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把握情感主旨(讲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中学生需 “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人物个性、情感倾向有所把握和分析”。这一要求意义深远。读懂文言文是根基,学生要凭借注释与工具书,克服字词、句式等障碍,理解文本基本内容。在此之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促使学生梳理行文逻辑,明确作者的核心意图,如阐述的道理、表达的观点等。对人物个性的剖析,能让学生借人物的言行举止,洞察其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把握情感倾向,则要求学生体悟作者对所述人、事、物的褒贬好恶 。这一要求全方位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素养,助其汲取古代文学精华,提升文学鉴赏力与思维能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基础。1.查学生对文本核心思想的提炼能力,要求学生能从叙事、写景、议论等内容中,概括出作者表达的观点、道理或情感基调,如是否抒发壮志豪情、忧国忧民之情等。同时关注对人物情感态度的分析,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等细节,判断其喜怒哀乐、褒贬倾向,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 2.考查学生对写作意图的解读,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思考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讽喻现实、缅怀故人,还是借物喻人等。此外,还会考查对文本情感主旨的迁移运用,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阐述从文言文中获得的启示,检验其对情感主旨理解的深度与广度。1.概括分析题:直接要求概括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如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或针对文中某一部分内容,分析其蕴含的情感,像 “文章结尾段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 2.人物情感探究题:围绕文中人物,让考生分析人物的情感态度,如 “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可看出他对某事持怎样的态度”;也可能对比不同人物在同一事件中的情感差异,如 “甲乙两人面对同样情境,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3.写作意图理解题:考查对作者创作目的的把握,题目如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或者结合特定语句,分析其背后的写作意图,例如 “文中这句话看似写景,实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4.拓展延伸题:将文言文情感主旨与现实生活结合,要求考生谈启示感悟,如 “结合文章主旨,谈谈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如何践行这种精神”;也可能要求与其他文本对比,阐述情感主旨的异同,如 “与另一篇文章相比,本文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当前中考文言文阅读把握情感主旨的命题呈现三大趋势。1.选材上,突破课本经典范围,转向多元化,融入地域文化、传统技艺等小众文言文,既拓宽学生视野,又增强文化认同感,考查更灵活。2.题型设计日益创新,跨学科融合成为亮点,关联地理、美术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从多维度理解情感。真实情境题大量出现,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分析情感抉择,实用性更强。同时,综合性题型增多,一道题常涉及人物情感、写作意图等多方面,考查知识整合能力。3.能力考查更强调深度,要求学生不仅概括表面情感,还要探究情感成因及在文本中的体现。注重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将文言文情感主旨与现代文阅读、写作结合,从历史文化视角批判性思考,提出个人见解,对学生素养要求显著提升。1.强化知识积累:扎实记忆课本常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为把握情感主旨筑牢根基;同时拓展阅读,接触不同风格文言文,熟悉多元表达。2.掌握答题技巧:针对不同题型总结方法,如概括分析题抓关键语句,人物情感探究题关注人物言行细节,写作意图理解题结合时代背景与作者经历思考,通过练习强化运用。3.提升思维能力:阅读时注重分析文章结构与情感脉络,深入挖掘情感产生原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将文言文中的情感表达与现代文阅读、写作联系起来;多从历史文化角度思考,提升批判性思维,形成个人见解,增强对情感主旨的深度理解 。考点1:概括分析题考点解析:此类题聚焦文章核心,考查学生提炼归纳能力。要求从叙事、写景、议论等内容中,精准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观点或道理,判断文章情感基调。如对山水游记类文章,需提炼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对议论性文章,要概括其阐述的人生哲理,需理解文意并抓住关键信息。思路点拨:先通读全文,划分结构层次,明确各部分内容;再寻找文中议论、抒情的关键语句,如直抒胸臆的句子、表明观点的论断;最后用简洁语言分点概括,避免遗漏要点,注意语言准确规范,贴合文本内涵。【例题剖析】(2025·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泛浙河而南,舍舟登陆,有地曰渔浦,土沃以亢,池园树林,硕美蕃茂,鱼稻充羡,百货之所趋,行旅之所集聚,似市而不浇[注],近野而不俚,故其人多优游而好文。其尤以礼让为人望者,称华氏。余自京师还,华氏之秀者曰拱辰,侍其父候于河浒,逆予至其家,馆于宾次。率其兄弟庭揖毕俯身自东阶趋退足武相蹈不越尺寸。徐与之言,长少相顾,择辞而发,恳然不烦,秩然不畔于理,皆良士也。视其室名则曰“埙篪”,而予昔之所书者。拱辰谓盍有以记之?(节选自宋濂《埙篪轩记》)[注]浇:浇薄,指社会风气不好。班级开展“品读古代散文,体认传统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一:文意理解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写出答案标号。率其兄弟A庭揖毕B俯身C自东阶趋退D足武相蹈E不越尺寸。2.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释义侍其父候于河浒 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1)侍:逆予至其家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逆:①迎接;②违背;③反向。 (《汉语大词典》) (2)逆:徐与之言 联系课文语句解释词义。 徐以杓酌油沥之。 (《卖油翁》) (3)徐: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泛浙河而南,舍舟登陆。(2)其尤以礼让为人望者,称华氏。活动二:思考探究4.埙、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文中“埙篪”是室名,寄寓了个人怎样的志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的思想理念?请简要概括。【答案】1.B D E 2. 陪从尊长 迎接 慢慢地 3.(1)乘船游览浙河,向南而行,下了船上岸。(2)其中因守礼谦让特别受敬仰的,是华姓家族。 4.第一问:礼乐齐家 第二问:崇尚和合【导语】这篇文言文以渔浦华氏家族为描写对象,展现了宋代士人崇尚礼让、重视文教的社会风尚。文章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土沃以亢”“鱼稻充羡”)和人物刻画(“长少相顾,择辞而发”),塑造了一个兼具市井繁华与田园雅致的人文空间。华氏兄弟“足武相蹈不越尺寸”的礼仪细节,生动体现了儒家“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室名“埙篪”的意象,既寄寓了兄弟和睦的家族理想,也折射出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句意是:(华拱辰)带领他的兄弟们,在庭院中行完揖礼后,俯身从东边的台阶恭敬退下,脚步整齐丝毫不乱“率其兄弟庭揖毕”中省略了主语“华拱辰”,“庭揖毕”是一个完整的动作描述(在庭院中作揖完毕),“毕”表示完成,后面“俯身”是另一个动作的开始,因此需要在B处断开;“俯身自东阶趋退”描述从东阶快步退下的动作,“足武相蹈”是脚步动作的细节,两者语义独立,需在D处断开;“足武相蹈”(脚步相互跟随)与“不越尺寸”(不逾越分寸)虽有关联,但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因此需在E处断开。因此正确的断句为:率其兄弟庭揖毕/俯身自东阶趋退/足武相蹈/不越尺寸。故选BDE。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1)根据语境推断法:结合“其尤以礼让为人望者,称华氏”的意思为:其中尤其以礼让著称、受人敬仰的,是华氏家族。可知华氏家族重视礼让。因此可推测“侍其父候于河浒”的“侍”为陪伴、陪从的意思,体现恭敬侍奉之意。句意为:陪着他的父亲在河边等候;(2)联系查阅词典法:“逆”的义项为①迎接;②违背;③反向。结合“逆予至其家”的意思:迎接我到他家中。可知,“逆”意为“迎接”;(3)通过课内迁移法:“徐以杓酌油沥之”中的“徐”指“慢慢地”。我们推断“徐与之言”中的“徐”同样表示“慢慢地节”,句意是:慢慢地与他们交谈。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泛:漂浮,这里指乘船。南:向南。舍:舍弃。登陆:上岸。(2)其:其中。尤:尤其、特别。以:凭借。望:名望、声誉。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第一问:结合“率其兄弟庭揖毕俯身自东阶趋退足武相蹈不越尺寸。徐与之言,长少相顾,择辞而发,恳然不烦,秩然不畔于理,皆良士也”可知,华氏兄弟在庭院里向客人行礼后,从东阶退下时,脚步整齐、合乎规矩,就像受过严格训练一样,一点都不随意。和他们慢慢交谈,不管年长还是年少的,都会互相看看,斟酌好了词句才开口说话,态度诚恳又不啰嗦,说话做事都有条有理,完全不违背道理。这些细节都能说明,华氏家族把礼仪规矩融入到了日常生活里,就像用一把尺子,时刻衡量着自己的行为。“埙篪” 作为室名,而埙篪合奏讲究配合有序,这就好比华氏家族用礼仪和规矩来管理家庭,让一家人相处得既守礼又和睦,所以说“埙篪”室名寄寓的个人志趣是“礼乐齐家”。第二问:“埙”和“篪”本是两种不同的乐器,但合奏时声音互补、协调共鸣,古人常用它们比喻兄弟和睦。华氏家族中,兄弟“庭揖毕俯身自东阶趋退,足武相蹈不越尺寸”,动作整齐划一,如同乐器合奏般默契;长少交谈时“择辞而发,恳然不烦”,彼此尊重、言语恳切,没有冲突争执。这种相处模式就像“埙篪合奏”一样,虽各有角色却能和谐共鸣,体现了家人之间相互配合、和而不同的“和合”追求。 因此华氏以“埙篪”为室名,正是借这两种乐器的特性,直白地表达了对家庭内部“和谐统一”的向往,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的核心理念完全契合——不追求单方面的突出,而是注重整体关系的平衡与协调。【点睛】参考译文:(我)沿着浙河向南航行,下船登岸,有一处地方叫渔浦。这里土地肥沃而高爽,池塘、园林、树木葱郁繁茂,鱼米丰足,各种货物汇聚于此,行旅之人也在此聚集。这里像市集却不显浇薄,靠近乡野却不粗俗,因此当地人多悠闲自得且爱好文学。其中尤其以礼让著称、受人敬仰的,是华氏家族。我从京城返回时,华氏家族的才俊华拱辰,陪着他的父亲在河边等候,迎接我到他家中,安排我在客房住下。(华拱辰)带领他的兄弟们,在庭院中行完揖礼后,俯身从东边的台阶恭敬退下,脚步整齐丝毫不乱。我慢慢与他们交谈,无论年长年幼都互相照应,言辞谨慎有度,态度诚恳而不絮叨,条理分明不违背常理,都是品行优良的人士。看到他的居室名为“埙篪”,这是我过去题写的。拱辰问我何不为此写一篇记文呢? 考点2:人物情感探究题考点解析:着重考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能力。