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1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1
2
3
能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会从定性、定量、计量数等方面读化学方程式
能说出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及意义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反应可以用以下3种方法表示:
氢气 + 氧气 水
点燃
点燃
文字表达式
微观示意图
符号表达式
上述3种表示方法有何优点和缺点,你认为哪种表示方法最好?
H2 + O2 H2O
点燃
氢气 + 氧气 水
点燃
“反应条件”
太麻烦
反应物
生成物
1.书写麻烦;2.不便交流;3.不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4.不能表示各种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1.文字表达式
化学反应表示方法
2..微观示意图
化学反应表示方法
点燃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条件”
书写不方便
3.符号表达式
化学反应表示方法
H2 + O2 H2O
点燃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条件”
但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又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呢
1.表示出了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
2.表示出了反应进行所需要的条件。
点燃
化学反应表示方法
H2 + O2 H2O
点燃
2
2
1
化学计量数:表示反应中分子个数比,“1”可省略
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化学方程式
2H2 + O2 === 2H2O
点燃
“定性”
“定量”
各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
表示出了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和反应条件。
体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把“定性”和“定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具有哪些优点呢
2.意义:
2H2 + O2 === 2H2O
点燃
定性的方面:
表明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意义:表明了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条件是点燃。
化学方程式
2.意义:
微粒个数比 2 : 1 : 2
意义:该反应中各物质的粒子数目比是2∶1∶2。
微观上,表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微粒个数比。
定量的方面:
2H2 + O2 === 2H2O
点燃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2.意义:
H-1;O-16
意义:表示各物质的质量比是4∶32∶36。
宏观上,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定量的方面:
质量守恒定律
2×2
16×2
2×(2+16)
4 : 32 : 36
质量比
质量比 = 计量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2H2 + O2 === 2H2O
点燃
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Fe + CuSO4 Cu+FeSO4
①表明了反应物是铁和硫酸铜,生成物是铜和硫酸亚铁。
②该反应中各物质的粒子数目比是1∶1∶1∶1。
③表示各物质的质量比是56∶160∶64∶152。
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发现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生成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56 Cu-64)
化学方程式
“+”读成“和”;
“═══”读成“生成”,
不能读成“等于”。
3.读法:
各物质的构成微粒
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定性的方面:
化学方程式能直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 其读法有异于数学中的方程式。
C + O2 ══ CO2
点燃
以碳燃烧为例:
化学方程式
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物质的质量比
12
16×2
12+16×2
12 : 32 : 44
每12份质量的碳跟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定量的方面:
3.读法:
化学方程式能直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 其读法有异于数学中的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读成“和”;
“═══”读成“生成”,
不能读成“等于”。
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气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微观:
质量:
“+”读成“和”;
“═══”读成“生成”,
不能读成“等于”。
3.读法:
化学方程式能直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 其读法有异于数学中的方程式。
对应三种意义
宏观:
C + O2 ══ CO2
点燃
以碳燃烧为例:
化学方程式
例1.某物质M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则它肯定含有哪些元素?( )
A、 C H B、 C C、 C H O D、 H O
1.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
A
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
C、H、O
练1.将1.6g某物质放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只生1.8gH2O 和4.4gCO2。试推断该物质的组成元素为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2.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例2.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 = 2X+H2O+CO2↑,其中X的化学式是(  )
A. Ca B. CuO C. Cu(OH)2 D. CuCO3
B
C
练2:物质X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 + 3O2=2CO2+ 3H2O ,
则X的化学式为( )
A.C2H4 B.CH3OH C.C2H5OH D.C2H6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3.根据质量比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4 : 32 : 36
思考:1.2g氢气和32g氧气充分反应能生成34g水,是否正确?
2.3g木炭和3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6g二氧化碳,是否正确?
12 :32 : 44
练3.化学方程式2A+B=C+2D中,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3,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1,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
A. 114 B. 14 C. 58.5 D. 117
C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点燃
2H2 + O2 === 2H2O
点燃
C + O2 === CO2
4.有关密闭容器中表格数据处理
例4: 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12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15 32 1 待测
(1)反应后,“待测”的值为  1。
(2)反应后,X的质量  减少 (填“增加”或“减少”)了   g,所以X是  反应物 (填“反应物”或“生成物”);Y的质量  增加 (填“增加”或“减少”)了    g,所以Y是  生  (填“反应物”或“生成物”);Q的质量  减(填“增加”或“减少”)了  2 g,所以Q是  反  (填“反应物”或“生成物”);Z的质量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所以Z     (填“一定是”“一定不是”或“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减少  
5  
反应物  
增加  
30  
生成物  
减少 
25  
反应物  
不变  
可能是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X、Q  
Y  
化合反应  
1∶6  
15∶32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4.有关密闭容器中表格数据处理
例4: 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15 32 1 待测
(3)这个反应中的反应物是  X、 ,生成物是  Y,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 合。
(4)参与反应的X和Y的质量比为1∶6   ,反应后的物质中X和Y的质量比为  152 。
练4: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混合,此时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1所示。一段时间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是反应物
B.x的值为20
C.乙是此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D.生成38g甲,需消耗60g丁
A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4.有关密闭容器中表格数据处理
(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图A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填序号)
(2)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图A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图A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
(4)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图A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
①⑤
②③④⑥
④⑥
②③
(5)图A中③表示的物质是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6)图A中⑤表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CO
CO2和O2
5.微观反应示意图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练5. 如图是水在通电条件下水分子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个水分子中含有1个氧原子和1个氢分子
B. 反应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个数之比是2∶1
C. 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D. 反应后原子数目增加
B
5.微观反应示意图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1.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 2H2↑+O2↑,无法获取的信息是(  )
A.反应所需条件
B.生成物的状态
C.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D.氧气可助燃
通电
D
2 .有关2CO+O2 2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和氧气混合就生成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两个一氧化碳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混合就生成两个二氧化碳分子
D.2g一氧化碳和1g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2g二氧化碳
B
点燃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X中未测值为零 D.若Q为氧气,则该反应为氧化反应
3.(密闭容器中的反应问题)在一个密闭容器有X、Y、Z、Q四种物质于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量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A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5
反应后质量/g 未测 21 10 9
4.3.1
意义
应用
①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
② 表示反应条件
③表示参加反应和生成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
④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1.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
2.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3.根据质量比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4.有关密闭容器中表格数据处理
5.微观反应示意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