) 1分A. 只是适应现实,而非真正改变困境 B. 过于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感受C. 鼓励年轻人过度奋斗,导致焦虑 D. 完全否定传统价值观,过于激进5.第六段加点词语“恰如其分”在文中完整而具体的含义是蔡澜的享乐主义人生观(1分)精准契合(1分)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与结构性困境(1分) 3分6本文以“争议现象—本质剖析—深度批判—价值升华”的逻辑脉络展开论述,那么在“深度批判”环节,作者是如何批判的,请分析。(6分)首先,以蔡澜在爱情方面的行为来批判他的享乐至上,这会堕入虚无主义的深渊。2分(第七段)其次,一针见血地指出蔡澜的“自由”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看到社会问题了却不去改变,只管自己开心 (或者:看似觉醒,本质空洞)。2分(八九段)最后提醒当代年轻人,尽管蔡澜的享乐主义值得理解,但作为公众人物,他未起到“质疑、挣脱、抗争和改变”的积极作用1分,故无论是从自身财力的角度还是价值观的角度,都不能盲目效仿。1分(十、十一段)或者:首先剖析其“爱情观”——将感情关系简化为消费体验,隐含物化倾向。其次揭示“逃避性”——用享乐消解社会责任,缺乏知识分子应有的批判担当。最后指出蔡澜哲学的“特权性”——其洒脱建立在财务自由基础上,普通人难以复制。4分作者批判的维度众多,既承认其个人选择的合理性,又尖锐指出其作为公众人物的示范缺失,体现了辩证的批判力度。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11分)长安的荔枝(节选) 马伯庸①六月一日,贵妃诞辰当日,辰时。②一骑快马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④与其说这是活人,不如说是捆在马上的一具行尸。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陆驿站排查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⑥马匹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⑦只见那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绾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令人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是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气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地方,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是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从泥土中露出的青岩旁边。 李善德速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漶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 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 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倚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较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 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远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良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 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 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 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时分,耳膜忽然感到震动,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子,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 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 一骑,只有一骑。 骑手正弯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个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 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 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 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由于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石门山出发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筒,筒内塞满了荔枝。 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见地一起向两侧让开。 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敞开,迎接贵客的到来。 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乐音交响,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 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文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有删改)【注】背景介绍:唐玄宗朝,李善德遭同僚设计被迫接敕令六月初一贵妃寿辰日,从岭南送鲜荔枝到京城。岭南到长安远近不下五千里,而荔枝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小说标题通过“长安”与“荔枝”两个意象的组合,让读者联想杜牧的诗《过华清宫》,产生对杨贵妃嗜食荔枝以及千里运送荔枝等历史故事的遐想。B.装扮华丽的春明门与残败荒凉的上好坊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社会繁华之下,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讽刺意味浓厚。C.李善德认为上好坊也许是最终归宿,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表现了挣扎中的李善德历经艰难险阻的疲惫不堪和对命运无能为力的痛苦。D.小说以李善德为主要人物,细致刻画其等待荔枝送达的多重心理感受,又以转运鲜荔枝为单一线索,减少不必要的人物与情节。全文叙事节奏明快紧凑。D(“全文叙事节奏明快紧凑”错误,小说细致刻画了李善德等待荔枝送达的多重心理感受,其感受包括对任务的坚持,对结果的关注,还有对任务是否完成的忐忑和无奈等。这种心理的细致刻画反而延缓了小说节奏。)8.下列对小说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2分)( B)A.第⑦段画线句对城门的描写,展现了贵妃诞辰庆祝活动的盛大隆重,表现出皇帝对此的重视,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B.第 段画线句中短句单独成段,词语重复,强调李善德看到结果时的怅然失落,“只有”二字也体现出运输荔枝的过程之艰难与代价之大。C.第 段画线句中的“应该”一词,饱含着李善德对荔枝保存方式的高度自信,“各种竹筒”也引发读者想象李善德等人付出的不懈努力。D.第 段画线句中一连串动作的描写,暗示了荔枝送达后李善德的如释重负,“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文卷”照应前文,也体现了李德善的气定神闲。7.B(A.“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错误,目的是表现统治者的奢靡。C.“饱含着李善德对荔枝保存方式的高度自信”错误,结合后文“应该”一词可知,还应包含着犹疑与忐忑,不能确定是高度的自信。D.