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9:古诗词鉴赏之典故(讲义)中考古诗词鉴赏中关于典故的课标要求,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 “疏通字词典故 — 明诗意 — 想画面 — 悟诗情” 的学习过程。 学生需能找出诗词中的用典之处,理解典故原意,明确诗人对典故的运用技巧,如明用、暗用等。同时,要结合诗歌中心思想,分析典故所表达的情感与作用,体会诗人借古喻今、寄托情怀等意图(原创力文档)。通过反复朗读诵读,想象作品意境,感受领悟作品借助典故所抒发的情感以及负载的思想意蕴。1.典故含义解读:考查学生对诗词中典故原意的掌握,判断学生能否结合注释、背景知识,准确理解典故的出处与基本内涵。例如考查 “庄生晓梦迷蝴蝶” 中庄子梦蝶典故,看学生是否明白其蕴含的虚幻与人生哲理。 2.运用技巧分析:关注诗人用典的方式,如明用、暗用、正用、反用等。像王勃《滕王阁序》中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属于明用,考查学生能否识别并理解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3.表达效果体会:要求学生分析典故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包括烘托情感、深化主题、丰富内涵等。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通过两个典故,考查学生能否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1.选择题设问:“下列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燕然未勒’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关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分析,正确的是哪一项?” 通过这类设问,让学生辨析典故理解的正误。2.填空题设问:“‘闲来垂钓碧溪上’中运用的典故与______(人物)相关”“‘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典故源自______(故事)”,直接考查学生对典故关键信息的记忆。3.简答题设问:“诗人在‘怀旧空吟闻笛赋’一句中运用‘闻笛赋’典故,有何用意?”“请结合诗句,分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青鸟’典故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典故的内涵与效果。4.比较赏析题设问:“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运用了典故来表达情感,请比较其异同”“两首诗中典故的运用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对比分析典故运用的特点。1.考查深度增加:不再局限于简单判断典故运用或浅层理解含义,更注重挖掘典故深层内涵与诗人复杂情感联系。像对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不仅考查典故出处,还要求阐述诗人借这两个典故如何交织表达对旧友怀念、对岁月流逝及世事变迁感慨等多重情感。2.考查范围拓展:从常见课内典故,向课外拓展延伸,选取诗句可能来自经典但相对小众诗词。如考查一些诗人化用不太熟知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检测学生知识迁移与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可能出现源于佛经、地方民俗的典故,拓宽学生文化视野。3.情境化考查突出:设置更贴近生活或文学研究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分析典故运用。如假设举办诗词创作活动,要求学生从给定典故中选其一,阐述在创作思乡主题诗词时如何运用;或者给出一段对某朝代社会背景介绍,分析诗人在该背景下诗词中典故运用意图。4.对比考查频繁:加大不同诗词间典故运用对比力度,涵盖同一诗人不同作品,或不同诗人相似题材作品。像对比李白在不同人生阶段作品中用典差异,或比较边塞诗中多位诗人借 “燕然勒石” 典故表达情感与艺术效果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与归纳总结能力。5.与其他考点融合:与诗词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结合。如考查典故与意象组合营造意境,分析典故在衬托、对比等表现手法中作用。例如分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既考查典故运用,又涉及假设、以小见大表现手法及对诗句营造历史兴亡氛围意境赏析。1.知识积累方面,课内要对教材中的典故逐一梳理,不仅记录出处、原意,更要结合诗词内容,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制作分类思维导图,按表达情感(如思乡、报国)、表现手法(如明用、暗用)等维度归纳,强化记忆。课外通过阅读《唐诗三百首》《典故纪闻》等经典,拓展典故储备,关注课本注释延伸内容,主动探索小众典故。2.能力训练环节,加强情境化、对比类题型练习。针对情境题,学会从题干信息中提取线索,精准分析典故运用意图;对比题则从情感表达、艺术效果等角度剖析不同作品中典故的异同。同时,将典故与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考点融合学习,提升综合鉴赏能力。3.答题技巧层面,针对选择题,巧用排除法,通过分析选项中对典故含义、作用的表述,排除错误项。简答题遵循 “点明典故 - 解释含义 - 分析作用 - 阐述情感” 的答题逻辑,结合诗词主题与诗人情感,条理清晰地作答,确保得分要点全覆盖。考点1:典故含义理解考点解析:该考点聚焦学生对典故出处、原意及在诗词中具体含义的掌握。学生需结合注释、文化常识和诗词语境,判断典故来源,明确其原本内涵,并分析诗人赋予的新义。如理解李商隐 “望帝春心托杜鹃”中“望帝化鹃” 典故,不仅要知晓传说内容,更要把握诗人借此传递的哀怨、思念之情。答题模板:先指出典故具体内容(引用诗句或说明典故名称),接着阐述典故的原始出处与含义,再结合诗词主题和上下文,分析诗人运用此典故表达的具体意思,最后点明该典故对展现诗人情感或塑造诗歌意境的作用。【例题剖析】(2025·云南昆明·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乙)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渔家傲”是词牌,标明了词的固定曲调,句句押韵,都是仄声,较适合表现刚毅情怀。B.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统领上片景物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初见异景的欣喜。C.依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惯常体例,词人在下片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D.“羌管悠悠霜满地”是环境描写,幽怨的羌笛、凄冷的寒霜,更烘托了征人的愁思。2.王维《使至塞上》“都护在燕然”和本诗“燕然未勒归无计”都运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蕴含情感的不同。【答案】1.B 2.《使至塞上》中的“都护在燕然”,意为将军在前线作战胜利,表达的是欢欣鼓舞之情;《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意为作战未胜,不得归家,表达的是思乡不得归的无奈愁苦。【导语】甲词上片绘边塞秋景之萧瑟,异雁、边声、孤城尽显荒凉;下片抒征人之情,浊酒、羌管、白发道尽思乡与报国之矛盾,沉郁悲壮。乙诗以“征蓬”“归雁”写漂泊,“大漠孤烟”绘雄浑奇景,“都护燕然”暗喻战事胜利,慷慨悲壮中见豪情。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结合“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可知,“雁去无留意”写大雁毫不留恋地南飞,暗示边塞环境苦寒;“四面边声连角起”“孤城闭”描绘边地荒寒之声与军事戒备景象,“异”字实则凸显塞外风光的萧瑟苍凉,而非“初见异景的欣喜”;故选B。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及对比阅读。结合《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可知,诗人途中遇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燕然前线作战,“燕然”在此指代前线战事,暗示唐军已击退敌军,展现出胜利的态势。由此可知,“都护在燕然”表达了诗人对前线战事胜利的欢欣鼓舞之情。 结合《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可知,“燕然未勒”化用东汉窦宪勒石记功的典故,直言抗敌大功尚未告成,“归无计”则点明归家无门的困境。由此可知,此句借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因战事未胜而无法归家的思乡之愁与无奈之情。