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3:古诗词鉴赏之画面描绘(讲义)(学生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3:古诗词鉴赏之画面描绘(讲义)(学生版+解析)

资源简介

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3:古诗词鉴赏之画面描绘(讲义)
课标要求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在中考古诗词鉴赏中,画面描绘题旨在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要求学生感知古诗文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思想感情,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学生需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语言再现画面,同时要忠实于原诗,体现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1.意象捕捉能力:考查能否准确提取诗句中的核心景物(如 “枯藤”“老树”“昏鸦”),理解意象组合的表意功能。
2.语言转化能力:要求将凝练的诗句转化为生动的散文语言,需兼顾画面的完整性与细节(如色彩、动静、感官描写)。
3.意境感悟能力:通过画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与意境氛围(如 “大漠孤烟直” 的雄浑苍凉、“小桥流水人家” 的静谧乡愁)。
4.艺术手法分析:辨识写景技巧(如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视听结合),并分析其对画面营造的作用(如 “感时花溅泪” 以拟人生动画面)。
5.情感关联能力:理解画面与诗人思想情感的关联,避免脱离主旨空谈画面(如 “采菊东篱下” 的画面暗含归隐情怀)。
1.直接描绘型:直接要求用生动语言描述诗句展现的画面,如 “请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呈现的景象”。
2.意境概括型:在描绘画面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意境特点,如 “结合诗句分析其营造的意境”。
3.炼字与画面结合型: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分析其如何勾勒画面,如 “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中‘乱’‘迷’如何展现春景”。
4.对比赏析型:比较不同诗句的画面差异,如 “比较‘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情感差异”。
5.开放拓展型:结合画面谈个人感悟,如 “根据某诗句的画面,谈谈你对自然之美的理解”。
1.注重意境与情感的融合:更加关注诗句画面所营造的意境与诗人情感的契合度,要求考生通过画面描绘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通过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的画面,感受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2.强调想象与语言表达:鼓励考生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生动、优美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画面,对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例如描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画面时,需展现出沙漠的广袤和景色的壮美1。
3.综合考查多种能力:可能会结合诗词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炼字等进行考查,如分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比喻手法对画面营造的作用,同时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4.选材范围更广:从以往常见的名家经典诗词,逐渐拓展到一些相对小众但具有独特画面美感的诗词,以增加试题的区分度和对考生知识储备的考查,如选取一些宋代或唐代不太知名诗人的作品进行画面描绘考查。
5.命题形式更灵活:除了传统的直接描述画面,还可能出现对比不同诗词中相似画面的差异、根据画面进行创意写作或谈个人感悟等开放性题型,如比较 “枯藤老树昏鸦” 与 “古道西风瘦马” 所描绘画面的异同。
1.知识积累:梳理高频意象,如 “月” 表思乡,“柳” 喻离别;熟悉常见意境类型,如雄浑壮阔、孤寂冷清等,建立对应诗句联想。
2.答题技巧:遵循 “三步法”,先提取诗句中景物要素,再分析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手法,最后用书面语描绘,补充细节并关联情感。
3.专项训练:针对不同题型(直接描绘、意境概括等)分类练习,复盘真题,纠正过度想象、口语化等问题,强化语言表达规范性。
4.拓展提升:通过赏析诗词配图、阅读经典名篇,培养画面感与审美能力,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与转化能力。
考点1:从抓意象入手
意象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拿到诗句后,先圈出诗中的名词、修饰词等,提取所有描写对象,明确其时空背景。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需抓住 “早莺”“暖树”“新燕”“春泥” 等意象,留意 “几处”“谁家” 的不确定性,构建早春生机勃勃的图景。通过准确抓取意象,能搭建起画面的框架,为后续描绘奠定基础。
【例题剖析】
(2025·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子陂荷花[唐]唐彦谦
十顷狂风撼曲尘①,缘堤照水露红新。
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②人。
[注]①曲尘:借指柳树、柳条。②恼:撩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联系已学课文学习新诗词,开展以下三项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朗读
诗歌朗读,重读某些字词可以更好地传情达意。比如杨诗第三句“无穷”一词重读,可以强化开阔感和纵深感,令人心生喜爱。朗读唐诗第四句,你认为哪个字词应重读?请说明理由。
活动二:比较
2.两首诗均描写荷花,但侧重点不同,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活动三:描写
3.“露红新”是夏日风荷图的点睛之笔,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加以描述。
【答案】1.示例:重读“更”,强调荷香最是撩人,令人沉醉。
示例:唐诗侧重写“荷香”,杨诗侧重写“荷色”。
3.示例:狂风中,大片大片的荷叶时起时伏,含苞待放的荷花箭时隐时现,千亩陂塘,新艳流香。
【导语】这两首荷花诗各具风韵:唐诗以“愁绝”反衬莲香撩人,通过“撼”“露”等动词展现动态美,暗含诗人微妙心绪;宋诗用“无穷碧”“别样红”的强烈视觉对比,勾勒出西湖荷花的壮阔意境。两诗一动一静,一婉约一豪放,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荷花意象谱系。
1.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和词句的赏析。
唐诗第四句为“恰是莲香更恼人”,句意为:莲花的香气虽然美妙,但却让人感到烦恼和忧愁。
从内容情感看,“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人”,先言世间其他花气“愁绝”,而莲香“更”添撩拨。重读“更”,能突出莲香在一众花气里的独特,强调其撩人程度之深,比其他花更胜一筹,凸显诗人对莲香沉醉、格外钟情的情感;
从诗歌节奏讲,“更”字重读,可形成节奏上的顿挫,把莲香的“恼人”韵味,也就是深深吸引诗人、令其沉醉的感觉,通过声音放大传递,让听众更易感知诗人对莲香的偏爱。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黄子陂荷花》:诗中“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人”的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各种花卉的香气都带有一种愁绪,而莲花的香气更是让人心生烦恼。可见,此诗着重写荷花香气“恼人”(撩拨人),突出其独特韵味,围绕“香”与韵味展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思是: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可知,此诗聚焦莲叶的“碧”、荷花的“红”,从形态(接天无穷)与色彩角度,展现西湖六月荷花盛景;
由此可知,唐诗侧重写“荷香”,杨诗侧重写“荷色”。
3.本题考查画面描绘。
“缘堤照水露红新”的意思是:荷花沿着河堤生长,在水中映照出红色的新花。此句描绘出了带着露水的红色荷花时隐时现,分外清新俏丽 的样子。“露”点明荷花沾着露珠的状态,“红”突出荷花的色彩,“新”则强调荷花的清新娇嫩。在描述时,需要紧扣“露”“红”“新”三个特点,融入周围环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夏日风荷的独特美感。
示例:微风拂过黄子陂十顷水面,泛起层层曲尘般的涟漪。朵朵荷花沿着堤岸舒展身姿,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圆润的荷叶上滚动。刚刚绽放的荷花,宛如二八少女初施粉黛,红得鲜嫩欲滴。那抹娇艳的红,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与翠绿的荷叶相互映衬,又随着水波轻轻晃动,仿佛一幅灵动鲜活的水彩画,尽显夏日风荷的清新与柔美。
考点2:从联情感入手
画面描绘不能脱离诗歌情感主旨,需在描绘后简要关联诗人情感。诗歌中的景与情紧密相连,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国都破败、草木荒芜的画面后,要点明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时的悲痛与忧国忧民之情。通过情感关联,能更完整地展现诗歌内涵,达到鉴赏的深度要求。
【例题剖析】
(2025·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望篱东枫树有怀成都
