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6:古诗词鉴赏之理解内容(讲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同时,要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助意象把握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情感主旨。例如通过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自然意象,体会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通过边塞诗中的烽火、羌笛等,感受诗人的报国壮志或思乡之情等3。还要能够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特点、人物感情态度等进行概括。1.文本基础信息提取考查对诗词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的精准定位,如判断《黄鹤楼》中 “日暮乡关何处是” 的抒情场景。关注特殊语言现象的理解,如互文(“烟笼寒水月笼沙”)、用典(“怀旧空吟闻笛赋”)、倒装(“竹喧归浣女”)等,需结合语境还原语义逻辑。2.意象与意境的分析识别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如 “梅花” 喻高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杜鹃” 表哀愁(“杜鹃啼血猿哀鸣”)。分析意象组合营造的意境,如柳永《雨霖铃》中 “寒蝉”“长亭”“骤雨” 叠加,构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需用 “孤寂”“伤感” 等词概括意境特点。3.情感与主旨的解读结合诗人经历与创作背景,区分不同题材的情感倾向:边塞诗多壮志或乡愁(“浊酒一杯家万里”),田园诗多闲适(“采菊东篱下”),怀古诗多兴亡之叹(“旧时王谢堂前燕”)。 辨析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人生自古谁无死”)与间接抒情(“江枫渔火对愁眠” 借景抒情),需准确判断情感的表达方式与强度。4.内容要点的概括与整合对诗词中的景物特征、人物形象、事件经过进行归纳,如概括《钱塘湖春行》中 “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早春景象特点(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结合诗句逻辑关系整合信息,如苏轼《水调歌头》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需关联 “借月喻人” 的类比逻辑,提炼 “豁达面对人生起伏” 的主旨。1.字词含义理解题提问示例:“大漠孤烟直” 中 “孤烟” 在诗中的具体所指是什么?结合全诗,分析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中 “可怜” 一词的含义。2.意象意境分析题提问示例:诗中 “月”“雁” 等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从意象组合角度,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的画面特点。3.内容要点概括题提问示例:请概括诗歌描绘的季节景象,并分析其特征。诗歌从哪些方面描写主人公的生活状态?请简要归纳。4.情感主旨探究题提问示例:诗人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结合背景,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主旨。5.手法与内容结合题提问示例: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表达内容有何作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请结合诗句分析。1.选材范围拓展:从以往聚焦唐宋名家诗作,逐渐向各朝代、各流派作品延伸。除经典诗词,一些小众诗人或特定时期反映社会风貌、文化特色的作品可能进入考查视野。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描绘战乱流离、文人风骨的诗词,或是明清之际展现市井生活、思想变革的诗作。这要求考生扩大阅读面,积累不同风格、题材的古诗词。2.考查深度增加:不再局限于诗词表面意思理解,而是深挖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诗人情感的复杂层次。以杜甫《春望》为例,不仅考查对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景象的理解,还可能要求结合安史之乱背景,分析诗人忧国忧民又心系家人的多重复杂情感,以及诗中体现的儒家 “仁” 的思想对诗人创作的影响。3.题型创新多元:除传统字词含义、意象意境、情感主旨等题型,可能出现跨文本对比阅读题,如将古诗词与同一主题的现代诗歌、散文对比,分析不同时代作者对相同意象运用及情感表达的差异;或是设置情境应用题,给出特定生活场景,让考生选择合适古诗词来描述,考查对诗词理解的灵活运用能力。4.关联现实生活:命题会注重古诗词与当下社会、个人生活的联系。例如给出关于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现代话题,要求考生从古诗词中找出与之相关的生态理念、文化价值观念,引导考生思考古诗词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5.注重思维能力考查:强调对考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考查。比如给出对某诗词内容理解的不同观点,让考生判断正误并阐述理由;或是要求考生对诗词中存在争议的意象解读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展现思维的严密性与创新性。1.拓宽阅读广度与深度广泛涉猎:突破唐宋诗词局限,系统阅读各朝代、各流派作品,如魏晋隐逸诗、明清讽喻诗等,熟悉不同时代的文化语境与创作风格。精读经典:对名家名篇进行 “文本细读”,分析字词锤炼、意象组合与情感层次,例如反复研读杜甫 “三吏三别”,理解其 “诗史” 特质。2.夯实知识储备梳理文化常识:整理古代常见意象(如 “鸿雁” 表思乡、“捣衣” 喻牵挂)、典故(如 “庄生梦蝶”“精卫填海”)及其文化内涵,建立知识体系。积累历史背景:结合诗人生平与时代背景,理解创作动机,例如将李清照南渡前后作品对比,把握其情感变化逻辑。3.强化思维训练提升逻辑分析能力:针对对比阅读、争议观点类题型,学习多角度分析文本,通过模拟题练习提炼论点、组织论据。培养批判性思维:对诗词解读提出个人见解,尝试从新视角解读经典,如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李清照词中的自我意识。4.掌握答题技巧规范作答步骤:按 “审题 — 定位 — 分析 — 整合” 流程答题,如回答意境题时,先点明意象,再描绘画面,最后概括情感。强化语境意识:避免孤立理解字词,结合上下句及全诗主旨作答,例如理解 “欲语泪先流” 中 “欲语” 的复杂情绪,需关联前句 “物是人非事事休”。5.注重现实联结挖掘古今价值:主动思考古诗词中的生态观、家国情怀等内容与当代生活的联系,积累跨领域素材,如用 “天人合一” 解读环保主题。训练灵活迁移:通过情境应用类题目,锻炼将诗词内容与现实场景匹配的能力,提升知识运用的敏捷性。考点1:字词与语句理解解析:该考点着重考查对诗词中字词的准确释义、特殊句式(倒装、互文、用典等)的识别与理解,以及语句逻辑关系的梳理。需结合注释、上下文语境推断字词的深层含义,例如 “怀旧空吟闻笛赋” 中 “闻笛赋” 是运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怀念。此外,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类互文句式,需综合理解为 “不因外物和自身境遇而或喜或悲”。答题模板:首先明确字词的本义(如字典中的解释);接着结合诗句具体语境,分析其语境义,说明在句中所指或表达的内容;最后阐述该字词在表情达意、结构作用等方面的效果,如 “XX” 本义是 XX,在诗中意为 XX,通过 XX 手法(若有则点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XX 场景 / 表现了 XX 特点,为下文 XX 情感的抒发 / 内容的展开做铺垫。【例题剖析】(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西江月·中秋和子由①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①此词作于苏轼被贬之时。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以疑问起句,用“几度”与“一场”对仗,慨叹世事变迁、人生如梦。B.词人中秋深夜难眠,听廊下树叶在夜风中沙沙作响,眉头鬓角尽染岁月的风霜。C.“酒贱”是“客少”之因,词人被贬生活困窘,只能劣酒待客,因此友人渐疏。D.“月明”一句既写乌云遮月的自然景象,也暗指词人遭受排挤打压的仕途经历。2.同是苏轼写于中秋的词,本词情感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答案】1.C 2.①《西江月》更愁苦,如“孤光”侧重抒发离别的孤寂,“凄然北望”写出被贬的悲凉。②《水调歌头》整体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兄弟相聚的期许,对天下人团圆的美好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体现对人生起伏的坦然接受)【导语】苏轼此词以中秋夜为背景,通过“大梦”“秋凉”等意象,展现被贬后的孤寂苍凉。“酒贱客少”“月明云妨”暗喻仕途坎坷,结尾“凄然北望”将思亲与失意交织。全词虚实相生,以景写情,体现其“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1.本题考查对词的理解和赏析。C.“酒贱常愁客少”并非指因酒劣而客人少,结合注释“此词作于苏轼被贬之时”可知,是借“酒贱”暗喻自身境遇落魄,被贬后身份低微,导致门庭冷落。此句重在表现世态炎凉,而非直接因果。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西江月》以“世事一场大梦”开篇,奠定悲凉基调。“酒贱常愁客少”直陈被贬困境,“把盏凄然北望”通过动作描写,展现政治失意的孤寂。全词充满“秋凉”“孤光”“凄然”等冷色调意象。《水调歌头》虽有“不应有恨”的短暂矛盾,但最终以“千里共婵娟”升华,既表达对兄弟相聚的期许,又是对天下人团圆的美好祝愿,是用月之永恒消解人生短暂,且体现“阴晴圆缺”的辩证哲思,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反映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可见,《西江月》更愁苦,《水调歌头》整体豁达明朗。