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怀古的旷达与苍凉苏轼知人论世01Part.知人论世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知人论世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知人论世因遭遇“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佑元年,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后死于常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题目解读02Part.题目解读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位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此调宜于抒写豪迈感情。标题,“赤壁” 即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怀古”: 追怀古昔,追念古代人物或历史事件,常用作词题、诗题。知识补充·咏史怀古诗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多写古人古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鉴赏咏史怀古诗,需抓住 “历史背景”“核心意象”“抒情逻辑” 三个关键,实现从 “读懂历史” 到 “读懂诗人” 的跨越。整体感知03Part.整体感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 / 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思考:词作上片、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整体感知下片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自己的个人感慨。上片描绘壮阔的赤壁之景。思考:词作上片、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精读诗歌04Part.精读诗歌·核心意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小组合作讨论:上片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精读诗歌·核心意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赏析:“大江”“浪” 两个核心自然意象,以长江奔涌不息的壮阔,串联起 “千古” 时间维度与 “天下” 空间维度。“浪淘尽风流人物” 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历史人物的 “风流” 与时光的 “无情” 形成对照,开篇即营造出雄浑苍茫、时空交错的宏大氛围,暗含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精读诗歌·核心意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赏析:“故垒”“赤壁”“周郎” 三个人文意象,将视角从 “千古时空” 聚焦到 “具体史迹”。“故垒” 是眼前真实的遗迹(实),“三国周郎赤壁” 是世人对遗迹的历史附会(虚),虚实结合间,让荒芜的 “故垒” 与 “周瑜破曹” 的英雄往事产生关联,营造出沧桑感 ,为下文抒发怀古之情埋下伏笔。精读诗歌·核心意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赏析:“乱石”“惊涛”“岸”“雪(浪花)” 等自然意象,以极具动感的笔触描摹赤壁古战场的实景:“穿空” 写乱石的陡峭凌厉,“拍岸” 写惊涛的汹涌撞击,“千堆雪” 喻浪花的洁白与磅礴。勾勒出一幅险峻雄奇、气势磅礴的古战场画卷,凸显出历史现场的震撼力。知识补充炼字题3步骤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诗歌中的含义。2.描景象,结合诗句描绘该句写出了什么景象。3.析作用,写出了对象什么样的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精读诗歌·过渡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①承上:以 “画” 凝景,收束雄奇之境此句上承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的实景描写,用 “如画” 二字对赤壁风光进行高度凝练。②启下:以 “豪杰” 转意,开启怀古之思“江山如画” 是对 “景” 的收束,“一时多少豪杰” 则是对 “人” 的铺陈,为下片聚焦周瑜埋下伏笔。精读诗歌·抒情逻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思考:在下阕中,作者塑造了怎样的周瑜形象?苏轼为何如此钟情周瑜?精读诗歌·抒情逻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赏析:赤壁之战时周瑜约 34 岁,正值壮年,既得东吴重用,又有美人相伴,事业与生活皆圆满。“当年” 二字强调时光坐标,与苏轼当下 “早生华发” 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周瑜 “年少即建功” 的顺遂,是世人眼中 “人生赢家” 的缩影。人生得意的 “少年英主”精读诗歌·抒情逻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赏析:“雄姿” 指体格魁梧、神态刚毅,尽显武将的英武;“英发” 指精神焕发、神采飞扬,暗含其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内在状态。周瑜的 “雄姿” 更带着一种世家子弟的儒雅与自信,兼具“力”与“美”的气质。风姿卓绝的 “英气君子”精读诗歌·抒情逻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赏析:“羽扇纶巾” 是文人谋士的典型装束(非武将的铠甲战袍),暗示周瑜并非靠蛮力取胜,而是以 “智” 为核心,凸显其 “儒将” 风范 —— 既有文人的从容儒雅,又有武将的决断魄力。运筹帷幄的 “儒将谋臣”精读诗歌·抒情逻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赏析:“谈笑间” 三字极写其心态的从容:面对 “火烧赤壁” 这等决定天下格局的大战,他不慌不忙、谈笑风生,尽显胸有成竹的气度。运筹帷幄的 “儒将谋臣”精读诗歌·抒情逻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赏析:“樯橹灰飞烟灭” 则以夸张手法写其战绩的辉煌:敌军的战船在瞬间化为灰烬,侧面烘托出周瑜谋略的精妙、指挥的高效,将 “以少胜多” 的传奇战役,浓缩为 “谈笑间” 的轻松一瞬,更显其英雄气概。运筹帷幄的 “儒将谋臣”精读诗歌·抒情逻辑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①周瑜的 “顺遂”,反衬苏轼的 “失意”;②周瑜的 “儒将风范”,契合苏轼的 “文人理想”;③借周瑜的 “传奇”,消解自身的 “人生困境”。以英雄为镜,照见自身心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精读诗歌·抒情逻辑思考:你如何理解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精读诗歌·抒情逻辑“人生如梦” 四字,看似带着对人生短暂、功业无常的慨叹,实则是苏轼直面现实后的理性思考。“如梦” 不是说人生 “虚无”,而是承认人生的 “有限性”。这种认知跳出了 执着于成败的狭隘,是对人生本质的通透理解:既不盲目夸大个人的力量,也不因一时的失意否定全部价值。“酹江月” 的三重意味:①敬历史:以酒洒向江月,是对赤壁古战场、对周瑜等英雄的凭吊;②安自身:将个人的失意、遗憾融入 “江月永恒” 的自然之中,消解了 “壮志未酬”的焦虑。③明态度:这一动作不是 “躺平”,而是放下执念后的从容。诗歌主旨05Part.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诗歌主旨谢谢您的观看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