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高三古诗文阅读复习回归教材,教考结合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理解文本。《书愤》复习1.掌握重点词语,理清诗意。2.挖掘诗歌考点,一文多练,教考结合。复习目标活动一:翻译自主复习:读诗、注释、小字、学习提示。(15分钟)活动二:手法自主完成:写手法、情感,整理知识点,互相批阅。(10分钟)活动三:情感合作交流:释疑答疑,教考结合。(15分钟)操作流程:(基础知识梳理与巩固)壹回归课本不写连笔字,不写潦草字,不写重叠字书愤(选必中P130)早岁 世事 ,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 先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 伯仲间!易错字填空书愤(选必中P130)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以意助解1.早岁:早年。2.那:同“哪”。3.中原北望:指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4.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5.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檀道济率兵伐北魏,屡次建功,后遭猜忌被杀。6.名世:名显于世。7.伯仲间:指不相上下。【手法】【情感】?【翻译】《书愤》 鉴赏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翻译】【手法】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翻译】【手法】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翻译】【手法】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翻译】【手法】如何书“愤”?《书愤》 鉴赏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知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直抒胸臆,道出心酸与坎坷。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雪夜驾高大战船在瓜洲渡痛击金兵,秋风中跨战马于大散关纵横驰骋。列锦,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场画卷,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渐白,盼望收复故土的愿望已成空谈。用典,化用南朝名将檀道济自称“万里长城”的典故,反衬诗人报国无门的现实落差,增强历史厚重感。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的《出师表》真是名垂青史,千年以来,谁能与他相提并论?用典明志,以诸葛亮北伐的壮志自比,暗讽南宋朝廷偏安苟且,借古讽今强化批判性。如何书“愤”?对比。①“中原北望”与“镜中衰鬓”今昔个人形象的对比,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②颈联理想和现实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③尾联用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借古讽今。尾联借诸葛亮讽刺当今朝廷的投降主张。书愤(选必中P130)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析情感全诗围绕“愤”字展开。①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②忧愤朝廷,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③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未成,壮志难酬。贰教考衔接情境默写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3.《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4.《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4.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1)陆游《书愤》中运用白描手法回顾两次抗金之胜表明收复之志的两句是: , 。 (2)陆游《书愤》中运用典故和比喻的手法表明诗人年华已去、壮心未遂的两句是: , 。 (3)陆游《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诗人爱国热情不减的悲愤之情的两句是: , ! 情境默写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教考衔接——课内1. (理解内容,赏析技巧)下列对《书愤》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回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感慨作铺垫,“气如山”表现出诗人当年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B. 颔联追述两次抗金胜仗,“楼船”“铁马”分别从水、陆两个方面形象地描绘了宋军作战的英姿,对仗工整,画面感十足。C. “塞上长城空自许”,诗人以“塞上长城”自比,“空”字突出了自己年华已逝却报国无门的无奈与自嘲。D. 尾联赞扬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批判。[C项,“自嘲”理解错误,“空”字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并非自嘲。]C2. (赏析意象,分析作用)《书愤》颔联中“楼船”“铁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这样写对表达情感有何帮助?“楼船”“铁马”是南宋军队的典型装备,代表着战场上的力量。“楼船”显示出水军的强大,“铁马”展现出骑兵的雄姿。作用:这两个意象勾勒出当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奋勇作战的壮阔场景,营造出雄浑豪迈的意境。对表达情感的帮助:通过对往昔战斗场景的描绘,与现实中诗人壮志难酬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更强烈地抒发了诗人渴望恢复中原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3. (分析思想情感,分析结构技巧)诗中哪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直接胸臆,诗人早年以“塞上长城”自许,到如今壮志未酬、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悲愤与无奈。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前文对早年豪情和往昔战斗经历的回忆,引出下文对诸葛亮的追慕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使诗歌情感的表达层层递进。教考衔接4.(鉴赏诗人形象)诗中的诗人是怎样的形象?诗中的诗人是一位渴望收复失地、有着远大抱负,但又壮志难酬、悲愤无奈的爱国志士形象。早年“中原北望气如山”,体现出他的豪情满怀、立志报国;颔联表明他曾投身战斗,渴望建功立业;颈联则展现出他因年华老去而理想未实现的悲愤与无奈。5. (分析思想情感)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①对往昔抗金战斗经历的怀念与自豪,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可以看出;②壮志未酬的悲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体现出诗人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深深无奈与痛苦;③对诸葛亮的敬仰以及对南宋朝廷偏安的不满,尾联赞扬诸葛亮,实则暗示南宋朝廷缺乏像诸葛亮这样力挽狂澜的人物,表达出诗人对朝廷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教考衔接6. (分析表达技巧)这首诗在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特点:今昔对比,用典抒情。今昔对比——诗的前两联回忆早年的豪情和战斗经历,后两联写如今的壮志难酬、年华老去,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力量。用典抒情——尾联引用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借赞扬诸葛亮的忠诚和才能,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7. (探讨诗人创作心境)结合陆游的生平经历,谈谈你对这首诗所反映的诗人创作心境的理解。陆游一生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虽有满腔报国热情,却多次遭受排挤打压,无法实现理想。《书愤》反映出他复杂的创作心境:一方面,他始终怀揣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如诗中对往昔战斗的回忆和对诸葛亮的敬仰都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岁月的流逝和理想的破灭让他倍感悲愤和无奈,“空自许”“已先斑”等词句饱含着他内心的痛苦。整首诗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仍坚守理想、不甘沉沦,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挣扎心境。