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4: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讲义)(学生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4: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讲义)(学生版+解析)

资源简介

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4: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讲义)
中考对古诗词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课标要求,主要是让学生能准确识别常见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注重培养比较思维,能比较不同古诗中表现手法的异同,归纳共性与个性。还要能评价赏析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说出其精妙之处。通过鉴赏,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增强对古代文化的情感共鸣,欣赏表现手法创造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1.常见手法辨识:需精准识别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用典等典型表现手法 。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抒情,借花鸟写感时伤别之情。
2.手法运用分析:剖析手法如何服务于表意,像动静结合,看动态与静态描写怎样相互配合渲染氛围。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凸显山林幽静 。
3.意境营造关联:探究表现手法对意境构建的作用,托物言志类,物的特征与志的关联;借景抒情类,景的特点如何承载情。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以浩渺江流衬惜别深情,营造悠远意境 。
4.情感表达助力:分析手法怎样强化情感传递,对比衬托中,是突出喜或悲;用典里,典故如何契合诗人情志。如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含蓄表达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怅惘 。
1.手法辨识题:直接考查对表现手法的识别,如问 “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像判断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的典故手法 。
2.手法赏析题:要求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妙处,如 “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某联 / 某句” ,需结合诗句阐释手法如何用、有何效果,像分析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的衬托手法,说明怎样突出桂花美好 。
3.关联情感题:考查表现手法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如 “某表现手法怎样传达诗人情感” ,要结合手法析情感,像借景抒情类,分析景与情的关联及情感表达 。
4.对比分析题:将不同诗词或同一诗词不同部分的表现手法对比,如比较 “红叶青山水急流” 与 “小桥流水人家” 表现手法的异曲同工(乐景衬哀情 )。
5.综合运用题:结合意境、形象等,综合考查表现手法,如 “某表现手法如何营造意境、塑造形象” ,需关联多要素分析,像分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描写手法对意境营造的作用 。
1.考查手法多元且聚焦经典:既涵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常规经典手法,也会融入用典、虚实相生等稍复杂手法,全面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认知储备。
2.关联内容与情感深化:不再孤立考手法识别,更强调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手法如何营造意境、传递情感,如借景抒情需说清景与情的关联及情感表达效果 。
3.课内外关联与比较拓展:出现课内外诗词对比考查趋势,或选课外诗词,要求迁移课内所学手法知识分析,提升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 。
4.情境化、综合化考查:依托 “诗词赏析活动”“文化主题探究” 等情境命题,还可能融合意象、画面等考点,综合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贴合课标素养导向 。
5.关注手法创新运用:部分试题会涉及诗人对传统手法的灵活变形、组合运用,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敏锐感知与创新理解能力 。
1.快速审题定位:拿到题目先圈画关键词,明确是单一手法判断(如 “运用何种表现手法”)、多手法比较,还是结合情感 / 意境分析手法作用,避免偏离答题方向。
2.精准手法判断:依据诗句意象、用词及情感基调快速锁定手法。如看到 “托物” 联想托物言志,出现动静描写则考虑以动衬静;对疑似手法,结合同类经典诗句(如《鸟鸣涧》以动衬静)辅助判断,确保准确。
3.规范答题结构:采用 “手法名称 + 诗句解析 + 效果分析” 三段式。例如回答借景抒情类题目,先点明手法,再解析诗句中景物描写(如 “明月”“清泉”),最后落脚于营造的意境与诗人情感(宁静淡泊)。
4.巧用课内迁移:遇到课外诗词,联想课内学过的同手法案例。如分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迁移《江雪》中以景衬情、托物言志的答题思路,降低理解难度。
5.高效检查补漏:答题后快速核查三点:手法判断有无错误、诗句分析是否具体、情感效果是否扣题,补充遗漏要点,修正错别字与语病。
考点1:从手法识别切入
表现手法类型多样,是解题基础。需熟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等常见手法特征。像借景抒情,借景物渲染氛围传情,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 借景抒送别情;托物言志则借事物寄寓志向,如 “石灰吟” 借石灰表坚守高洁。做题时,抓诗句意象、情感关联,快速匹配对应手法,为后续分析奠基 。
【例题剖析】
(2025·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煤炭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①,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②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③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①乌金:本为铜与金的合金,色黑紫,这里指煤炭。②爝(jué)火:小火把。③鼎彝(yí):原指古代铜铸的器具,后来专指帝王宗庙的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的代称。
1.两首诗从题材上看都属于① 诗,都运用了② 的写作手法,其语言风格却不尽相同:《石灰吟》③ ,《咏煤炭》含蓄典雅。
《四库提要》评论于谦:“志存开济……而品格转出文士上”。请结合两首诗,谈谈诗人于谦之品格。
【答案】(1) 咏物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质朴刚健(自然简洁、平实自然)意思接近即可
(2)《石灰吟》“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若等闲”“浑不怕”可以看出诗人像石灰一样不怕任何艰险,不怕牺牲一切的高贵品质。《咏煤炭》中,抓住“鼎彝”“铁石”等意象,通过写煤炭的胸怀、志愿,突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爱民、鞠躬尽瘁的抱负。两诗用黑(煤炭)白(石灰)分明的颜色,表达了诗人追求本真、清白、正直的高贵品质。(言之有理,意思接近即可)
【导语】这两首咏物诗以石灰、煤炭自喻,展现了于谦刚正不阿的士大夫精神。《石灰吟》以“粉骨碎身”的决绝彰显清白之志,语言直白铿锵;《咏煤炭》用“乌金”“阳和”等意象暗喻济世情怀,措辞含蓄深沉。两诗共同构建了诗人“以物明志”的精神图谱,将个人操守与家国情怀熔铸于寻常物象之中。
【详解】(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第一空:两首诗分别以“石灰”“煤炭”为吟咏对象,借物抒情表意,所以是咏物诗。故①处填写“咏物”。
第二空:《石灰吟》借石灰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仍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自身追求;《咏煤炭》借煤炭藏蓄阳和、燃烧自己照亮温暖世间、愿苍生饱暖的特点,寄托情怀,均是托物言志。故②处填写“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第三空:《石灰吟》语言直白,如“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等,直述石灰经历与志向,风格质朴、刚健有力。故③处填写“质朴刚健(自然简洁、平实自然)意思接近即可”。
(2)本题考查人物品格分析。
《石灰吟》:根据“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可知,意思是: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可见石灰历经磨难却从容,根据“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即便牺牲也坚守“清白”可知,体现诗人不惧艰难、坚守高洁操守,以清白正直立世的品格。
《咏煤炭》:根据“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可知,写煤炭蕴含能量;根据“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可知,突出其温暖、照亮作用;根据“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可知,直接抒发愿为苍生饱暖,不惜奉献自己的胸怀。展现诗人心系苍生、甘愿自我牺牲,以济世救民为己任的高尚品格。综上,于谦兼具坚守清白、正直无畏,与心系天下、无私奉献的伟大品格,借物传志,尽显“志存开济”的胸怀与高于一般文士的境界。(言之有理,意思接近即可)
考点2:从诗句关联分析
识别手法后,紧扣诗句内容剖析。以对比手法为例,看诗句中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差异呈现,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贫富场景对比,需说明对比如何凸显社会不公;借景抒情要解读景的特点与情的契合,“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 “绿”,展现生机,关联思乡情,讲清手法在诗句里的运用逻辑 。