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探究其情感态度、心理变化,以及对人、事、物的褒贬倾向,理解人物性格与精神品质,需具备细致的文本分析能力。思路点拨:锁定描写人物的语句,逐句分析其行为背后的情感;结合上下文语境,明确人物情感产生的原因;若涉及多个事件或人物,对比分析情感的异同与变化;答题时条理清晰,先指出情感类型,再结合文本具体说明。【例题剖析】(2025·四川遂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①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②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③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④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5.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知 幸 与 不 幸 则 其 读 书 也 必 专 而 其 归 书 也 必 速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 故患有所不辟也B.往借,不与 吾谁与归C.黄生贫类予 佛印绝类弥勒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8.【甲】【乙】两文共同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这两篇都写了自己年轻时的借书经历,却各有侧重,请结合文章分别阐述。【答案】5.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6.C 7.(1)有时候遇到先生训斥,(我的)脸色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2)其余祖辈父辈收藏(书籍),子辈孙辈随意丢弃的情况就不用说了。 8.共同写作目的:劝勉后辈珍惜读书的机会不同的侧重点:甲篇侧重强调借书后抄录时的条件之艰苦;乙篇侧重强调借书不成功后想要读书的心情之迫切。【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均围绕“借书求学”展开,展现了古代寒门学子的求知精神。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嗜学”为文眼,通过“手自笔录”“趋百里外”等细节,突出求学的艰辛与执着;袁枚《黄生借书说》则以“书非借不能读”立论,运用对比手法,揭示借书者“用心专”的读书态度。两文虽同写借书,但前者重在表现尊师重道的治学精神,后者则强调珍惜机遇的读书智慧,共同构成中国古代读书文化的双璧。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知幸与不幸”表达了一个条件,即知道幸运和不幸运这种情况,这是一个完整的语义结构,中间不断开,故在“幸”后断句;“则其读书也必专”和“而其归书也必速”是在前面条件下产生的两个并列结果,“则”表示承接,引出第一个结果“读书必专”;“而”表示并列,连接后面“归书必速”这个结果,故在“专”后再断句。所以画波浪线句子断句为: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担忧、忧虑/名词,祸患、灾难;B.动词,给予/介词,跟、同C.都是动词,像;D.副词,本来/动词,巩固;故选C。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1)叱咄:训斥;色:脸色;愈:更加;复:辩解。(2)积:收藏;弃:丢弃;无论:不用说。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甲文“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知,在甲文中,作者宋濂讲述自己年少时家贫,为了读书克服重重困难,如亲自抄书、到百里外求师等,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马生展现读书的不易,从而劝勉马生要珍惜在太学的读书机会,勤奋学习。结合乙文②段“书非借不能读也”,③段“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可知,在乙文中,袁枚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指出“书非借不能读也”,讲述自己小时候借书难,借书读时用心专,而做官后有了自己的书却不怎么读的情况,目的是劝勉黄生允修珍惜借到书的机会,专心读书,尽快归还。所以两文共同的写作目的是劝勉后辈珍惜读书的机会。结合甲文“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作者年少时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能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录。在寒冷的冬天,砚台里的墨水都结成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但他依然没有懈怠。这一系列的描写突出了他借书抄书过程中面临的恶劣环境和艰难条件,强调了他克服困难坚持读书的精神,以此来激励后辈要不怕吃苦,珍惜读书的机会。结合乙文“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可知,袁枚小时候喜欢读书,家里穷难以得到书,听说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就去借,却遭到拒绝。回家后在梦中还出现了借书的情景,这种迫切的程度可见一斑。正是因为借书的不易和对书的渴望,使得他读书时格外用心,“故有所览辄省记”。通过这样的描述,强调了借书不成后那种强烈的读书愿望。【点睛】参考译文:【甲】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乙】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考点3:写作意图理解题考点解析:考查对作者创作动机与目的的解读能力。需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分析文章是讽喻现实、抒发情怀,还是阐述道理等,理解文本深层内涵与社会意义,要求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文本解读能力。思路点拨:先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把握时代特征;分析文章内容与结构,寻找暗示写作意图的线索,如特殊事件、反复出现的意象;从文章主旨、情感表达等角度综合推断;答题时逻辑清晰,将背景与文本内容结合,有理有据地阐述作者意图。【例题剖析】(2025·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①斯泉也,弃于路隅①,人足罕至。②四月间,雨潦②浸灌,偶有牧儿饷妇③,负缶盎④,饮濯其旁。七八月间,草深苔滑,蜗螺鳅鲋⑤,曳泅⑥自得。道上行旅,渴不得尝。岁时游人,一照眉发而去。③蒙烟坠露,涵沙浮梗⑦,以寒冽自持,而不屑争名于瓯鼎⑧之间。此君子之独好,诚可赞也!(节选自李昭玘《记白鹤泉》,有删改)[注]①隅:角落。②潦:积水。③饷妇:送饭的妇人。④缶盎:陶质容器。⑤蜗螺鳅鲋:蜗牛、田螺、鳅鱼和鲫鱼。⑥曳泅:漂浮,游泳。⑦浮梗:漂浮的草木残枝。⑧瓯鼎:瓯,瓦盆;鼎,立国重器。此处指民间和朝廷。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B.不可久居 居庙堂之高(范仲淹《岳阳楼记》)C.负缶盎 负者歌于途(欧阳修《醉翁亭记》)D.岁时游人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道上行旅,渴不得尝。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描述了发现小石潭的过程。B.甲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描写鱼,也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澄纯净。C.乙文写了路人在泉边的多种行为:有的饮濯其旁,有的渴不得尝,有的照影后离开。D.乙文语言精炼,如“草深苔滑”,寥寥数字就写出了白鹤泉的荒芜。1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景物,写作目的却各不相同,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答案】9.C 10.(1)阳光向下穿透水面,(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2)路上的行人,口渴却无法品尝(这里的泉水)。 11.A 12.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清幽景色,借景抒情,表达被贬后的孤寂、凄怆之情;乙文通过写白鹤泉被弃于路旁、少人问津的处境,托物言志,赞美其坚守寒冽、不与世俗争名的君子品格。【导语】这两篇文言文皆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却呈现出迥异的美学追求。《小石潭记》以移步换景的笔法,通过“清冽”“空游”等意象层层递进,最终归于“凄神寒骨”的孤寂,体现柳宗元贬谪后的幽独心境;《记白鹤泉》则用“蒙烟坠露”“寒冽自持”等冷峻笔调,赋予泉水晶莹高洁的君子品格,暗含作者不慕荣利的精神追求。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形容词,凄清、冷清/形容词,清澈;B.动词,停留、待着/动词,处在、位于;C.动词,背、背负/动词,背、背负;D.形容词,游玩的/动词,交往、交流;故选C。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重点词语:下,向下;澈,穿透;布,映、分布。(2)重点词语:道上,路上;行旅,行人、赶路的人;得,能够;尝,品尝、喝。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写法及语言的赏析。A.根据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等语句,表明作者是在行进过程中发现小石潭,观察位置随行动不断变化,属于“移步换景”的移动观察,选项中“定点观察”错误;故选A。12.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分析。根据甲文第④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可知,作者描绘小石潭四周寂静无人的环境,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直接点明环境带来的凄冷感受,因“其境过清”而匆匆离去。这种对清幽环境的描写,实则映射出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孤寂与悲凉——如同小石潭被竹林隔绝、人迹罕至,自己也身处荒僻之地,仕途失意的愁绪借景物传达出来。根据甲文第②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知,表面写鱼在水中“空游”的自由,实则以鱼的无依无靠,侧面暗示作者被贬后漂泊无依的处境,乐景中暗藏哀情,最终在第④段的环境描写中爆发为直接的情感宣泄。根据乙文第①段“斯泉也,弃于路隅,人足罕至……道上行旅,渴不得尝”可知,白鹤泉被弃于路边,牧儿饷妇仅偶尔在此饮濯,行人渴而不得尝,游人仅照影即离去,突出其被忽视、无人赏识的处境。这种描写类比君子怀才不遇却坚守本心的状态,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根据乙文第②段“以寒冽自持,而不屑争名于瓯鼎之间。此君子之独好,诚可赞也”可知,作者直接议论,说白鹤泉以“寒冽”的本性自持,不屑于在民间或朝廷中争名,将泉的品格与“君子”类比,明确点出托物言志的意图——借泉的孤高,赞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我的君子风范。【点睛】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如同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响,心中为此感到愉悦。于是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见到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水中的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似的。