考点2:典故运用技巧考点解析:考查学生对诗人用典方式(明用、暗用、正用、反用等)的识别与分析能力。需判断诗人是否直接引用典故,是否对典故进行改造或反向运用,以及运用这些技巧如何增强诗歌表现力。例如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明用多个典故,以古喻今,表达对现实的忧虑。答题模板:首先点明典故的运用技巧(如 “此句采用明用典故的方式”),然后具体分析诗句中典故的呈现形式,解释诗人为何选择这种技巧,最后说明该技巧在营造氛围、深化主题等方面的作用,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展开阐述。【例题剖析】(2025·黑龙江大庆·一模)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词人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秋思”是这首词的题目。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用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C.词的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这首词的核心部分。D.这首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4.这首词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愿望?【答案】3.C 4.运用了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导语】这首《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边塞词的代表作,上片以“异”字为眼,通过“雁去”“边声”“孤城”等意象勾勒出苍凉的塞外秋景;下片以“浊酒”“羌管”为媒介,转入深沉的家国之思。“燕然未勒”化用窦宪刻石记功的典故,既暗含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抱负,又反衬出“归无计”的无奈。全词将壮阔的边地风光与将士的复杂心绪熔铸一体,在“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典型场景中,完成对戍边军人集体形象的史诗性塑造。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赏析。C.这首词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既写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又表明了因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而不能归乡的矛盾心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这种复杂情感的具体体现;故选C。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把握。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在今蒙古国境内。“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故这首词运用了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将士们虽然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但因战事未平、功名未立,无法回家,体现了他们既想为国家建功立业,又眷恋家乡的复杂心情。考点3:典故表达效果考点解析:要求学生分析典故在诗词中起到的作用,包括抒发情感、深化主题、丰富内涵、增强文化底蕴等。如刘禹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虽未明显用典,但暗含哲理,答题时需阐述其对表达诗人豁达心态和揭示自然规律的作用。答题模板:先总述典故的整体表达效果(如 “该典故生动地表达了诗人…… 情感”),再结合诗词具体内容,从情感、主题、意境等角度详细分析,可适当引用诗句关键词,最后总结典故对整首诗艺术价值的提升作用。【例题剖析】(2025·河南·模拟预测)读下边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5.颔联运用典故,选择其一,简述典故及其作用。6.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体现“酬和诗”的特点。【答案】5.典故1: 闻笛赋(或向秀作赋)。作用:怀念已故去的友人(或表达对新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典故2:烂柯人(或王质烂柯)。作用: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或暗示自己被贬谪时间长久,对世事变迁的怅惘)。 6.(1)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2)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歌典故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闻笛赋”典故出自晋人向秀《思旧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怀旧空吟闻笛赋”指怀念老朋友,表达对新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烂柯人”典故出自《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到乡翻似烂柯人”指暮年返乡,恍如隔世,暗示自己被贬谪时间长久,对世事变迁的怅惘。6.本题考查对诗歌名句的赏析能力。“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这句诗的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自己,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豁达的胸襟;对朋友,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面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要坦然面对,也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和豁达。初中古诗词典故整理诗词篇目 具体诗句 典故名称 典故出处 典故原意 在诗中含义及作用《行路难 其一》(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 “垂钓碧溪” 出自姜尚渭水垂钓遇周文王;“乘舟梦日” 源自伊尹受商汤重用前梦到自己乘舟经过日月边。 姜尚、伊尹在未遇明主时,通过特殊际遇后得到重用 诗人以姜尚、伊尹自比,委婉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实现理想抱负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暗示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对未来充满希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烂柯人 “闻笛赋” 出自向秀《思旧赋》;“烂柯人” 源自晋人王质上山砍柴,观棋后归家发现已过百年的传说。 “闻笛赋” 是向秀为怀念嵇康所作;“烂柯人” 形容人世间沧桑巨变。 “闻笛赋” 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烂柯人” 以王质自比,感叹自己被贬离京多年,再回时人事全非,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持节云中,遣冯唐 出自《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复任云中郡太守 冯唐奉皇帝之命赦免魏尚,使其官复原职 诗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新任用、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 八百里、的卢 “八百里” 出自《世说新语 汰侈》,指牛名;“的卢” 是刘备的坐骑,曾助其越过檀溪脱险。 “八百里” 指代牛;“的卢” 马奔跑速度极快 “八百里” 描绘了将士们分食牛肉的豪迈场景,烘托出热烈的军营生活氛围;“的卢” 形容战马疾驰,展现战斗的激烈,表达了诗人对战斗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泊秦淮》(杜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 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艳曲,被视为亡国之音。 陈后主荒淫享乐,最终亡国,其创作的《玉树后庭花》成为亡国的象征。 