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景山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景山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景山学校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2页,共24道小题。考试时长150分钟,共150分。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五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字形或语境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这个成语用在此处准确无误。
B. “美美与共”是指每位不同的女子都拥有同样的单向优势,值得欣赏。
C. “戕害”中的“戕”,读音为qiāng,它的最后一笔是“、”(点)。
D. “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和在“矜持”中的意思不同。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各美其美 B. 美得适度
C. 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 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3. 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
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4. 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 “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 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 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5. 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6.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文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1】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2】,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3】,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取材于苏轼《留侯论》)
注释:
【1】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张良雇大力士刺杀秦始皇失败后,四处逃亡。当他路经下邳的一座土桥时,坐在桥上的一位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并令张良帮他捡上来并给他穿上,张良强忍着怒气照办。老人说他“孺子可教也”,并约他五日后再相见。张良连续两次都比老人晚到,被老人批评。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出发,先于老人而到。老人送他一本《太公兵法》,并自称是“黄石公”
【2】贲、育:即孟贲、夏育,古代著名的力士。
【3】淮阴破齐而欲自王:汉四年,刘邦被楚军围在荥阳。此时韩信平定了齐地,向刘邦要求做代理齐王。刘邦怒,张良提示他:“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韩信被立为齐王,发兵攻打楚军。后韩信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夜驰之沛公军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B. 具告以事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C. 匹夫见辱 百姓之不见保
D. 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亡去不义 良庖岁更刀
B. 吾得兄事之 明星荧荧
C. 油然而不怪者 成以其小,劣之
D. 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9. 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伯连夜向张良通风报信,让他随自己逃走,主要是为了报答救命之恩。
B. 苏轼认为刚强好斗不可取,大勇之人抱负大志向远,危急之时沉着冷静。
C. 苏轼认为刘邦取胜的原因是他能够忍耐,保全实力,等待项羽自取灭亡
D. 苏轼认为张良如妇人女子的样貌与其坚忍柔韧的精神气质恰好是吻合的。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要求:准确、流畅、完整。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非子房其谁全之
11. 请结合文中的上下文,说明苏轼对“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一事的看法。
12. 王安石有诗云:“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意思是说在事关汉业存亡的关键时刻,张良总能从容应对。请结合文一和注释【3】,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8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1]
苏轼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2]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3]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朝来又绝倒,谀墓[4]得霜竹。
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5]。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注释:
【1】组诗作于文与可亡故后。晁补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文与可是北宋时期的画家,开创了墨竹画法的新局面。在最后一诗后,有作者自注:“吾旧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2】嗒然:出自《庄子 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然似丧其偶”。
【3】春蚓:出自《晋书》,形容书法作品中的字无筋骨。
【4】谀墓:为人作墓志所得报酬的戏称。意指晁补之为人作墓志,人家送给他一幅文与可的画竹。
