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7:古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讲义)(学生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7:古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讲义)(学生版+解析)

资源简介

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7:古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讲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 “诵读古代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对比阅读,便是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考查形式 。它将内容、形式有联系的多首古诗词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这能综合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及课外迁移能力,助力学生在知识交叉、渗透与整合中,拓宽视野,提升学习效率,培养综合能力与思维素质。通过对比,学生能深入剖析诗词在人物形象、意象内涵、情感基调、遣词炼句、表达技巧、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异同,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
1.形象与意象分析:对比人物形象的性格、情感特质,或意象(如 “月”“柳”)的象征内涵差异,如李白与杜甫笔下 “江船” 意象的情感侧重。
2.情感主旨比较:辨析诗词情感基调(如豪放与婉约)、思想内涵的异同,如对比《春望》与《钱塘湖春行》的忧国与乐景之情。
3.表达技巧鉴别:考查修辞手法(比喻、用典)、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运用差异,如王维 “以动衬静” 与李贺 “浓墨重彩” 的手法对比。
4.语言风格体会:比较用词特点(如 “大漠孤烟直” 的雄浑与 “小楼昨夜又东风” 的细腻)及句式节奏的不同。
5.课内外迁移应用:常以 “课内 + 课外” 组合命题,考查对课内知识点(如杜甫 “沉郁顿挫” 风格)的迁移赏析能力。
1.内容、情感比较题:要求考生比较不同诗词在内容上的异同,分析所表达情感的差异。如比较两首送别诗,一首通过写西风烟雨等表现离别时的悲伤,另一首通过劝慰朋友表现离别时的乐观旷达。
2.意象、意境、形象比较题:常考查对诗词中自然景物形象等的分析,以及由景物等构成的意境的比较。如对比不同诗词中洞庭湖的景象,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平和静美。
3.语言赏析比较题:一方面考查对诗词中关键字词的赏析比较,如动词、形容词等的运用效果;另一方面考查对语言风格的比较,如朴素自然与婉约细腻、清新明丽与沉郁顿挫等风格的差异。
4.手法、技巧比较题:涉及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虚实相生)、表达方式(如抒情、描写)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方面的比较。如比较两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各自突出的观点。
一、文本组合多元化
1.跨文体融合:将古诗词与文言文、名著等文本关联,形成 “群文阅读”。例如 2023 年江苏连云港卷将古诗《陶歌》与古文《活板》《天工开物》结合,要求考生围绕 “中国创造” 主题综合分析。此类命题打破单一文本限制,强调知识迁移与综合运用。
2.多维度对比:从 “异中求同” 转向 “同中求异”,不仅比较表层异同,更注重深层思想内涵的挖掘。如 2023 年四川广安卷对比《岳阳楼记》与《黄州快哉亭记》,要求分析 “乐” 的不同内涵,需结合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深入探究。
二、能力考查综合化
1.思维深度提升:命题从 “知识复现” 转向 “思维建模”,强调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分析。例如 2024 年浙江金华卷通过 “表情包解码”“侦探法” 等策略引导学生多层次分析情感,突破浅表化解读。
2.情境化与迁移应用:设置真实情境任务,如 “班级专题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将课内知识迁移至课外文本。2023 年浙江宁波卷以 “文言文中的劝说技巧” 为主题,整合《诫子书》《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多篇文本,考查学生归纳与迁移能力。
三、核心素养导向明确
1.文化传承与理解:命题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例如选择反映地域文化或历史事件的诗词。2023 年江苏连云港卷以 “青花瓷”“活字印刷” 等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分析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凸显文化自信。
2.审美与创新能力:注重比较诗词的意境营造与语言风格,例如 2024 年甘肃临夏卷对比杜甫《月夜忆舍弟》与《秦州杂诗》,要求从感官角度和地名意象分析情感差异,体现审美鉴赏的细腻性。
四、题型设计开放化
1.开放性问题增加: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或现实情境作答。如 2023 年重庆卷要求考生结合《曹刿论战》与链接材料,分析 “古今奇人” 的共同特质,并联系实际生活谈启示。
2.多维度综合设问:从单一角度(如情感、手法)转向多维度综合比较。例如 2024 年四川眉山卷对比王士禛两首《夜雨题寒山寺》,要求从意象、情感、结构等方面全面分析异同,考查系统性思维。
五、课内外结合常态化
1.课内知识迁移:以课内诗词为基础,延伸至课外文本。例如 2024 年江西卷对比《新笋》与《咏新荷》,要求考生运用课内所学的托物言志手法分析课外诗词的创作意图。
2.跨文本互证:通过 “链接材料” 提供补充信息,如作者生平、评点等,帮助考生理解诗词背景。2023 年重庆卷结合《曹刿论战》与清代文献,要求考生综合分析人物形象,体现 “互文性” 命题思路。
六、技术赋能命题创新
1.可视化与互动性:部分模拟题尝试引入图表、注释等辅助材料,如 2024 年浙江金华卷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对比点,从 “答题模板” 转向 “思维建模”。
2.主题式整合:以大概念统摄多文本,如 “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山水诗中的人生哲思”,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系统认知。2023 年江苏连云港卷围绕 “创造之美” 整合古诗与古文,体现专题化命题趋势。
一、立足课本,构建知识体系
回归教材中的古诗词,梳理常见意象(如 “雁” 表思乡、“柳” 寓离别)、情感类型(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表达技巧(借景抒情、用典)和语言风格(豪放、婉约)。整理课内诗词的赏析笔记,搭建基础框架,为课外迁移做准备。例如,掌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手法,便能类比分析同类课外诗词。
二、强化群文阅读训练
开展专题化群文阅读,围绕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不同诗人同一题材作品、不同文体关联诗词等类型进行对比。如将杜甫的《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比,感受其在不同境遇下情感的变化;把边塞诗集中对比,总结此类诗歌的常见意象与情感内涵,培养快速捕捉文本异同的能力。
三、掌握对比阅读方法与技巧
总结 “求同存异” 的分析方法,从诗词的意象意境、情感主旨、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等维度进行比较。答题时,先明确比较角度,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比如对比两首诗的情感,需找出诗中能体现情感的关键词句,提炼概括后进行异同阐述,避免空泛表述。
四、提升思维与表达能力
针对开放性和综合性题型,加强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训练。日常练习中,多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诗词,培养批判性思维。答题时规范表述,采用 “观点 + 分析” 的结构,结合具体诗句有条理地作答,增强答案的逻辑性与完整性。
五、关注传统文化与现实情境
复习时注重积累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如节日习俗、地域文化等。同时,关注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主题,如家国情怀、人生哲理,提升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深度与迁移应用能力,以应对情境化命题。
考点1:意象与意境分析
梳理解析
意象是诗词表情达意的载体,意境则是意象组合营造的整体氛围。中考常要求对比两首诗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或意境的特点与作用。如对比 “月” 在思乡诗与离别诗中的不同情感指向,或分析 “大漠孤烟” 与 “小桥流水” 营造的意境差异。答题时需结合诗句,明确意象的内涵,体会其构建的画面感和情感基调。
答题模板
1.指出两首诗中的具体意象;2.分析意象在各自诗中的象征意义或作用(如 “×× 意象在诗中象征……,表达了…… 情感”);3. 总结意象营造的意境特点(如雄浑壮阔、孤寂凄凉);4.对比两首诗意象与意境的异同,说明其对情感表达的影响(如 “两首诗都用 ×× 意象,但甲诗营造出…… 意境,侧重表达……,乙诗则……”)。
【例题剖析】
(2025·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子陂荷花[唐]唐彦谦
十顷狂风撼曲尘①,缘堤照水露红新。
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②人。
[注]①曲尘:借指柳树、柳条。②恼:撩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联系已学课文学习新诗词,开展以下三项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朗读