陆游
五门西角红楼①下,一树丹枫马上看。
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
(选自《剑南诗稿》)
【注】①红楼:蜀王所建的楼阁。
1.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有读者认为,诗中的“梦”是伤感之梦;也有人认为,是美好之梦。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作出选择并结合诗歌简述理由。
【答案】1.①骑马看枫;②倚阑流泪。
2.选择“伤感之梦”。理由:诗人回忆旧游而流泪,伤感美好时光的流逝。
选择“美好之梦”。理由:诗人追忆旧游的快乐,沉醉成都生活的美好。
【导语】这首诗以今昔对比勾勒情感脉络。前两句追忆成都红楼下马赏丹枫的旧景,画面绚丽;后两句写当下回首旧游,西风泪洒,虚实相生间,既含对往昔的眷恋,又有岁月流逝的怅惘,短短四句,情感深沉婉转。
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
结合“五门西角红楼下,一树丹枫马上看”可知,诗人描绘了在五门西角的红楼之下,骑在马上观赏那棵丹枫树的画面。由此可知,这是“骑马看枫”的场景。
结合“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可知,诗人回首往昔游历如同在梦中,迎着西风倚着阑干流泪。由此可知,这是“倚阑流泪”的画面。
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示例一:选择“伤感之梦”。结合“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可知,“回首旧游”点明诗人在回忆往昔,而“如梦里”将过去的经历比作梦境,暗含时光已逝、往事如烟的怅惘。“西风吹泪”则直接以“泪”字渲染伤感氛围,西风萧瑟更添悲凉之感。由此可知,“梦”在此处并非指梦境的美好,而是借“梦”的虚幻感,表达对旧游消逝的哀伤,故为“伤感之梦”。
示例二:选择“美好之梦”。结合“五门西角红楼下,一树丹枫马上看”可知,诗人回忆在成都红楼下骑马观赏丹枫的场景,“丹枫”色彩绚烂,“马上看”的姿态亦显悠然,画面充满生机与惬意,可见旧游时光令人眷恋。“回首旧游如梦里”中,“梦”可理解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如同梦境般令人沉醉。由此可知,诗人借“梦”传达对成都生活的怀念,故为“美好之梦”。
考点3:从析手法入手
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能更好理解画面的呈现方式与艺术效果。常见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视听结合、色彩渲染、拟人比喻等。例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通过实写雪地马蹄印,虚写友人离去后的空寂,以留白手法营造出悠远的送别意境。明确手法能帮助考生深入解读画面的独特韵味,在描绘时突出其特色。
【例题剖析】
(2025·湖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此词为词人闲居上饶带湖期间所作。
请结合内容分析本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思。
【答案】意境:词中通过“饥鼠”“破纸窗”“风雨”等意象,营造出萧瑟、破败的意境。
情感:表达了词人虽身处困境,却依然胸怀家国、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导语】词以“饥鼠”“破纸窗”等萧索意象勾勒荒庵窘境,与“眼前万里江山”的壮阔形成强烈反差。借居陋室的凄苦处境,反衬出词人虽华发苍颜却心系家国的壮志豪情,于沉郁中见慷慨,尽显英雄失路之悲。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意境及情感理解。
结合“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可知,词中选取饥鼠绕床、蝙蝠翻灯、松风急雨、破纸窗自语等意象,饥鼠、蝙蝠可见环境荒僻,风雨、破纸窗凸显居所破败,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萧瑟、破败的意境。由此可知,词人借荒村陋室的凄清环境,反衬出“眼前万里江山”的壮阔思绪,虽身处困境,华发苍颜,却仍心系家国,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之情。
考点4:从组语言入手
将诗句转化为生动画面,需在忠实原诗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先直译诗句核心内容,补充省略成分,再添加形容词、修辞手法和感官描写,使画面鲜活。比如描绘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表述为 “广袤无垠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笔直地升腾向天际;黄河尽头,一轮浑圆的落日散发着柔和余晖,天地间苍茫雄浑”。注意语言要书面化、优美,避免口语化表述。
【例题剖析】
(2025·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语默写这首诗歌时总是把“生”残夜写成“升”残夜,请你给他简单分析“生”的表达效果,帮助他准确记忆。
2.小语想把诗歌的颔联画成一幅画,请你帮他把颔联的内容描绘出来。
【答案】1.“生”字表现出红日仿佛从残夜中自然生成而来,更能表现出昼夜轮回、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而“升”字仅仅是“升起”,表现不出诗歌的悠远意境和深刻哲理。
2.潮水上涨,江面显得非常开阔;一艘船顺风行驶在江面上,船上高悬的帆张得鼓鼓的。
【导语】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及思乡情愫。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新生与旧境的交替,勾勒海上日出的画面,富有生机。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书信到达的担忧,借雁传递思乡之情。全诗意境清新,情感细腻。
【详解】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及炼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句子展现新生与旧境的交替,勾勒海上日出的画面,富有生机。“生”字表现出红日仿佛从残夜中自然生成而来,更能表现出昼夜轮回、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而“升”字仅仅是“升起”,表现不出诗歌的悠远意境和深刻哲理。因此“生”不能写成“升”。
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
作答此类题目,需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是的前提下,结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结合“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知,诗句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中考 “古诗词描绘画面” 知识梳理
一、常见意象及其内涵
意象类型 代表意象 常见内涵 教材示例及解析
自然景物 月 思乡、怀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借明月传递对友人的牵挂;《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澄澈积水,营造空灵之境。
雁 思乡、传递书信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诗人借北归大雁寄托对家乡的思念;《渔家傲 秋思》“衡阳雁去无留意”,雁群南飞暗示边塞荒凉与戍边将士的乡愁。
柳 离别、挽留 《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柳枝摇曳状写离别不舍;《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清新反衬离别的忧伤。
梧桐 哀愁、凄苦 《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孤立深院,渲染冷清孤寂氛围;《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雨打梧桐强化愁绪。
季节元素 春风 生机、希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以春风喻冬雪,展现塞外雪景的奇丽;《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 字活化出江南春景的蓬勃。
秋雨 悲愁、凄凉 《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连绵秋雨涨满池塘,烘托羁旅孤独与对妻子的思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风雨声引发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冬雪 孤寂、高洁 《江雪》“独钓寒江雪”,大雪覆盖天地,凸显渔翁的孤傲与坚守;《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冰雪世界的纯净之美,暗含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
生活场景 孤舟 漂泊、孤寂 《泊秦淮》“夜泊秦淮近酒家”,孤舟停泊秦淮河畔,为晚唐衰败埋下伏笔;《答谢中书书》“沉鳞竞跃” 前的江面孤舟,衬托山水的静谧与生机。
捣衣 思妇怀远 教材虽未直接提及,但古诗中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以捣衣声传递女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
驿站 羁旅愁思 《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驿站清晨的萧瑟景象,写尽游子漂泊之苦。
二、典型意境与对应诗句
1.雄浑壮阔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袤无垠的沙漠上,一缕孤烟笔直升腾,黄河尽头浑圆的落日散发余晖,天地苍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雄伟磅礴,大自然将神奇与秀丽汇聚于此,山南山北明暗分明,尽显巍峨气势。
