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9张PPT)《老子》四章文本细读一叶与文原创设计(2025.9)论道:“无”之以为用三十辐共一毂(ɡ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轮”,最外面部分。“轴”,最里面部分,轴心。“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连接轮毂的木条。三十辐共一毂(ɡ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当,介词,在……的时候。可翻译成“正是由于”,引出条件或原因。无,车毂的中空处。埏(shān)埴(zhí):和泥(制作陶器)。以(之)为:把……当作……,把……作为……。户牖(yǒu ):门窗。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三十辐共一毂(ɡ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思考:看到图中的“车轮、陶器、房子,你最先看到的是它的什么?(形状?颜色?质地?规格?美丑?)老子看到的是什么?有无思考:陶器是用来干嘛的?房子是用来干嘛的?如果没有“中空”的部分,它们可以起作用吗?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思考:没有“无”,这三样事物就失去了它们的作用,无法为人提供便利。那么“无”比“有”更有用吗?没有“有”会怎样?有无相生,对立统一,互相依存,互相为用。朴素辩证法思考: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有“无之以为用”的特点?生活中的“无之以为用”思考:我们的生活中,做哪些事情的时候需要空出“空间”?做哪些事情需要空出“时间”?生活中的“无之以为用”空间:晒衣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间:课间十分钟(发呆、补觉、上厕所、补作业……)思考:遇到以下问题,你会如何去解决。提示:关注这个人做这件事,最终想要达到什么“用”,是否留了恰当的空间——“无”。生活中的“有无相生”高二学生小明每天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每个时间段都安排了具体科目学习,没有任何空闲时间。他认为只有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才能提高成绩,但到期中考试时,成绩反而下降,且出现明显的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用的目标】高效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成绩,实现各科均衡发展。【空间评估】学习计划过度饱和,没有留出休息、反思和调整的时间空间。大脑需要适当休息才能有效巩固知识,过度学习会导致疲劳和效率下降。【解决之道】每天保留一定的“空白时间”用于自由思考或轻度放松。生活中的“有无相生”高中生小红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包括同学聚会、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很少有独处时间。她希望通过广泛社交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但发现自己常常感到焦虑和空虚,无法深入发展任何一段友谊。【用的目标】发展健康人际关系,提升社交能力,找寻真挚的友谊。【空间评估】独处的时间不足,缺乏消化和沉淀社交经验的空间。【解决之道】精简社交活动,留出较为完整的独处空间,用于反思交往体验、阅读相关书籍或进行个人兴趣培养。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些突破俗见的认识,于我们而言,依旧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留一点空间,让我们静下来好好思考。修身:余食赘行,不处也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处:为、做。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第二十四章思考:“企者”为何会不立?“跨者”为何会不行?“企者”之“企”,“跨者”之“跨”,目的是什么?违反身体的发力规律,是一种过度行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看得远;在人群中凸显自己尽快达成目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第二十四章思考: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或词语来形容“企者”“跨者”的心态?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带有“自”的词语、成语或短语来形容?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自满、自夸、自高自大、自视甚高、自作聪明刚愎自用、没有自知之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企者”“跨者”是身体层面上违背自然规律的直观比喻,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则是这种心态在思想和行为层面的具体延伸和深化。内心被“自”填满没有了“无”的空间《老子》第二十四章行为表现 核心特点 违背的规律 导致的后果自见 自我表现,喜欢显摆 共情与尊重规律 自然吸引规律 令人反感,掩盖真实能力,阻碍深入沟通自是自伐自矜《老子》第二十四章行为表现 核心特点 违背的规律 导致的后果自见 自我表现,喜欢显摆 人际交往的规律 共情、尊重、自然吸引 令人反感,掩盖真实能力,阻碍深入沟通自是 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沟通交流的规律 尊重、平等、集思广益 视角有限无法做出真实判断自伐 自我夸耀,居功自傲 团队协作的规律 公平、信任 功劳被抵消,破坏信任,损害团队和谐自矜 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人际交往的规律 尊重、平等 人心离散,难以获得长久真正的尊重与支持“余食赘行”,有道者不处!多余的、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有道者欣赏哪种行为和态度?“道法自然”“无为”遵循自然规律而为,不要妄动为之。“上善若水”水滋养万物却甘居低洼,象征谦虚不争、包容的品格和处事态度。有道者欣赏的行为和态度“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这些“余食赘行”不单存在于文章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是否也“见”过这些行为?请列举一两例。生活中的“余食赘行”有些同学为了考高分,熬夜刷题,白天上课犯困,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升反降。一些明星为博眼球过度整容,失去个人特色,结果粉丝流失,商业价值大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隋炀帝一边修建大运河,一边征战高句丽,过于冒进,导致民变四起,隋朝灭亡。某连锁店爆发开设新店,导致资源分散,资金链断裂,项目失败,公司倒闭。某同学小组讨论时急于表现,故意打断他人发言,最后导致小组合作不顺利,某同学自己也未能获得奖励。自见者自是者马谡坚持在山顶扎营,不听王平劝告,最终街亭失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杨修多次炫耀解读曹操心思的能力,最终被曹操忌恨杀害,未能建功。自伐者自矜者某科技巨头因垄断地位傲慢,忽视创新,结果被新兴企业超越,市场地位下降。