考点2:意象与意境分析解析:意象是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该考点要求考生识别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如 “雁” 常表思乡、“菊” 喻高洁),分析意象组合所营造的氛围。同时,要透过意象描绘的画面,把握诗词整体意境,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 “枯藤”“老树”“昏鸦” 等意象组合,勾勒出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图,营造出孤寂漂泊的意境。答题模板:先列举诗中出现的关键意象;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些意象共同构成的画面;最后准确概括意境特点(可用两个四字词语,如雄浑壮阔、清幽静谧等)。示例:诗中选取了 XX、XX、XX 等意象,描绘出一幅 XX(具体场景,如夕阳下荒凉的古道上,瘦马独行)的画面,营造出 XX(孤寂凄凉)的意境,烘托出诗人 XX 的情感。【例题剖析】(2025·广西南宁·三模)阅读诗歌,完成小题。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展现了清晨旅店外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的情景,巧妙点题。B.颈联写天未大亮,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衬托游子的欣喜。C.尾联写梦中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的情景,与前诗虚实相映。D.温庭筠诗多辞藻华丽,风格浓艳,但此诗语言明净,洗练质朴。6.南朝刘勰认为,意象的建构与表现是文学与诗词的准绳之一,请结合《商山早行》的颔联,分析其意象选取与组合的精妙之处。【答案】5.B 6.颔联选取了“鸡声”“月”“板桥”“霜”等意象,运用白描/视听结合手法,构成一幅深秋清晨的清冷画面/营造了清冷、孤寂、冷寂的氛围,展现出游子早行的辛苦/漂泊在外的孤寂/浓浓的思乡之情。【导语】《商山早行》以“早行”为主线,精选鸡声、月、霜等意象,白描勾勒深秋早行图。视听结合营造孤寂氛围,虚实相生抒羁旅愁思,语言洗练,迥异温词浓艳风,尽显游子悲乡之情。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结合“枳花明驿墙”可知,“明”字在这里是“使……明亮”的意思,描绘了枳花在黎明时分的光线中显得格外耀眼的景象。但这种景象并非衬托游子的欣喜,而是以枳花的明艳反衬出行的早和游子的孤独寂寥,游子在旅途中看到这样的景色,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和漂泊的伤感。由此可知,选项中“衬托游子的欣喜”理解有误;故选B。6.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画面。结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知,意思是: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诗句中选取了“鸡声”这一听觉意象,清晨旅店外的鸡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以声衬静;同时选取了“月”“板桥”“霜”等视觉意象,残月高悬,覆盖着白霜的板桥之上留有人迹。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将这些意象不加修饰地罗列组合,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幅深秋清晨的清冷画面。由此可知,这些意象的选取与组合,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生动展现出游子早行时的辛苦,以及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感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没有直接抒情,却通过意象组合含蓄地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体现了意象建构与表现在诗词创作中的精妙作用,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羁旅途中的心境。考点3:情感与主旨提炼解析:此考点依据诗词题材、抒情语句、景事描写等,判断诗人的情感倾向与作品的思想内涵。不同题材的诗词情感各有特点,如送别诗多表达不舍与祝福,边塞诗常体现壮志豪情或征人愁思。需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如 “愁”“喜”“恨”)和具体描写,深入分析情感层次与主旨。答题模板:先点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类型(如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壮志未酬之感等);接着选取具体诗句,分析诗句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该情感;最后总结作品主旨,如诗人通过 XX(具体诗句或内容),抒发了 XX 之情,表达了对 XX(人生、社会现象等)的 XX(看法、感慨或追求),揭示了 XX 的主题。【例题剖析】(2025·北京海淀·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③。注释:①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为了收复中原,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未被采纳。吕叔潜,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②(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③(斫(zhuó)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斫,砍。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描写了分食牛肉、演奏军乐、沙场阅兵的军旅生活。B.《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C.《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直下看”指目光一直往下看,这看似简单的口语化表达增加了词作的趣味。D.《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8.结合画线句说说两首词的结尾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案】7.B 8.《破阵子》以“可怜白发生”叹壮志未酬;《太常引》以“斫去桂婆娑”盼扫清障碍,两词结尾皆表报国情怀。【导语】两首词均以白发为引,《破阵子》壮志未酬悲慨苍凉,《太常引》借月抒怀寄寓理想,辛词豪放中见沉郁,浪漫里藏锋芒。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表现手法。B.《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意思是一轮中秋夜的明月,洒下如金波般的光影缓缓转动,就像一面重新打磨过的飞天明镜,描绘出中秋明月皎洁、圆润且光影流转的美妙景象。“转”字形象地写出了中秋月缓缓移动的动态,“又”字则强调了时光的流转,多年过去又到中秋。但这两句主要是在描绘中秋夜月的美好与明亮,并非奠定“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的感情基调。词作的感情基调是借月抒发壮志难酬、渴望收复中原的情怀等;故选B。8.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尾“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词的前面部分描绘了一幅豪迈壮阔的军旅生活画面和激烈的战斗场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意思是醉意中挑亮油灯细看佩剑,梦中又回到了号角声震天的军营。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响塞外的悲凉乐曲,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弦像惊雷一样震响。展现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然而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直接将词人从梦境拉回到现实,前面的一切壮志和理想都因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无法实现,强烈地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表达了词人对年华老去、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不能在有生之年实现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理想的深深遗憾和悲愤。词人一生主张抗金,却屡遭排挤和打击,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无处挥洒,“可怜白发生”正是他这种复杂情感的集中体现。《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结尾“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砍去月中那婆娑的桂树枝叶,人们都说,这样月光会更加清澈明亮。此句运用象征和想象的手法。“桂婆娑”在传统文化中,月宫里的桂树象征着阻碍光明、阻碍理想实现的力量。在词中,它象征着南宋朝廷中主和派等阻碍抗金复国力量的势力。词人想象着砍去月宫中婆娑的桂树,这样月光就会更加明亮,寓意着扫清这些阻碍势力,让国家能够走向光明,实现统一。表达了词人渴望扫清一切阻碍抗金事业的势力,为国家创造一个光明的前景,实现自己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同时,也体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民族未来的美好憧憬。两首词的结尾虽然手法不同,但都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报国情怀。《破阵子》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太常引》通过象征和想象,表达盼扫清障碍、实现理想的决心,二者都围绕着词人报效国家这一核心情感展开。