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1: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讲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需 “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语境中的用法及意义”,为中考文言文阅读中实词含义的考查定下基调。“常见文言实词”,限定考查范围为浅易文言文中高频出现的字词。像课本里常见的 “之”“其”“为” 等,学生必须扎实掌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梳理此类高频实词,引导学生反复记忆、理解。强调 “在语境中” 理解实词,意味着学生不能孤立背释义,而是要学会结合上下文分析。因为文言实词多义性显著,唯有借助语境,才能锁定准确义项。例如 “沛公军霸上”,结合语境,“军” 应是 “驻军、驻扎” 的动词义。教学时,教师可多引入实例,培养学生语境分析能力,学生也要多做练习,强化这一关键能力,以满足课标要求,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 。首先,聚焦 “常见文言实词”,主要围绕课本中出现的高频实词,如 “绝”“许”“遗” 等,这些字词多义性突出,是考查的核心对象。其次,语境分析能力是考查关键,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准确判断实词在不同语句中的意义与用法。例如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过分析范仲淹写作此文的背景与语句前后逻辑,可确定 “属” 通 “嘱”,为 “嘱托” 之意。此外,文言实词的特殊现象也是考查重点。通假字需学生辨别本字与借字;古今异义词要明晰古今词义变化,如 “牺牲” 古义为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一词多义需依据语境选择合适义项;词类活用则考查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和意义转变的理解,像 “渔人甚异之” 中 “异” 是意动用法,解释为 “对…… 感到惊异” 。掌握这些重点,才能更好应对文言文实词考查。1.直接解释题:直接要求学生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含义,如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类题型直接考查学生对实词基础义项的记忆和理解。2.选择辨析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给出多个文言句子及实词解释,让学生判断解释的正误或选择正确的一项。例如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 C.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 D.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通过选项对比,考查学生对实词多种用法和意义的掌握。3.翻译嵌入题:在文言文句子翻译题中,关键实词的准确翻译是得分要点。如 “翻译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交通”(交错相通)作为古今异义词,能否准确翻译直接影响句子翻译的准确性。1.在考查内容上,回归课本基础,强化对高频实词的深度考查。命题围绕课标中常见的 120 个文言实词,聚焦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且对实词义项的考查不再局限于常见释义,开始涉及较生僻但在特定语境中有特定含义的义项,要求学生全面、深入掌握实词知识。 2.从命题形式来看,题型更趋灵活多样,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除传统的直接解释、选择辨析、翻译嵌入等题型外,还出现将实词与成语、俗语结合,或创设新语境要求推断实词含义的创新题型。比如通过成语中实词的含义,类比推断文言文中同一实词的意思,考查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命题趋势还体现在课内与课外融合的加深。中考不再局限于考查课内文言文中的实词,会选取课外浅易文言文,要求学生运用课内积累的实词知识与推断方法,解决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的实词理解问题,突出对学生实际阅读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1.立足课本,筑牢根基:以课标 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为核心,系统梳理教材中实词的义项与用法,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分类整理。如 “安” 字,归纳《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养)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等不同语境义,通过记例句、做笔记强化记忆。2.掌握方法,灵活推断:熟练运用字形推断、语法分析、语境推理等技巧。如 “赂” 从 “贝” 旁,可推知与财物有关;“渔人甚异之” 中,“异” 带宾语,结合语境判断为意动用法 “对…… 感到惊异”。同时,多做实词与成语、俗语的类比练习,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3.课内外结合,实战提分:在吃透课内实词基础上,阅读《史记》节选、《资治通鉴》小故事等浅易课外文言文,运用所学推断词义。针对直接解释、选择辨析、翻译嵌入等题型,进行专项训练,分析错题,总结答题规律,提升应试能力。考点1:通假字考点考点解析:通假字指古人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字代替本字的现象。中考常考查课内出现过的通假字,要求学生准确识别借字与本字,并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含义。如 “便要还家” 中 “要” 通 “邀”,意为 “邀请” 。考查时,多以直接解释加点字或判断正误的形式出现,旨在检验学生对特殊文言现象的积累与理解能力。答题模板:先判断该字是否为通假字,若确定为通假字,格式为 “× 通 ×,意思是 ××” 。如解释 “学而不思则罔” 的 “罔”,可答 “罔通惘,意思是迷惑而无所得”。若无法确定,可结合语境推测,将疑似通假字的常见义代入句中,若语义不通顺,则尝试寻找同音字或近音字的其他含义,再代入检验。【例题剖析】(2025·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贞观初,太宗谓萧瑀①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②,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一)【注释】①萧瑀:唐初大臣。②得为理之意:理解(掌握)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孰视之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朕始悟焉 (4)固未及于弓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暮寝而思之 况朕有天下之日浅B.皆以美于徐公 以示弓工C.窥镜而自视 而犹不得其理D.与坐谈 皆赐坐与语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4.邹忌和太宗都善于从小事中获得大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1. 同“熟”,仔细。 的确,确实。 理解,明白。 本来。 2.D 3.(1)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年少时就喜爱弓箭,自认为能够完全知晓它的精妙之处。4.邹忌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做了理性的思考,从“治家”中悟出“治国”的道理。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他们都是从小事中获得大智慧。【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通过两则历史故事展现了古代贤臣明君的智慧。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以“比美”的日常小事为切入点,通过三层递进的对话,生动展现了邹忌由个人生活感悟引申到治国理政的深刻洞察力。乙文则通过唐太宗与弓匠的对话,以“良弓”为喻,揭示了治国需明察秋毫的道理。两文都体现了“见微知著”的思维方式,展现了古代政治家善于从生活细节中提炼治国智慧的特点。在艺术表现上,甲文对话生动,乙文比喻精当,共同构成了对“纳谏”这一政治智慧的精彩诠释。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邹忌仔细端详他。孰:同“熟”,仔细。(2)句意: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诚:的确,确实(3)句意: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悟:理解,明白。(4)句意:本来不比我对弓箭的知识掌握得多。固:本来。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它,指代这件事/助词,的;B.动词,认为/介词,把;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D.相同,介词,和、同;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美:认为……美;私:偏爱。(2)少:年少;矢:箭;尽:完全。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甲文第一段“明日徐公来,……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第二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时候,一开始,他的妻子、妾侍和客人都称赞他比徐公美,可他认真审视徐公的相貌后,自认为不及徐公美。于是他由此反思,进行理性分析,这体现他没有陶醉在家人的奉承中,进行理性分析,他从中悟出“人易受蒙蔽”的道理,并由“治家”联想到“治国”的道理。这体现他善于从小事中获得大智慧。结合乙文“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得为理之意”“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可知:太宗从工匠指出良弓需“木心正直”的小事中,悟出“治国需核心正直”的道理,由此推行询访民情、纳谏的政策。这体现他善于从小事中获得大智慧。【点睛】参考译文:【甲】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齐威王说:“好!”【乙】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朕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的好坏。近来得到十几把上好的弓箭,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箭的师傅看,弓箭师傅说:‘都不好。’我询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的中心不端正,那么它的脉理就是歪斜的。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我是通过战争取得天下的,所用过的弓箭非常多,而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要领;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还很短,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本来不比我对弓箭的知识掌握得多。然而,我对弓箭的了解尚有失偏颇,更何况治理国家的要领呢?”从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见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书内省的官员,每次召见,唐太宗都要赐给他们座位并与他们悉心交谈,仔细询问宫廷外面的事,以便对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得失有全面详细的了解。考点2:古今异义考点考点解析:古今异义词指字形相同但古今词义、感彩等不同的词。中考会考查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的古义,如 “牺牲玉帛” 的 “牺牲” 古义为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 “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此类考点要求学生摆脱现代汉语词义干扰,依据语境确定古义,考查对古今语义变化的敏感度。答题模板:先明确该词为古今异义词,再指出其古义与今义,格式为 “× 在文中指 ××(古义),今义是 ××” 。例如解释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的 “妻子”,可答 “妻子在文中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答题时需注意结合上下文,避免望文生义,从字词所在语句的逻辑关系判断其确切含义。【例题剖析】(2025·湖北·中考真题)小雯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摘录一:晓至湖上 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①。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②,泛泛逐清景。【注】①与天永:与天相连。②野凫:野鸭。摘录二: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批注】诗中“ , ”两句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似。2.【随感】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诗中的“”“”“清”等词将西湖晨晓的特色尽写无余。3.【圈点】小雯在摘录中标注了四个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①拏: ②拥: ③谪: ④阡陌:4.【释义】小雯用横线画出了最喜欢的句子,请你翻译成现代汉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摘录三:诗贵得江山之助。王荆公居钟山,每饭已,必跨驴,一至山中,或舍驴,遍过野人家,所云:“独寻寒水渡,欲趁夕阳还”,“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也。苏子瞻谪黄州,布衣芒屦,出入阡陌,每数日,辄一泛舟江上。晚贬岭外,无一日不游山。故其胸次洒落,兴会飞舞,妙诣入神。我辈才识远逊古人若跼蹐【注】一隅何处觅佳句来?(节选自廖景文《罨画楼诗话》)【注】跼蹐(jújí):拘束而不敢放纵。5.【句读】小雯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标示(限两处)。我辈才识远逊古人若跼蹐一隅何处觅佳句来?6.【理解】下面是小雯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荆公每次到山里,都会丢弃自己的驴子。 B.王荆公的不少诗句都描绘了钟山的景色。C.苏子瞻谪居黄州,是在晚年被贬岭外之前。 D.苏子瞻游历山水,心胸开阔,文采飞扬。7.【反思】小雯认为摘录二的内容能证明“江山之助”也适用于写文。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答案】1.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2.静、淡 3. 撑(船) 裹、围 贬官、降职 田间小路 4.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5.我辈才识远逊古人/若跼蹐一隅/何处觅佳句来? 6.A 7.认同。