诗人借 “后庭花” 这一典故,批判歌女不知亡国之恨,实则讽刺晚唐统治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警示统治者要以史为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勒石燕然 用的是《后汉书 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窦宪在燕然山刻石记功 词人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立军功无法归乡的心理矛盾,将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使至塞上》(王维)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燕然 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东汉窦宪曾率军大破单于军,登燕然山刻石勒功 窦宪在燕然山刻石勒功,彰显功绩。 代指边防前线,暗示战争仍在持续,展现了边塞生活与塞外风光的壮阔,也体现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注。《雁门太守行》(李贺)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易水、黄金台 “易水” 河名,战国时荆轲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和乐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黄金台” 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纳天下贤士 荆轲在易水告别,踏上刺秦不归路;燕昭王筑台求贤 “易水” 渲染悲壮氛围,暗示将士们面临危险处境仍勇往直前;“黄金台” 表达将士们为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愿舍生忘死、英勇赴战的决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 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国三名降将,故称 “三秦” 关中地区的代称 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前往的地方,描绘出雄浑壮阔的景象,为下文的离别之情奠定基调《无题》(李商隐)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青鸟 “蓬山” 指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青鸟”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蓬莱山为仙境所在;青鸟传递信息 “蓬山” 暗示两人相见之难,距离之遥;“青鸟” 表达诗人希望有信使能传递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与关切之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 汉代乐府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且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折柳蕴含惜别怀远之意 “折柳” 曲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他对故乡和往昔生活的怀念,使全诗笼罩在浓浓的思乡氛围中《野望》(王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 “采薇” 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借 “采薇” 表达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知音难觅,只能追怀古代隐士,寄托自己避世退隐的愿望《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昔人、鹦鹉洲 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仙人乘鹤飞升;鹦鹉洲得名由来 增添黄鹤楼的神秘色彩,表达世事无常、岁月变迁之感,引发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永恒的思考,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路长日暮、学诗惊人句、九万里风鹏、三山 “路长日暮” 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之意;“学诗谩有惊人句” 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九万里风鹏” 出自《庄子 逍遥游》中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的典故;“三山” 据《史记 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 屈原对漫长人生道路和时光流逝的感慨;杜甫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大鹏高飞;海上三座仙山 “路长日暮” 表达词人对人生道路漫长且时光流逝的感叹;“学诗谩有惊人句” 体现词人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无奈;“九万里风鹏” 展现词人渴望像大鹏一样高飞远举,冲破现实束缚;“三山” 表达词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希望能摆脱尘世烦恼《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送酒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重阳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菊久坐,恰逢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醉饮而归 重阳节友人送酒的故事 诗人化用此典,在战乱流离中,欲在重阳节登高却无酒,既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又烘托出乱世中孤独、凄凉的心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尚思为国戍轮台 轮台 古地名,在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 轮台作为边疆军事要地 代指边关,体现诗人虽年迈体衰,困居家中,却仍心系国家,渴望奔赴边疆、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 燕昭王筑台招贤 诗人登楼远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以及对贤明君主的渴望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贾生》(李商隐)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问鬼神 事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 诗人借古讽今,通过汉文帝不顾百姓民生,只关心鬼神之事,讽刺晚唐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不关心国计民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中考“古诗词典故赏析”解题技巧及常见误区一、解题技巧1.整体感知,定位典故:通读诗词,结合注释找出典故,明确典故在诗句中的位置,初步判断典故类型(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2.剖析典故,理解原意:根据平时积累和题干提示,确定典故出处,回顾其原本含义,为分析在诗中作用做铺垫。3.结合语境,分析作用:联系诗词创作背景、主题和诗人情感,从表情达意(如思乡、报国)、深化主题、营造氛围等角度,分析典故的具体作用。4.针对题型,规范作答:选择题用排除法;简答题按 “点明典故 - 解释原意 - 结合语境分析作用 - 阐述情感” 逻辑作答;对比题从多角度比较异同,分点陈述。二、常见误区1.典故含义理解偏差:未准确记忆典故原意,或脱离语境主观臆断,导致对诗人用典意图误解。2.作用分析不全面:只关注典故表面含义,忽略其在情感表达、主题深化等方面的深层作用,答题要点缺失。3.答题逻辑混乱:未按规范步骤作答,表述杂乱无章,或未结合诗词具体内容,空泛分析。4.忽略题干要求:未看清题目是分析单个典故还是对比多个典故,或对 “作用”“效果” 等关键词理解错误,答非所问。中考古诗词典故赏析题解题要点一、选择题考查方式:选择题通常会给出关于典故含义、运用技巧、表达效果的多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选项的设置可能涉及典故出处误判、情感分析偏差等陷阱。答题思路:考生需要逐一分析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典故原意、诗词语境进行仔细对比。