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侠之大者——
墨子《兼爱》
情境导入:
在你生活的小区、公园里有很多流浪猫,在业主群里引发了大家的讨论,有人说它们随意翻爬垃圾桶,垃圾四溢,导致周围生活环境差;半夜会嗷嗷叫,影响居民休息;有时候会吓到小宝宝,甚至抓伤人……但也有爱动物人士表示会定期投喂食物,觉得猫很可爱,还会抓老鼠……
现在我们请来了三位顾问来讨论这件事情,分别是孔子、老子、墨子,他们会如何处理呢?
智慧火花
孔子:儒家核心思想是“仁爱”,但这种“爱”是有亲疏、差序的,提倡通过礼、道德等来规范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
“首先,我们要明确事情的责任归属,是属于物业,还是社区?再是,设立动物救助站,由专门的人去管理,最后呼吁大家保护动物,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智慧火花
老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人为的干预会导致失败,最好的治理是顺应万物的本性,不强行干涉。
一句话,“别管它”。“猫的这些行为,属于它们的天性,人类不可去干预或者强行改变。自然会有人投喂,猫自然会抓老鼠,最终自然会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何必庸人自扰?”
智慧火花
墨子:墨家的核心是“兼爱”(无差别的爱)和“非攻”(反对不正义的攻伐)。极具实用主意色彩,强调行动和结果。
“别整那些虚的,我马上联系动物保护组织,借几个捕猫笼,把猫抓住,立刻送去做绝育手术,或者找人领养,物业马上去整理出一个地方设立救助站。费用大家平摊,或者我出也行。”
侠之大者——墨子
活动一:认识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交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并称为“显学”大师,是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奔忙。
走近墨子
“显学”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说。
“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所瞩目的学说。
补充:
走近墨子
墨子出身低微,“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接近于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
墨子十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天志、明鬼、节用、节葬、非命、非乐
活动二:研读文本
《兼爱》
兼,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
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题目解读
圣人以治天下为(把……作为)事(事业、事务)者也(判断句),必知乱之所自起(从哪里兴起),焉(于是)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兴起的原因),则不能治。譬之如(这比如)医之攻(治疗)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不)能攻。治乱者何独(何人)不然(这样)?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研读第一段
问题探究: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问题探究: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中心句
论证方法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标题解读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喻体)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本体)之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若火之始然,泉之始流)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己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邹忌讽齐王纳谏》)
研读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明察、考察)乱之所自起。当(尝试)察(考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相互亲爱)。臣子之不孝君父(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所谓乱也。/
研读第二段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使受损失)父而自利(自己得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使受损失)兄而自利;臣自爱(爱自己),不爱君,故亏(使受损失)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即使)父之不慈(慈爱)子,兄之不慈(慈爱)弟,君之不慈(慈爱)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爱自己)也,不爱子,故亏(使受损失)子而自利(自己得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自己得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使受损失)臣而自利(自己得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互相亲爱)。/
研读第二段
虽至(到)天下之为盗贼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使……得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研读第二段
虽(即使)至大夫之相(互相)乱家(侵挠封地),诸侯之相(互相)攻(攻伐)国(封地)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卿大夫的封地),不爱异家(别人的封地),故乱异家以利(使得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使得利)其国。天下之乱物(纷乱之事),具(完全、齐全)此而已矣。
研读第二段
中心句:
②窃异室以利其室,贼人以利其身,是乱;
③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①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
乱象产生的原因:自爱而不相爱。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墨子认为“天下之乱”有哪些?产生原因是什么?
察(考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假使)天下兼相爱(相亲相爱),爱人(别人)若爱其身,犹(还会)有不孝者乎?视(看待)父兄与君若其身(就像看待自身),恶施不孝(怎么会有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视弟(弟弟)子(子女)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无”)有。
研读第三段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别人的家)若其室,谁窃(偷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劫夺财物)?故盗(偷窃)贼(劫夺财物)亡(“无”)有。犹有大夫之相(相互)乱家(侵挠封地)、诸侯之相(相互)攻国(攻伐封国)者乎?视人家(别人的封地)若其家(如同自己的封地),谁乱(发动祸乱)?视人国(别人的封国)若其国(如同自己的封国),谁攻(发动攻伐)?
研读第三段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研读第三段
研读文本
思考1: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2)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思考2: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假设论证
铺排
反问
4个“犹…乎?”
3个“谁”
10个“若”
正面论证
第二段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墨子如何论述兼爱的?(践行兼爱之道)
列举兼相爱的具体做法和好处
爱人若爱其身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
视人家若其家
视人国若其国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怎么)得不禁(禁绝)恶(憎恶)而劝(鼓励)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鼓励)爱人”者,此也。
研读第四段
探究第四段问题
本段得出的结论(中心句)是什么?
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提出问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分析问题
天下乱——不相爱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解决问题
天下治——兼相爱
盗贼无有
家不相乱
国不相攻
君臣父子孝慈
得出结论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论证结构 —
正面
论证
反面
论证
正反对比
假设论证
铺排
文章主旨
《兼爱》围绕着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盗贼之横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三个方面分析论证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提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兼爱”主张。告诫世人要懂得相互爱护,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活动三:研读探究
探究一:“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不可能实现。
一是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兼并,诸侯国之间战乱频仍。各国都在不断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渴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对“强大”的渴慕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墨子的“兼爱”思想无立足之地。
二是阶级局限。墨子的“兼爱”思想,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中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思想在等级社会中难以施行,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探究二:儒家、道家、墨家三家思想的比较
探究二:儒家、道家、墨家三家思想的比较
维度 问题根源的认识 解决之道 实施路径 局限性 阶级立场
礼崩乐坏
违背自然规律
不相爱 自私自利
探究二:儒家、道家、墨家三家思想的比较
维度 问题根源的认识 解决之道 实施路径 局限性 阶级立场
礼崩乐坏 仁爱 有差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依赖道德自觉 难以约束权利 贵族
士大夫阶级
违背自然规律 无为 小国寡民 无法应对乱世 隐士
小农
不相爱 自私自利 兼爱 无分别 尚同 节用 理想主义 忽视人性等差 平民
手工业者
探究三:墨子“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墨家思想在行动落实上有其巨大的困难性。其兼爱、非攻的主张立意虽极良善,但墨子摩顶放踵、自苦极矣、亏己利人的精神却难使人人皆能躬自奉行,因此具有不近人情、强人所难的意味。
墨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我们不断地追求一个完美的圆,但我们在现实中永远画不出完美的圆,我们画不出完美的圆不代表圆这个概念不存在,因为它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罗翔
兼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虽然做不到“兼爱”,但它依然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