阳光向下穿透水面,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空无一人,令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这番景致后便离开了。乙:这眼泉水,被遗弃在路边的角落,人迹罕至。四月的时候,雨水积水淹没(周围),偶尔有牧童和送饭的妇人,背着陶质容器,在泉边饮水洗涤。七八月间,草丛茂密,苔藓湿滑,蜗牛、田螺、鳅鱼和鲫鱼在水中漂浮游动,悠然自得。路上的行人,口渴却无法品尝这里的泉水。每年来此游览的人,(也只是)照一照自己的眉眼头发就离开了。这眼泉水被烟雾笼罩,承受着坠落的露水,容纳着泥沙,漂浮着草梗,凭借着寒冷清澈的特性自我坚守,而不屑于在茶碗酒杯之间去争名声。这是君子所独有的喜好,实在值得称赞啊!考点4:拓展延伸题考点解析:侧重考查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将文言文中的情感主旨与现实生活、其他文本建立联系,谈启示感悟或对比异同,检验对情感主旨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路点拨:紧扣文本情感主旨,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或其他文本,选取恰当事例;对比分析时,明确相同点与不同点,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答题时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体现个人思考与见解。【例题剖析】(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及吏部①死,五人②亦斩于吴市。先刑一日,暴风雨,太湖水溢。而广陵人则言倪文焕③家居昼坐,忽忽见五人严装仗剑,旌旆导吏部来,忽不见;庭井石栏,飞起舞空中,良久乃堕,声轰如雷。(节选自《五人传》)[注]①吏部,指周顺昌。②五人,指颜佩韦等五位义士。明朝天启七年,奸臣魏忠贤派人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苏州市民发起了抗暴斗争。后朝廷查究起事者,五人自承投案,英勇就义。③倪文焕,魏忠贤同党。材料二:①明天启时,侍御周公宗建①,屡疏击魏阁,夺职被逮,棰楚至不能出声。卒毙于狱,七月还尸,家中讣音未至。②有清江浦舟子,接一秀士,许以一金雇舟。问其姓氏,自何所来。曰:“我周季侯,自京师来。”又问吴中被逮诸公状。颦蹙曰:“俱死矣!”又问魏阉。曰:“伊罪恶贯盈,不久显戮矣。”至吴江,入门不出。舟子呼之,家人出,询知其故,曰:“季侯吾主人也,赴逮在京,安有此事?”喧闹间,夫人急出曰:“良有是事。昨梦侍御还家,备言死状,且云:‘上帝鉴其忠直,俾为神吴郡。舟子许其一金,为我酬之,勿失信也。’”出金与之,举家环哭。舟子亦哭曰:“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夫人曰:“侍御生平清介。汝不受直,非其心也。”舟子拜领而去。(节选自《纪周侍御事》)[注]①周宗建,字季侯,东林党人,曾任侍御。②魏阉,指魏忠贤。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屡疏击魏阉 屡,多次,与成语“屡见不鲜”的“屡”意思不同。B.许以一金雇舟 以,用,与《卖油翁》“以钱覆其口”的“以”意思相同。C.出金与之 与,给,与《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的“与”意思相同。D.舟子拜领而去 去,离开,与《小石潭记》“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不同。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死后,五人也在吴市被处死,临刑前一天,当地风雨大作,太湖里的水都溢出来了。B.五人临刑前一天,广陵人传言说倪文焕家院子中水井的石栏杆飞到空中,很久才落下来。C.周宗建因为反对魏忠贤,剥夺官职并被逮捕,身受严刑拷打至不能说话,后来死在狱中。D.周宗建生前曾经雇了条船从京城回家,没有付船费,死后托梦给夫人要她把钱付给船夫。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问其姓氏,自何所来。(2)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16.有学者说:“古代社会每每有大冤案,就会生出许多传奇故事,在百姓间广为流传。”请根据两则材料,探究这类传奇故事在百姓间流传的原因。【答案】13.B 14.D 15.(1)(船夫)问他姓什么,从哪里来。(2)我能够(用船)载送(周侍御的)忠魂,是(我)一辈子罕见的事,怎能接受这钱呢? 16.这类传奇故事往往通过鬼神或自然力量来惩恶扬善,与百姓的良好愿望一致。【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超自然现象和灵异事件,展现了明代东林党人与阉党斗争中的忠烈精神。材料一以五人临刑前的天象异变和倪文焕家中的诡异现象,暗示天道昭彰;材料二通过周宗建魂归故里的传说,凸显其清廉刚直。传奇笔法既强化了忠臣义士的形象,也折射出百姓对正义的朴素信仰。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屡疏击魏阉”中的“屡”是“多次”之意,成语“屡见不鲜”中的“屡”也是“多次”的意思,二者含义相同,选项中“意思不同”的表述错误;C.“出金与之”中的“与”是“给”的意思,而《愚公移山》中“吾与汝毕力平险”的“与”是“和、跟”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选项中“意思相同”的表述错误;D.“舟子拜领而去”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的“去”同样表示“离开”,二者含义相同,选项中“意思不同”的表述错误;故选B。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有清江浦舟子,接一秀士,许以一金雇舟”“夫人急出曰:‘良有是事。昨梦侍御还家,备言死状,且云:‘上帝鉴其忠直,俾为神吴郡。舟子许其一金,为我酬之,勿失信也。’”可知,是周宗建死后其魂魄托梦给夫人,让夫人将生前许诺的船费交给船夫,并非“生前曾经雇了条船从京城回家,没有付船费”。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故选D。1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1)重点词:“其”,他的;“自”,从;“何所来”,即“所来何”,哪里来(宾语前置)。(2)重点词:“得”,能够;“忠魂”,指周宗建的魂魄;“肯……耶”,怎能……呢(反问句式)。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文章第①段“五人严装仗剑,旌旆导吏部来,忽不见;庭井石栏,飞起舞空中”的内容分析,材料一通过描写五人死后显灵、倪文焕家中石栏飞舞的异象,将自然力量与鬼神形象结合,暗示恶人遭惩戒,这是百姓借传奇故事表达对奸佞作恶的愤恨,以及对“恶有恶报”的正义期盼。根据文章第②段“上帝鉴其忠直,俾为神吴郡”“舟子亦哭曰:‘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的内容分析,材料二借周宗建托梦显灵、船夫感动拒金的情节,以“忠魂为神”的设定和凡人的道德共鸣,展现百姓对忠良之士的崇敬,以及对“善有善报”的价值追求。据此得知:这类传奇故事通过鬼神异象或超自然力量实现“惩恶扬善”,与百姓在现实冤案中对正义的渴望、对忠良的缅怀高度契合,因此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一到吏部周顺昌死后,颜佩韦等五人也在吴地的集市上被斩首。临刑前一天,狂风暴雨大作,太湖水泛滥溢出。广陵人传言说,倪文焕在家中白天闲坐时,忽然看见五人整肃着装、手持利剑,又有旌旗仪仗引导着周顺昌前来,瞬间又消失了;庭院中水井的石栏杆飞起,在空中华舞,很久才落下,声响如雷鸣般轰然。材料二明朝天启年间,侍御周宗建(字季侯)多次上奏章弹劾魏忠贤,被剥夺官职后逮捕,受刑杖拷打至无法出声,最终死在狱中。七月,他的尸体被送回,家中尚未收到死讯。有个清江浦的船夫,接待了一位秀士,秀士许诺用一金雇船。船夫问他姓名和来自何处,他说:“我是周季侯,从京城来。”又问吴地被逮捕的诸位先生的情况,他皱着眉说:“都死了!”再问魏忠贤的情况,他说:“他罪恶滔天,不久将被公开处决。”到吴江后,秀士进门不再出来。船夫呼喊他,周家家人出来询问缘由,家人说:“季侯是我们的主人,在京城被逮捕,怎么会有此事?”喧闹间,夫人急忙出来说:“确实有这事。昨天我梦见侍御回家,详细说了死的情形,还说:‘上帝鉴于他的忠诚正直,让他在吴郡为神。船夫许诺给他一金,替我酬谢他,不要失信。’”于是拿出金钱给船夫,全家环绕痛哭。船夫也哭着说:“我能载送忠魂,是生平罕见的奇事,怎能接受金钱呢?”夫人说:“侍御生平清廉耿直,你不接受钱,不符合他的心意。”船夫拜谢领受后离开了。初中文言文情感主旨分类整理类型 常见表达情感 代表篇目 核心要点山水田园之爱 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闲适之情。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以细腻笔触描绘山水草木、田园村落,展现自然之美,表达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或借景排遣内心抑郁。壮志豪情与抱负 渴望建功立业、实现理想的雄心壮志。 《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 通过记述政治、外交、军事等事件,刻画人物勇于担当、不畏强权、心怀天下的形象,体现其为国家奉献的志向。忧国忧民之情 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岳阳楼记》《出师表》 作者心系国家兴衰、百姓安危,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思乡怀人之感 思念家乡、亲友,抒发漂泊羁旅的孤独寂寞。 《三峡》(隐含对故土山水的眷恋)、《湖心亭看雪》(暗含故国之思) 借描写异地之景或回忆往昔,委婉含蓄地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与漂泊孤寂之感。讽喻劝诫之意 批判社会现实、劝诫世人或统治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借助故事、寓言或论述,揭示社会问题、人性弱点,以小见大,传达劝诫、警示之意。哲思感悟之理 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河中石兽》《大道之行也》 从学习方法、为人处世、社会理想等多方面阐述道理,蕴含深刻的哲学与生活智慧。伤春悲秋之情 感慨时光流逝、年华易老,抒发愁绪。 《记承天寺夜游》(暗含贬谪后的无奈与感慨) 通过特定情境或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惆怅、苦闷,表达对时光变迁的感慨。中考文言文阅读之把握情感主旨解题技巧及常见误区一、解题技巧(一)精准定位,抓取关键语句通读全文时,重点关注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往往是情感主旨的 “题眼”。如《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直接点明作者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情怀。同时留意反复出现的意象、词语,它们可能暗示情感倾向。(二)剖析结构,梳理行文逻辑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叙事类文章分析事件发展脉络,看作者在事件中的态度变化;写景类文章关注景物描写顺序,体会情景交融之处;议论类文章梳理论证思路,把握作者观点。从整体行文逻辑中提炼情感主旨,避免断章取义。(三)结合背景,深挖情感内涵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以及文章所处的时代环境,能帮助理解深层情感。例如《醉翁亭记》创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结合其经历,就能明白文中寄情山水背后排遣抑郁、与民同乐的复杂情感。二、常见误区(一)脱离文本,主观臆断部分学生未深入理解文意,仅凭个人经验或感觉猜测情感主旨。如在分析人物情感时,未依据文中具体言行,而是想当然地赋予人物某种情感,导致答案偏离文本。(二)以偏概全,忽略整体只关注局部语句,忽视文章整体内容。例如看到文中某句描写山水的句子,就简单认定情感主旨是热爱自然,却忽略后文对人生哲理的阐述,未能全面把握文章内涵。(三)混淆情感,错解意图对相近情感主旨区分不清,如将 “壮志未酬” 与 “消极避世” 混淆;或者未能准确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把讽喻之作当成单纯的叙事文章,导致情感主旨把握错误。中考文言文阅读之把握情感主旨答题模板分类 答题模板 示例情感概括题 本文通过描写 [具体内容,如事件、景物等],表达了作者 [具体情感,如思乡、壮志、忧国等] 之情。 