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1: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学生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1: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学生版+解析)

资源简介

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1: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
中考古诗文默写备考策略:初中生的高效提分指南
一、拆解考题类型,找准提分方向
中考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三种类型,每种都有独特的 “通关密码”,咱们逐个解锁!
(一)直接型默写:基础分稳稳抓
这是最简单的题型,就像填空游戏!题目会给出上句或下句,让你补全空缺。比如 “______,百草丰茂”,答案是曹操《观沧海》里的 “树木丛生” 。这类题在试卷里占比最大,只要把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古诗文背得滚瓜烂熟,就能轻松得分。像《论语》十二章中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都是常考句子,一定要背熟!
(二)理解型默写:读懂题目是关键
这类题难度升级,题目会给出一个情境或要求,让你写出对应的诗句。比如 “《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答案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做这种题,不仅要会背诗,更要理解诗句的含义。比如《泊秦淮》中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要知道这句诗是借歌女讽刺统治者贪图享乐,这样遇到相关题目才能快速反应。
(三)运用型默写:灵活运用是核心
这是最难的题型,题目会结合生活场景,让你用合适的诗句表达。比如 “当你鼓励朋友勇敢面对挫折时,可以用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答案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想要攻克这类题,就要把诗句和现实联系起来,多思考诗句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像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既可以形容新事物的发展,也能用来鼓励他人走出困境。
二、名句分类梳理,背诵事半功倍
初中课本里的古诗文名句又多又杂,把它们分类整理,背起来就轻松多了!
(一)情感类名句
1.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人借大雁传递家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苦。
2.友情之深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把对友人的牵挂托付给明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体现了友情不受距离限制的豁达。
3.爱国之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展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了辛弃疾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
(二)哲理类名句
1.关于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强调学习和思考要结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告诉我们复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
2.关于人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寓意在困境中不要放弃,总会有转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表达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三)写景类名句
1.自然风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展现了塞外雄浑壮阔的风光。
2.四季景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春花比喻冬雪,写出雪景的壮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西湖夏天荷花盛开的艳丽景色。
三、高效记忆方法,告别遗忘烦恼
背诵古诗文总是记不住、忘得快?试试这些超好用的记忆方法!
(一)画面联想记忆法
把诗句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背起来又快又牢!比如背《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时,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周围群山都变得渺小,那种豪迈的感觉一下子就记住了;再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在脑海中勾勒出枯藤缠绕老树、乌鸦栖息、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几户人家的画面,诗句自然就印在脑子里了。
(二)关键词串联法
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把它们串联起来。比如《木兰诗》里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以提取 “骏马、鞍鞯、辔头、长鞭” 这几个关键词,想象木兰在不同集市采购出征装备的情景,这样就能轻松记住这几句诗。
(三)对比记忆法
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诗句放在一起对比。比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和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前者借花表达悲伤,后者借花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都在劝人珍惜时光学习,对比记忆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印象。
四、易错字重点突破,避免丢分陷阱
默写时很多同学因为写错字丢分,这些易错字一定要重点关注!
(一)形近字易错
像 “罔” 和 “惘”,“学而不思则罔” 的 “罔” 不能写成 “惘然” 的 “惘”;“戍”“戊”“戌”,“戍鼓断人行” 的 “戍”(shù),不要和 “戊戌变法” 的 “戊”(wù)、“壬戌之秋” 的 “戌”(xū)混淆。
(二)难写字易错
“瀚海阑干百丈冰” 的 “瀚”“阑”,笔画多容易写错;“萧关逢候骑” 的 “候”,不要少写中间一竖;“溯洄从之” 的 “溯”,右边部分不要写错。
(三)通假字易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的 “说” 通 “悦”,不能写成 “喜悦” 的 “悦”;“便要还家” 的 “要” 通 “邀”,不要直接写成 “邀请” 的 “邀”。
五、答题技巧大揭秘,考场稳拿高分
掌握这些答题技巧,能让你在考场上更加得心应手!
(一)认真审题,圈画关键词
做理解型和运用型默写题时,先把题目中的关键词圈出来。比如题目问 “表达乐观心态的诗句”,就要在脑海中搜索相关诗句;如果题目提到 “某首诗中”,一定要注意限定范围,避免答非所问。
(二)书写规范,一笔一划不潦草
字迹工整很重要!写得太乱,老师看不清,即使答对了也可能扣分。遇到笔画多的字,比如 “繁霜鬓” 的 “鬓”,不要着急,慢慢写清楚;不要写连笔字,保证每个字都清晰可辨。
(三)检查三遍,不放过任何错误
第一遍检查有没有漏写诗句;第二遍检查字形是否正确,尤其是易错字;第三遍检查诗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比如题目要求写两句,不要只写一句。
一、《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曹操 《 观沧海 》)
2、水何澹澹 ,山岛辣峙。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5、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6.《观沧海》中统领全篇,点明地点和观察对象的句子是:“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7.《观沧海》中描写大海动荡、山岛高耸的句子是:“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8.《观沧海)中描绘草木生机勃勃的句子是:“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9.《观沧海》中抒发气吞山河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10. 曹操的《观沧海》一诗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地点和事件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1.《观沧海》一诗中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3.《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4.《观沧海》中,描写诗人奇特想象(虚写),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抒发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5.《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16.《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7.《观沧海》一诗中,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描绘了大海壮阔的景象的诗句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8. 曹操《观沧海》中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奇特想象创造出大海浑涵万物、气宇盖世的艺术境界。
19.《观沧海》中,写望海的初得景象,描写大海神奇壮观的语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0.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英雄,他有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在《观沧海》中他用“日星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雄伟景象。
21.《观沧海》中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诗句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2.盛夏时节,美丽的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看到湖边一片郁郁葱葱,人们不禁想起曹操《观沧海》中“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这两句诗。
23. 曹操《观沧海》中一诗中与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意思相近的诗句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4.《观沧海》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山水相连景象。
25.曹操在《观沧海》中描写海岛草木茂盛,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的诗句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26.曹操《观沧海》中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7.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抒写了鲜明的季节特征,描绘了大海壮阔的景象。
28.曹操《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9.《观沧海》以吞吐日月的气象引发了曹操气壮山河的豪情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1、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遥有此寄》)
2、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 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两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运用丰富想象和拟人手法,借月亮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以景衬情,并写朋友被贬之地偏远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使本来无知无情地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9.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景兼点时令,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而“闻道龙标过五溪”句写闻讯,暗含悲痛之意,表现旅途艰难。
10.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选取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侧的气氛的两句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再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月亮,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 闻道龙标过五溪”。
1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6.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1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两句选取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侧的气氛。
19.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诗句,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与之类似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0.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借景抒情,既点明时令,又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2、海日生残夜 ,江春人旧年。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5、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7.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把江水浩淼平阔,轻风柔和,波平浪静的景色表现的淋漓尽致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8.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中,借大雁抒发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10.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蕴涵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因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引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对仗工整表现时序交替,蕴含哲理,对未来憧憬,寄寓希望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采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写法,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景色。
14.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5.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咏的永恒主题,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就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
1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7.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写出江面开阔景象)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8..《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9.谈起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我们会想到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对偶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0.《次北固山下》中描写平野开阔、波平浪静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1.《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给人以积极乐观鼓舞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2.《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3.用雁儿送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4.王湾《次北固山下》看到日夜交替,不禁吟诵出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积极向上的富有艺术魅力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5.《次北固山下》中用雁儿送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的句子: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6.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王湾行舟江上,把乡愁寄予远飞的大雁,轻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27.《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景逼真,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同时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8.联欢会上,班主任引用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达辞旧迎新之意,并以此勉励大家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向未来。