2.闲适恬淡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望见南山,云雾缭绕,飞鸟归巢,田园生活悠然自在;《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翠绿的树木环绕村庄,青山在城外横卧,展现乡村宁静祥和之美。
3.孤寂冷清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有的山上飞鸟绝迹,所有的小路不见人影,冰天雪地的寂静中,唯有渔翁独钓寒江;《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月光如水,竹柏影子摇曳,无人共赏的月夜,透出清冷孤寂。
4.萧瑟凄凉
《渔家傲 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边塞秋天,大雁南飞,号角声、马鸣声回荡,四面边声,孤城紧闭,肃杀悲凉;《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干枯的藤蔓缠绕老树,乌鸦归巢,小桥流水旁虽有人家,却难掩游子漂泊的凄凉。
三、画面描绘示例
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城墙坍塌,宫殿残破,曾经的繁华化作断壁残垣,唯有山河依旧。春天悄然来临,然而这座昔日的都城早已没了往日的生机与喧嚣。杂草肆意生长,几乎遮蔽了曾经热闹的街道,荒草丛中,偶尔可见破碎的砖瓦。曾经人声鼎沸的市集,如今空无一人,只有风卷着枯叶在废墟间穿梭,尽显战争后的凄凉与荒芜,让人感受到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时的悲痛与无奈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宽阔的江面上,一艘沉船静静地侧卧在水中,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沧桑。然而,它的身旁,无数帆船扬起白帆,乘风破浪,竞相驶过,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岸边,一棵枯败的老树伫立着,枝干光秃,毫无生气,可就在它的前方,万千树木郁郁葱葱,新芽萌发,在春风中摇曳,一片春意盎然。新旧交替,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 。
3.《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西湖边,几棵向阳的大树上,早早归来的黄莺欢快地跳跃着,它们叽叽喳喳,你追我赶,争相寻找最温暖舒适的枝头,歌声清脆悦耳。不远处,几只刚从南方飞回的燕子,正轻盈地穿梭在湖边,它们用小巧的嘴巴,啄取湿润的春泥,准备搭建温馨的新家。湖边柳树垂下嫩绿的枝条,随风轻摆,桃花、杏花点缀其间,处处洋溢着春天的勃勃生机 。
中考 “古诗词画面描绘” 解题技巧及常见误区
一、精准拆解诗句:三步读懂诗歌画面密码
1.1 圈画核心意象,标注特征标签
拿到诗句后,立即用不同符号圈出所有意象:
用 “△” 标记景物(山、水、花、树等)
用 “□” 标记人物(诗人、行人、渔夫等)
用 “○” 标记动作(飞、落、行、望等)
同时在旁边标注意象的关键特征,如 “枯藤(干枯扭曲)”“昏鸦(羽毛暗沉、叫声嘶哑)”。通过这种可视化标注,能快速抓住诗句核心元素。
1.2 深挖隐藏信息,搭建时空框架
诗句中的时空信息往往 “藏在细节里”:
时间线索:注意 “晓”(清晨)、“暮”(傍晚)、“更”(夜间)等时间词,以及 “春日”“秋风” 等季节暗示。例如 “晓镜但愁云鬓改”,通过 “晓” 字锁定清晨梳妆场景
空间线索:留意方位词(东、西、上、下)和空间转换词(过、入、出)。如 “远上寒山石径斜”,“远上” 暗示视角从山脚向山顶延伸
1.3 梳理逻辑关系,明确画面构图
分析意象间的关联,确定画面构图:
动静关系: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
远近关系: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先远观全景,再聚焦细节
主次关系:如 “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 为主角,其他景物为陪衬
二、生动重构画面:五感激活与诗意表达
2.1 五感全开,让画面 “活” 起来
在描绘时强制调用五种感官:
感官类型 操作方法 示例诗句及拓展
视觉 增加颜色、光影、形状细节 原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拓展:嫩黄的羽毛在翠绿柳枝间跳跃,阳光穿透叶片,在它们身上洒下斑驳金点。
听觉 补充环境声音 原句:“春潮带雨晚来急”拓展:豆大的雨点砸在江面,混着春潮奔涌的轰鸣,岸边竹林在狂风中发出簌簌的呜咽。
触觉 加入温度、质感描述 原句:“天阶夜色凉如水”拓展:冰凉的汉白玉台阶沁着寒意,月光如清水漫过足尖,泛起细密的冷意。
嗅觉 增添气味元素 原句:“稻花香里说丰年”拓展:湿润的夜风裹着新稻灌浆的清甜,混着泥土的腥香,在田间地头流淌。
味觉 结合场景联想 原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拓展:琥珀色的酒液滑过舌尖,酸甜在味蕾炸开,带着西域特有的果香余韵。
2.2 巧用修辞,提升语言感染力
在画面描绘中自然融入修辞手法:
比喻:将 “云” 比作 “棉絮”“羊群”“轻纱”
拟人:“春风抚摸着柳枝”“月儿悄悄爬上屋檐”
夸张:“瀑布如银河从九天倾泻而下”
2.3 动态描写,赋予画面生命力
使用连续动词和细节描写让画面动起来:
原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动态版:嫩绿的荷尖顶着晶莹的露珠,小心翼翼地破水而出,水面漾开圈圈涟漪,惊动了沉睡的蝌蚪
三、常见误区深度解析与规避策略
3.1 误区一:直译诗句,缺乏画面加工
典型错误:将 “大漠孤烟直” 译为 “沙漠里有一缕烟直直升起”
修正方法:黄沙在烈日下翻涌成金色海洋,远处烽燧腾起的青烟,像被无形巨手拉直的墨线,刺破湛蓝的天幕
3.2 误区二:过度想象,脱离诗歌原意
典型错误:为 “孤舟蓑笠翁” 添加 “他的妻子在岸边等待”
规避技巧:想象需基于诗句已有信息,可改为 “孤舟在风雪中微微摇晃,老翁紧了紧蓑衣,竹篙轻点,划开满江碎玉般的雪浪”
3.3 误区三:忽略情感,画面与主旨割裂
典型错误:将 “国破山河在” 描绘得生机勃勃
修正要点:残垣断壁间,野草疯狂生长,掩盖了昔日的街巷;乌鸦在坍塌的城楼上盘旋,发出凄厉的哀鸣,山河依旧,却不见往日繁华
中考古诗词画面描绘题主要题型与答题模板
一、主要题型分类
1.1 单句画面描绘
题目聚焦于某一句诗,要求展开想象描绘画面,像 “请描绘‘孤帆远影碧空尽’所展现的画面”。这就需要精准把握这一句中的意象,如 “孤帆”“远影”“碧空”,再结合诗句整体意境进行拓展。
1.2 多句画面描绘
常针对一联(两句)或多句诗,如 “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呈现的画面”。此时要梳理多句间意象的关联,像这两句中 “早莺” 与 “新燕” 都围绕春天的生机展开,描绘时要体现出动态的画面感。
1.3 整首诗画面概括
要求概述整首诗构建的画面,像 “请用简洁语言描绘《钱塘湖春行》展现的画面”。作答时需综合全诗,提炼核心场景,从孤山寺北到白沙堤,串联起春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勾勒出春日西湖的全景。
1.4 赏析画面特点
题目不单纯要求描绘,还需分析画面呈现的特点,比如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景色的特点”。除了描绘出沙漠、孤烟、黄河、落日的画面,还要指出画面雄浑壮阔、色彩鲜明的特点。
二、通用答题模板
2.1 找意象,标特征
通读诗句,圈出意象,用 “△” 标景物、“□” 标人物、“○” 标动作。比如 “△枯藤”“□行人”“○飞”,同时在旁边标注特征,像 “枯藤(干枯扭曲)”。这一步能快速抓取诗句关键元素。
2.2 明时空,定基调
从诗句找时间词(如 “暮”“秋”)、方位词(如 “东”“上”),确定画面时空背景。像 “暮投石壕村”,“暮” 点明傍晚时间,“石壕村” 明确地点。再依据诗歌整体情感,判断画面基调是欢快、悲伤还是宁静等。
2.3 添修饰,组画面
依据意象特征,添加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让意象更生动。例如 “孤帆” 可写成 “孤独的白帆”。然后连词成句,将意象组合,初步构建画面框架,如 “孤独的白帆在浩渺的江面上渐行渐远”。
2.4 扩细节,融情感
运用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增添细节。描绘 “稻花香里说丰年”,可写 “湿润的夜风裹挟着新稻灌浆的清甜,混着泥土的腥香,村民们笑着谈论今年的收成”。同时,融入诗歌情感,若诗歌表达思乡,画面描绘要传递出惆怅、思念之感。
2.5 查语病,顺语言
快速检查答案,查看是否存在语病、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确保答案表述清晰、流畅。
三、不同题型答题模板详解
3.1 单句画面描绘模板
在 [时间 / 季节] 的 [地点],[核心意象 1] 呈现出 [特征 1] 的样子,[核心意象 2] [动作 / 状态] 。[运用五感、修辞等扩展细节],营造出 [氛围,如宁静、萧瑟、欢快] 的画面,暗含诗人 [情感,如思乡、喜悦、孤寂] 之情。
示例:描绘 “停车坐爱枫林晚”
在秋日傍晚的山林间,经霜的枫叶呈现出比春花更艳丽的红色,层层叠叠铺满山坡(视觉)。夕阳的余晖为枫叶镀上金边,微风拂过,红叶沙沙作响(听觉) 。诗人忍不住停下马车,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整个画面色彩浓烈,营造出绚烂而静谧的氛围,暗含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陶醉之情。
3.2 多句画面描绘模板
诗句描绘了 [整体场景,如秋日边塞风光、春日江南景色]。画面中,[意象 1] [具体状态],[意象 2] [具体状态]……(按诗句顺序依次描述)。这些意象相互映衬,通过 [感官描写 / 修辞手法],生动展现出 [画面特点],传递出诗人 [情感]。
示例:描绘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句描绘了一幅春日生机勃勃的画面。画面中,几只早归的黄莺叽叽喳喳,争相飞向向阳的树枝(听觉、视觉),它们灵动的身影在嫩绿的枝头穿梭;不知谁家的新燕,嘴里衔着春泥,忙碌地搭建新巢。早莺与新燕相互映衬,通过对它们动作、声音的描写,生动展现出春天万物复苏、充满活力的特点,传递出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3.3 整首诗画面概括模板
这首诗描绘了 [时间、地点] 的 [整体场景,如乡村生活场景、羁旅途中景色]。诗中,[核心意象群 1] 展现出 [状态 1],[核心意象群 2] 呈现出 [状态 2]……(分点概述各部分画面)。整体营造出 [氛围],表达了诗人 [情感]。
示例:概括《钱塘湖春行》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西湖的明媚风光。诗中,孤山寺北、贾亭西的湖面春水初涨,与堤岸平齐,白云低垂,仿佛与湖水相连;几处早莺在暖树上争栖,新燕忙着啄泥筑巢;路边野花渐次开放,令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没过马蹄。整体营造出清新、明快、充满生机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3.4 赏析画面特点模板