以《答谢中书书》为例,本文通过描写山川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等景物,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人物情感分析题 从文中 [具体语句 / 事件] 可看出,人物对 [对象] 持有 [情感态度,如赞赏、厌恶、思念等],因为 [结合文本阐述原因]。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从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可看出,友人对陈太丘持有愤怒、指责的态度,因为陈太丘没有等他就离开了。写作意图理解题 作者借 [具体内容],意在 [表达观点 / 抒发情感 / 讽喻现实 / 劝诫世人等],体现了 [深层内涵或社会意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借邹忌以自身经历劝说齐王广开言路的故事,意在讽喻统治者应善于纳谏,体现了只有广听建议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层内涵。对比情感异同题 相同点:两篇文章均通过 [相似内容],表达了 [相同情感];不同点:甲文侧重 [甲文独特情感],体现在 [具体语句];乙文侧重 [乙文独特情感],体现在 [具体语句]。 以《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例,相同点:两篇文章均通过描写夜游或赏雪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不同点:《记承天寺夜游》侧重表现作者被贬谪后,与友人夜游的闲适与乐观,体现在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湖心亭看雪》侧重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对故国的思念,如 “独往湖心亭看雪”。启示感悟题 文中 [情感主旨内容] 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 [结合现实,阐述做法或态度,体现主旨的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这一情感主旨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居安思危,不能沉迷于安逸,面对困难挫折要积极进取,才能不断成长进步。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仆①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郡中无一人旧识者。时时策杖至江上,望云涛渺然。居十余日,有长髯者惠然②见过,乃文甫之弟子辩。留语半日,云:“迫寒食,且归东湖。”仆送之江上登高丘以望之仿佛见舟及武昌,乃还。尔后遂相往来,及今四周岁。近忽量移临汝③,念将复去,而后期未可必。感物凄然,有不胜怀。(节选自苏轼《别文甫子辩》,有删节)[注]①仆:谦辞,指自己。②惠然:高兴的样子。③量移临汝:被赦免就近安置到临汝。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3)且归东湖 归: (4)念将复去 念: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仆送之江上登高丘以望之仿佛见舟及武昌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尔后遂相往来,及今四周岁。4.【甲】【乙】两文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但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结合两文作简要分析。【答案】1. 一起,共同 只是 返回 考虑,想到 2.仆送之江上/登高丘以望之/仿佛见舟及武昌 3.(1)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狞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之后就相互往来,到现在已有四年了。 4.甲文抒发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无奈、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情感;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在黄州期间与朋友相聚时光的怀念,对离别的感伤以及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之情。【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取了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两篇小品文,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精神世界。【甲】文通过月夜访友的闲适场景,以“闲人”自况,透露出超然物外的旷达;【乙】文则通过记述与友人的离别,流露出“感物凄然”的惆怅。两文对比鲜明,既体现了苏轼随遇而安的豁达,又真实呈现了贬谪文人复杂的心绪。文字简练优美,写景抒情浑然一体,是宋代小品文的典范之作。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起,共同。②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③句意:将要返回东湖。归,返回。④句意:考虑到又要离开。念,考虑,想到。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我送他到江边,登上高丘远望他,仿佛看到他的船到达了武昌。“仆送之江上”表达“我”送他到江边这一完整行为;“登高丘以望之”与前句的送他到江边是先后发生的不同行为;“仿佛见舟及武昌”是登高远望的结果。故断为:仆送之江上/登高丘以望之/仿佛见舟及武昌。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空明,形容月光如水般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2)尔后,从那以后;及今,到现在;周岁,整年。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根据甲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苏轼以“闲人”自称,既包含了与友人月下漫步、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般美好月色的欣喜与悠闲,又暗含着被贬黄州、壮志难酬的悲凉,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怀才不遇的无奈,情感复杂而微妙。根据乙文“及今四周岁。近忽量移临汝,念将复去,而后期未可必。感物凄然,有不胜怀”可知,苏轼在黄州与友人已相识四年,如今即将被调往临汝,想到又要离开此地,未来相见遥遥无期,触景生情,心中满是对与友人相聚时光的怀念,对离别的不舍与感伤,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之情。【点睛】参考译文:【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照进来,(我)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 我在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郡中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常常拄着拐杖走到江边,望着江面云气波涛渺茫深远。住了十多天,有个长胡子的人高高兴兴地来拜访我,原来是文甫的弟子辩。(我们)交谈了半天,(他)说:“临近寒食节,我要回东湖去了。”我送他到江边,登上高丘远望他,仿佛看到他的船到达了武昌,才返回。从那以后(我们)就常常往来,到如今已经四年整。最近忽然(我)被赦免就近安置到临汝,想到又要离开(黄州),而今后的相见又不一定。触景生情感到凄凉,心中有无限的怀念。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这里指父母。③汩: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家乡的人。⑥无忝:不要辱没。忝,辱。5.请用“/”标出下面的句子朗读停顿。(标一处)汝既不能如此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及鲁肃过寻阳③然今遣汝者 ④力改故习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8.【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什么?【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9.从写作目的看,【甲】【乙】两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从写法看,又有何不同?【答案】5.汝/既不能如此 6. 推托 等到 派遣 旧的,原来的 7.①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②如果你爱好学习,在家里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8.甲文孙权劝导吕蒙学习的理由是:吕蒙如今当权管事,不可不学习;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历史。乙文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担心儿子在家被俗务扰乱,不能专心学习;父子之间不想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儿子在家没有朋友交流见闻。 9.共同点:两文都旨在劝人学习,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不同点:甲文主要通过孙权和吕蒙的对话来表现,以现身说法的方式,用自己读书的受益来劝说吕蒙;乙文则以书信的形式,直接表达对儿子的期望,晓之以理,言辞恳切。【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甲】【乙】两则劝学文本,展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两种维度。【甲】文《孙权劝学》以对话体呈现领导者对下属的勉励,强调“涉猎见往事”的实用主义学习观;【乙】文朱熹家书则以严父口吻剖析“离乡求学”的必要性,体现理学家“专意勤谨”的治学要求。两文共同彰显了传统社会对学习的重视,但说理方式迥异:前者通过人物转变展示学习效果,后者以逻辑论证剖析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形成互补的教育启示。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停顿。“汝既不能如此”的意思是“你既然不能这样”。语法分析:“汝”是主语,表示“你”;“既不能如此”是谓语部分,描述主语的情况。应在主谓之间停顿,所以断句为“汝/既不能如此”。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①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学习。辞:推托。②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及:等到。③句意:然而现在派你外出求学。遣:派遣。④句意:努力改掉原来不好的习惯。故:旧的,原来的。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重点词语:士,读书人;别,分别;三日,多日;更,重新;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看待;见事,认清事物。②重点词语:盖,发语词;好学,爱好学习;足,完全;讲明义理,弄明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孙权劝导吕蒙学习的理由:从“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可知,孙权认为吕蒙如今当权管事,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则表明学习可以让吕蒙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处理事务。