29.我们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早日把我市建设成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所描绘的“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一样的生态家园。.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游子形象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用白描的手法勾画漂泊羁旅图。
7.秋风落日,飞鸟归林,往往能够引起离家漂泊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这种亘古不变的愁情,是联系家与远方的纽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抒发了倦于漂泊的孤寂凄苦之情。
8.用一幅清雅、安适的画面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小桥流水人家。
9.《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天净沙·秋思》中点明特定时间,渲染悲凉气氛,表达羁旅之思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反面拱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旅图)。
14.《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三句与白朴的《天净沙·秋思》中“抓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两句写法相同,意境相似。
15.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1.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即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言:“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2.缺少思考的学习往往盲目,一味思考停止学习则常常陷入疑惑。这个意思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表达即“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3.《(论语)十二章》中表达了要乐于学习,沉浸于学习,充分感受学习乐趣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3.《(论语)十二章》中强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来表达“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思考也会陷入困境”的观点;引用《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达“与众人相处,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的观点。
17.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8.《(论语)十二章》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迎。
19.临近毕业,小李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鼓励同学们坚守志向,迎接挑战。
20.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1.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22.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教导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23.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正如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24.《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5.《(论语)十二章》中感叹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26.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7.哪怕是个普通人必须有志向而不可轻易改变(劝诫我们不要玩物丧志的句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8.《(论语)十二章》中的“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迎。
29.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即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言:“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30.缺少思考的学习往往盲目,一味思考停止学习则常常陷入疑惑。这个意思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表达即“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31.《(论语)十二章》中表达了要乐于学习,沉浸于学习,充分感受学习乐趣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2.《(论语)十二章》中感叹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3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4.《论语》中“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提醒自己不要恼怒焦虑,应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
35.《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人们,时常复习,独立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获得新体会、新发现。
六、《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5.《峨眉山月歌》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7.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8.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写月光柔柔,水面波光粼粼,月影轻盈流动的美景的句子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9.《峨眉山月歌》中李白连用三个地名寄托也无法释怀的心绪: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0.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接着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1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2.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所写的外出远行闯荡,渐离友人的思念——“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3.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时令,描写青山吐月、江映山影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14.《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之妙。
15.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利用山、月、江水等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七、《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1.《江南逢李龟年》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诗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铺垫的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5.很多诗歌看似寻常,却一语双关,意在言外,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既点明时间,又把对朋友的羡慕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请你找出《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一语双关的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7.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既暗示时令是暮春,又借景比喻两人潦倒处境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9.《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且为下文做了铺垫的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10.《江南逢李龟年》中暗写现实之衰,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含蓄透露出个人身世之悲以及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12.《江南逢李龟年》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3.《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诗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14.《江南逢李龟年》中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5.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里借“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具有鲜明季节特征的诗句寄寓了对国势凋零的忧国情怀。
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1.思念亲朋好友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_遥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借家乡的菊花寄托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用菊花来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的句子是:_遥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
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诗人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5.思念是诗词中永恒的主题,它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不负秋阳,竞相绽放的秋菊:“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6.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
8.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借花思乡,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同情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9.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残垣断壁间的菊花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10.《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境相近,表达作者对繁华落尽、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的诗句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4.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了大漠似雪、月华如霜的凄寒景象。
5.《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表现边塞荒寒凄冷,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6.《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写情感,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行军将士的乡愁通过夜半的笛声恣意蔓延。
8.李益夜上受降城,以一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描绘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徒然唤醒“征人”的思乡之情。
9.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通过芦管的声音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0.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我们从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体会到征人满怀愁绪的思乡之情。
十、《诫子书》诸葛亮
1.诸葛亮在《诚子书》中主要闹述的观点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诚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诚子书》中闹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诚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诫子书》中,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诸葛亮在《诚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诚子书》中闹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8.《诚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9.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0.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十一、《狼》(蒲松龄)
1.《狼》中点明故事主旨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狼》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 《狼》中直接写狼,间接写人,充满对狼的蔑视和朝讽,对人的机智勇敢的赞美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狼》中屠户再投给狼骨头,狼的反应是: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6.《狼》中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的句子是: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十二、《秋词》(刘禹锡)
1.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的诗句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2.《秋词(其一)》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秋词(其一))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视角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秋词(其一))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5.《秋词(其一)》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抒发志向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秋词(其一))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秋词(其一)》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8.刘禹锡《秋词》(其一)中集写景、议论、抒情与一身,表达诗人乐观豁达、奋发进取的豪情的佳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刘禹锡在《秋词》中借白鹤形象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一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秋词(其一)》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1.《秋词(其一))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视角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2.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秋词(其一))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3.《秋词(其一)》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4.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展露了自己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诗情的句子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5.刘禹锡《秋词(其一)》借鹤鸟临空引出豪迈诗情,表达出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十三、《夜雨寄北》(李商隐)
