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声声慢词人与背景01李清照:生平与词风演变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写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整体感知02整体感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李清照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整体感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①“次第” 意为 “光景、情形”,“这次第” 三字看似平淡,实则是对全词前文所有悲秋景象、凄凉处境的高度概括与 “留白式” 指代。②“这次第” 承上启下,将前文的凄凉景象凝于一处;“怎一个愁字了得” 以反问破题,既承认了语言的无力,又将愁绪的深度与广度无限延伸。文本细读03文本细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译文】苦苦寻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思考:这组叠词描摹了词人怎样的身心状态?有何作用?①动作 “寻寻觅觅”:描绘出词人茫然四顾、无所适从的状态,暗写她试图寻找往昔安稳生活却一无所获的失落。②环境 “冷冷清清”:将 “寻觅” 的结果具象化为冷清的庭院、空寂的居所,以环境的 “冷” 烘托内心的孤苦,营造出萧瑟孤寂的氛围。③心理 “凄凄惨惨戚戚”:从 “寻寻觅觅” 的茫然,到 “冷冷清清” 的失落,再到 “凄凄惨惨戚戚” 的极致悲戚,层层深入地展现词人国破家亡、夫死身孤后的复杂愁绪。文本细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译文】苦苦寻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思考:这组叠词描摹了词人怎样的身心状态?有何作用?作用:叠字的重复节奏,读来顿挫凄婉,如泣如诉,让情感随词句节奏自然流淌,增强了词的音乐性与感染力。打破了传统诗词中叠字的零散使用,以连续十四字叠字开篇,既开创了词坛叠字运用的极致范例,又以极简的文字勾勒出丰富的心境与场景,为全词奠定了 “愁” 的情感基调。文本细读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译文】秋天的天气,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最难休养调理。①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②“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文本细读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⑤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分组探究指导】第一组:酒与风意象探究问题引导:酒为何是“淡”的?风为何是“急”的?二者组合产生什么效果?第二组:雁意象探究问题引导:雁为何是“旧时相识”?表达了什么情感?第三组:黄花意象探究问题引导:黄花是盛开还是凋谢?“憔悴损”指花还是人?第四组:梧桐与细雨意象探究问题引导:梧桐和细雨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组合使用有何效果?第五组:时间意象探究问题引导:词中的时间是如何流动的?这种时间感对表达愁绪有何作用?文本细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译文】喝几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思考:酒为何是“淡”的?风为何是“急”的?二者组合产生什么效果?①从主观心境看,李清照此时处于孤苦无依的晚年,历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多重打击,内心愁绪浓重到极致。即便饮用的是寻常浓度的酒,在深沉的愁苦面前,也显得无力消解愁绪,主观上便觉酒 “淡”。②从客观处境而言,晚年的李清照生活潦倒,物质条件大不如前,或许已无力置办浓酒,“淡酒” 也暗合了她当时窘迫的生活状态。淡酒文本细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译文】喝几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思考:酒为何是“淡”的?风为何是“急”的?二者组合产生什么效果?①从实景角度,“晚来风急” 契合深秋时节的气候特点,傍晚时分的秋风本就带有萧瑟之感,“急” 字准确描绘出秋风呼啸的动态,凸显出环境的凄冷。②从抒情角度,“急风” 是词人内心情绪的外化。“急” 不仅指风的速度,更暗示了词人内心愁绪的急切与纷乱,寒风刺骨的感受,实则是内心痛苦的投射。急凤文本细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译文】喝几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思考:酒为何是“淡”的?风为何是“急”的?二者组合产生什么效果?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反衬,以 “淡酒” 的无力,衬托出 “急风” 的强势,更凸显出词人内心愁苦的深重与孤独无依的处境,将那种无法抵御外界凄冷与内心痛苦的无助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淡酒+急凤文本细读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译文】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竟然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相识。思考:雁为何是“旧时相识”?表达了什么情感?雁是季节性迁徙的候鸟,每年都会按时往返。李清照早年与丈夫赵明诚生活和睦时,或许曾在相同的时节见过南飞的大雁,大雁的出现成为她记忆中与往昔美好生活相关的印记。如今丈夫已逝,自己孤苦漂泊,再次见到南飞的大雁,便自然联想到过去与丈夫共处的时光,因此觉得雁是 “旧时相识”。大雁文本细读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译文】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竟然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相识。思考:雁为何是“旧时相识”?表达了什么情感?曾经或许能与丈夫一同赏雁、寄情于雁,如今雁依旧,身边却没了相伴之人,大雁的 “旧时相识” 更反衬出当下的孤独凄凉,表达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哀伤与对往昔幸福生活的追忆 。