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说明朱熹担心儿子在家会被世俗的事务干扰,无法专心学习;“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体现了他考虑到父子关系,不想因为日夜督促责备儿子而影响感情;“及无朋友闻见”则指出在家中儿子缺乏与朋友交流见闻、互相学习的机会,所以让他离家求学。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概括。共同点:甲文通过孙权劝学,使吕蒙学习后有了很大的进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乙文朱熹写信给儿子,希望他能离家求学,努力学习,改变自己,也是在劝人学习,突出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所以两文都旨在劝人学习,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不同点:甲文主要通过孙权和吕蒙的对话来展开情节,孙权以自己为例,说“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现身说法的方式,让吕蒙认识到学习的好处,从而接受劝说开始学习;乙文是朱熹以书信的形式,直接表达对儿子的期望,如“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晓之以理,言辞恳切地教导儿子要努力学习,改掉旧习。【点睛】参考译文:甲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乙文:如果你爱好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记住!记住!“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0.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1)白云千载空悠悠(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1.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清流见底 香远益清B.沉鳞竞跃 负势竞上C.四时俱备 学而时习之D.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12.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翻译:两岸石壁,(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 ,13.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选文 《黄鹤楼》 《答谢中书书》关键词提取 ① 美主旨情感 通过描写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表达了② 的愁绪。 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川美景,表达了作者③ 和④ 之情【答案】10.(1)zǎi(2)yù 11.B 12.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13. 愁 思乡 沉醉于山水的愉悦 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导语】这两篇古诗文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情感。《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楼所见,昔人已去,面对悠久的天际、暮色的乡关,引发出对人生短暂、历史变迁的感慨,折射出一种浓厚的乡愁和孤寂之情。《答谢中书书》则通过描绘山川的美,展现大自然的和谐美,与猿鸟的鸣叫、沉鳞的跃动相映成趣,表达了对自然世界的赞美与物我一体的欣喜,反映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热爱。10.本题考查字音。(1)千载(qiān zǎi):形容岁月长久。(2)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清澈/清香,清芬;B.都是“争相”“争着”的意思;C.季节/时常,常常;D.从/如果;古选B。1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1)重点字词:五色,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2)重点字词:晓,早晨;歇,消散;乱,此起彼伏。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①②空:《黄鹤楼》通过描写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愁绪。最终落笔于“愁”字,尤其是诗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直接点明了“愁”这一主题,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无法触及的忧伤。据此作答即可。第③④空:《答谢中书书》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川美景,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愉悦之情。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等句,生动描绘了山川的秀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在“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作者将自己与历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相比,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自豪之情。据此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把握情感主旨(讲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中学生需 “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人物个性、情感倾向有所把握和分析”。这一要求意义深远。读懂文言文是根基,学生要凭借注释与工具书,克服字词、句式等障碍,理解文本基本内容。在此之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促使学生梳理行文逻辑,明确作者的核心意图,如阐述的道理、表达的观点等。对人物个性的剖析,能让学生借人物的言行举止,洞察其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把握情感倾向,则要求学生体悟作者对所述人、事、物的褒贬好恶 。这一要求全方位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素养,助其汲取古代文学精华,提升文学鉴赏力与思维能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基础。1.查学生对文本核心思想的提炼能力,要求学生能从叙事、写景、议论等内容中,概括出作者表达的观点、道理或情感基调,如是否抒发壮志豪情、忧国忧民之情等。同时关注对人物情感态度的分析,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等细节,判断其喜怒哀乐、褒贬倾向,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 2.考查学生对写作意图的解读,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思考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讽喻现实、缅怀故人,还是借物喻人等。此外,还会考查对文本情感主旨的迁移运用,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阐述从文言文中获得的启示,检验其对情感主旨理解的深度与广度。1.概括分析题:直接要求概括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如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或针对文中某一部分内容,分析其蕴含的情感,像 “文章结尾段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 2.人物情感探究题:围绕文中人物,让考生分析人物的情感态度,如 “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可看出他对某事持怎样的态度”;也可能对比不同人物在同一事件中的情感差异,如 “甲乙两人面对同样情境,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3.写作意图理解题:考查对作者创作目的的把握,题目如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或者结合特定语句,分析其背后的写作意图,例如 “文中这句话看似写景,实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4.拓展延伸题:将文言文情感主旨与现实生活结合,要求考生谈启示感悟,如 “结合文章主旨,谈谈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如何践行这种精神”;也可能要求与其他文本对比,阐述情感主旨的异同,如 “与另一篇文章相比,本文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当前中考文言文阅读把握情感主旨的命题呈现三大趋势。1.选材上,突破课本经典范围,转向多元化,融入地域文化、传统技艺等小众文言文,既拓宽学生视野,又增强文化认同感,考查更灵活。2.题型设计日益创新,跨学科融合成为亮点,关联地理、美术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从多维度理解情感。真实情境题大量出现,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分析情感抉择,实用性更强。同时,综合性题型增多,一道题常涉及人物情感、写作意图等多方面,考查知识整合能力。3.能力考查更强调深度,要求学生不仅概括表面情感,还要探究情感成因及在文本中的体现。注重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将文言文情感主旨与现代文阅读、写作结合,从历史文化视角批判性思考,提出个人见解,对学生素养要求显著提升。1.强化知识积累:扎实记忆课本常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为把握情感主旨筑牢根基;同时拓展阅读,接触不同风格文言文,熟悉多元表达。2.掌握答题技巧:针对不同题型总结方法,如概括分析题抓关键语句,人物情感探究题关注人物言行细节,写作意图理解题结合时代背景与作者经历思考,通过练习强化运用。3.提升思维能力:阅读时注重分析文章结构与情感脉络,深入挖掘情感产生原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将文言文中的情感表达与现代文阅读、写作联系起来;多从历史文化角度思考,提升批判性思维,形成个人见解,增强对情感主旨的深度理解。考点1:概括分析题考点解析:此类题聚焦文章核心,考查学生提炼归纳能力。要求从叙事、写景、议论等内容中,精准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观点或道理,判断文章情感基调。如对山水游记类文章,需提炼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对议论性文章,要概括其阐述的人生哲理,需理解文意并抓住关键信息。思路点拨:先通读全文,划分结构层次,明确各部分内容;再寻找文中议论、抒情的关键语句,如直抒胸臆的句子、表明观点的论断;最后用简洁语言分点概括,避免遗漏要点,注意语言准确规范,贴合文本内涵。【例题剖析】(2025·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泛浙河而南,舍舟登陆,有地曰渔浦,土沃以亢,池园树林,硕美蕃茂,鱼稻充羡,百货之所趋,行旅之所集聚,似市而不浇[注],近野而不俚,故其人多优游而好文。其尤以礼让为人望者,称华氏。余自京师还,华氏之秀者曰拱辰,侍其父候于河浒,逆予至其家,馆于宾次。率其兄弟庭揖毕俯身自东阶趋退足武相蹈不越尺寸。徐与之言,长少相顾,择辞而发,恳然不烦,秩然不畔于理,皆良士也。视其室名则曰“埙篪”,而予昔之所书者。