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门注:你着手写《百年孤独》的时候,什么是你的创作初衷?加:我要为我童年时代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的文学归宿。门:许多评论家说,你这部作品是对人类历史的一种隐喻或讽喻。加:不是这么回事。我只是想艺术地再现我童年时代的世界。你知道,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境况悲惨的大家庭里度过的。我有一个妹妹,她整天啃吃泥巴;一个外祖母,酷爱占卜算命;还有许许多多彼此名字完全相同的亲戚,他们向来搞不太清楚幸福和疯癫的区别。门:评论家总会在你的作品里找到更加复杂的创作意图。加:评论家和小说家完全相反,他们在小说家的作品里找到的不是他们能够找到的东西,而是他们乐意找到的东西。门:一谈到评论家,你总是充满嘲讽的口气,你为什么这么讨厌评论家?加:因为他们总是摆出一副主教大人的臭架子,冒着大放厥词的危险,承担解释《百年孤独》之谜的全部责任。他们没有想到,《百年孤独》这样一部小说,根本不是什么一本正经的作品,书中有很多给最亲密的朋友的暗号,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发现。我举个例子。我记得,有一位评论家看到书中人物加夫列尔带着一套《拉伯雷全集》前往巴黎这样一个情节,就认为发现了作品的关键。这位评论家声称,有了这个发现,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所有无节制的、极其夸张的表现都可以得到解释,原来都是受了拉伯雷的文学影响。其实,我提到拉伯雷的名字,只是扔了一块香蕉皮,结果不少评论家都踩上了。门:评论家高谈阔论我们可以不加理会。不过,你这部小说倒不仅仅是你童年时代的艺术再现。有一次,你不是也说过,布恩迪亚家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吗?加:是的,我是这么看的。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系列代价高昂然而徒劳的奋斗的集合,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集合。至今,在我们中间,“健忘症”仍然存在。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门:请问,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感源出何处?加: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缺乏爱。在我这部小说里,人们会看到,那个长猪尾巴的奥雷里亚诺是布恩迪亚家族在整整一个世纪里唯一因爱情孕育出的后代,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我认为,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门:我不想再问你别人问过你多次的问题,即为什么书中出现那么多的奥雷里亚诺,那么多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因为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极富拉丁美洲特色的命名方式。我们祖祖辈辈名字都大同小异。你们家的情况就更加出奇,你有一个兄弟,名字跟你一样,也叫加夫列尔。不过,我倒想知道,要区分奥雷里亚诺和何塞·阿尔卡蒂奥,有无规律可循?什么样的规律?加:有一条非常容易掌握的规律,何塞·阿尔卡蒂奥们使这个家族得以延续,而奥雷里亚诺们则否。只有一个例外,即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里亚诺第二这一对孪生兄弟,也许是因为他们俩长得完全一样,从小就给搞混了。门:在你这本书里,狂热昏聩的总是男子,而理智清醒的总是妇女。