2.诗歌朗读,重读某些字词可以更好地传情达意。比如杨诗第三句“无穷”一词重读,可以强化开阔感和纵深感,令人心生喜爱。朗读唐诗第四句,你认为哪个字词应重读?请说明理由。
活动二:比较
3.两首诗均描写荷花,但侧重点不同,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活动三:描写
4.“露红新”是夏日风荷图的点睛之笔,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加以描述。
【答案】2.示例:重读“更”,强调荷香最是撩人,令人沉醉。 3.示例:唐诗侧重写“荷香”,杨诗侧重写“荷色”。 4.示例:狂风中,大片大片的荷叶时起时伏,含苞待放的荷花箭时隐时现,千亩陂塘,新艳流香。
【导语】这两首荷花诗各具风韵:唐诗以“愁绝”反衬莲香撩人,通过“撼”“露”等动词展现动态美,暗含诗人微妙心绪;宋诗用“无穷碧”“别样红”的强烈视觉对比,勾勒出西湖荷花的壮阔意境。两诗一动一静,一婉约一豪放,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荷花意象谱系。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和词句的赏析。
唐诗第四句为“恰是莲香更恼人”,句意为:莲花的香气虽然美妙,但却让人感到烦恼和忧愁。
从内容情感看,“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人”,先言世间其他花气“愁绝”,而莲香“更”添撩拨。重读“更”,能突出莲香在一众花气里的独特,强调其撩人程度之深,比其他花更胜一筹,凸显诗人对莲香沉醉、格外钟情的情感;
从诗歌节奏讲,“更”字重读,可形成节奏上的顿挫,把莲香的“恼人”韵味,也就是深深吸引诗人、令其沉醉的感觉,通过声音放大传递,让听众更易感知诗人对莲香的偏爱。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黄子陂荷花》:诗中“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人”的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各种花卉的香气都带有一种愁绪,而莲花的香气更是让人心生烦恼。可见,此诗着重写荷花香气“恼人”(撩拨人),突出其独特韵味,围绕“香”与韵味展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思是: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可知,此诗聚焦莲叶的“碧”、荷花的“红”,从形态(接天无穷)与色彩角度,展现西湖六月荷花盛景;
由此可知,唐诗侧重写“荷香”,杨诗侧重写“荷色”。
4.本题考查画面描绘。
“缘堤照水露红新”的意思是:荷花沿着河堤生长,在水中映照出红色的新花。此句描绘出了带着露水的红色荷花时隐时现,分外清新俏丽 的样子。“露”点明荷花沾着露珠的状态,“红”突出荷花的色彩,“新”则强调荷花的清新娇嫩。在描述时,需要紧扣“露”“红”“新”三个特点,融入周围环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夏日风荷的独特美感。
示例:微风拂过黄子陂十顷水面,泛起层层曲尘般的涟漪。朵朵荷花沿着堤岸舒展身姿,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圆润的荷叶上滚动。刚刚绽放的荷花,宛如二八少女初施粉黛,红得鲜嫩欲滴。那抹娇艳的红,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与翠绿的荷叶相互映衬,又随着水波轻轻晃动,仿佛一幅灵动鲜活的水彩画,尽显夏日风荷的清新与柔美。
考点2:情感主旨比较
梳理解析
情感主旨是古诗词的核心,对比阅读常考查两首诗词情感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能涉及同一题材(如送别、边塞)下不同的情感倾向,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情感变化。答题时需抓住诗中直接抒情的词句,以及间接抒情的意象、场景,结合创作背景分析情感。
答题模板
1.分别概括两首诗的情感(如 “甲诗表达了…… 之情,乙诗抒发了…… 之感”);2.找出体现情感的关键词句(如 “从‘××’一句可看出……”);3.对比情感的相同点(如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4.分析情感的不同点及原因(如 “但甲诗更侧重……,乙诗则通过…… 表达了……,因诗人所处境遇不同”)。
【例题剖析】
(2025·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甲】
送李中丞①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②静,轻生一剑知③。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李中丞:名字不详。中丞是唐代官职,为御史台长官之一。②三边:在古代泛指边疆地区。③一剑知:指自己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精神只有随身的宝剑知晓。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是对李中丞过去征战经历的回忆,展现其昔日的辉煌与英勇。
B.【甲】诗“流落征南将”“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是对李中丞罢官后生活的想象,有讽刺之意。
C.【乙】词中“灯”“剑”“连营”“战马”“弓”等物都是词人当年从军时的常见之物,词人用它们描绘了军营生活及战斗场面,属于实写。
D.【乙】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2.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1.A 2.都表达了昔日的壮志豪情,而今的悲慨(落寞)与无奈。
【导语】甲诗借老将“曾驱十万师”的往昔与“罢归无旧业”的现状对比,叹英雄迟暮;乙词以“梦回沙场”的壮怀与“白发生”的现实反差,抒壮志未酬。二者均以今昔之变,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与无奈,沉郁苍凉中见赤子之心。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流落征南将”(漂泊失意的征南将军)、“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罢官后无田产,年老仍心系朝廷)、“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在茫茫江汉上,日暮时分该归向何处)可知,这些诗句描绘的是李中丞罢官后的凄凉处境与矛盾心境:“无旧业”见其落魄,“恋明时”显其忠诚,“日暮欲何之”则以景物烘托迷茫无奈。全诗充满对其遭遇的同情,并无“讽刺之意”;
C.有误,结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知,“灯”“剑”是眼前实景,但“连营”“战马”“弓”等是词人“梦回”(梦中)的场景,属于对往昔军营生活的虚写(回忆),而非“当年从军时的实写”;
D.有误,结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知,诗句以“飞快”“霹雳弦惊”夸张地写出战马疾驰、弓弦震响的场景,且“马作”对“弓如”、“的卢飞快”对“霹雳弦惊”,运用了对偶与夸张手法。但诗句仅描绘战斗的激烈场面,未体现“战斗的顺利”,“顺利”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理解。
结合甲诗“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可知,诗句直接回忆李中丞当年统帅大军、镇守边疆、舍生忘死的英勇战绩,展现其昔日驰骋沙场的壮志;结合乙词“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可知,词人通过梦境还原军营生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更以夸张笔法描绘战斗场景,凸显其对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由此可知,两首作品均通过对往昔军事生涯的刻画,流露主人公的壮志豪情。
结合甲诗“流落征南将,罢归无旧业”可知,李中丞罢官后漂泊无依、无田可归,“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以暮色苍茫的江景,烘托其晚年落魄迷茫的悲慨;结合乙词“可怜白发生”可知,词人从建功立业的梦境中惊醒,以“白发”这一细节,陡然转折,直抒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无奈。由此可知,甲诗借人物遭遇与景物渲染悲情,乙词以梦境与现实的反差强化无奈,均表达了英雄迟暮的落寞心绪。
两首作品均通过“昔日辉煌”与“今日困顿”的对比:甲诗以“曾驱十万师”的往昔英勇对照“罢归无旧业”的凄凉,乙词以“梦回沙场”的壮志凌云对照“白发生”的现实残酷,共同抒发了对昔日豪情的追忆,以及如今理想落空的悲慨与无奈。
考点3:表达技巧鉴赏
梳理解析
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和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中考会要求对比两首诗在技巧运用上的异同及效果。例如对比两首诗如何通过不同手法表现思乡之情,或分析同一手法在不同诗中的作用差异。
答题模板
1.明确指出两首诗运用的表达技巧;2.结合诗句分析技巧的具体体现(如 “甲诗运用 ×× 手法,‘××’一句……”);3.说明技巧的表达效果(如 “生动形象地写出……,表达了…… 情感”);4.对比技巧运用的异同(如 “两首诗都用了 ×× 手法,但甲诗……,乙诗……,效果各有侧重”)。
【例题剖析】
(2025·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煤炭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①,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②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③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①乌金:本为铜与金的合金,色黑紫,这里指煤炭。②爝(jué)火:小火把。③鼎彝(yí):原指古代铜铸的器具,后来专指帝王宗庙的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的代称。
(1)两首诗从题材上看都属于① 诗,都运用了② 的写作手法,其语言风格却不尽相同:《石灰吟》③ ,《咏煤炭》含蓄典雅。
(2)《四库提要》评论于谦:“志存开济……而品格转出文士上”。请结合两首诗,谈谈诗人于谦之品格。
【答案】(1) 咏物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质朴刚健(自然简洁、平实自然)意思接近即可
