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8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8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86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细读全文,理清思路】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以“固本思源”为喻)
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
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德义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高在上,就要谦虚来约束自己;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
陛下如今国力远不如隋朝,要驱使满身伤痕的百姓去干当年隋朝所以灭亡之事,这不是比隋炀帝还不如吗?
”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
”于是,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
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齐桓公说:‘照你所说,他是个贤君啊,怎会灭亡呢?’父老说:‘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不能摒弃,所以灭亡。
’齐桓公说:‘照你所说,他是个贤君啊,怎会灭亡呢?’父老说:‘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不能摒弃,所以灭亡。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好女人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有时有一个绝世好男人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人(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是古今谏臣的典范。据记载,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50次,呈送给唐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言多达“数十余万言”
“太宗之世,忠直老臣,无有过魏征者。”
——明代王船山
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
《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 。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鹞死怀中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唐太宗与魏征
一代良臣:敢说;一代圣主:能容
一个爱才如命,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
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
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文章创作背景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3.理解“十思”的主要内容,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4.把握文章观点,赏析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体会作者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也就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类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文学文化常识
“讽、谏、谤、讥、诽”区别 讽 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 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 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公开指责。
讥 指责别人的过失,是微言讽刺。
诽 是背地里议论。
补充知识:谥号、庙号、年号
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里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宗太宗等。
谥号: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周文王(褒),周厉王(贬)。
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唐高祖,隋炀帝,乾隆
庙号 谥号 年号
太祖:一般指开国之君,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7。
高祖:同样是开国皇帝的庙号,如汉高祖刘邦10。
世祖:通常授予王朝的承上启下者,他们虽非王朝初建者,但使王朝焕发新生命力,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8。
太宗:多为王朝中的杰出皇帝,如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8。
世宗(代宗):暗示皇朝血统转移,支系入继大统,如周世宗柴荣、明世宗朱厚熜8。
高宗:常代表一个王朝中衰的起点,如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8。
仁宗:通常性格宽厚仁慈,综合治国能力中等以上的皇帝会获得此庙号,如宋仁宗赵祯8。
孝宗:顾名思义,较为孝顺的皇帝可能会获得这一庙号,如宋孝宗赵昚、明孝宗朱佑樘8。
谥 号
概念
赐谥对象
诸侯及卿大夫
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帝王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是对其一生功过的总结。例如汉武帝,“武” 表示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成就,开疆拓土,使汉朝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特殊情况
诸侯、卿大夫等贵族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比如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庄” 是对他治理国家、开疆拓土等方面的肯定。
一些有特殊贡献的人,如孔子,被后世尊称为 “文宣王”,“文宣” 也是一种谥号。还有一些朝代会给死去的嫔妃、公主等赐谥。
谥 号
谥号的分类
美谥
如 “怀”“悼”“哀”“闵” 等,多表示同情死者的遭遇或惋惜其早逝。例如楚怀王,他在政治上较为昏庸,最终客死秦国,“怀” 字体现了对他不幸遭遇的同情。
如 “灵”“厉”“炀” 等,用于批评死者的恶行或过失。例如周厉王,“厉” 是说他暴虐无道,引发了 “国人暴动”,最终被民众驱逐。
平谥
恶谥
如 “文”“武”“明”“睿”“康”“景” 等,用来赞扬死者的功绩、品德或才能。例如汉文帝,“文” 表示他在位期间推行仁政,重视文化教育,使国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解题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哪个字?
通篇只重一“思”字。
——《古文观止》
人君当思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写作背景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 当时,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学习任务一、读文本,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正音: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zhǎng,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jùn,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chǔ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yīn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shuāi。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fú在殷yīn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xíng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zài舟覆舟,所宜深慎。奔bēn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lè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xié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miù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zī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哪个字?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为什么思
人君当思
思些什么
议论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求:要求,追求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根本:古义是树根
今义是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或说(事物的本质 )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浚:疏通水道
德义:德行和道义
下愚:最愚笨无知的人,
明哲: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
第一段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
大:形容词作名词,重位。
极天:至高无上的皇权。
休:喜庆,福禄。
安、危:形作名,安定的环境,危险的事情。
以:第一个是动词,“实行”。第二个是连词,表目的,“来”。
处:保持。
胜:战胜,克服。
第一段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边的喜庆。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的时候,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一段
一:第一段提出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木之长——固根本
流之远——浚泉源
国之安——积德义
源不深——望流远
根不固——求木长
德不厚——思国理
中心论点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对比
(比喻)
(比喻)
讨论思考第一段的论证思?