【例题剖析】
(2025·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江村道中① 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②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③护戎装。
【注】①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主要掌管措置捍卫疆土的军事,期间出游时常要身着戎装。此词大概就是词人在蜀中所作。②篱落:即篱笆。③飞盖:指张开伞盖。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描写了作者身着戎装行走在“江村道中”所见的田园风光,情景交融。
B.上片描写了十里平畴稻香四溢,山坡上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极富画面感。
C.下片首句描绘浓雾弥漫的景象,将自然现象与季节感知联系在一起,巧妙新颖。
D.本词蕴含着作者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
2.本词上片写景采用了视角转换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 2.上片写景通过视角转换,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展开,“十里西畴熟稻香”描绘辽阔稻田的稻香扑鼻,是远观之景。“槿花篱落竹丝长”聚焦篱边槿花与细长竹枝,转为近处细节。“垂垂山果挂青黄”写山果垂挂枝头,视角抬升至山间,由低向高延伸。
【导语】这首《浣溪沙·江村道中》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蜀中江村的秋日风光。上片通过稻香、槿篱、山果等意象展现田园丰收之景,下片以“浓雾”“薄云”点出秋天气息,末句“不须飞盖”暗含从容气度。全词写景细腻生动,在戎马生涯中透露出对田园生活的欣赏,体现了范成大作为文人将领的独特视角。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D.本词中描写了词人身着戎装巡行在“江村道中”所见优美的田园风光。作为一个负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词人在看到防区内这一派美丽而又丰饶的田园风光时,既充满了欣喜与热爱之情,同时也平添了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本诗并无“深沉忧伤”之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法。
空间距离的远近推移,远景与近景的交替:“十里西畴熟稻香”以宏观视角展现秋日田野的全景,通过“十里”强调空间的辽阔感,稻香的嗅觉描写则突破视觉局限,形成视听结合的立体画面。“槿花篱落竹丝长”镜头拉近至农家院落,木槿花与竹丝的细节描写聚焦于具体景物,从远到近的视角转换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垂垂山果挂青黄”进一步收束至山果的特写,以“垂垂”状其饱满形态,视角从平地转向山坡,形成由低到高的空间延伸。 空间层次丰富,立体展现江村秋景,增强画面动感与身临其境之感。
上片通过远近交错的视角,使景物描写空间感鲜明,立体呈现江村道中秋日田园的丰饶与生机,体现了范成大田园诗“以景见情,情景相生”的创作特色。
考点3:从效果体悟深化
关注表现手法对表情达意、营造意境的作用。借景抒情可让情感更含蓄深沉,如 “明月松间照” 营造清幽意境,衬出诗人宁静心境;用典能使情感表达更凝练,如 “怀旧空吟闻笛赋”,借典故含蓄表物是人非之叹。分析时,说清手法怎样助力构建独特情境、传递深层情感,让解题落到 “鉴赏” 实处 。
【例题剖析】
(2025·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句中无“望”字,但全诗围绕“望”展开,结尾处的“览”为虚写,展现想象之景。
B.“齐鲁青未了”中的“未了”为“不尽”之意,表明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D.“决眦入归鸟”运用夸张手法写归林的鸟张大眼睛凝望泰山,正面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
2.这两首诗都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望岳》:抒发豪迈进取的抱负。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达青年杜甫对功业理想的向往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渡荆门送别》:流露对故乡的眷恋。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拟人手法写故乡水送别行舟,含蓄传达李白远游时对故土的深情依恋。
【导语】这两首盛唐佳作展现了李杜青年时期的壮阔胸襟。杜甫《望岳》以雄浑笔触勾勒泰山巍峨,“割昏晓”“凌绝顶”尽显建功立业之志;李白《渡荆门送别》则用飘逸意象描摹长江浩荡,“飞天镜”“结海楼”暗含离乡远游之思。一沉郁一奔放,同具盛唐气象。
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D.“……写归林的鸟张大眼睛凝望泰山,正面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述错误。“决眦入归鸟”意为诗人睁大双眼凝望归鸟入山,并非“鸟张大眼睛”。选项将主客体关系颠倒;另外,“正面写出”不准确,应为侧面衬托。“决眦”二字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所以,表面写诗人,实际是从侧面表现泰山的美好。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望岳》一诗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这两句抒情,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那时就会显得极为渺小了。这两句诗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杜甫面对泰山,借雄浑之景寄托积极入世、志向远大的激情,表达青年杜甫对功业理想的向往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
《渡荆门送别》一诗,从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可知,作者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故乡水赋予了人的情感,说它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这种从对方的角度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而富有感染力。故《渡荆门送别》以拟人手法写故乡水送别行舟,李白舟行荆门,借江水东流暗含离乡远游的缱绻乡愁。含蓄传达李白远游时对故土的深情依恋。
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中考 “古诗词表现手法” 知识梳理(结合初中教材)
一、抒情类手法
(一)直抒胸臆
定义:直接、坦率地抒发内心强烈情感,不借助外物迂回铺垫,让情感如激流倾泻。
教材示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登台远眺,直接吐露怀才不遇、孤独悲怆的情绪,尽显壮志难酬的失意。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直面征战艰辛,直白喊出报国决心,豪情与信念喷薄而出。
(二)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
定义:借助对自然或生活场景的描写,含蓄传递情感,让景成为情的载体,情景交融。
教材示例: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迷蒙烟月、寒水白沙之景,渲染冷寂氛围,为后两句抒发对晚唐统治的忧虑做铺垫,景与情相互交融。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借塞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雄浑之景,抒发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叹,也暗含出使边塞的复杂心境。
2. 托物言志
定义:将情感、志向寄寓在某一具体事物的描摹议论中,物是表象,言志抒情是本质。
教材示例: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借蝉栖高饮露、鸣声传远,喻指品格高尚者无需依附外力,自能声名远扬,表达自身高洁追求。
郑燮《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以竹子经风雨打磨仍坚韧不倒,寄托诗人刚正不阿、坚守自我的骨气与志向。
3. 情景交融
定义: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高度融合,难分彼此,达到 “物我合一” ,景中藏情、情由景生。
教材示例: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篱采菊、南山晚照、飞鸟归林之景,隐寓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厌弃官场的情感,景与情浑然一体。
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通过江景变化,既展现长江壮阔,又在新旧交替中蕴含羁旅思乡与乐观向上之情,情景交融自然。
二、描写类手法
(一)动静结合
定义:对动态与静态的人、事、景进行描写,相互映衬,让画面更丰富立体,或凸显环境氛围。
教材示例: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洒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淌山石是动态,动静相衬,勾勒出山林清幽、宁静又灵动的画面。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前两句写静态的渔灯如萤火,后两句写动态的微风簇浪、星光散河,一动一静,展现月夜河上奇妙景致。
(二)以动衬静
定义:属于反衬,用动态的声音、活动等,突出环境的安静,让 “静” 的氛围更浓郁,含动静辩证关系。
教材示例: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桂花飘落的细微声、山鸟偶尔的鸣叫(动),衬托春涧深夜的极度安静(静),“鸟鸣山更幽” ,动中显静、以动衬静。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禅院本是寂静之境,借钟磬余音(动),更衬出环境的清幽静谧(静),强化禅意氛围。
(三)虚实结合
定义:实写眼前真实的景、事、物;虚写联想、回忆、想象的内容,虚实互补,拓宽意境深度与广度。教材示例: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实写当下巴山夜雨、自己羁旅孤寂(实);虚写未来与亲人剪烛夜谈、回忆此刻夜雨的温馨(虚),虚实相生,表思念与对团聚的期盼。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实写中秋望月、自己月下无眠(实);虚写对天上宫阙的想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虚),借月传递思念与豁达,虚实交织。