(2)《石灰吟》“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若等闲”“浑不怕”可以看出诗人像石灰一样不怕任何艰险,不怕牺牲一切的高贵品质。《咏煤炭》中,抓住“鼎彝”“铁石”等意象,通过写煤炭的胸怀、志愿,突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爱民、鞠躬尽瘁的抱负。两诗用黑(煤炭)白(石灰)分明的颜色,表达了诗人追求本真、清白、正直的高贵品质。(言之有理,意思接近即可)
【导语】这两首咏物诗以石灰、煤炭自喻,展现了于谦刚正不阿的士大夫精神。《石灰吟》以“粉骨碎身”的决绝彰显清白之志,语言直白铿锵;《咏煤炭》用“乌金”“阳和”等意象暗喻济世情怀,措辞含蓄深沉。两诗共同构建了诗人“以物明志”的精神图谱,将个人操守与家国情怀熔铸于寻常物象之中。
【详解】(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第一空:两首诗分别以“石灰”“煤炭”为吟咏对象,借物抒情表意,所以是咏物诗。故①处填写“咏物”。
第二空:《石灰吟》借石灰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仍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自身追求;《咏煤炭》借煤炭藏蓄阳和、燃烧自己照亮温暖世间、愿苍生饱暖的特点,寄托情怀,均是托物言志。故②处填写“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第三空:《石灰吟》语言直白,如“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等,直述石灰经历与志向,风格质朴、刚健有力。故③处填写“质朴刚健(自然简洁、平实自然)意思接近即可”。
(2)本题考查人物品格分析。
《石灰吟》:根据“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可知,意思是: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可见石灰历经磨难却从容,根据“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即便牺牲也坚守“清白”可知,体现诗人不惧艰难、坚守高洁操守,以清白正直立世的品格。
《咏煤炭》:根据“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可知,写煤炭蕴含能量;根据“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可知,突出其温暖、照亮作用;根据“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可知,直接抒发愿为苍生饱暖,不惜奉献自己的胸怀。展现诗人心系苍生、甘愿自我牺牲,以济世救民为己任的高尚品格。综上,于谦兼具坚守清白、正直无畏,与心系天下、无私奉献的伟大品格,借物传志,尽显“志存开济”的胸怀与高于一般文士的境界。(言之有理,意思接近即可)
考点4:语言风格赏析
梳理解析
语言风格考查对诗词用词、句式、整体语言特色的感知。常见风格有豪放飘逸、婉约细腻、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等。对比阅读中,需辨别两首诗语言风格的差异,并分析其如何为情感和主题服务。
答题模板
1.分别判断两首诗的语言风格;2.从用词(如 “甲诗多用…… 等字词,体现…… 风格”)、句式(如 “乙诗句式长短错落,富有节奏感”)等角度举例说明;3.阐述风格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如 “这种风格使…… 情感表达更加……”);4.对比两首诗语言风格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艺术效果。
【例题剖析】
(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时,描写了词人深夜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B.【甲】词中“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连用,营造了万物静谧、寂寞清冷的氛围。
C.【乙】词上片,写梅花的生长环境,独自开放且无人欣赏,暖阳夕照,处境悲凉。
D.【乙】词作者对梅花情有独钟,本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赞梅花,与众不同。
2.“诗缘情而托物”,请结合内容分析两首词表现手法的相同之处及作用。
【答案】1.C 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甲】词借孤鸿表明个人志趣,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自持,对理想的坚守。【乙】词中词人以梅喻人,梅花纵使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表现了词人独立不倚,坚持正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在乙词中提到“更着风和雨”,这里说的是梅花所处的环境是风雨交加的,而不是“暖阳夕照”;
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对比阅读。
甲词中,苏轼通过对孤鸿这一形象的细致刻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自己的志向。词中孤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的孤独、寂寞以及它的高洁(拣尽寒枝不肯栖)与词人在被贬黄州后的心境和他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品格相呼应,因此这里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乙词里,陆游以梅花作为寄托情感和表达志向的载体。梅花生长在“驿外断桥边”,无人欣赏且遭受“风和雨”的侵袭,但它“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在恶劣环境中独自开放,不与百花争艳,即使凋零化为尘土依然香气不变,这与词人自身的境遇和他坚持正义、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相契合,所以也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甲词中托物言志的作用:孤鸿的“缥缈”“惊起”“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等特征,反映出苏轼被贬黄州后内心的孤独、惆怅以及他在困境中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坚守。孤鸿就像是苏轼的化身,它在世间独自徘徊,不被人理解,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高洁,这种高洁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通过对孤鸿这一形象的塑造,苏轼将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态度寄托其中,生动地展现了他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愿随波逐流的高洁志趣。
乙词中托物言志的作用:梅花所处的环境恶劣,“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更着风和雨”,这象征着词人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艰难处境。而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体现了它不与世俗争名逐利的品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进一步强调了梅花即使在遭受磨难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质和香气,这与词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持正义、保持自身高洁品格的精神相一致。以梅花喻人,把梅花的遭遇和品格与词人的经历和理想相结合,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独立不倚、坚持正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使词人的情感和志向得到了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
初中古诗词对比阅读知识梳理
比较角度 举例诗词 共同点 不同点
意象与意境 《使至塞上》(王维)、《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都运用了大漠、落日等意象,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氛围 《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孤烟、长河等意象,勾勒出塞外沙漠中孤寂、宏大的意境,侧重于展现塞外风光的奇特壮美;《渔家傲 秋思》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千嶂”“孤城” 等意象,营造出的是边塞的荒僻、孤寂,以及战事紧张的氛围,更强调戍边生活的艰苦与思乡之情交织的复杂意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月夜忆舍弟》(杜甫) 都用“月” 意象来寄托情感 李白诗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将明月人格化,借月抒发对友人被贬的担忧与牵挂;杜甫诗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月引发对故乡、对兄弟的思念,更侧重思乡怀亲,月在此处成为故乡的情感寄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都描绘了自然之景,有生机勃勃的意象,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 《钱塘湖春行》通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等,展现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营造出活泼欢快、充满希望的意境,洋溢着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等,呈现夏夜乡村的宁静与丰收景象,营造出闲适、悠然的意境,抒发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情感主旨 《望岳》(杜甫)、《登飞来峰》(王安石) 都表达出诗人积极向上、追求高远境界的情怀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磅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侧重展现诗人的壮志豪情;《登飞来峰》中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借登飞来峰所见之景,表达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更多体现出诗人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坚定信念。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滁》(欧阳修) 都与送别相关,有惜别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劝酒细节,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牵挂以及惜别之情表达得真挚深沉,基调较为哀伤;《别滁》里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虽也是送别,却在描绘滁州城明媚春光中,融入与民众的深厚情谊,既有惜别之意,更有对滁州生活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情感更为复杂,基调相对明快。
