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墨子诵读经典 导入新课余秋雨说:“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他提出“兼爱”思想,主张爱人如己,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墨子·兼爱》,看看这位古代思想家如何用逻辑与情怀,描绘一个充满爱的理想世界。诵读经典 学习目标通过诵读和解析《兼爱》中的典型语句,积累文言词汇与句式,提升文言文理解与表达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乱起不相爱—治由兼相爱”的论证逻辑,培养归纳概括与因果推理的思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墨子》朴拙严谨、层层推进的说理风格,认识不同言说方式的表达效果与美学价值。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兼爱”思想的核心内涵及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的拓展,增强对先秦诸子智慧的认同与传承意识。文化传承与理解壹环节一走入经典,知人论世《史记》中关于墨子的记述:墨子是个“谜”。司马迁的《史记》,其《孔子世家》洋洋近万言,其对老子庄子的介绍也有数百言,然而对墨子的介绍只有24个字:走入经典,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墨子生平知多少?“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墨子名翟,鲁人,年代略后于孔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许多问题上同儒家尖锐对立,故遭到孟子的强烈反对。墨子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他的中心思想是“兼爱”。他的“兼爱”和“非攻”的主张,在“强劫弱”“众暴寡”的春秋战国之际,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和渴望,不过他从主观愿望出发,要求统治阶级“兼爱”人民,是不可能的。书中《七患》《辞过》《节用》等篇指出了天下乱源在于统治阶级“单财劳力,奢侈无度”,深刻地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尚同》《天志》《明鬼》等篇富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走入经典,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墨子生平知多少?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走入经典,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墨子生平知多少?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该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走入经典,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了解《墨子》】走入经典,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墨子思想】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1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2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3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4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5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走入经典,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时代背景】走入经典,历代评论【历代评论】墨子对自己的评价:“此仁也,义也”,谓之“天德”,谓之“天志”,谓之“圣王之道”。01班固《答宾戏》:“孔席不暖,墨突不黔。”03杨向奎:“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0502《荀子·成相》:“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04毛泽东评价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贰环节二走入经典,初读感知例如: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走入经典,初读感悟(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2)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走入经典,整体感知墨子擅长推理,试着分析本文的构思脉络,并画出逻辑结构示意图。提示:可以从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结构去梳理文章思路。要求:以知识树的形式,画出结构示意图。走入经典,梳理脉络把握文意,梳理《兼爱》的说理脉络:段 落 内容概要 说理脉络第1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是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否则就无法达成目的。 提出问题:。第2段 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损害,盗贼侵夺财物,杀伤性命,乃至大夫,诸侯之间的争斗攻伐,皆因“不相爱” 分析问题:。第3段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则“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继续分析:。第4段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敌,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 得出结论: 。走入经典,梳理脉络把握文意,梳理《兼爱》的说理脉络:段 落 内容概要 说理脉络第1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是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否则就无法达成目的。 提出问题,治天下在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第2段 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损害,盗贼侵夺财物,杀伤性命,乃至大夫,诸侯之间的争斗攻伐,皆因“不相爱” 分析问题,批判现实提出动乱的根源在于“不相爱“第3段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则“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继续分析,从正面立意,假设天下人“兼相爱”,就能消除各种乱象,使天下大治。第4段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敌,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 得出结论,也是《兼爱》的总论点: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1.提出问题: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君臣、父子、兄弟互相损害盗贼侵夺财物,杀伤性命(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决问题:践行兼爱之道2.分析问题:乱“皆起不相爱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2)__________________4.得出结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夫、诸侯之间争斗攻伐视人家国若其家国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走入经典,结构导图叁环节三走入经典,研读文本走入经典,研读文本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把……作为判断句所+V,构成名词性短语,即兴起的原因于是事务治疗一样于是不于是这样第一段走入经典,研读文本第一段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好比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问一: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问二: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走入经典,文本探究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第一段走入经典,研读文本第二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考察同“尝”,尝试宾语前置臣下与儿子宾语前置,爱自使动,使……受益使动,使……受损失孝敬走入经典,研读文本第二段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与父,这就是所说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此使君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说的祸乱。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走入经典,研读文本第二段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即使形作动,慈爱使动,使……受损失使动,使……受益为什么走入经典,研读文本第二段译文: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子女,因此使孩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子,因此使臣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亲爱。