这是否是你对两性的看法?加:我认为,妇女们支撑着这个世界,以免它土崩瓦解;而男人们只知一味地推倒历史。到头来,人们会问究竟哪种做法不够明智。门:看样子,妇女们不仅保证了这个家族的延续,还保证了这部长篇小说的连贯性。也许,这就是乌尔苏拉·伊瓜兰特别长寿的原因所在吧?加:是的。早在内战结束之前,她已年近百岁,应该归天了。但是我觉察到,要是她一死,我这本书也就完蛋了。只有等后面的情节无足轻重时,她才能死。门:我猜想,你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总有些人物偏离了你的创作初衷,你能举个例子吗?加:可以。桑塔索菲亚就是其中一例。在小说里,她一发现自己患了麻风病,就应该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立即不辞而别,走出家门。尽管这个人物的性格基础是忘我的牺牲精神,这个结局让人觉得还算真实可信,我还是进行了修改。那样写太悲惨了。门: ?加:就人物的性格及其命运来说,有三个人物完全背离了:奥雷里亚诺·何塞,他对他的姨妈阿玛兰坦产生了强烈的热情,这使我大为惊讶;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我原来打算把他写成香蕉工会的领袖,但并未如愿以偿;还有何塞·阿尔卡蒂奥,他竟从教皇的学生变成了一个花花公子,跟本书其他部分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门:创作这部小说时最困难的是什么时刻?加:开头。我十分吃力地写完第一个句子的那一天,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非常心虚,不禁自问:我下面不知会写出什么玩意儿来呢。事实上,当我写到在一片丛林之中发现了一艘西班牙大帆船时,我觉得这本书无论如何也写不下去了。但是,过了这个阶段,我的创作便犹如江水奔流,一泻千里,而且心情也变得非常愉快了。门:这部小说的某些重要特点一定会被评论家们(当然是指你厌恶的那些评论家)忽视。你看,哪些特点会被他们忽视?加:他们忽视了这部作品极其明显的价值,即作者对其笔下所有不幸的人物的深切同情。门:你认为,谁是这部小说最好的读者?加:我的一位苏联女友看到一位上了岁数的妇女手抄我这本书,而且很明显是从头抄到尾。我的女友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位妇女回答说:“因为我想知道究竟是谁真的疯了:是作者还是我。我认为,唯一的办法是重新把这本书写一遍。”我想不出比这位妇女更好的读者了。门:《百年孤独》的成功是否使你非常惊讶?加:是的,非常惊讶。门:但是你对弄清楚这个秘密并不感兴趣?加:是的,我不想知道。我认为,搞清楚为什么我的一本我估计只有几个朋友会看的书会像热香肠一样到处出售,是危险的。(摘编自《番石榴飘香》)注:本文是哥伦比亚当代著名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另一位哥伦比亚著名传记小说家兼记者P.A.门多萨的谈话录。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尔克斯提及妹妹啃泥巴、外祖母酷爱占卜等童年往事,是为了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家族成员的荒诞。B. 马尔克斯认为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源于缺乏爱,唯一因爱诞生的长猪尾巴的奥雷里亚诺象征家族的希望。C. 门多萨提出区分作品中众多同名人物是否有规律可循的问题,意在探究文本细节背后作者的创作意图。D. 门多萨与马尔克斯谈及创作最困难的时刻,意在探讨创作瓶颈期是否会催生作者对作品深层内涵的思考。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尔克斯认为女性总是竭尽全力支撑世界,男性则只知一味推倒历史,此评价暗含对两性社会角色的反思与价值判断。B. 马尔克斯评价手抄全书的妇女为“最好的读者”,肯定了这位妇女探究作品的精神,也委婉表达了对部分评论家的否定。