诗句描绘了 [画面内容],画面具有 [特点 1]、[特点 2]……(如色彩鲜明、动静结合、意境开阔等)。通过 [具体意象及表现手法,如 “孤烟直” 体现垂直的静态美,“长河落日圆” 用色彩对比] 展现这些特点,营造出 [氛围],传达出诗人 [情感]。
示例: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画面特点
诗句描绘了广袤沙漠中一缕孤烟笔直升起,黄河尽头浑圆落日徐徐下沉的画面。画面具有雄浑壮阔、色彩鲜明的特点。“大漠” 的广袤无垠与 “孤烟直” 垂直向上的线条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展现雄浑之感;“长河” 的蜿蜒与 “落日圆” 的金黄、沙漠的昏黄相互映衬,色彩鲜明。通过这些意象与简洁有力的描写手法,营造出塞外风光的苍凉、壮阔氛围,传达出诗人对大漠奇景的震撼与赞叹之情。
一、(2025·贵州铜仁·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各题。
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②平仲:银杏。
1.诗人通过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颈联方框处填入的意象,最合适的一项是( )
A.黄鹂 B.子规 C.大雁 D.燕子
2.假设你是一名短视频创作者,要以《夜宿七盘岭》这首诗为蓝本拍摄一个展现诗人羁旅愁思的短视频。请根据诗歌内容,描述你会如何拍摄颔联。
二、(2025·四川成都·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宋】苏 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①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入淮清洛:清碧的洛涧流入淮河。②午盏:指午茶。③蓼茸:蓼菜嫩芽。
3.词人用哪两幅画面来表现“清欢”这种情趣?请结合全词,概括作答。
4.本词中的“清欢”也是一种心境。下面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心境与之最相似?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王维《竹里馆》 B.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C.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三、(2025·四川自贡·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各题。
谷雨
【明】方太古
春事阑珊酒病瘳①,山家谷雨早茶收。
花前细细风双蝶,林外时时雨一鸠。
碧海丹丘无鹤驾,绿蓑青笠有渔舟。
尘埃漫笑浮生梦,岘首②于今薄试游。
【注】①瘳:病愈。②岘首:襄阳县南的岘山,是孟浩然隐居不远的地方。
5.选出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春事”交代写作时间,“阑珊”指春色将尽,呼应题目“谷雨”。
B.“山家”交代写作地点,“谷雨早茶收”指谷雨正是采茶的好时节。
C.颈联表达了诗人求仙不成、归隐无门的郁闷和挣扎。
D.尾联借用典故,写出诗人对孟浩然隐居生活的向往。
6.发挥联想与想像,描绘诗歌颔联所表现的画面。并说说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四、(2025·山东滨州·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判官赴河西
王维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①,今思霍冠军②。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注】①张征虏:张飞,因功被封征虏将军。②霍冠军:霍去病,因功被封冠军侯。
7.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朋友轻车从简,慷慨出塞,赞叹了其忠君报国、不计功名的豪情壮志。
B.颔联连用两个典故,夸赞朋友能够像张飞和霍去病一样立功边塞,名垂青史。
C.尾联直抒心声,感情深厚复杂,表达了离别的感伤和对朋友远赴边关的担忧。
D.本诗和他的诗歌《使至塞上》均为五言律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韵律和谐。
8.王维常以画入诗,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颈联“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所绘的边塞画面。
五、(2025·陕西商洛·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9.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10.这首词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3:古诗词鉴赏之画面描绘(讲义)
课标要求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在中考古诗词鉴赏中,画面描绘题旨在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要求学生感知古诗文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思想感情,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学生需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语言再现画面,同时要忠实于原诗,体现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1.意象捕捉能力:考查能否准确提取诗句中的核心景物(如 “枯藤”“老树”“昏鸦”),理解意象组合的表意功能。
2.语言转化能力:要求将凝练的诗句转化为生动的散文语言,需兼顾画面的完整性与细节(如色彩、动静、感官描写)。
3.意境感悟能力:通过画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与意境氛围(如 “大漠孤烟直” 的雄浑苍凉、“小桥流水人家” 的静谧乡愁)。
4.艺术手法分析:辨识写景技巧(如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视听结合),并分析其对画面营造的作用(如 “感时花溅泪” 以拟人生动画面)。
5.情感关联能力:理解画面与诗人思想情感的关联,避免脱离主旨空谈画面(如 “采菊东篱下” 的画面暗含归隐情怀)。
1.直接描绘型:直接要求用生动语言描述诗句展现的画面,如 “请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呈现的景象”。
2.意境概括型:在描绘画面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意境特点,如 “结合诗句分析其营造的意境”。
3.炼字与画面结合型: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分析其如何勾勒画面,如 “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中‘乱’‘迷’如何展现春景”。
4.对比赏析型:比较不同诗句的画面差异,如 “比较‘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情感差异”。
5.开放拓展型:结合画面谈个人感悟,如 “根据某诗句的画面,谈谈你对自然之美的理解”。
1.注重意境与情感的融合:更加关注诗句画面所营造的意境与诗人情感的契合度,要求考生通过画面描绘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通过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的画面,感受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2.强调想象与语言表达:鼓励考生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生动、优美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画面,对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例如描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画面时,需展现出沙漠的广袤和景色的壮美1。
3.综合考查多种能力:可能会结合诗词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炼字等进行考查,如分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比喻手法对画面营造的作用,同时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4.选材范围更广:从以往常见的名家经典诗词,逐渐拓展到一些相对小众但具有独特画面美感的诗词,以增加试题的区分度和对考生知识储备的考查,如选取一些宋代或唐代不太知名诗人的作品进行画面描绘考查。
5.命题形式更灵活:除了传统的直接描述画面,还可能出现对比不同诗词中相似画面的差异、根据画面进行创意写作或谈个人感悟等开放性题型,如比较 “枯藤老树昏鸦” 与 “古道西风瘦马” 所描绘画面的异同。
1.知识积累:梳理高频意象,如 “月” 表思乡,“柳” 喻离别;熟悉常见意境类型,如雄浑壮阔、孤寂冷清等,建立对应诗句联想。
2.答题技巧:遵循 “三步法”,先提取诗句中景物要素,再分析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手法,最后用书面语描绘,补充细节并关联情感。
3.专项训练:针对不同题型(直接描绘、意境概括等)分类练习,复盘真题,纠正过度想象、口语化等问题,强化语言表达规范性。
4.拓展提升:通过赏析诗词配图、阅读经典名篇,培养画面感与审美能力,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与转化能力。
考点1:从抓意象入手
意象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拿到诗句后,先圈出诗中的名词、修饰词等,提取所有描写对象,明确其时空背景。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需抓住 “早莺”“暖树”“新燕”“春泥” 等意象,留意 “几处”“谁家” 的不确定性,构建早春生机勃勃的图景。通过准确抓取意象,能搭建起画面的框架,为后续描绘奠定基础。