考点4:背景与深层解读解析: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及时代环境,挖掘诗词的深层意蕴。诗人的际遇变化会影响创作风格与情感表达,如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作品多蕴含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通过了解背景,能更准确理解诗词中隐晦的情感与寄托。答题模板:首先简要阐述与诗词相关的背景信息(诗人经历、时代背景等);然后将背景与具体诗句相联系,分析诗句如何体现背景对诗人创作的影响;最后解读诗词深层内涵,如因 XX(背景事件),诗人在 “XX” 句中,借 XX(具体意象、事件等),委婉地表达了 XX 的复杂情感,暗含对 XX 的 XX(批判、期望等),深化了 XX 的主题。【例题剖析】(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忧国①陆游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③火未然。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④。群公⑤亦采刍荛⑥否?贞观开元在目前。【注】①此诗作于1194年诗人居于故乡山阴时。1189年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六年。②华颠:白头。③虞:忧患。④拘挛:拘束,拘泥。⑤群公:指群臣官员。⑥刍荛:泛指草野之人。3.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恩许”表面看是得上恩准,但从诗人“忧国”情怀来看,“恩许”是被罢黜的反语,表达出诗人对朝廷的怨恨之意。B.颔联采用比喻手法,表明诗人虽经六年涵养身心,但仍然担忧国家局势像火还未燃起之前一样危机四伏。C.颈联点出朝臣因朝廷禁忌不敢畅所欲言的弊端,提出广开言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建议。D.整首诗紧扣“忧国”,先写为何而忧,再写如何解忧,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诗人的情感。4.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3.A 4.尾联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群臣能够采纳草野之人的意见,从而实现如贞观、开元时期那样的盛世的理想,体现了诗人对贤明政治的向往、对纳谏用贤的呼吁以及深切的忧国之情。【导语】陆游《忧国》以归隐六年起笔,表面写耕读养心,实则暗藏“冰释火燃”的忧国焦虑。颈联直指朝政弊端,尾联以“刍荛”“贞观”之典,既流露对草野之谏的期待,又暗含盛世难再的怅惘。全诗在隐逸表象下奔涌着谏臣热血,形成“外冷内热”的独特张力,典型体现放翁晚年“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士人情怀。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A.首联“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大意是:承蒙皇恩准许归山已过六年,我发誓要靠农耕来度过晚年。“恩许”在此处并非“被罢黜的反语”,也不能体现“对朝廷的怨恨之意”。结合注释可知,诗人1189年被劾罢官,“恩许还山”是对罢官还乡的委婉说法,虽隐含无奈,但更多是借“耕稼”表明退隐之志。诗人的情感核心是“忧国”,而非对朝廷的怨恨,此选项过度解读了诗人的情绪;故选A。4.本题考查对诗句思想情感的分析概括。尾联“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大意是:诸位公卿是否愿意采纳草野百姓的意见?若能如此,贞观、开元那样的盛世就近在眼前了。“刍荛”,原指割草打柴的人,此处代指草野百姓、底层士人。“贞观开元”,分别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是唐代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的象征,此处作为理想治世的标杆。诗人将“贞观开元”与当下朝政对比,暗指南宋朝廷因循守旧、闭塞言路,难以再现盛唐气象。通过对历史盛世的憧憬,委婉表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体现了诗人对贤明政治的向往。南宋中后期,士大夫阶层固化严重,寒门人才难以晋升,朝政被少数官僚集团垄断。诗人以“群公亦采刍荛否”的反问,直指时弊——若群臣拒绝倾听底层声音,便无法打破“拘挛”的人才困境。“群公亦采刍荛否”表达了作者对纳谏用贤的呼吁。根据注释可知,诗人此时已退隐六年,身为草野之人却仍心系国事,表明无论身处何位,忧国之心不改。“贞观开元在目前”既是愿景,也是警示——若朝廷纳谏用贤,盛世可期;若仍固步自封,理想便遥不可及。这种乐观与忧虑交织的情感,凸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焦灼。初中古诗词鉴赏理解内容知识梳理情感类型 解析与初中教材示例 写作特色思乡怀人 多借 “月”“雁”“笛” 等意象传递思念。如《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借归雁表达对家乡的牵挂;《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笛声与 “折柳” 意象勾起思乡情。 常用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手法,以景衬情;善用 “月”“雁” 等传统意象营造氛围,语言含蓄委婉,如李白《静夜思》以白描手法勾勒思乡场景,情感真挚自然。送别惜别 通过设宴、折柳、叮嘱等场景,流露不舍与祝福。如《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劝酒细节体现深厚情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 “孤帆远影碧空尽” 的目送场景,含蓄表达惜别之意。 常运用细节描写、寓情于景手法,以 “柳”“酒” 等意象强化离别氛围;部分作品采用直抒胸臆,如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突破传统送别诗伤感基调,语言豪迈旷达。忧国忧民 常结合时代背景,抒发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关切。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沦陷后的长安景象,展现忧国之痛;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直抒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多运用对比、象征手法,如 “国破” 与 “山河在” 形成强烈反差;语言沉郁顿挫(如杜甫)或质朴刚健(如范仲淹),通过议论抒情升华主题,增强感染力。壮志豪情 多描绘建功立业的渴望或逆境中的不屈精神。如《行路难 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借典故表达冲破困境的信念;《江城子 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以挽弓射狼展现报国之志。 常使用夸张、用典手法,如 “会挽雕弓如满月” 的夸张,凸显豪迈气概;语言雄浑奔放,节奏铿锵有力,通过想象与直抒胸臆,展现诗人的远大抱负与自信。感怀身世 因人生境遇变迁(如贬谪、战乱),抒发孤独、失意或豁达之情。如李清照《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道尽南渡后物是人非的悲愁;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借月色自嘲,暗含贬谪后的旷达。 或细腻婉约(如李清照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化抽象为具体),或幽默诙谐(如苏轼借 “闲人” 调侃处境);多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感层次丰富。山水田园之乐 描绘自然美景或田园生活,表达闲适、恬淡心境。如陶渊明《饮酒 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勾勒悠然自得的隐居画面;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以清新笔触展现山居的静谧美好。 注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如王维诗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语言清新淡雅,多用白描手法,营造如诗如画的意境,寄托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精神追求。中考“古诗词鉴赏理解内容” 解题技巧及常见误区一、解题技巧(一)精准审题,明确方向仔细研读题干,用不同符号圈画核心信息。遇到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营造的意境”,需重点关注 “诗句”“意境”,既要引用原句,又要从意象组合角度解析氛围;若题干提及 “对比两首诗的情感差异”,则需快速定位两首诗的情感关键词,避免只答其一。(二)分层剖析,由浅入深1.字词突破:优先攻克生僻字词、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如《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中,“卑鄙” 是古今异义词,需结合语境解释为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对于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类互文句,要整合理解为 “将士们历经多年征战,有的牺牲,有的归来”。2.意象解码:识别意象象征义并分析组合逻辑。例如《渔家傲 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 表思乡,“塞下”“秋” 渲染苍凉,共同构建出戍边将士的孤寂氛围。3.情感提炼:结合题材、抒情句与背景,确定情感基调。田园诗多闲适,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边塞诗或豪迈或愁苦,如岑参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体现戍边艰辛。(三)巧用资源,辅助理解若题目提供作者生平(如苏轼多次被贬)、创作背景(如安史之乱),需主动关联诗句。比如李清照《武陵春》创作于南渡后,结合其颠沛流离的经历,更易理解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中深沉的悲愁。