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2.阅卷老师应严格按照此答案进行阅卷,必要时可增加答案要点,但应该提前与阅卷组组长沟通并通知阅卷组。3.请各位考生按照答案中评分标准认真核对。4.阅卷结束后,阅卷老师请与阅卷公司核对阅卷结果是否已经上传,无误之后即可结束阅卷。1-5 CABCA 6-10 ABBDD 11-16 ACDDDA17. 卡版答案(1)措施:建立严密的地方乡里组织机构;重视发挥地方宗族和士绅力量进行治理;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注重道德教化。(6分)(2)社会关系:传统社会秩序被打破;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2分)基层治理:实行主客户制;实行保甲制度;理学向基层渗透,利用乡约教化乡里;开展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规范社会救济。(5分)18. 卡版答案(1)角色:乡村社会重要的财富占有者;国家控制乡村的主要依靠力量;乡村教育的积极实践者和推动者。(3分)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科举制度的发展;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5分)(2)商人和手工业者总体上仍从事传统型经营活动;富民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士绅来自富民阶层;统治阶级依靠富民控制和治理基层社会;富民、乡绅积极开展基层教化以维护国家意志。(4分)19. 卡版答案(1)以法制化建设为保障;以政府为主导,主体多元化,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5分)(2)发展变化:由国家保险模式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4分)原因:国家保险模式的弊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社会保障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6分)20. 卡版答案示例评析:材料中作者认为在1870年后大约40年里欧洲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将大不列颠、比利时、德国、法国等西欧发达地区及美国划为欧洲内部地带;大半个爱尔兰、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等西欧欠发达地区、东欧及欧洲人所移民的拉美等地区被划为外部地带;除日本外的广大亚、非大陆被视为第三地带。这一划分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过分强调欧洲的中心地位,具有片面性。自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就走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前沿。1870年以来,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仍然以欧洲为中心,欧洲生产力飞速提高,西方国家加快了海外殖民扩张的步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展,西方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思想上,西方的启蒙思想在对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不断传播,对广大亚非拉落后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步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侵略、扩张,把广大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从而加速了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掠夺原料,扩大海外市场,这些都为欧洲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70年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更是加紧了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步伐,给广大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综上所述,作者的划分方式是片面的,是狭隘的欧洲中心论的表现,不能够客观反映世界历史发展的全貌。我们应当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12分)(“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然.如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早期文明的分布呈现出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辽河流域文明,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和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黄河流域文明,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和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长江和珠江流域文明。这印证了( )A.中华文化相对先进B.南北文化趋于一致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华夏认同观念发展2.汉武帝初平岭南时,其地“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民如禽兽,长幼无别”,后派官吏到岭南“教其耕犁,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这些措施( )A.提升了岭南的文明程度B.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平衡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3.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据此可知,这一政策的实行( )A.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B.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C.使得中央与边疆之间平等共处D.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文化交流4.下图是元代刻本《百家姓》的首页,为方便汉族人学习八思巴字而编撰。其中左侧是八思巴字与汉字的对照,右侧是汉文序言。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①八思巴字由汉字改制而形成 ②体现了元朝对汉族士人的吸纳 ③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 ④反映了理学成为科举考试内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从人的自然生理角度论述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生存和发展是人天然的权利,为此他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人之生也,无不同也”。