【例题剖析】
(2025·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子陂荷花[唐]唐彦谦
十顷狂风撼曲尘①,缘堤照水露红新。
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②人。
[注]①曲尘:借指柳树、柳条。②恼:撩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联系已学课文学习新诗词,开展以下三项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朗读
诗歌朗读,重读某些字词可以更好地传情达意。比如杨诗第三句“无穷”一词重读,可以强化开阔感和纵深感,令人心生喜爱。朗读唐诗第四句,你认为哪个字词应重读?请说明理由。
活动二:比较
2.两首诗均描写荷花,但侧重点不同,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活动三:描写
3.“露红新”是夏日风荷图的点睛之笔,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加以描述。
【答案】1.示例:重读“更”,强调荷香最是撩人,令人沉醉。
示例:唐诗侧重写“荷香”,杨诗侧重写“荷色”。
3.示例:狂风中,大片大片的荷叶时起时伏,含苞待放的荷花箭时隐时现,千亩陂塘,新艳流香。
【导语】这两首荷花诗各具风韵:唐诗以“愁绝”反衬莲香撩人,通过“撼”“露”等动词展现动态美,暗含诗人微妙心绪;宋诗用“无穷碧”“别样红”的强烈视觉对比,勾勒出西湖荷花的壮阔意境。两诗一动一静,一婉约一豪放,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荷花意象谱系。
1.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和词句的赏析。
唐诗第四句为“恰是莲香更恼人”,句意为:莲花的香气虽然美妙,但却让人感到烦恼和忧愁。
从内容情感看,“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人”,先言世间其他花气“愁绝”,而莲香“更”添撩拨。重读“更”,能突出莲香在一众花气里的独特,强调其撩人程度之深,比其他花更胜一筹,凸显诗人对莲香沉醉、格外钟情的情感;
从诗歌节奏讲,“更”字重读,可形成节奏上的顿挫,把莲香的“恼人”韵味,也就是深深吸引诗人、令其沉醉的感觉,通过声音放大传递,让听众更易感知诗人对莲香的偏爱。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黄子陂荷花》:诗中“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人”的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各种花卉的香气都带有一种愁绪,而莲花的香气更是让人心生烦恼。可见,此诗着重写荷花香气“恼人”(撩拨人),突出其独特韵味,围绕“香”与韵味展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思是: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可知,此诗聚焦莲叶的“碧”、荷花的“红”,从形态(接天无穷)与色彩角度,展现西湖六月荷花盛景;
由此可知,唐诗侧重写“荷香”,杨诗侧重写“荷色”。
3.本题考查画面描绘。
“缘堤照水露红新”的意思是:荷花沿着河堤生长,在水中映照出红色的新花。此句描绘出了带着露水的红色荷花时隐时现,分外清新俏丽 的样子。“露”点明荷花沾着露珠的状态,“红”突出荷花的色彩,“新”则强调荷花的清新娇嫩。在描述时,需要紧扣“露”“红”“新”三个特点,融入周围环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夏日风荷的独特美感。
示例:微风拂过黄子陂十顷水面,泛起层层曲尘般的涟漪。朵朵荷花沿着堤岸舒展身姿,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圆润的荷叶上滚动。刚刚绽放的荷花,宛如二八少女初施粉黛,红得鲜嫩欲滴。那抹娇艳的红,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与翠绿的荷叶相互映衬,又随着水波轻轻晃动,仿佛一幅灵动鲜活的水彩画,尽显夏日风荷的清新与柔美。
考点2:从联情感入手
画面描绘不能脱离诗歌情感主旨,需在描绘后简要关联诗人情感。诗歌中的景与情紧密相连,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国都破败、草木荒芜的画面后,要点明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时的悲痛与忧国忧民之情。通过情感关联,能更完整地展现诗歌内涵,达到鉴赏的深度要求。
【例题剖析】
(2025·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望篱东枫树有怀成都
陆游
五门西角红楼①下,一树丹枫马上看。
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
(选自《剑南诗稿》)
【注】①红楼:蜀王所建的楼阁。
1.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有读者认为,诗中的“梦”是伤感之梦;也有人认为,是美好之梦。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作出选择并结合诗歌简述理由。
【答案】1.①骑马看枫;②倚阑流泪。
2.选择“伤感之梦”。理由:诗人回忆旧游而流泪,伤感美好时光的流逝。
选择“美好之梦”。理由:诗人追忆旧游的快乐,沉醉成都生活的美好。
【导语】这首诗以今昔对比勾勒情感脉络。前两句追忆成都红楼下马赏丹枫的旧景,画面绚丽;后两句写当下回首旧游,西风泪洒,虚实相生间,既含对往昔的眷恋,又有岁月流逝的怅惘,短短四句,情感深沉婉转。
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
结合“五门西角红楼下,一树丹枫马上看”可知,诗人描绘了在五门西角的红楼之下,骑在马上观赏那棵丹枫树的画面。由此可知,这是“骑马看枫”的场景。
结合“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可知,诗人回首往昔游历如同在梦中,迎着西风倚着阑干流泪。由此可知,这是“倚阑流泪”的画面。
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示例一:选择“伤感之梦”。结合“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可知,“回首旧游”点明诗人在回忆往昔,而“如梦里”将过去的经历比作梦境,暗含时光已逝、往事如烟的怅惘。“西风吹泪”则直接以“泪”字渲染伤感氛围,西风萧瑟更添悲凉之感。由此可知,“梦”在此处并非指梦境的美好,而是借“梦”的虚幻感,表达对旧游消逝的哀伤,故为“伤感之梦”。
示例二:选择“美好之梦”。结合“五门西角红楼下,一树丹枫马上看”可知,诗人回忆在成都红楼下骑马观赏丹枫的场景,“丹枫”色彩绚烂,“马上看”的姿态亦显悠然,画面充满生机与惬意,可见旧游时光令人眷恋。“回首旧游如梦里”中,“梦”可理解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如同梦境般令人沉醉。由此可知,诗人借“梦”传达对成都生活的怀念,故为“美好之梦”。
考点3:从析手法入手
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能更好理解画面的呈现方式与艺术效果。常见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视听结合、色彩渲染、拟人比喻等。例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通过实写雪地马蹄印,虚写友人离去后的空寂,以留白手法营造出悠远的送别意境。明确手法能帮助考生深入解读画面的独特韵味,在描绘时突出其特色。
【例题剖析】
(2025·湖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此词为词人闲居上饶带湖期间所作。
请结合内容分析本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思。
【答案】意境:词中通过“饥鼠”“破纸窗”“风雨”等意象,营造出萧瑟、破败的意境。
情感:表达了词人虽身处困境,却依然胸怀家国、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导语】词以“饥鼠”“破纸窗”等萧索意象勾勒荒庵窘境,与“眼前万里江山”的壮阔形成强烈反差。借居陋室的凄苦处境,反衬出词人虽华发苍颜却心系家国的壮志豪情,于沉郁中见慷慨,尽显英雄失路之悲。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意境及情感理解。
结合“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可知,词中选取饥鼠绕床、蝙蝠翻灯、松风急雨、破纸窗自语等意象,饥鼠、蝙蝠可见环境荒僻,风雨、破纸窗凸显居所破败,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萧瑟、破败的意境。由此可知,词人借荒村陋室的凄清环境,反衬出“眼前万里江山”的壮阔思绪,虽身处困境,华发苍颜,却仍心系家国,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之情。
考点4:从组语言入手
将诗句转化为生动画面,需在忠实原诗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先直译诗句核心内容,补充省略成分,再添加形容词、修辞手法和感官描写,使画面鲜活。比如描绘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表述为 “广袤无垠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笔直地升腾向天际;黄河尽头,一轮浑圆的落日散发着柔和余晖,天地间苍茫雄浑”。注意语言要书面化、优美,避免口语化表述。
【例题剖析】
(2025·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语默写这首诗歌时总是把“生”残夜写成“升”残夜,请你给他简单分析“生”的表达效果,帮助他准确记忆。
2.小语想把诗歌的颔联画成一幅画,请你帮他把颔联的内容描绘出来。
【答案】1.“生”字表现出红日仿佛从残夜中自然生成而来,更能表现出昼夜轮回、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而“升”字仅仅是“升起”,表现不出诗歌的悠远意境和深刻哲理。
2.潮水上涨,江面显得非常开阔;一艘船顺风行驶在江面上,船上高悬的帆张得鼓鼓的。
【导语】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及思乡情愫。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新生与旧境的交替,勾勒海上日出的画面,富有生机。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书信到达的担忧,借雁传递思乡之情。全诗意境清新,情感细腻。