张岱在大雪后独往湖心亭看雪,独特的雪景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营造出空濛、静谧的意境,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正体现了自然山水对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帮助,证明了“江山之助”适用于写文。【导语】三篇诗文围绕西湖等自然景致展开,《晓至湖上》绘晨雾初日之清新,《湖心亭看雪》写雪后天地之苍茫,诗话则论山水对创作的启发。三者皆融自然之景与人文情思,展现景物对心境与文思的触发,体现古人“江山之助”的创作理念,文质兼美,意境悠远。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结合摘录一“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可知,诗句描绘了湖面上寒雾升起,弥漫开来与天际相连的景象,雾气的弥漫使得水天界限模糊,呈现出一片苍茫、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结合摘录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知,作者用“雾凇沆砀”写出冰花弥漫的状态,“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则展现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在大雪覆盖下融为一体,皆为白色的景象,同样营造出天地苍茫、水天合一的意境。由此可知,摘录一中“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通过雾气弥漫连接水天的描写,与摘录二中雪后水天一白的景象,均通过自然景物的交融,营造出开阔、苍茫且浑然一体的意境,故二者意境相似。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结合摘录一“临水人意静”可知,“静”字既写出了人面对湖水时心境的宁静,也烘托出西湖晨晓时分环境的静谧,奠定了全诗清幽的基调。结合摘录一“遥山淡无影”可知,“淡”字描绘出远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轮廓浅淡的景象,以朦胧的笔触展现出西湖晨晓的淡雅之美,与雾气、初日等景物共同构成柔和的画面。结合摘录一“泛泛逐清景”可知,“清”字既指水面清澈、景物清朗,也传递出晨晓时分空气的清新、景致的清幽,凸显出西湖晨晓的明净特色。由此可知,“静”从环境与心境层面体现晨晓的静谧,“淡”从景物色彩与轮廓层面展现晨晓的朦胧淡雅,“清”从景物质感与氛围层面突出晨晓的清朗明净,三字从不同角度将西湖晨晓的特色尽现,故答案为“静、淡”。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①“余拏一小舟”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②“拥毳衣炉火”意为: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拥:裹、围。③“苏子瞻谪黄州”意为: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谪:贬官、降职。④“出入阡陌”意为:在田间小路上出入。阡陌:田间小路。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三日:三天,此处指连续多日;俱:全、都;绝:消失、断绝。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我们这些人的才识远远比不上古人,如果蜷缩在一个狭小的角落,从哪里去寻觅好的诗句呢?此句先讲“才识远逊古人”的现状,再以“若”假设“跼蹐一隅”的行为,最后用反问“何处觅佳句”强调游历的重要性。故断句:我辈才识远逊古人/若跼蹐一隅/何处觅佳句来?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A.有误,结合摘录三“王荆公退居金陵,每出,乘驴,家僮未欲行,荆公即自去,盖尝从山间行,弃驴而步”可知,文中仅提及王荆公“尝”(曾经)在山间行走时舍弃驴子步行,并非“每次到山里都会丢弃驴子”,“每次”的表述与原文“尝”的偶然行为不符。故选A。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主观表达。结合摘录二“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张岱因大雪后西湖独特的雪景,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这是自然景物对其行为的触发。结合摘录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他将眼前所见的苍茫雪景转化为文字,通过“一痕”“一点”等精妙描写,营造出空濛静谧的意境,融入个人孤高的情感。结合摘录三“诗贵得江山之助”可知,其核心观点是自然山水能助力创作。张岱因西湖雪景产生创作冲动,并借景物描写传达情志,正符合“江山之助”的内涵。由此可知,摘录二中张岱受雪景启发进行创作的过程,印证了自然山水对文学创作的促进作用,故“江山之助”适用于写文。【点睛】参考译文:摘录二: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摘录三:王安石居住在钟山时,每次吃完饭,必定骑上驴子,一直到山中去,有时下驴步行,一一拜访山野人家,正如他所说的“独寻寒水渡,欲趁夕阳还”(独自探寻寒水渡口,想要趁着夕阳回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仔细数着落花因久坐而停歇,慢慢寻觅芳草以至于归程延迟)。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穿着布衣,脚踩草鞋,在田间小路上出入,每隔几天,就会在江上泛舟一次。晚年被贬到岭外时,没有一天不去游山。所以他心胸豁达开朗,兴致勃发灵动,诗作的精妙意境达到神妙境界。我们这些人的才识远远比不上古人,如果蜷缩在一个狭小的角落,从哪里去寻觅好的诗句呢?考点3:一词多义考点考点解析:一词多义指一个实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中考常选取课本中出现过的多义词,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义项。如 “食不饱,力不足” 的 “食” 意为 “吃”,“一食或尽粟一石” 的 “食” 意为 “吃一顿”。考查形式多样,涵盖解释、选择、翻译等题型,着重考查语境分析与知识迁移能力。答题模板:先理解语句大意,再结合词语词性、搭配对象等判断义项,格式为 “× 在句中意为 ××” 。如解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的 “向”,可根据语境答 “向在句中意为先前的”。若难以判断,可将该词常见义项逐一代入,选择最符合语境逻辑的解释,同时可联想课本中相同字词的用法辅助判断。【例题剖析】(2025·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欧阳文忠常爱林逋①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之句,文忠以谓语新而属对新切。钩辀,鹧鸪声也,李群玉诗云:“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②声。”郭索,蟹行貌也。扬雄《太玄》曰:“蟹之郭索,用心躁也。”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③诗,元④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后人稍稍有效而为者。(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①林逋:北宋诗人。②格磔(gē zhé):鸟鸣声。③王籍:应为南朝梁诗人。④元:原来。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需要断句,请用“|”标示。皆 集 合 前 人 之 句 语 意 对 偶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爱( ) (2)至( ) (3)过( )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郭索,蟹行貌也。 (2)后人稍稍有效而为者。4.关于对仗,欧阳修认为应“语新而属对新切”,沈括强调不能“上下句只是一意”。你认为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既符合对仗要求,又符合欧阳修和沈括观点的一项是( )雨中山果落,______A.风际田瓜熟 B.灯下草虫鸣 C.田间飘稻香 D.乡间鸡犬闻【答案】1.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喜爱 达到 超过(1)郭索,是螃蟹爬行的样子。后来的人逐渐有效仿并创作(集句诗)的。4.B【导语】这篇选文通过两则诗话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诗歌艺术的精妙见解。首段以欧阳修评林逋诗为例,强调诗歌语言需“语新而属对新切”,注重意象的独创性与对仗的工巧;次段借王安石集句之事,提出对仗应避免“一意”重复,追求动静相生的艺术辩证。两则笔记共同体现了宋人诗学中“工巧”与“意趣”并重的审美追求,既有对前人诗句的精细品鉴,又包含对诗歌创作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宋代诗话以小见大的批评特色。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都是集合前人的诗句,这些诗句的语意、对偶方面。可知,“集合”的宾语是“前人之句”,应断开;连夜“语意对偶”是下一句“往往亲切过于本诗”的主语;故断为: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欧阳文忠非常喜爱林逋的“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这两句诗。爱:喜爱;(2)句意:篇幅长的达到百韵。至:达到。(3)句意:常常比原诗还要贴切。过:超过。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行:横行;貌:形态、样子;“……也”是判断句式。(2)稍稍:渐渐;效:效仿。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欧阳文忠常爱林逋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之句,文忠以谓语新而属对新切”,可知:欧阳修认为林逋的诗句“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表意新颖,对仗工整。由此可见欧阳修的“语新而属对新切”要求对仗工整新颖,用词贴切;结合“‘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可知:在沈括认为“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下句采用两种手法,一种是静中有动,另一种是动中有静。由此可见,沈括强调不能“上下句只是一意”指的是上下句需动静结合,避免意思重复。A.“雨中山果落”与“风际田瓜熟”同写植物成熟,意思重复(“一意”),不符合要求;B.“雨中山果落”与“灯下草虫鸣”,上句“山果落”属于视觉静景,下句“草虫鸣”属于听觉动景,这两句诗歌运用动静结合;“雨中”对“灯下”,“山果落”对“草虫鸣”,对仗工整新颖,用词贴切;符合要求;C.“雨中山果落”与“田间飘稻香”,“山果落”与“飘稻香”不对仗,不符合要求;D.“雨中山果落”与“乡间鸡犬闻”,“乡间”与“雨中”不对仗,“鸡犬闻”虽然运用听觉描写,但意境直白,缺乏新颖性,不符合要求;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欧阳文忠非常喜爱林逋的“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这两句诗,文忠认为这两句诗语言新颖,对仗新颖且贴切。钩辀是鹧鸪的啼鸣声,唐代李群玉在诗中写道:“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郭索,是螃蟹爬行的样子。扬雄的《太玄经》中说:“蟹之郭索,用心躁也。”古人曾有“风定花犹落”的诗句,认为无人能对出合适的下句。王荆公对出“鸟鸣山更幽”。其实“鸟鸣山更幽”本是南朝梁代王籍的诗句,原诗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表达同一意境;“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是上句体现出在静态中蕴含着动态,下句则是在动态中蕴含着静态。王安石最早创作集句诗,篇幅长的达到百韵,都是集合前人的诗句,这些诗句的语意、对偶方面常常比原诗还要贴切。后来渐渐有人仿效他进行创作。考点4:词类活用考点考点解析:词类活用指某些实词在特定语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中考常考查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如 “狼不敢前” 中 “前” 名词作动词,意为 “上前” 。此类考点要求学生理解词性转变规律,结合语境准确释义,考查对文言语法现象的掌握程度。答题模板:先判断词语的活用类型,再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格式为 “× 为 ××(活用类型),意为 ××” 。例如解释 “父利其然也” 的 “利”,可答 “利为意动用法,意为认为…… 有利可图”。答题时可通过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如所处位置、与其他词的关系来判断活用类型,再根据语境确定具体含义。【例题剖析】(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与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晚年庵③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有删改)【注释】①方山子:即陈慥(zào),字季常,北宋文士,太常少卿陈希亮之子。②光: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一带。黄: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一带。③庵:草房。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 念:(2)但少闲人 但:(3)余告之故 故:(4)耸然异之 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 然则北通巫峡B.相与步于中庭 告之于帝C.自得之意 公与之乘D.问余所以至此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4.【甲】【乙】文段中的张怀民、方山子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朋友,请概括张怀民、方山子人物形象的异同。【答案】1. 考虑,想到 只是 缘故,原因 对……感到惊异 2.D 3.(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他低着头不作回应,又仰起头笑,邀请我到他家住宿。4.相同点:两人在生活中都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同点:张怀民是“闲人”,是被贬谪后成了清闲无比的人:方山子是“隐人”,是主动放弃荣华富贵,隐居在黄州。【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取了苏轼的两篇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和《方山子传》的节选,展现了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的生活片段和交友经历。两篇文章都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甲文通过月夜寻友的雅事,描绘出清幽的意境和闲适的心境;乙文则通过刻画方山子这个隐士形象,反映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赞赏。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3)句意:我把原因告诉了他。故:原因、缘故;(4)句意: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异:对……感到惊异。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助词,……的样子/连词,表承接,既然这样,那么;B.介词,表地点,在/介词,向;C.助词,的/代词,代指曹刿;D.都是连词,表原因,……的原因;故选D。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1)积水空明:形容月光如水般澄澈;藻、荇交横:竹柏影子交错的动态; 盖:表推测,大概是。