三、修辞衍生及特殊表现手法
(一)对比
定义:把两种对立或差异显著的事物、情感等并置,形成强烈反差,突出本质、强化情感。
教材示例:
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通过陶者(劳而无居)与富家(不劳而居)的鲜明对比,深刻揭露封建社会的不公,表达对劳苦百姓的同情。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富贵人家酒肉飘香与街头冻死者对比,凸显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饱含诗人对现实的批判。
(二)衬托(正衬、反衬 )
定义:用次要事物陪衬主要事物,正衬强化相似特点;反衬突出相反特征,使主体更鲜明。
教材示例:
正衬: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以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繁花迷人、浅草没蹄的春日生机之景(衬体),正衬西湖早春的蓬勃活力(主体),让春意更浓郁。
反衬: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以牧人、猎马满载而归的悠然场景(动),反衬诗人孤独无依、彷徨苦闷的心境(静)。
(三)用典
定义: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前人诗文,含蓄表达情感、丰富内涵,增强诗歌文化底蕴。
教材示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 化用向秀《思旧赋》怀念故友,“烂柯人” 引用王质观棋斧柄腐烂的传说,表达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奔赴疆场杀敌报国的愿望。
(四)白描
定义:用简练质朴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直接勾勒事物形象,突出其特征。
教材示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连续罗列 “枯藤”“老树”“昏鸦” 等九个意象,简洁勾勒出秋日黄昏萧瑟凄凉的景象,渲染游子漂泊的孤寂。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用 “聚”“怒” 等字简洁描绘潼关地势险要,山峰高耸、黄河水汹涌的景象,气势雄浑。
(五)象征
定义: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教材示例: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 象征赤诚的爱国之心,展现诗人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 象征辞官离京的自己,表达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甘愿奉献的精神。
(六)双关
定义:利用词的多义或谐音,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教材示例:
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 与 “情” 谐音双关,既写天气阴晴不定,又暗喻少女对爱情的迷惘与期待。
中考 “古诗词表现手法”解题技巧及常见误区
一、解题技巧
(一)审题抓关键词,明确方向
拿到题目先圈画 “表现手法”“赏析”“作用” 等核心词,判断是单一手法分析,还是需对比多种手法。如题目问 “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某句”,需全面考虑抒情、描写、修辞等多种手法;若问 “此句运用了哪种衬托手法”,则聚焦衬托手法,避免答非所问。
(二)三步拆解,规范答题
1.手法判断:快速联想常见手法特点,结合教材案例定位。如看到描绘自然景象抒情,联想《泊秦淮》,判断为借景抒情;若出现事物拟人化,参考《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考虑拟人手法。
2.诗句分析:紧扣具体字词,说明手法如何体现。例如分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表述为 “‘孤烟直’‘落日圆’以质朴笔墨勾勒塞外景色,属于白描手法,简洁展现出沙漠的雄浑壮阔”。
3.点明效果:落脚于营造的意境与传达的情感。如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冷寂的秦淮河夜景,渲染出晚唐衰败氛围,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巧用课内迁移,破解课外难题
遇到陌生诗词,将其与课内学过的同手法作品对照。如课外诗中以 “寒梅傲雪” 喻人,可迁移《竹石》托物言志的分析思路;若出现类似 “蝉噪林逾静” 的描写,联系《鸟鸣涧》,判断为以动衬静手法,降低理解难度。
二、常见误区
(一)手法判断混淆
1.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错判:误将借景抒情的诗当作托物言志。例如把《次北固山下》误认为托物言志,实则诗人借北固山景色抒发思乡之情,属于借景抒情。需明确:借景抒情侧重借景传情,托物言志重在借物喻人、寄寓志向。
2.对比与衬托混淆:把衬托当对比,如将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衬托)误解为对比。对比强调事物间差异,衬托以次要事物突出主要事物,二者概念不同。
(二)分析空洞,脱离诗句
答题时只笼统说手法名称和效果,未结合具体诗句。如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仅答 “运用直抒胸臆,表达豪情”,未分析 “凌绝顶”“众山小” 等字词如何体现诗人攀登高峰的决心与广阔胸怀,导致失分。
(三)过度解读,曲解原意
部分学生受惯性思维影响,强行赋予诗句深层含义。如看到 “落花” 就认为一定是 “伤春惜时”,忽略具体语境。分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 时,需结合全诗,明确 “落红” 在此象征奉献精神,而非单纯伤春。
中考“古诗词表现手法”主要题型及答题模板
一、手法辨识题
题型特点
题目直接要求判断诗句或整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如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侧重考查对手法概念的掌握。
答题模板
手法判断:本诗 / 句运用了 **[具体手法名称]的表现手法。
依据阐述:诗中[引用相关诗句],[结合手法特点,说明诗句如何体现该手法]**。
示例:
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诗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通过描写清晨细雨湿润尘土、柳色青翠的景象,渲染出清新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含蓄地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之情。
二、手法赏析题
题型特点
要求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句或诗歌,如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需分析手法运用及效果。
答题模板
点明手法:此句 / 诗运用了 **[手法名称]的表现手法。
分析运用:[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手法的运用过程]。
阐述效果:生动形象地[描绘画面 / 营造氛围],表达了诗人[具体情感],使诗歌[增强感染力 / 富有韵味等]**。
示例:
此句运用了白描和对偶的表现手法。“大漠” 对 “长河”,“孤烟” 对 “落日”,句式工整;同时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尽头落日浑圆的景象,未加修饰却极具画面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塞外风光的雄浑壮阔,营造出苍茫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景色的赞叹与内心的孤寂之情,使诗歌富有意境美和艺术感染力。
三、手法作用分析题
题型特点
聚焦表现手法对表情达意、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如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板
明确手法:诗歌运用了 **[手法名称]的表现手法。
分析作用:通过[阐述手法具体内容,如对比中突出的事物差异],与[相关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 衬托,突出了[强调的事物特点 / 情感]。
点明效果:从而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具体情感],深化了[诗歌主题]**。
示例:
诗歌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将 “朱门酒肉臭” 的富贵奢华与 “路有冻死骨” 的贫苦凄惨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从而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深化了诗歌揭露社会黑暗现实的主题。
四、手法对比分析题
题型特点
给出两首或多首诗词,要求比较表现手法的异同,如 “试比较甲诗和乙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题模板
相同点分析:甲诗和乙诗都运用了 **[相同手法名称]。甲诗中[结合诗句说明甲诗该手法的运用],乙诗中[结合诗句说明乙诗该手法的运用],都起到了[阐述共同作用,如表达某种情感、营造某种氛围]的作用。
不同点分析:甲诗还运用了[甲诗独特手法],[分析独特手法的运用及效果];而乙诗运用了[乙诗独特手法],[分析独特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示例:
相同点:甲诗和乙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甲诗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借月落、乌啼、霜天等凄凉之景,抒发了诗人羁旅的愁思;乙诗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国都破败、草木丛生之景,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都通过景物描写寄托情感。
不同点:甲诗还运用了烘托手法,以 “乌啼”“霜满天” 等声音和环境描写,烘托出秋夜的寂静与诗人内心的孤独;而乙诗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春天草木的茂盛,反衬出国破后的荒凉,更突出诗人的悲痛之情。
一、(2025·福建厦门·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天门街
白居易
雪尽终南①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②。
千车万马九衢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
[注]①终南:终南山。②红尘:指繁华的社会。③衢:街道。
1.诗人在何时、何地看到哪些景物?