【5】苜蓿: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古代常用作穷人家的副食。
13.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可画竹时”四句描述与可作画时达到了身心两遗、物我两忘的境界。
B. “若人今已无”四句慨叹与可故去,而今世人只知画柳树,不再懂画竹。
C. “君看断崖上”两句描写与可笔下之竹,“蛟蛇走”形象地写出霜竹特点。
D. “晁子拙生事”四句写晁补之家境贫寒,却“谀墓”得画,可见其品性。
14. 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含蓄而富有表现力。
B. 第二首诗描绘霜竹时,由远及近,在反复对比中咏叹,曲折有致,情思邈远。
C. 第三首诗描述晁补之藏画之事,语言质朴而风趣,蕴含着深厚、复杂的情感。
D. 三首诗以“竹”为核心意象,在诗意上层层推进,揭示与可画竹的艺术魅力。
15. 这三首诗所写侧重点各有不同,表达了诗人的丰富情感。请结合这组诗的具体内容,简析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二)(16分)
16.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寓示书中有许多灵秀之人,但他(她)们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请任选书中的一个人物(薛宝钗除外),结合原著的相关内容,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对这副对联的寓意加以阐释。
(2)从作者创作意旨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的深层意蕴。
17. 将横线上的原句补充完整。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②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千古凭高对此,____________。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里的世界只剩下一种人
①他,或她,在楼梯台阶上倚墙或栏杆一坐,打开书本,台阶这尺多见方的空间,便是其私人属地。于是,楼梯左右两侧,自上而下,有序无声,便有两行书室。若哪处空着两个台阶,就有人悄无声息地坐进去,好像坐进阶梯教室那么自然。
②那两行个体书室里的人,用心捧着那一本本书。上下楼梯的人,小心翼翼地,生怕侵犯了左右两行私家属地。我从他们的世界路过,轻轻地走下楼,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③这就是京城著名的楼梯——从三联书店的一楼通往地下一层的楼梯。
④席地而坐是三联给予读者的特权,读者可以一天24小时不花钱享受“悦读”。我不由得想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里可谓“书架前,书堆间,书人不释卷”。
⑤一眼镜男,肤色与衣裤的颜色和他身前身后的一架架书的色系相近,感觉他在这地上一定坐了很久很久,坐到和书架们长得越来越像。有人在那两行书架间找书,走到他跟前,只能从他腿上跨过去,他已经穿越到他书中的世界里,并不知道有人从他的世界穿越过去。
⑥一书生搬了一厚摞书,在书架间找到一张塑料凳,立刻在此凳上安营扎寨。他坐下后,先长出一口气,然后双腿合拢,权当书桌,把那堆书码放在这“桌”上,再用眼镜布擦擦眼镜片。安家完毕,他靠在身后的书架上,双脚前又是高高的书架。他的“家”在书山的谷底,光线是绝不充足的,但他是绝对满足的。那架势,好像要一本一本细细读来,沉醉在自己的家园。
⑦一个小女孩,她光洁的长发,纯白的泡泡袖,婴儿肥得可爱。她在“学术研究”的牌子下,吃力地来回抱起一摞又一摞的学术书籍。据说她的家长要买很多的书,可是腿脚不便没有很多的力气。她一定不懂学术,可是她一定与众不同。
⑧又两行书架间,一对少男少女都在读自己的书。少男,白T恤,黑框镜,牛仔长裤。少女,白帆布鞋,天蓝裙,松松地挽了条发辫搭在肩上。突然就想起“花前月下”4个字,那又如何比得上书前书下的诗意和对精神旅途的思恋?
⑨有一种两层的用来取书的梯子,能坐在梯子上的是佼佼者了。一个小男孩,脖子上挂着家门的钥匙。左手握一瓶打开的矿泉水,右手捧着一本翻开的书。坐在高“凳”上,喝口水,看看书,这孩子是这个书店里“头等舱”的享受者了。
⑩书店一楼靠窗处和地下一层都有一行小方桌,桌上有一个小台灯,桌旁可以坐两个人。比起书架间的“书人雕像”,这两行桌旁坐的都是神仙了。我累极的时候偶见有一空座,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会有这样的好运呢?我真要当一把神仙了。想想吧,我拥有了一把椅子和一角桌子!
饭馆、市场,到处都是嗡嗡的人声,但这里,似乎回到默片时代,那银幕上打着的文字是:他在读书,她在读书……
三联有一种带万向轮的购书篮,拉动的时候,才让人惊觉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声音”。那声音,一下把我拉回到好多年前,哈佛的一个雪夜。那时,我陪先生在燕京学社访问。他天天读书到凌晨3点,无论如何也读不过来燕京图书馆的藏书。有一晚我们在学社复印了一千页书,直到凌晨4点多,我们拖着带万向轮的购物车走进寒夜的雪地,嫩黄的路灯,把冬雪染成暖色调。我们踩在积雪上的声响,使这幅暖色调的画面有了音响,有了动感,有了快感。我真想谱一曲《雪夜波尔卡》,如果我会作曲的话。
世界上最光明的灯,是书。如果有一天没有了纸质书……不,我相信我不会见到这一天。
忽然又想起渥太华的国会图书馆,在一层层19世纪的拱形顶下,有一个显得格外小的门。推开那扇小小的门——哦,天!这是什么地方?我好像走进了一幅辉煌的经典油画。那阔大灿烂的三层楼,好像歌剧院的三层包厢。一本本书像贵族似的坐在一层层一格格包厢里,俯视着一个个走进来的深怀仰慕之情的本国人、外国人。图书馆的不少工作人员在工作,却没有一丝声音。他们被定身在这幅油画里。
走出国会图书馆,回头再看看那扇小小的门,想起那个“石门开”的童话。只要在山前叫一声“石门开”,山洞就大开了,里边堆满了耀眼的珍宝。
电脑可以取代图书馆的库存,但是永远不能取代图书馆的雍容美丽。
走出三联,偶回头,才发现沉沉夜幕里大玻璃窗内的书店这么明亮这么温暖,好像我在台下观看舞台上的灿烂,又似听到美声的歌唱:啊,我的太阳,灿烂的阳光。
此刻,我站在北京午夜的街头,望着三联书店的耀眼和美丽,想着,那里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那里的世界,只剩下一种人:读书人。
(取材于陈祖芬的同名散文)
18. 下列各句中的“世界”,与“我从他们的世界路过”一句中的“世界”,在含意上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他已经穿越到他书中的世界里 B. 并不知道有人从他的世界穿越过去
C. 世界上最光明的灯,是书 D. 那里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19.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作者将三联书店的楼梯台阶称为“私人属地”,意在说明读书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高贵奢华。
B. 在凳子上安营扎寨一段,作者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将一个书生对书的痴迷表现得淋漓尽致。
