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七章 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2024)

资源简介

第十七章 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2024)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深入理解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具体应用,明确电流、电压、电阻在串、并联电路中的规律与欧姆定律的联系。
(2)能够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角度,分析串、并联电路中电能的分配与欧姆定律的关系,进一步构建完整的电学知识体系。
认识到欧姆定律在解决实际电路问题中的核心地位,体会其在电路分析、设计以及故障排查等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
(2)能运用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电学现象,如家庭电路中用电器的连接方式与工作原理等,强化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科学思维
通过对串、并联电路的分析,运用欧姆定律进行逻辑推理,培养学生从基本规律出发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采用等效思维方法,将复杂的串、并联电路简化为简单的等效电路进行分析,理解等效电阻的概念,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能够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对电路中的物理量进行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2)在解决电路问题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对多种解决方案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估,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科学探究
经历运用欧姆定律解决串、并联电路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学会提出问题、建立物理模型、设计解决方案、实施探究、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2)根据具体的电路问题,能够合理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制定探究步骤,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规划和实践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熟练使用电学实验仪器,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规范操作并准确记录数据,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2)能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分析实验误差和方案的合理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改进的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与责任
1.(1)在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和物理规律,不主观臆断,确保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培养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在解决复杂电路问题时,不轻易放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
2.(1)认识到物理知识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责任感,关注电学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能熟练运用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结合欧姆定律()进行电路计算和分析。
(2)掌握欧姆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应用,能熟练运用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结合欧姆定律进行电路计算和分析。
理解等效电阻的概念,能够计算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并运用等效电阻解决相关电路问题。
(2)学会运用欧姆定律分析和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串、并联电路问题,如电路故障分析、用电器功率计算等。
难点
理解在串、并联电路中,当部分电阻发生变化时,如何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中各部分电流、电压的变化情况,这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
(2)从微观角度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与欧姆定律本质的联系,即电子在电路中的运动情况与宏观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能够运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规律,分析和解决复杂的混联电路问题,混联电路结合了串联和并联的特点,分析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电路问题时,准确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可运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规律解决的物理问题,这需要学生对实际问题有深入的理解和对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原理、等效电阻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确保学生掌握关键知识和技能。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案例,如家庭电路、电子设备电路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复杂电路问题,共同探究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动画、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串、并联电路的电流流向、电压分布以及电阻变化对电路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道具素材
实验器材: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不同阻值)、开关、导线、电路板等,用于演示和验证串、并联电路的相关规律。
多媒体课件:包含串、并联电路的动态分析图、等效电阻计算的动画演示、实际电路案例的图片和视频、练习题及答案等资料,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知识回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公式:“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其表达式是什么?”请学生回答。
回顾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在黑板上画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示意图,让学生分别说出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以及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
提出问题
展示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其中一个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提问学生:“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电路中的电流和其他电阻两端的电压会如何变化?”
再展示一个并联电路,改变其中一条支路的电阻,提问:“此时干路电流和其他支路的电流会怎样改变?”通过这些问题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关于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特点的提问,回顾相关知识。
观察老师展示的电路,思考电阻变化对电路中其他物理量的影响,引发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巩固学生对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基本特点的理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及时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肯定正确回答,纠正错误或不准确的表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
原理讲解
结合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和欧姆定律,讲解在串联电路中如何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电路分析和计算。
以两个电阻 和 串联为例,推导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电压与总电压的关系:因为 且 ,,,所以 ,,,得出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的结论。
例题讲解
给出一道串联电路的例题:在一个串联电路中,电源电压为 ,电阻 ,,求电路中的电流以及 和 两端的电压。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根据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列出解题步骤:
首先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
然后根据欧姆定律 ,可得电路中的电流 。
最后求 两端的电压 , 两端的电压 。
强调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关系和单位统一。
学生活动
认真听讲,理解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原理和推导过程。
跟随老师的思路,参与例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学习解题方法和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原理讲解和例题示范,让学生掌握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方法,学会运用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进行电路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计算能力。