拱辰谓盍有以记之?(节选自宋濂《埙篪轩记》)[注]浇:浇薄,指社会风气不好。班级开展“品读古代散文,体认传统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一:文意理解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写出答案标号。率其兄弟A庭揖毕B俯身C自东阶趋退D足武相蹈E不越尺寸。2.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释义侍其父候于河浒 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1)侍:逆予至其家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逆:①迎接;②违背;③反向。 (《汉语大词典》) (2)逆:徐与之言 联系课文语句解释词义。 徐以杓酌油沥之。 (《卖油翁》) (3)徐: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泛浙河而南,舍舟登陆。(2)其尤以礼让为人望者,称华氏。活动二:思考探究4.埙、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文中“埙篪”是室名,寄寓了个人怎样的志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的思想理念?请简要概括。【答案】1.B D E 2. 陪从尊长 迎接 慢慢地 3.(1)乘船游览浙河,向南而行,下了船上岸。(2)其中因守礼谦让特别受敬仰的,是华姓家族。 4.第一问:礼乐齐家 第二问:崇尚和合【导语】这篇文言文以渔浦华氏家族为描写对象,展现了宋代士人崇尚礼让、重视文教的社会风尚。文章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土沃以亢”“鱼稻充羡”)和人物刻画(“长少相顾,择辞而发”),塑造了一个兼具市井繁华与田园雅致的人文空间。华氏兄弟“足武相蹈不越尺寸”的礼仪细节,生动体现了儒家“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室名“埙篪”的意象,既寄寓了兄弟和睦的家族理想,也折射出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句意是:(华拱辰)带领他的兄弟们,在庭院中行完揖礼后,俯身从东边的台阶恭敬退下,脚步整齐丝毫不乱“率其兄弟庭揖毕”中省略了主语“华拱辰”,“庭揖毕”是一个完整的动作描述(在庭院中作揖完毕),“毕”表示完成,后面“俯身”是另一个动作的开始,因此需要在B处断开;“俯身自东阶趋退”描述从东阶快步退下的动作,“足武相蹈”是脚步动作的细节,两者语义独立,需在D处断开;“足武相蹈”(脚步相互跟随)与“不越尺寸”(不逾越分寸)虽有关联,但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因此需在E处断开。因此正确的断句为:率其兄弟庭揖毕/俯身自东阶趋退/足武相蹈/不越尺寸。故选BDE。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1)根据语境推断法:结合“其尤以礼让为人望者,称华氏”的意思为:其中尤其以礼让著称、受人敬仰的,是华氏家族。可知华氏家族重视礼让。因此可推测“侍其父候于河浒”的“侍”为陪伴、陪从的意思,体现恭敬侍奉之意。句意为:陪着他的父亲在河边等候;(2)联系查阅词典法:“逆”的义项为①迎接;②违背;③反向。结合“逆予至其家”的意思:迎接我到他家中。可知,“逆”意为“迎接”;(3)通过课内迁移法:“徐以杓酌油沥之”中的“徐”指“慢慢地”。我们推断“徐与之言”中的“徐”同样表示“慢慢地节”,句意是:慢慢地与他们交谈。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泛:漂浮,这里指乘船。南:向南。舍:舍弃。登陆:上岸。(2)其:其中。尤:尤其、特别。以:凭借。望:名望、声誉。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第一问:结合“率其兄弟庭揖毕俯身自东阶趋退足武相蹈不越尺寸。徐与之言,长少相顾,择辞而发,恳然不烦,秩然不畔于理,皆良士也”可知,华氏兄弟在庭院里向客人行礼后,从东阶退下时,脚步整齐、合乎规矩,就像受过严格训练一样,一点都不随意。和他们慢慢交谈,不管年长还是年少的,都会互相看看,斟酌好了词句才开口说话,态度诚恳又不啰嗦,说话做事都有条有理,完全不违背道理。这些细节都能说明,华氏家族把礼仪规矩融入到了日常生活里,就像用一把尺子,时刻衡量着自己的行为。“埙篪” 作为室名,而埙篪合奏讲究配合有序,这就好比华氏家族用礼仪和规矩来管理家庭,让一家人相处得既守礼又和睦,所以说“埙篪”室名寄寓的个人志趣是“礼乐齐家”。第二问:“埙”和“篪”本是两种不同的乐器,但合奏时声音互补、协调共鸣,古人常用它们比喻兄弟和睦。华氏家族中,兄弟“庭揖毕俯身自东阶趋退,足武相蹈不越尺寸”,动作整齐划一,如同乐器合奏般默契;长少交谈时“择辞而发,恳然不烦”,彼此尊重、言语恳切,没有冲突争执。这种相处模式就像“埙篪合奏”一样,虽各有角色却能和谐共鸣,体现了家人之间相互配合、和而不同的“和合”追求。 因此华氏以“埙篪”为室名,正是借这两种乐器的特性,直白地表达了对家庭内部“和谐统一”的向往,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的核心理念完全契合——不追求单方面的突出,而是注重整体关系的平衡与协调。【点睛】参考译文:(我)沿着浙河向南航行,下船登岸,有一处地方叫渔浦。这里土地肥沃而高爽,池塘、园林、树木葱郁繁茂,鱼米丰足,各种货物汇聚于此,行旅之人也在此聚集。这里像市集却不显浇薄,靠近乡野却不粗俗,因此当地人多悠闲自得且爱好文学。其中尤其以礼让著称、受人敬仰的,是华氏家族。我从京城返回时,华氏家族的才俊华拱辰,陪着他的父亲在河边等候,迎接我到他家中,安排我在客房住下。(华拱辰)带领他的兄弟们,在庭院中行完揖礼后,俯身从东边的台阶恭敬退下,脚步整齐丝毫不乱。我慢慢与他们交谈,无论年长年幼都互相照应,言辞谨慎有度,态度诚恳而不絮叨,条理分明不违背常理,都是品行优良的人士。看到他的居室名为“埙篪”,这是我过去题写的。拱辰问我何不为此写一篇记文呢? 考点2:人物情感探究题考点解析:着重考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能力。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探究其情感态度、心理变化,以及对人、事、物的褒贬倾向,理解人物性格与精神品质,需具备细致的文本分析能力。思路点拨:锁定描写人物的语句,逐句分析其行为背后的情感;结合上下文语境,明确人物情感产生的原因;若涉及多个事件或人物,对比分析情感的异同与变化;答题时条理清晰,先指出情感类型,再结合文本具体说明。【例题剖析】(2025·四川遂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①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②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③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④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5.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知 幸 与 不 幸 则 其 读 书 也 必 专 而 其 归 书 也 必 速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 故患有所不辟也B.往借,不与 吾谁与归C.黄生贫类予 佛印绝类弥勒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8.【甲】【乙】两文共同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这两篇都写了自己年轻时的借书经历,却各有侧重,请结合文章分别阐述。【答案】5.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6.C 7.(1)有时候遇到先生训斥,(我的)脸色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2)其余祖辈父辈收藏(书籍),子辈孙辈随意丢弃的情况就不用说了。 8.共同写作目的:劝勉后辈珍惜读书的机会不同的侧重点:甲篇侧重强调借书后抄录时的条件之艰苦;乙篇侧重强调借书不成功后想要读书的心情之迫切。【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均围绕“借书求学”展开,展现了古代寒门学子的求知精神。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嗜学”为文眼,通过“手自笔录”“趋百里外”等细节,突出求学的艰辛与执着;袁枚《黄生借书说》则以“书非借不能读”立论,运用对比手法,揭示借书者“用心专”的读书态度。两文虽同写借书,但前者重在表现尊师重道的治学精神,后者则强调珍惜机遇的读书智慧,共同构成中国古代读书文化的双璧。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知幸与不幸”表达了一个条件,即知道幸运和不幸运这种情况,这是一个完整的语义结构,中间不断开,故在“幸”后断句;“则其读书也必专”和“而其归书也必速”是在前面条件下产生的两个并列结果,“则”表示承接,引出第一个结果“读书必专”;“而”表示并列,连接后面“归书必速”这个结果,故在“专”后再断句。所以画波浪线句子断句为: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担忧、忧虑/名词,祸患、灾难;B.动词,给予/介词,跟、同C.都是动词,像;D.副词,本来/动词,巩固;故选C。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1)叱咄:训斥;色:脸色;愈:更加;复:辩解。(2)积:收藏;弃:丢弃;无论:不用说。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甲文“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知,在甲文中,作者宋濂讲述自己年少时家贫,为了读书克服重重困难,如亲自抄书、到百里外求师等,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马生展现读书的不易,从而劝勉马生要珍惜在太学的读书机会,勤奋学习。结合乙文②段“书非借不能读也”,③段“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可知,在乙文中,袁枚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指出“书非借不能读也”,讲述自己小时候借书难,借书读时用心专,而做官后有了自己的书却不怎么读的情况,目的是劝勉黄生允修珍惜借到书的机会,专心读书,尽快归还。所以两文共同的写作目的是劝勉后辈珍惜读书的机会。结合甲文“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作者年少时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能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录。在寒冷的冬天,砚台里的墨水都结成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但他依然没有懈怠。这一系列的描写突出了他借书抄书过程中面临的恶劣环境和艰难条件,强调了他克服困难坚持读书的精神,以此来激励后辈要不怕吃苦,珍惜读书的机会。结合乙文“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可知,袁枚小时候喜欢读书,家里穷难以得到书,听说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就去借,却遭到拒绝。回家后在梦中还出现了借书的情景,这种迫切的程度可见一斑。正是因为借书的不易和对书的渴望,使得他读书时格外用心,“故有所览辄省记”。通过这样的描述,强调了借书不成后那种强烈的读书愿望。【点睛】参考译文:【甲】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乙】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考点3:写作意图理解题考点解析:考查对作者创作动机与目的的解读能力。需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分析文章是讽喻现实、抒发情怀,还是阐述道理等,理解文本深层内涵与社会意义,要求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文本解读能力。思路点拨:先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把握时代特征;分析文章内容与结构,寻找暗示写作意图的线索,如特殊事件、反复出现的意象;从文章主旨、情感表达等角度综合推断;答题时逻辑清晰,将背景与文本内容结合,有理有据地阐述作者意图。