(2)呼:邀请;宿:留宿,补出宾语 “我”。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相同点: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结合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分析,被贬黄州的张怀民,夜晚未眠,与苏轼一同在庭院漫步赏月。在贬谪的境遇里,能有此闲情,体现他随遇而安,以豁达心态面对处境。结合乙文“环堵萧然,而与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分析,方山子家中四壁简陋、生活清贫,可他和家人都有怡然自得的神态,彰显其在清苦生活里,依旧保持内心平静,是豁达乐观的体现。不同点:结合甲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分析,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因仕途不顺被贬黄州,无奈成为“闲人”。“亦未寝”能看出他深夜难眠,侧面暗示被贬后内心的苦闷,其“闲”是仕途受挫后的被动结果。结合乙文“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分析,方山子主动舍弃车马、官服这些代表荣华富贵的事物,隐居在黄州山中,和外界不相往来,人们都不认识他。可见他是主动选择隐居,做自觉远离尘世的“隐人”,与张怀民被动“闲居”不同。【点睛】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方山子)晚年住在草房里,吃素食,不与社会(外界)交往。他放弃了车马,毁掉了官帽官服,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人们都不认识他。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整理实词 常见释义 例句安 1. 怎么,哪里2. 养3. 安稳,安定4. 安逸 1.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2.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卑 1. 低下2. 身份低微 1. 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2.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备 1. 周全、详尽2. 具备3. 准备 1.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被 1. 同 “披”,穿2. 覆盖3. 遭受 1. 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2.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3.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鄙 1. 边境2. 鄙陋、目光短浅3. 出身鄙野 1.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3.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毕 1. 尽2. 全部 1. 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 群响毕绝(《口技》)薄 1. 迫近,接近2. 轻视3. 厚度小 1.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 薄如钱唇(《活板》)策 1. 马鞭2. 鞭打、驱使3. 记录4. 计谋 1. 执策而临之(《马说》)2.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 成语 “束手无策”长 cháng:1. 长度2. 与 “短” 相对3. 长久,健康4. 永远zhǎng:5. 排行最大6. 头领 1.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 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4.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 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 chèn:1. 相当、配合chēng:2. 称赞 1. 称其气之小大 / 不能称前时之闻(《上枢密韩太尉书》《伤仲永》)2. 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诚 1. 诚心2. 的确,实在3. 果真 1.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2.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惩 1. 苦于2. 惩罚 1. 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 惩恶扬善(成语)驰 1. 骑2. 驱车(追赶) 1. 愿驰千里足(《木兰诗》)2. 公将驰之(《曹刿论战》)出 1. 发、起2. 在边疆打仗3. 来到4. 产生 1. 方其出海门(《观潮》)2. 出则方叔、召虎(《诗经 小雅 出车》)3.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观潮》)4. 计将安出(《隆中对》)辞 1. 推辞2. 语言 1.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2. 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次 1. 编次2.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箪 1. 用箪装着2. 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隆中对》)2. 一箪食,一豆羹(《鱼我所欲也》)当 1. 承当,承受2. 应当3. 将要4. 对着,向着5. 值,正在6. 抵挡 1. 当之无愧(成语)2.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 今当远离(《出师表》)4.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 “锐不可当”(成语)道 1. 道路2. 道义3. 方法4. 说,讲 1.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3.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得 1. 能够2. 得到、获得3. 同 “德”,感激 1. 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2. 故不为苟得(《鱼我所欲也》)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等 1. 同样2. 诸位,表多数 1. 等死,死国可乎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陈涉世家》《马说》)2. 公等遇雨(《陈涉世家》)敌 1. 攻击2. 敌人 1. 恐前后受其敌(《狼》)2. 盖以诱敌(《狼》)吊 1. 凭吊2. 慰问 1.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送董邵南游河北序》)2. 人皆吊之(《塞翁失马》)度 duó:1. 估计、推测dù:2. 渡过、越过 1. 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2.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端 1. 画幅的右端2. 正、端正 1. 左手执卷端(《核舟记》)2.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恶 wū:1. 怎么è:2. 厌恶 1. 恶能无纪(《满井游记》)2. 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发 1. 行动、发动2. 发射3. 起,被任用4. 征发5. 开放6. 发出7. fà,头发 1.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上枢密韩太尉书》)2.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3. 舜发于畎亩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5. 野芳发而幽香 (《醉翁亭记》)6.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7.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凡 1. 凡是2. 总共 1. 则凡数州之土壤(《始得西山宴游记》)2. 凡三往(《隆中对》)方 1. 见方2. 长方形3. 当…… 时候 1. 方七百里(《愚公移山》)2. 方以长(《核舟记》)3.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墨池记》)分 fēn:1. 划分,分开2. 分配,分给3. 长度单位fèn:4. 职分,本分 1. 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 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4.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奉 1. 通 “俸”,侍奉2. 接受、奉行3. 供养 1. 为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2.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3.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否 1. 同 “不”,没有2. 恶、坏 1. 尊君在否(《陈太丘与友期行》)2. 陟罚臧否(《出师表》)夫 fú:1. 那2. 句首发语词fū:3. 丈夫4. 成年男子的通称,人 1.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2. 夫环而攻之 / 且夫人之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送东阳马生序》)3. 夫齁声起 / 罗敷自有夫(《口技》《陌上桑》)4. 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扶 1. 沿,顺着2. 搀扶 1. 便扶向路(《桃花源记》)2.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拂 1. 违背、阻碍2. 同 “弼”,辅佐3. 轻轻擦过 1. 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以手拂之(《活板》)福 1. 赐福、保佑2. 好事、有福之事 1. 神弗福也(《曹刿论战》)2. 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富 1. 富丽2. 富有、充足,有许多 1.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上枢密韩太尉书》)2. 家富良马(《塞翁失马》)更 1. 重新2. 进而3. 互相4. 再、又5. 更加 1. 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2. 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3. 更相庆(《周处》)4. 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5. 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苟 1. 如果2. 苟且3. 且、或许,表希望 1. 苟富贵 / 苟慕义强仁(《陈涉世家》《送董邵南游河北序》)2. 故不为苟得 / 苟全性命于乱世(《鱼我所欲也》《出师表》)3. 苟无饥渴(《君子于役》)固 1. 本来2. 顽固、固执3. 一定、必定4. 巩固5. 安守,固守 1. 固众人(《伤仲永》)2. 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4.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 君子固穷……(《论语 卫灵公》)故 1. 旧的,原来的2. 特意3. 原因,缘故4. 所以,因此 1. 温故而知新 / 两狼之并驱如故(《论语 为政》《狼》)2. 桓侯故使人问之 /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扁鹊见蔡桓公》《送东阳马生序》)3.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4. 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顾 1. 回头看2. 难道3. 看望,拜访 1. 顾野有麦场 / 元方入门而不顾(《狼》《陈太丘与友期行》)2.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观 1. 看2. 景象,景观 1.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冠 1. 居第一位2. 帽子3. 男子成人礼 1. 以才略居第一位(可理解文意举例)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3. 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光 1. 发扬光大2. 光线 1.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2. 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归 1. 归依2. 回家3. 归聚 1.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太守归而游人从(《醉翁亭记》)3. 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过 1. 经过2. 到3. 犯过失4. 超过,胜过 1. 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 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好 1. 美2. 喜欢3. 以便、能够 1. 秦氏有好女 / 好鸟相鸣(《陌上桑》《与朱元思书》)2. 好为梁父吟 / 好读书,不求甚解(《隆中对》《五柳先生传》)3. 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考“文言文理解实词含义”解题技巧及常见误区一、解题技巧(一)迁移联想法回顾课内学过的实词,找到相同字词并联系其在课文中的含义。如遇到课外文言文中 “使宣叩头谢主” 的 “谢”,可联想《孔雀东南飞》中 “谢家来贵门” ,二者都有 “辞别”“谢罪” 之意,结合语境可判断此处为 “谢罪”。也可联想成语,如 “不速之客” 中 “速” 是 “邀请” 义,帮助理解 “主人不速客” 中 “速” 的含义。(二)语境推断法依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实词所在语句的逻辑关系、人物行为、事件发展等。如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从 “伐” 后的 “我” 及 “公将战” 可推断 “伐” 是 “进攻、讨伐” 的意思。同时注意句子中实词与其他词的搭配,如 “左右欲刃相如”,“刃” 与 “相如” 搭配,“刃” 在此处活用为动词,意为 “用刀杀”。(三)语法分析法根据实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判断词性和意义。若作主语或宾语,常为名词;作谓语,多为动词。如 “驴不胜怒,蹄之”,“蹄” 在句中作谓语,所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 “用蹄子踢”。还可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等,辅助理解实词。(四)字形推断法汉字多为形声字、会意字,根据字形结构猜测含义。如 “樯倾楫摧”,“樯”“楫” 都有 “木” 字旁,可推测与木材有关,结合语境可知分别指 “桅杆”“船桨” ;“炙” 上面是 “肉”,下面是 “火”,本义为 “烤肉” 。