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4 Once upon a time Section B (Project)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4 Once upon a time Section B (Project)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设计
Unit 4 Once upon a time Section B (Project)
科目 英语 授课教材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
授课题目 Unit 4 Once upon a time Section B (Project) 课时课型 第 5 课时项目课
主题情境 人与社会 授课教师
语篇研读 【What】围绕 “小组共创‘民间故事改编手册’” 展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从本单元所学民间故事(如《渔夫与精灵》《阿拉丁与神灯》)中筛选适配素材,再拆解故事核心元素(角色特点、情节冲突、结局设计),最终分工完成手册编写,手册包含 “故事简介”“关键对话节选”“插画场景说明” 三个板块,为故事可视化呈现提供清晰框架。 【Why】通过 “改编手册” 项目,帮助学生整合本单元所学的一般过去时语法、故事叙事词汇(如 fisherman, genie, wish),同时培养 “筛选素材 - 分工协作 - 成果展示” 的综合能力。相较于单纯写剧本,手册制作更注重语言的简洁性与板块逻辑,能让学生在梳理故事的过程中深化对叙事结构的理解,还能通过插画说明锻炼细节描述能力,提升学习趣味性与实用性。 【How】1. 学生分组后,先共同填写 “故事筛选表”,从 “有趣度”“改编难度”“角色数量” 三个维度确定改编对象;2. 教师提供手册模板,讲解各板块要求(如简介用一般过去时,对话符合角色语气,插画说明含 “场景 + 动作”);3. 小组分工:1 人负责故事简介,2 人合作编写关键对话,1 人撰写插画说明;4. 各小组整合手册并简单装饰,派代表展示设计思路;5. 全班用 “评价量表” 投票,选出 “最佳改编手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课时已掌握一般过去时的基础用法(如描述故事发生的动作:He found a magic bottle.),能复述本单元民间故事的基本情节,但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故事元素整合能力弱,筛选故事时易忽略 “改编难度”(如选角色过多的故事导致后续对话编写混乱);二是语言表达细节不足,如写故事简介时仅能说 “渔夫遇到精灵”,不会补充 “渔夫在海边钓鱼时,意外发现装有精灵的瓶子”,且部分学生仍会出现时态错误(如 He find...),需教师提供结构化工具(如模板、范例)辅助。
课标要求 在 “民间故事” 主题语境中,运用一般过去时和本单元核心词汇(如 fisherman, genie, problem, solution)描述故事角色与情节,开展小组协作交流。 理解 “民间故事改编手册” 的结构特征(故事简介、对话节选、插画说明)及各板块的语言特点(简洁叙事、符合角色的口语表达)。 口语展示时能准确使用目标语言,语音语调自然,清晰说明手册的设计思路与亮点。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 小组协作完成 “故事筛选表”,从本单元民间故事中选出 1 个 “有趣且易改编” 的故事,分析其角色、情节冲突,准确说出选择理由(如 “选《渔夫与精灵》,因为角色少,冲突简单,容易写对话”)。(学习理解) 依据手册模板,分工完成 “故事简介”(3-5 句,用一般过去时)、“关键对话”(2-3 组,符合角色语气)、“插画说明”(1-2 句,含场景与动作),修正至少 1 处时态错误(如把 He find 改为 He found)。(应用实践) 3. 展示小组改编手册,用 2-3 句话说明设计思路,能依据 “评价量表” 对其他小组作品的 “语言准确性”“创意性” 提出 1 条合理建议,体会协作创作的价值。(迁移创新)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一般过去时和本单元核心词汇,小组协作完成 “民间故事改编手册” 的编写与展示,确保各板块内容完整。 难点:1. 合理设计手册内容,让故事简介逻辑连贯、对话符合角色特点(如精灵的语气要神秘,渔夫的语气要朴实);2. 准确使用一般过去时,避免出现基础时态错误。
核心语言 【核心词汇】fisherman(渔夫)、genie(精灵)、wish(愿望)、problem(问题)、solution(解决办法)、ending(结局) 【核心句型】1. He found a magic bottle by the sea. 2. The genie said, “I can help you make three wishes.” 3. The story happened in a small village.