2.诗歌三四句的多个数词形成对比,这样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示例:冬末春初,诗人在天门街,看到终南山翠色喜人、街道繁华喧嚷。 2.“千车万马”“九衢”描绘出天门街无数人追名逐利的景象,“无一人”强调的是热爱自然、登山赏景的人几乎没有。强烈的对比表达出诗人超凡脱俗的志趣,以及对追名逐利者的讽刺。
【导语】白居易《过天门街》以简练笔触勾勒长安春景,通过“雪尽”“翠色”的时序转换与“千车万马”“无一人”的空间对比,暗讽都市喧嚣中人文精神的失落。数字的夸张运用强化了物我对立,终南山作为永恒自然意象,反照出红尘过客的庸碌。诗人以疏离视角完成对盛唐浮华的冷观察。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雪尽终南又欲春”可知,“雪尽”表明雪已经融化,“又欲春”说明即将迎来春天,由此可判断时间是冬末春初;根据诗题“过天门街”可知,诗人此时所处的地点是天门街;根据“遥怜翠色对红尘”和“千车万马九衢上”可知,诗人看到的景物,一是远处终南山在雪尽之后呈现出翠绿的山色,二是天门街上车水马龙,呈现出一片繁华喧嚷的景象。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千车万马九衢上”可知,“千”“万”“九”等数词,生动描绘出天门街上车马川流不息、道路纵横交错的热闹繁华景象,展现出世人熙熙攘攘追逐名利、沉溺于世俗繁华的场景;根据“回首看山无一人”可知,“无一人”这一表述,与前文热闹喧嚣、充满功利色彩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强调了在这繁华尘世中,愿意停下脚步、回首欣赏终南山美景、热爱自然的人少之又少。这种数量上悬殊的对比,既凸显出诗人不随波逐流、热爱自然、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也暗含了诗人对那些盲目追逐功名利禄、迷失自我之人的嘲讽与批判之情。
二、(2025·宁夏中卫·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 愤(其一)
[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①,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②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③空自许,镜中衰鬓④已先斑⑤。
出师一表真名世⑥,千载谁堪⑦伯仲⑧间。
【注释】①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②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③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④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⑤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⑥名世:名传后世。⑦堪:能够。⑧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3.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中原北望”直指收复失地的志向,“气如山”以山喻志,显豪情壮阔。
B.颔联突出战场苍凉与战斗激烈,表达对北伐的热切渴望。
C.颈联以“塞上长城”自喻护国良将,抒发了功成名就后的欣慰与满足。
D.全诗以“忆昔——追志——叹今——愤世”为脉络,语言凝练,情感沉郁顿挫。
4.请你从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答案】3.C 4.此联运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诗人借诸葛亮上《出师表》北伐曹魏的典故,表达对其的敬仰。同时将诸葛亮与千载以来的其他人对比,突出诸葛亮的卓越不凡,也借此感慨南宋朝廷中无人能像诸葛亮一样力挽狂澜,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朝廷的失望之情。
【导语】陆游此诗以“愤”为骨,今昔对比间尽显壮志难酬之痛。首联豪气干云,颔联以意象群(楼船、铁马)浓缩战场景象,颈联“空自许”陡转,道出英雄迟暮之悲。尾联借诸葛亮《出师表》名世却后继无人,直刺南宋朝廷偏安之弊。全诗沉郁顿挫,用典如盐入水,家国之愤与身世之叹交织,堪称爱国诗典范。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的意思是: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此联借“塞上长城”的典故,即南朝名将檀道济自比“长城”,后被冤杀,表达的是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而非“功成名就后的欣慰与满足”。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年以来,有谁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用典: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为典,盛赞其“真名世”。情感上,流露对诸葛亮北伐之志与忠诚品格的高度推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理想标杆。
“千载谁堪伯仲间”以反问语气感叹,千载以来无人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伯仲间”化用杜甫“伯仲之间见伊吕”。情感上,突出诸葛亮的旷世奇才,实则暗讽南宋朝廷缺乏像诸葛亮那样力主北伐、收复失地的英雄人物,也隐含诗人自身报国无门的抑郁与愤懑。
对比:以诸葛亮的“名世”之功与当下无人可及的现实形成对比,在古今对照中借古讽今,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与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隅对比。情感上,表达对朝廷苟安现状、不思进取的强烈不满,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三、(2025·四川泸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南安军
[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风雨湿征衣”既写实又暗喻国家动荡,奠定全诗悲怆基调。
B.颔联“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以反问和感叹强化情感,表达对孤身被俘的愤懑与归乡的喜悦交织之情。
C.颈联“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运用对比,强调山河永恒而城郭易主,暗含对山河沦亡的痛心与恢复信念。
D.全诗情感复杂矛盾:既有对命运的悲叹,又有对家国的忠贞,最终以释然超脱作结。
6.本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与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均化用“采薇”典故,请从诗句表达的情感角度,分析二者用典的不同。
【答案】5.B 6.本诗以“采薇”表明宁死不降的气节,表达对南宋的忠贞;王绩借“采薇”抒发无人理解的孤独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导语】《南安军》为文天祥被俘后所作,诗中借梅岭、风雨等意象,及“采薇”典故,将个人悲怆与家国之痛交融,在山河永恒与城郭变迁的对比中,彰显宁死不屈的气节,字里行间尽是忠贞爱国的赤子情怀。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颔联“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可知,诗人被俘后途经梅岭,“出岭”本是归乡方向,但因沦为囚徒,归乡已非荣耀,而是带着国破家亡的屈辱。“同谁出”强调孤身一人、无人同行的悲怆;“如此归”则突出归乡的狼狈与无奈(作为俘虏归乡),并非“归乡的喜悦”。由此可知,选项中“归乡的喜悦交织之情”理解错误,颔联主要表达的是孤身被俘的愤懑、屈辱与悲叹;
故选B。
6.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及对比阅读。
结合“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可知,意思是: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文天祥以“饿死”明志,借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典故,表明自己宁死不降元的气节,“梦中行采薇”更强化了对南宋的忠贞不渝。由此可知,此典表达的是坚守民族大义的凛然之情。
结合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可知,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诗人在山野中“相顾无相识”,孤独之下借“采薇”典故,追慕伯夷、叔齐的隐逸生活,抒发了无人理解的孤寂与对归隐的向往。由此可知,此典侧重个人境遇的感怀与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四、(2025·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7.《天净沙·秋思》属于什么体裁?