求木长 固根本
欲流远 浚泉源
思国安 
积德义
源不深 望流远
根不固 求木长
德不厚 
思国理
比喻论证
正面论证
比喻论证
反面论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神器之重 域中之大
极天之峻 无疆之休
强调
人君责任重大
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比喻论证
伐根 求木茂
塞源 欲流长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学习活动二
作者认为人君为什么要思?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元首:古义“泛指所有帝王”,今义为“国家最高领导人。”
凡:所有的 景:大。
殷忧:深深忧虑。著:显著。克:能够 终:坚持到底。
盖:表示推断 下:指臣民
既:已经,在…之后
纵情:放纵自己的性情
傲物:轻视别人
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
行路:路人
第二段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能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能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胡越 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比喻相隔遥远,也比喻敌人或对立关系。
百越 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合称。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常指桂、浙、闽、粤等地。
朔漠 北方沙漠地区。
四夷 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亦泛指外族、外国。
古代地理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虽:即使 董:督察。以:用
振:通“震”,威吓。
怀:怀念。 而:转折连词
貌、心:名词用作状语。貌,表面上,心,在内心。
大:译为“大小”。
深慎:深切的戒慎。
奔车朽索:疾驶的车辆,朽烂的绳索。
其:难道。忽:轻视。
第二段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难道可以轻视吗? 
分析问题:作者认为人君为什么要思?
第二段论证思路是怎样的?是如何分析问题的?
殷忧而道著
善始者实繁
功成而德衰
克终者盖寡
能创业,不能守成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
昔取之而有余,
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
反问
设问
首先:总结历史规律
分析问题:作者认为人君为什么要思?
殷忧
竭诚以待下
胡越为一体
得志
纵情以傲物
骨肉为行路
得民心
失民心
载舟
覆舟
深慎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第二段论证思路是怎样的?是如何分析问题的?
然后:分析原因,引出警告
第二段
分析问题:作者认为人君为什么要思?
首先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其次,以______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对比得出
最后,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 的关系比喻 ______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能否竭诚是事
业成败的关键
君人者,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诚:确实 可欲:贪图的东西。
思知足以自戒:用知足来自我克制
作:兴作建筑。
知止以安人: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安:使…安宁。 谦冲:谦虚
思谦冲而自牧:不忘谦虚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牧:养。
满溢:骄傲自满。
下:名作动,居于…之下。
思江海而下百川:像江海那样能够(居于)百川之下
第三段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乐:以…为乐。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三驱:猎网只布三面。
度:法度
思慎始而敬终:(做事)要慎始慎终
忧:意动,以……为忧 敬:慎
壅蔽:堵塞蒙蔽。
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正:使…端正。
正身以黜恶:使端正自身罢黜奸邪
黜:排斥、罢免。
无:通“毋”,不要。
谬赏:不恰当的奖赏
做国君的人,真要做到
一见到能引起(自己)贪欲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
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等,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居于)百川之下;
喜爱田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使端正自身罢黜奸邪;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1.作者所提的“十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十思的具体内容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礼贤下士,谦虚包容
持之有度,慎始慎终
虚心纳谏,正身黜恶
喜怒有常,赏罚有度
知道满足,适可而止
戒奢侈扰民
戒骄躁自满
戒纵欲过度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使……光大
这,此
选拔
(好的)意见
有才能的人
恩惠
垂衣拱手,指轻而易举就能治理好天下。
使动,使……劳,使……苦
百官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烦心的事,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2.第三段中,君主除“十思”外, 还要做到什么?
③择善而从之
①弘九德
②简能而任之
《尚书》九德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
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彰厥有常吉哉!
宽宏大量而又严肃恭谨,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态度谦虚而又庄重严肃,具有才干而又办事认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而又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直率旷达而又注重小节,刚正不阿而又脚踏实地,坚强勇敢而又合符道义。能在行为中表现出这九种品德,就会吉祥顺利啊!