(四)规范作答,逻辑清晰采用 “观点 + 分析” 结构:先点明核心结论(如 “本诗表达了思乡之情”),再引用诗句具体分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借暮色与江水,烘托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分点时可用 “①②③” 或小标题,确保条理分明。二、常见误区(一)脱离语境,望文生义部分考生仅凭字词字面义理解,忽视上下文关联。例如将《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的 “笼” 简单译为 “笼罩”,却未结合后句 “夜泊秦淮近酒家”,体会其营造的朦胧、压抑氛围,该字实则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基调。(二)过度解读,主观臆断未立足文本,随意添加个人想象。如分析王维《山居秋暝》时,强行赋予 “空山新雨后” 政治隐喻,忽略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纯粹喜爱;或在无提示情况下,将写景诗过度解读为忧国忧民,偏离诗歌原意。(三)遗漏要点,概括不全分析多维度内容时顾此失彼。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部分考生仅关注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济世情怀,忽略前文 “自经丧乱少睡眠” 体现的战乱之痛与个人生活困境,导致情感解读片面。(四)术语误用,表述空洞混淆表现手法概念,如将 “借景抒情”(侧重借景表达情感,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与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如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混用;或堆砌 “豪放”“婉约” 等词,却未解释诗句如何体现,如评价李白诗 “豪放”,却未分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夸张手法与磅礴气势。中考“古诗词鉴赏理解内容”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题型分类 经典例题 思路解析 答题模板字词含义理解题 分析《望岳》“造化钟神秀” 中 “钟” 字的妙处 1. 解释字面意思 → 2. 分析语境作用 → 3. 点明情感效果 ①释本义:“钟” 本义是聚集。②析语境:诗中写大自然聚集神奇秀丽,突出泰山之美。③明效果:表达诗人对泰山的赞叹。意象意境分析题 赏析《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营造的意境 1. 罗列核心意象 → 2. 描绘画面场景 → 3. 概括意境情感 ①列意象:选取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②描画面:勾勒出萧瑟凄凉的秋景。③概意境:营造孤寂愁苦的氛围,表达游子思乡之情。情感主旨概括题 《过零丁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确定情感类型 → 2. 结合诗句分析 → 3. 提炼核心主旨 ①点情感:表达爱国忠诚与视死如归的气节。②引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③结主旨:展现诗人宁死不屈的崇高追求。内容要点归纳题 《钱塘湖春行》从哪些方面描写早春景象? 1. 划分描写角度 → 2. 提炼具体内容 → 3. 分点简洁概括 ①分角度:从水面、早莺、新燕、春泥、浅草等方面。②简概括:春水初涨、莺燕争暖、春草萌发,展现早春生机。对比赏析题 比较《送元二使安西》与《芙蓉楼送辛渐》送别情感的异同 1. 寻找共性情感 → 2. 分析差异表达 → 3. 分点对比说明 ①述相同:都表达对友人的不舍。②析不同:《送元二》借劝酒表牵挂;《芙蓉楼》以 “冰心玉壶” 明高洁志向。手法与内容结合题 《行路难 其一》中 “长风破浪会有时” 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1. 判断手法类型 → 2. 分析诗句体现 → 3. 说明表达效果 ①明手法:运用典故(宗悫 “乘长风破万里浪”)。②联诗句:表达诗人相信终能实现抱负。③谈作用:突出乐观自信,深化主题。1.(2025·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唐]崔曙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①谁能识?河上仙翁②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③,陶然共醉菊花杯。【注释】①关门令尹:指尹喜,相传他曾在函谷关迎候老子。②河上仙翁:指河上公,传说他是汉文帝时的仙人。③彭泽宰:指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登望仙台的时间是清晨,“汉文皇帝”为全诗定下了怀古的基调。B.颔联中“三晋云山”“二陵风雨”描绘出山河的壮阔,暗含着历史的沧桑。C.颈联中“关门令尹”“河上仙翁”,诗人以此两位古人自比,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感。D.尾联诗人想要寻找像陶渊明那样的人,一起饮酒赏菊,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答案】C【导语】《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借登望仙台所见之景怀古思今。首联点明登临时间与地点,颔联绘山河壮阔,颈联叹古人难寻,尾联欲效陶渊明隐逸。全诗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体,含蓄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C.颈联“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引用了尹喜迎接老子和河上公消失无踪的典故。诗人借典故表达神仙难遇、求仙虚妄的感慨,转而寄托于现实中的友情与隐逸之乐,而非抒发个人怀才不遇。选项中“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感”理解有误;故选C。2.(2025·河南驻马店·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中秋晚会上,小博同学想演唱这首词,他认为从这首词中能感受到苏轼那份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豁达与智慧,请结合这首词的下阕分析小博观点的合理性。【答案】示例: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个人思念之苦转化为对人生规律的哲思,突破狭隘的自我情感,超越自我,以宇宙视角观照人间缺憾,超越时代,展现坦然接纳人生无常的豁达。②借“千里共婵娟”之愿,以明月为纽带联结分离之人,将空间距离转化为诗意共鸣。此举跳出了“相聚即圆满”的传统观念,以精神相通超越时空限制,彰显超越时代的豁达。【导语】此词借中秋明月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悟。上阕写对月宫的向往与矛盾,下阕以“人有悲欢离合”等句将个人情怀升华为哲理思考,结句“但愿人长久”尽显豁达超脱,兼具浪漫想象与理性光辉,是苏轼豪放词风与旷达胸襟的经典体现。【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理解。结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可知,苏轼从自身因与弟弟苏辙分离而产生的思念之苦中抽离出来,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对人生普遍规律的思考。他把人生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圆缺相类比,指出这种缺憾是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的客观存在。由此可知,苏轼突破了个人情感的局限,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人生的不圆满,不再执着于当下的痛苦,这种以宇宙万物规律来看待人生的态度,既超越了自我的狭隘情感,也超越了当时的时代认知,展现出坦然接受人生无常的豁达。结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苏轼在词的结尾处,不再纠结于现实中与亲人的分离,而是以“共婵娟”(共赏明月)的美好愿望,将分隔两地的人们在精神上联结起来。他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念中只有相聚才是圆满的想法,而是认为即使相隔千里,只要能够共同欣赏同一轮明月,彼此的思念与牵挂就能得到寄托。由此可知,苏轼通过诗意的表达,以精神上的共鸣打破了空间距离的限制,这种超越时空的思维方式,体现出超越时代的豁达与智慧。3.(2025·河南平顶山·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首诗交织着诗人的种种痛苦和强烈的渴望,请根据诗歌内容写出你的理解。【答案】诗人叙写秋风破屋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借此反映“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时代的苦难,渴望出现高大坚实的房屋,庇护“天下寒士”。【导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秋风破屋起笔,描绘顽童抱茅、雨夜屋漏之景,由个人苦难推及天下寒士,“安得广厦”的呼喊彰显忧国忧民情怀。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质朴,情感沉郁悲壮,展现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赏析。根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知,诗人生动描绘了秋风猛烈,卷走茅屋茅草的情景,这是物质居所遭受的直接破坏;“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体现出诗人因年老无力,连茅草都被孩童抢夺;“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写出布被陈旧冰冷,孩子睡觉把被里蹬破,是生活的寒冷困顿;“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描绘出茅屋漏雨,没有干燥之处,雨下个不停,是居住环境的恶劣;“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则表明自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战乱而长期失眠,在这长夜中,屋漏沾湿,更是难以挨到天亮,是精神上因战乱和现实困境的痛苦。