能够反映这一主张的是( )A.平等思想B.经世致用C.天赋人权D.忧思思想6.1864年,普鲁士驻华公使李福斯在大沽口发现三艘丹麦商船,由于当时普鲁士与丹麦正在欧洲交战,李福斯立即下令扣押这三艘商船当作战利品。恭亲王奕 依仗《万国公法》抗议,最终李福斯被迫释放了三艘商船。这反映出( )A.清政府已具有近代外交理念B.清朝重视维护海洋权益C.西方列强严重侵害中国主权D.中西之间商业往来频繁7.甲午战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进入“制度”层面,试图将传统的天朝上国整合为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具有平等地位的民族国家。这表明( )A.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B.救亡图存已成为时代的潮流C.救亡道路路线斗争十分激烈D.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学术8.一战爆发后,袁世凯颁布大总统令,向国际社会宣布中立。1917年初,协约国积极鼓动中国与德国绝交、宣战。北洋政府希望在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同时能够得到一定的回报,于是提出条件。1917年8月中国对德、奥宣战,美国和其他协约国相继向中国政府保证“尽力赞助中国在国际上享有大国当有之地位及其优待”。这一转变( )A.体现了北洋政府奉行独立外交政策B.显示北洋政府提高国际地位的愿望C.说明协约国和美国尊重中国的主权D.强调中国与协约国的利益始终一致9.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主要服务于外商。1936年,会计师业务逐渐兴盛,他们不仅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刊发大量文章,还出版了税法解释及纳税指南一类的书籍。近代会计业的发展( )A.导致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创新C.保障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适应了经济转型的需要10.下表是新中国以高校为主体开展的院系大调整运动情况,这一调整( )专业\年份 综合 工业 农林 医药 师范 语文 财经 政法 体育 艺术 其他 总计1949年 49 28 18 22 12 11 11 7 2 18 27 2051953年 14 38 29 29 33 8 6 4 4 15 1 181变化率(%) -71.4 35.7 61.1 31.8 175 -27.3 -45.5 -42.9 100 -16.7 -96.3 -11.7A.摆脱了苏联教育的影响B.扭转了教育落后的局面C.促进了学科间协调发展D.迎合了经济建设的需要11.下表是1979—1991年外商在中国大陆投资的资本构成情况,这可以反映出( )资本来源构成 投资金额/亿美元 所占比重/%外国资本 89.53 33.30海外华人(华侨)资本 15.00 5.58香港、澳门资本 139.32 51.82台湾资本 25.00 9.30合计 268.85 100.00A.资本来源呈多元化B.外商控制中国经济C.中国经济结构失衡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2.公元前525年,波斯征服埃及,将埃及变成波斯帝国的行省。波斯人仿照古埃及划分诺姆行政区的管理方式建立了行省制度,任命总督进行管理。国王除了任命总督外,还直接派遣官吏到行省监视总督,成为国王的“眼睛和耳朵”。这可以用来说明( )A.波斯治理体系最终形成B.君主专制制度受到挑战C.巩固对西南边疆的统治D.帝国统治权力走向极端13.一般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开始于10世纪后期。其实早在9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些和东方贸易有关的城市已然兴起。11世纪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欧各地不断有新的城市出现。许多城市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者脱离农村与商人集居而成的。这可用以说明( )A.君主的控制力减弱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自治城市开始出现D.商品经济得以发展14.1861—1865年美国内战期间,欧洲爆发严重“棉荒”,当时欧洲列强试图寻找能够替代美国的原棉供应地,纷纷将目光投向非洲,在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等地推广面向出口的棉花生产。据统计,乌干达的原棉出口从1908—1909年的725吨,增至1928年的27 697吨。尼日利亚的棉产量虽未达到英国棉花种植协会的预期,但到1926年也出口了5万包。这一系列举措( )A.彻底改变了非洲落后的局面B.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原料C.意在促进非洲地区经济发展D.导致了非洲地区产业单一化15.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苏联展开经济战,试图把经济危机的责任推到苏联身上。正如胡佛在克利夫兰的发言所说“苏联在全世界的倾销是引起世界危机的原因之一”。美国此举意在( )A.大力推行祸水东引策略B.采用和平演变方式击垮苏联C.夺回世界经济霸主地位D.转移民众对国内问题的视线16.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这主要得益于( )A.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B.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C.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D.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由一群少拿或不拿官俸的乡里民众来担任各种职务。乡里组织作为法定基层组织,拥有国家赋予的控制基层社会的权力,与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血缘群体不同,乡里组织是政府强制在基层社会推行的,以地缘为特征构建的法定行政区划,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士绅阶层包括士族和乡绅。他们拥有柔性权力与威望,依靠这种影响力而成为治理者,治理着当地的社会。而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士绅们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据薛风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等整理材料二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宁静而安定的小农社会秩序已被打破,农民弃耕从商的事很常见,如南宋初,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客户没有田产,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一些地方,由于“主户少而客户多,往来不定,口尤难记”,连户口登记都出现困难。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任何人都可以流入,商人、佣工、流民,如建康府曾为“留都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无作业”。宋代社会因其显著的开放属性与商业属性,而呈现出远远强于前代的流动性与活力。