1.《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夜雨寄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归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4.《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5.《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夜雨寄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归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7.《夜雨寄北》中诗人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想象回家团圆,共话今宵情景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自己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无从答复妻子所寄家书的悲痛。
9.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自己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无从答复妻子所寄家书的悲痛。
10.《夜雨寄北》一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和“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体现了诗人李商隐对与“君”未来团聚情景的想象。
十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1.陆游的诗从“位卑未敢忘忧国”到“但悲不见九州同”,无不流露了诗人坚定的报国之志和难以平复的哀愁。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表达相同情感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诗人虽年老体衰,仍愿守卫边疆保家卫国的句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直抒人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爱国激情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五、《潼关》(谭嗣同)
1.《潼关》中表现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谭嗣同《潼关》中写关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的句子是: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3.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潼关》中表现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5.谭嗣同在《潼关》中表现他通往直前、借景抒怀言志的诗句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6.在《潼关》中谭嗣同“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诗句激荡着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
7.谭嗣同《潼关》一诗中“终古高云簇此城”,点明了地点;“秋风吹散马蹄声”点明了时间。
8.谭嗣同的《潼关》中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壮阔的河流和巍峨雄峻的山脉。
一、直接型默写
1.(24-25七年级上·北京延庆·期末)默写。
(1)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2)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古诗词中有很多饱含爱国之情的诗句,例如:① ,② 。(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答案】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阑卧听风吹雨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羌、阑”等字词容易写错。(3)题写出饱含爱国之情的连续两句诗即可,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24-25七年级上·辽宁大连·期末)默写填空。
(1)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2)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子曰:“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二章》)
(4)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5)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之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 ”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的不舍与思念。
【答案】 百草丰茂 潮平两岸阔 可以为师矣 巴山夜雨涨秋池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易错字词:茂、潮、涨、郎。
3.(24-25七年级上·辽宁阜新·期末)古诗文写
(1)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其一》)
(5)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待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 ”。
【答案】 何当共剪西窗烛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不知何处吹芦管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剪、窗、随、郎、芦管、碧霄、浮”等字词容易写错。
4.(24-25七年级上·广东惠州·期末)默写古诗文。
(1) ,风正一帆悬。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杨花落尽子规啼, 。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三人行, 。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4)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6)深夜听雨勾起多少人无尽的愁思。李商隐面对秋雨,想到的是“ , ”(《夜雨寄北》)的未来欢乐重聚,抒发思念之情;陆游听到风雨声,想到的是“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铁骑踏冰之声,抒发报国之志。
【答案】 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 闻道龙标过五溪 随君直到夜郎西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应傍战场开 非宁静无以致远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岸、阔、溪、郎、焉、窗烛、阑”等字词容易写错。
5.(24-25七年级上·北京顺义·期末)默写。
①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②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
④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⑤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旧唐书 魏征传》中记载:“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论语 述而》中也有与此句内容相关的语句: , 。(《论语 述而》)
【答案】 百草丰茂 归雁洛阳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随君直到夜郎西 君问归期未有期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茂、雁、洛、君、郎、择、善。
6.(24-25七年级上·北京西城·期末)古诗默写。
①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 ”一句写暮春,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以“ ”一句写深秋……时光的流转从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就像孔子在“川上”所说“ , ”,而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惜时努力,不让光阴虚度。
【答案】 归雁洛阳边 杨花落尽子规啼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雁、藤”等字容易写错。
7.(24-25七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古诗文积累。
(1)为者常成, 。 (《晏子春秋》)
(2)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
(3)晴空一鹤排云上, 。 (刘禹锡《秋词(其一)》)
(4)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何当共剪西窗烛, 。 (李商隐《夜雨寄北》)
(6)不知何处吹芦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 ,非宁静无以致远。 (作者: 《诫子书》)
(8)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用“ , ”来表明他虽年老体衰,但仍想为国戍边的志愿。
【答案】 行者常至 思而不学则殆 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寄愁心与明月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夜征人尽望乡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殆、碧霄、征、淡泊、诸葛、僵、哀、戍”等字词容易写错。
8.(24-25七年级上·广东茂名·期末)默写古诗词。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其一》)
(4)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5)班会课上,班主任说时间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这让我联想到《论语》中孔子所说的“ , ”。
明月如诗,最美的月亮在诗词里。(6)“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光皎洁,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7)回乐烽前沙似雪, ”(《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华如霜,承载着征人对家乡的思念;“峨眉山月半轮秋,(8) ”(《峨眉山月歌》),水中月也是天上月,伴随诗人一路远行。
【答案】 山岛竦峙 海日生残夜 便引诗情到碧霄 非淡泊无以明志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受降城外月如霜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竦峙、生、霄、逝、郎、羌。
9.(24-25七年级上·浙江温州·期末)名句摘录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诸葛亮《诫子书》)
(2)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学而》)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论语·子路》)
古诗摘录
(3)河流大野犹嫌束, 。(谭嗣同《潼关》)
(4)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6)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答案】 俭以养德 不亦君子乎 山入潼关不解平 应傍战场开 晴空一鹤排云上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注意“俭”“潼”“傍”“鹤”“阑”等字的书写。
第(6)题,从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任选连续的两句默写即可。示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0.(24-25七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古诗文默写
古诗文中的“行走”意境深远,既是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人生的感悟。“晴空一鹤排云上,① 。”(《秋词》)是刘禹锡在明丽秋景中行走的豪壮情怀;“何当共剪西窗烛,②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巴蜀羁旅中想像回家团聚的情景;“③ ,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是谭嗣同行走在壮阔风景间所抒发的少年意气:“非淡泊无以明志,④ 。”(《诫子书》)是诸葛亮给儿子行走人生之路的殷殷教诲:“⑤ ,⑥ 。”(《峨眉山月歌》)是半轮秋月,与江水一起流动,陪伴李白远行;“⑦ ,⑧ 。”(《江南逢李龟年》)是落花时节与故人重逢,对个人身世与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答案】 便引诗情到碧霄 却话巴山夜雨时 河流大野犹嫌束 非宁静无以致远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碧霄、嫌束、致、峨眉、平羌、逢”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理解型默写
11.(24-25七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语文教材为我们展现了古人的许多“思”,也引发了我们的许多“思”。我们以“思”字对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了整理,请你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类别 古诗文句子 出处
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1)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夕阳西下,(3)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思人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4)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夜发清溪向三峡,(6) 李白《峨眉山月歌》
学习之思 (7) , 。 《<论语>十二章》
(8) (9)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请你以“思”为话题,写出一个探究结果:(10)
【答案】 归雁洛阳边 不知何处吹芦管 断肠人在天涯 随君直到夜郎西 何当共剪西窗烛 思君不见下渝州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报国之思 夜阑卧听风吹雨 示例1:古诗文中的“思”有很多类别,既有个人之小思,又有家国之大思。 示例2:古人表达“思”的方式有很多,既有直接表露,又有借景委婉表达。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雁、断、涯、随、窗、渝、罔、殆、阑、卧。
(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诗人从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而“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展现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的悲愤之情。可概括为:爱(报)国之思。
(10)结合“思乡之情”“思人之情”“学习之思”“爱(报)国之思”可知,古诗文中的“思”情感丰富且形式多样,既体现在细腻的个人情感抒发上,也蕴含在深厚的家国情怀之中;结合诗句内容来看,古人表达“思”的手法灵活多变,既有直抒胸臆的坦率,也有借景抒情的委婉。据此作答即可。
12.(24-25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诗文辑四季。
类别 出处 诗句 评点
秋季 《秋词》 晴空一鹤排云上, 。 明丽秋景,豪迈诗情
《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 。 古道夕阳,游子思乡
《夜雨寄北》 , 。 憧憬归期,共话今宵
春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杜宇声声不忍闻, 说不尽离愁别恨
《江南逢李龟年》 , 。 故人重逢身已老, 凄凉满眼对江山
夏季或冬季 《 》 , 。 景语皆情语, 物我两相融
【答案】 便引诗情到碧霄 断肠人在天涯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杨花落尽子规啼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1)——(7)注意“碧、霄、涯、烛、杨、规、啼、君”等字的正确书写。
(8)——(10)只要是从写夏季或冬季的诗歌中选两句借景抒情的诗句即可。如:《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通过描绘初夏时节小荷刚刚露出水面,蜻蜓已经停在上面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命活力的赞美。再如《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一人垂钓,周围是茫茫白雪,这一景象不仅描绘了冬季的严寒,更象征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不屈。诗人通过这一景语,表达了自己在政治失意后,依然坚守自我、不愿随波逐流的情感。
13.(24-25七年级上·重庆巴南·期末)请按要求填空。
主题词 古诗文名句
春花寓情 ①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正是江南好风景,②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秋景韵味 ③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晴空一鹤排云上,④ 。(刘禹锡《秋词》) 君问归期未有期,⑤ 。(李商隐《夜雨寄北》)
梦境报国 ⑥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仁者的智慧在于从流淌的文字中找寻到心灵的归依,悟出人生的哲理。当你在学习与思考之间徘徊时,应记住:“⑦ ,⑧ ”(《论语十二章》);当你看到时序交替、新旧事物更替的自然规律时,你会咏出名句“⑨ ,⑩ ”(王湾《次北固山下》)。希望你也是一名从古人文字中汲取力量的好少年!