8.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答案】7.曲(元曲、散曲、小令、词余、曲子)
8.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旁坐落着几处人家。运用对比(或反衬)手法,把“苍凉之景”和“温馨之景”作对比(或:把“悲伤、衰败的景象”与“清雅、安适”的景象作对比,或:以乐景反衬哀情)或动静结合,“枯藤老树昏鸦”是静态的描写,“流水”是动态的描写;或寓情于景,作者把“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或运用了白描手法,作者用简洁的语言,不加修饰的描写了各种景物,如“枯藤老树昏鸦”,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或羁旅的孤寂,或惆怅的思乡之情或凄苦的思乡之情,或悲伤的思乡之情,或愁苦的思乡之情。
【导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白描手法勾勒羁旅之悲,意象密集而凝练。“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形成反差,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天涯断肠人的孤绝。全篇无一句抒情,却借物写心,将秋思推向极致,堪称元曲小令之绝唱。
【详解】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天净沙 秋思》属于元曲中的散曲小令,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体裁,与唐诗、宋词并称,包括散曲和杂剧,其中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以单支曲子为单位,体制短小,此曲以“天净沙”为曲牌,“秋思”为题目,曲牌规定格式,题目点明主题,其语言凝练通俗,用“枯藤”“老树”等意象堆叠写景,平仄较宋词灵活,还可加衬字强化情感,如“断肠人”中的“断肠”,马致远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此作因精妙的乡愁抒发被誉为“秋思之祖”,是散曲小令中以景传情的经典,体现了元曲雅俗兼具、贴近生活的艺术特点。
8.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从写作手法来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堪称古典诗歌写景抒情的典范。首先,这两句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前句“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古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三个萧瑟意象叠加出苍凉衰败的深秋图景,传递出孤寂悲愁的情绪;后句“小桥流水人家”则勾勒出小巧的石桥下流水潺潺,附近坐落着几户炊烟袅袅的人家,展现出清雅安适的温馨景象。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反衬哀情,用温馨的居家场景反衬出游子漂泊天涯的孤独与愁苦,让乡愁更显浓郁。
其次,在动静结合方面,“枯藤老树昏鸦”是静态描写,藤蔓的干枯、古树的衰老、乌鸦的栖息,都呈现出凝滞的衰败感;“小桥流水人家”中“流水”的潺潺流动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既让画面富有层次感,又通过动态的生机反衬出静态景物的死寂,进一步强化了游子内心的凄凉。
再者,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枯藤”“老树”“昏鸦”等带有衰败色彩的景物融入主观情感,看似客观白描,实则通过景物的选择与组合,将羁旅途中的孤寂、思乡的愁苦投射到画面中,让读者透过景物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怆。
此外,诗句还采用白描手法,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修饰地勾勒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纯用名词堆叠,却精准地营造出深秋黄昏的特定氛围,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萧瑟与温馨交织的画面,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漂泊异乡的羁旅之苦与深切的思乡之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4: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讲义)
中考对古诗词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课标要求,主要是让学生能准确识别常见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注重培养比较思维,能比较不同古诗中表现手法的异同,归纳共性与个性。还要能评价赏析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说出其精妙之处。通过鉴赏,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增强对古代文化的情感共鸣,欣赏表现手法创造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1.常见手法辨识:需精准识别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用典等典型表现手法 。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抒情,借花鸟写感时伤别之情。
2.手法运用分析:剖析手法如何服务于表意,像动静结合,看动态与静态描写怎样相互配合渲染氛围。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凸显山林幽静 。
3.意境营造关联:探究表现手法对意境构建的作用,托物言志类,物的特征与志的关联;借景抒情类,景的特点如何承载情。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以浩渺江流衬惜别深情,营造悠远意境 。
4.情感表达助力:分析手法怎样强化情感传递,对比衬托中,是突出喜或悲;用典里,典故如何契合诗人情志。如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含蓄表达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怅惘 。
1.手法辨识题:直接考查对表现手法的识别,如问 “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像判断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的典故手法 。
2.手法赏析题:要求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妙处,如 “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某联 / 某句” ,需结合诗句阐释手法如何用、有何效果,像分析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的衬托手法,说明怎样突出桂花美好 。
3.关联情感题:考查表现手法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如 “某表现手法怎样传达诗人情感” ,要结合手法析情感,像借景抒情类,分析景与情的关联及情感表达 。
4.对比分析题:将不同诗词或同一诗词不同部分的表现手法对比,如比较 “红叶青山水急流” 与 “小桥流水人家” 表现手法的异曲同工(乐景衬哀情 )。
5.综合运用题:结合意境、形象等,综合考查表现手法,如 “某表现手法如何营造意境、塑造形象” ,需关联多要素分析,像分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描写手法对意境营造的作用 。
1.考查手法多元且聚焦经典:既涵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常规经典手法,也会融入用典、虚实相生等稍复杂手法,全面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认知储备。
2.关联内容与情感深化:不再孤立考手法识别,更强调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手法如何营造意境、传递情感,如借景抒情需说清景与情的关联及情感表达效果 。
3.课内外关联与比较拓展:出现课内外诗词对比考查趋势,或选课外诗词,要求迁移课内所学手法知识分析,提升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 。
4.情境化、综合化考查:依托 “诗词赏析活动”“文化主题探究” 等情境命题,还可能融合意象、画面等考点,综合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贴合课标素养导向 。
5.关注手法创新运用:部分试题会涉及诗人对传统手法的灵活变形、组合运用,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敏锐感知与创新理解能力 。
1.快速审题定位:拿到题目先圈画关键词,明确是单一手法判断(如 “运用何种表现手法”)、多手法比较,还是结合情感 / 意境分析手法作用,避免偏离答题方向。
2.精准手法判断:依据诗句意象、用词及情感基调快速锁定手法。如看到 “托物” 联想托物言志,出现动静描写则考虑以动衬静;对疑似手法,结合同类经典诗句(如《鸟鸣涧》以动衬静)辅助判断,确保准确。
3.规范答题结构:采用 “手法名称 + 诗句解析 + 效果分析” 三段式。例如回答借景抒情类题目,先点明手法,再解析诗句中景物描写(如 “明月”“清泉”),最后落脚于营造的意境与诗人情感(宁静淡泊)。
4.巧用课内迁移:遇到课外诗词,联想课内学过的同手法案例。如分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迁移《江雪》中以景衬情、托物言志的答题思路,降低理解难度。
5.高效检查补漏:答题后快速核查三点:手法判断有无错误、诗句分析是否具体、情感效果是否扣题,补充遗漏要点,修正错别字与语病。
考点1:从手法识别切入