在分析过程中,可利用排除法,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再对存疑选项深入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答题模板:直接选择符合题目要求(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即可,虽然无需过多阐述,但在分析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典故相关要点。示例:题目为 “下列对《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故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运用‘持节云中,遣冯唐’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典故出自《史记》,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诗人借此表达渴望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的愿望。这里的‘节’是指节日,体现诗人对节日的期盼”。答案是 D,分析时将选项与典故原意对比,可发现 D 选项对 “节” 的解释错误,利用排除法能排除 A、B、C 这些正确选项。二、填空题考查方式:此类题目会给出含有典故的诗句,要求考生填写典故涉及的人物、故事名称,或者补充典故在诗中的部分含义。答题思路:考生首先要回忆典故相关知识,确定答案。若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可结合诗句上下文及诗词主题进行合理推测。答题模板: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填写相关内容,书写务必无误,表述要简洁明了。示例:题目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闻笛赋’指的是________所作的《思旧赋》”。答案为 “向秀”,直接回忆 “闻笛赋” 的典故出处,填写人物名称即可。三、简答题考查方式:简答题要求考生对典故的含义、运用技巧、表达效果进行详细分析,这类题目常常会结合诗词创作背景、诗人情感等方面进行提问。答题思路:首先要点明诗句中的典故;接着解释典故的原始出处与含义;然后结合诗词语境,深入分析诗人运用此典故的目的、技巧,以及该典故对表情达意、深化主题的作用;最后阐述典故所体现的诗人情感。答题模板:“诗句‘[具体诗句]’运用了‘[典故名称]’的典故,该典故出自 [出处],原意是 [具体内容]。在诗中,诗人通过 [用典方式],[具体分析作用,如生动形象地表达了…… 情感,深化了…… 主题等],体现了诗人 [具体情感]。”示例:题目 “请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中典故的作用”。答案为 “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的典故。‘闻笛赋’出自向秀《思旧赋》,原是向秀为怀念嵇康所作;‘烂柯人’源自晋人王质观棋,归家已过百年的传说。在诗中,诗人通过明用典故,‘闻笛赋’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之情,‘烂柯人’以王质自比,感叹自己被贬离京多年,再回时人事全非,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深化了诗歌酬答友人、感慨身世的主题”。四、比较赏析题考查方式:比较赏析题会给出两首或多首含有典故的诗词,要求考生对比分析典故运用在含义、技巧、效果等方面的异同。答题思路:考生需先分别梳理每首诗词中典故的相关内容;接着从典故的含义、运用方式、所表达情感、对主题的作用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最后先概括相同点,再分点阐述不同点,分析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诗词具体内容。答题模板:“相同点:两首诗中的‘[典故名称]’都 [阐述相同之处,如表达了相似的情感、运用了类似的技巧等]。不同点:在 [诗词 1 名称] 中,‘[典故名称]’[具体分析在诗词 1 中的情况];而在 [诗词 2 名称] 中,‘[典故名称]’[具体分析在诗词 2 中的情况]。”示例:题目 “比较《行路难 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和《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个典故运用的异同”。答案为 “相同点:两首诗中的典故都表达了诗人渴望被朝廷重用,实现抱负的情感。不同点:在《行路难 其一》中,‘垂钓碧溪’‘乘舟梦日’两个典故,诗人以姜尚、伊尹自比,运用明用典故的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对未来充满希望;而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诗人以魏尚自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更直白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新任用、杀敌报国的急切心情,同时在运用技巧上,前者是借历史人物自比,后者更强调以历史事件类比现实处境,突出对朝廷用人的期盼”。1.(2025·广西柳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描绘明丽的秋景,但乐景反增悲哀,抹不去词人的苦闷徬徨。B.词中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C.“因人常热”就是热血未冷,有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D.这首词以怀旧、写景为主,反映了词人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2)“用典寓意”是古诗词常用的写作手法,请任选本词中一个典故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D(2)示例一: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感叹祖国处于危难之中。示例二:“青衫湿”化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落青衫的典故,感叹自己找不到知音。【导语】《满江红 小住京华》是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作者为国报效的决心;下阕表现了作者身不甘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详解】(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这首词不是以怀旧、写景为主,是一首言志诗,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故选D。(2)本题考查用典的作用分析。《满江红》这首词中,多用典故,不仅丰富了词作的内涵,更有助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四面歌残终破楚”: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这里是指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 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以古喻今,痛斥清政府腐败而招帝国主义列强对我中华的蚕食瓜分,中国前途危险。结尾一句“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结合前一句“何处觅知音”可知,词句表达了一种知音难觅的情怀;再从词的下片的内容分析,下片主要是词人回想以前的生活和以前生活在家庭里的情形,表达了词人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任选一句赏析即可。2.(2025·河南濮阳·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引用“孙郎”和“冯唐”的典故,有何用意?【答案】表现豪迈气概、渴望建功立业;渴望重用、施展抱负。【导语】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作。词中通过描绘出猎的场景,展现了词人虽年老但仍怀少年般的豪情与壮志。上阕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开篇,表现出一种不服老的精神,随后通过“左牵黄,右擎苍”等生动描写,展现了出猎的壮观场面。下阕则借“冯唐”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报国无门的感慨,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则进一步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全词语言豪迈,情感激昂,体现了苏轼虽处逆境仍不忘家国情怀的精神境界。【详解】本题考查诗句及用典手法赏析。“亲射虎,看孙郎”,孙郎,指的是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引用孙权当年搏虎的典故。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显出东坡“狂”劲和豪迈气概,暗示自己雄心尚在,仍可建功立业。