教考衔接8.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①从“豪丽语”角度看:“楼船”“铁马”是宏大、壮观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力量感。“夜雪”和“秋风”这两个自然场景的描绘,不仅增添了画面的质感,还营造出一种豪迈、壮阔的氛围。“瓜洲渡”“大散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地,点明地点更显气势磅礴,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战争画面,语言华丽且富有感染力,符合“豪丽语”的特点。②从“言征伐恢复事”角度看:这两句诗是对过去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两地与金兵作战的回忆。瓜洲渡一战,宋军以楼船列阵,抵御金兵;大散关一役,宋军铁马驰骋,奋勇抗敌。诗人通过回忆这些战斗场景,表达了对往昔宋军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怀念与向往,直接体现了“征伐恢复事”,抒发了自己渴望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教考衔接①画面豪迈壮阔:这两句诗描绘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面。“楼船夜雪瓜洲渡”,大雪纷飞的夜晚,宋军高大的战船在瓜洲渡口严阵以待,透着一种豪迈的气势;“铁马秋风大散关”,秋风瑟瑟中,宋军的铁骑在大散关一带纵横驰骋,场面宏大而壮观。语言豪壮有力:“楼船”“铁马”两个意象,分别代表了水军和陆军,展现出军队的强大阵容,给人以坚实、威武之感。“夜雪”“秋风”则点明了战斗的环境,更增添了一种肃杀的气氛。“瓜洲渡”“大散关”是当年的重要战场,诗人提及这些地名,将读者带入到金戈铁马的战争岁月,语言简洁却极具表现力,充满豪壮之气。②情感激昂慷慨:这两句诗是诗人对早年宋军抗金胜仗的回忆,寄托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的理想。通过对往昔战斗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那段征战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北伐恢复中原的向往,洋溢着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了“言征伐恢复事”的特点。教考衔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陆诗的“愤”与辛词的“可怜”都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个人失落,都抒发了英雄老去、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B.陆诗将昔日“铁马秋风”的豪迈与如今“镜中衰鬓”的衰颓对比,辛词则在醉梦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凸显悲情,都运用了今昔或虚实对比的手法。C.两首诗都描绘了战斗场面,陆诗的“楼船”“铁马”概括了真实的军旅生涯,辛词的“沙场秋点兵”等则展现了驰骋沙场的想象场景。D.两首诗的结尾都运用了典故,陆诗借诸葛亮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对自身功业未建的愤慨,辛词则直接抒发了对功名事业的极度渴望与追求。2.这两首诗词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愤”,但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侧重上各有千秋。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教考衔接D项错误:陆诗《出师表》的典故,辛词结尾“可怜白发生”直接抒发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带来的悲哀,慨叹功业未成、时光飞逝,并非运用典故。①陆诗以“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等真实军旅生涯的片段,对照“镜中衰鬓”的现实;辛词以梦境的豪迈反衬“白发生”的悲凉现实。②陆诗侧重家国之愤,尾联借诸葛亮慨叹朝中无人、大业难成,将个人失意升华为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辛词侧重个人之愤,结尾落到“白发生”的悲叹上,聚焦于英雄老去、功业未成的个人悲剧。书 愤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2.这两首诗词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愤”,但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侧重上各有千秋。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教考衔接①陆诗以“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等真实军旅生涯的片段,对照“镜中衰鬓”的现实;辛词以梦境的豪迈反衬“白发生”的悲凉现实。②陆诗侧重家国之愤,尾联借诸葛亮慨叹朝中无人、大业难成,将个人失意升华为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辛词侧重个人之愤,结尾落到“白发生”的悲叹上,聚焦于英雄老去、功业未成的个人悲剧。①陆诗以“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等真实军旅生涯的片段,对照“镜中衰鬓”的现实;辛词以梦境的豪迈反衬“白发生”的悲凉现实。②陆诗侧重家国之愤,尾联借诸葛亮慨叹朝中无人、大业难成,将个人失意升华为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辛词侧重个人之愤,结尾落到“白发生”的悲叹上,聚焦于英雄老去、功业未成的个人悲剧。夜泊水村①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①这首诗作于溥照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②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大在新亭宴饮,席间有人慨叹江河沦丧,于是众人相对涕泣。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 ”(《晋书。王导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功业未成的落寞怅惘,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B.颔联末句用典,表达了对达官贵人在国家山政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C.尾联诗人以新雁自比,借荒寒汀州上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直接抒发自己无法报国的苦痛。D.本诗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虽有失意悲愁之情却又不失沉雄浑厚的气象。C“直接抒发”有误,“借荒寒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之景象”是借意象抒情(间接抒情),非直接抒情。教考衔接①陆诗以“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等真实军旅生涯的片段,对照“镜中衰鬓”的现实;辛词以梦境的豪迈反衬“白发生”的悲凉现实。②陆诗侧重家国之愤,尾联借诸葛亮慨叹朝中无人、大业难成,将个人失意升华为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辛词侧重个人之愤,结尾落到“白发生”的悲叹上,聚焦于英雄老去、功业未成的个人悲剧。夜泊水村①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①这首诗作于溥照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②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大在新亭宴饮,席间有人慨叹江河沦丧,于是众人相对涕泣。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 ”(《晋书。王导传》)2.这首诗的颈联和《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相同:《夜泊水村》中“万死报国”“双鬓无再青”和《书愤》中“自许”“塞上长城”“衰鬓先斑”,都抒发了诗人希望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表达了陆游功业未成、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叹息和愤懑。不同:《夜泊水村》颈联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以身许国而时不我待的矛盾。《书愤》中的颈联借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志向落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教考衔接诗歌大意:腰上佩带的羽箭已长期凋零,只叹未到燕然山刻石记功名。想老夫我尚能横越那大沙漠,诸位何至于新亭落泪空悲鸣。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斑白不能再转青。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的叫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