二、常见误区(一)望文生义直接用现代汉语词义去理解文言实词,忽略古今差异。如将 “牺牲玉帛” 的 “牺牲” 理解为现代汉语的 “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而忽略其古义是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把 “行李之往来” 的 “行李” 误解为出行携带的包裹,实际指 “出使的人”。(二)脱离语境孤立解释实词,不考虑上下文逻辑。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中 “狱”,若不结合整句表达公正断案的语境,易误解为 “监狱”,实则指 “诉讼事件” 。遇到一词多义时,若不联系语境,随意选取义项,也会导致错误。(三)忽视特殊现象对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不敏感。如看到 “便要还家”,不考虑 “要” 通 “邀”,就无法正确理解文意;对 “渔人甚异之” 中 “异” 的意动用法理解不清,会错译为 “奇异”,正确的是 “对…… 感到惊异” 。中考文言文理解实词含义解题要点一、立足课内,迁移联想牢固掌握课本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建立扎实的知识储备库。遇到课外文言文中的实词,优先联想课内学过的相同字词。如看到 “媵人持汤沃灌” 中的 “汤”,可迅速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该句,确定 “汤” 意为 “热水”。同时,借助成语中保留的文言词义推断,像 “不速之客” 的 “速”(邀请),能辅助理解 “主人不速客” 中 “速” 的含义 。二、剖析语境,合理推断仔细研读实词所在语句及上下文,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人物行为动机和事件发展脉络。比如 “潭中鱼可百许头”,结合描述潭中鱼数量的语境,可推断 “可” 为 “大约” 之意。注意实词与前后词语的搭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与 “能” 搭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 “游泳”。三、关注语法,明确词性依据实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判断词性,进而确定词义。作主语或宾语的多为名词,如 “马之千里者” 中 “马”;作谓语的通常是动词,像 “一狼洞其中” 中 “洞”,名词活用为 “打洞”。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等,也能辅助理解实词,例如 “贤能为之用” 是被动句,“为” 表被动,意为 “被” 。四、辨明现象,准确作答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保持高度敏感。遇到通假字,找出本字并解释,如 “便要还家” 中 “要” 通 “邀”,意为 “邀请”;古今异义词需区分古义与今义,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古义是 “妻子和儿女”;一词多义要结合语境选择正确义项;词类活用需明确活用类型及含义,如 “渔人甚异之” 中 “异” 为意动用法,解释为 “对…… 感到惊异” 。一、(2025·江苏盐城·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谢中上人①寄茶[唐]齐己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选自《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注:①中上人:对僧人的尊称。“上人”在佛教中是对有道德、有学问的出家人的敬称。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文人与僧人之间交往频繁,以茶会友是常见的文化交流方式。【材料二】《晋中兴书》:“陆纳①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②。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③?’”(选自陆羽《茶经》,上海古籍出版社)注:①陆纳,字祖言,东晋后期官员。后文陆俶是他的侄子。②馔:饭食。③素业:清廉朴素的行为。【材料三】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我见士大夫生于杭州,一入宦场便吃熬茶其苦如药其色如血。此不过肠肥脑满之人吃槟榔法也。俗矣!(选自袁枚《随园食单》,有删减。中华书局)1.阅读齐己的《谢中上人寄茶》一诗,回答问题。(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二句所呈现的采茶场景。(2)齐己创作这首诗的原因是什么。2.用斜线(/)标出文中画波浪线句的断句,共两处。一 入 宦 场 便 吃 熬 茶 其 苦 如 药 其 色 如 血3.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只写词义。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释义谢安常欲诣纳 【课内迁移法】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 诣:纳杖俶四十 【相似联想法】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杖:汝既不能光益叔父 【文言现象】词性活用 光:陈则味甘 【语境推断法】前文有“水新则味辣”。 陈: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2)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5.【材料一】与【材料三】均写了“茶事”,但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6.【材料一】“试煮落花泉”与【材料二】陆纳“所设唯茶果而已”、【材料三】“水求中泠、惠泉”均体现了古人对“茶”的独特追求。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古代文人通过“茶事”寄托了怎样的精神品格?二、(2025·浙江绍兴·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不二斋(节选)明·张岱不二斋①,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罍②,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夏日,建兰、茉莉芗泽③浸人,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叶落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 ④。以昆山石⑤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本。余解衣盘礴⑥,寒暑未尝轻出。(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注】①不二斋:张岱旧日的书房。②鼎、彝(yí)、尊、罍(léi):各类器具收藏品。③芗(xiāng)泽:香气。④毾 (tà dēng):有花纹的细毛毯。⑤昆山石:一种产于江苏昆山的名石。⑥盘礴:舒展两腿而坐。7.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但有绿天 (2)坐者恒在清凉世界(3)帷之纱幕 (4)寒暑未尝轻出8.文中画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从A-G中选出正确的三处(填写字母)。冬则梧叶A落B腊梅C开D暖E日F晒窗G红炉毾 9.作者笔下的不二斋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10.文中张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让你联想到以下哪篇课文?请任选一篇并简述理由。A.刘禹锡《陋室铭》 B.欧阳修《醉翁亭记》C.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柳宗元《小石潭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1: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讲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需 “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语境中的用法及意义”,为中考文言文阅读中实词含义的考查定下基调。“常见文言实词”,限定考查范围为浅易文言文中高频出现的字词。像课本里常见的 “之”“其”“为” 等,学生必须扎实掌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梳理此类高频实词,引导学生反复记忆、理解。强调 “在语境中” 理解实词,意味着学生不能孤立背释义,而是要学会结合上下文分析。因为文言实词多义性显著,唯有借助语境,才能锁定准确义项。例如 “沛公军霸上”,结合语境,“军” 应是 “驻军、驻扎” 的动词义。教学时,教师可多引入实例,培养学生语境分析能力,学生也要多做练习,强化这一关键能力,以满足课标要求,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 。首先,聚焦 “常见文言实词”,主要围绕课本中出现的高频实词,如 “绝”“许”“遗” 等,这些字词多义性突出,是考查的核心对象。其次,语境分析能力是考查关键,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准确判断实词在不同语句中的意义与用法。例如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过分析范仲淹写作此文的背景与语句前后逻辑,可确定 “属” 通 “嘱”,为 “嘱托” 之意。此外,文言实词的特殊现象也是考查重点。通假字需学生辨别本字与借字;古今异义词要明晰古今词义变化,如 “牺牲” 古义为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一词多义需依据语境选择合适义项;词类活用则考查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和意义转变的理解,像 “渔人甚异之” 中 “异” 是意动用法,解释为 “对…… 感到惊异” 。掌握这些重点,才能更好应对文言文实词考查。1.直接解释题:直接要求学生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含义,如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类题型直接考查学生对实词基础义项的记忆和理解。2.选择辨析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给出多个文言句子及实词解释,让学生判断解释的正误或选择正确的一项。例如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 C.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 D.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通过选项对比,考查学生对实词多种用法和意义的掌握。3.翻译嵌入题:在文言文句子翻译题中,关键实词的准确翻译是得分要点。如 “翻译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交通”(交错相通)作为古今异义词,能否准确翻译直接影响句子翻译的准确性。1.在考查内容上,回归课本基础,强化对高频实词的深度考查。命题围绕课标中常见的 120 个文言实词,聚焦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且对实词义项的考查不再局限于常见释义,开始涉及较生僻但在特定语境中有特定含义的义项,要求学生全面、深入掌握实词知识。 2.从命题形式来看,题型更趋灵活多样,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除传统的直接解释、选择辨析、翻译嵌入等题型外,还出现将实词与成语、俗语结合,或创设新语境要求推断实词含义的创新题型。比如通过成语中实词的含义,类比推断文言文中同一实词的意思,考查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命题趋势还体现在课内与课外融合的加深。中考不再局限于考查课内文言文中的实词,会选取课外浅易文言文,要求学生运用课内积累的实词知识与推断方法,解决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的实词理解问题,突出对学生实际阅读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1.立足课本,筑牢根基:以课标 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为核心,系统梳理教材中实词的义项与用法,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分类整理。如 “安” 字,归纳《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养)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等不同语境义,通过记例句、做笔记强化记忆。2.掌握方法,灵活推断:熟练运用字形推断、语法分析、语境推理等技巧。如 “赂” 从 “贝” 旁,可推知与财物有关;“渔人甚异之” 中,“异” 带宾语,结合语境判断为意动用法 “对…… 感到惊异”。同时,多做实词与成语、俗语的类比练习,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3.课内外结合,实战提分:在吃透课内实词基础上,阅读《史记》节选、《资治通鉴》小故事等浅易课外文言文,运用所学推断词义。针对直接解释、选择辨析、翻译嵌入等题型,进行专项训练,分析错题,总结答题规律,提升应试能力。考点1:通假字考点考点解析:通假字指古人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字代替本字的现象。中考常考查课内出现过的通假字,要求学生准确识别借字与本字,并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含义。如 “便要还家” 中 “要” 通 “邀”,意为 “邀请” 。考查时,多以直接解释加点字或判断正误的形式出现,旨在检验学生对特殊文言现象的积累与理解能力。答题模板:先判断该字是否为通假字,若确定为通假字,格式为 “× 通 ×,意思是 ××” 。如解释 “学而不思则罔” 的 “罔”,可答 “罔通惘,意思是迷惑而无所得”。若无法确定,可结合语境推测,将疑似通假字的常见义代入句中,若语义不通顺,则尝试寻找同音字或近音字的其他含义,再代入检验。【例题剖析】(2025·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贞观初,太宗谓萧瑀①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②,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一)【注释】①萧瑀:唐初大臣。②得为理之意:理解(掌握)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孰视之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朕始悟焉 (4)固未及于弓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暮寝而思之 况朕有天下之日浅B.皆以美于徐公 以示弓工C.窥镜而自视 而犹不得其理D.与坐谈 皆赐坐与语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4.邹忌和太宗都善于从小事中获得大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1. 同“熟”,仔细。 的确,确实。 理解,明白。 本来。 2.D 3.(1)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年少时就喜爱弓箭,自认为能够完全知晓它的精妙之处。4.邹忌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做了理性的思考,从“治家”中悟出“治国”的道理。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他们都是从小事中获得大智慧。【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通过两则历史故事展现了古代贤臣明君的智慧。