诗人由个人遭遇联想到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渴望有千万间广厦庇护天下贫寒之士,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着广泛的住房问题和贫困现象;“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甘愿自己茅屋破陋冻死,也要让天下寒士得暖,凸显出社会的不公,以及诗人对改变这种现实的强烈愿望,而这背后正是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真实写照。诗人的渴望具体表现为对物质居所的期盼,即希望有“广厦千万间”,且“风雨不动安如山”,能为天下寒士提供稳固的住所;在精神层面,希望天下寒士都能“俱欢颜”,摆脱贫困和苦难,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这体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4.(2025·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送国棋王逢①杜牧玉子纹楸一路饶②,最宜檐雨竹萧萧。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柱史③,鏖兵不羡霍嫖姚④。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注释】①此诗作于围棋国手王逢赴京师参加棋会之际。②饶:围棋术语,指让棋。唐代围棋有让对方先着一棋的习惯。③周柱史:指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④霍嫖姚;指西汉名将霍去病。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竹萧萧”以屋外环境的清凉幽静凸显对弈中棋者的专注与棋形的紧张。B.颔联用“春泉长”“野火烧”来表现棋形攻守之势的变化过程,充满了画面感。C.颈联以“周柱史”“霍嫖姚”两典故表现了王逢下棋时既坚守规则又勇猛无畏。D.尾联“得年七十更万日”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长期对弈、共度余生的愿景。【答案】D【导语】这首诗以围棋为媒,展现了杜牧对友人王逢棋艺的赞赏与惜别之情。诗中通过“檐雨竹萧萧”的幽静氛围、“春泉长”“野火烧”的棋势变化,以及老子、霍去病等典故,既描绘了棋局的精妙,又暗喻了人生如棋的哲理。尾联“与子期于局上销”更显诗人对知音相伴的珍视,意境深远。【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有误,尾联“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结合注释可知此诗作于王逢赴京师参加棋会之际,这里是诗人对王逢的美好祝愿,希望王逢长寿,将来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一起在棋局上度过,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和对未来相聚下棋的期许,并非是“希望与友人长期对弈、共度余生”这种共度日常生活的愿景。故选D。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6:古诗词鉴赏之理解内容(讲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同时,要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助意象把握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情感主旨。例如通过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自然意象,体会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通过边塞诗中的烽火、羌笛等,感受诗人的报国壮志或思乡之情等3。还要能够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特点、人物感情态度等进行概括。1.文本基础信息提取考查对诗词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的精准定位,如判断《黄鹤楼》中 “日暮乡关何处是” 的抒情场景。关注特殊语言现象的理解,如互文(“烟笼寒水月笼沙”)、用典(“怀旧空吟闻笛赋”)、倒装(“竹喧归浣女”)等,需结合语境还原语义逻辑。2.意象与意境的分析识别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如 “梅花” 喻高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杜鹃” 表哀愁(“杜鹃啼血猿哀鸣”)。分析意象组合营造的意境,如柳永《雨霖铃》中 “寒蝉”“长亭”“骤雨” 叠加,构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需用 “孤寂”“伤感” 等词概括意境特点。3.情感与主旨的解读结合诗人经历与创作背景,区分不同题材的情感倾向:边塞诗多壮志或乡愁(“浊酒一杯家万里”),田园诗多闲适(“采菊东篱下”),怀古诗多兴亡之叹(“旧时王谢堂前燕”)。 辨析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人生自古谁无死”)与间接抒情(“江枫渔火对愁眠” 借景抒情),需准确判断情感的表达方式与强度。4.内容要点的概括与整合对诗词中的景物特征、人物形象、事件经过进行归纳,如概括《钱塘湖春行》中 “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早春景象特点(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结合诗句逻辑关系整合信息,如苏轼《水调歌头》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需关联 “借月喻人” 的类比逻辑,提炼 “豁达面对人生起伏” 的主旨。1.字词含义理解题提问示例:“大漠孤烟直” 中 “孤烟” 在诗中的具体所指是什么?结合全诗,分析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中 “可怜” 一词的含义。2.意象意境分析题提问示例:诗中 “月”“雁” 等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从意象组合角度,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的画面特点。3.内容要点概括题提问示例:请概括诗歌描绘的季节景象,并分析其特征。诗歌从哪些方面描写主人公的生活状态?请简要归纳。4.情感主旨探究题提问示例:诗人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结合背景,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主旨。5.手法与内容结合题提问示例: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表达内容有何作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请结合诗句分析。1.选材范围拓展:从以往聚焦唐宋名家诗作,逐渐向各朝代、各流派作品延伸。除经典诗词,一些小众诗人或特定时期反映社会风貌、文化特色的作品可能进入考查视野。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描绘战乱流离、文人风骨的诗词,或是明清之际展现市井生活、思想变革的诗作。这要求考生扩大阅读面,积累不同风格、题材的古诗词。2.考查深度增加:不再局限于诗词表面意思理解,而是深挖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诗人情感的复杂层次。以杜甫《春望》为例,不仅考查对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景象的理解,还可能要求结合安史之乱背景,分析诗人忧国忧民又心系家人的多重复杂情感,以及诗中体现的儒家 “仁” 的思想对诗人创作的影响。3.题型创新多元:除传统字词含义、意象意境、情感主旨等题型,可能出现跨文本对比阅读题,如将古诗词与同一主题的现代诗歌、散文对比,分析不同时代作者对相同意象运用及情感表达的差异;或是设置情境应用题,给出特定生活场景,让考生选择合适古诗词来描述,考查对诗词理解的灵活运用能力。4.关联现实生活:命题会注重古诗词与当下社会、个人生活的联系。例如给出关于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现代话题,要求考生从古诗词中找出与之相关的生态理念、文化价值观念,引导考生思考古诗词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5.注重思维能力考查:强调对考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考查。比如给出对某诗词内容理解的不同观点,让考生判断正误并阐述理由;或是要求考生对诗词中存在争议的意象解读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展现思维的严密性与创新性。1.拓宽阅读广度与深度广泛涉猎:突破唐宋诗词局限,系统阅读各朝代、各流派作品,如魏晋隐逸诗、明清讽喻诗等,熟悉不同时代的文化语境与创作风格。精读经典:对名家名篇进行 “文本细读”,分析字词锤炼、意象组合与情感层次,例如反复研读杜甫 “三吏三别”,理解其 “诗史” 特质。2.夯实知识储备梳理文化常识:整理古代常见意象(如 “鸿雁” 表思乡、“捣衣” 喻牵挂)、典故(如 “庄生梦蝶”“精卫填海”)及其文化内涵,建立知识体系。积累历史背景:结合诗人生平与时代背景,理解创作动机,例如将李清照南渡前后作品对比,把握其情感变化逻辑。3.强化思维训练提升逻辑分析能力:针对对比阅读、争议观点类题型,学习多角度分析文本,通过模拟题练习提炼论点、组织论据。培养批判性思维:对诗词解读提出个人见解,尝试从新视角解读经典,如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李清照词中的自我意识。4.掌握答题技巧规范作答步骤:按 “审题 — 定位 — 分析 — 整合” 流程答题,如回答意境题时,先点明意象,再描绘画面,最后概括情感。强化语境意识:避免孤立理解字词,结合上下句及全诗主旨作答,例如理解 “欲语泪先流” 中 “欲语” 的复杂情绪,需关联前句 “物是人非事事休”。5.注重现实联结挖掘古今价值:主动思考古诗词中的生态观、家国情怀等内容与当代生活的联系,积累跨领域素材,如用 “天人合一” 解读环保主题。训练灵活迁移:通过情境应用类题目,锻炼将诗词内容与现实场景匹配的能力,提升知识运用的敏捷性。考点1:字词与语句理解解析:该考点着重考查对诗词中字词的准确释义、特殊句式(倒装、互文、用典等)的识别与理解,以及语句逻辑关系的梳理。