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学案一、学习目标及课标要求(一)学习目标1.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时间和标志。2.掌握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理解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重大意义。3.明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4.能够结合时政热点,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二)课标要求1.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概述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3.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二、学习重难点(一)重点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及 “一化三改” 的内容和意义。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和重大意义。4.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二)难点1.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创造性。2.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成就与曲折。3.把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内在联系。三、学习疑点、易错易混点、高考考点(一)学习疑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3.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二)易错易混点1.混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时间和标志。2.不能正确理解 “一化三改” 之间的关系。3.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曲折经历认识不清,忽视其对后来发展的借鉴意义。(三)高考考点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和过渡时期总路线。2.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特点及历史意义。3.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论断及其影响。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和胜利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这一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理论知识的联系实际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时政热点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此外,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可以通过引导他们进行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五、问题导学及自主预习单(一)问题导学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哪些国内外形势?为什么说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必然?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是什么?“一化三改” 具体指什么?请举例说明。3.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进行的?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4.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什么?这一分析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5.结合 2025 年浦江创新论坛等时政热点,谈谈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对中国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二)自主预习单阅读教材,找出下列材料的答案1.过渡时期的时间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3.“一化三改” 的内容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时间和标志5.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6.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7.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8.查阅资料,了解 2025 年浦江创新论坛的相关内容,思考其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关系。9.思考并回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六、合作探究及质疑(一)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结合 2025 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中展现的中国航空力量的发展,谈谈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案例分析:以 “00 后” 全国技能大赛选手为例,探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时政热点分析:根据中美就 TikTok 问题达成基本框架共识,分析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发展机遇。(二)质疑1.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政策是否会影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艰辛的?这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否存在矛盾?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七、重难点突破、知识讲解及释疑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政治方面: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政治前提。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已经建立,能够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国际方面: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的转变。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总路线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 “一化三改”。“一化三改” 的关系:“一化” 是主体,“三改” 是两翼,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和手段。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1956 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意义: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4.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释疑:关于和平赎买政策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问题:和平赎买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提出的一项政策。通过和平赎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私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不仅没有影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反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公有制经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辛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艰辛的,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认识不足,以及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失误。这些曲折和失误也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是基于当时的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作出的正确判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并没有改变,仍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八、主干知识梳理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时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2)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3.社会主义改造(1)★完成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意义: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4.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2)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5.★党的八大(1956年)(1)地位: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最重要的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6.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1)工业: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农业: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3)基础设施: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4)教育科技: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7.对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评价(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3)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8.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1)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9.(拓展补充)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探索,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证实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2)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4)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中,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九、当堂检测(一)易错易混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详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题中观点错误。2.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 )【详解】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故题目观点错误。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的国际环境。( )【详解】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故题中观点错误。4.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详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1957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故观点错误。5.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前提。( )【详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故该观点错误。6.社会主义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详解】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不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方向,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故本题错误。7.我国三次主要矛盾的变化共同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路线。( )【详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故本题说法错误。8.我国三次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建筑的变化。( )【详解】我国三次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变化,故本题说法错误。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详解】三大改造的成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题中观点错误。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 )【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并未改变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故观点错误。(二)典例剖析1.(2025·陕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 )①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②实现了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④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①②: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实现了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①②正确。 ③: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③排除。 ④: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直接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非“创造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④排除。2.(2024·湖南·高考真题)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数以万计的仁人志士失去了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前夜,开国元勋们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949年10月1日,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的诞生( )①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②表明中国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③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提条件,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④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历史歌开了新的一页”,从国际意义上看,这说明新中国约诞生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①正确。③:从国内意义上看,这说明新中国的诞生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③正确。②:我们党团结管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②不符合题意。④: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十、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我们明白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掌握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和 “一化三改” 的具体内容,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和重大意义。同时,我们还通过分析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认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智慧和努力。此外,我们结合 2025 年的时政热点,探讨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对中国在各个领域发展的深远影响。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