C. 马尔克斯认为弄清楚作品畅销的秘密是危险的,因为他担心作品商业价值会掩盖文学价值,导致读者不再关注作品内涵。D. 马尔克斯在对谈中不时展现出他用语的幽默诙谐,如“只是扔了一块香蕉皮”“要是她一死,我这本书也就完蛋了”。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20个字。在文学评论课上,同学们整理马尔克斯对评论家的看法:评论家总是摆出一副主教大人的臭架子,在作品中寻找_______,而不是他们能够找到的东西;评论家将书中人物携带《拉伯雷全集》的情节过度解读,而作者本意只是_______;评论家忽视了《百年孤独》极其明显的价值,即_______。4. 根据上下文,文中横线处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并阐述理由。5. 马尔克斯认为“布恩迪亚家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冰湖上那抹红郑茂琦伴着列车的长鸣,我在午后抵达了密山。“密山站”三个字很小,只挂在出站口旁的一间红砖房上。县城里一排排房舍披着雪,宽阔的街道上铺着雪,天上也飘着点点飞雪。人们呼出的一道道呵气,仿佛一只只纷飞的白蝴蝶飘荡在胸前。沿着兴凯湖的环湖公路前行,穿过一个个热闹的集镇,我终于抵达了湖畔那座寂静的营盘。一路上,松树绿得发黑,雪白得发青,松雪连同夕阳一起映染着海一样辽阔的兴凯湖。冰面一望无垠,与天相接,构成一片冰的世界。据说,“兴凯”为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兴凯湖是中俄的界湖,巡逻艇中队官兵就常年驻守在这里,担负湖上边防执勤任务。早上天空灰蒙蒙一片,湖上的雾织起薄纱,一轮红日浮在雾里,隐约透出朦朦胧胧的曙色。走上气垫船,舱内处处透着寒气,玻璃上凝着一层厚厚的白霜。艇长刘锐正带着下士王培珩站在甲板上清理霜雪。过了一会儿,宁静的湖面上响起了发动机的轰鸣。我朝窗外一望,原来气垫船其实是一艘“腾空”的船。大功率的垫升风机将空气吹入柔性的围裙内形成气垫,把船体托起,于是气垫船就如同汽车安装了轮胎一般。远处,清亮亮的冰面像美丽的天空,冰上的浮雪如同一朵朵白云。气垫船航行在冰面上,宛若一只在冰上翩翩起舞的轻盈飞鸟。可是,一路上气垫船吹起冰上的浮雪,纷纷扬扬的浮雪又溅落在船艇玻璃上凝成霜,模糊了视线,走一会儿就得停下除霜。刘锐把船速控制得很慢,他身子前倾着凑到玻璃前观察着界湖上的航标,手不停地转舵。龙口①的位置每天都在变化,刘锐紧盯着前方,眼神锐利,提前预判到每一个可能的突发情况。他的双手稳健地操控着船舵,无论是转向还是加速,都显得从容不迫。气垫船有一定的越障能力,但碰到龙口和冰凌,刘锐总会选择绕路。前几年,刚开始进行冬季冰湖巡逻的时候,他们遇到冰凌直接越过去,但检修的时候就发现,船底被磕得坑坑洼洼。有时,遇到尖锐的冰凌划破围裙,还需要在冰面上紧急抢修。聊到抢修的时候,我注意到船上一位老班长眼中竟泛起泪光。这位班长叫郑芳弟,是一名二级军士长。他黝黑的脸庞上,皱纹一道又一道,像冰湖上的一条条裂缝。郑芳弟会驾驶,更懂维修。讲到那次在冰湖上抢修气垫船,他的脸色变得严峻起来:“船底下的冰面得先用冰镩凿个窝,然后我和刘锐把大衣一脱,就钻到船底去修补围裙了。背靠着那些尖尖的冰碴子,真是扎得人生疼啊!戴着线手套捏不住那颗小螺丝,后来我俩干脆把手套都甩了。你看,那围裙本来挺软的,当时却冻得跟石头似的。我们使出全身力气才能拧入一颗螺丝,不一会儿就冻得浑身哆嗦。没办法,只能先回艇上烤烤火……”刘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随后转过头去,望着远处冰面上缓缓升起的淡淡的阳光。回来的路上,刘锐让王培珩坐到驾驶位上开船。开气垫船最难的是走直线,气垫船靠的是后置的两个空气螺旋桨推进,所以受风的影响因素很大。王培珩握着船舵,不断地修正方向。忽然,湖上刮来一阵疾风,阔大的湖面无遮无拦,冰上的浮雪被卷得漫天飞舞,眼前顿时白茫茫一片。当地的渔民管这种暴躁的风雪叫“大烟炮”。此时,王培珩面色有些慌张,双手开始忙乱地转舵。