原文: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走入经典,研读文本第二段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这样家使动,使……受益自己伤害使动,使……受益走入经典,研读文本第二段译文: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以偷窃别人的家而使自己的家得利;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原文: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走入经典,研读文本第二段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卿大夫的封地使动,使……受益纷乱之事完备、齐全走入经典,研读文本第二段译文:即使是大夫之间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夺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罢了。原文: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与假设论证。通过问答的方式,列举大量事例,层层深入,逐一分析。走入经典,文本探究思考:找出本段中心句,并分析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第二段问一:墨子认为天下乱象有: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即: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问二: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走入经典,文本探究思考: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第二段走入经典,研读文本第三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假使像还怎么实行同“无”同“又”弟弟、儿子怎么实行走入经典,研读文本第三段译文: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孝的事情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子女和臣子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慈爱的事情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伤害人?原文: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走入经典,研读文本第三段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同“又”扰乱、侵扰攻伐治理得好走入经典,研读文本第三段译文: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别人的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别人的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夺,偷盗抢劫没有了,君主、臣子、父亲、子女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原文: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与假设论证。通过问答的方式,列举大量事例,层层深入,逐一分析。走入经典,文本探究思考:找出本段中心句并分析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中心句: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论证方法:①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②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走入经典,文本探究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三段明确: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走入经典,文本探究思考: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第三段走入经典,研读文本第四段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疑问代词,哪里,怎么鼓励互相判断句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走入经典,研读文本第四段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憎恨而鼓励相爱呢?所以天下之人全都互相亲爱就会安定太平,互相憎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明确: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走入经典,文本探究思考:本文的结论(中心句)是什么?第四段肆环节四走入经典,艺术特色走入经典,艺术特色思考: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1.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2.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3.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4.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这是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在先秦诸子中,这种表达风格自成一家——意显而语质(质朴生动、平民化、用语准确简练)走入经典,思考探究思考: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兼爱》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钱振鍠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①墨子曾经学习过儒家思想,但是他后来认为儒家思想提倡礼术,礼多而繁琐让人太过约束。所以墨子从实用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理论。这种实用主义也反映到《墨子》的写作风格上。正如孙治让言: “质而不华务中其意,而不驰骋其辞”。 墨子创立初期就明确了“先质而后文”的言语方式。走入经典,思考探究思考:联系历史所学,思考为何墨子会形成此类文风?②这种文风与墨家的思想主张和受众群体有关。墨家主张人人平等相爱,反对侵略战争;强调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从这些思想倾向和历史记载的“巨子”事迹来看, 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他们“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实用主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伍环节五走入经典,思考探究走入经典,思考探究思考:“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灵丹妙药,它在当时的社会有效吗?明确因为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难以施行,且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所以,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走入经典,思考探究思考:今天我们重读《墨子》的《兼爱》,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没有指导意义?明确有。比方我们与父母之间、与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就应该相亲相爱。大家都希望别人爱自己。但往往第一步是最难的,就是我们先要爱别人。要想别人怎么对待你,首先你得怎样对待别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走入经典,思考探究思考: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自利”,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明确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会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只知道自爱自利的狭隘,做到爱人利人。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偏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有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家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孔孟亦有类似观点。孔子“己欲立人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走入经典,思考探究思考:同样主张相爱,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何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而墨家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墨家的“兼爱”则是无等级差别的,不分厚薄亲疏。显然,墨家主张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墨家思想后来逐渐衰落,也可以作为佐证。至于孟子说的“墨子兼爱,是无父也”走入经典,思考探究思考:同样主张相爱,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何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强调等级,一个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相互争论,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说墨家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