【详解】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及炼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句子展现新生与旧境的交替,勾勒海上日出的画面,富有生机。“生”字表现出红日仿佛从残夜中自然生成而来,更能表现出昼夜轮回、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而“升”字仅仅是“升起”,表现不出诗歌的悠远意境和深刻哲理。因此“生”不能写成“升”。
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
作答此类题目,需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是的前提下,结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结合“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知,诗句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中考 “古诗词描绘画面” 知识梳理
一、常见意象及其内涵
意象类型 代表意象 常见内涵 教材示例及解析
自然景物 月 思乡、怀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借明月传递对友人的牵挂;《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澄澈积水,营造空灵之境。
雁 思乡、传递书信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诗人借北归大雁寄托对家乡的思念;《渔家傲 秋思》“衡阳雁去无留意”,雁群南飞暗示边塞荒凉与戍边将士的乡愁。
柳 离别、挽留 《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柳枝摇曳状写离别不舍;《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清新反衬离别的忧伤。
梧桐 哀愁、凄苦 《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孤立深院,渲染冷清孤寂氛围;《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雨打梧桐强化愁绪。
季节元素 春风 生机、希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以春风喻冬雪,展现塞外雪景的奇丽;《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 字活化出江南春景的蓬勃。
秋雨 悲愁、凄凉 《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连绵秋雨涨满池塘,烘托羁旅孤独与对妻子的思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风雨声引发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冬雪 孤寂、高洁 《江雪》“独钓寒江雪”,大雪覆盖天地,凸显渔翁的孤傲与坚守;《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冰雪世界的纯净之美,暗含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
生活场景 孤舟 漂泊、孤寂 《泊秦淮》“夜泊秦淮近酒家”,孤舟停泊秦淮河畔,为晚唐衰败埋下伏笔;《答谢中书书》“沉鳞竞跃” 前的江面孤舟,衬托山水的静谧与生机。
捣衣 思妇怀远 教材虽未直接提及,但古诗中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以捣衣声传递女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
驿站 羁旅愁思 《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驿站清晨的萧瑟景象,写尽游子漂泊之苦。
二、典型意境与对应诗句
1.雄浑壮阔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袤无垠的沙漠上,一缕孤烟笔直升腾,黄河尽头浑圆的落日散发余晖,天地苍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雄伟磅礴,大自然将神奇与秀丽汇聚于此,山南山北明暗分明,尽显巍峨气势。
2.闲适恬淡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望见南山,云雾缭绕,飞鸟归巢,田园生活悠然自在;《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翠绿的树木环绕村庄,青山在城外横卧,展现乡村宁静祥和之美。
3.孤寂冷清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有的山上飞鸟绝迹,所有的小路不见人影,冰天雪地的寂静中,唯有渔翁独钓寒江;《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月光如水,竹柏影子摇曳,无人共赏的月夜,透出清冷孤寂。
4.萧瑟凄凉
《渔家傲 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边塞秋天,大雁南飞,号角声、马鸣声回荡,四面边声,孤城紧闭,肃杀悲凉;《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干枯的藤蔓缠绕老树,乌鸦归巢,小桥流水旁虽有人家,却难掩游子漂泊的凄凉。
三、画面描绘示例
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城墙坍塌,宫殿残破,曾经的繁华化作断壁残垣,唯有山河依旧。春天悄然来临,然而这座昔日的都城早已没了往日的生机与喧嚣。杂草肆意生长,几乎遮蔽了曾经热闹的街道,荒草丛中,偶尔可见破碎的砖瓦。曾经人声鼎沸的市集,如今空无一人,只有风卷着枯叶在废墟间穿梭,尽显战争后的凄凉与荒芜,让人感受到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时的悲痛与无奈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宽阔的江面上,一艘沉船静静地侧卧在水中,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沧桑。然而,它的身旁,无数帆船扬起白帆,乘风破浪,竞相驶过,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岸边,一棵枯败的老树伫立着,枝干光秃,毫无生气,可就在它的前方,万千树木郁郁葱葱,新芽萌发,在春风中摇曳,一片春意盎然。新旧交替,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 。
3.《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西湖边,几棵向阳的大树上,早早归来的黄莺欢快地跳跃着,它们叽叽喳喳,你追我赶,争相寻找最温暖舒适的枝头,歌声清脆悦耳。不远处,几只刚从南方飞回的燕子,正轻盈地穿梭在湖边,它们用小巧的嘴巴,啄取湿润的春泥,准备搭建温馨的新家。湖边柳树垂下嫩绿的枝条,随风轻摆,桃花、杏花点缀其间,处处洋溢着春天的勃勃生机 。
中考 “古诗词画面描绘” 解题技巧及常见误区
一、精准拆解诗句:三步读懂诗歌画面密码
1.1 圈画核心意象,标注特征标签
拿到诗句后,立即用不同符号圈出所有意象:
用 “△” 标记景物(山、水、花、树等)
用 “□” 标记人物(诗人、行人、渔夫等)
用 “○” 标记动作(飞、落、行、望等)
同时在旁边标注意象的关键特征,如 “枯藤(干枯扭曲)”“昏鸦(羽毛暗沉、叫声嘶哑)”。通过这种可视化标注,能快速抓住诗句核心元素。
1.2 深挖隐藏信息,搭建时空框架
诗句中的时空信息往往 “藏在细节里”:
时间线索:注意 “晓”(清晨)、“暮”(傍晚)、“更”(夜间)等时间词,以及 “春日”“秋风” 等季节暗示。例如 “晓镜但愁云鬓改”,通过 “晓” 字锁定清晨梳妆场景
空间线索:留意方位词(东、西、上、下)和空间转换词(过、入、出)。如 “远上寒山石径斜”,“远上” 暗示视角从山脚向山顶延伸
1.3 梳理逻辑关系,明确画面构图
分析意象间的关联,确定画面构图:
动静关系: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
远近关系: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先远观全景,再聚焦细节
主次关系:如 “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 为主角,其他景物为陪衬
二、生动重构画面:五感激活与诗意表达
2.1 五感全开,让画面 “活” 起来
在描绘时强制调用五种感官:
感官类型 操作方法 示例诗句及拓展
视觉 增加颜色、光影、形状细节 原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拓展:嫩黄的羽毛在翠绿柳枝间跳跃,阳光穿透叶片,在它们身上洒下斑驳金点。
听觉 补充环境声音 原句:“春潮带雨晚来急”拓展:豆大的雨点砸在江面,混着春潮奔涌的轰鸣,岸边竹林在狂风中发出簌簌的呜咽。
触觉 加入温度、质感描述 原句:“天阶夜色凉如水”拓展:冰凉的汉白玉台阶沁着寒意,月光如清水漫过足尖,泛起细密的冷意。
嗅觉 增添气味元素 原句:“稻花香里说丰年”拓展:湿润的夜风裹着新稻灌浆的清甜,混着泥土的腥香,在田间地头流淌。
味觉 结合场景联想 原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拓展:琥珀色的酒液滑过舌尖,酸甜在味蕾炸开,带着西域特有的果香余韵。
2.2 巧用修辞,提升语言感染力
在画面描绘中自然融入修辞手法:
比喻:将 “云” 比作 “棉絮”“羊群”“轻纱”
拟人:“春风抚摸着柳枝”“月儿悄悄爬上屋檐”
夸张:“瀑布如银河从九天倾泻而下”
2.3 动态描写,赋予画面生命力
使用连续动词和细节描写让画面动起来:
原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动态版:嫩绿的荷尖顶着晶莹的露珠,小心翼翼地破水而出,水面漾开圈圈涟漪,惊动了沉睡的蝌蚪
三、常见误区深度解析与规避策略
3.1 误区一:直译诗句,缺乏画面加工
典型错误:将 “大漠孤烟直” 译为 “沙漠里有一缕烟直直升起”
修正方法:黄沙在烈日下翻涌成金色海洋,远处烽燧腾起的青烟,像被无形巨手拉直的墨线,刺破湛蓝的天幕
3.2 误区二:过度想象,脱离诗歌原意
典型错误:为 “孤舟蓑笠翁” 添加 “他的妻子在岸边等待”
规避技巧:想象需基于诗句已有信息,可改为 “孤舟在风雪中微微摇晃,老翁紧了紧蓑衣,竹篙轻点,划开满江碎玉般的雪浪”
3.3 误区三:忽略情感,画面与主旨割裂