刘锐立即凑过身来,扶稳船舵,迅速做了一个漂移甩尾,将船头掉转过来,然后加大油门,以此来急刹车。刘锐告诉我,偌大的气垫船并没有像汽车一样高效的刹车装置,这是他们自己摸索出来的冰面制动方式。气垫船原地停住,待风雪过后,所有人才看到不远处竟有一处龙口,以及斜刺着嵌在冰面上的一丛丛高大的冰凌。紧接着,龙口又传来一阵阵巨大的裂响,紧紧揪住每个人的心。刘锐指挥王培珩沿着龙口附近密匝匝的冰凌绕行,直到寻到一处相对平缓的地方,才加速越过去。绕过龙口后,渐渐地,太阳升得更高了,冰面变幻出奇异的光彩。风吹着气垫船前行,越来越快。刘锐又叮嘱王培珩开得慢一点。气垫船与飞机一样,“一路顺风”未必是好事。接着他感慨地说:“不管怎么样,风总是我们的朋友。”他低头想了想,然后加上一句:“还有这兴凯湖,既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对手。”远远已望见营区,还有最后一道龙口。王培珩耐心寻找标记龙口平缓处的红旗,可绕了几圈都没有找到。刘锐凭着记忆为他指路,当走到跟前时,才发现那杆红旗原来是被风吹倒了。他们缓缓停下船,几个人提起船上的热水壶趔趄着走过去。我远远地望着,他们有的扶旗杆,有的堆雪,有的浇热水,直到旗杆立稳固后,才欢笑着踩着浮雪打着出溜滑回来。远方晚霞似火,映照着他们的脸庞。冰湖上的那面旗火红火红,仿佛燃烧起来了。我走出船舱,望着那抹热烈的红,看得入神了,渐渐忘记了风雪严寒。船上所有人的表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凝望。在他们心中,那杆红旗不只是标记位置,也凝结着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等他们缩着手回到船舱,我问他们冷不冷,郑芳弟两道浓眉一扬,笑了笑:“冷呀!站在冰面上脚冻得冰凉。兴凯湖这地方虽然又偏又冷,可是世界地图上都必须标记着它。我们守着中国的北门呢!”我听后心里不由得升起敬意。正如“兴凯”两字的含意,所有人都知道水往低处流,而这里的官兵却选择日复一日地向高处、难处攀爬。在不论多么寒冷的世界里,他们都拥有一颗燃烧着的心!郑芳弟告诉我,他对兴凯湖是充满感情的。在20多年的时光里,他目睹着单位从一个荒草甸,到现在建起这样正规化的营区,一草一木都是自己种的,一砖一瓦都是自己垒起来的。指导员说,虽然这个湖让中队官兵受尽风霜和磨砺,但也锤炼了他们不惧严寒的坚韧性格。船艇靠岸,走在回中队的路上,我忍不住一遍遍朝身后回望。气垫船上飘扬的国旗在落日的映照下,红得令人心醉。我走时又是一个雪天。我没有看到停在码头的气垫船,知道他们肯定又去巡逻了。车子在白雪皑皑的道路上行驶,雪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飞舞,而冰湖上那一抹红色,如烈焰般绚烂夺目,久久映在我的心中……(选自《解放军报》2025年2月24日)【注】①龙口:冬季冰湖面上出现的大裂缝,是湖水散发热量的地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兴凯湖位于中俄边境线上,巡逻艇中队官兵常年驻守在此,担负湖上边防执勤任务,兴凯湖对他们而言既是朋友,也是对手。B. 聊到抢修气垫船的经历时,老班长郑芳弟“眼中竟泛起了泪光”“脸色变得严峻起来”,由此可见在冰湖上抢修气垫船的艰难。C. 文中“一轮红日浮在雾里”“太阳升得更高了”“远方晚霞似火”三处,不仅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更烘托出中队官兵的赤诚如火。D. 文章快结束时再次提到“兴凯”两个字含意,以“水往低处流”引出这里的官兵却向高处、难处攀爬,突出了他们的伟岸、坚韧。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我”抵达开始,到“我”的离开结束,有始有终,结构完整,令读者身临其境般体验了一次兴凯湖巡逻之旅。B.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冰面像美丽的天空”“浮雪如同一朵朵白云”等,将冰天雪地描绘得富有诗情画意。C. 