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学习目标
1. 知人论世,了解李煜的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 吟咏诗韵,品读《虞美人》当中愁情的具体内涵。
3. 拓展延伸,研究古诗词当中表现愁情的常用手法。
词牌来源
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四面楚歌中,虞姬拔剑自刎。
唐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
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南唐末代君主、诗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其词作前期大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后期则追怀故国,感叹身世,写出另一境界。语言清新洗练,感染力强,李煜由此被称为“千古词帝”。
写作背景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实际上如囚徒一般,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子。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 》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便赐酒将他毒死。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白居易《长相思》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了结
季节的更替
知道
南唐
雕饰华美的栏杆与用玉石砌成的台阶
红润的容颜改变了

多少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春花秋月”皆是美好事物,为什么要说“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在感叹春花美丽却易凋零,秋月圆满却难持久,它们年复一年地出现,提醒着李煜那已逝的美好时光和无法挽回的故国之思。“何时了”更是对他失去了皇帝的尊严和自由,过着屈辱生活的追问。眼前的春花秋月再美,也无法填补他内心的空虚和痛苦。因此这些追问,实际上是对自己悲惨命运何时能够终结的渴望。
赏析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有什么含义?
“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囚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飞逝,与开头照应,这引起了作者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回首故国,只有恨与痛!
赏析
“一在一改”的对比,改的只有宫女的容颜吗?还有什么呢?
朱颜
地位
心情
(经历雨打风吹)
(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
(尊荣嫌贵到忍辱蒙羞)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意境相似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名句流传千古,请赏析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春水来比喻愁,化抽象为具体,表现了李煜的愁之多之重之绵长[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语句形象而生动。用远离自己而代表故土的长江喻愁,当然含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感更为深沉。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设问
比喻
夸张
下列诗句分别写出愁的什么特点?共同点是什么?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长度
深度
重量
广、乱、密
画抽象的愁为可观可感的食物,生动形象。
往事之叹
亡国之痛
故国之思
物是人非
之无奈
词人对过去的美好时光和繁华景象进行追忆,表达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惋惜和哀叹。
作为亡国之君,李煜对故国的沦丧感到无比悲痛,这种亡国之恨是他心中难以释怀的伤痛。
被囚禁的他无法回到故土,对这种离家之痛和身陷囹圄的无奈感到愤懑不平。
词人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和对未来的迷惘。
本文到底写了“几多愁”?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手法小结
1.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朱颜。
虚写: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春水。
2.(今昔)对比
①春花秋月与往事对比
②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③雕栏玉砌与朱颜的对比
3.比喻,夸张,设问
吟诗有感
春日月夜,词人伫立小楼,凝视明月,思及故国繁华不再,心中愁绪万千,犹如东流春水,无尽凄凉与哀伤涌上心头。
1.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 , 。”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 。”
3.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了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他倍添烦恼,不禁劈头怨问苍天:“ , 。”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