典型错误:将 “国破山河在” 描绘得生机勃勃
修正要点:残垣断壁间,野草疯狂生长,掩盖了昔日的街巷;乌鸦在坍塌的城楼上盘旋,发出凄厉的哀鸣,山河依旧,却不见往日繁华
中考古诗词画面描绘题主要题型与答题模板
一、主要题型分类
1.1 单句画面描绘
题目聚焦于某一句诗,要求展开想象描绘画面,像 “请描绘‘孤帆远影碧空尽’所展现的画面”。这就需要精准把握这一句中的意象,如 “孤帆”“远影”“碧空”,再结合诗句整体意境进行拓展。
1.2 多句画面描绘
常针对一联(两句)或多句诗,如 “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呈现的画面”。此时要梳理多句间意象的关联,像这两句中 “早莺” 与 “新燕” 都围绕春天的生机展开,描绘时要体现出动态的画面感。
1.3 整首诗画面概括
要求概述整首诗构建的画面,像 “请用简洁语言描绘《钱塘湖春行》展现的画面”。作答时需综合全诗,提炼核心场景,从孤山寺北到白沙堤,串联起春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勾勒出春日西湖的全景。
1.4 赏析画面特点
题目不单纯要求描绘,还需分析画面呈现的特点,比如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景色的特点”。除了描绘出沙漠、孤烟、黄河、落日的画面,还要指出画面雄浑壮阔、色彩鲜明的特点。
二、通用答题模板
2.1 找意象,标特征
通读诗句,圈出意象,用 “△” 标景物、“□” 标人物、“○” 标动作。比如 “△枯藤”“□行人”“○飞”,同时在旁边标注特征,像 “枯藤(干枯扭曲)”。这一步能快速抓取诗句关键元素。
2.2 明时空,定基调
从诗句找时间词(如 “暮”“秋”)、方位词(如 “东”“上”),确定画面时空背景。像 “暮投石壕村”,“暮” 点明傍晚时间,“石壕村” 明确地点。再依据诗歌整体情感,判断画面基调是欢快、悲伤还是宁静等。
2.3 添修饰,组画面
依据意象特征,添加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让意象更生动。例如 “孤帆” 可写成 “孤独的白帆”。然后连词成句,将意象组合,初步构建画面框架,如 “孤独的白帆在浩渺的江面上渐行渐远”。
2.4 扩细节,融情感
运用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增添细节。描绘 “稻花香里说丰年”,可写 “湿润的夜风裹挟着新稻灌浆的清甜,混着泥土的腥香,村民们笑着谈论今年的收成”。同时,融入诗歌情感,若诗歌表达思乡,画面描绘要传递出惆怅、思念之感。
2.5 查语病,顺语言
快速检查答案,查看是否存在语病、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确保答案表述清晰、流畅。
三、不同题型答题模板详解
3.1 单句画面描绘模板
在 [时间 / 季节] 的 [地点],[核心意象 1] 呈现出 [特征 1] 的样子,[核心意象 2] [动作 / 状态] 。[运用五感、修辞等扩展细节],营造出 [氛围,如宁静、萧瑟、欢快] 的画面,暗含诗人 [情感,如思乡、喜悦、孤寂] 之情。
示例:描绘 “停车坐爱枫林晚”
在秋日傍晚的山林间,经霜的枫叶呈现出比春花更艳丽的红色,层层叠叠铺满山坡(视觉)。夕阳的余晖为枫叶镀上金边,微风拂过,红叶沙沙作响(听觉) 。诗人忍不住停下马车,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整个画面色彩浓烈,营造出绚烂而静谧的氛围,暗含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陶醉之情。
3.2 多句画面描绘模板
诗句描绘了 [整体场景,如秋日边塞风光、春日江南景色]。画面中,[意象 1] [具体状态],[意象 2] [具体状态]……(按诗句顺序依次描述)。这些意象相互映衬,通过 [感官描写 / 修辞手法],生动展现出 [画面特点],传递出诗人 [情感]。
示例:描绘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句描绘了一幅春日生机勃勃的画面。画面中,几只早归的黄莺叽叽喳喳,争相飞向向阳的树枝(听觉、视觉),它们灵动的身影在嫩绿的枝头穿梭;不知谁家的新燕,嘴里衔着春泥,忙碌地搭建新巢。早莺与新燕相互映衬,通过对它们动作、声音的描写,生动展现出春天万物复苏、充满活力的特点,传递出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3.3 整首诗画面概括模板
这首诗描绘了 [时间、地点] 的 [整体场景,如乡村生活场景、羁旅途中景色]。诗中,[核心意象群 1] 展现出 [状态 1],[核心意象群 2] 呈现出 [状态 2]……(分点概述各部分画面)。整体营造出 [氛围],表达了诗人 [情感]。
示例:概括《钱塘湖春行》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西湖的明媚风光。诗中,孤山寺北、贾亭西的湖面春水初涨,与堤岸平齐,白云低垂,仿佛与湖水相连;几处早莺在暖树上争栖,新燕忙着啄泥筑巢;路边野花渐次开放,令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没过马蹄。整体营造出清新、明快、充满生机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3.4 赏析画面特点模板
诗句描绘了 [画面内容],画面具有 [特点 1]、[特点 2]……(如色彩鲜明、动静结合、意境开阔等)。通过 [具体意象及表现手法,如 “孤烟直” 体现垂直的静态美,“长河落日圆” 用色彩对比] 展现这些特点,营造出 [氛围],传达出诗人 [情感]。
示例: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画面特点
诗句描绘了广袤沙漠中一缕孤烟笔直升起,黄河尽头浑圆落日徐徐下沉的画面。画面具有雄浑壮阔、色彩鲜明的特点。“大漠” 的广袤无垠与 “孤烟直” 垂直向上的线条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展现雄浑之感;“长河” 的蜿蜒与 “落日圆” 的金黄、沙漠的昏黄相互映衬,色彩鲜明。通过这些意象与简洁有力的描写手法,营造出塞外风光的苍凉、壮阔氛围,传达出诗人对大漠奇景的震撼与赞叹之情。
一、(2025·贵州铜仁·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各题。
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②平仲:银杏。
1.诗人通过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颈联方框处填入的意象,最合适的一项是( )
A.黄鹂 B.子规 C.大雁 D.燕子
2.假设你是一名短视频创作者,要以《夜宿七盘岭》这首诗为蓝本拍摄一个展现诗人羁旅愁思的短视频。请根据诗歌内容,描述你会如何拍摄颔联。
【答案】1.B 2.示例:画面出现七盘岭西的一处简陋住所,镜头聚焦在窗边,诗人疲惫地坐在床边,拍摄出月亮低低挂在空中,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清晰地映照出他脸上的落寞神情,体现出诗人在异乡的孤寂。
【导语】《夜宿七盘岭》以羁旅夜宿为背景,通过“独游”“高卧”点明孤寂,“晓月”“天河”营造高远清冷之境。颈联“芳春”“清夜”时空交织,银杏绿与子规啼(推测)形成声色对照,尾联“浮客”“曙鸡”更添漂泊之感。全诗以细腻意象写宦游之愁,语言凝练,意境空灵。
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与选择。
分析诗歌背景与情感基调:诗作于诗人入蜀途中,“独游千里外”“浮客”等词表明诗人远离家乡,以“浮客”自比,暗含漂泊异乡的孤寂与思乡之情。七盘岭位于今陕西汉中附近,蜀地在古代常被视为偏远之地,诗人在此借景抒情,意境多含苍凉或思乡之感。
A.黄鹂:多象征春日生机,如“两个黄鹂鸣翠柳”,其鸣声轻快,与诗中“清夜”的静谧及思乡的愁绪不符;
B.子规:即杜鹃,在古典诗词中常与“啼血”“归思”关联,如“又闻子规啼夜月”,其鸣声哀怨,契合诗人漂泊途中的思乡之情,且“清夜子规啼”的场景与“晓月”“天河”的夜色氛围相呼应;
C.大雁:常作为思乡的象征,但多出现于秋季(如“衡阳雁去无留意”),而诗中“芳春”点明季节为春季,大雁此时多为北归,与“入蜀途中”的方向及春景不符;
D.燕子:多象征春日温暖,其鸣声不如子规与思乡主题贴合;
结合诗歌意境与格律判断:颈联需对仗工整,“芳春”(季节)对应“清夜”(时间),“平仲”(植物)需对应动物意象。“子规”与“平仲”词性相对,且“子规啼”的悲鸣更能烘托诗人孤独漂泊的愁绪,与尾联“浮客空留听”的怅惘情绪连贯。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及其所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要求结合《夜宿七盘岭》颔联“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分析短视频拍摄思路,需紧扣诗句意象、意境及诗人羁旅愁思展开。
根据诗歌“晓月临窗近”可知,要重点突出“晓月”与“窗”的空间关系,表现月亮仿佛触手可及的距离感。拍摄时可选取特写镜头,透过古朴的木窗,展现一轮残月悬挂于夜空,月光清冷洒在窗棂上,营造出静谧孤寂的氛围,暗示诗人独对明月、思乡难眠的心境。
根据诗歌“天河入户低”可知,需展现银河仿佛低垂至屋内的视觉效果,强调空间的宏大与个人的渺小。可采用广角镜头,从屋内仰视角度拍摄,将低矮的屋檐、半开的门与浩瀚的银河纳入同一画面,银河星光璀璨却遥不可及,凸显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漂泊无依之感。同时,画面可适当加入微弱的星光闪烁特效,增强梦幻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
从整体氛围来看:颔联描绘了月夜下独特的景象,拍摄时要注重光线运用,以冷色调为主,月光和星光为主要光源,屋内可设置一盏昏黄摇曳的油灯,光影交错间,体现诗人独宿异乡的清冷与寂寥,与诗歌中羁旅愁思相契合。
示例:镜头缓缓推进古朴木窗,残月悬挂天际,清冷月光铺满窗棂,特写窗上斑驳树影摇曳。画面一转,从屋内仰视,半开的门勾勒出低矮屋檐,浩瀚银河低垂,星光闪烁,屋内昏黄油灯在微风中轻轻晃动,诗人独坐床边,身影被拉得细长,凝视窗外,尽显羁旅孤寂。
二、(2025·四川成都·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宋】苏 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①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入淮清洛:清碧的洛涧流入淮河。②午盏:指午茶。③蓼茸:蓼菜嫩芽。
3.词人用哪两幅画面来表现“清欢”这种情趣?请结合全词,概括作答。
4.本词中的“清欢”也是一种心境。下面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心境与之最相似?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王维《竹里馆》 B.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C.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答案】3.词人用了早春河滩图和品茶欢愉图来表现这种情趣。 4.A