表现手法类型多样,是解题基础。需熟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等常见手法特征。像借景抒情,借景物渲染氛围传情,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 借景抒送别情;托物言志则借事物寄寓志向,如 “石灰吟” 借石灰表坚守高洁。做题时,抓诗句意象、情感关联,快速匹配对应手法,为后续分析奠基 。
【例题剖析】
(2025·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煤炭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①,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②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③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①乌金:本为铜与金的合金,色黑紫,这里指煤炭。②爝(jué)火:小火把。③鼎彝(yí):原指古代铜铸的器具,后来专指帝王宗庙的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的代称。
1.两首诗从题材上看都属于① 诗,都运用了② 的写作手法,其语言风格却不尽相同:《石灰吟》③ ,《咏煤炭》含蓄典雅。
《四库提要》评论于谦:“志存开济……而品格转出文士上”。请结合两首诗,谈谈诗人于谦之品格。
【答案】(1) 咏物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质朴刚健(自然简洁、平实自然)意思接近即可
(2)《石灰吟》“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若等闲”“浑不怕”可以看出诗人像石灰一样不怕任何艰险,不怕牺牲一切的高贵品质。《咏煤炭》中,抓住“鼎彝”“铁石”等意象,通过写煤炭的胸怀、志愿,突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爱民、鞠躬尽瘁的抱负。两诗用黑(煤炭)白(石灰)分明的颜色,表达了诗人追求本真、清白、正直的高贵品质。(言之有理,意思接近即可)
【导语】这两首咏物诗以石灰、煤炭自喻,展现了于谦刚正不阿的士大夫精神。《石灰吟》以“粉骨碎身”的决绝彰显清白之志,语言直白铿锵;《咏煤炭》用“乌金”“阳和”等意象暗喻济世情怀,措辞含蓄深沉。两诗共同构建了诗人“以物明志”的精神图谱,将个人操守与家国情怀熔铸于寻常物象之中。
【详解】(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第一空:两首诗分别以“石灰”“煤炭”为吟咏对象,借物抒情表意,所以是咏物诗。故①处填写“咏物”。
第二空:《石灰吟》借石灰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仍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自身追求;《咏煤炭》借煤炭藏蓄阳和、燃烧自己照亮温暖世间、愿苍生饱暖的特点,寄托情怀,均是托物言志。故②处填写“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第三空:《石灰吟》语言直白,如“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等,直述石灰经历与志向,风格质朴、刚健有力。故③处填写“质朴刚健(自然简洁、平实自然)意思接近即可”。
(2)本题考查人物品格分析。
《石灰吟》:根据“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可知,意思是: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可见石灰历经磨难却从容,根据“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即便牺牲也坚守“清白”可知,体现诗人不惧艰难、坚守高洁操守,以清白正直立世的品格。
《咏煤炭》:根据“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可知,写煤炭蕴含能量;根据“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可知,突出其温暖、照亮作用;根据“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可知,直接抒发愿为苍生饱暖,不惜奉献自己的胸怀。展现诗人心系苍生、甘愿自我牺牲,以济世救民为己任的高尚品格。综上,于谦兼具坚守清白、正直无畏,与心系天下、无私奉献的伟大品格,借物传志,尽显“志存开济”的胸怀与高于一般文士的境界。(言之有理,意思接近即可)
考点2:从诗句关联分析
识别手法后,紧扣诗句内容剖析。以对比手法为例,看诗句中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差异呈现,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贫富场景对比,需说明对比如何凸显社会不公;借景抒情要解读景的特点与情的契合,“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 “绿”,展现生机,关联思乡情,讲清手法在诗句里的运用逻辑 。
【例题剖析】
(2025·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江村道中① 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②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③护戎装。
【注】①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主要掌管措置捍卫疆土的军事,期间出游时常要身着戎装。此词大概就是词人在蜀中所作。②篱落:即篱笆。③飞盖:指张开伞盖。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描写了作者身着戎装行走在“江村道中”所见的田园风光,情景交融。
B.上片描写了十里平畴稻香四溢,山坡上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极富画面感。
C.下片首句描绘浓雾弥漫的景象,将自然现象与季节感知联系在一起,巧妙新颖。
D.本词蕴含着作者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
2.本词上片写景采用了视角转换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 2.上片写景通过视角转换,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展开,“十里西畴熟稻香”描绘辽阔稻田的稻香扑鼻,是远观之景。“槿花篱落竹丝长”聚焦篱边槿花与细长竹枝,转为近处细节。“垂垂山果挂青黄”写山果垂挂枝头,视角抬升至山间,由低向高延伸。
【导语】这首《浣溪沙·江村道中》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蜀中江村的秋日风光。上片通过稻香、槿篱、山果等意象展现田园丰收之景,下片以“浓雾”“薄云”点出秋天气息,末句“不须飞盖”暗含从容气度。全词写景细腻生动,在戎马生涯中透露出对田园生活的欣赏,体现了范成大作为文人将领的独特视角。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D.本词中描写了词人身着戎装巡行在“江村道中”所见优美的田园风光。作为一个负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词人在看到防区内这一派美丽而又丰饶的田园风光时,既充满了欣喜与热爱之情,同时也平添了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本诗并无“深沉忧伤”之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法。
空间距离的远近推移,远景与近景的交替:“十里西畴熟稻香”以宏观视角展现秋日田野的全景,通过“十里”强调空间的辽阔感,稻香的嗅觉描写则突破视觉局限,形成视听结合的立体画面。“槿花篱落竹丝长”镜头拉近至农家院落,木槿花与竹丝的细节描写聚焦于具体景物,从远到近的视角转换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垂垂山果挂青黄”进一步收束至山果的特写,以“垂垂”状其饱满形态,视角从平地转向山坡,形成由低到高的空间延伸。 空间层次丰富,立体展现江村秋景,增强画面动感与身临其境之感。
上片通过远近交错的视角,使景物描写空间感鲜明,立体呈现江村道中秋日田园的丰饶与生机,体现了范成大田园诗“以景见情,情景相生”的创作特色。
考点3:从效果体悟深化
关注表现手法对表情达意、营造意境的作用。借景抒情可让情感更含蓄深沉,如 “明月松间照” 营造清幽意境,衬出诗人宁静心境;用典能使情感表达更凝练,如 “怀旧空吟闻笛赋”,借典故含蓄表物是人非之叹。分析时,说清手法怎样助力构建独特情境、传递深层情感,让解题落到 “鉴赏” 实处 。
【例题剖析】
(2025·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句中无“望”字,但全诗围绕“望”展开,结尾处的“览”为虚写,展现想象之景。
B.“齐鲁青未了”中的“未了”为“不尽”之意,表明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D.“决眦入归鸟”运用夸张手法写归林的鸟张大眼睛凝望泰山,正面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
2.这两首诗都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望岳》:抒发豪迈进取的抱负。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达青年杜甫对功业理想的向往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渡荆门送别》:流露对故乡的眷恋。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拟人手法写故乡水送别行舟,含蓄传达李白远游时对故土的深情依恋。
【导语】这两首盛唐佳作展现了李杜青年时期的壮阔胸襟。杜甫《望岳》以雄浑笔触勾勒泰山巍峨,“割昏晓”“凌绝顶”尽显建功立业之志;李白《渡荆门送别》则用飘逸意象描摹长江浩荡,“飞天镜”“结海楼”暗含离乡远游之思。一沉郁一奔放,同具盛唐气象。