修身:自知自胜,知足勉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知人者和自知者,何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和自胜者,何者境界更高?知人者智能够观察、分析并把握他人性格、才能、品德,是对外的认知。但可能 “知人不知己”。 自知者明能够观指能清醒、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和局限,是对内的认知,一种更高层次的内在觉悟。希腊神庙门前的石刻铭文:“认识你自己。”自知是一种自省,一种克服。胜人者有力多指外在的、身体的或物质性的力量 ,如体力、武力或权势,用于在竞争或对抗中胜过他人。 自胜者强能克制自身欲望、弱点及负面情绪的内在精神力量 、意志力和自制力,是更高境界的,精神上的强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思考:“富”是哪方面的富?多富才叫富?“知足者富”和“知足常乐”有何不同?达到“知足”的境界,需要什么前提条件?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先秦掀桌第一人:老子以“内在的满足”重新定义“富”。王弼注“知足自不失,故富也”,强调心灵满足即永恒富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批判缺乏精神的富足,却过度追求外在名利,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知足者富 VS 知足常乐内啡肽 VS 多巴胺幸福 VS 快乐内心富足,稳定的平和与自洽 VS 安慰与小确幸我富不富,不要你以为,要我以为!我的幸福不依赖外物,我内心有自己的标准,我内心满足了,就是富。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思考:“富”是哪方面的富?多富才叫富?“知足者富”和“知足常乐”有何不同?达到“知足”的境界,需要什么前提条件?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内在的满足恒久与短暂自知,自胜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思考:知足了,富了,还不够吗?为何还要“强行”?内心丰盈之后的主动输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知足者富是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强行”不断达到平衡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真正的“知足”,不是满足于现状,而是确认了内在丰盈感和价值感,无需向外攫取。在这种状态下,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想要分享、付出和创造的愿望。这时的“强行”,是由内而外、发自本心的自发行动,是“富有”之后的自然“输出”。一个知足的人,强行是为了自我实现和利益他人;一个不知足的人,“强行”则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贪欲。内心丰盈之后的主动输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知足后的平静和富足状态,并非一劳永逸。它需要在复杂现实的阻力中不断锤炼和巩固,通过“强行”来克服自身的惰性、习气(如偶尔又冒出的攀比心、懈怠心)以及外界的干扰。知足的境界,正是在一次次克服“不知足”的念头和外界诱惑的“强行”中,变得愈发稳固和深刻的。 知足者富是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强行”不断达到平衡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前面所有修养功夫(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和最高境界王弼“所,谓心居其位也”,强调内心的定位与坚守。“所”即根本、立身之基,指初心。持守本心,不因外界而摇摆,方能长久。梁启超解释“寿”为“思想不朽”。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思想精神不朽。治国:“无”为而治“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无为”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强为(如过度政令、苛政)。“道法自然”,万物依内在规律运行(如四季更替)。统治者应减少人为干预,让社会自发形成秩序,通过“不妄为”实现“无不为”“无不治”。(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5)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治国之方圣人无为任务一:根据每层内容,概括治国之方。(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在问题未发生前干预,祸乱未形成前处理,保持清醒预见。防患未然防微杜渐忧患意识治国之方(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治国之方(2)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大事从小事积累而成,治国需脚踏实地,重视基础工作。尊重规律渐进积累道家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思考:两家说的道理,看似很类似,却有着本质不同,请分析。儒家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道法自然”道家是在描述自然规律。强调万物依循自身规律发展,治国需尊重并顺应这种自然之势。“求学之道——积累”儒家是在描述求学修身态度。强调在道德修养和知识学习方面的不断积累,由量变道质变。(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治国之方(4)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做事越接近成功越要谨慎,始终保持初心,方能避免失败。慎始如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5)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无为任务二:这两层内容如何体现“无为”的思想?“众人为者败之”与“圣人无为无败”对比那些违背自然规律、仅凭主观意志强行作为(“为者”)或固执己见、试图牢牢控制事物(“执者”)的行为,最终往往会招致失败和失去。而圣人懂得“无为”和“无执”,即不妄为、不强行控制,只是顺应事物的本性加以引导,所以能够“无败”、“无失”。“无为”是一种更高明的“为”:一种遵循自然规律、不妄加干预、不强求结果的行为方式。(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5)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无为任务二:这两层内容如何体现“无为”的思想? “众人贵难得之货”与“圣人欲不欲”对比世俗之人看重并追求稀有的货物,这容易激起贪欲和纷争。圣人“欲不欲”,超越了对外在物质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富足。 (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5)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无为任务二:这两层内容如何体现“无为”的思想?“众人敢为”与“圣人不敢为”对比圣人“不敢为”,并非胆小怕事,而是对自然规律抱有深深的敬畏之心,不敢以自己的意志去强行改变、干扰万物的自然进程。圣人的角色是“辅”,即细心地辅助、顺应,而不是主导、创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