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无衣史上第一战歌老子教学目标:形式与情感了解《诗经》中典型的诗歌形式:重章叠句。体会史上第一战歌《无衣》中的热血与豪情。文学知识墨子【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指各地歌谣。《雅》:“王畿”之乐,即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雅有“正”的意思,王畿之乐即正声(典范的音乐),即正声雅乐。《颂》: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墨子【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典型形式:重章叠句墨子了解《国风》《诗经》“风雅颂”共三百零五篇,其中《国风》传诵最广。 《汉书·地理志》:“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故谓之风。”郑卫之音,淫奔也。这些来自十五国的各地民歌,共同构筑了对先秦的宏大叙事,也在中华文明脉络中留下了恒久的诗性精神。秦风,慷慨崇武。墨子秦风慷慨尚武《汉书·地理志》记载:“(秦地)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崇尚)力气,以射猎为先。”《无衣》——“史上第一首战歌”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这首诗歌的豪迈,体会千年不衰的壮怀激烈。细读《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 衣《诗经·秦风》墨子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诗歌写作背景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重章叠句袍 → 泽 → 裳战袍 → 里衣 → 下衣情感:团结互助、同仇敌忾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重章叠句戈、矛、戟:有何不同?戈、矛、戟:有何不同?戈矛戟戈、矛、戟:有何不同?戈是一种勾兵或啄兵。矛是纯粹的刺兵。戟算是戈矛合体的一种兵器,在长柄柲前装有直刃可以刺敌人,旁有横刃可以钩啄敌人,故兼具钩刺的作用。戈、矛、戟:杀伤力渐进。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重章叠句齐心备战,兵器之“锋利”折射杀敌之“决心”。重章叠句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态度一致动作一致方向一致一致性,带来的规模效应与力量感。墨子重章叠句小结通过重复特定的诗句来渲染气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感和情感表达。渲染战事的紧张氛围整齐的节奏美、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情感墨子衣物的私密度上升:同袍间的友爱情深、生死与共。武器的杀伤力增强:对强敌的仇恨与坚决。从态度到行动,听从王命,义无反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情感患难与共、忠肝义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战歌慷慨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事之惨烈,将士之慷慨!赳赳战气,铿锵有力!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醉卧沙场,笑对生死。义无反顾,勇敢旷达!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誓死报效国家勇毅悲壮!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渴望杀尽敌人、保卫祖国疆土!战歌悠悠千年不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