C. 哈佛雪地夜行,作者写“嫩黄的路灯”形成“暖色调”,表现了沉浸在读书生活中的充实与温暖。
D. “那里的世界只剩下一种人”意谓真正的读书人稀缺,饱含作者对当代社会精神生活匮乏的忧思。
20.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 段有何作用。
21. 第 段中,作者认为电脑“永远不能取代图书馆的雍容美丽”。结合文意来看,这里的“雍容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2.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创新是推动新时代青少年国防教育的关键。②创新国防教育内容,将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国防技能有机融合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不断增强国防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进阶性。③创新国防教育理念,从培养时代新人的角度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国防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④创新国防教育手段,研发国防教育网课系统,开发红色精品研学路线,开展英雄模范人物进校园活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应被拓展开发。⑤国防教育在创新实践中打破陈规,才能使青少年将国防思想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结尾的句号可以改成冒号。
B. ②句中的“融合”应换为“融入”。
C. ③句中加点的“来”可以删掉。
D. ⑤句中画线的两个短语不能互换位置。
(2)改写第④句画线部分,使之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表达更加顺畅,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微写作。(10分)
请从下列微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
23. 微写作。有的同学说,现在有了人工智能,想查什么文章只要上网一搜就能找到,我们何必还要背课文呢?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24. 高一学习阶段,我们从教材中认识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林冲、祥林嫂、史铁生、别里科夫……请从高一语文教材中任选一位,用文字为他(她)画像。要求:贴合作品内容,描述细致,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面貌。150字左右。
25. 2025年9月3日,首都天安门举行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请你任选其中某一场景,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表达你观看阅兵仪式时的真切感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字左右。
作文。(50分)
26.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并按照相关要求完成写作任务,不少于700字。
品,作为动词时,可以指对人、物或事件的品评或辨别。品,体现人们对周围生活的积极关注,也包含着人们对自己内心的潜在诉求。
请以“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C
3. A 4. B
5. D 6. 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答案】7. C 8. A
9. C 10. ①是谁给大王出的这条计策②(如果)不是张良,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
11. 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所认为的鬼怪之物,而是秦时隐居的君子。圯上老人给张良书籍的目的,并不在于书籍本身,而是用“卒然临之”“无故加之”的方式,委婉警戒张良要有忍耐之心,不要逞匹夫之勇。
12. ①在项羽计划大举围攻刘邦的前夕,面对寡不敌众的危急形势,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让刘邦主动向项伯表达对项羽的忠心。②刘邦被困荥阳,韩信又请立为代理齐王,面对内外交困的危急时刻,张良劝刘邦答应韩信以防变乱,又可让韩信出兵解荥阳之困。
【答案】13. B 14. C
15. 诗一,侧重于写画家,复现与可画竹的情形,刻画了一位凝神专注、遗世独立的画家形象。
诗二,侧重于描摹画作,借画竹之峭拔有力来赞美与可刚健的君子人格。
诗三,侧重于写藏画者,叙写晁补之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仍收藏与可之画,赞扬其高雅脱俗的情操。
16.【答案】(1)
以林黛玉为例:林黛玉有“罥烟眉”“含情目”之容貌,她魁夺菊花诗,有咏絮之才华;她心思机敏,有“心较比干多一窍”之智慧,可谓灵秀之人。但她却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父母双亡,寄身贾府,与宝玉的爱情以悲剧结尾,最后焚稿泪尽而逝,命运悲惨。其人越灵秀,则越能凸显命运不能主宰之无奈与可悲。
(2)
以林黛玉为例:
①林黛玉的才情与反抗精神,与贾府所代表的封建家族利益、婚姻制度尖锐对立,她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对鲜活生命的压抑与吞噬,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冷酷本质;
②林黛玉的灵秀与悲惨结局形成强烈反差,印证了“无可奈何天”的寓意,作者借此表达对美好事物易逝、个体在时代与命运面前渺小无力的慨叹,深化了《红楼梦》“繁华落尽”的悲剧主题与对人生价值的追问。
17.【答案】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 暧暧远人村 ④. 鸡鸣桑树颠 ⑤. 迷花倚石忽已暝 ⑥. 栗深林兮惊层巅 ⑦. 谩嗟荣辱 ⑧. 但寒烟衰草凝绿 ⑨. 道中迷雾冰滑 ⑩. 磴几不可登
【答案】18. B 19. C
20. ①承接或小结上文,对读书人的沉醉与痴迷做了高度概括性的表达。
②与饭馆、市场等场所相比较,突出了书店的安静,进而强化了对超越世俗的精神生活的推崇。
③以默片的无声引出下文对声音的惊觉——“那声音,一下把我拉回到好多年前”,使文章自然地进入新的部分。
④“似乎回到默片时代”,隐含着对传统生活方式包括阅读方式的怀念,为后文表达对纸质书的珍视做铺垫。
21. ①空间的阔大灿烂 ②书册的丰富高贵 ③影响的深远广泛 ④环境的典雅静穆
22.【答案】(1)A (2)拓展开发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23-26.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