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D.“……写归林的鸟张大眼睛凝望泰山,正面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述错误。“决眦入归鸟”意为诗人睁大双眼凝望归鸟入山,并非“鸟张大眼睛”。选项将主客体关系颠倒;另外,“正面写出”不准确,应为侧面衬托。“决眦”二字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所以,表面写诗人,实际是从侧面表现泰山的美好。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望岳》一诗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这两句抒情,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那时就会显得极为渺小了。这两句诗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杜甫面对泰山,借雄浑之景寄托积极入世、志向远大的激情,表达青年杜甫对功业理想的向往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
《渡荆门送别》一诗,从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可知,作者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故乡水赋予了人的情感,说它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这种从对方的角度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而富有感染力。故《渡荆门送别》以拟人手法写故乡水送别行舟,李白舟行荆门,借江水东流暗含离乡远游的缱绻乡愁。含蓄传达李白远游时对故土的深情依恋。
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中考 “古诗词表现手法” 知识梳理(结合初中教材)
一、抒情类手法
(一)直抒胸臆
定义:直接、坦率地抒发内心强烈情感,不借助外物迂回铺垫,让情感如激流倾泻。
教材示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登台远眺,直接吐露怀才不遇、孤独悲怆的情绪,尽显壮志难酬的失意。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直面征战艰辛,直白喊出报国决心,豪情与信念喷薄而出。
(二)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
定义:借助对自然或生活场景的描写,含蓄传递情感,让景成为情的载体,情景交融。
教材示例: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迷蒙烟月、寒水白沙之景,渲染冷寂氛围,为后两句抒发对晚唐统治的忧虑做铺垫,景与情相互交融。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借塞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雄浑之景,抒发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叹,也暗含出使边塞的复杂心境。
2. 托物言志
定义:将情感、志向寄寓在某一具体事物的描摹议论中,物是表象,言志抒情是本质。
教材示例: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借蝉栖高饮露、鸣声传远,喻指品格高尚者无需依附外力,自能声名远扬,表达自身高洁追求。
郑燮《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以竹子经风雨打磨仍坚韧不倒,寄托诗人刚正不阿、坚守自我的骨气与志向。
3. 情景交融
定义: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高度融合,难分彼此,达到 “物我合一” ,景中藏情、情由景生。
教材示例: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篱采菊、南山晚照、飞鸟归林之景,隐寓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厌弃官场的情感,景与情浑然一体。
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通过江景变化,既展现长江壮阔,又在新旧交替中蕴含羁旅思乡与乐观向上之情,情景交融自然。
二、描写类手法
(一)动静结合
定义:对动态与静态的人、事、景进行描写,相互映衬,让画面更丰富立体,或凸显环境氛围。
教材示例: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洒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淌山石是动态,动静相衬,勾勒出山林清幽、宁静又灵动的画面。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前两句写静态的渔灯如萤火,后两句写动态的微风簇浪、星光散河,一动一静,展现月夜河上奇妙景致。
(二)以动衬静
定义:属于反衬,用动态的声音、活动等,突出环境的安静,让 “静” 的氛围更浓郁,含动静辩证关系。
教材示例: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桂花飘落的细微声、山鸟偶尔的鸣叫(动),衬托春涧深夜的极度安静(静),“鸟鸣山更幽” ,动中显静、以动衬静。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禅院本是寂静之境,借钟磬余音(动),更衬出环境的清幽静谧(静),强化禅意氛围。
(三)虚实结合
定义:实写眼前真实的景、事、物;虚写联想、回忆、想象的内容,虚实互补,拓宽意境深度与广度。教材示例: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实写当下巴山夜雨、自己羁旅孤寂(实);虚写未来与亲人剪烛夜谈、回忆此刻夜雨的温馨(虚),虚实相生,表思念与对团聚的期盼。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实写中秋望月、自己月下无眠(实);虚写对天上宫阙的想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虚),借月传递思念与豁达,虚实交织。
三、修辞衍生及特殊表现手法
(一)对比
定义:把两种对立或差异显著的事物、情感等并置,形成强烈反差,突出本质、强化情感。
教材示例:
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通过陶者(劳而无居)与富家(不劳而居)的鲜明对比,深刻揭露封建社会的不公,表达对劳苦百姓的同情。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富贵人家酒肉飘香与街头冻死者对比,凸显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饱含诗人对现实的批判。
(二)衬托(正衬、反衬 )
定义:用次要事物陪衬主要事物,正衬强化相似特点;反衬突出相反特征,使主体更鲜明。
教材示例:
正衬: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以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繁花迷人、浅草没蹄的春日生机之景(衬体),正衬西湖早春的蓬勃活力(主体),让春意更浓郁。
反衬: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以牧人、猎马满载而归的悠然场景(动),反衬诗人孤独无依、彷徨苦闷的心境(静)。
(三)用典
定义: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前人诗文,含蓄表达情感、丰富内涵,增强诗歌文化底蕴。
教材示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 化用向秀《思旧赋》怀念故友,“烂柯人” 引用王质观棋斧柄腐烂的传说,表达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奔赴疆场杀敌报国的愿望。
(四)白描
定义:用简练质朴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直接勾勒事物形象,突出其特征。
教材示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连续罗列 “枯藤”“老树”“昏鸦” 等九个意象,简洁勾勒出秋日黄昏萧瑟凄凉的景象,渲染游子漂泊的孤寂。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用 “聚”“怒” 等字简洁描绘潼关地势险要,山峰高耸、黄河水汹涌的景象,气势雄浑。
(五)象征
定义: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教材示例: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 象征赤诚的爱国之心,展现诗人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 象征辞官离京的自己,表达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甘愿奉献的精神。
(六)双关
定义:利用词的多义或谐音,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教材示例:
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 与 “情” 谐音双关,既写天气阴晴不定,又暗喻少女对爱情的迷惘与期待。
中考 “古诗词表现手法”解题技巧及常见误区
一、解题技巧
(一)审题抓关键词,明确方向
拿到题目先圈画 “表现手法”“赏析”“作用” 等核心词,判断是单一手法分析,还是需对比多种手法。如题目问 “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某句”,需全面考虑抒情、描写、修辞等多种手法;若问 “此句运用了哪种衬托手法”,则聚焦衬托手法,避免答非所问。
(二)三步拆解,规范答题
1.手法判断:快速联想常见手法特点,结合教材案例定位。如看到描绘自然景象抒情,联想《泊秦淮》,判断为借景抒情;若出现事物拟人化,参考《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考虑拟人手法。
2.诗句分析:紧扣具体字词,说明手法如何体现。例如分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表述为 “‘孤烟直’‘落日圆’以质朴笔墨勾勒塞外景色,属于白描手法,简洁展现出沙漠的雄浑壮阔”。