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以“比美”的日常小事为切入点,通过三层递进的对话,生动展现了邹忌由个人生活感悟引申到治国理政的深刻洞察力。乙文则通过唐太宗与弓匠的对话,以“良弓”为喻,揭示了治国需明察秋毫的道理。两文都体现了“见微知著”的思维方式,展现了古代政治家善于从生活细节中提炼治国智慧的特点。在艺术表现上,甲文对话生动,乙文比喻精当,共同构成了对“纳谏”这一政治智慧的精彩诠释。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邹忌仔细端详他。孰:同“熟”,仔细。(2)句意: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诚:的确,确实(3)句意: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悟:理解,明白。(4)句意:本来不比我对弓箭的知识掌握得多。固:本来。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它,指代这件事/助词,的;B.动词,认为/介词,把;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D.相同,介词,和、同;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美:认为……美;私:偏爱。(2)少:年少;矢:箭;尽:完全。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甲文第一段“明日徐公来,……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第二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时候,一开始,他的妻子、妾侍和客人都称赞他比徐公美,可他认真审视徐公的相貌后,自认为不及徐公美。于是他由此反思,进行理性分析,这体现他没有陶醉在家人的奉承中,进行理性分析,他从中悟出“人易受蒙蔽”的道理,并由“治家”联想到“治国”的道理。这体现他善于从小事中获得大智慧。结合乙文“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得为理之意”“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可知:太宗从工匠指出良弓需“木心正直”的小事中,悟出“治国需核心正直”的道理,由此推行询访民情、纳谏的政策。这体现他善于从小事中获得大智慧。【点睛】参考译文:【甲】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齐威王说:“好!”【乙】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朕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的好坏。近来得到十几把上好的弓箭,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箭的师傅看,弓箭师傅说:‘都不好。’我询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的中心不端正,那么它的脉理就是歪斜的。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我是通过战争取得天下的,所用过的弓箭非常多,而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要领;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还很短,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本来不比我对弓箭的知识掌握得多。然而,我对弓箭的了解尚有失偏颇,更何况治理国家的要领呢?”从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见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书内省的官员,每次召见,唐太宗都要赐给他们座位并与他们悉心交谈,仔细询问宫廷外面的事,以便对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得失有全面详细的了解。考点2:古今异义考点考点解析:古今异义词指字形相同但古今词义、感彩等不同的词。中考会考查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的古义,如 “牺牲玉帛” 的 “牺牲” 古义为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 “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此类考点要求学生摆脱现代汉语词义干扰,依据语境确定古义,考查对古今语义变化的敏感度。答题模板:先明确该词为古今异义词,再指出其古义与今义,格式为 “× 在文中指 ××(古义),今义是 ××” 。例如解释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的 “妻子”,可答 “妻子在文中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答题时需注意结合上下文,避免望文生义,从字词所在语句的逻辑关系判断其确切含义。【例题剖析】(2025·湖北·中考真题)小雯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摘录一:晓至湖上 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①。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②,泛泛逐清景。【注】①与天永:与天相连。②野凫:野鸭。摘录二: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批注】诗中“ , ”两句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似。2.【随感】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诗中的“”“”“清”等词将西湖晨晓的特色尽写无余。3.【圈点】小雯在摘录中标注了四个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①拏: ②拥: ③谪: ④阡陌:4.【释义】小雯用横线画出了最喜欢的句子,请你翻译成现代汉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摘录三:诗贵得江山之助。王荆公居钟山,每饭已,必跨驴,一至山中,或舍驴,遍过野人家,所云:“独寻寒水渡,欲趁夕阳还”,“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也。苏子瞻谪黄州,布衣芒屦,出入阡陌,每数日,辄一泛舟江上。晚贬岭外,无一日不游山。故其胸次洒落,兴会飞舞,妙诣入神。我辈才识远逊古人若跼蹐【注】一隅何处觅佳句来?(节选自廖景文《罨画楼诗话》)【注】跼蹐(jújí):拘束而不敢放纵。5.【句读】小雯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标示(限两处)。我辈才识远逊古人若跼蹐一隅何处觅佳句来?6.【理解】下面是小雯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荆公每次到山里,都会丢弃自己的驴子。 B.王荆公的不少诗句都描绘了钟山的景色。C.苏子瞻谪居黄州,是在晚年被贬岭外之前。 D.苏子瞻游历山水,心胸开阔,文采飞扬。7.【反思】小雯认为摘录二的内容能证明“江山之助”也适用于写文。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答案】1.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2.静、淡 3. 撑(船) 裹、围 贬官、降职 田间小路 4.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5.我辈才识远逊古人/若跼蹐一隅/何处觅佳句来? 6.A 7.认同。张岱在大雪后独往湖心亭看雪,独特的雪景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营造出空濛、静谧的意境,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正体现了自然山水对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帮助,证明了“江山之助”适用于写文。【导语】三篇诗文围绕西湖等自然景致展开,《晓至湖上》绘晨雾初日之清新,《湖心亭看雪》写雪后天地之苍茫,诗话则论山水对创作的启发。三者皆融自然之景与人文情思,展现景物对心境与文思的触发,体现古人“江山之助”的创作理念,文质兼美,意境悠远。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结合摘录一“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可知,诗句描绘了湖面上寒雾升起,弥漫开来与天际相连的景象,雾气的弥漫使得水天界限模糊,呈现出一片苍茫、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结合摘录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知,作者用“雾凇沆砀”写出冰花弥漫的状态,“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则展现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在大雪覆盖下融为一体,皆为白色的景象,同样营造出天地苍茫、水天合一的意境。由此可知,摘录一中“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通过雾气弥漫连接水天的描写,与摘录二中雪后水天一白的景象,均通过自然景物的交融,营造出开阔、苍茫且浑然一体的意境,故二者意境相似。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结合摘录一“临水人意静”可知,“静”字既写出了人面对湖水时心境的宁静,也烘托出西湖晨晓时分环境的静谧,奠定了全诗清幽的基调。结合摘录一“遥山淡无影”可知,“淡”字描绘出远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轮廓浅淡的景象,以朦胧的笔触展现出西湖晨晓的淡雅之美,与雾气、初日等景物共同构成柔和的画面。结合摘录一“泛泛逐清景”可知,“清”字既指水面清澈、景物清朗,也传递出晨晓时分空气的清新、景致的清幽,凸显出西湖晨晓的明净特色。由此可知,“静”从环境与心境层面体现晨晓的静谧,“淡”从景物色彩与轮廓层面展现晨晓的朦胧淡雅,“清”从景物质感与氛围层面突出晨晓的清朗明净,三字从不同角度将西湖晨晓的特色尽现,故答案为“静、淡”。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①“余拏一小舟”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②“拥毳衣炉火”意为: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拥:裹、围。③“苏子瞻谪黄州”意为: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谪:贬官、降职。④“出入阡陌”意为:在田间小路上出入。阡陌:田间小路。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三日:三天,此处指连续多日;俱:全、都;绝:消失、断绝。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我们这些人的才识远远比不上古人,如果蜷缩在一个狭小的角落,从哪里去寻觅好的诗句呢?此句先讲“才识远逊古人”的现状,再以“若”假设“跼蹐一隅”的行为,最后用反问“何处觅佳句”强调游历的重要性。故断句:我辈才识远逊古人/若跼蹐一隅/何处觅佳句来?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A.有误,结合摘录三“王荆公退居金陵,每出,乘驴,家僮未欲行,荆公即自去,盖尝从山间行,弃驴而步”可知,文中仅提及王荆公“尝”(曾经)在山间行走时舍弃驴子步行,并非“每次到山里都会丢弃驴子”,“每次”的表述与原文“尝”的偶然行为不符。故选A。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主观表达。结合摘录二“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张岱因大雪后西湖独特的雪景,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这是自然景物对其行为的触发。结合摘录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他将眼前所见的苍茫雪景转化为文字,通过“一痕”“一点”等精妙描写,营造出空濛静谧的意境,融入个人孤高的情感。结合摘录三“诗贵得江山之助”可知,其核心观点是自然山水能助力创作。张岱因西湖雪景产生创作冲动,并借景物描写传达情志,正符合“江山之助”的内涵。由此可知,摘录二中张岱受雪景启发进行创作的过程,印证了自然山水对文学创作的促进作用,故“江山之助”适用于写文。【点睛】参考译文:摘录二: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摘录三:王安石居住在钟山时,每次吃完饭,必定骑上驴子,一直到山中去,有时下驴步行,一一拜访山野人家,正如他所说的“独寻寒水渡,欲趁夕阳还”(独自探寻寒水渡口,想要趁着夕阳回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仔细数着落花因久坐而停歇,慢慢寻觅芳草以至于归程延迟)。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穿着布衣,脚踩草鞋,在田间小路上出入,每隔几天,就会在江上泛舟一次。晚年被贬到岭外时,没有一天不去游山。所以他心胸豁达开朗,兴致勃发灵动,诗作的精妙意境达到神妙境界。我们这些人的才识远远比不上古人,如果蜷缩在一个狭小的角落,从哪里去寻觅好的诗句呢?考点3:一词多义考点考点解析:一词多义指一个实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中考常选取课本中出现过的多义词,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义项。如 “食不饱,力不足” 的 “食” 意为 “吃”,“一食或尽粟一石” 的 “食” 意为 “吃一顿”。考查形式多样,涵盖解释、选择、翻译等题型,着重考查语境分析与知识迁移能力。答题模板:先理解语句大意,再结合词语词性、搭配对象等判断义项,格式为 “× 在句中意为 ××” 。如解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的 “向”,可根据语境答 “向在句中意为先前的”。若难以判断,可将该词常见义项逐一代入,选择最符合语境逻辑的解释,同时可联想课本中相同字词的用法辅助判断。【例题剖析】(2025·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欧阳文忠常爱林逋①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之句,文忠以谓语新而属对新切。钩辀,鹧鸪声也,李群玉诗云:“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②声。”郭索,蟹行貌也。扬雄《太玄》曰:“蟹之郭索,用心躁也。”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③诗,元④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后人稍稍有效而为者。(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①林逋:北宋诗人。②格磔(gē zhé):鸟鸣声。③王籍:应为南朝梁诗人。④元:原来。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需要断句,请用“|”标示。皆 集 合 前 人 之 句 语 意 对 偶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爱( ) (2)至( ) (3)过( )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郭索,蟹行貌也。 (2)后人稍稍有效而为者。4.关于对仗,欧阳修认为应“语新而属对新切”,沈括强调不能“上下句只是一意”。你认为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既符合对仗要求,又符合欧阳修和沈括观点的一项是( )雨中山果落,______A.风际田瓜熟 B.灯下草虫鸣 C.田间飘稻香 D.乡间鸡犬闻【答案】1.