《过零丁洋》(文天祥)、《示儿》(陆游) 都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怀 《过零丁洋》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现文天祥在国破家亡之际,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彰显对国家忠诚不二的决心,情感悲壮豪迈;《示儿》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临终遗嘱的形式,表达陆游至死不渝的收复失地的渴望,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情感深沉执着。
表达技巧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春望》(杜甫) 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钱塘湖春行》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等诗句,描绘了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借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是乐景写乐情;《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荒芜之景,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属于哀景抒哀情,且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昔日长安的繁华与眼前的破败作对比,强化情感。
《望岳》(杜甫)、《陋室铭》(刘禹锡)(虽《陋室铭》是铭,但可对比其托物言志手法) 都运用托物言志手法 《望岳》借泰山的雄伟高大,寄托诗人攀登人生高峰、实现远大抱负的志向;《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述,以陋室自比,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所托之物不同,表达的志向侧重点有别。
《饮酒(其五)》(陶渊明)、《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都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 《饮酒(其五)》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 的动态与南山、山气、飞鸟等静态画面相结合,营造出宁静闲适的氛围,展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天净沙 秋思》里 “小桥流水人家” 的动态与 “枯藤老树昏鸦” 等静态意象组合,以动衬静,烘托出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动静结合的作用不同。
语言风格 《行路难 其一》(李白)、《夜雨寄北》(李商隐) 语言都凝练优美,富有表现力 《行路难 其一》语言豪放洒脱,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词汇大气磅礴,句式长短相间,节奏明快有力,体现出李白诗歌豪迈奔放、意境奇妙的风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夜雨寄北》语言则含蓄委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词细腻,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出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期盼,整体风格清丽、意韵深长,是典型的婉约风格。
《木兰诗》、《观沧海》(曹操) 都简洁明快 《木兰诗》以质朴的语言叙事,如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简洁勾勒木兰的形象与心事,节奏明快,叙事流畅,多口语化表达;《观沧海》中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词简洁,却生动描绘出大海的雄浑壮阔,语言刚健有力,展现曹操诗歌的慷慨悲凉风格,虽简洁但意境开阔。
《望洞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爱莲说》语言风格可与诗对比) 语言清新自然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用清新质朴的语言,生动描绘出洞庭湖水光月色交相辉映的宁静优美画面,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爱莲说》以简洁清新之语,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描写莲花,表达对君子品格的赞美,语言清新中蕴含深刻哲理,风格雅致。
中考 “古诗词对比阅读” 解题技巧及常见误区
一、解题技巧
(一)审题抓关键
拿到题目后,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对比的角度,如情感主旨、表达技巧、意象意境等。例如题目问 “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异同”,则需重点关注诗词中抒情语句与手法,避免答非所问。同时留意题目中的提示信息,如作者、朝代、注释等,辅助理解诗词背景。
(二)读诗找线索
快速浏览两首诗词,标注诗中意象、情感关键词、特殊手法词句。如看到 “月”“雁” 等意象,可联想到思乡、怀远之情;遇到 “夸张”“比喻” 等修辞语句,圈画出来,为分析表达技巧做准备。结合诗词标题、注释及课内所学知识,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与主题。
(三)对比分层次
采用 “先同后异” 或 “逐点对比” 的方式。若对比情感,先找出两首诗情感的共同点,如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再分别阐述不同点,如一首侧重赞美景色,另一首借景抒发归隐之志。分析时结合具体诗句,做到有理有据。
(四)答题有规范
答案结构采用 “观点 + 分析” 模式。先明确回答异同点,再结合诗句展开论述。例如:“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观点)。如甲诗中‘××××’,通过描写 ×× 景色,表达了 ×× 情感;乙诗中‘××××’,以 ×× 之景,抒发了 ×× 之情(分析)。” 语言简洁准确,避免冗长啰嗦。
二、常见误区
(一)脱离文本空谈
误区表现:答题时仅凭主观感觉或背诵的诗词赏析套话,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例如回答情感对比题,只写 “都表达了悲伤之情”,却不指出诗中哪些词句体现了悲伤。
应对策略:养成 “以诗证诗” 的习惯,每一个观点都要用诗中具体内容支撑,做到 “无诗句,不答题”。(二)忽略细微差异
误区表现:比较时只关注表面相同点,忽略深层情感、手法的差异。如对比两首送别诗,只看到都写了离别场景,却没发现一首重在惜别,一首重在祝福。
应对策略:仔细研读诗词,从用词、意象组合、情感表达的程度等方面深入挖掘,培养细致分析的能力。
(三)答题逻辑混乱
误区表现:答案层次不清,想到哪写到哪,甚至将相同点与不同点混在一起表述。
应对策略:答题前先列提纲,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先写相同点,再分点阐述不同点,使答案条理清晰。
中考古诗词对比阅读答题方法整理
常见题型 考查方式 答题思路 答题模板
情感主旨对比题 对比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内涵的异同。 1. 逐首分析诗词情感,抓住直接抒情句(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间接抒情意象(如 “月”“雁”)。2. 先总结情感共同点,再分别阐述不同点及产生原因。 1.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______之情(结合诗句说明)。2. 不同点:甲诗通过______(诗句 / 意象),表达了______;乙诗则以______(诗句 / 意象),抒发了______,二者差异源于______(背景 / 经历等)。
意象意境对比题 比较诗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特点及作用的异同。 1. 找出诗词中的核心意象,分析其象征内涵。2. 描绘意象组合营造的画面,判断意境风格(如雄浑壮阔、孤寂凄凉)。3. 分析意象意境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1. 意象方面:两首诗都使用了______意象,但甲诗中______象征______,乙诗中______象征______。2. 意境方面:甲诗营造出______的意境,乙诗营造出______的意境,分别烘托了______情感。
表达技巧对比题 对比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的运用及效果。 1. 识别两首诗词运用的技巧类型。2. 结合诗句说明技巧的具体体现。3. 分析技巧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及效果差异。 1. 两首诗都运用了______手法。2. 甲诗中 “”(诗句),通过(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表达了______;乙诗中 “”(诗句),运用同样手法,侧重表现,效果上______。
