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一、教材定位与文本价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位于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文明之光”首篇,是《论语》中最具叙事色彩的篇章之一。文章以“问志—述志—评志”的紧凑结构,呈现孔子与四位弟子一次看似闲适、实则庄重的对话,集中体现了儒家“礼乐治国”“君子不器”“仁者爱人”等核心理念。全文仅三百余字,却兼具叙事、描写、议论与抒情,语言简峭而意脉深曲,是高一学生由“文言知识”迈向“文化理解”的关键通道。二、学情诊断1.知识储备:学生已学完必修上册六个古诗文单元,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独立疏通常见实词、虚词、句式,但对“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等微殊语义的敏感度不足。2.能力短板:能够复述情节,却容易将“志”简单等同于“理想职业”,忽略“志”背后的价值选择与人格气象;对孔子“吾与点也”一叹,常停留在“向往田园”的浅表层面。3.心理特征:高一学生自我同一性开始觉醒,渴望“被看见”,愿意在安全的情境中表达个人志向;对“孔子”符号有敬意却也有距离,需要教师创设“可对话”的场域。三、核心素养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反复诵读与即时演读中,积累“率尔”“哂”“俟”“撰”等关键词的语境义,体会《论语》简淡传神的叙事风格。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角色—处境—选择”三元分析框架,比较四子述志背后的思维路径,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理想对个体生命形态的期待。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鼓瑟希”“铿尔”“浴乎沂”等声色情貌描写,感受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性气质,尝试以现代汉语创写“我的春服既成”片段。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让”与“不让”背后的礼乐精神,反思当下竞争语境中“自我彰显”与“他人共在”的张力,获得面对未来的价值定力。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诵读—批注—演读的螺旋上升中,精准把握“哂”“与”两个关键词的情感刻度,理解孔子为何独赞曾皙。难点:打通“春服既成”一段的审美意象与“治国以礼”的政治伦理之间的内在关联,领悟儒家“即凡而圣”的生命境界。五、课时安排与课堂节奏本课为单篇精读,一课时40分钟。以“诵读—聚焦—探究—迁移”四段式展开,每段均设置可检可测的微观任务,确保时间边界清晰。六、教学过程(一)起:营造对话场域(3分钟)教师板书“侍坐”二字,请学生合上书,用30秒想象画面:谁在坐?谁侍?空间关系如何?随机点两名学生口头描述,教师不评价,只追问一句:“你觉得孔子第一句话会说什么?”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文本,心理期待瞬间拉升。(二)承:诵读—校正—再诵读(10分钟)1.学生齐读全文,教师用PPT呈现无标点版,要求凭语感自行断句。2.聚焦易错三处: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比”音bǐ,学生常误读bì;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表选择,音rú,不可读成“如果”;③“风乎舞雩”——“风”名词动用,读fēng,不读fèng。教师示范一句,学生跟读一句,再齐读,确保音义同步。3.第三遍诵读前,教师下发“句读卡片”,每卡一句,学生两人一组互读互听,用铅笔在卡上圈出最能表现人物神态或心理的“一词”,准备下一环节分享。此环节结束时,教师收三张卡片,用投影展示圈画结果,即时点评“圈得准不准”,完成第一次形成性评价。(三)转:关键词透视——从“哂”到“与”的12分钟深度探究1.子路“率尔”段(4分钟)学生演读:前排左侧一男生站起,手按桌角,高声诵子路语;右侧一女生读孔子“哂之”。读毕,教师追问:“哂”是微笑、嘲笑还是善意的玩笑?学生回到文本找证据,多数会抓住“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一句。教师板书“不让”并追问:子路哪里“不让”?引导学生发现“千乘之国”“可使有勇”等句主语全是“我”,语气斩截,缺少谦抑。2.冉有、公西华段(3分钟)学生快速比较: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相焉”,二人共同点是“退一格”。教师用“音量尺”板书:子路音量10格,冉有7格,公西华5格,学生一眼可见“越来越谦”的趋势,为曾皙出场蓄势。3.曾皙“春服既成”段(5分钟)教师先播放自己提前录制的古琴30秒,营造“鼓瑟希”氛围,再请一名文静女生轻声朗读曾皙语。读毕,全班静默10秒,教师提问:“曾皙有没有直接说‘我想当什么官’?”学生答“没有”。教师追问:“那孔子为何‘吾与点也’?”学生陷入沉思。教师提供支架:把“春服、冠者、童子、沂、舞雩、咏而归”六个意象写在黑板,请学生用“这哪里像治国”开头,每人写一句即兴点评。两分钟后,随机朗读,教师归纳:曾皙用诗性场景回答了“治国”——礼乐不在庙堂,而在人民“浴”“风”“咏”的日常;当社会呈现如此祥和画面,治国目标已然实现。由此,学生顿悟:孔子赞许的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至高境界,而非具体职位。(四)合:价值迁移与表达(10分钟)1.回到当下:教师口述一段情境——“假如孔子穿越到今天的班会课,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你会怎样用‘曾皙方式’回答?”要求学生避开直接说“我要考公”“我要创业”,而用三个具体意象呈现理想社会。2.学生当堂在便签上写,写好后贴到黑板“云志墙”。教师选读三则:①“傍晚的操场,有同学跑步,有老师散步,风把读书声吹到云里。”②“地铁口的流浪歌手,有人驻足,有人投币,警察叔叔不赶他。”③“图书馆的灯,亮到凌晨两点,阿姨不催,同学不吵。”全班用掌声投票,选出“最具曾皙气质”的一则,教师把便签贴在黑板最高处,完成第二次形成性评价。3.教师收束:儒家之志,不在“我”做“大官”,而在“我们”过“好日子”。曾皙用诗回答,我们用行动回答。40分钟到点,下课。七、作业设计(课后30分钟完成,不占用课堂时间)1.背诵全文,家长签字。2.将课堂便签扩展为150字现代汉语短文,要求出现“春服”“风”“咏”三个意象,明日晨读前交。3.选做:阅读《论语·先进》“颜渊死”章,思考如果颜渊在场,他会如何述志,写200字对话,下周读书交流会分享。八、教学反思(课后撰写,供教研组内交流)1.时间控制:演读环节学生情绪高涨,易超时,需设置“铃声提醒”卡片。2.差异化:部分学生意象写作出现“空洞抒情”,可提前提供“感官动词表”降低难度。3.文化深度:学生能关联“诗与礼”,但对“即凡而圣”的形而上维度仍显隔膜,后续可引入《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作互文,逐步提升。九、板书设计(课堂实时生成,文字描述)左侧纵向: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右侧横向:子路:千乘之国 勇 方 哂(不让)冉有:方六七十 足民 俟君子公西华:宗庙会同 小相 退曾皙:春服 浴 风 咏 与(诗性治国)下方用彩笔连接“哂”与“与”,中间写“让”字,圈出“礼乐”二字,形成视觉冲突,突出孔子价值坐标。十、课堂金句备忘1.“哂”是孔子对子路的爱之深、责之切。2.曾皙的回答是“以美为治”的微型《礼记》。3.当社会人人都能“咏而归”,治国已经悄然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