需结合注释、上下文语境推断字词的深层含义,例如 “怀旧空吟闻笛赋” 中 “闻笛赋” 是运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怀念。此外,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类互文句式,需综合理解为 “不因外物和自身境遇而或喜或悲”。答题模板:首先明确字词的本义(如字典中的解释);接着结合诗句具体语境,分析其语境义,说明在句中所指或表达的内容;最后阐述该字词在表情达意、结构作用等方面的效果,如 “XX” 本义是 XX,在诗中意为 XX,通过 XX 手法(若有则点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XX 场景 / 表现了 XX 特点,为下文 XX 情感的抒发 / 内容的展开做铺垫。【例题剖析】(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西江月·中秋和子由①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①此词作于苏轼被贬之时。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以疑问起句,用“几度”与“一场”对仗,慨叹世事变迁、人生如梦。B.词人中秋深夜难眠,听廊下树叶在夜风中沙沙作响,眉头鬓角尽染岁月的风霜。C.“酒贱”是“客少”之因,词人被贬生活困窘,只能劣酒待客,因此友人渐疏。D.“月明”一句既写乌云遮月的自然景象,也暗指词人遭受排挤打压的仕途经历。2.同是苏轼写于中秋的词,本词情感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答案】1.C 2.①《西江月》更愁苦,如“孤光”侧重抒发离别的孤寂,“凄然北望”写出被贬的悲凉。②《水调歌头》整体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兄弟相聚的期许,对天下人团圆的美好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体现对人生起伏的坦然接受)【导语】苏轼此词以中秋夜为背景,通过“大梦”“秋凉”等意象,展现被贬后的孤寂苍凉。“酒贱客少”“月明云妨”暗喻仕途坎坷,结尾“凄然北望”将思亲与失意交织。全词虚实相生,以景写情,体现其“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1.本题考查对词的理解和赏析。C.“酒贱常愁客少”并非指因酒劣而客人少,结合注释“此词作于苏轼被贬之时”可知,是借“酒贱”暗喻自身境遇落魄,被贬后身份低微,导致门庭冷落。此句重在表现世态炎凉,而非直接因果。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西江月》以“世事一场大梦”开篇,奠定悲凉基调。“酒贱常愁客少”直陈被贬困境,“把盏凄然北望”通过动作描写,展现政治失意的孤寂。全词充满“秋凉”“孤光”“凄然”等冷色调意象。《水调歌头》虽有“不应有恨”的短暂矛盾,但最终以“千里共婵娟”升华,既表达对兄弟相聚的期许,又是对天下人团圆的美好祝愿,是用月之永恒消解人生短暂,且体现“阴晴圆缺”的辩证哲思,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反映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可见,《西江月》更愁苦,《水调歌头》整体豁达明朗。考点2:意象与意境分析解析:意象是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该考点要求考生识别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如 “雁” 常表思乡、“菊” 喻高洁),分析意象组合所营造的氛围。同时,要透过意象描绘的画面,把握诗词整体意境,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 “枯藤”“老树”“昏鸦” 等意象组合,勾勒出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图,营造出孤寂漂泊的意境。答题模板:先列举诗中出现的关键意象;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些意象共同构成的画面;最后准确概括意境特点(可用两个四字词语,如雄浑壮阔、清幽静谧等)。示例:诗中选取了 XX、XX、XX 等意象,描绘出一幅 XX(具体场景,如夕阳下荒凉的古道上,瘦马独行)的画面,营造出 XX(孤寂凄凉)的意境,烘托出诗人 XX 的情感。【例题剖析】(2025·广西南宁·三模)阅读诗歌,完成小题。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展现了清晨旅店外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的情景,巧妙点题。B.颈联写天未大亮,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衬托游子的欣喜。C.尾联写梦中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的情景,与前诗虚实相映。D.温庭筠诗多辞藻华丽,风格浓艳,但此诗语言明净,洗练质朴。6.南朝刘勰认为,意象的建构与表现是文学与诗词的准绳之一,请结合《商山早行》的颔联,分析其意象选取与组合的精妙之处。【答案】5.B 6.颔联选取了“鸡声”“月”“板桥”“霜”等意象,运用白描/视听结合手法,构成一幅深秋清晨的清冷画面/营造了清冷、孤寂、冷寂的氛围,展现出游子早行的辛苦/漂泊在外的孤寂/浓浓的思乡之情。【导语】《商山早行》以“早行”为主线,精选鸡声、月、霜等意象,白描勾勒深秋早行图。视听结合营造孤寂氛围,虚实相生抒羁旅愁思,语言洗练,迥异温词浓艳风,尽显游子悲乡之情。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结合“枳花明驿墙”可知,“明”字在这里是“使……明亮”的意思,描绘了枳花在黎明时分的光线中显得格外耀眼的景象。但这种景象并非衬托游子的欣喜,而是以枳花的明艳反衬出行的早和游子的孤独寂寥,游子在旅途中看到这样的景色,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和漂泊的伤感。由此可知,选项中“衬托游子的欣喜”理解有误;故选B。6.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画面。结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知,意思是: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诗句中选取了“鸡声”这一听觉意象,清晨旅店外的鸡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以声衬静;同时选取了“月”“板桥”“霜”等视觉意象,残月高悬,覆盖着白霜的板桥之上留有人迹。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将这些意象不加修饰地罗列组合,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幅深秋清晨的清冷画面。由此可知,这些意象的选取与组合,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生动展现出游子早行时的辛苦,以及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感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没有直接抒情,却通过意象组合含蓄地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体现了意象建构与表现在诗词创作中的精妙作用,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羁旅途中的心境。考点3:情感与主旨提炼解析:此考点依据诗词题材、抒情语句、景事描写等,判断诗人的情感倾向与作品的思想内涵。不同题材的诗词情感各有特点,如送别诗多表达不舍与祝福,边塞诗常体现壮志豪情或征人愁思。需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如 “愁”“喜”“恨”)和具体描写,深入分析情感层次与主旨。答题模板:先点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类型(如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壮志未酬之感等);接着选取具体诗句,分析诗句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该情感;最后总结作品主旨,如诗人通过 XX(具体诗句或内容),抒发了 XX 之情,表达了对 XX(人生、社会现象等)的 XX(看法、感慨或追求),揭示了 XX 的主题。【例题剖析】(2025·北京海淀·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③。注释:①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为了收复中原,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未被采纳。吕叔潜,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②(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③(斫(zhuó)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斫,砍。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描写了分食牛肉、演奏军乐、沙场阅兵的军旅生活。B.《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C.《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直下看”指目光一直往下看,这看似简单的口语化表达增加了词作的趣味。D.《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8.结合画线句说说两首词的结尾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案】7.B 8.《破阵子》以“可怜白发生”叹壮志未酬;《太常引》以“斫去桂婆娑”盼扫清障碍,两词结尾皆表报国情怀。【导语】两首词均以白发为引,《破阵子》壮志未酬悲慨苍凉,《太常引》借月抒怀寄寓理想,辛词豪放中见沉郁,浪漫里藏锋芒。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表现手法。B.《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意思是一轮中秋夜的明月,洒下如金波般的光影缓缓转动,就像一面重新打磨过的飞天明镜,描绘出中秋明月皎洁、圆润且光影流转的美妙景象。