语言风格对比题 比较诗词用词、句式、整体风格(如豪放、婉约、清新)的异同。 1. 从词汇特点(如华丽 / 质朴)、句式结构(如长短句)、情感表达方式判断风格。2. 引用诗句分析风格的具体体现。3. 说明风格对情感表达的独特作用。 1. 甲诗语言风格______,如 “”(诗句),用词,句式______,体现出______的特点,使______情感表达更______。2. 乙诗语言风格______,以 “”(诗句)为例,,突出了______情感,二者风格差异体现在______。
内容场景对比题 对比诗词描绘的场景、事件、画面的异同。 1. 概括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划分场景层次。2. 对比场景的时空、氛围、细节差异。3. 分析内容场景与情感主旨的关联 1. 相同点:两首诗都描写了______场景,如______(具体诗句)。2. 不同点:甲诗着重刻画______(场景特点),乙诗则突出______(场景特点),分别为表达______情感作铺垫。
一、(2025·云南昆明·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面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在酒宴上写《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抱不平,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B.“凄凉地”说明有无数的艰辛,“弃置身”点明诗人被放逐、被“抛弃”。
C.颈联堪称千古警句,充满哲理意味,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这首酬答诗,虽感慨万端,却始终保持着孤独苦闷的格调,给人消极悲观之感。
2.【甲】【乙】两首诗都写“闻笛”,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 2.甲诗“闻笛赋”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也抒发了对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悲痛怅惘之情;乙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
【导语】这两首唐诗均以笛声为媒介,却呈现截然不同的情感维度。刘禹锡的酬答诗通过“闻笛赋”典故,在沉郁中迸发新生机,展现贬谪文人超越苦难的豁达;李益的边塞绝句则以霜月芦管勾连征人乡愁,在苍凉意境中凝结成永恒的望乡图式。一显士人精神突围,一写将士集体悲怆,共同构成唐代诗歌情感表达的双重变奏。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
D.结合“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可知:诗人虽然为自己不幸的遭遇感慨万分,但他依旧很乐观豁达面对这些挫折,“长精神”体现诗人借酒振作、豁达昂扬的态度,这是精神振作的表现。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
结合甲诗“怀旧空吟闻笛赋”,可知:本诗中的“闻笛赋”运用了用典的手法,诗人借用向秀闻笛思嵇康的典故,暗示诗人对已故旧友的追念,表现诗人故地重游,感觉到物是人非的怅惘。
结合乙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此时远方传来悠扬的笛声,引得所有征人“尽望乡”,强调戍边之苦与思乡之切的集体情绪;表现将士们深切的思乡之悲。
二、(2025·广西桂林·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江村
[唐]杜甫
清江[注释]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来,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为浣花溪。公元759年岁暮,饱经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来到了成都,离居在西郊的一座古寺里。来年春天,杜甫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一棵高大的楠树下盖起草堂居住。此诗写于此年夏天。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前四句围绕“望”字展开,视野从山河到都城,再由都城到草木花鸟,情景交融。
B.甲诗的颔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C.乙诗首联的“抱”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溪水围绕江村时恬静清幽的景象。
D.乙诗颈联通过对“老妻”“稚子”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一家在浣花溪生活的富足。
4.甲、乙两诗都是杜诗中的名作,试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3.D 4.甲诗从诗人看到的景色着笔,除抒发思念家人的感情外,更抒发了忧国、伤时、悲己的思想感情。乙诗写诗人生活安定后的状态,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导语】甲诗借“国破”“烽火”等景,融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于一体;乙诗以“清江抱村”“老妻稚子”等画面,绘安定生活之乐,显闲适知足。两诗皆杜公手笔,一沉郁顿挫写战乱之痛,一清新恬静绘村居之安,情感迥异却同见诗圣情怀。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结合“但有故人供禄米”可知,诗人一家的生活依靠老朋友供给的禄米维持,并非生活富足。由此可知,选项中“表现了诗人一家在浣花溪生活的富足”表述错误;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理解。
结合甲诗“国破山河在”“感时花溅泪”“烽火连三月”可知,诗人面对国家破碎、战火连绵的景象,既因时局动荡而忧国伤时,又因“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流露出对家人的思念与自身遭际的悲叹。由此可知,甲诗情感包含忧国、伤时、思家、悲己。
结合乙诗“长夏江村事事幽”“老妻画纸”“稚子敲针”可知,诗人描绘了清江抱村、燕鸥自在、家人和乐的生活场景,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隐含对友人接济的依赖,却也主要体现出生活安定后的闲适与满足。由此可知,乙诗侧重表达安居后的愉悦与知足。
三、(2025·云南楚雄·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乙)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5.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运用夸张手法,突出老兵从军时间之长,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以动态景物反衬家园荒凉,暗示家人早已离世,渲染了悲剧氛围。
C.“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以细节描写收束全诗,将老兵举目无亲的绝望之情推向高潮。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明线,由满怀希望到彻底失望,再到悲痛欲绝,读来令人心酸。
6.甲诗与乙诗均描写了战乱导致的民生疾苦,表现手法也有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5.D 6.示例:两诗都运用了白描手法,通过描写具体的场景来反映民生疾苦,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对人民的影响。甲诗“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简洁勾勒出家园因战乱而无人居住、荒芜凄凉的状况,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乙诗“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同样用平实的语言描绘出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恶劣和处境的悲惨,展现了战乱之下百姓生活的困苦。
【导语】甲诗以老兵归家历程,用白描勾勒荒芜家园,凸显兵役残酷;乙诗聚焦边海民生,以简笔描绘草野栖居、狐兔窜屋之景,尽显战乱疾苦。两诗均以质朴笔墨写尽时代创伤,于平实中见深沉悲怆。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结合全诗内容可知,诗中明线是老兵归家的经历(从军——归乡——见荒宅——做饭——落泪),而非情感变化。
故选D。
6.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对比阅读。
结合甲诗“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可知,诗句以直白简练的语言描绘野兔从狗洞钻进钻出、野鸡在梁上飞窜,庭院中长着野生谷物、井台上长满野葵的场景,不加修饰地展现家园荒芜之态。
结合乙诗“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可知,诗人用平实笔触刻画边海百姓妻子儿女像禽兽般依山林险阻而居,柴门萧条、狐兔在屋内乱窜的画面,直接呈现生活环境的破败。由此可知,两诗均以白描手法勾勒具体场景,通过客观景象的铺陈,让读者直观感受战乱导致的民生凋敝,体现白描手法在反映社会现实中的表现力。
四、(2025·云南昆明·三模)阅读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下面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以豪迈的笔触和豁达的胸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情慰勉。
B.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C.颈联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意境开阔,情感真挚。
D.尾联点出“送”的主题,以幽默的方式,劝慰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
8.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两首唐诗均为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毕业之际,如果让你从两首诗中选择一联,赠送给好友,你会选择哪两句?为什么?
