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5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5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一蓑烟雨任平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踌躇满志的苏轼
豪放不羁的苏轼
旷达自信的苏轼
豁达乐观的苏轼
在你心中苏轼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了解和我们印象中不一样的苏轼,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课堂导入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 (文)
辛弃疾
苏辛(豪放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书法)
三苏
欧阳修
欧苏(散文)
黄庭坚
苏黄(诗歌)
(1037---1101),字子瞻,号 ,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 、 、 和 。 代表人物。
“东坡居士”
文学家
书画家
豪放派
诗人
散文家
苏轼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
作者简介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lěi)、晁(cháo)补之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有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绘画: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水利:杭州“苏堤”
服饰:发明东坡帽(又称“东坡笠”)
美食:东坡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
探究新知 知人论事
苏轼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把握《江城子》悼亡诗的相关内容。
鉴赏《江城子》虚实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
感受苏轼对妻子诚笃的感情和身世沧桑之感。
学习目标
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版)。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王弗去世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生死相隔,深情难忘。这首悼亡词一开篇便抒发作者对妻子诚笃的感情。生死,是一种隔;妻子葬于千里外的故乡,是一种隔;岁月沧桑,即使相逢也认不出,又是一种隔;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还是一种隔。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诵读这首词,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
注释1
缘由
学习提示
题材
情感
对照课本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成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鸣。两人成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王弗便陪伴在侧;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世等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嘱咐,二人情深意笃……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 1065年)就去世了。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但苏轼对亡妻依旧地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的悼亡词。此时诗人三十九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背景介绍
西晋文学家潘安,美姿容。据说驾车走在路上,女人们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掷果盈车。但是,他和妻子情深意笃。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安悲痛至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赴任作《悼亡诗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抚衿长叹,徘徊墓前,不忍离去,最后“挥涕强就车”,“路极悲有余”。
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广泛流传。此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
悼亡诗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后题材扩大,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代表诗人有潘岳、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最有名的悼亡诗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见过汹涌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
除却巫山彩云,别处的云就相形失色。
经过花丛,懒得回头一看,
半是因为修道,半是因为想你。
探究新知 文体知识
解 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牌名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此时苏轼任密州知州,年近四十。
点明写作时间
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交代写作缘由。
mǎo
探究新知 知人论事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向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ɡ),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gāng )。
凄婉哀伤
本词线索是?可以分为几层
— 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 ……短松冈。
记梦
梦前(思量)
梦中(相逢)
梦醒(悲凉)
(一)
梦前思量
此句中的“两茫茫”如何理解?
梦 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①“茫茫”二字直抒胸臆,为全诗奠定了凄婉哀伤的基调。“两茫茫”,既指词人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妻子的感受。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②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品读全词,体味情感
悟读上阕
时间之隔
生死之隔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068年娶王闰之为妻
1069年父丧守期满,返京为判官告院
1071年,上书谈论新法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苏轼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又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这是一个怎样的十年?
亡妻之痛:
生死无常,爱人不再
仕途之痛:
多遭贬斥,颠沛流离
梦 前
品读全词,体味情感
梦 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为何“不思量”,却“自难忘” ?是否矛盾呢?
①思念深沉。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
②不敢思念。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直接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伤悼。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这种思念,是一种无意识的生命状态,这比刻意的仪式感的思念更动人心。
品读全词,体味情感
梦 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此句中的“千里”“无处”写出了什么?
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
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此句中的“凄凉”有哪些含义?
①相思之情的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②政治失意之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纵使相逢应不识
记忆中的你永远年轻,而我已经不是当年最好的我了。
梦前
品读全词,体味情感
梦 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作者说自己“尘满面”,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这场漩涡,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左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尘”,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尘满面,鬓如霜”运用白描手法,,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将对妻子的思念和现实中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表达对妻子刻苦铭心的思念。
如何理解“纵使相逢应不识”呢?
杨绛、钱钟书是非常相爱的夫妻,钱钟书先走了,杨绛后来她就说,我现在越来越老了,我想我大概要走了,可是没有悲哀,因为觉得,我会去见我死去的女儿跟丈夫,去见钱钟书。可她又开始害怕了,她说我应该用什么样子去见钱钟书,因为我跟钱钟书谈恋爱的时候,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钱钟书记得的我的样子,是十几岁吗 还是二十几岁 还是后来五十岁左右下放文革受到很辛苦的折磨的时候 还是我现在一百岁那个老太太的样子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最大的悲哀不是不能见面,而是见面之后认不出对方了,岁月匆匆,苏轼满鬓花白,而王弗依然是年轻时的模样。爱之深,近之怯,苏轼如何能以此般模样去见他的爱妻。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上阕小结
梦 前
思考: 这首词题为“记梦”,可文已至半却还没有写到梦境,为什么?上阙的内容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铺垫作用。
上阙阐明了“自难忘”,但是“十年”漫长的时间,“千里”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所以,上阙这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
上片抒写对亡妻永远难忘的思念之情和爱妻去世后自己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
主要手法:直抒胸臆、想象(虚实结合)。
上片主要是梦前,写尽了相思之苦,为下片“记梦”作好了铺垫 。
上阕小结
梦中相逢
(二)
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
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
①(内容)“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突出了梦境恍惚迷离的特点。
②(结构)“忽”字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
③(情感)表现了作者梦中还乡的喜悦心情(或表现的是诗人似喜而实悲的心境)。
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几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虚写,在梦境中见到妻子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②白描,“小轩窗,正梳妆”,用白描的手法,以妻子对镜梳妆的日常生活镜头,再现当年闺房生活的温馨。
③细节描写,“惟有泪千行”无声有泪,凄楚哀婉,痛彻骨髓。
知识补充
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中的“虚”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

已逝之景之境。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设想的未来之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白描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事辞藻雕饰,不加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白描手法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鲁迅
悟读下阕
梦 中
品读全词,体味情感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为什么梦到了却无言,只有默默流泪,是因为不相识吗
假如你是导演,在拍摄“梦中相见”这场戏时,对比相拥而泣、互诉衷肠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你更喜欢哪种表现?为什么?