“转”字形象地写出了中秋月缓缓移动的动态,“又”字则强调了时光的流转,多年过去又到中秋。但这两句主要是在描绘中秋夜月的美好与明亮,并非奠定“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的感情基调。词作的感情基调是借月抒发壮志难酬、渴望收复中原的情怀等;故选B。8.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尾“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词的前面部分描绘了一幅豪迈壮阔的军旅生活画面和激烈的战斗场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意思是醉意中挑亮油灯细看佩剑,梦中又回到了号角声震天的军营。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响塞外的悲凉乐曲,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弦像惊雷一样震响。展现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然而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直接将词人从梦境拉回到现实,前面的一切壮志和理想都因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无法实现,强烈地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表达了词人对年华老去、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不能在有生之年实现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理想的深深遗憾和悲愤。词人一生主张抗金,却屡遭排挤和打击,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无处挥洒,“可怜白发生”正是他这种复杂情感的集中体现。《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结尾“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砍去月中那婆娑的桂树枝叶,人们都说,这样月光会更加清澈明亮。此句运用象征和想象的手法。“桂婆娑”在传统文化中,月宫里的桂树象征着阻碍光明、阻碍理想实现的力量。在词中,它象征着南宋朝廷中主和派等阻碍抗金复国力量的势力。词人想象着砍去月宫中婆娑的桂树,这样月光就会更加明亮,寓意着扫清这些阻碍势力,让国家能够走向光明,实现统一。表达了词人渴望扫清一切阻碍抗金事业的势力,为国家创造一个光明的前景,实现自己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同时,也体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民族未来的美好憧憬。两首词的结尾虽然手法不同,但都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报国情怀。《破阵子》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太常引》通过象征和想象,表达盼扫清障碍、实现理想的决心,二者都围绕着词人报效国家这一核心情感展开。考点4:背景与深层解读解析: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及时代环境,挖掘诗词的深层意蕴。诗人的际遇变化会影响创作风格与情感表达,如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作品多蕴含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通过了解背景,能更准确理解诗词中隐晦的情感与寄托。答题模板:首先简要阐述与诗词相关的背景信息(诗人经历、时代背景等);然后将背景与具体诗句相联系,分析诗句如何体现背景对诗人创作的影响;最后解读诗词深层内涵,如因 XX(背景事件),诗人在 “XX” 句中,借 XX(具体意象、事件等),委婉地表达了 XX 的复杂情感,暗含对 XX 的 XX(批判、期望等),深化了 XX 的主题。【例题剖析】(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忧国①陆游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③火未然。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④。群公⑤亦采刍荛⑥否?贞观开元在目前。【注】①此诗作于1194年诗人居于故乡山阴时。1189年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六年。②华颠:白头。③虞:忧患。④拘挛:拘束,拘泥。⑤群公:指群臣官员。⑥刍荛:泛指草野之人。3.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恩许”表面看是得上恩准,但从诗人“忧国”情怀来看,“恩许”是被罢黜的反语,表达出诗人对朝廷的怨恨之意。B.颔联采用比喻手法,表明诗人虽经六年涵养身心,但仍然担忧国家局势像火还未燃起之前一样危机四伏。C.颈联点出朝臣因朝廷禁忌不敢畅所欲言的弊端,提出广开言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建议。D.整首诗紧扣“忧国”,先写为何而忧,再写如何解忧,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诗人的情感。4.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3.A 4.尾联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群臣能够采纳草野之人的意见,从而实现如贞观、开元时期那样的盛世的理想,体现了诗人对贤明政治的向往、对纳谏用贤的呼吁以及深切的忧国之情。【导语】陆游《忧国》以归隐六年起笔,表面写耕读养心,实则暗藏“冰释火燃”的忧国焦虑。颈联直指朝政弊端,尾联以“刍荛”“贞观”之典,既流露对草野之谏的期待,又暗含盛世难再的怅惘。全诗在隐逸表象下奔涌着谏臣热血,形成“外冷内热”的独特张力,典型体现放翁晚年“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士人情怀。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A.首联“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大意是:承蒙皇恩准许归山已过六年,我发誓要靠农耕来度过晚年。“恩许”在此处并非“被罢黜的反语”,也不能体现“对朝廷的怨恨之意”。结合注释可知,诗人1189年被劾罢官,“恩许还山”是对罢官还乡的委婉说法,虽隐含无奈,但更多是借“耕稼”表明退隐之志。诗人的情感核心是“忧国”,而非对朝廷的怨恨,此选项过度解读了诗人的情绪;故选A。4.本题考查对诗句思想情感的分析概括。尾联“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大意是:诸位公卿是否愿意采纳草野百姓的意见?若能如此,贞观、开元那样的盛世就近在眼前了。“刍荛”,原指割草打柴的人,此处代指草野百姓、底层士人。“贞观开元”,分别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是唐代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的象征,此处作为理想治世的标杆。诗人将“贞观开元”与当下朝政对比,暗指南宋朝廷因循守旧、闭塞言路,难以再现盛唐气象。通过对历史盛世的憧憬,委婉表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体现了诗人对贤明政治的向往。南宋中后期,士大夫阶层固化严重,寒门人才难以晋升,朝政被少数官僚集团垄断。诗人以“群公亦采刍荛否”的反问,直指时弊——若群臣拒绝倾听底层声音,便无法打破“拘挛”的人才困境。“群公亦采刍荛否”表达了作者对纳谏用贤的呼吁。根据注释可知,诗人此时已退隐六年,身为草野之人却仍心系国事,表明无论身处何位,忧国之心不改。“贞观开元在目前”既是愿景,也是警示——若朝廷纳谏用贤,盛世可期;若仍固步自封,理想便遥不可及。这种乐观与忧虑交织的情感,凸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焦灼。初中古诗词鉴赏理解内容知识梳理情感类型 解析与初中教材示例 写作特色思乡怀人 多借 “月”“雁”“笛” 等意象传递思念。如《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借归雁表达对家乡的牵挂;《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笛声与 “折柳” 意象勾起思乡情。 常用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手法,以景衬情;善用 “月”“雁” 等传统意象营造氛围,语言含蓄委婉,如李白《静夜思》以白描手法勾勒思乡场景,情感真挚自然。送别惜别 通过设宴、折柳、叮嘱等场景,流露不舍与祝福。如《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劝酒细节体现深厚情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 “孤帆远影碧空尽” 的目送场景,含蓄表达惜别之意。 常运用细节描写、寓情于景手法,以 “柳”“酒” 等意象强化离别氛围;部分作品采用直抒胸臆,如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突破传统送别诗伤感基调,语言豪迈旷达。忧国忧民 常结合时代背景,抒发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关切。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沦陷后的长安景象,展现忧国之痛;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直抒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多运用对比、象征手法,如 “国破” 与 “山河在” 形成强烈反差;语言沉郁顿挫(如杜甫)或质朴刚健(如范仲淹),通过议论抒情升华主题,增强感染力。壮志豪情 多描绘建功立业的渴望或逆境中的不屈精神。如《行路难 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借典故表达冲破困境的信念;《江城子 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以挽弓射狼展现报国之志。 常使用夸张、用典手法,如 “会挽雕弓如满月” 的夸张,凸显豪迈气概;语言雄浑奔放,节奏铿锵有力,通过想象与直抒胸臆,展现诗人的远大抱负与自信。感怀身世 因人生境遇变迁(如贬谪、战乱),抒发孤独、失意或豁达之情。