【答案】7.A 8.示例一:我选择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赠言,因为这句诗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感伤基调,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认识,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在临别时赠送好友,可以宽慰友人。
示例二:我选择《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一句,因为本句通过马鸣声烘托离别的不舍之情,将词句赠送好友,渲染离别的氛围,表达我的依依不舍之情。(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导语】这两首送别诗各具特色:王勃诗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展现开阔胸襟,将离愁升华为永恒的友情;李白诗则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营造意境,以自然意象寄托缱绻别情。前者豪迈达观,后者含蓄深沉,共同诠释了唐人送别的不同情感维度。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本诗共八句,每句五言,属于“五言律诗”,而非“五言绝句”(绝句为四句);
故选A。
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需准确把握诗句的核心情感(如甲诗的豁达、乙诗的含蓄),以及诗人通过意象(如“浮云”“落日”)传递的离别态度。
示例一:选择甲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打破离别伤感,强调真正的友情不受时空限制,即使毕业后天各一方,心意依然紧密相连,适合用豁达的态度鼓励好友,传递“距离不是阻碍”的信念。高中时与同桌小李常一起刷题、分享梦想,毕业后他去了北京读大学,我留在本地。起初担心联系会变少,但开学后我们每周视频分享校园生活,他会寄来北京的枫叶书签,我也会拍家乡的樱花发给他。就像这句诗说的,虽然相隔千里,但彼此的鼓励从未缺席,如今依然是彼此最信赖的“知己”。
示例二:选择乙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比喻友人漂泊的未来,“落日”象征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以自然景象寄托离别之情,既含蓄表达留恋,又隐含对友人前程的祝福,适合用诗意的方式传递“离别虽伤感,但情谊长存”的心意。大学室友阿雅毕业后要去南方工作,离校前一天傍晚,我们在操场散步,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她指着天边的云说:“以后我就像这片云,到处漂啦。”我想起这句诗,便对她说:“你看那落日,就像我在这儿看着你呢,不管你去哪儿,宿舍的床永远给你留着位置。”后来她每次出差路过我的城市,都会特意绕来见一面,就像落日与浮云,虽方向不同,却总能在时光里找到重逢的契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7:古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讲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 “诵读古代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对比阅读,便是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考查形式 。它将内容、形式有联系的多首古诗词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这能综合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及课外迁移能力,助力学生在知识交叉、渗透与整合中,拓宽视野,提升学习效率,培养综合能力与思维素质。通过对比,学生能深入剖析诗词在人物形象、意象内涵、情感基调、遣词炼句、表达技巧、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异同,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
1.形象与意象分析:对比人物形象的性格、情感特质,或意象(如 “月”“柳”)的象征内涵差异,如李白与杜甫笔下 “江船” 意象的情感侧重。
2.情感主旨比较:辨析诗词情感基调(如豪放与婉约)、思想内涵的异同,如对比《春望》与《钱塘湖春行》的忧国与乐景之情。
3.表达技巧鉴别:考查修辞手法(比喻、用典)、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运用差异,如王维 “以动衬静” 与李贺 “浓墨重彩” 的手法对比。
4.语言风格体会:比较用词特点(如 “大漠孤烟直” 的雄浑与 “小楼昨夜又东风” 的细腻)及句式节奏的不同。
5.课内外迁移应用:常以 “课内 + 课外” 组合命题,考查对课内知识点(如杜甫 “沉郁顿挫” 风格)的迁移赏析能力。
1.内容、情感比较题:要求考生比较不同诗词在内容上的异同,分析所表达情感的差异。如比较两首送别诗,一首通过写西风烟雨等表现离别时的悲伤,另一首通过劝慰朋友表现离别时的乐观旷达。
2.意象、意境、形象比较题:常考查对诗词中自然景物形象等的分析,以及由景物等构成的意境的比较。如对比不同诗词中洞庭湖的景象,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平和静美。
3.语言赏析比较题:一方面考查对诗词中关键字词的赏析比较,如动词、形容词等的运用效果;另一方面考查对语言风格的比较,如朴素自然与婉约细腻、清新明丽与沉郁顿挫等风格的差异。
4.手法、技巧比较题:涉及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虚实相生)、表达方式(如抒情、描写)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方面的比较。如比较两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各自突出的观点。
一、文本组合多元化
1.跨文体融合:将古诗词与文言文、名著等文本关联,形成 “群文阅读”。例如 2023 年江苏连云港卷将古诗《陶歌》与古文《活板》《天工开物》结合,要求考生围绕 “中国创造” 主题综合分析。此类命题打破单一文本限制,强调知识迁移与综合运用。
2.多维度对比:从 “异中求同” 转向 “同中求异”,不仅比较表层异同,更注重深层思想内涵的挖掘。如 2023 年四川广安卷对比《岳阳楼记》与《黄州快哉亭记》,要求分析 “乐” 的不同内涵,需结合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深入探究。
二、能力考查综合化
1.思维深度提升:命题从 “知识复现” 转向 “思维建模”,强调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分析。例如 2024 年浙江金华卷通过 “表情包解码”“侦探法” 等策略引导学生多层次分析情感,突破浅表化解读。
2.情境化与迁移应用:设置真实情境任务,如 “班级专题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将课内知识迁移至课外文本。2023 年浙江宁波卷以 “文言文中的劝说技巧” 为主题,整合《诫子书》《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多篇文本,考查学生归纳与迁移能力。
三、核心素养导向明确
1.文化传承与理解:命题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例如选择反映地域文化或历史事件的诗词。2023 年江苏连云港卷以 “青花瓷”“活字印刷” 等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分析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凸显文化自信。
2.审美与创新能力:注重比较诗词的意境营造与语言风格,例如 2024 年甘肃临夏卷对比杜甫《月夜忆舍弟》与《秦州杂诗》,要求从感官角度和地名意象分析情感差异,体现审美鉴赏的细腻性。
四、题型设计开放化
1.开放性问题增加: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或现实情境作答。如 2023 年重庆卷要求考生结合《曹刿论战》与链接材料,分析 “古今奇人” 的共同特质,并联系实际生活谈启示。
2.多维度综合设问:从单一角度(如情感、手法)转向多维度综合比较。例如 2024 年四川眉山卷对比王士禛两首《夜雨题寒山寺》,要求从意象、情感、结构等方面全面分析异同,考查系统性思维。
五、课内外结合常态化
1.课内知识迁移:以课内诗词为基础,延伸至课外文本。例如 2024 年江西卷对比《新笋》与《咏新荷》,要求考生运用课内所学的托物言志手法分析课外诗词的创作意图。
2.跨文本互证:通过 “链接材料” 提供补充信息,如作者生平、评点等,帮助考生理解诗词背景。2023 年重庆卷结合《曹刿论战》与清代文献,要求考生综合分析人物形象,体现 “互文性” 命题思路。
六、技术赋能命题创新
1.可视化与互动性:部分模拟题尝试引入图表、注释等辅助材料,如 2024 年浙江金华卷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对比点,从 “答题模板” 转向 “思维建模”。
2.主题式整合:以大概念统摄多文本,如 “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山水诗中的人生哲思”,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系统认知。2023 年江苏连云港卷围绕 “创造之美” 整合古诗与古文,体现专题化命题趋势。
一、立足课本,构建知识体系
回归教材中的古诗词,梳理常见意象(如 “雁” 表思乡、“柳” 寓离别)、情感类型(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表达技巧(借景抒情、用典)和语言风格(豪放、婉约)。整理课内诗词的赏析笔记,搭建基础框架,为课外迁移做准备。例如,掌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手法,便能类比分析同类课外诗词。
二、强化群文阅读训练
开展专题化群文阅读,围绕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不同诗人同一题材作品、不同文体关联诗词等类型进行对比。如将杜甫的《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比,感受其在不同境遇下情感的变化;把边塞诗集中对比,总结此类诗歌的常见意象与情感内涵,培养快速捕捉文本异同的能力。
三、掌握对比阅读方法与技巧
总结 “求同存异” 的分析方法,从诗词的意象意境、情感主旨、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等维度进行比较。答题时,先明确比较角度,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比如对比两首诗的情感,需找出诗中能体现情感的关键词句,提炼概括后进行异同阐述,避免空泛表述。
四、提升思维与表达能力
针对开放性和综合性题型,加强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训练。日常练习中,多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诗词,培养批判性思维。答题时规范表述,采用 “观点 + 分析” 的结构,结合具体诗句有条理地作答,增强答案的逻辑性与完整性。
五、关注传统文化与现实情境
复习时注重积累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如节日习俗、地域文化等。同时,关注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主题,如家国情怀、人生哲理,提升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深度与迁移应用能力,以应对情境化命题。
考点1:意象与意境分析
梳理解析
意象是诗词表情达意的载体,意境则是意象组合营造的整体氛围。中考常要求对比两首诗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或意境的特点与作用。如对比 “月” 在思乡诗与离别诗中的不同情感指向,或分析 “大漠孤烟” 与 “小桥流水” 营造的意境差异。答题时需结合诗句,明确意象的内涵,体会其构建的画面感和情感基调。
答题模板
1.指出两首诗中的具体意象;2.分析意象在各自诗中的象征意义或作用(如 “×× 意象在诗中象征……,表达了…… 情感”);3. 总结意象营造的意境特点(如雄浑壮阔、孤寂凄凉);4.对比两首诗意象与意境的异同,说明其对情感表达的影响(如 “两首诗都用 ×× 意象,但甲诗营造出…… 意境,侧重表达……,乙诗则……”)。
【例题剖析】