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喜爱 达到 超过(1)郭索,是螃蟹爬行的样子。后来的人逐渐有效仿并创作(集句诗)的。4.B【导语】这篇选文通过两则诗话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诗歌艺术的精妙见解。首段以欧阳修评林逋诗为例,强调诗歌语言需“语新而属对新切”,注重意象的独创性与对仗的工巧;次段借王安石集句之事,提出对仗应避免“一意”重复,追求动静相生的艺术辩证。两则笔记共同体现了宋人诗学中“工巧”与“意趣”并重的审美追求,既有对前人诗句的精细品鉴,又包含对诗歌创作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宋代诗话以小见大的批评特色。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都是集合前人的诗句,这些诗句的语意、对偶方面。可知,“集合”的宾语是“前人之句”,应断开;连夜“语意对偶”是下一句“往往亲切过于本诗”的主语;故断为: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欧阳文忠非常喜爱林逋的“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这两句诗。爱:喜爱;(2)句意:篇幅长的达到百韵。至:达到。(3)句意:常常比原诗还要贴切。过:超过。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行:横行;貌:形态、样子;“……也”是判断句式。(2)稍稍:渐渐;效:效仿。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欧阳文忠常爱林逋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之句,文忠以谓语新而属对新切”,可知:欧阳修认为林逋的诗句“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表意新颖,对仗工整。由此可见欧阳修的“语新而属对新切”要求对仗工整新颖,用词贴切;结合“‘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可知:在沈括认为“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下句采用两种手法,一种是静中有动,另一种是动中有静。由此可见,沈括强调不能“上下句只是一意”指的是上下句需动静结合,避免意思重复。A.“雨中山果落”与“风际田瓜熟”同写植物成熟,意思重复(“一意”),不符合要求;B.“雨中山果落”与“灯下草虫鸣”,上句“山果落”属于视觉静景,下句“草虫鸣”属于听觉动景,这两句诗歌运用动静结合;“雨中”对“灯下”,“山果落”对“草虫鸣”,对仗工整新颖,用词贴切;符合要求;C.“雨中山果落”与“田间飘稻香”,“山果落”与“飘稻香”不对仗,不符合要求;D.“雨中山果落”与“乡间鸡犬闻”,“乡间”与“雨中”不对仗,“鸡犬闻”虽然运用听觉描写,但意境直白,缺乏新颖性,不符合要求;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欧阳文忠非常喜爱林逋的“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这两句诗,文忠认为这两句诗语言新颖,对仗新颖且贴切。钩辀是鹧鸪的啼鸣声,唐代李群玉在诗中写道:“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郭索,是螃蟹爬行的样子。扬雄的《太玄经》中说:“蟹之郭索,用心躁也。”古人曾有“风定花犹落”的诗句,认为无人能对出合适的下句。王荆公对出“鸟鸣山更幽”。其实“鸟鸣山更幽”本是南朝梁代王籍的诗句,原诗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表达同一意境;“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是上句体现出在静态中蕴含着动态,下句则是在动态中蕴含着静态。王安石最早创作集句诗,篇幅长的达到百韵,都是集合前人的诗句,这些诗句的语意、对偶方面常常比原诗还要贴切。后来渐渐有人仿效他进行创作。考点4:词类活用考点考点解析:词类活用指某些实词在特定语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中考常考查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如 “狼不敢前” 中 “前” 名词作动词,意为 “上前” 。此类考点要求学生理解词性转变规律,结合语境准确释义,考查对文言语法现象的掌握程度。答题模板:先判断词语的活用类型,再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格式为 “× 为 ××(活用类型),意为 ××” 。例如解释 “父利其然也” 的 “利”,可答 “利为意动用法,意为认为…… 有利可图”。答题时可通过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如所处位置、与其他词的关系来判断活用类型,再根据语境确定具体含义。【例题剖析】(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与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晚年庵③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有删改)【注释】①方山子:即陈慥(zào),字季常,北宋文士,太常少卿陈希亮之子。②光: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一带。黄: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一带。③庵:草房。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 念:(2)但少闲人 但:(3)余告之故 故:(4)耸然异之 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 然则北通巫峡B.相与步于中庭 告之于帝C.自得之意 公与之乘D.问余所以至此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4.【甲】【乙】文段中的张怀民、方山子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朋友,请概括张怀民、方山子人物形象的异同。【答案】1. 考虑,想到 只是 缘故,原因 对……感到惊异 2.D 3.(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他低着头不作回应,又仰起头笑,邀请我到他家住宿。4.相同点:两人在生活中都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同点:张怀民是“闲人”,是被贬谪后成了清闲无比的人:方山子是“隐人”,是主动放弃荣华富贵,隐居在黄州。【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取了苏轼的两篇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和《方山子传》的节选,展现了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的生活片段和交友经历。两篇文章都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甲文通过月夜寻友的雅事,描绘出清幽的意境和闲适的心境;乙文则通过刻画方山子这个隐士形象,反映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赞赏。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3)句意:我把原因告诉了他。故:原因、缘故;(4)句意: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异:对……感到惊异。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助词,……的样子/连词,表承接,既然这样,那么;B.介词,表地点,在/介词,向;C.助词,的/代词,代指曹刿;D.都是连词,表原因,……的原因;故选D。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1)积水空明:形容月光如水般澄澈;藻、荇交横:竹柏影子交错的动态; 盖:表推测,大概是。(2)呼:邀请;宿:留宿,补出宾语 “我”。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相同点: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结合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分析,被贬黄州的张怀民,夜晚未眠,与苏轼一同在庭院漫步赏月。在贬谪的境遇里,能有此闲情,体现他随遇而安,以豁达心态面对处境。结合乙文“环堵萧然,而与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分析,方山子家中四壁简陋、生活清贫,可他和家人都有怡然自得的神态,彰显其在清苦生活里,依旧保持内心平静,是豁达乐观的体现。不同点:结合甲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分析,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因仕途不顺被贬黄州,无奈成为“闲人”。“亦未寝”能看出他深夜难眠,侧面暗示被贬后内心的苦闷,其“闲”是仕途受挫后的被动结果。结合乙文“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分析,方山子主动舍弃车马、官服这些代表荣华富贵的事物,隐居在黄州山中,和外界不相往来,人们都不认识他。可见他是主动选择隐居,做自觉远离尘世的“隐人”,与张怀民被动“闲居”不同。【点睛】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方山子)晚年住在草房里,吃素食,不与社会(外界)交往。他放弃了车马,毁掉了官帽官服,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人们都不认识他。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整理实词 常见释义 例句安 1. 怎么,哪里2. 养3. 安稳,安定4. 安逸 1.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2.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卑 1. 低下2. 身份低微 1. 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2.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备 1. 周全、详尽2. 具备3. 准备 1.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被 1. 同 “披”,穿2. 覆盖3. 遭受 1. 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2.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3.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鄙 1. 边境2. 鄙陋、目光短浅3. 出身鄙野 1.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3.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毕 1. 尽2. 全部 1. 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 群响毕绝(《口技》)薄 1. 迫近,接近2. 轻视3. 厚度小 1.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 薄如钱唇(《活板》)策 1. 马鞭2. 鞭打、驱使3. 记录4. 计谋 1. 执策而临之(《马说》)2.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 成语 “束手无策”长 cháng:1. 长度2. 与 “短” 相对3. 长久,健康4. 永远zhǎng:5. 排行最大6. 头领 1.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 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4.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 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 chèn:1. 相当、配合chēng:2. 称赞 1. 称其气之小大 / 不能称前时之闻(《上枢密韩太尉书》《伤仲永》)2. 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诚 1. 诚心2. 的确,实在3. 果真 1.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2.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惩 1. 苦于2. 惩罚 1. 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 惩恶扬善(成语)驰 1. 骑2. 驱车(追赶) 1. 愿驰千里足(《木兰诗》)2. 公将驰之(《曹刿论战》)出 1. 发、起2. 在边疆打仗3. 来到4. 产生 1. 方其出海门(《观潮》)2. 出则方叔、召虎(《诗经 小雅 出车》)3.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观潮》)4. 计将安出(《隆中对》)辞 1. 推辞2. 语言 1.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2. 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次 1. 编次2.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箪 1. 用箪装着2. 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隆中对》)2. 一箪食,一豆羹(《鱼我所欲也》)当 1. 承当,承受2. 应当3. 将要4. 对着,向着5. 值,正在6. 抵挡 1. 当之无愧(成语)2.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 今当远离(《出师表》)4.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 “锐不可当”(成语)道 1. 道路2. 道义3. 方法4. 说,讲 1.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3.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得 1. 能够2. 得到、获得3. 同 “德”,感激 1. 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2. 故不为苟得(《鱼我所欲也》)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等 1. 同样2. 诸位,表多数 1. 等死,死国可乎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陈涉世家》《马说》)2. 公等遇雨(《陈涉世家》)敌 1. 攻击2. 敌人 1. 恐前后受其敌(《狼》)2. 盖以诱敌(《狼》)吊 1. 凭吊2. 慰问 1.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送董邵南游河北序》)2. 人皆吊之(《塞翁失马》)度 duó:1. 估计、推测dù:2. 渡过、越过 1. 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2.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端 1. 画幅的右端2. 正、端正 1. 左手执卷端(《核舟记》)2.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恶 wū:1. 怎么è:2. 厌恶 1. 恶能无纪(《满井游记》)2. 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发 1. 行动、发动2. 发射3. 起,被任用4. 征发5. 开放6. 发出7. fà,头发 1.