“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词句用了冯唐的典故,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3.(2024·河南周口·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上片的“悠悠”意蕴无穷,请简要分析。(2)辛弃疾写词好用典故,有人诟病其“好掉书袋”。请从本词中任选一处典故,谈谈你对这首词用典的看法。【答案】(1)“悠悠”既指江水绵绵不绝,又指时间的漫长久远, 还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2)“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借用曹操赞叹孙权雄才大略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词人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因此并非“掉书袋”。【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赏析。“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意思是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悠悠”一词表面是写江水绵绵不绝,奔腾而去。而深层次地,更是形容时间的漫长、久远,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2)本题考查典故。结合题干“辛弃疾写词好用典故,有人诟病其‘好掉书袋’”“任选一处典故,谈谈你对这首词用典的看法”,可从诗歌中选取一处典故,从典故与词的思想感情是否紧密联系的角度分析用典是否恰当。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词人借用曹操的话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不畏强权,感叹历史兴亡之事,表达了词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之情,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表示失望和愤慨。而这些情感恰恰是这首词“怀”的情感。因此可见,他用的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连,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能够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并不是“掉书袋”。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9:古诗词鉴赏之典故(讲义)中考古诗词鉴赏中关于典故的课标要求,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 “疏通字词典故 — 明诗意 — 想画面 — 悟诗情” 的学习过程。 学生需能找出诗词中的用典之处,理解典故原意,明确诗人对典故的运用技巧,如明用、暗用等。同时,要结合诗歌中心思想,分析典故所表达的情感与作用,体会诗人借古喻今、寄托情怀等意图(原创力文档)。通过反复朗读诵读,想象作品意境,感受领悟作品借助典故所抒发的情感以及负载的思想意蕴。1.典故含义解读:考查学生对诗词中典故原意的掌握,判断学生能否结合注释、背景知识,准确理解典故的出处与基本内涵。例如考查 “庄生晓梦迷蝴蝶” 中庄子梦蝶典故,看学生是否明白其蕴含的虚幻与人生哲理。 2.运用技巧分析:关注诗人用典的方式,如明用、暗用、正用、反用等。像王勃《滕王阁序》中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属于明用,考查学生能否识别并理解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3.表达效果体会:要求学生分析典故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包括烘托情感、深化主题、丰富内涵等。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通过两个典故,考查学生能否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1.选择题设问:“下列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燕然未勒’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关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分析,正确的是哪一项?” 通过这类设问,让学生辨析典故理解的正误。2.填空题设问:“‘闲来垂钓碧溪上’中运用的典故与______(人物)相关”“‘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典故源自______(故事)”,直接考查学生对典故关键信息的记忆。3.简答题设问:“诗人在‘怀旧空吟闻笛赋’一句中运用‘闻笛赋’典故,有何用意?”“请结合诗句,分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青鸟’典故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典故的内涵与效果。4.比较赏析题设问:“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运用了典故来表达情感,请比较其异同”“两首诗中典故的运用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对比分析典故运用的特点。1.考查深度增加:不再局限于简单判断典故运用或浅层理解含义,更注重挖掘典故深层内涵与诗人复杂情感联系。像对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不仅考查典故出处,还要求阐述诗人借这两个典故如何交织表达对旧友怀念、对岁月流逝及世事变迁感慨等多重情感。2.考查范围拓展:从常见课内典故,向课外拓展延伸,选取诗句可能来自经典但相对小众诗词。如考查一些诗人化用不太熟知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检测学生知识迁移与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可能出现源于佛经、地方民俗的典故,拓宽学生文化视野。3.情境化考查突出:设置更贴近生活或文学研究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分析典故运用。如假设举办诗词创作活动,要求学生从给定典故中选其一,阐述在创作思乡主题诗词时如何运用;或者给出一段对某朝代社会背景介绍,分析诗人在该背景下诗词中典故运用意图。4.对比考查频繁:加大不同诗词间典故运用对比力度,涵盖同一诗人不同作品,或不同诗人相似题材作品。像对比李白在不同人生阶段作品中用典差异,或比较边塞诗中多位诗人借 “燕然勒石” 典故表达情感与艺术效果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与归纳总结能力。5.与其他考点融合:与诗词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结合。如考查典故与意象组合营造意境,分析典故在衬托、对比等表现手法中作用。例如分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既考查典故运用,又涉及假设、以小见大表现手法及对诗句营造历史兴亡氛围意境赏析。1.知识积累方面,课内要对教材中的典故逐一梳理,不仅记录出处、原意,更要结合诗词内容,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制作分类思维导图,按表达情感(如思乡、报国)、表现手法(如明用、暗用)等维度归纳,强化记忆。课外通过阅读《唐诗三百首》《典故纪闻》等经典,拓展典故储备,关注课本注释延伸内容,主动探索小众典故。2.能力训练环节,加强情境化、对比类题型练习。针对情境题,学会从题干信息中提取线索,精准分析典故运用意图;对比题则从情感表达、艺术效果等角度剖析不同作品中典故的异同。同时,将典故与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考点融合学习,提升综合鉴赏能力。3.答题技巧层面,针对选择题,巧用排除法,通过分析选项中对典故含义、作用的表述,排除错误项。简答题遵循 “点明典故 - 解释含义 - 分析作用 - 阐述情感” 的答题逻辑,结合诗词主题与诗人情感,条理清晰地作答,确保得分要点全覆盖。考点1:典故含义理解考点解析:该考点聚焦学生对典故出处、原意及在诗词中具体含义的掌握。学生需结合注释、文化常识和诗词语境,判断典故来源,明确其原本内涵,并分析诗人赋予的新义。如理解李商隐 “望帝春心托杜鹃”中“望帝化鹃” 典故,不仅要知晓传说内容,更要把握诗人借此传递的哀怨、思念之情。答题模板:先指出典故具体内容(引用诗句或说明典故名称),接着阐述典故的原始出处与含义,再结合诗词主题和上下文,分析诗人运用此典故表达的具体意思,最后点明该典故对展现诗人情感或塑造诗歌意境的作用。【例题剖析】(2025·云南昆明·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乙)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渔家傲”是词牌,标明了词的固定曲调,句句押韵,都是仄声,较适合表现刚毅情怀。