(2025·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子陂荷花[唐]唐彦谦
十顷狂风撼曲尘①,缘堤照水露红新。
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②人。
[注]①曲尘:借指柳树、柳条。②恼:撩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联系已学课文学习新诗词,开展以下三项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朗读
2.诗歌朗读,重读某些字词可以更好地传情达意。比如杨诗第三句“无穷”一词重读,可以强化开阔感和纵深感,令人心生喜爱。朗读唐诗第四句,你认为哪个字词应重读?请说明理由。
活动二:比较
3.两首诗均描写荷花,但侧重点不同,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活动三:描写
4.“露红新”是夏日风荷图的点睛之笔,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加以描述。
考点2:情感主旨比较
梳理解析
情感主旨是古诗词的核心,对比阅读常考查两首诗词情感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能涉及同一题材(如送别、边塞)下不同的情感倾向,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情感变化。答题时需抓住诗中直接抒情的词句,以及间接抒情的意象、场景,结合创作背景分析情感。
答题模板
1.分别概括两首诗的情感(如 “甲诗表达了…… 之情,乙诗抒发了…… 之感”);2.找出体现情感的关键词句(如 “从‘××’一句可看出……”);3.对比情感的相同点(如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4.分析情感的不同点及原因(如 “但甲诗更侧重……,乙诗则通过…… 表达了……,因诗人所处境遇不同”)。
【例题剖析】
(2025·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甲】
送李中丞①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②静,轻生一剑知③。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李中丞:名字不详。中丞是唐代官职,为御史台长官之一。②三边:在古代泛指边疆地区。③一剑知:指自己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精神只有随身的宝剑知晓。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是对李中丞过去征战经历的回忆,展现其昔日的辉煌与英勇。
B.【甲】诗“流落征南将”“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是对李中丞罢官后生活的想象,有讽刺之意。
C.【乙】词中“灯”“剑”“连营”“战马”“弓”等物都是词人当年从军时的常见之物,词人用它们描绘了军营生活及战斗场面,属于实写。
D.【乙】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2.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
考点3:表达技巧鉴赏
梳理解析
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和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中考会要求对比两首诗在技巧运用上的异同及效果。例如对比两首诗如何通过不同手法表现思乡之情,或分析同一手法在不同诗中的作用差异。
答题模板
1.明确指出两首诗运用的表达技巧;2.结合诗句分析技巧的具体体现(如 “甲诗运用 ×× 手法,‘××’一句……”);3.说明技巧的表达效果(如 “生动形象地写出……,表达了…… 情感”);4.对比技巧运用的异同(如 “两首诗都用了 ×× 手法,但甲诗……,乙诗……,效果各有侧重”)。
【例题剖析】
(2025·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煤炭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①,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②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③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①乌金:本为铜与金的合金,色黑紫,这里指煤炭。②爝(jué)火:小火把。③鼎彝(yí):原指古代铜铸的器具,后来专指帝王宗庙的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的代称。
(1)两首诗从题材上看都属于① 诗,都运用了② 的写作手法,其语言风格却不尽相同:《石灰吟》③ ,《咏煤炭》含蓄典雅。
(2)《四库提要》评论于谦:“志存开济……而品格转出文士上”。请结合两首诗,谈谈诗人于谦之品格。
考点4:语言风格赏析
梳理解析
语言风格考查对诗词用词、句式、整体语言特色的感知。常见风格有豪放飘逸、婉约细腻、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等。对比阅读中,需辨别两首诗语言风格的差异,并分析其如何为情感和主题服务。
答题模板
1.分别判断两首诗的语言风格;2.从用词(如 “甲诗多用…… 等字词,体现…… 风格”)、句式(如 “乙诗句式长短错落,富有节奏感”)等角度举例说明;3.阐述风格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如 “这种风格使…… 情感表达更加……”);4.对比两首诗语言风格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艺术效果。
【例题剖析】
(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时,描写了词人深夜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B.【甲】词中“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连用,营造了万物静谧、寂寞清冷的氛围。
C.【乙】词上片,写梅花的生长环境,独自开放且无人欣赏,暖阳夕照,处境悲凉。
D.【乙】词作者对梅花情有独钟,本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赞梅花,与众不同。
2.“诗缘情而托物”,请结合内容分析两首词表现手法的相同之处及作用。
初中古诗词对比阅读知识梳理
比较角度 举例诗词 共同点 不同点
意象与意境 《使至塞上》(王维)、《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都运用了大漠、落日等意象,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氛围 《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孤烟、长河等意象,勾勒出塞外沙漠中孤寂、宏大的意境,侧重于展现塞外风光的奇特壮美;《渔家傲 秋思》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千嶂”“孤城” 等意象,营造出的是边塞的荒僻、孤寂,以及战事紧张的氛围,更强调戍边生活的艰苦与思乡之情交织的复杂意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月夜忆舍弟》(杜甫) 都用“月” 意象来寄托情感 李白诗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将明月人格化,借月抒发对友人被贬的担忧与牵挂;杜甫诗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月引发对故乡、对兄弟的思念,更侧重思乡怀亲,月在此处成为故乡的情感寄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都描绘了自然之景,有生机勃勃的意象,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 《钱塘湖春行》通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等,展现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营造出活泼欢快、充满希望的意境,洋溢着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等,呈现夏夜乡村的宁静与丰收景象,营造出闲适、悠然的意境,抒发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情感主旨 《望岳》(杜甫)、《登飞来峰》(王安石) 都表达出诗人积极向上、追求高远境界的情怀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磅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侧重展现诗人的壮志豪情;《登飞来峰》中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借登飞来峰所见之景,表达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更多体现出诗人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坚定信念。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滁》(欧阳修) 都与送别相关,有惜别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劝酒细节,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牵挂以及惜别之情表达得真挚深沉,基调较为哀伤;《别滁》里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虽也是送别,却在描绘滁州城明媚春光中,融入与民众的深厚情谊,既有惜别之意,更有对滁州生活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情感更为复杂,基调相对明快。
《过零丁洋》(文天祥)、《示儿》(陆游) 都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怀 《过零丁洋》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现文天祥在国破家亡之际,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彰显对国家忠诚不二的决心,情感悲壮豪迈;《示儿》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临终遗嘱的形式,表达陆游至死不渝的收复失地的渴望,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情感深沉执着。
表达技巧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春望》(杜甫) 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钱塘湖春行》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等诗句,描绘了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借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是乐景写乐情;《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荒芜之景,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属于哀景抒哀情,且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昔日长安的繁华与眼前的破败作对比,强化情感。
《望岳》(杜甫)、《陋室铭》(刘禹锡)(虽《陋室铭》是铭,但可对比其托物言志手法) 都运用托物言志手法 《望岳》借泰山的雄伟高大,寄托诗人攀登人生高峰、实现远大抱负的志向;《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述,以陋室自比,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所托之物不同,表达的志向侧重点有别。