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上枢密韩太尉书》)2.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3. 舜发于畎亩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5. 野芳发而幽香 (《醉翁亭记》)6.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7.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凡 1. 凡是2. 总共 1. 则凡数州之土壤(《始得西山宴游记》)2. 凡三往(《隆中对》)方 1. 见方2. 长方形3. 当…… 时候 1. 方七百里(《愚公移山》)2. 方以长(《核舟记》)3.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墨池记》)分 fēn:1. 划分,分开2. 分配,分给3. 长度单位fèn:4. 职分,本分 1. 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 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4.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奉 1. 通 “俸”,侍奉2. 接受、奉行3. 供养 1. 为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2.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3.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否 1. 同 “不”,没有2. 恶、坏 1. 尊君在否(《陈太丘与友期行》)2. 陟罚臧否(《出师表》)夫 fú:1. 那2. 句首发语词fū:3. 丈夫4. 成年男子的通称,人 1.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2. 夫环而攻之 / 且夫人之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送东阳马生序》)3. 夫齁声起 / 罗敷自有夫(《口技》《陌上桑》)4. 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扶 1. 沿,顺着2. 搀扶 1. 便扶向路(《桃花源记》)2.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拂 1. 违背、阻碍2. 同 “弼”,辅佐3. 轻轻擦过 1. 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以手拂之(《活板》)福 1. 赐福、保佑2. 好事、有福之事 1. 神弗福也(《曹刿论战》)2. 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富 1. 富丽2. 富有、充足,有许多 1.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上枢密韩太尉书》)2. 家富良马(《塞翁失马》)更 1. 重新2. 进而3. 互相4. 再、又5. 更加 1. 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2. 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3. 更相庆(《周处》)4. 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5. 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苟 1. 如果2. 苟且3. 且、或许,表希望 1. 苟富贵 / 苟慕义强仁(《陈涉世家》《送董邵南游河北序》)2. 故不为苟得 / 苟全性命于乱世(《鱼我所欲也》《出师表》)3. 苟无饥渴(《君子于役》)固 1. 本来2. 顽固、固执3. 一定、必定4. 巩固5. 安守,固守 1. 固众人(《伤仲永》)2. 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4.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 君子固穷……(《论语 卫灵公》)故 1. 旧的,原来的2. 特意3. 原因,缘故4. 所以,因此 1. 温故而知新 / 两狼之并驱如故(《论语 为政》《狼》)2. 桓侯故使人问之 /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扁鹊见蔡桓公》《送东阳马生序》)3.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4. 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顾 1. 回头看2. 难道3. 看望,拜访 1. 顾野有麦场 / 元方入门而不顾(《狼》《陈太丘与友期行》)2.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观 1. 看2. 景象,景观 1.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冠 1. 居第一位2. 帽子3. 男子成人礼 1. 以才略居第一位(可理解文意举例)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3. 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光 1. 发扬光大2. 光线 1.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2. 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归 1. 归依2. 回家3. 归聚 1.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太守归而游人从(《醉翁亭记》)3. 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过 1. 经过2. 到3. 犯过失4. 超过,胜过 1. 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 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好 1. 美2. 喜欢3. 以便、能够 1. 秦氏有好女 / 好鸟相鸣(《陌上桑》《与朱元思书》)2. 好为梁父吟 / 好读书,不求甚解(《隆中对》《五柳先生传》)3. 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考“文言文理解实词含义”解题技巧及常见误区一、解题技巧(一)迁移联想法回顾课内学过的实词,找到相同字词并联系其在课文中的含义。如遇到课外文言文中 “使宣叩头谢主” 的 “谢”,可联想《孔雀东南飞》中 “谢家来贵门” ,二者都有 “辞别”“谢罪” 之意,结合语境可判断此处为 “谢罪”。也可联想成语,如 “不速之客” 中 “速” 是 “邀请” 义,帮助理解 “主人不速客” 中 “速” 的含义。(二)语境推断法依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实词所在语句的逻辑关系、人物行为、事件发展等。如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从 “伐” 后的 “我” 及 “公将战” 可推断 “伐” 是 “进攻、讨伐” 的意思。同时注意句子中实词与其他词的搭配,如 “左右欲刃相如”,“刃” 与 “相如” 搭配,“刃” 在此处活用为动词,意为 “用刀杀”。(三)语法分析法根据实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判断词性和意义。若作主语或宾语,常为名词;作谓语,多为动词。如 “驴不胜怒,蹄之”,“蹄” 在句中作谓语,所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 “用蹄子踢”。还可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等,辅助理解实词。(四)字形推断法汉字多为形声字、会意字,根据字形结构猜测含义。如 “樯倾楫摧”,“樯”“楫” 都有 “木” 字旁,可推测与木材有关,结合语境可知分别指 “桅杆”“船桨” ;“炙” 上面是 “肉”,下面是 “火”,本义为 “烤肉” 。二、常见误区(一)望文生义直接用现代汉语词义去理解文言实词,忽略古今差异。如将 “牺牲玉帛” 的 “牺牲” 理解为现代汉语的 “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而忽略其古义是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把 “行李之往来” 的 “行李” 误解为出行携带的包裹,实际指 “出使的人”。(二)脱离语境孤立解释实词,不考虑上下文逻辑。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中 “狱”,若不结合整句表达公正断案的语境,易误解为 “监狱”,实则指 “诉讼事件” 。遇到一词多义时,若不联系语境,随意选取义项,也会导致错误。(三)忽视特殊现象对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不敏感。如看到 “便要还家”,不考虑 “要” 通 “邀”,就无法正确理解文意;对 “渔人甚异之” 中 “异” 的意动用法理解不清,会错译为 “奇异”,正确的是 “对…… 感到惊异” 。中考文言文理解实词含义解题要点一、立足课内,迁移联想牢固掌握课本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建立扎实的知识储备库。遇到课外文言文中的实词,优先联想课内学过的相同字词。如看到 “媵人持汤沃灌” 中的 “汤”,可迅速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该句,确定 “汤” 意为 “热水”。同时,借助成语中保留的文言词义推断,像 “不速之客” 的 “速”(邀请),能辅助理解 “主人不速客” 中 “速” 的含义 。二、剖析语境,合理推断仔细研读实词所在语句及上下文,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人物行为动机和事件发展脉络。比如 “潭中鱼可百许头”,结合描述潭中鱼数量的语境,可推断 “可” 为 “大约” 之意。注意实词与前后词语的搭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与 “能” 搭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 “游泳”。三、关注语法,明确词性依据实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判断词性,进而确定词义。作主语或宾语的多为名词,如 “马之千里者” 中 “马”;作谓语的通常是动词,像 “一狼洞其中” 中 “洞”,名词活用为 “打洞”。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等,也能辅助理解实词,例如 “贤能为之用” 是被动句,“为” 表被动,意为 “被” 。四、辨明现象,准确作答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保持高度敏感。遇到通假字,找出本字并解释,如 “便要还家” 中 “要” 通 “邀”,意为 “邀请”;古今异义词需区分古义与今义,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古义是 “妻子和儿女”;一词多义要结合语境选择正确义项;词类活用需明确活用类型及含义,如 “渔人甚异之” 中 “异” 为意动用法,解释为 “对…… 感到惊异” 。一、(2025·江苏盐城·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谢中上人①寄茶[唐]齐己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选自《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注:①中上人:对僧人的尊称。“上人”在佛教中是对有道德、有学问的出家人的敬称。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文人与僧人之间交往频繁,以茶会友是常见的文化交流方式。【材料二】《晋中兴书》:“陆纳①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②。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③?’”(选自陆羽《茶经》,上海古籍出版社)注:①陆纳,字祖言,东晋后期官员。后文陆俶是他的侄子。②馔:饭食。③素业:清廉朴素的行为。【材料三】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我见士大夫生于杭州,一入宦场便吃熬茶其苦如药其色如血。此不过肠肥脑满之人吃槟榔法也。俗矣!(选自袁枚《随园食单》,有删减。中华书局)1.阅读齐己的《谢中上人寄茶》一诗,回答问题。(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二句所呈现的采茶场景。(2)齐己创作这首诗的原因是什么。2.用斜线(/)标出文中画波浪线句的断句,共两处。一 入 宦 场 便 吃 熬 茶 其 苦 如 药 其 色 如 血3.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只写词义。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释义谢安常欲诣纳 【课内迁移法】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 诣:纳杖俶四十 【相似联想法】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杖:汝既不能光益叔父 【文言现象】词性活用 光:陈则味甘 【语境推断法】前文有“水新则味辣”。 陈: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2)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5.【材料一】与【材料三】均写了“茶事”,但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6.【材料一】“试煮落花泉”与【材料二】陆纳“所设唯茶果而已”、【材料三】“水求中泠、惠泉”均体现了古人对“茶”的独特追求。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古代文人通过“茶事”寄托了怎样的精神品格?【答案】1.(1)谷雨前,春意融融。漫山的新茶泛着淡淡的新绿,茶香紫绕,如烟如雾。采茶人双手并用,动作轻柔地采摘着新茶。(2)①表达对中上人赠茶的感激之情(对友情的珍视);②寄托作者高雅的志趣;③暗含与友人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 2.一人假场便吃热茶/其苦如药/其色如血 3. 拜访 杖打、用木棍打 使……荣耀 陈旧,久 4.(1)谢安米到之后,(陆纳)准备的只有茶和水果罢了。(2)普通人家怎么能设置驿站来传送(泉水)呢? 5.材料一写茶事侧重点是以茶为媒介进行文化交流。材料三写茶事侧重点是烹茶技艺(选水、选茶、火候)。 6.①简朴清雅的生活态度:[材料二]陆纳以茶果待客,反对奢侈,崇尚简朴。[材料一]“落花泉”取法自然,彰显文人雅士的淡泊心境。②高洁自律的精神操守:[材料二]陆纳杖贵侄儿“移吾素业”,抵制流俗,坚守本心。[材料三]对水质的苛求,象征文人追求品德的纯粹,如“中冷、惠泉”不可污浊。③隐邀超脱的人生志趣:[材料一]“地远劳相寄”暗含远离尘嚣之意。[材料三]“雪水”“天泉水”的清洁,隐喻文人孤高自许,不随波逐流。【导语】这三则材料围绕“茶事”展开,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材料一】以诗写采茶之雅,寄寓友情;【材料二】通过陆纳待客的简朴,彰显清廉品格;【材料三】详述烹茶之道,体现文人雅趣。三则材料虽角度各异,但都通过“茶”这一载体,折射出古代文人追求清雅、崇尚朴素、注重精神交流的文化品格。茶事不仅是生活艺术,更是精神寄托,体现了文人雅士对高洁情操的追求。1.本题考查诗词赏析。(1)“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的意思是:春山深处,谷雨时节前,人们双手轻采嫩芽,茶香如烟。描绘画面时注意“春山”的清新自然之感,采茶人“并手”的动作,“芳烟”所展现出来的茶叶的灵动。加上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画即可。示例:在春意盎然的山谷中,谷雨时节来临之前,嫩绿的茶树新芽在枝叶间悄然萌发。采茶人的身影穿梭在茶树丛中,双手上下翻飞,小心翼翼地将那一片片嫩绿的茶叶摘下。那嫩绿的茶叶,仿佛是山间升起的袅袅芳烟,轻盈而柔美,随着采茶人的动作,在指尖流转。