B.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统领上片景物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初见异景的欣喜。C.依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惯常体例,词人在下片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D.“羌管悠悠霜满地”是环境描写,幽怨的羌笛、凄冷的寒霜,更烘托了征人的愁思。2.王维《使至塞上》“都护在燕然”和本诗“燕然未勒归无计”都运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蕴含情感的不同。【答案】1.B 2.《使至塞上》中的“都护在燕然”,意为将军在前线作战胜利,表达的是欢欣鼓舞之情;《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意为作战未胜,不得归家,表达的是思乡不得归的无奈愁苦。【导语】甲词上片绘边塞秋景之萧瑟,异雁、边声、孤城尽显荒凉;下片抒征人之情,浊酒、羌管、白发道尽思乡与报国之矛盾,沉郁悲壮。乙诗以“征蓬”“归雁”写漂泊,“大漠孤烟”绘雄浑奇景,“都护燕然”暗喻战事胜利,慷慨悲壮中见豪情。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结合“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可知,“雁去无留意”写大雁毫不留恋地南飞,暗示边塞环境苦寒;“四面边声连角起”“孤城闭”描绘边地荒寒之声与军事戒备景象,“异”字实则凸显塞外风光的萧瑟苍凉,而非“初见异景的欣喜”;故选B。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及对比阅读。结合《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可知,诗人途中遇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燕然前线作战,“燕然”在此指代前线战事,暗示唐军已击退敌军,展现出胜利的态势。由此可知,“都护在燕然”表达了诗人对前线战事胜利的欢欣鼓舞之情。 结合《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可知,“燕然未勒”化用东汉窦宪勒石记功的典故,直言抗敌大功尚未告成,“归无计”则点明归家无门的困境。由此可知,此句借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因战事未胜而无法归家的思乡之愁与无奈之情。考点2:典故运用技巧考点解析:考查学生对诗人用典方式(明用、暗用、正用、反用等)的识别与分析能力。需判断诗人是否直接引用典故,是否对典故进行改造或反向运用,以及运用这些技巧如何增强诗歌表现力。例如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明用多个典故,以古喻今,表达对现实的忧虑。答题模板:首先点明典故的运用技巧(如 “此句采用明用典故的方式”),然后具体分析诗句中典故的呈现形式,解释诗人为何选择这种技巧,最后说明该技巧在营造氛围、深化主题等方面的作用,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展开阐述。【例题剖析】(2025·黑龙江大庆·一模)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词人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秋思”是这首词的题目。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用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C.词的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这首词的核心部分。D.这首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4.这首词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愿望?【答案】3.C 4.运用了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导语】这首《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边塞词的代表作,上片以“异”字为眼,通过“雁去”“边声”“孤城”等意象勾勒出苍凉的塞外秋景;下片以“浊酒”“羌管”为媒介,转入深沉的家国之思。“燕然未勒”化用窦宪刻石记功的典故,既暗含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抱负,又反衬出“归无计”的无奈。全词将壮阔的边地风光与将士的复杂心绪熔铸一体,在“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典型场景中,完成对戍边军人集体形象的史诗性塑造。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赏析。C.这首词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既写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又表明了因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而不能归乡的矛盾心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这种复杂情感的具体体现;故选C。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把握。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在今蒙古国境内。“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故这首词运用了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将士们虽然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但因战事未平、功名未立,无法回家,体现了他们既想为国家建功立业,又眷恋家乡的复杂心情。考点3:典故表达效果考点解析:要求学生分析典故在诗词中起到的作用,包括抒发情感、深化主题、丰富内涵、增强文化底蕴等。如刘禹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虽未明显用典,但暗含哲理,答题时需阐述其对表达诗人豁达心态和揭示自然规律的作用。答题模板:先总述典故的整体表达效果(如 “该典故生动地表达了诗人…… 情感”),再结合诗词具体内容,从情感、主题、意境等角度详细分析,可适当引用诗句关键词,最后总结典故对整首诗艺术价值的提升作用。【例题剖析】(2025·河南·模拟预测)读下边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5.颔联运用典故,选择其一,简述典故及其作用。6.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体现“酬和诗”的特点。【答案】5.典故1: 闻笛赋(或向秀作赋)。作用:怀念已故去的友人(或表达对新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典故2:烂柯人(或王质烂柯)。作用: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或暗示自己被贬谪时间长久,对世事变迁的怅惘)。 6.(1)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2)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歌典故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闻笛赋”典故出自晋人向秀《思旧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怀旧空吟闻笛赋”指怀念老朋友,表达对新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烂柯人”典故出自《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到乡翻似烂柯人”指暮年返乡,恍如隔世,暗示自己被贬谪时间长久,对世事变迁的怅惘。6.本题考查对诗歌名句的赏析能力。“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这句诗的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自己,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豁达的胸襟;对朋友,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面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要坦然面对,也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和豁达。