谨小慎微、清正廉洁、礼贤下士、赏罚严明、刚毅果断
知识拓展
1、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2、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3、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4、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要“十思”、宏“九德”。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文章思路
提出问题
(中心观点)
人君当思
积其德义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以“固本思源”为喻)
分析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总结历史教训)
解决问题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提出具体做法)
思些什么

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取江山 —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守江山 —
—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
思知足
思知止
思谦冲
思容纳
思节制
思慎始
敬终
思纳谏
思正身
思无因
喜而赏
思无因
怒而罚
任务四:探究“十思”对现代普通人修身的启示
一、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核心启示:克制物欲,警惕消费主义陷阱
现代困境:社交媒体鼓吹“精致生活”,电商平台刺激无节制消费,物质欲望被无限放大。
修身实践:
区分“需要”与“想要”,建立理性消费观(如遵循“30天冷静期”原则)。
培养“断舍离”思维,通过简化物质生活提升精神满足感。
任务四:探究“十思”对现代普通人修身的启示
二、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核心启示:量力而行,拒绝自我透支
现代困境:职场“内卷”导致过度劳累,追求完美主义引发焦虑。
修身实践:
学会说“不”,对超负荷的工作任务或社交活动设定边界。
践行“80分哲学”: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避免因苛求细节消耗身心能量。
任务四:探究“十思”对现代普通人修身的启示
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核心启示:居高位而不骄,保持谦逊
现代困境:职场晋升后傲慢待人,自媒体时代“人设膨胀”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修身实践:
定期进行“自我祛魅”:通过阅读历史、接触不同阶层人群,意识到个人成就的偶然性与局限性。
建立“反馈机制”:主动寻求他人评价。
任务四:探究“十思”对现代普通人修身的启示
四、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核心启示:包容异见,避免认知固化
现代困境:信息茧房加剧偏见,网络论战中的非理性对立。
修身实践:
主动接触多元观点:关注不同立场的自媒体,参与跨文化对话。
练习“同理心倾听”:在争论中先复述对方观点再表达己见(如非暴力沟通技巧)。
如“罗翔谈刑法”中强调:“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容易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勇气。”
任务四:探究“十思”对现代普通人修身的启示
五、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核心启示:节制享乐,平衡工作与生活
现代困境:沉迷短视频、游戏导致时间黑洞,“报复性熬夜”损害健康。
修身实践:
制定“数字斋戒”计划:每天设定1-2小时无电子设备时段。
用“高质量娱乐”替代“碎片化消遣”:如以徒步旅行代替刷剧,以读书俱乐部取代八卦闲聊。
任务四:探究“十思”对现代普通人修身的启示
六、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核心启示:克服拖延,培养恒毅力
现代困境:新年计划半途而废,“三分钟热度”成为常态。
修身实践:
采用“微习惯策略”:将大目标拆解为每天5分钟可完成的最小行动(如从“每天写1000字”变为“写50字”)。
建立“承诺机制”:公开目标并设置惩罚条款(如未完成则向公益组织捐款)。
任务四:探究“十思”对现代普通人修身的启示
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核心启示:打破自我封闭,保持开放心态
现代困境:算法推荐加剧信息偏食,朋友圈“点赞社交”制造虚假共鸣。
修身实践:
主动寻求“逆耳忠言”:组建“成长小组”,邀请好友定期提出建设性批评。
实践“苏格拉底式提问”:对固有观念持续追问“为什么”,如“我为什么坚信这个观点?”
任务四:探究“十思”对现代普通人修身的启示
八、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核心启示:远离负能量,守护精神净土
现代困境:网络负能量侵蚀心理健康,“垃圾人定律”频发。
修身实践:
建立“情绪防火墙”:对消耗性人际关系设定物理或心理距离。
践行“能量管理”:通过冥想、日记梳理负面情绪,避免被他人情绪绑架。
任务四:探究“十思”对现代普通人修身的启示
九、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核心启示:理性决策,避免情绪化判断
现代困境:冲动消费、恋爱脑、基于好恶的偏颇决策。
修身实践:
建立“决策清单”:如做事前必须做好风险评估。
巴菲特建议:“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任务四:探究“十思”对现代普通人修身的启示
十、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核心启示:管理愤怒,修炼情绪稳定性
现代困境:路怒症、网络暴力、亲子关系中的情绪失控。
修身实践:
实践“6秒法则”:愤怒时暂停6秒再行动,激活前额叶理性思考。
学习“非暴力沟通”:用“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公式替代指责(如“你迟到让我很焦虑,我需要守时约定”)。
魏征为什么能够说服太宗?