教学工具 PPT(含手册范例、评价量表)、教材、“故事筛选表” 模板、改编手册空白模板、彩笔(用于手册装饰)
教学策略 项目式教学法、协作探究法、分层指导法(为语言弱的学生提供句型支架,如 “故事简介:First, ______. Then, ______. Finally, ______.”)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Part1:情景导入(3min) 1. Greeting 后,教师展示提前制作的 “简化版《小红帽》改编手册”(含简介、对话、插画说明);2. 提问:“This manual has three parts. What are they Which story in our unit can we turn into such a manual ” 1. 观察手册范例,识别 “故事简介”“对话节选”“插画说明” 三个板块;2. 自由发言,列举本单元故事(如《渔夫与精灵》《阿拉丁》),初步思考改编可能性。 用可视化的手册范例激活兴趣,明确本节课项目目标,自然衔接本单元所学内容,降低学生对 “改编” 的陌生感。
效果评价:观察学生能否准确说出手册的三个板块,能否主动列举本单元故事,判断其对项目的初步认知程度。
Part 2:学习理解(10min) 1. 小组讨论:发放 “故事筛选表”,每组围绕 “有趣度(★★★)”“改编难度(★★★)”“角色数量(______)” 三个维度,讨论并确定 1 个改编故事;2. 教师讲解:结合范例,说明手册各板块要求 ——(1)故事简介:用一般过去时,写 3-5 句,包含 “故事发生地”“主要角色”“核心事件”;(2)对话节选:选 2-3 个关键场景(如渔夫打开瓶子、精灵提条件),对话要符合角色语气;(3)插画说明:写 1-2 句,说明 “画了什么场景”“角色在做什么”(如 “画了渔夫在海边打开瓶子,精灵从瓶中飞出的场景”);3. 答疑环节:教师解答学生对 “板块写作” 的疑问(如 “对话要写多少句”)。 1. 小组合作填写筛选表,派代表分享选择结果及理由(如 “我们选《渔夫与精灵》,因为只有 2 个角色,改编简单”);2. 认真倾听教师讲解,标记各板块的语言要求(如在 “一般过去时” 下画横线);3. 主动提问,澄清对手册编写的困惑。 通过 “筛选表” 引导学生理性选择改编对象,避免盲目;讲解手册结构与要求,为后续编写提供清晰框架,落实 “学习理解” 目标。
效果评价:检查 “故事筛选表” 填写是否合理,观察学生能否准确复述各板块的语言要求,判断其对手册设计的理解程度。
Part 3:应用实践(13min) 1. 小组分工:每组确定分工(1 人写简介,2 人写对话,1 人写插画说明),教师提醒 “若遇到时态问题,可参考教材中的故事例句”;2. 自主编写:学生根据分工完成各板块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1)对语言弱的学生,提供句型支架(如简介:“First, ______ went to ______. Then, he ______.”);(2)对分工不均的小组,帮助调整任务(如让写对话的学生分 1 人协助写插画说明);3. 小组整合:将各板块内容粘贴到手册模板上,添加简单装饰(如给角色画小头像)。 1. 明确个人任务,参考教材或笔记,独立完成板块写作,主动修正明显的时态错误;2. 遇到困难时举手求助,或小组内互相讨论(如 “‘精灵出现’用 He appeared 还是 He appear?”);3. 共同整合手册,协商装饰细节,确保手册整洁完整。 通过 “分工 - 编写 - 整合” 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运用一般过去时和核心词汇的同时,培养协作能力,落实 “应用实践” 目标。
效果评价:观察各小组分工是否合理,检查手册内容是否符合板块要求(如简介是否用一般过去时),统计时态错误修正率,判断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Part 4:迁移创新(14min) 1. 小组展示:各小组派 1 名代表上台展示手册,用 2-3 句话说明 “为什么选这个故事”“我们的手册有什么特色”(如 “我们在对话里加了渔夫的疑问,让角色更真实”);2. 全班评价:发放 “评价量表”(含 “语言准确性”“创意性”“完整性” 三个维度,每维度 3 颗星),学生听完展示后打分,投票选出 “最佳改编手册”;3. 小组反思:各小组讨论 “手册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如对话写得太短)” 及 “下次如何改进”,派 1 人分享反思结果。 1. 代表清晰展示手册与设计思路,其他组员补充细节;2. 认真倾听他人展示,客观填写评价量表,投票时说明理由(如 “选第 3 组,因为他们的插画说明很具体”);3. 小组内真诚交流问题,记录改进建议(如 “下次写对话前先列角色语气关键词”)。 通过 “展示 - 评价 - 反思” 的环节,让学生从 “输出” 到 “反馈” 再到 “改进”,深化对故事改编的理解,培养评价与反思能力,落实 “迁移创新” 目标。
效果评价:观察学生展示时的表达是否清晰,评价量表填写是否客观,反思内容是否具体(如是否提到 “时态错误”“分工问题”),判断其迁移创新能力。
Part 5:回顾总结(2min) 1.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梳理:“今天我们做了什么?(选故事→写手册→展示评价)”;2. 强调重点:“编写手册时,我们要注意用一般过去时,对话要符合角色哦!” 1. 跟随教师梳理本节课流程,主动补充关键环节(如 “我们还填了筛选表”);2. 记录重点提示,标记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如 “一般过去时的动词变化”)。 快速回顾本节课核心任务与重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强化关键知识点记忆。
Part 6:随堂小练(3min) 发放 1 道随堂题:“用 1 句话补全《渔夫与精灵》的故事简介 ——First, the fisherman ______ (fish) by the sea. Then, he ______ (find) a magic bottle.”(答案:fished; found) 1. 独立完成题目,限时 2 分钟;2. 同桌互查答案,错误的学生及时订正(如把 find 改为 found)。 即时检测一般过去时的运用情况,快速了解学生对核心语法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指导提供依据。
Part 7:家庭作业 基础作业:1. 完善课堂制作的 “民间故事改编手册”,修正评价中指出的问题(如补充对话细节);2. 熟读手册中的对话,确保发音准确。进阶作业:选择手册中的 1 个角色(如渔夫),用 2 句话描述其性格特点(如 “The fisherman is kind because he didn’t hurt the genie.”)。拓展作业:查找 1 个中国民间故事(如《神笔马良》),对比它与《渔夫与精灵》在 “角色数量”“情节冲突” 上的异同,简单记录在笔记本上。 1. 记录作业要求,明确各作业的完成时间;2. 计划完成方式(如拓展作业可查绘本或问家长《神笔马良》的故事)。 分层作业兼顾基础巩固(修正手册)、能力提升(描述角色)与文化拓展(对比中外故事),符合 “双减” 要求,避免机械操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 “民间故事改编手册” 为项目核心,通过 “筛选 - 设计 - 编写 - 展示” 四阶任务,有效将一般过去时语法、故事叙事词汇与协作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评价环节用 “量表” 让反馈更具体,多数小组能完成手册并清晰展示,但存在不足:1. 部分小组分工时出现 “有人没事做、有人做不完” 的情况,下次需提前发放 “分工表”(明确每人任务时长);2. 对 “插画说明” 的语言指导不够细致,部分学生仅写 “画了精灵”,未补充动作,需下次提供更具体的范例(如 “画了精灵在空中挥手,对渔夫说话的场景”)。后续可尝试用 PPT 制作电子手册,让展示形式更丰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