如李清照《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道尽南渡后物是人非的悲愁;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借月色自嘲,暗含贬谪后的旷达。 或细腻婉约(如李清照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化抽象为具体),或幽默诙谐(如苏轼借 “闲人” 调侃处境);多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感层次丰富。山水田园之乐 描绘自然美景或田园生活,表达闲适、恬淡心境。如陶渊明《饮酒 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勾勒悠然自得的隐居画面;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以清新笔触展现山居的静谧美好。 注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如王维诗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语言清新淡雅,多用白描手法,营造如诗如画的意境,寄托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精神追求。中考“古诗词鉴赏理解内容” 解题技巧及常见误区一、解题技巧(一)精准审题,明确方向仔细研读题干,用不同符号圈画核心信息。遇到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营造的意境”,需重点关注 “诗句”“意境”,既要引用原句,又要从意象组合角度解析氛围;若题干提及 “对比两首诗的情感差异”,则需快速定位两首诗的情感关键词,避免只答其一。(二)分层剖析,由浅入深1.字词突破:优先攻克生僻字词、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如《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中,“卑鄙” 是古今异义词,需结合语境解释为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对于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类互文句,要整合理解为 “将士们历经多年征战,有的牺牲,有的归来”。2.意象解码:识别意象象征义并分析组合逻辑。例如《渔家傲 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 表思乡,“塞下”“秋” 渲染苍凉,共同构建出戍边将士的孤寂氛围。3.情感提炼:结合题材、抒情句与背景,确定情感基调。田园诗多闲适,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边塞诗或豪迈或愁苦,如岑参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体现戍边艰辛。(三)巧用资源,辅助理解若题目提供作者生平(如苏轼多次被贬)、创作背景(如安史之乱),需主动关联诗句。比如李清照《武陵春》创作于南渡后,结合其颠沛流离的经历,更易理解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中深沉的悲愁。(四)规范作答,逻辑清晰采用 “观点 + 分析” 结构:先点明核心结论(如 “本诗表达了思乡之情”),再引用诗句具体分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借暮色与江水,烘托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分点时可用 “①②③” 或小标题,确保条理分明。二、常见误区(一)脱离语境,望文生义部分考生仅凭字词字面义理解,忽视上下文关联。例如将《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的 “笼” 简单译为 “笼罩”,却未结合后句 “夜泊秦淮近酒家”,体会其营造的朦胧、压抑氛围,该字实则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基调。(二)过度解读,主观臆断未立足文本,随意添加个人想象。如分析王维《山居秋暝》时,强行赋予 “空山新雨后” 政治隐喻,忽略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纯粹喜爱;或在无提示情况下,将写景诗过度解读为忧国忧民,偏离诗歌原意。(三)遗漏要点,概括不全分析多维度内容时顾此失彼。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部分考生仅关注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济世情怀,忽略前文 “自经丧乱少睡眠” 体现的战乱之痛与个人生活困境,导致情感解读片面。(四)术语误用,表述空洞混淆表现手法概念,如将 “借景抒情”(侧重借景表达情感,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与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如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混用;或堆砌 “豪放”“婉约” 等词,却未解释诗句如何体现,如评价李白诗 “豪放”,却未分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夸张手法与磅礴气势。中考“古诗词鉴赏理解内容”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题型分类 经典例题 思路解析 答题模板字词含义理解题 分析《望岳》“造化钟神秀” 中 “钟” 字的妙处 1. 解释字面意思 → 2. 分析语境作用 → 3. 点明情感效果 ①释本义:“钟” 本义是聚集。②析语境:诗中写大自然聚集神奇秀丽,突出泰山之美。③明效果:表达诗人对泰山的赞叹。意象意境分析题 赏析《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营造的意境 1. 罗列核心意象 → 2. 描绘画面场景 → 3. 概括意境情感 ①列意象:选取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②描画面:勾勒出萧瑟凄凉的秋景。③概意境:营造孤寂愁苦的氛围,表达游子思乡之情。情感主旨概括题 《过零丁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确定情感类型 → 2. 结合诗句分析 → 3. 提炼核心主旨 ①点情感:表达爱国忠诚与视死如归的气节。②引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③结主旨:展现诗人宁死不屈的崇高追求。内容要点归纳题 《钱塘湖春行》从哪些方面描写早春景象? 1. 划分描写角度 → 2. 提炼具体内容 → 3. 分点简洁概括 ①分角度:从水面、早莺、新燕、春泥、浅草等方面。②简概括:春水初涨、莺燕争暖、春草萌发,展现早春生机。对比赏析题 比较《送元二使安西》与《芙蓉楼送辛渐》送别情感的异同 1. 寻找共性情感 → 2. 分析差异表达 → 3. 分点对比说明 ①述相同:都表达对友人的不舍。②析不同:《送元二》借劝酒表牵挂;《芙蓉楼》以 “冰心玉壶” 明高洁志向。手法与内容结合题 《行路难 其一》中 “长风破浪会有时” 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1. 判断手法类型 → 2. 分析诗句体现 → 3. 说明表达效果 ①明手法:运用典故(宗悫 “乘长风破万里浪”)。②联诗句:表达诗人相信终能实现抱负。③谈作用:突出乐观自信,深化主题。1.(2025·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唐]崔曙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①谁能识?河上仙翁②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③,陶然共醉菊花杯。【注释】①关门令尹:指尹喜,相传他曾在函谷关迎候老子。②河上仙翁:指河上公,传说他是汉文帝时的仙人。③彭泽宰:指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登望仙台的时间是清晨,“汉文皇帝”为全诗定下了怀古的基调。B.颔联中“三晋云山”“二陵风雨”描绘出山河的壮阔,暗含着历史的沧桑。C.颈联中“关门令尹”“河上仙翁”,诗人以此两位古人自比,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感。D.尾联诗人想要寻找像陶渊明那样的人,一起饮酒赏菊,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2.(2025·河南驻马店·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中秋晚会上,小博同学想演唱这首词,他认为从这首词中能感受到苏轼那份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豁达与智慧,请结合这首词的下阕分析小博观点的合理性。3.(2025·河南平顶山·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首诗交织着诗人的种种痛苦和强烈的渴望,请根据诗歌内容写出你的理解。4.(2025·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送国棋王逢①杜牧玉子纹楸一路饶②,最宜檐雨竹萧萧。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柱史③,鏖兵不羡霍嫖姚④。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注释】①此诗作于围棋国手王逢赴京师参加棋会之际。②饶:围棋术语,指让棋。唐代围棋有让对方先着一棋的习惯。③周柱史:指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④霍嫖姚;指西汉名将霍去病。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竹萧萧”以屋外环境的清凉幽静凸显对弈中棋者的专注与棋形的紧张。B.颔联用“春泉长”“野火烧”来表现棋形攻守之势的变化过程,充满了画面感。C.颈联以“周柱史”“霍嫖姚”两典故表现了王逢下棋时既坚守规则又勇猛无畏。D.尾联“得年七十更万日”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长期对弈、共度余生的愿景。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6:古诗词鉴赏之理解内容(讲义)学生版.docx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6:古诗词鉴赏之理解内容(讲义)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