【答案】 杨花落尽子规啼 落花时节又逢君 秋风萧瑟 便引诗情到碧霄 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阑卧听风吹雨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萧瑟、碧霄、阑、罔、殆、生。
三、运用型默写
14.(24-25七年级上·重庆渝中·期末)同学们在此次读书活动中,积累了许多古诗文名句,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诗句,使句子完整。
诗歌创作离不开作者的想象。想象让壮志灵动山水,“河流大野犹嫌束,(1) ”(《潼关》);想象让豪情连接宇宙,“(2)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其一);想象令诗人沉浸他日团聚的情境,“何当共剪西窗烛,(3) ”(《夜雨寄北》);想象助诗人缓解对家乡的思念,“乡书何处达,(4) ”(《次北固山下》);想象让陆游在雨夜梦回沙场“(5)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想象让龚自珍如落花,化作春泥,去维护新的生命,(6)“ ,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
但想象不是空想,而是在学思结合中得到启迪,展开翅膀,如《论语》所说:(7)“ , ”(《<论语>十二章》);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丰富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切忌放纵懈怠、轻薄浮躁,正如诸葛亮告诫儿子那样(8)“ , ”(《诫子书》)。
【答案】 山入潼关不解平 晴空一鹤排云上 却话巴山夜雨时 归雁洛阳边 夜阑卧听风吹雨 落红不是无情物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鹤、雁、阑、罔、殆、淫、躁”等字容易写错。
15.(24-25七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回忆经典诗文,填上合适的句子。
时光宛若流水,正如孔子所吟“逝者如斯夫,① ”(《论语·子罕》),引着我们去遇见和感念。见兴衰,看王湾北固山下时序交替“② ,③ ”(《次北固山下》)的大唐气象;听杜甫故人重逢时“④ ,⑤ ”(《江南逢李龟年》)的深沉慨叹。念家国,体会陆游“⑥ ,⑦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报国梦境,感悟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革命豪情。明自我,怀揣着“⑧ ,⑨ ”(《诫子书》)的君子之行,展现出“⑩ ,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般无畏前行的少年意气。由此,生命的边界不断拓宽,心灵的境界自由舒展。
【答案】 不舍昼夜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河流大野犹嫌束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昼、逢君、阑、俭、德、犹、嫌”等字词容易写错。
16.(24-25七年级上·安徽淮北·期末)默写。
(1)品读古诗文,感悟古人的智慧与情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 , ”教导后人只有淡泊宁静方能立志达远;《论语〈十二章〉》中“ , ”阐述了读书做学问的正确态度是以求学为乐;陆游在风雨之夜,以“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达渴望为国征战的报国之志。
(2)“凡景语,皆情语”,诗人借景物抒发不同的情感。马致远用“ , ,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的景物烘托出乡愁的浓重;刘禹锡用“ , ”(《秋词》)的明丽秋景,抒发越挫越勇的豪情。
【答案】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淡泊、宁静、阑、枯藤、鸦、鹤、碧霄”等字词容易写错。
17.(24-25七年级上·北京大兴·期末)阅读经典古诗文是借伟岸的灵魂陪伴心灵的成长。人生遇挫时,读刘禹锡的《秋词》,从“晴空一鹤排云上, ”中汲取乐观豁达的精神;前路阻滞时,读谭嗣同的《潼关》,从“ ,山入潼关不解平”中收获勇往直前的力量;理想渺茫时,读曹操的《观沧海》,从“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感受胸怀天下的雄心;方向迷失时,读诸葛亮的《诫子书》,从“ , ”中领悟恬淡自守、宁静专一才能达到高远境界的智慧。
【答案】 便引诗情到碧霄 河流大野犹嫌束 日月之行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碧霄、嫌、淡泊、致”等字词容易写错。
18.(24-25七年级上·浙江·期末)请将诗句补充完整。
诗词中的动物往往也寄寓人情。王湾告诉你,游子的羁旅乡愁可以用“乡书何处达?(1) ”来倾诉;马致远告诉你,孤客的天涯寂寞可以用“(2) ,小桥流水人家,(3) ”来排遣;李白告诉你,挚友的异地牵挂可以用“(4) ,闻道龙标过五溪”来抚慰;刘禹锡告诉你,人生的豪壮豁达可以用“(5) ,(6) ”来描绘;陆游告诉你,暮年的报国之梦可以用“(7) ,(8) ”来抒发。
【答案】 归雁洛阳边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杨花落尽子规啼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中的“雁、藤、啼、鹤、碧霄、阑”等字词容易写错。
19.(24-25七年级上·浙江金华·期末)下面是班级同学对“少年”理解的“每日一读”,请补充完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少年要树立志向,诚如诸葛亮《诫子书》所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少年要珍惜时间,正如《论语·子罕》所云:“(1) ,(2) ”;少年要修身养性,切忌心浮气躁,恰如诸葛亮《诫子书》所说:“(3) ,(4) ”;少年要胸怀祖国,就像陆游“(5) ,(6) ”,即使身在病榻,也想着守卫边关;少年要意气风发,就像谭嗣同“(7) ,(8) ”,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可以说,少年是一种精神,一种风采,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所以,奋斗吧,我中国少年,前进吧,我少年中国!