“如释重负”体现不出来,“气定神闲”更加不符合后文“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的描述。)9.小说开篇的写法极具特色,请就此赏析②~⑤段。(3分)写出3点给满分①极具镜头感。②~⑤段写李善德骑马奔向长安,由远及近,由马至人。②对比强烈。健马疾驰的神采和骑士的疲惫形成强烈反差。③设置悬念。先言其马,再绘其人,不断强化李善德“行尸”形象,引发读者阅读期待。④使用插叙。第⑤段插入李善德过去七日排查奔波,长途奔袭的情节,解开了前文设置的悬念,凸显运送荔枝的任务艰巨与李善德的艰辛与坚守。⑤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比拟、拟声词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增强了语言表现力。10.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见微”系列的作品,“见微”取自“见微知著”。请结合节选片段,从“见微知著”的角度,简析本文的思想意义。(4分)写出两点给满分。①以微观小事折射宏观历史。小说暗合历史节点,通过记述两坛荔枝耗费国力、民力终被送进张灯结彩的长安盛宴,折射出繁华之下的大厦将倾。(2分)②以小人物见大群像,在肖像、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通过对小人物李善德的精微刻画,展现了底层官员的悲哀辛酸和上层的奢靡误国。(2分)③本文以小见大,以古观今,寓意极强,引发读者思考普泛意义上人与时代的关系(天下亡百姓苦;天下兴百姓苦)。(2分)(三)诗歌鉴赏,完成11—14题。(7分)西江上送唐 温庭筠却逐严光向若耶,钓轮菱棹寄年华。三秋梅雨①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不见水云应有梦,偶随鸥鹭便成家。白苹风起楼船暮,江燕双双正雨斜。注释①三秋:古代四季中每季都分为孟、仲、季。如秋季,第一月叫孟秋、第二月叫仲秋,第三月叫季秋。此处泛指秋天。梅雨:原指初夏产生在江淮流域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秋季无梅雨,此处应指如梅雨的秋雨。11.根据诗歌内容,把标题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C )(1分)A.宦游人 B.游侠儿 C.渔父 D.商贾12.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C )(1分)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13.本诗的语言风格是( B )1分A.惆怅哀怨 B.清雅疏淡 C.华丽精致 D.慷慨悲凉14.“偶随鸥鹭便成家”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主旨,对此句进行赏析。(4分)“偶随”展现隐者随性超脱之态。1分“鸥鹭”意象既实写自然伴侣,又隐喻高洁品性(或者:“鸥鹭”意象本就有放下心机返璞归真的意思)。1分“便成家”将漂泊转化为心灵皈依(或者:展现随遇而安、漂泊随性、无目的性的生活态度)暗示真正的家园不在屋宇而在精神自由。1分全句不着"隐"字而隐逸自现,用疏淡笔墨勾勒出天人合一的境界(主旨)。1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1分)宋清传 柳宗元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疾病疕疡①者,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②”。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注释:①疕疡:疮肿产生的疼痛。 ②市道交:以权势、利益为标准的交往,以有利可图为标准。15.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⑴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 贮存 ⑵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 希望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3分)⑴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D )A.削减 B.簇簇 C.和睦 D.狭隘⑵一旦复柄用( A )A.掌权 B.缺点 C.犯错 D.权力⑶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 A )A.差不多、几乎接近 B. 成才之人 C.有幸、但愿 D.百姓、平民17.用“/”为第②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B.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C.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D.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18.翻译画线句(4分)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宋清在街市上开店(或者作为商人)却不去运用那些市侩的手段,但是那些在朝廷官府学校乡里担任要职以士大夫来自我命名的人,反而争先恐后地去使用那些市侩的手段而不停止,真是让人感到可悲可叹啊!(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8分)凌虚台记 苏轼⑴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①。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⑵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⑶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 ②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注释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这里沿用旧称。嘉祐六年(1061年),出仕才两年的苏轼,任风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陈希亮在后圃筑台,名为“凌虚”,求记苏轼,于是苏轼便作了这篇《凌虚台记》。祈年、橐泉:宫殿名。下文的长杨、五柞(zuò) 仁寿、九成也都是宫殿名。19.对文章第一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第一段点明筑台的缘由,太守因公务繁忙,无暇欣赏附近的南山和丽山,所以他想筑台以观山。B.扶风是离终南山最近的都邑,照理说观山很容易,但太守却要通过筑台来观山,苏轼认为这不合常理。C.生活在扶风的百姓,饮食起居自然都与山接近,所以苏轼认为太守造凌虚台的行为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会损耗当地百姓的精力。D.太守为了让扶风百姓在起居饮食时,都能欣赏到美丽的终南山,故筑造凌虚台,出发点虽好,但从客观层面看,筑台困难重重。20.填入第三段“□□“内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A )(1分)A.岂特 B.唯此 C.仅止 D.不独21.第三段中,加点字“而”的含义是( A )(1分)A.表假设 B.表递进 C.表转折 D.表因果22.很多读者认为《凌虚台记》字里行间暗含讥讽的笔调,请你对此进行分析。(4分)在第一段中写筑台的缘起,加入“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两句,含有对太守近山而不知山、以建台来看山纯属多此一举的嘲讽。2第三段中,作者言台之兴废无常,昔日高台今或为丘墟,暗指世间繁华如梦幻泡影。而太守陈希亮建台以显功绩,苏轼却点明人事盛衰不定,劝其勿以一时之功自矜,实则对陈希亮好大喜功的委婉讥讽。2三 作文(40分)23. 关于人的成长,有作家说:“世界是一座窑,我们只是陶土。”有人却不完全认同。请你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注释:窑:烧制砖瓦陶瓷等物的建筑物。陶土:用于烧制陶制品和粗瓷器的高岭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5学年 高二第一学期 9月质量调研 试卷.docx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5学年 高二第一学期 9月质量调研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