《饮酒(其五)》(陶渊明)、《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都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 《饮酒(其五)》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 的动态与南山、山气、飞鸟等静态画面相结合,营造出宁静闲适的氛围,展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天净沙 秋思》里 “小桥流水人家” 的动态与 “枯藤老树昏鸦” 等静态意象组合,以动衬静,烘托出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动静结合的作用不同。
语言风格 《行路难 其一》(李白)、《夜雨寄北》(李商隐) 语言都凝练优美,富有表现力 《行路难 其一》语言豪放洒脱,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词汇大气磅礴,句式长短相间,节奏明快有力,体现出李白诗歌豪迈奔放、意境奇妙的风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夜雨寄北》语言则含蓄委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词细腻,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出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期盼,整体风格清丽、意韵深长,是典型的婉约风格。
《木兰诗》、《观沧海》(曹操) 都简洁明快 《木兰诗》以质朴的语言叙事,如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简洁勾勒木兰的形象与心事,节奏明快,叙事流畅,多口语化表达;《观沧海》中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词简洁,却生动描绘出大海的雄浑壮阔,语言刚健有力,展现曹操诗歌的慷慨悲凉风格,虽简洁但意境开阔。
《望洞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爱莲说》语言风格可与诗对比) 语言清新自然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用清新质朴的语言,生动描绘出洞庭湖水光月色交相辉映的宁静优美画面,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爱莲说》以简洁清新之语,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描写莲花,表达对君子品格的赞美,语言清新中蕴含深刻哲理,风格雅致。
中考 “古诗词对比阅读” 解题技巧及常见误区
一、解题技巧
(一)审题抓关键
拿到题目后,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对比的角度,如情感主旨、表达技巧、意象意境等。例如题目问 “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异同”,则需重点关注诗词中抒情语句与手法,避免答非所问。同时留意题目中的提示信息,如作者、朝代、注释等,辅助理解诗词背景。
(二)读诗找线索
快速浏览两首诗词,标注诗中意象、情感关键词、特殊手法词句。如看到 “月”“雁” 等意象,可联想到思乡、怀远之情;遇到 “夸张”“比喻” 等修辞语句,圈画出来,为分析表达技巧做准备。结合诗词标题、注释及课内所学知识,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与主题。
(三)对比分层次
采用 “先同后异” 或 “逐点对比” 的方式。若对比情感,先找出两首诗情感的共同点,如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再分别阐述不同点,如一首侧重赞美景色,另一首借景抒发归隐之志。分析时结合具体诗句,做到有理有据。
(四)答题有规范
答案结构采用 “观点 + 分析” 模式。先明确回答异同点,再结合诗句展开论述。例如:“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观点)。如甲诗中‘××××’,通过描写 ×× 景色,表达了 ×× 情感;乙诗中‘××××’,以 ×× 之景,抒发了 ×× 之情(分析)。” 语言简洁准确,避免冗长啰嗦。
二、常见误区
(一)脱离文本空谈
误区表现:答题时仅凭主观感觉或背诵的诗词赏析套话,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例如回答情感对比题,只写 “都表达了悲伤之情”,却不指出诗中哪些词句体现了悲伤。
应对策略:养成 “以诗证诗” 的习惯,每一个观点都要用诗中具体内容支撑,做到 “无诗句,不答题”。(二)忽略细微差异
误区表现:比较时只关注表面相同点,忽略深层情感、手法的差异。如对比两首送别诗,只看到都写了离别场景,却没发现一首重在惜别,一首重在祝福。
应对策略:仔细研读诗词,从用词、意象组合、情感表达的程度等方面深入挖掘,培养细致分析的能力。
(三)答题逻辑混乱
误区表现:答案层次不清,想到哪写到哪,甚至将相同点与不同点混在一起表述。
应对策略:答题前先列提纲,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先写相同点,再分点阐述不同点,使答案条理清晰。
中考古诗词对比阅读答题方法整理
常见题型 考查方式 答题思路 答题模板
情感主旨对比题 对比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内涵的异同。 1. 逐首分析诗词情感,抓住直接抒情句(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间接抒情意象(如 “月”“雁”)。2. 先总结情感共同点,再分别阐述不同点及产生原因。 1.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______之情(结合诗句说明)。2. 不同点:甲诗通过______(诗句 / 意象),表达了______;乙诗则以______(诗句 / 意象),抒发了______,二者差异源于______(背景 / 经历等)。
意象意境对比题 比较诗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特点及作用的异同。 1. 找出诗词中的核心意象,分析其象征内涵。2. 描绘意象组合营造的画面,判断意境风格(如雄浑壮阔、孤寂凄凉)。3. 分析意象意境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1. 意象方面:两首诗都使用了______意象,但甲诗中______象征______,乙诗中______象征______。2. 意境方面:甲诗营造出______的意境,乙诗营造出______的意境,分别烘托了______情感。
表达技巧对比题 对比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的运用及效果。 1. 识别两首诗词运用的技巧类型。2. 结合诗句说明技巧的具体体现。3. 分析技巧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及效果差异。 1. 两首诗都运用了______手法。2. 甲诗中 “”(诗句),通过(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表达了______;乙诗中 “”(诗句),运用同样手法,侧重表现,效果上______。
语言风格对比题 比较诗词用词、句式、整体风格(如豪放、婉约、清新)的异同。 1. 从词汇特点(如华丽 / 质朴)、句式结构(如长短句)、情感表达方式判断风格。2. 引用诗句分析风格的具体体现。3. 说明风格对情感表达的独特作用。 1. 甲诗语言风格______,如 “”(诗句),用词,句式______,体现出______的特点,使______情感表达更______。2. 乙诗语言风格______,以 “”(诗句)为例,,突出了______情感,二者风格差异体现在______。
内容场景对比题 对比诗词描绘的场景、事件、画面的异同。 1. 概括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划分场景层次。2. 对比场景的时空、氛围、细节差异。3. 分析内容场景与情感主旨的关联 1. 相同点:两首诗都描写了______场景,如______(具体诗句)。2. 不同点:甲诗着重刻画______(场景特点),乙诗则突出______(场景特点),分别为表达______情感作铺垫。
一、(2025·云南昆明·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面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在酒宴上写《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抱不平,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B.“凄凉地”说明有无数的艰辛,“弃置身”点明诗人被放逐、被“抛弃”。
C.颈联堪称千古警句,充满哲理意味,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这首酬答诗,虽感慨万端,却始终保持着孤独苦闷的格调,给人消极悲观之感。
2.【甲】【乙】两首诗都写“闻笛”,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2025·广西桂林·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江村
[唐]杜甫
清江[注释]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来,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为浣花溪。公元759年岁暮,饱经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来到了成都,离居在西郊的一座古寺里。来年春天,杜甫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一棵高大的楠树下盖起草堂居住。此诗写于此年夏天。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前四句围绕“望”字展开,视野从山河到都城,再由都城到草木花鸟,情景交融。
B.甲诗的颔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C.乙诗首联的“抱”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溪水围绕江村时恬静清幽的景象。
D.乙诗颈联通过对“老妻”“稚子”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一家在浣花溪生活的富足。
4.甲、乙两诗都是杜诗中的名作,试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三、(2025·云南楚雄·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乙)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5.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运用夸张手法,突出老兵从军时间之长,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以动态景物反衬家园荒凉,暗示家人早已离世,渲染了悲剧氛围。
C.“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以细节描写收束全诗,将老兵举目无亲的绝望之情推向高潮。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明线,由满怀希望到彻底失望,再到悲痛欲绝,读来令人心酸。
6.甲诗与乙诗均描写了战乱导致的民生疾苦,表现手法也有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2025·云南昆明·三模)阅读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下面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以豪迈的笔触和豁达的胸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情慰勉。
B.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C.颈联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意境开阔,情感真挚。
D.尾联点出“送”的主题,以幽默的方式,劝慰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
8.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两首唐诗均为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毕业之际,如果让你从两首诗中选择一联,赠送给好友,你会选择哪两句?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