【导语】这首诗歌以苏轼特有的清旷笔触,通过“细雨斜风”的自然画卷与“雪沫乳花”的生活小品,构建出“清欢”的双重意境。上阕写景疏淡有致,烟柳淮洛间透出初晴的明媚;下阕记事简净传神,茶香春蔬中品得人间的真味。全词将文人雅趣与世俗烟火完美融合,在寻常物事中提炼出超然心境,体现了苏轼历经宦海后“人间有味”的生命顿悟。其艺术魅力在于用最朴素的意象,传递最深邃的人生体味。
3.本题考查诗歌意境。
根据上阕“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可知,描绘的是清晨时分,细雨斜风带来阵阵寒意,淡淡的烟雾中稀疏的柳树在晴日的沙滩边展现出柔媚之态,清碧的洛涧流入淮河,河水渐渐变得浩渺的景象,这是一幅充满自然之美的山野清景图。根据下阕“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可知,描写了作者在中午品尝着浮着雪沫乳花的午茶,还尝试着用蓼菜嫩芽和蒿笋制作的春盘,这是一幅清新、质朴的鲜美野餐图。综上所述,词人用了早春河滩图和品茶欢愉图来表现这种情趣。
4.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阅读。
根据本词可知,本词中的“清欢”体现的是一种恬淡、旷达、闲适的心境。作者在自然美景和简单的饮食中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
A.根据诗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可知,王维独自在幽静的竹林中弹琴、长啸,只有明月相伴,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闲适的氛围,其心境与本词的“清欢”最为相似;
B.根据词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等句,可知表达的是作者被贬黄州时的孤独、寂寞和幽愤之情,与“清欢”的恬淡旷达心境不同;
C.根据词中“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等句,可知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在塞外的思乡之情以及塞外环境的萧瑟之感,和“清欢”的心境差异较大;
故选A。
三、(2025·四川自贡·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各题。
谷雨
【明】方太古
春事阑珊酒病瘳①,山家谷雨早茶收。
花前细细风双蝶,林外时时雨一鸠。
碧海丹丘无鹤驾,绿蓑青笠有渔舟。
尘埃漫笑浮生梦,岘首②于今薄试游。
【注】①瘳:病愈。②岘首:襄阳县南的岘山,是孟浩然隐居不远的地方。
5.选出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春事”交代写作时间,“阑珊”指春色将尽,呼应题目“谷雨”。
B.“山家”交代写作地点,“谷雨早茶收”指谷雨正是采茶的好时节。
C.颈联表达了诗人求仙不成、归隐无门的郁闷和挣扎。
D.尾联借用典故,写出诗人对孟浩然隐居生活的向往。
6.发挥联想与想像,描绘诗歌颔联所表现的画面。并说说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答案】5.C 6.画面示例:细细的春风,轻轻吹来,两只蝴蝶在花前飞舞;时时(连续不断)的春雨,轻轻落下,一只斑鸠在林外掠过。特点:这是一幅清幽宁静、充满生机的画面。
【导语】这首《谷雨》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暮春山居图景。颔联“花前双蝶”“林外雨鸠”工笔勾勒动态生机,颈联“碧海”“绿蓑”虚实相生,展现隐逸之趣。尾联用岘首典故,含蓄表达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整体意境空灵恬淡,体现明代文人雅致。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碧海丹丘无鹤驾,绿蓑青笠有渔舟”可知,“碧海丹丘”代指仙境,“无鹤驾”意为无法成仙;“绿蓑青笠”化用张志和《渔歌子》,象征归隐生活。诗句以“无鹤驾”与“有渔舟”对比,并非表达求仙不成的郁闷,而是借“渔舟”意象直接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语言洒脱明快,无挣扎之感。由此可知,“郁闷和挣扎”赏析有误。
故选C。
6.本题考查意象画面。
作答此题,首先理解诗句字面含义:抓住“花前”“风双蝶”“林外”“雨一鸠”等意象,明确画面元素(花、风、蝴蝶、林、雨、斑鸠)及动作(风“吹”、蝶“舞”、雨“落”、鸠“掠过”)。然后,联想画面场景:结合春日谷雨的时节特点,想象花丛、树林的环境,风、雨的动态,蝴蝶与斑鸠的姿态,构建具体场景。接着提炼画面特点:从“细细风”“时时雨”感受轻柔舒缓的氛围,从“双蝶舞”“一鸠掠”体会生命的灵动,综合判断画面基调。
示例画面描绘:春日的花丛边,微风轻柔如絮,两只彩蝶煽动着翅膀,在缤纷的花瓣间上下翻飞,似在追逐嬉戏;树林外,细雨如丝,时断时续地飘落,一只斑鸠扑棱着翅膀,从朦胧的雨幕中轻快掠过,留下一声清脆的啼鸣。画面特点:这是一幅清幽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细细风”“时时雨”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日雨幕的轻柔舒缓,营造出静谧的氛围;“双蝶舞”“一鸠掠”则以动态的意象打破沉寂,赋予画面灵动的气息,动静结合中尽显自然之趣。
四、(2025·山东滨州·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判官赴河西
王维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①,今思霍冠军②。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注】①张征虏:张飞,因功被封征虏将军。②霍冠军:霍去病,因功被封冠军侯。
7.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朋友轻车从简,慷慨出塞,赞叹了其忠君报国、不计功名的豪情壮志。
B.颔联连用两个典故,夸赞朋友能够像张飞和霍去病一样立功边塞,名垂青史。
C.尾联直抒心声,感情深厚复杂,表达了离别的感伤和对朋友远赴边关的担忧。
D.本诗和他的诗歌《使至塞上》均为五言律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韵律和谐。
8.王维常以画入诗,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颈联“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所绘的边塞画面。
【答案】7.C 8.“沙平”“白雪”展现出一副广袤静穆的雪原图景,“蓬卷入黄云”则描绘了旋风卷起草蓬的动感画面;静景与动景相互映衬,即突出了边塞的苍凉壮阔,又暗示征途的艰辛。
【导语】王维此诗以慷慨笔调送友人赴边。首联赞其报国之志,颔联用典期许建功,颈联“沙平”“蓬卷”动静交织,勾勒边塞苍凉雄浑。尾联“倚剑高歌”尽显壮别豪情,全诗融边塞风光与建功理想于一体,刚健明朗,足见盛唐气象与诗人风骨。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尾联“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以“慷慨”“高歌”展现豪迈气概,侧重对友人的激励与壮别之情,而非“离别的感伤和担忧”;
故选C。
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结合“沙平连白雪”可知,“平”字勾勒出沙漠的广袤无垠,“白雪”铺陈出雪原的静谧洁白,二者共同构成静穆、辽阔的边塞背景。结合“蓬卷入黄云”可知,“卷”“入”等动词描绘出旋风裹挟蓬草冲天而起、卷入黄沙漫天的云层的动态画面,打破静景的沉寂。由此可知,静景的广袤苍凉与动景的剧烈动荡相互映衬,既展现边塞风光的雄浑壮阔,又通过飞蓬被卷的意象,暗喻友人征途的艰险与漂泊,为尾联的壮别之情埋下伏笔。
五、(2025·陕西商洛·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9.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10.这首词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答案】9.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10.示例:开头写词人由明丽的秋色想到被列强紧逼下的国家和自己不如意的婚姻,情感苦闷低落;中间写词人不甘于自己的女儿身,要报效国家的理想抱负,情绪高涨,情感激昂;结尾想到能一同施展抱负的人很少,不由得潸然泪下,心生悲伤之情。
【导语】这首词展现了秋瑾豪迈与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上阕以“黄花”“秋容”勾勒清冷秋景,暗含对时局的忧虑;“殊未屑”则迸发对性别束缚的不屈。下阕“心却比男儿烈”直抒胸襟,而“青衫湿”又流露知音难觅的孤寂。全词在激越与沉郁间跌宕,彰显了革命者的壮怀与苦闷。
9.本题考查描绘画面。
这两句描绘的是秋景。“篱下黄花开遍”点明地点是在篱笆旁,且菊花盛开,呈现出一片金黄灿烂之景;“秋容如拭”则是说秋天的景色经过秋天的洗礼,像被擦拭过一样明净。描绘画面时,要抓住这些意象,运用恰当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让画面更具感染力。
示例:京城的秋日里,那篱笆之下,金黄的菊花肆意绽放,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绒毯。秋风轻拂,朵朵菊花摇曳生姿。再看这整个秋天的景色啊,就像是被一双无形的手细细擦拭过一般,澄澈明净,天空湛蓝如宝石,远处的山峦清晰可见,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爽朗,美不胜收。
10.本题考查赏析主旨情感。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词人描绘京城秋景明丽,然而“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由眼前美好秋景联想到国家如楚地被列强蚕食,自身八年漂泊,婚姻不如意,此时情感苦闷低落。“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直言虽身为女子,却有比男儿更刚烈的报国之心,强烈表达出不甘于女儿身、渴望投身报国事业的理想抱负,情绪激昂高涨。“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感慨世俗之人难以理解自己,寻觅知音而不得,想到前路艰难,即便有报国之志也难施展,不禁悲从中来,泪水沾湿衣衫,心生悲伤。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