【答案】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逝、昼夜、淫慢、励、险躁、僵、戍、嫌、潼”等字词容易写错。
20.(24-25七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请根据要求完成诗文填空。
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经典诗文的滋润。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 , ”告诫我们要淡泊名利、专心致志;《潼关》中的“ ,山入潼关不解平”告诉我们应当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秋词(其一)》中“ ,我言秋日胜春朝”启迪我们应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填作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的“ ,铁马冰河入梦来”激励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报国之志;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的“ ,巴山夜雨涨秋池”向我们展示了人生中难免会遇到相思之苦;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
【答案】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河流大野犹嫌束 自古逢秋悲寂寥 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淡泊、致、犹嫌、寂寥、阑、益”等字词容易写错。
21.(24-25七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古诗词中的意象内涵丰富。同是“夜雨”,李商隐的“(1)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重在期盼,而陆游的“(2)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更显雄壮;同是“月”,曹操的“(3) , ”(《观沧海》)写出了海纳百川的胸襟,而李白的“(4) ,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内心的忧虑;同为游子所见,马致远的“(5)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秋思》)只剩凄凉萧条,而王湾的“(6) , ”(《次北固山下》)尽显恢宏阔大。
【答案】 何当共剪西窗烛 夜阑卧听风吹雨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 枯藤老树昏鸦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窗、阑、卧、愁、藤、昏鸦、阔、悬”等字词容易写错。
22.(24-25七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诗文随笔】小语同学拿出自己的古诗文随笔记录和大家分享,请帮他将空缺的部分补全。
心中有情,万物皆有情。思念友人,明月也来深切关心,(1) ,(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渴望和平,菊花也不负秋阳,竞相绽放,(3)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追求自由,山水也变得桀骜不驯,(4)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早春时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感慨时序交替,新旧更迭:(5) ,(6) 。 暮春时节,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发出了个人与时代的悲叹:(7) ,(8) 。明丽秋景,引出豪迈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 (9) 。(刘禹锡《秋词》);凄寒秋雨,更感孤独凄凉,君问归期未有期,(10) 。(李商隐《夜雨寄北》)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答案】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遥怜故园菊 河流大野犹嫌束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便引诗情到碧霄 巴山夜雨涨秋池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愁、郎、嫌、生、逢、碧霄。
23.(24-25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古诗文名句默写。
古代经典诗文,常借物寄情抒怀。“逝者如斯夫,(1) ”,孔子以流水作喻,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2) ,(3) ”,李白将真挚的情感赋予明月,抒发对好友王昌龄的关切;“正是江南好风景,(4) ”,杜甫借落花寓意繁华落幕人世飘零。同是写“夜雨”,李商隐抒发的是思念之情,“何当共剪西窗烛,(5) ”;陆游表达的是报国之志,“(6) ,铁马冰河入梦来”。
【答案】 不舍昼夜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落花时节又逢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阑卧听风吹雨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与、郎、阑”等字词容易写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1: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
中考古诗文默写备考策略:初中生的高效提分指南
一、拆解考题类型,找准提分方向
中考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三种类型,每种都有独特的 “通关密码”,咱们逐个解锁!
(一)直接型默写:基础分稳稳抓
这是最简单的题型,就像填空游戏!题目会给出上句或下句,让你补全空缺。比如 “______,百草丰茂”,答案是曹操《观沧海》里的 “树木丛生” 。这类题在试卷里占比最大,只要把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古诗文背得滚瓜烂熟,就能轻松得分。像《论语》十二章中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都是常考句子,一定要背熟!
(二)理解型默写:读懂题目是关键
这类题难度升级,题目会给出一个情境或要求,让你写出对应的诗句。比如 “《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答案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做这种题,不仅要会背诗,更要理解诗句的含义。比如《泊秦淮》中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要知道这句诗是借歌女讽刺统治者贪图享乐,这样遇到相关题目才能快速反应。
(三)运用型默写:灵活运用是核心
这是最难的题型,题目会结合生活场景,让你用合适的诗句表达。比如 “当你鼓励朋友勇敢面对挫折时,可以用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答案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想要攻克这类题,就要把诗句和现实联系起来,多思考诗句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像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既可以形容新事物的发展,也能用来鼓励他人走出困境。
二、名句分类梳理,背诵事半功倍
初中课本里的古诗文名句又多又杂,把它们分类整理,背起来就轻松多了!
(一)情感类名句
1.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人借大雁传递家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苦。
2.友情之深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把对友人的牵挂托付给明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体现了友情不受距离限制的豁达。
3.爱国之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展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了辛弃疾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
(二)哲理类名句
1.关于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强调学习和思考要结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告诉我们复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
2.关于人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寓意在困境中不要放弃,总会有转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表达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三)写景类名句
1.自然风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展现了塞外雄浑壮阔的风光。
2.四季景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春花比喻冬雪,写出雪景的壮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西湖夏天荷花盛开的艳丽景色。
三、高效记忆方法,告别遗忘烦恼
背诵古诗文总是记不住、忘得快?试试这些超好用的记忆方法!
(一)画面联想记忆法
把诗句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背起来又快又牢!比如背《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时,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周围群山都变得渺小,那种豪迈的感觉一下子就记住了;再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在脑海中勾勒出枯藤缠绕老树、乌鸦栖息、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几户人家的画面,诗句自然就印在脑子里了。
(二)关键词串联法
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把它们串联起来。比如《木兰诗》里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以提取 “骏马、鞍鞯、辔头、长鞭” 这几个关键词,想象木兰在不同集市采购出征装备的情景,这样就能轻松记住这几句诗。
(三)对比记忆法
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诗句放在一起对比。比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和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前者借花表达悲伤,后者借花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都在劝人珍惜时光学习,对比记忆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印象。
四、易错字重点突破,避免丢分陷阱
默写时很多同学因为写错字丢分,这些易错字一定要重点关注!
(一)形近字易错
像 “罔” 和 “惘”,“学而不思则罔” 的 “罔” 不能写成 “惘然” 的 “惘”;“戍”“戊”“戌”,“戍鼓断人行” 的 “戍”(shù),不要和 “戊戌变法” 的 “戊”(wù)、“壬戌之秋” 的 “戌”(xū)混淆。
(二)难写字易错
“瀚海阑干百丈冰” 的 “瀚”“阑”,笔画多容易写错;“萧关逢候骑” 的 “候”,不要少写中间一竖;“溯洄从之” 的 “溯”,右边部分不要写错。
(三)通假字易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的 “说” 通 “悦”,不能写成 “喜悦” 的 “悦”;“便要还家” 的 “要” 通 “邀”,不要直接写成 “邀请” 的 “邀”。
五、答题技巧大揭秘,考场稳拿高分
掌握这些答题技巧,能让你在考场上更加得心应手!