——摘编自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从社会关系和基层治理角度,分析宋代呈现出“远远强于前代的流动性与活力”的原因。(7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没有政治特权,依然属于“民”的范畴。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的,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仓廪实而知礼节”,在财富上具有优势的富民阶层,日益重视自身文化的发展,他们通过鼓励子弟读书入仕、积极兴办乡村教育等行动,推动教育在乡村的发展。——据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等整理材料二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明清“市民社会”说,认为明清中国已经出现了一股新生的力量,或能打破中国传统社会的桎梏,走向新的变革时代。其实,从诸多证据看来,明清“富户”“士绅”并非“市民”而是“富民”。明清时期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但是他们的经营活动总体上来看仍然是传统型的,只能归结为对宋元商业的扩张型发展。在追求自身财富的过程中,富民阶层作为社会的动力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富民将其财富资本有效地转化为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富民士绅化。统治阶层深刻地认识到士绅阶层在乡村社会的重要性,极力利用富民来进行社会秩序控制,重构和强化了富民作为社会中间层所发挥的作用。乡约、社学是明中叶以后广泛发展起来的基层教化组织,是乡绅施展其社会影响力的舞台。政府虽然不在场,但是国家的影子无处不在,国家意志时时刻刻规范着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摘编自林文勋、张锦鹏《“市民社会”抑或“富民社会”——明清“市民社会”说再探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富民”阶层在乡村的社会角色,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社会仍然是“富民社会”的理由。(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确立。它强化了劳动者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和社会互助共济观念,奠定了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是推进美国社会保障事业至关重要的主体,它是该事业的主要推动者。然而美国社会保障的运行主体是多元化的,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社会保障资金来自政府、个人、企业及社会团体。第二,项目运行主体多样。全国性的社会保障项目由联邦政府管理运行,各州与地方政府则获准负责地区性的项目,为地方民众谋福祉。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受益者由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盲人、未成年人和残疾儿童扩及95%的美国民众。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已达300多项,几乎涉及生、老、病、死等个人生活的诸多方面。——摘编自王楠《美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不久,即着手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时至今日,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国实行的是“国家保险模式”;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正在形成之中。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据此国家为城镇企业职工建立了劳动保险制度。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从城镇首先展开的。第一个阶段在于解决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制度不协调的问题。第二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的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再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而是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社会工程。基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显滞后于城镇、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明显已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并妨碍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的现实,国家自21世纪初启动了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目前低保制度已在农村实现了全覆盖,“新农合”已经覆盖80%以上的农村地区及居民。——摘编自李迎生《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转型路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社会保障实施的特点。(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保障模式的发展变化,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10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文明地带”在1870年后大约40年里,欧洲实际上(不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个中心存在于欧洲的某一区域。因为当时的确有两个欧洲:一个内部地带和一个外部地带。内部地带包括大不列颠、比利时、德国、法国、意大利北部以及奥地利帝国西部某些地区。欧洲海外移民区的某些区域,特别是内战之后的美国,也属于这一地带。外部地带包括大半个爱尔兰、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还有当时德国、波希米亚和奥地利等国本土东面的整个东欧。许多欧洲人海外移民区,比如说拉丁美洲和美国农耕地区,也可认为在当时是属于外部地带。欧洲人世界之外还分布着一个第三地带,即广袤无际的亚洲和非洲大陆。除了正在现代化的日本以外,从欧洲的标准或文化假设来看,它们全都是“落后的”;并且注定要在1870年以后那半个世纪之内严重依附于欧洲或被欧洲殖民化。187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大都可以写成这三个地带之间关系的经历。——摘编自[美]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对“文明地带”的划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答案.docx 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