初中古诗词典故整理诗词篇目 具体诗句 典故名称 典故出处 典故原意 在诗中含义及作用《行路难 其一》(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 “垂钓碧溪” 出自姜尚渭水垂钓遇周文王;“乘舟梦日” 源自伊尹受商汤重用前梦到自己乘舟经过日月边。 姜尚、伊尹在未遇明主时,通过特殊际遇后得到重用 诗人以姜尚、伊尹自比,委婉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实现理想抱负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暗示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对未来充满希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烂柯人 “闻笛赋” 出自向秀《思旧赋》;“烂柯人” 源自晋人王质上山砍柴,观棋后归家发现已过百年的传说。 “闻笛赋” 是向秀为怀念嵇康所作;“烂柯人” 形容人世间沧桑巨变。 “闻笛赋” 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烂柯人” 以王质自比,感叹自己被贬离京多年,再回时人事全非,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持节云中,遣冯唐 出自《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复任云中郡太守 冯唐奉皇帝之命赦免魏尚,使其官复原职 诗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新任用、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 八百里、的卢 “八百里” 出自《世说新语 汰侈》,指牛名;“的卢” 是刘备的坐骑,曾助其越过檀溪脱险。 “八百里” 指代牛;“的卢” 马奔跑速度极快 “八百里” 描绘了将士们分食牛肉的豪迈场景,烘托出热烈的军营生活氛围;“的卢” 形容战马疾驰,展现战斗的激烈,表达了诗人对战斗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泊秦淮》(杜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 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艳曲,被视为亡国之音。 陈后主荒淫享乐,最终亡国,其创作的《玉树后庭花》成为亡国的象征。 诗人借 “后庭花” 这一典故,批判歌女不知亡国之恨,实则讽刺晚唐统治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警示统治者要以史为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勒石燕然 用的是《后汉书 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窦宪在燕然山刻石记功 词人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立军功无法归乡的心理矛盾,将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使至塞上》(王维)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燕然 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东汉窦宪曾率军大破单于军,登燕然山刻石勒功 窦宪在燕然山刻石勒功,彰显功绩。 代指边防前线,暗示战争仍在持续,展现了边塞生活与塞外风光的壮阔,也体现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注。《雁门太守行》(李贺)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易水、黄金台 “易水” 河名,战国时荆轲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和乐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黄金台” 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纳天下贤士 荆轲在易水告别,踏上刺秦不归路;燕昭王筑台求贤 “易水” 渲染悲壮氛围,暗示将士们面临危险处境仍勇往直前;“黄金台” 表达将士们为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愿舍生忘死、英勇赴战的决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 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国三名降将,故称 “三秦” 关中地区的代称 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前往的地方,描绘出雄浑壮阔的景象,为下文的离别之情奠定基调《无题》(李商隐)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青鸟 “蓬山” 指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青鸟”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蓬莱山为仙境所在;青鸟传递信息 “蓬山” 暗示两人相见之难,距离之遥;“青鸟” 表达诗人希望有信使能传递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与关切之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 汉代乐府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且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折柳蕴含惜别怀远之意 “折柳” 曲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他对故乡和往昔生活的怀念,使全诗笼罩在浓浓的思乡氛围中《野望》(王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 “采薇” 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借 “采薇” 表达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知音难觅,只能追怀古代隐士,寄托自己避世退隐的愿望《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昔人、鹦鹉洲 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仙人乘鹤飞升;鹦鹉洲得名由来 增添黄鹤楼的神秘色彩,表达世事无常、岁月变迁之感,引发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永恒的思考,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路长日暮、学诗惊人句、九万里风鹏、三山 “路长日暮” 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之意;“学诗谩有惊人句” 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九万里风鹏” 出自《庄子 逍遥游》中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的典故;“三山” 据《史记 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 屈原对漫长人生道路和时光流逝的感慨;杜甫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大鹏高飞;海上三座仙山 “路长日暮” 表达词人对人生道路漫长且时光流逝的感叹;“学诗谩有惊人句” 体现词人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无奈;“九万里风鹏” 展现词人渴望像大鹏一样高飞远举,冲破现实束缚;“三山” 表达词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希望能摆脱尘世烦恼《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送酒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重阳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菊久坐,恰逢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醉饮而归 重阳节友人送酒的故事 诗人化用此典,在战乱流离中,欲在重阳节登高却无酒,既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又烘托出乱世中孤独、凄凉的心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尚思为国戍轮台 轮台 古地名,在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 轮台作为边疆军事要地 代指边关,体现诗人虽年迈体衰,困居家中,却仍心系国家,渴望奔赴边疆、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 燕昭王筑台招贤 诗人登楼远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以及对贤明君主的渴望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贾生》(李商隐)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问鬼神 事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 诗人借古讽今,通过汉文帝不顾百姓民生,只关心鬼神之事,讽刺晚唐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不关心国计民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中考“古诗词典故赏析”解题技巧及常见误区一、解题技巧1.