思辨
2
1
3
②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③唐太宗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
①态度谦恭诚挚,语言委婉得体。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极尽忠诚。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称呼
方式
要求
效果
举例
补充: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比喻
比较
本体和喻体性质不同,只在某一点相似;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和客体性质相同,相似点多多益善;客体材料真实。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和逻辑性。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忘危”等根本问题,提出了“十思”,意在以“思”治“忘”。奏议用“思”字贯穿始终,阐明了国君要“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整体感悟
1.自古而今,中华民族对“为官先为人”的品质要求一以贯之。我们党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说明党对领导干部做人的严格要求。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树木、清泉为喻,对执政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2.常言道:“出家如初,成佛有余”。修行之人若一直保持最初那份虔诚之心,那么成为佛都是绰绰有余的。可现实里最终能成佛的却是少数人。《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也阐述了这个普遍规律与道理。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道家“无为而治”的观点一致。
二、情景默写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4.《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想要泉水流得远,就应该“______________”;想要国家安宁,就应该“________________”。
6.针对唐太宗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庙宇,劳民伤财的行为,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告诫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施恩时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而惩罚时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23年安徽省合肥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说统治者在忧患中时往往治绩显著。
9.【云南省昆明市2024届“三诊一模”高三3月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论语》有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了相似的选贤纳谏的观点。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必)浚其泉源
(必)积其德义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莫不殷忧而道著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检测
1.《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 ; ,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 的结论。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 ,

必固其根本
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检测
4.《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 。
5.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
, 。
6.《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 , ; ,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夫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7.《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8.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
, 。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检测
一、通假字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文言知识整理
“无”通“毋”,不要。
“振”通“震”,威吓。
二、古今异义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④、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文言整理
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古义,使心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古义: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2、 名词作动词
  ①、江海下百川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貌:表面上。 心:在内心。
下:居于……之下。
君:做君主,统治。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
  ②、居域中之大
  ③、惧谗邪
  ④、择善而从之
  ⑤、则思正身以黜恶
  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⑦、居安思危
重:重任、重权。
大:重位。
邪:邪恶的小人。
善:好的意见。
恶:奸恶的小人。
能:有才能的人。 善:好的意见。
危:危险的可能。
安:安全的环境。
4、 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智者尽其谋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塞源而欲流长者
  ④、能克终者盖寡
5、形容词意动用法
  ①、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②、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尽:用尽。
远:流得远。
长:长远。
终:到底。
乐:以……为乐,喜欢。
忧:以……为忧,担心。
6、形容词使动用法
  ①、必固其根本
  ②、知止以安人
  ③、正身以黜恶
7、动词用作名词
  ①、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固:使……牢固。
安:使……安宁。
正:使……端正。
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四、重要虚词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因为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 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 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 连词,表假设。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及其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地位低下的人。
盖:
虽:
诚:
下:
五、一词多义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 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 当作。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 安全的环境。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 使……安宁。
当:
安:
信:
①、信者效其忠 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信用。
④、忌不自信 相信。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反问语气,呢
求:
治:
哉: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所:
克:
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终:
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
七、成语
居安思危 :意思是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和祸害。
载舟覆舟:常用来比喻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择善而从:意思是选择好的方面来学习、遵循或采纳。
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能很好地完成。
垂拱而治:不亲自处理政务,让天下得到治理。多用来形容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戒奢以俭:戒除奢侈,崇尚节俭。强调要摒弃浪费和奢华的生活方式,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
六、句法
1、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
2、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3、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
素材积累
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如大海容纳百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气度,我们才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他们因为有了善于听取意见的气度,懂得逆耳之言利于行,广纳谏言促发展。
然而,闭塞言路者亦有之,商纣王不善纳忠言,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项羽不愿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懂得听取意见的的人终究不能成功。

对 比

高考模拟
1.(2024贵州黔东南三模)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其原因用《谏太宗十思疏》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解释。
2.(2024湖北三模)《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话,与《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都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
3.(2024吉林长春三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君王“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的原因是:他们取天下时,“__________________”;成功之后,“_________________”。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必竭诚以待下
则纵情以傲物
高考模拟
4.(2024安徽芜湖二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树木与泉水作喻写君主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德节欲。
5.(2024吉林长春三模)《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4湖南长沙二模)《<老子>四章》中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这一现象,劝谏唐太宗要善始善终。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高考模拟
7.(2024湖南一模)自古而今,中华民族对“为官先为人”的品质要求一以贯之。我们党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说明党对领导干部做人的严格要求。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树木、清泉为喻,对执政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8.(2024湖南二模)《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针对“用人纳谏”,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策略,这也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9.(2024四川三模)《韩非子》中说:“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告诫人们赏罚都要合乎法度,《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也有过类似的劝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高考模拟
10.(2024河南商丘三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十思”之一,是在劝谏太宗游玩要有度;后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句形成了照应。
11.(2024·新疆·三模)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具体地描述了魏征期望君主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12.(2024湖北黄冈一模)《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尽豫游之乐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第五部分
作业布置
写一篇题为《“十思”与当代青年》不少于300字短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