【例题剖析】(2025·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①斯泉也,弃于路隅①,人足罕至。②四月间,雨潦②浸灌,偶有牧儿饷妇③,负缶盎④,饮濯其旁。七八月间,草深苔滑,蜗螺鳅鲋⑤,曳泅⑥自得。道上行旅,渴不得尝。岁时游人,一照眉发而去。③蒙烟坠露,涵沙浮梗⑦,以寒冽自持,而不屑争名于瓯鼎⑧之间。此君子之独好,诚可赞也!(节选自李昭玘《记白鹤泉》,有删改)[注]①隅:角落。②潦:积水。③饷妇:送饭的妇人。④缶盎:陶质容器。⑤蜗螺鳅鲋:蜗牛、田螺、鳅鱼和鲫鱼。⑥曳泅:漂浮,游泳。⑦浮梗:漂浮的草木残枝。⑧瓯鼎:瓯,瓦盆;鼎,立国重器。此处指民间和朝廷。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B.不可久居 居庙堂之高(范仲淹《岳阳楼记》)C.负缶盎 负者歌于途(欧阳修《醉翁亭记》)D.岁时游人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道上行旅,渴不得尝。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描述了发现小石潭的过程。B.甲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描写鱼,也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澄纯净。C.乙文写了路人在泉边的多种行为:有的饮濯其旁,有的渴不得尝,有的照影后离开。D.乙文语言精炼,如“草深苔滑”,寥寥数字就写出了白鹤泉的荒芜。1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景物,写作目的却各不相同,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答案】9.C 10.(1)阳光向下穿透水面,(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2)路上的行人,口渴却无法品尝(这里的泉水)。 11.A 12.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清幽景色,借景抒情,表达被贬后的孤寂、凄怆之情;乙文通过写白鹤泉被弃于路旁、少人问津的处境,托物言志,赞美其坚守寒冽、不与世俗争名的君子品格。【导语】这两篇文言文皆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却呈现出迥异的美学追求。《小石潭记》以移步换景的笔法,通过“清冽”“空游”等意象层层递进,最终归于“凄神寒骨”的孤寂,体现柳宗元贬谪后的幽独心境;《记白鹤泉》则用“蒙烟坠露”“寒冽自持”等冷峻笔调,赋予泉水晶莹高洁的君子品格,暗含作者不慕荣利的精神追求。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形容词,凄清、冷清/形容词,清澈;B.动词,停留、待着/动词,处在、位于;C.动词,背、背负/动词,背、背负;D.形容词,游玩的/动词,交往、交流;故选C。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重点词语:下,向下;澈,穿透;布,映、分布。(2)重点词语:道上,路上;行旅,行人、赶路的人;得,能够;尝,品尝、喝。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写法及语言的赏析。A.根据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等语句,表明作者是在行进过程中发现小石潭,观察位置随行动不断变化,属于“移步换景”的移动观察,选项中“定点观察”错误;故选A。12.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分析。根据甲文第④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可知,作者描绘小石潭四周寂静无人的环境,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直接点明环境带来的凄冷感受,因“其境过清”而匆匆离去。这种对清幽环境的描写,实则映射出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孤寂与悲凉——如同小石潭被竹林隔绝、人迹罕至,自己也身处荒僻之地,仕途失意的愁绪借景物传达出来。根据甲文第②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知,表面写鱼在水中“空游”的自由,实则以鱼的无依无靠,侧面暗示作者被贬后漂泊无依的处境,乐景中暗藏哀情,最终在第④段的环境描写中爆发为直接的情感宣泄。根据乙文第①段“斯泉也,弃于路隅,人足罕至……道上行旅,渴不得尝”可知,白鹤泉被弃于路边,牧儿饷妇仅偶尔在此饮濯,行人渴而不得尝,游人仅照影即离去,突出其被忽视、无人赏识的处境。这种描写类比君子怀才不遇却坚守本心的状态,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根据乙文第②段“以寒冽自持,而不屑争名于瓯鼎之间。此君子之独好,诚可赞也”可知,作者直接议论,说白鹤泉以“寒冽”的本性自持,不屑于在民间或朝廷中争名,将泉的品格与“君子”类比,明确点出托物言志的意图——借泉的孤高,赞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我的君子风范。【点睛】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如同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响,心中为此感到愉悦。于是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见到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水中的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似的。阳光向下穿透水面,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空无一人,令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这番景致后便离开了。乙:这眼泉水,被遗弃在路边的角落,人迹罕至。四月的时候,雨水积水淹没(周围),偶尔有牧童和送饭的妇人,背着陶质容器,在泉边饮水洗涤。七八月间,草丛茂密,苔藓湿滑,蜗牛、田螺、鳅鱼和鲫鱼在水中漂浮游动,悠然自得。路上的行人,口渴却无法品尝这里的泉水。每年来此游览的人,(也只是)照一照自己的眉眼头发就离开了。这眼泉水被烟雾笼罩,承受着坠落的露水,容纳着泥沙,漂浮着草梗,凭借着寒冷清澈的特性自我坚守,而不屑于在茶碗酒杯之间去争名声。这是君子所独有的喜好,实在值得称赞啊!考点4:拓展延伸题考点解析:侧重考查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将文言文中的情感主旨与现实生活、其他文本建立联系,谈启示感悟或对比异同,检验对情感主旨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路点拨:紧扣文本情感主旨,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或其他文本,选取恰当事例;对比分析时,明确相同点与不同点,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答题时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体现个人思考与见解。【例题剖析】(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及吏部①死,五人②亦斩于吴市。先刑一日,暴风雨,太湖水溢。而广陵人则言倪文焕③家居昼坐,忽忽见五人严装仗剑,旌旆导吏部来,忽不见;庭井石栏,飞起舞空中,良久乃堕,声轰如雷。(节选自《五人传》)[注]①吏部,指周顺昌。②五人,指颜佩韦等五位义士。明朝天启七年,奸臣魏忠贤派人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苏州市民发起了抗暴斗争。后朝廷查究起事者,五人自承投案,英勇就义。③倪文焕,魏忠贤同党。材料二:①明天启时,侍御周公宗建①,屡疏击魏阁,夺职被逮,棰楚至不能出声。卒毙于狱,七月还尸,家中讣音未至。②有清江浦舟子,接一秀士,许以一金雇舟。问其姓氏,自何所来。曰:“我周季侯,自京师来。”又问吴中被逮诸公状。颦蹙曰:“俱死矣!”又问魏阉。曰:“伊罪恶贯盈,不久显戮矣。”至吴江,入门不出。舟子呼之,家人出,询知其故,曰:“季侯吾主人也,赴逮在京,安有此事?”喧闹间,夫人急出曰:“良有是事。昨梦侍御还家,备言死状,且云:‘上帝鉴其忠直,俾为神吴郡。舟子许其一金,为我酬之,勿失信也。’”出金与之,举家环哭。舟子亦哭曰:“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夫人曰:“侍御生平清介。汝不受直,非其心也。”舟子拜领而去。(节选自《纪周侍御事》)[注]①周宗建,字季侯,东林党人,曾任侍御。②魏阉,指魏忠贤。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屡疏击魏阉 屡,多次,与成语“屡见不鲜”的“屡”意思不同。B.许以一金雇舟 以,用,与《卖油翁》“以钱覆其口”的“以”意思相同。C.出金与之 与,给,与《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的“与”意思相同。D.舟子拜领而去 去,离开,与《小石潭记》“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不同。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死后,五人也在吴市被处死,临刑前一天,当地风雨大作,太湖里的水都溢出来了。B.五人临刑前一天,广陵人传言说倪文焕家院子中水井的石栏杆飞到空中,很久才落下来。C.周宗建因为反对魏忠贤,剥夺官职并被逮捕,身受严刑拷打至不能说话,后来死在狱中。D.周宗建生前曾经雇了条船从京城回家,没有付船费,死后托梦给夫人要她把钱付给船夫。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问其姓氏,自何所来。(2)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16.有学者说:“古代社会每每有大冤案,就会生出许多传奇故事,在百姓间广为流传。”请根据两则材料,探究这类传奇故事在百姓间流传的原因。【答案】13.B 14.D 15.(1)(船夫)问他姓什么,从哪里来。(2)我能够(用船)载送(周侍御的)忠魂,是(我)一辈子罕见的事,怎能接受这钱呢? 16.这类传奇故事往往通过鬼神或自然力量来惩恶扬善,与百姓的良好愿望一致。【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超自然现象和灵异事件,展现了明代东林党人与阉党斗争中的忠烈精神。材料一以五人临刑前的天象异变和倪文焕家中的诡异现象,暗示天道昭彰;材料二通过周宗建魂归故里的传说,凸显其清廉刚直。传奇笔法既强化了忠臣义士的形象,也折射出百姓对正义的朴素信仰。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屡疏击魏阉”中的“屡”是“多次”之意,成语“屡见不鲜”中的“屡”也是“多次”的意思,二者含义相同,选项中“意思不同”的表述错误;C.“出金与之”中的“与”是“给”的意思,而《愚公移山》中“吾与汝毕力平险”的“与”是“和、跟”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选项中“意思相同”的表述错误;D.“舟子拜领而去”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的“去”同样表示“离开”,二者含义相同,选项中“意思不同”的表述错误;故选B。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有清江浦舟子,接一秀士,许以一金雇舟”“夫人急出曰:‘良有是事。昨梦侍御还家,备言死状,且云:‘上帝鉴其忠直,俾为神吴郡。舟子许其一金,为我酬之,勿失信也。’”可知,是周宗建死后其魂魄托梦给夫人,让夫人将生前许诺的船费交给船夫,并非“生前曾经雇了条船从京城回家,没有付船费”。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故选D。1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1)重点词:“其”,他的;“自”,从;“何所来”,即“所来何”,哪里来(宾语前置)。(2)重点词:“得”,能够;“忠魂”,指周宗建的魂魄;“肯……耶”,怎能……呢(反问句式)。