整体感知,定位典故:通读诗词,结合注释找出典故,明确典故在诗句中的位置,初步判断典故类型(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2.剖析典故,理解原意:根据平时积累和题干提示,确定典故出处,回顾其原本含义,为分析在诗中作用做铺垫。3.结合语境,分析作用:联系诗词创作背景、主题和诗人情感,从表情达意(如思乡、报国)、深化主题、营造氛围等角度,分析典故的具体作用。4.针对题型,规范作答:选择题用排除法;简答题按 “点明典故 - 解释原意 - 结合语境分析作用 - 阐述情感” 逻辑作答;对比题从多角度比较异同,分点陈述。二、常见误区1.典故含义理解偏差:未准确记忆典故原意,或脱离语境主观臆断,导致对诗人用典意图误解。2.作用分析不全面:只关注典故表面含义,忽略其在情感表达、主题深化等方面的深层作用,答题要点缺失。3.答题逻辑混乱:未按规范步骤作答,表述杂乱无章,或未结合诗词具体内容,空泛分析。4.忽略题干要求:未看清题目是分析单个典故还是对比多个典故,或对 “作用”“效果” 等关键词理解错误,答非所问。中考古诗词典故赏析题解题要点一、选择题考查方式:选择题通常会给出关于典故含义、运用技巧、表达效果的多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选项的设置可能涉及典故出处误判、情感分析偏差等陷阱。答题思路:考生需要逐一分析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典故原意、诗词语境进行仔细对比。在分析过程中,可利用排除法,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再对存疑选项深入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答题模板:直接选择符合题目要求(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即可,虽然无需过多阐述,但在分析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典故相关要点。示例:题目为 “下列对《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故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运用‘持节云中,遣冯唐’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典故出自《史记》,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诗人借此表达渴望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的愿望。这里的‘节’是指节日,体现诗人对节日的期盼”。答案是 D,分析时将选项与典故原意对比,可发现 D 选项对 “节” 的解释错误,利用排除法能排除 A、B、C 这些正确选项。二、填空题考查方式:此类题目会给出含有典故的诗句,要求考生填写典故涉及的人物、故事名称,或者补充典故在诗中的部分含义。答题思路:考生首先要回忆典故相关知识,确定答案。若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可结合诗句上下文及诗词主题进行合理推测。答题模板: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填写相关内容,书写务必无误,表述要简洁明了。示例:题目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闻笛赋’指的是________所作的《思旧赋》”。答案为 “向秀”,直接回忆 “闻笛赋” 的典故出处,填写人物名称即可。三、简答题考查方式:简答题要求考生对典故的含义、运用技巧、表达效果进行详细分析,这类题目常常会结合诗词创作背景、诗人情感等方面进行提问。答题思路:首先要点明诗句中的典故;接着解释典故的原始出处与含义;然后结合诗词语境,深入分析诗人运用此典故的目的、技巧,以及该典故对表情达意、深化主题的作用;最后阐述典故所体现的诗人情感。答题模板:“诗句‘[具体诗句]’运用了‘[典故名称]’的典故,该典故出自 [出处],原意是 [具体内容]。在诗中,诗人通过 [用典方式],[具体分析作用,如生动形象地表达了…… 情感,深化了…… 主题等],体现了诗人 [具体情感]。”示例:题目 “请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中典故的作用”。答案为 “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的典故。‘闻笛赋’出自向秀《思旧赋》,原是向秀为怀念嵇康所作;‘烂柯人’源自晋人王质观棋,归家已过百年的传说。在诗中,诗人通过明用典故,‘闻笛赋’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之情,‘烂柯人’以王质自比,感叹自己被贬离京多年,再回时人事全非,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深化了诗歌酬答友人、感慨身世的主题”。四、比较赏析题考查方式:比较赏析题会给出两首或多首含有典故的诗词,要求考生对比分析典故运用在含义、技巧、效果等方面的异同。答题思路:考生需先分别梳理每首诗词中典故的相关内容;接着从典故的含义、运用方式、所表达情感、对主题的作用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最后先概括相同点,再分点阐述不同点,分析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诗词具体内容。答题模板:“相同点:两首诗中的‘[典故名称]’都 [阐述相同之处,如表达了相似的情感、运用了类似的技巧等]。不同点:在 [诗词 1 名称] 中,‘[典故名称]’[具体分析在诗词 1 中的情况];而在 [诗词 2 名称] 中,‘[典故名称]’[具体分析在诗词 2 中的情况]。”示例:题目 “比较《行路难 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和《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个典故运用的异同”。答案为 “相同点:两首诗中的典故都表达了诗人渴望被朝廷重用,实现抱负的情感。不同点:在《行路难 其一》中,‘垂钓碧溪’‘乘舟梦日’两个典故,诗人以姜尚、伊尹自比,运用明用典故的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对未来充满希望;而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诗人以魏尚自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更直白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新任用、杀敌报国的急切心情,同时在运用技巧上,前者是借历史人物自比,后者更强调以历史事件类比现实处境,突出对朝廷用人的期盼”。1.(2025·广西柳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描绘明丽的秋景,但乐景反增悲哀,抹不去词人的苦闷徬徨。B.词中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C.“因人常热”就是热血未冷,有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D.这首词以怀旧、写景为主,反映了词人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2)“用典寓意”是古诗词常用的写作手法,请任选本词中一个典故分析其表达效果。2.(2025·河南濮阳·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引用“孙郎”和“冯唐”的典故,有何用意?3.(2024·河南周口·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上片的“悠悠”意蕴无穷,请简要分析。(2)辛弃疾写词好用典故,有人诟病其“好掉书袋”。请从本词中任选一处典故,谈谈你对这首词用典的看法。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9:古诗词鉴赏之典故(讲义)学生版.docx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9:古诗词鉴赏之典故(讲义)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