(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由“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一句,可知,作者因中上人从远方寄来茶叶而心怀感激,“劳”字体现出对对方寄茶辛苦的体谅,“无来又隔年”更是流露出对这份情谊的珍视,直接表达出对中上人赠茶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彼此友情的重视;从“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一句,可知,作者邀请邻院客人,用落花泉煮茶,如此雅致之举,寄托了作者高雅的志趣,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悠然闲适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情趣;由整首诗中中上人寄茶,作者以诗回应,且享受煮茶、品茶这一过程,可知,这暗含作者与友人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都钟情于茶,将饮茶视为高雅之事,在茶事中寻找精神的共鸣与慰藉。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句意是:一旦做了官,就开始喝这煎熬的茶—— 味道苦如汤药,颜色红如鲜血。“一入宦场便吃熬茶”此句先陈述进入官场后“吃熬茶”的行为,表达完整意思,后“其苦如药”“其色如血”两句分别从味“苦”“色”红两方面并列描述熬茶的特点,因此需在行为与特点描述之间断开,在两特点之间断开;故正确的断句为:一人假场便吃热茶/其苦如药/其色如血。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根据【课内迁移法】:“及郡下,诣太守”的“诣”是“拜访”的意思,可推测“谢安常欲诣纳”中的“诣”也为“拜访”的意思,句意为:卫将军谢安曾打算拜访他;根据【相似联想法】:“尉果笞广”中“笞”是“用荆条或竹板抽打”的意思,可推测“纳杖俶四十”中的“杖”为“杖打、用木棍打”的意思,句意是:陆纳用杖责打陆俶四十下;【文言现象】词性活用:“光”本义是光明、光耀,此处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光耀/荣耀”,句意是:既不能为叔父增光添彩;【语境推断法】:结合“水新则味辣”中的“新”意思为:新取来的,句意是:新取来的水味道辛辣,与之相对,可推测“陈”的意思为:陈旧。句意是:存放久了的水味道甘甜。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既:已经。至:到。唯:只。而已:罢了。(2)人:普通人。置:设置。驿:驿站。办:办理(传送泉水)。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对比阅读。结合【材料一】“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可以看出,诗人写了自己邀请邻院客人一起试煮泉水品茶的事情。结合【材料一】的注释“文人与僧人之间交往频繁,以茶会友是常见的文化交流方式”可知,诗歌主要写的是以茶为媒介进行文化交流的事情;结合【材料二】“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可以看出,本文主要介绍了泡出好茶的前提是好水(如泠、惠泉的泉水),还介绍了煮茶时要用武火,用穿心罐,滚就泡,滚太久水味就会变了等有关选水、煮茶、火候等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的是烹茶方法。因此可知,【材料一】写茶事侧重点是以茶为媒介进行文化交流。【材料三】写茶事侧重点是烹茶技艺(选水、选茶、火候)。6.本题考查内容和主旨的理解。结合【材料二】“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可以看出,陆纳以简单的茶果招待贵客,摒弃奢华;【材料一】“试煮落花泉”中诗人选用“落花泉”煮茶,取法自然,充满雅致。从而可以看出古代文人追求简朴清雅的生活态度,他们崇尚自然质朴,不追求物质的繁复奢靡,在茶事中尽显淡泊心境; 结合【材料二】“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可以看出,陆纳因侄儿破坏自己清廉朴素的操守而责罚他,可见他坚决抵制流俗;【材料三】“水求中泠、惠泉”可知,袁枚对煮茶水质苛求,追求如“中泠、惠泉”般纯净的品质。从而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坚守高洁自律的精神操守,他们将对品德纯粹的追求融入茶事之中,不容自身与世俗同流合污。 结合【材料一】“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中的“地远”表面指僧人所居之地远离市井喧嚣,暗喻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古代文人与僧人交往,本就带有对官场功利的疏离,而“劳相寄”的茶礼,则是超越世俗应酬的纯粹精神交流(如以茶会友的雅趣),因此此句体现出远离尘世喧嚣的意味;【材料三】“水求中泠、惠泉。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中对“雪水”“天泉水”的喜爱,突出其清洁特质。从而可以看出,古代文人怀有隐逸超脱的人生志趣,他们以茶为寄托,隐喻自身孤高自许,不愿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二】《晋中兴书》记载:“陆纳任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曾打算拜访他。陆纳兄长的儿子陆俶对陆纳毫无准备一事感到奇怪,不敢询问,便私下备下十多人的酒食。谢安到来后,陆纳仅摆上茶和果品招待罢了。陆俶于是端出丰盛的酒食,珍馐美味一应俱全。等谢安离开后,陆纳用杖责打陆俶四十下,说:‘你既不能为叔父增光添彩,为何要玷污我清廉朴素的行为?’”【材料三】想要泡出好茶,首先要有好水。水要选中泠、惠泉的泉水,家里哪里能像官方那样设立专门的驿站来准备呢?不过,如果能收集到天泉水和雪水,也是可以的。刚取的新水味道辛辣,存放久了的水味道甘甜。尝遍天下的茶叶,以武夷山顶所产的、冲泡后呈白色的茶叶为第一。煮茶时要用武火,用穿心罐,滚就泡,滚太久水味就会变了。停滚后再泡,茶叶就会浮起来。一泡就喝,用盖子盖住就会味道变。我看到杭州的士大夫们,一旦做了官,就开始喝这煎熬的茶—— 味道苦如汤药,颜色红如鲜血。这不过是那些脑满肠肥(指养尊处优、无所用心)的人吃槟榔的法子罢了。真是庸俗啊!二、(2025·浙江绍兴·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不二斋(节选)明·张岱不二斋①,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罍②,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夏日,建兰、茉莉芗泽③浸人,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叶落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 ④。以昆山石⑤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本。余解衣盘礴⑥,寒暑未尝轻出。(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注】①不二斋:张岱旧日的书房。②鼎、彝(yí)、尊、罍(léi):各类器具收藏品。③芗(xiāng)泽:香气。④毾 (tà dēng):有花纹的细毛毯。⑤昆山石:一种产于江苏昆山的名石。⑥盘礴:舒展两腿而坐。7.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但有绿天 (2)坐者恒在清凉世界(3)帷之纱幕 (4)寒暑未尝轻出8.文中画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从A-G中选出正确的三处(填写字母)。冬则梧叶A落B腊梅C开D暖E日F晒窗G红炉毾 9.作者笔下的不二斋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10.文中张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让你联想到以下哪篇课文?请任选一篇并简述理由。A.刘禹锡《陋室铭》 B.欧阳修《醉翁亭记》C.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柳宗元《小石潭记》【答案】7. 只,仅 常常 (用帷幕)围,遮挡 不曾(意对即可) 8.BDG 9.环境清幽,四季宜人;陈设雅致,藏品丰富;图书四壁,充栋连床;树木花草,配合得当。 10.选A。刘禹锡《陋室铭》。张岱以“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勾勒不二斋的绿荫清凉,刘禹锡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绘陋室的清幽,两文都借自然景物展现对简朴雅致生活环境的追求;张岱“解衣盘礴”沉浸书斋,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乐享陋室,两文都通过居所中的生活细节,表达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个性。选B。欧阳修《醉翁亭记》。张岱四季赏景的生活趣味与欧阳修在山林中游玩宴乐都表达了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张岱在文中“不移而具”的器物陈设衬托其随性自在,不受拘束,欧阳修的“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山水之乐亦体现其追求精神上的自在超脱。选C。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在书斋中“解衣盘礴”,沉浸于自然与书香,苏轼月夜漫步承天寺赏景,两文均展现出对清幽雅致生活的热爱。张岱描写了“晶沁如玻璃”的天光竹影,与苏轼笔下的“积水空明”的月光竹柏,共同传递出在平凡生活中捕捉诗意、超脱世俗羁绊的精神境界。选D。柳宗元《小石潭记》。张岱居斋赏四季花草,借不二斋的清幽隔绝尘世喧嚣,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柳宗元寻幽探小石潭,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描写,抒发遭贬后的孤寂心境。二者都通过亲近自然的方式展现文人的雅致情趣,都以环境描写,表达了对纯净精神世界的追求。【导语】张岱的《不二斋》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方文人雅士的精神栖居地。文中通过四季景物的变换(梧桐遮暑、腊梅补墙、秋菊临窗、水仙列阶),展现了书斋“移步换景”的空间美学;而“鼎彝尊罍”的器物陈列与“解衣盘礴”的起居状态,则暗含了主人“物我合一”的生活哲学。全文以物象见心境,在“晶沁如玻璃”的澄明境界中,传递出晚明文人“避世而不弃世”的审美化生存智慧。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只要有绿树(形成的绿荫)。但,只,仅。(2)句意:坐着的人常常处于清凉的环境中。恒,常常。(3)句意:用纱幕围起来。帷,(用帷幕)围,遮挡。(4)句意:无论寒冬酷暑都不曾轻易外出。未尝,不曾。8.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冬天时梧桐树叶飘落,腊梅开放,温暖的阳光照射在窗户上,(室内有)红炉和毛毯。分析:此句通过不同景物展现冬日景象,“梧叶落”与“腊梅开”分别写树与花的状态,是并列的自然景象;“暖日晒窗”写阳光照窗的环境,“红炉毾 ”写室内陈设,前后为空间转换的不同场景。各部分均为完整的主谓或偏正结构,表意独立。故断句为:冬则梧叶落\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 。故选BDG。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不二斋颇具特色。从环境来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高大的梧桐、千重绿荫与潇洒的方竹相映,营造出清幽之境,且“暑气不到”“坐者恒在清凉世界”,无论寒暑都让人倍感舒适,尽显四季宜人之态。陈设上,“图书四壁,充栋连床”,书籍堆满四壁甚至连床都是,可见藏书之丰;“鼎、彝、尊、罍,不移而具”,各类器具收藏品自然陈列,足见陈设雅致且藏品丰富。草木布置也颇有讲究,“墙西稍空,腊梅补之”“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花草树木,如腊梅、菊花、山兰、芍药等,与环境配合得当,让书房始终充满生机与美感。1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与《陋室铭》的关联:张岱笔下的不二斋以“图书四壁,充栋连床”的雅致陈设与“高梧三丈,翠樾千重”的自然环境,展现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非物质享乐,这与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刘禹锡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绘陋室的清幽环境,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强调精神层面的富足,二者均通过居所环境的刻画,传递出超脱世俗、以雅趣为乐的生活态度,体现了文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与《醉翁亭记》的关联:张岱在不二斋中“坐者恒在清凉世界”的沉浸式体验,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志有相通之处。欧阳修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描绘自然之乐,通过“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展现与民同乐的豁达;张岱则借四季花木(如“腊梅补之”“移菊北窗”)与藏书雅器,构建出个人的精神乐园。二者虽一在山林、一在书斋,但都在特定场景中寄托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与《记承天寺夜游》的关联:张岱对不二斋“暖日晒窗,红炉跳跃”的细节刻画,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意境,均体现了文人对生活细微之美的捕捉。苏轼在夜游中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对闲适心境的珍视,张岱则通过书斋中“方竹数竿,潇潇洒洒”的布置,展现对清雅生活的主动营造。二者均以独特的生活场景为载体,传递出在平凡中发现诗意、以从容心态面对人生的精神境界。与《小石潭记》的关联:张岱笔下不二斋“暑气不到,清风时来”的静谧氛围,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描写有相似的清幽基调。但二者的精神内核差异显著:柳宗元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抒发被贬后的孤寂抑郁,而张岱则通过书斋的雅致陈设与四季之景,展现对生活情趣的主动追寻。不过,二者均以自然或人造的幽境为依托,在景物中投射出文人的精神世界——前者是失意中的孤寂,后者是雅趣中的自洽。【点睛】参考译文:不二斋中,有三丈高的梧桐,千重翠绿的树荫;墙的西边稍微空着些,种上腊梅来补上。只要有这一片绿树成荫,暑气就透不进来。后面窗户的墙比栏杆高,几竿方竹,潇洒自在,还有郑子昭画的“满耳秋声”横幅一幅。天空的光线向下照射,透过窗户望向天空,(天空)晶莹清澈得如同玻璃、云母,坐着的人常像处在清凉世界中。四周墙壁都是图书,(图书)堆满屋子,连床上都有,鼎、彝、尊、罍这类器具收藏品,不用搬动就(像原本就)具备在这儿。我在左边摆放石床、竹几,用纱幕遮挡,用来阻隔蚊虻,绿色的光影透过纱幕映照进来,照在脸上变成绿色。夏天,建兰、茉莉的香气弥漫,沁入衣裳。重阳前后,把菊花移到北窗下。菊花盆有五层,按高低排列,(菊花)色泽明亮,天空的光线映照(下来),如同沉浸在秋水中。冬天就(见)梧桐叶落,腊梅开放,暖日晒着窗户,(室内有)红炉和有花纹的细毛毯。用昆山石栽种水仙,摆放在台阶前。春天时,四周墙壁下都是山兰,栏杆前有半亩芍药,有很多奇特的品种。我常常解开衣裳,随意而坐,无论寒暑都不曾轻易外出。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1: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讲义)学生版.docx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1: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实词含义(讲义)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