大雁上片意象:淡酒 · 晚风 · 过雁叠字递进由动作到环境再到心境,营造“喘不过气”的压抑感。淡酒与疾风“弱—强”对比,凸显愁绪无法排遣。雁过伤心由景及人,故国之思与丧偶之痛并置。情感蓄势为下片情感高潮的到来做足铺垫。文本细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译文】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思考:黄花是盛开还是凋谢?“憔悴损”指花还是人?“满地黄花堆积” 暗示菊花曾有过盛开的景象,或许是开得繁盛却无人采摘、照料,逐渐散落满地,失去了往日的鲜活;“憔悴损” 则直接点明其如今衰败、无生气的模样,整体呈现出一种从盛开走向衰败的过渡状态 。黄花文本细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译文】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思考:黄花是盛开还是凋谢?“憔悴损”指花还是人?“憔悴损” 既是指黄花的衰败,也是指词人自身的状态,实现了 “花人合一”。从表面看,“憔悴损” 描述的是满地黄花失去生机的模样;但深层来看,这是词人将自身的心境投射到黄花上。晚年的李清照孤苦无依,历经磨难,容颜憔悴,内心凄凉,她眼中的黄花 “憔悴”,实则是自身 “憔悴” 心境的外化,花的状态与词人的情感高度契合 。黄花文本细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译文】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思考:梧桐和细雨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组合使用有何效果?在古典诗词中,梧桐常与 “凄凉”“孤独”“离别”“悲秋” 等情感绑定。梧桐是落叶乔木,深秋时节叶片凋零,枝干萧瑟,自带一种衰败之感;同时,梧桐的形象常出现在孤独、离别的场景中,如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逐渐成为传递孤寂、愁苦情绪的象征 。梧桐文本细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译文】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思考:梧桐和细雨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组合使用有何效果?细雨的象征意义多与 “愁绪” 相关。细雨绵绵不绝,如同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给人一种绵长、压抑的感觉;此外,细雨往往营造出朦胧、凄冷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人的低落心境,如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将细雨与愁绪直接关联 。细雨文本细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译文】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思考:梧桐和细雨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组合使用有何效果?梧桐的萧瑟与细雨的缠绵相互叠加,形成了 “双重凄凉” 的效果。细雨滴落在凋零的梧桐叶上,发出 “点点滴滴” 的声响,在黄昏时分的寂静中,这声音更显清晰,如同敲击在词人的心上,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具象化。同时,梧桐的 “静”(萧瑟枝干)与细雨的 “动”(滴落有声)相互映衬,静中有动,动中显静,更凸显出环境的孤寂与词人内心的纷乱。梧桐+细雨文本细读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译文】孤独地守在窗前,一个人怎样才能熬到天黑?思考:词中的时间是如何流动的?这种时间感对表达愁绪有何作用?开篇 “乍暖还寒时候” 点明时间处于深秋的某个清晨(“乍暖还寒” 多形容清晨天气的不稳定),此时词人已因愁绪而 “最难将息”;随后 “晚来风急”“雁过也”,时间过渡到傍晚,寒风骤起,大雁南飞;最后 “到黄昏、点点滴滴”,明确时间抵达黄昏,梧桐细雨在黄昏中持续滴落。整个时间流动过程缓慢而清晰,词人通过 “清晨 — 傍晚 — 黄昏” 的时间节点,展现了一天中时间的自然推移 。文本细读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译文】孤独地守在窗前,一个人怎样才能熬到天黑?思考:词中的时间是如何流动的?这种时间感对表达愁绪有何作用?孤独的她在漫长的时间里无所寄托,只能独自面对愁绪,时间过得越慢,越凸显其孤独无助,愁绪也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叠加,从最初的 “难将息” 变为深沉的、无法排遣的悲痛,让愁绪的表达更具层次感与厚重感 。情感与主题04主旨总结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词人因国破家亡、沦落他乡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写到“一个愁字不能了,故有十四叠字,十四叠字不能了,故有全首。”诗人通过开篇十四叠字与八大带有愁思的意象,表达了自己难以言说的国破家亡之愁、生离死别之愁、孀居生活之愁。“愁”的层次:从个人悲苦到时代创伤丧夫之痛个人情感世界的崩塌。流离之苦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家国之悲故国难归,黍离之悲。李清照以女性视角将私人情感与时代创伤缝合,使个人愁绪获得 历史重量 。女性书写的独特视角以 日常起居、衣饰花酒 入词,将“闺阁”经验转化为普遍审美。以“憔悴”自陈,却拒绝成为被观看的客体,保持 情感主权 。未用典故、不堆砌典丽,以 白描 胜,体现女性书写“真”与“切”的特质。艺术手法05白描与对比:以简驭繁的艺术张力白描:极简笔墨淡酒、晚风黄花、细雨VS极重情感“敌”愁绪“憔悴”人“点滴”愁通过 “物—我”反差 (酒淡与愁浓、花繁与人瘦),强化孤独与无助。比较阅读06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比较阅读:前期轻快 vs 后期沉重《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意象: 藕花、小舟情感: 轻快、闲适节奏: 明快、流畅《声声慢》“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意象: 梧桐、细雨情感: 沉重、孤寂节奏: 缓慢、滞涩理解同一词人因 生命境遇变化 带来的风格转向。感谢您的观看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