3.点明效果:落脚于营造的意境与传达的情感。如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冷寂的秦淮河夜景,渲染出晚唐衰败氛围,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巧用课内迁移,破解课外难题
遇到陌生诗词,将其与课内学过的同手法作品对照。如课外诗中以 “寒梅傲雪” 喻人,可迁移《竹石》托物言志的分析思路;若出现类似 “蝉噪林逾静” 的描写,联系《鸟鸣涧》,判断为以动衬静手法,降低理解难度。
二、常见误区
(一)手法判断混淆
1.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错判:误将借景抒情的诗当作托物言志。例如把《次北固山下》误认为托物言志,实则诗人借北固山景色抒发思乡之情,属于借景抒情。需明确:借景抒情侧重借景传情,托物言志重在借物喻人、寄寓志向。
2.对比与衬托混淆:把衬托当对比,如将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衬托)误解为对比。对比强调事物间差异,衬托以次要事物突出主要事物,二者概念不同。
(二)分析空洞,脱离诗句
答题时只笼统说手法名称和效果,未结合具体诗句。如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仅答 “运用直抒胸臆,表达豪情”,未分析 “凌绝顶”“众山小” 等字词如何体现诗人攀登高峰的决心与广阔胸怀,导致失分。
(三)过度解读,曲解原意
部分学生受惯性思维影响,强行赋予诗句深层含义。如看到 “落花” 就认为一定是 “伤春惜时”,忽略具体语境。分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 时,需结合全诗,明确 “落红” 在此象征奉献精神,而非单纯伤春。
中考“古诗词表现手法”主要题型及答题模板
一、手法辨识题
题型特点
题目直接要求判断诗句或整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如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侧重考查对手法概念的掌握。
答题模板
手法判断:本诗 / 句运用了 **[具体手法名称]的表现手法。
依据阐述:诗中[引用相关诗句],[结合手法特点,说明诗句如何体现该手法]**。
示例:
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诗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通过描写清晨细雨湿润尘土、柳色青翠的景象,渲染出清新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含蓄地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之情。
二、手法赏析题
题型特点
要求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句或诗歌,如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需分析手法运用及效果。
答题模板
点明手法:此句 / 诗运用了 **[手法名称]的表现手法。
分析运用:[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手法的运用过程]。
阐述效果:生动形象地[描绘画面 / 营造氛围],表达了诗人[具体情感],使诗歌[增强感染力 / 富有韵味等]**。
示例:
此句运用了白描和对偶的表现手法。“大漠” 对 “长河”,“孤烟” 对 “落日”,句式工整;同时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尽头落日浑圆的景象,未加修饰却极具画面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塞外风光的雄浑壮阔,营造出苍茫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景色的赞叹与内心的孤寂之情,使诗歌富有意境美和艺术感染力。
三、手法作用分析题
题型特点
聚焦表现手法对表情达意、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如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板
明确手法:诗歌运用了 **[手法名称]的表现手法。
分析作用:通过[阐述手法具体内容,如对比中突出的事物差异],与[相关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 衬托,突出了[强调的事物特点 / 情感]。
点明效果:从而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具体情感],深化了[诗歌主题]**。
示例:
诗歌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将 “朱门酒肉臭” 的富贵奢华与 “路有冻死骨” 的贫苦凄惨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从而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深化了诗歌揭露社会黑暗现实的主题。
四、手法对比分析题
题型特点
给出两首或多首诗词,要求比较表现手法的异同,如 “试比较甲诗和乙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题模板
相同点分析:甲诗和乙诗都运用了 **[相同手法名称]。甲诗中[结合诗句说明甲诗该手法的运用],乙诗中[结合诗句说明乙诗该手法的运用],都起到了[阐述共同作用,如表达某种情感、营造某种氛围]的作用。
不同点分析:甲诗还运用了[甲诗独特手法],[分析独特手法的运用及效果];而乙诗运用了[乙诗独特手法],[分析独特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示例:
相同点:甲诗和乙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甲诗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借月落、乌啼、霜天等凄凉之景,抒发了诗人羁旅的愁思;乙诗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国都破败、草木丛生之景,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都通过景物描写寄托情感。
不同点:甲诗还运用了烘托手法,以 “乌啼”“霜满天” 等声音和环境描写,烘托出秋夜的寂静与诗人内心的孤独;而乙诗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春天草木的茂盛,反衬出国破后的荒凉,更突出诗人的悲痛之情。
一、(2025·福建厦门·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天门街
白居易
雪尽终南①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②。
千车万马九衢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
[注]①终南:终南山。②红尘:指繁华的社会。③衢:街道。
1.诗人在何时、何地看到哪些景物?
2.诗歌三四句的多个数词形成对比,这样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2025·宁夏中卫·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 愤(其一)
[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①,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②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③空自许,镜中衰鬓④已先斑⑤。
出师一表真名世⑥,千载谁堪⑦伯仲⑧间。
【注释】①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②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③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④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⑤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⑥名世:名传后世。⑦堪:能够。⑧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3.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中原北望”直指收复失地的志向,“气如山”以山喻志,显豪情壮阔。
B.颔联突出战场苍凉与战斗激烈,表达对北伐的热切渴望。
C.颈联以“塞上长城”自喻护国良将,抒发了功成名就后的欣慰与满足。
D.全诗以“忆昔——追志——叹今——愤世”为脉络,语言凝练,情感沉郁顿挫。
4.请你从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2025·四川泸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南安军
[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风雨湿征衣”既写实又暗喻国家动荡,奠定全诗悲怆基调。
B.颔联“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以反问和感叹强化情感,表达对孤身被俘的愤懑与归乡的喜悦交织之情。
C.颈联“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运用对比,强调山河永恒而城郭易主,暗含对山河沦亡的痛心与恢复信念。
D.全诗情感复杂矛盾:既有对命运的悲叹,又有对家国的忠贞,最终以释然超脱作结。
6.本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与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均化用“采薇”典故,请从诗句表达的情感角度,分析二者用典的不同。
四、(2025·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7.《天净沙·秋思》属于什么体裁?
8.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