(细节描写)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情到深处,所有的语言都会显得笨拙和苍白。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感情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便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梦醒悲凉
(三)
本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
悟读下阕
梦 醒
①对写,虚写,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因为思念自己而悲伤。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②白描、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日夜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品读全词,体味情感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知识回顾
对写法
从对面写来,指诗人在构思时反宾为主,从对方落笔,设身处地描绘对方的情景,使感情表达得更为深沉的一种艺术手法。
以景结情
诗歌的一种构思立意技巧,指用景物来传达、暗示作者的感情、寄托。往往是在诗歌的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下片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坐,对镜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直到从梦中醒来,词人仍然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清冷的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都是自己思念妻子而柔肠寸断的地方,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下片小结
下片“记梦”,表达沉痛之情。
主要手法:白描、细节描写、对写法、虚实结合、以景结情。
合作探究二:
纵观全词,苏轼全词如何“以情动人”?
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互文等
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
白描、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角度变化等
侧面描写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典抒情
表现手法:赋比兴、对比、衬托、对写、渲染烘托等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纵观全词,苏轼全词如何“以情动人”?
③直抒胸臆(自难忘、无处话凄凉、肠断处)
④比喻(鬓如霜)、夸张(泪千行)
⑤白描(小轩窗,正梳妆)
⑥借代(短松冈)
⑦以景结情、对写法(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⑧细节描写(“尘满面,鬓如霜”“小轩窗, 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
⑨动静结合(动:正梳妆,静:明月夜,短松冈)
归纳作者情感
1、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2、对个人境遇的自伤之情
①年华易逝的感伤
③独处的凄凉
②仕途失意的愁闷
结合背景
结合文本: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艺术手法
1.虚实相生(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对写法
2.直抒胸臆,诉悲情,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自难忘、无处话凄凉、肠断处)
3.以景结情
4.对比(妻子生前的幸福和死后的凄凉)
5.白描(小轩窗,正梳妆)
6.动作细节描写
纵观全词,苏轼全词如何“以情动人”?
1.直接抒情——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2.虚实结合——夜来幽梦忽还乡,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3.细节传情——“小轩窗.正梳妆”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情景。
4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千里孤坟”“明月夜,短松冈”。
梦前思量(怀念)—
梦中相逢—
梦醒悲凉—
此情无计可消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恨绵绵无绝期
现实
梦境
现实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以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记梦
总 结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最有名的悼亡诗】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最酸楚的悼亡诗】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秋风吹起,已经没有人关心我的冷暖,不忍见萧萧黄叶而闭上轩窗。独立屋中任夕阳斜照,沉浸在往事回忆中。
醉酒后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我的好梦,轻轻地踱步;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曾经美好快乐的记忆,当时只觉得最寻常不过,而今却物是人非。
【最悲情的悼亡诗】
沈园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依然碧绿的春水,曾经照映出她那么美丽的身影。
板块八:积累运用
【素材一】 
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位既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极尽坎坷的一生,但是他并没有被苦难击倒。他以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对时空和物质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成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挂疏桐”之夜,高唱“大江东去”,深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甘守“寂寞沙洲冷”,只愿“沧海寄馀生”。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他乐观豁达、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应用角度】 上述材料可以应用到与“笑对困难”“心态”“性格与成功”“挫折”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积累运用
【素材四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应用角度】 此材料可用于与“乐观”“旷达”“豁达”“豪迈”“积极向上”“宠辱不惊”“自强不息”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
板块八:积累运用
【素材三】 
“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
【应用角度】 此材料可以用于与“气节”“人格”“坚持自我”“爱国为民”“品格”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
理解性默写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本文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实则深情的一句话: , 。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由梦境拉回现实,凄凉黯然之情乍现的一句是: , , 。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达诗人自己仕途坎坷,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的句子是: , 。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
, 。
不思量 , 自难忘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 短松冈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理解性默写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与其说是写梦中情形,毋宁说是回忆当年的闺房之乐。
6.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
”这三个长短句,把现实与梦幻混起来,用白描手法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一句道出了词人对亡妻阴阳永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为全词奠定了凄哀的感情基调。
小轩窗 , 正梳妆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
鬓如霜
明月夜 , 短松冈
十年生死两茫茫
原配妻子: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人(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年十六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和知己,“幕后听言”。治平二年五月卒,年方二十七。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1048—1093),女,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第二任妻子。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出嫁之前,家中称其“二十七娘”。性格温和,知足惜福。
侍妾:王朝云(1062年—1096年),字子霞。浙江钱塘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红颜知己和侍妾。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但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12岁时被苏轼收为侍女,18岁被纳为妾室。生有苏轼第四子,名遁,半岁夭折。苏轼遭贬岭南,姬妾遣散,唯朝云执意相随,苏轼作词赞颂。宋绍圣三年(1096年)七月,王朝云染时疫病逝,时年34岁。相比王闰之,精神上更与苏轼共鸣。
苏轼的几任妻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