及时评价:观察学生在例题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对理解较快、能跟上思路的学生给予肯定,对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确保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欧姆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原理讲解
依据并联电路的特点(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和欧姆定律,讲解在并联电路中如何运用欧姆定律。
以两个电阻 和 并联为例,推导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与总电流的关系:因为 ,,,由 可得 ,,,进而得出 ,,即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的结论。
例题讲解
给出一道并联电路的例题:在一个并联电路中,电源电压为 ,电阻 ,,求干路电流以及通过 和 的电流。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按照并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进行解题:
先求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由 ,可得 。
根据欧姆定律求干路电流 。
求通过 的电流 ,通过 的电流 。
再次强调解题规范和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学生活动
认真学习欧姆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应用原理和推导过程。
参与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掌握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原理推导和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方式,学会运用并联电路规律和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
及时评价:对学生在并联电路例题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等效电阻的概念与应用
概念讲解
讲解等效电阻的概念:对于一个复杂的电路,用一个电阻来代替整个电路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这个电阻就叫做该电路的等效电阻。等效电阻在电路分析中可以简化电路,方便计算。
结合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阻计算公式,强调等效电阻与各电阻之间的关系,如串联电路等效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应用举例
展示一个由多个电阻组成的串联或并联电路,讲解如何计算其等效电阻,并利用等效电阻来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例如,对于一个由三个电阻 ,, 串联的电路,其等效电阻 。若电源电压为 ,则电路中的电流 。
再展示一个并联电路,如 ,, 并联,计算等效电阻 ,所以 。当电源电压为 时,干路电流 。
学生活动
理解等效电阻的概念,认识其在电路分析中的作用。
跟随老师的讲解,参与等效电阻计算和电路分析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等效电阻的概念,学会计算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并运用等效电阻简化电路分析,培养学生的等效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及时评价:通过提问学生等效电阻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对理解有误的学生进行纠正和指导。
实际电路问题分析
案例展示
展示一些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串、并联电路案例,如家庭电路中多个用电器的连接,电子设备中电路板上电阻的组合等。
以家庭电路为例,讲解各用电器之间是并联关系,分析当某个用电器(如电热水器)接入或断开时,对其他用电器两端电压和干路电流的影响。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出一些实际电路问题,如已知家庭电路中部分用电器的电阻和电源电压,分析当某一用电器损坏时,电路中各部分的电流、电压变化情况;或者给出一个电子设备的简单电路,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电阻的串并联关系,并计算相关物理量。
每个小组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分析。
成果分享与总结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讲解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
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要点,强调要准确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灵活运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规律进行分析和计算。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学生活动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电路问题,与小组成员交流合作,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分享,学习不同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反思自己小组的讨论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电路问题的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及时评价:对各小组的讨论过程和分享结果进行全面评价,肯定小组讨论中的积极表现和创新思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指导,鼓励学生在今后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
(六)课堂小结
知识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应用原理、等效电阻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电路问题。
强调重点知识,如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与电阻的关系、并联电路中电流分配与电阻的关系,以及等效电阻在简化电路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方法归纳
总结解决串、并联电路问题的一般方法,如先确定电路连接方式,再根据相应规律结合欧姆定律进行分析和计算;在分析复杂电路时,可通过等效电阻将其简化。
鼓励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要善于将其转化为物理模型,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求解。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注重逻辑推理和规范解题。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引导,回顾本节课重点知识和方法,加深记忆。
思考自己在知识和方法上的收获与不足,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巩固重点知识,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电学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及时评价:对学生的回顾和分享进行补充和完善,鼓励学生在今后学习中不断进步,针对学生提出的不足,给予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七)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习题中关于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应用的计算和分析题目,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例如,教材某页第 X 题,要求学生计算给定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物理量;第 X 题,分析电路中电阻变化时各部分物理量的变化情况。
画出家庭电路的简单示意图,分析各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并运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规律,解释为什么不同用电器工作时互不影响。
拓展性作业
假设你是一名电子工程师,需要设计一个满足特定要求的电路,其中包含若干电阻,部分电阻需串联,部分需并联。请画出设计电路图,并运用欧姆定律计算各电阻的阻值、电路中的电流以及各电阻两端的电压。
查阅资料,了解欧姆定律在现代科技(如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电路等)中的应用实例,写一篇简短的报告介绍其工作原理以及欧姆定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复习导入,有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讲解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时,通过原理推导、例题讲解和实际案例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解题方法,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较好。小组讨论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讲解复杂电路问题,如混联电路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存在困难,不能准确判断电阻的串并联关系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此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一些拓展性内容,如欧姆定律在现代科技中复杂应用的讲解不够深入,学生对其理解仅停留在表面。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复杂电路问题,应增加更多实例和练习,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方法。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和职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于拓展性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一步深入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