(一)认真审题,圈画关键词
做理解型和运用型默写题时,先把题目中的关键词圈出来。比如题目问 “表达乐观心态的诗句”,就要在脑海中搜索相关诗句;如果题目提到 “某首诗中”,一定要注意限定范围,避免答非所问。
(二)书写规范,一笔一划不潦草
字迹工整很重要!写得太乱,老师看不清,即使答对了也可能扣分。遇到笔画多的字,比如 “繁霜鬓” 的 “鬓”,不要着急,慢慢写清楚;不要写连笔字,保证每个字都清晰可辨。
(三)检查三遍,不放过任何错误
第一遍检查有没有漏写诗句;第二遍检查字形是否正确,尤其是易错字;第三遍检查诗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比如题目要求写两句,不要只写一句。
一、《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曹操 《 观沧海 》)
2、水何澹澹 ,山岛辣峙。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5、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6.《观沧海》中统领全篇,点明地点和观察对象的句子是:“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7.《观沧海》中描写大海动荡、山岛高耸的句子是:“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8.《观沧海)中描绘草木生机勃勃的句子是:“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9.《观沧海》中抒发气吞山河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10. 曹操的《观沧海》一诗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地点和事件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1.《观沧海》一诗中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3.《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4.《观沧海》中,描写诗人奇特想象(虚写),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抒发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5.《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16.《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7.《观沧海》一诗中,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描绘了大海壮阔的景象的诗句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8. 曹操《观沧海》中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奇特想象创造出大海浑涵万物、气宇盖世的艺术境界。
19.《观沧海》中,写望海的初得景象,描写大海神奇壮观的语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0.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英雄,他有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在《观沧海》中他用“日星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雄伟景象。
21.《观沧海》中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诗句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2.盛夏时节,美丽的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看到湖边一片郁郁葱葱,人们不禁想起曹操《观沧海》中“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这两句诗。
23. 曹操《观沧海》中一诗中与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意思相近的诗句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4.《观沧海》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山水相连景象。
25.曹操在《观沧海》中描写海岛草木茂盛,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的诗句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26.曹操《观沧海》中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7.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抒写了鲜明的季节特征,描绘了大海壮阔的景象。
28.曹操《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9.《观沧海》以吞吐日月的气象引发了曹操气壮山河的豪情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1、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遥有此寄》)
2、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 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两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运用丰富想象和拟人手法,借月亮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以景衬情,并写朋友被贬之地偏远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使本来无知无情地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9.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景兼点时令,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而“闻道龙标过五溪”句写闻讯,暗含悲痛之意,表现旅途艰难。
10.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选取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侧的气氛的两句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再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月亮,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 闻道龙标过五溪”。
1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6.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1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两句选取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侧的气氛。
19.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诗句,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与之类似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0.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借景抒情,既点明时令,又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2、海日生残夜 ,江春人旧年。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5、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7.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把江水浩淼平阔,轻风柔和,波平浪静的景色表现的淋漓尽致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8.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中,借大雁抒发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10.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蕴涵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因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引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对仗工整表现时序交替,蕴含哲理,对未来憧憬,寄寓希望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采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写法,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景色。
14.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5.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咏的永恒主题,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就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
1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7.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写出江面开阔景象)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8..《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9.谈起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我们会想到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对偶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0.《次北固山下》中描写平野开阔、波平浪静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1.《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给人以积极乐观鼓舞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2.《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3.用雁儿送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4.王湾《次北固山下》看到日夜交替,不禁吟诵出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积极向上的富有艺术魅力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5.《次北固山下》中用雁儿送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的句子: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6.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王湾行舟江上,把乡愁寄予远飞的大雁,轻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27.《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景逼真,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同时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8.联欢会上,班主任引用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达辞旧迎新之意,并以此勉励大家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向未来。
29.我们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早日把我市建设成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所描绘的“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一样的生态家园。.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游子形象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用白描的手法勾画漂泊羁旅图。
7.秋风落日,飞鸟归林,往往能够引起离家漂泊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这种亘古不变的愁情,是联系家与远方的纽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抒发了倦于漂泊的孤寂凄苦之情。
8.用一幅清雅、安适的画面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小桥流水人家。
9.《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天净沙·秋思》中点明特定时间,渲染悲凉气氛,表达羁旅之思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反面拱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旅图)。
14.《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三句与白朴的《天净沙·秋思》中“抓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两句写法相同,意境相似。
15.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1.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即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言:“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2.缺少思考的学习往往盲目,一味思考停止学习则常常陷入疑惑。这个意思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表达即“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3.《(论语)十二章》中表达了要乐于学习,沉浸于学习,充分感受学习乐趣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3.《(论语)十二章》中强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来表达“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思考也会陷入困境”的观点;引用《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达“与众人相处,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的观点。
17.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8.《(论语)十二章》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迎。
19.临近毕业,小李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鼓励同学们坚守志向,迎接挑战。
20.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1.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22.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教导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23.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正如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24.《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5.《(论语)十二章》中感叹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26.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7.哪怕是个普通人必须有志向而不可轻易改变(劝诫我们不要玩物丧志的句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8.《(论语)十二章》中的“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迎。
29.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即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言:“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30.缺少思考的学习往往盲目,一味思考停止学习则常常陷入疑惑。这个意思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表达即“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31.《(论语)十二章》中表达了要乐于学习,沉浸于学习,充分感受学习乐趣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2.《(论语)十二章》中感叹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3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4.《论语》中“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提醒自己不要恼怒焦虑,应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
35.《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人们,时常复习,独立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获得新体会、新发现。
六、《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5.《峨眉山月歌》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7.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8.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写月光柔柔,水面波光粼粼,月影轻盈流动的美景的句子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9.《峨眉山月歌》中李白连用三个地名寄托也无法释怀的心绪: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0.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接着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1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2.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所写的外出远行闯荡,渐离友人的思念——“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3.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时令,描写青山吐月、江映山影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14.《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之妙。
15.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利用山、月、江水等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七、《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1.《江南逢李龟年》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诗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铺垫的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5.很多诗歌看似寻常,却一语双关,意在言外,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既点明时间,又把对朋友的羡慕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请你找出《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一语双关的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7.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既暗示时令是暮春,又借景比喻两人潦倒处境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9.《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且为下文做了铺垫的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10.《江南逢李龟年》中暗写现实之衰,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含蓄透露出个人身世之悲以及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12.《江南逢李龟年》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3.《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诗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14.《江南逢李龟年》中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5.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里借“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具有鲜明季节特征的诗句寄寓了对国势凋零的忧国情怀。