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文章第①段“五人严装仗剑,旌旆导吏部来,忽不见;庭井石栏,飞起舞空中”的内容分析,材料一通过描写五人死后显灵、倪文焕家中石栏飞舞的异象,将自然力量与鬼神形象结合,暗示恶人遭惩戒,这是百姓借传奇故事表达对奸佞作恶的愤恨,以及对“恶有恶报”的正义期盼。根据文章第②段“上帝鉴其忠直,俾为神吴郡”“舟子亦哭曰:‘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的内容分析,材料二借周宗建托梦显灵、船夫感动拒金的情节,以“忠魂为神”的设定和凡人的道德共鸣,展现百姓对忠良之士的崇敬,以及对“善有善报”的价值追求。据此得知:这类传奇故事通过鬼神异象或超自然力量实现“惩恶扬善”,与百姓在现实冤案中对正义的渴望、对忠良的缅怀高度契合,因此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一到吏部周顺昌死后,颜佩韦等五人也在吴地的集市上被斩首。临刑前一天,狂风暴雨大作,太湖水泛滥溢出。广陵人传言说,倪文焕在家中白天闲坐时,忽然看见五人整肃着装、手持利剑,又有旌旗仪仗引导着周顺昌前来,瞬间又消失了;庭院中水井的石栏杆飞起,在空中华舞,很久才落下,声响如雷鸣般轰然。材料二明朝天启年间,侍御周宗建(字季侯)多次上奏章弹劾魏忠贤,被剥夺官职后逮捕,受刑杖拷打至无法出声,最终死在狱中。七月,他的尸体被送回,家中尚未收到死讯。有个清江浦的船夫,接待了一位秀士,秀士许诺用一金雇船。船夫问他姓名和来自何处,他说:“我是周季侯,从京城来。”又问吴地被逮捕的诸位先生的情况,他皱着眉说:“都死了!”再问魏忠贤的情况,他说:“他罪恶滔天,不久将被公开处决。”到吴江后,秀士进门不再出来。船夫呼喊他,周家家人出来询问缘由,家人说:“季侯是我们的主人,在京城被逮捕,怎么会有此事?”喧闹间,夫人急忙出来说:“确实有这事。昨天我梦见侍御回家,详细说了死的情形,还说:‘上帝鉴于他的忠诚正直,让他在吴郡为神。船夫许诺给他一金,替我酬谢他,不要失信。’”于是拿出金钱给船夫,全家环绕痛哭。船夫也哭着说:“我能载送忠魂,是生平罕见的奇事,怎能接受金钱呢?”夫人说:“侍御生平清廉耿直,你不接受钱,不符合他的心意。”船夫拜谢领受后离开了。初中文言文情感主旨分类整理类型 常见表达情感 代表篇目 核心要点山水田园之爱 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闲适之情。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以细腻笔触描绘山水草木、田园村落,展现自然之美,表达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或借景排遣内心抑郁。壮志豪情与抱负 渴望建功立业、实现理想的雄心壮志。 《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 通过记述政治、外交、军事等事件,刻画人物勇于担当、不畏强权、心怀天下的形象,体现其为国家奉献的志向。忧国忧民之情 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岳阳楼记》《出师表》 作者心系国家兴衰、百姓安危,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思乡怀人之感 思念家乡、亲友,抒发漂泊羁旅的孤独寂寞。 《三峡》(隐含对故土山水的眷恋)、《湖心亭看雪》(暗含故国之思) 借描写异地之景或回忆往昔,委婉含蓄地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与漂泊孤寂之感。讽喻劝诫之意 批判社会现实、劝诫世人或统治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借助故事、寓言或论述,揭示社会问题、人性弱点,以小见大,传达劝诫、警示之意。哲思感悟之理 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河中石兽》《大道之行也》 从学习方法、为人处世、社会理想等多方面阐述道理,蕴含深刻的哲学与生活智慧。伤春悲秋之情 感慨时光流逝、年华易老,抒发愁绪。 《记承天寺夜游》(暗含贬谪后的无奈与感慨) 通过特定情境或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惆怅、苦闷,表达对时光变迁的感慨。中考文言文阅读之把握情感主旨解题技巧及常见误区一、解题技巧(一)精准定位,抓取关键语句通读全文时,重点关注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往往是情感主旨的 “题眼”。如《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直接点明作者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情怀。同时留意反复出现的意象、词语,它们可能暗示情感倾向。(二)剖析结构,梳理行文逻辑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叙事类文章分析事件发展脉络,看作者在事件中的态度变化;写景类文章关注景物描写顺序,体会情景交融之处;议论类文章梳理论证思路,把握作者观点。从整体行文逻辑中提炼情感主旨,避免断章取义。(三)结合背景,深挖情感内涵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以及文章所处的时代环境,能帮助理解深层情感。例如《醉翁亭记》创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结合其经历,就能明白文中寄情山水背后排遣抑郁、与民同乐的复杂情感。二、常见误区(一)脱离文本,主观臆断部分学生未深入理解文意,仅凭个人经验或感觉猜测情感主旨。如在分析人物情感时,未依据文中具体言行,而是想当然地赋予人物某种情感,导致答案偏离文本。(二)以偏概全,忽略整体只关注局部语句,忽视文章整体内容。例如看到文中某句描写山水的句子,就简单认定情感主旨是热爱自然,却忽略后文对人生哲理的阐述,未能全面把握文章内涵。(三)混淆情感,错解意图对相近情感主旨区分不清,如将 “壮志未酬” 与 “消极避世” 混淆;或者未能准确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把讽喻之作当成单纯的叙事文章,导致情感主旨把握错误。中考文言文阅读之把握情感主旨答题模板分类 答题模板 示例情感概括题 本文通过描写 [具体内容,如事件、景物等],表达了作者 [具体情感,如思乡、壮志、忧国等] 之情。 以《答谢中书书》为例,本文通过描写山川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等景物,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人物情感分析题 从文中 [具体语句 / 事件] 可看出,人物对 [对象] 持有 [情感态度,如赞赏、厌恶、思念等],因为 [结合文本阐述原因]。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从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可看出,友人对陈太丘持有愤怒、指责的态度,因为陈太丘没有等他就离开了。写作意图理解题 作者借 [具体内容],意在 [表达观点 / 抒发情感 / 讽喻现实 / 劝诫世人等],体现了 [深层内涵或社会意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借邹忌以自身经历劝说齐王广开言路的故事,意在讽喻统治者应善于纳谏,体现了只有广听建议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层内涵。对比情感异同题 相同点:两篇文章均通过 [相似内容],表达了 [相同情感];不同点:甲文侧重 [甲文独特情感],体现在 [具体语句];乙文侧重 [乙文独特情感],体现在 [具体语句]。 以《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例,相同点:两篇文章均通过描写夜游或赏雪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不同点:《记承天寺夜游》侧重表现作者被贬谪后,与友人夜游的闲适与乐观,体现在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湖心亭看雪》侧重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对故国的思念,如 “独往湖心亭看雪”。启示感悟题 文中 [情感主旨内容] 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 [结合现实,阐述做法或态度,体现主旨的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这一情感主旨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居安思危,不能沉迷于安逸,面对困难挫折要积极进取,才能不断成长进步。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仆①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郡中无一人旧识者。时时策杖至江上,望云涛渺然。居十余日,有长髯者惠然②见过,乃文甫之弟子辩。留语半日,云:“迫寒食,且归东湖。”仆送之江上登高丘以望之仿佛见舟及武昌,乃还。尔后遂相往来,及今四周岁。近忽量移临汝③,念将复去,而后期未可必。感物凄然,有不胜怀。(节选自苏轼《别文甫子辩》,有删节)[注]①仆:谦辞,指自己。②惠然:高兴的样子。③量移临汝:被赦免就近安置到临汝。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3)且归东湖 归: (4)念将复去 念: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仆送之江上登高丘以望之仿佛见舟及武昌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尔后遂相往来,及今四周岁。4.【甲】【乙】两文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但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结合两文作简要分析。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这里指父母。③汩: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家乡的人。⑥无忝:不要辱没。忝,辱。5.请用“/”标出下面的句子朗读停顿。(标一处)汝既不能如此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及鲁肃过寻阳③然今遣汝者 ④力改故习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8.【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什么?【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9.从写作目的看,【甲】【乙】两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从写法看,又有何不同?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0.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1)白云千载空悠悠(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1.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清流见底 香远益清B.沉鳞竞跃 负势竞上C.四时俱备 学而时习之D.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12.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翻译:两岸石壁,(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 ,13.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选文 《黄鹤楼》 《答谢中书书》关键词提取 ① 美主旨情感 通过描写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表达了② 的愁绪。 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川美景,表达了作者③ 和④ 之情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把握情感主旨(讲义)学生版.docx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把握情感主旨(讲义)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