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1.思念亲朋好友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_遥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借家乡的菊花寄托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用菊花来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的句子是:_遥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
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诗人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5.思念是诗词中永恒的主题,它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不负秋阳,竞相绽放的秋菊:“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6.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
8.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借花思乡,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同情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9.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残垣断壁间的菊花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10.《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境相近,表达作者对繁华落尽、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的诗句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4.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了大漠似雪、月华如霜的凄寒景象。
5.《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表现边塞荒寒凄冷,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6.《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写情感,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行军将士的乡愁通过夜半的笛声恣意蔓延。
8.李益夜上受降城,以一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描绘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徒然唤醒“征人”的思乡之情。
9.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通过芦管的声音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0.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我们从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体会到征人满怀愁绪的思乡之情。
十、《诫子书》诸葛亮
1.诸葛亮在《诚子书》中主要闹述的观点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诚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诚子书》中闹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诚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诫子书》中,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诸葛亮在《诚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诚子书》中闹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8.《诚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9.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0.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十一、《狼》(蒲松龄)
1.《狼》中点明故事主旨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狼》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 《狼》中直接写狼,间接写人,充满对狼的蔑视和朝讽,对人的机智勇敢的赞美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狼》中屠户再投给狼骨头,狼的反应是: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6.《狼》中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的句子是: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十二、《秋词》(刘禹锡)
1.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的诗句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2.《秋词(其一)》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秋词(其一))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视角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秋词(其一))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5.《秋词(其一)》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抒发志向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秋词(其一))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秋词(其一)》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8.刘禹锡《秋词》(其一)中集写景、议论、抒情与一身,表达诗人乐观豁达、奋发进取的豪情的佳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刘禹锡在《秋词》中借白鹤形象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一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秋词(其一)》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1.《秋词(其一))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视角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2.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秋词(其一))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3.《秋词(其一)》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4.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展露了自己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诗情的句子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5.刘禹锡《秋词(其一)》借鹤鸟临空引出豪迈诗情,表达出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十三、《夜雨寄北》(李商隐)
1.《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夜雨寄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归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4.《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5.《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夜雨寄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归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7.《夜雨寄北》中诗人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想象回家团圆,共话今宵情景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自己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无从答复妻子所寄家书的悲痛。
9.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自己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无从答复妻子所寄家书的悲痛。
10.《夜雨寄北》一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和“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体现了诗人李商隐对与“君”未来团聚情景的想象。
十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1.陆游的诗从“位卑未敢忘忧国”到“但悲不见九州同”,无不流露了诗人坚定的报国之志和难以平复的哀愁。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表达相同情感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诗人虽年老体衰,仍愿守卫边疆保家卫国的句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直抒人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爱国激情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五、《潼关》(谭嗣同)
1.《潼关》中表现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谭嗣同《潼关》中写关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的句子是: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3.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潼关》中表现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5.谭嗣同在《潼关》中表现他通往直前、借景抒怀言志的诗句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6.在《潼关》中谭嗣同“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诗句激荡着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
7.谭嗣同《潼关》一诗中“终古高云簇此城”,点明了地点;“秋风吹散马蹄声”点明了时间。
8.谭嗣同的《潼关》中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壮阔的河流和巍峨雄峻的山脉。
一、直接型默写
1.(24-25七年级上·北京延庆·期末)默写。
(1)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2)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古诗词中有很多饱含爱国之情的诗句,例如:① ,② 。(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2.(24-25七年级上·辽宁大连·期末)默写填空。
(1)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2)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子曰:“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二章》)
(4)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5)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之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 ”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的不舍与思念。
3.(24-25七年级上·辽宁阜新·期末)古诗文写
(1)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其一》)
(5)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待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 ”。
4.(24-25七年级上·广东惠州·期末)默写古诗文。
(1) ,风正一帆悬。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杨花落尽子规啼, 。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三人行, 。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4)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6)深夜听雨勾起多少人无尽的愁思。李商隐面对秋雨,想到的是“ , ”(《夜雨寄北》)的未来欢乐重聚,抒发思念之情;陆游听到风雨声,想到的是“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铁骑踏冰之声,抒发报国之志。
5.(24-25七年级上·北京顺义·期末)默写。
①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②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
④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⑤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旧唐书 魏征传》中记载:“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论语 述而》中也有与此句内容相关的语句: , 。(《论语 述而》)
6.(24-25七年级上·北京西城·期末)古诗默写。
①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 ”一句写暮春,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以“ ”一句写深秋……时光的流转从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就像孔子在“川上”所说“ , ”,而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惜时努力,不让光阴虚度。
7.(24-25七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古诗文积累。
(1)为者常成, 。 (《晏子春秋》)
(2)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
(3)晴空一鹤排云上, 。 (刘禹锡《秋词(其一)》)
(4)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何当共剪西窗烛, 。 (李商隐《夜雨寄北》)
(6)不知何处吹芦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 ,非宁静无以致远。 (作者: 《诫子书》)
(8)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用“ , ”来表明他虽年老体衰,但仍想为国戍边的志愿。
8.(24-25七年级上·广东茂名·期末)默写古诗词。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其一》)
(4)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5)班会课上,班主任说时间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这让我联想到《论语》中孔子所说的“ , ”。
明月如诗,最美的月亮在诗词里。(6)“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光皎洁,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7)回乐烽前沙似雪, ”(《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华如霜,承载着征人对家乡的思念;“峨眉山月半轮秋,(8) ”(《峨眉山月歌》),水中月也是天上月,伴随诗人一路远行。
9.(24-25七年级上·浙江温州·期末)名句摘录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诸葛亮《诫子书》)
(2)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学而》)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论语·子路》)
古诗摘录
(3)河流大野犹嫌束, 。(谭嗣同《潼关》)
(4)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6)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0.(24-25七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古诗文默写
古诗文中的“行走”意境深远,既是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人生的感悟。“晴空一鹤排云上,① 。”(《秋词》)是刘禹锡在明丽秋景中行走的豪壮情怀;“何当共剪西窗烛,②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巴蜀羁旅中想像回家团聚的情景;“③ ,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是谭嗣同行走在壮阔风景间所抒发的少年意气:“非淡泊无以明志,④ 。”(《诫子书》)是诸葛亮给儿子行走人生之路的殷殷教诲:“⑤ ,⑥ 。”(《峨眉山月歌》)是半轮秋月,与江水一起流动,陪伴李白远行;“⑦ ,⑧ 。”(《江南逢李龟年》)是落花时节与故人重逢,对个人身世与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二、理解型默写
11.(24-25七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语文教材为我们展现了古人的许多“思”,也引发了我们的许多“思”。我们以“思”字对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了整理,请你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类别 古诗文句子 出处
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1)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夕阳西下,(3)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思人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4)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夜发清溪向三峡,(6) 李白《峨眉山月歌》
学习之思 (7) , 。 《<论语>十二章》
(8) (9)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请你以“思”为话题,写出一个探究结果:(10)
12.(24-25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诗文辑四季。
类别 出处 诗句 评点
秋季 《秋词》 晴空一鹤排云上, 。 明丽秋景,豪迈诗情
《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 。 古道夕阳,游子思乡
《夜雨寄北》 , 。 憧憬归期,共话今宵
春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杜宇声声不忍闻, 说不尽离愁别恨
《江南逢李龟年》 , 。 故人重逢身已老, 凄凉满眼对江山
夏季或冬季 《 》 , 。 景语皆情语, 物我两相融
13.(24-25七年级上·重庆巴南·期末)请按要求填空。
主题词 古诗文名句
春花寓情 ①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正是江南好风景,②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秋景韵味 ③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晴空一鹤排云上,④ 。(刘禹锡《秋词》) 君问归期未有期,⑤ 。(李商隐《夜雨寄北》)
梦境报国 ⑥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仁者的智慧在于从流淌的文字中找寻到心灵的归依,悟出人生的哲理。当你在学习与思考之间徘徊时,应记住:“⑦ ,⑧ ”(《论语十二章》);当你看到时序交替、新旧事物更替的自然规律时,你会咏出名句“⑨ ,⑩ ”(王湾《次北固山下》)。希望你也是一名从古人文字中汲取力量的好少年!
三、运用型默写
14.(24-25七年级上·重庆渝中·期末)同学们在此次读书活动中,积累了许多古诗文名句,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诗句,使句子完整。
诗歌创作离不开作者的想象。想象让壮志灵动山水,“河流大野犹嫌束,(1) ”(《潼关》);想象让豪情连接宇宙,“(2)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其一);想象令诗人沉浸他日团聚的情境,“何当共剪西窗烛,(3) ”(《夜雨寄北》);想象助诗人缓解对家乡的思念,“乡书何处达,(4) ”(《次北固山下》);想象让陆游在雨夜梦回沙场“(5)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想象让龚自珍如落花,化作春泥,去维护新的生命,(6)“ ,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
但想象不是空想,而是在学思结合中得到启迪,展开翅膀,如《论语》所说:(7)“ , ”(《<论语>十二章》);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丰富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切忌放纵懈怠、轻薄浮躁,正如诸葛亮告诫儿子那样(8)“ , ”(《诫子书》)。
15.(24-25七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回忆经典诗文,填上合适的句子。
时光宛若流水,正如孔子所吟“逝者如斯夫,① ”(《论语·子罕》),引着我们去遇见和感念。见兴衰,看王湾北固山下时序交替“② ,③ ”(《次北固山下》)的大唐气象;听杜甫故人重逢时“④ ,⑤ ”(《江南逢李龟年》)的深沉慨叹。念家国,体会陆游“⑥ ,⑦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报国梦境,感悟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革命豪情。明自我,怀揣着“⑧ ,⑨ ”(《诫子书》)的君子之行,展现出“⑩ ,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般无畏前行的少年意气。由此,生命的边界不断拓宽,心灵的境界自由舒展。
16.(24-25七年级上·安徽淮北·期末)默写。
(1)品读古诗文,感悟古人的智慧与情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 , ”教导后人只有淡泊宁静方能立志达远;《论语〈十二章〉》中“ , ”阐述了读书做学问的正确态度是以求学为乐;陆游在风雨之夜,以“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达渴望为国征战的报国之志。
(2)“凡景语,皆情语”,诗人借景物抒发不同的情感。马致远用“ , ,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的景物烘托出乡愁的浓重;刘禹锡用“ , ”(《秋词》)的明丽秋景,抒发越挫越勇的豪情。
17.(24-25七年级上·北京大兴·期末)阅读经典古诗文是借伟岸的灵魂陪伴心灵的成长。人生遇挫时,读刘禹锡的《秋词》,从“晴空一鹤排云上, ”中汲取乐观豁达的精神;前路阻滞时,读谭嗣同的《潼关》,从“ ,山入潼关不解平”中收获勇往直前的力量;理想渺茫时,读曹操的《观沧海》,从“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感受胸怀天下的雄心;方向迷失时,读诸葛亮的《诫子书》,从“ , ”中领悟恬淡自守、宁静专一才能达到高远境界的智慧。
18.(24-25七年级上·浙江·期末)请将诗句补充完整。
诗词中的动物往往也寄寓人情。王湾告诉你,游子的羁旅乡愁可以用“乡书何处达?(1) ”来倾诉;马致远告诉你,孤客的天涯寂寞可以用“(2) ,小桥流水人家,(3) ”来排遣;李白告诉你,挚友的异地牵挂可以用“(4) ,闻道龙标过五溪”来抚慰;刘禹锡告诉你,人生的豪壮豁达可以用“(5) ,(6) ”来描绘;陆游告诉你,暮年的报国之梦可以用“(7) ,(8) ”来抒发。
19.(24-25七年级上·浙江金华·期末)下面是班级同学对“少年”理解的“每日一读”,请补充完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少年要树立志向,诚如诸葛亮《诫子书》所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少年要珍惜时间,正如《论语·子罕》所云:“(1) ,(2) ”;少年要修身养性,切忌心浮气躁,恰如诸葛亮《诫子书》所说:“(3) ,(4) ”;少年要胸怀祖国,就像陆游“(5) ,(6) ”,即使身在病榻,也想着守卫边关;少年要意气风发,就像谭嗣同“(7) ,(8) ”,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可以说,少年是一种精神,一种风采,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所以,奋斗吧,我中国少年,前进吧,我少年中国!
20.(24-25七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请根据要求完成诗文填空。
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经典诗文的滋润。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 , ”告诫我们要淡泊名利、专心致志;《潼关》中的“ ,山入潼关不解平”告诉我们应当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秋词(其一)》中“ ,我言秋日胜春朝”启迪我们应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填作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的“ ,铁马冰河入梦来”激励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报国之志;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的“ ,巴山夜雨涨秋池”向我们展示了人生中难免会遇到相思之苦;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
21.(24-25七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古诗词中的意象内涵丰富。同是“夜雨”,李商隐的“(1)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重在期盼,而陆游的“(2)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更显雄壮;同是“月”,曹操的“(3) , ”(《观沧海》)写出了海纳百川的胸襟,而李白的“(4) ,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内心的忧虑;同为游子所见,马致远的“(5)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秋思》)只剩凄凉萧条,而王湾的“(6) , ”(《次北固山下》)尽显恢宏阔大。
22.(24-25七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诗文随笔】小语同学拿出自己的古诗文随笔记录和大家分享,请帮他将空缺的部分补全。
心中有情,万物皆有情。思念友人,明月也来深切关心,(1) ,(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渴望和平,菊花也不负秋阳,竞相绽放,(3)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追求自由,山水也变得桀骜不驯,(4)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早春时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感慨时序交替,新旧更迭:(5) ,(6) 。 暮春时节,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发出了个人与时代的悲叹:(7) ,(8) 。明丽秋景,引出豪迈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 (9) 。(刘禹锡《秋词》);凄寒秋雨,更感孤独凄凉,君问归期未有期,(10) 。(李商隐《夜雨寄北》)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3.(24-25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古诗文名句默写。
古代经典诗文,常借物寄情抒怀。“逝者如斯夫,(1) ”,孔子以流水作喻,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2) ,(3) ”,李白将真挚的情感赋予明月,抒发对好友王昌龄的关切;“正是江南好风景,(4) ”,杜甫借落花寓意繁华落幕人世飘零。同是写“夜雨”,李商隐抒发的是思念之情,“何当共剪西窗烛,(5) ”;陆游表达的是报国之志,“(6) ,铁马冰河入梦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