作者多次渲染“那抹红”,如“仿佛燃烧起来了”“如烈焰般绚烂夺目”,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强化了情感。D. 作者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塑造刘锐、王培珩、郑芳弟等伟大的边防战士形象。8. 巡逻艇中队官兵们在兴凯湖上巡逻,面临着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9. 本文题目正如《百合花》的题目一般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冰湖上那抹红”的意蕴。(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以大义服天下者,以诚而已矣,未闻其以术也;奉义为术而义始贼。义者,心之制也,非天下之名也。心所勿安而忍为之,以标其名,天下乃以义为拂人之心而不和顺于理。夫高帝当窘迫之时,岂果以丁公①为可杀而必杀之哉?当诛丁公之日,又岂果能忘丁公之免己而不以为德哉?欲惩人臣之叛其主,而先叛其生我之恩,且嚣然曰是天下之公义也。则借义以为利,而吾心之恻隐亡矣。夫义,有天下之大义焉,有吾心之精义焉。精者,纯用其天良之喜怒恩怨以为德威刑赏,而不杂以利者也。使天下知为臣不忠者之必诛而畏即于刑,乃使吾心违其恩怨之本怀,矫焉自诬以收其利。然则义为贼仁之斧而利之囤也乎?故赦季布而用之,善矣,足以劝臣子之忠矣。若丁公者,废而勿用可也,斩之,则导天下以忘恩矣。恩可忘也苟非刑戮以随其后则君父罔极之恩孰不可忘也?呜呼!此三代以下,以义为名为利而悖其天良之大慝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材料二:丁公为楚将,逐窘高帝彭城西,帝急顾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而去之。及楚灭,丁公见,高帝斩以徇,曰:“后世毋效丁公。”壮学子曰:丁公死晚矣!然谲哉,高帝乎?高帝曰:“使项王失天下者,丁公也。”丁公为项王臣不忠,然则为项王臣忠者,宜莫如季布。丁公已戮,而季布方购,高帝非能以公灭私者也。然则高帝曷为斩丁公?曰:高帝之怨丁公,犹其怨季布尔矣。然而丁公斩,季布终赦者,季布数窘高帝,卒无害于高帝,自以为罪而逃之,则非高帝之所甚恶也。丁公能窘高帝,能释高帝,自以为德而谒之,是则高帝之所甚耻也。不然,鸿门之役,使项王失下天者,项伯也,而封之,其有词于后世也哉?(选自周树槐《汉高帝论》)【注】①丁公:丁固,西楚霸王项羽的部将。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恩可忘A也B苟非刑戮C以随D其后E则君父F罔极之恩G孰H不可忘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使……活,与《种树郭橐驼传》“爪其肤以验其生枯”中的“生”意思不同。B. 贼,伤害,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中的“贼”意思不同。C. 劝,勉励、鼓励,与《兼爱》“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的“劝”意思相同。D. 犹,犹如、如同,与《离骚》“唯昭质其犹未亏”中的“犹”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大义来使天下归服的人,依靠的仅仅是诚心而已,如果尊奉大义却使用权术,那所谓的义就变得不正派了。B. 让天下人知道臣子不忠诚于君主就必会受到诛杀,那么臣子忠诚只是因为畏惧刑罚,而不是出于心中的精义。C. 刘邦在彭城西边被丁固逼人窘境,急切地对他说:“两个贤者怎么能互相逼迫呢?”于是丁固便带领刘邦避开了。D. 季布多次使刘邦陷入窘境,但是都没能杀掉刘邦,刘邦其实没有那么憎恶季布,最终赦免了季布并予以重用。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心所勿安而忍为之,以标其名,天下乃以义为拂人之心而不和顺于理。(2)及楚灭,丁公见,高帝斩以徇,曰:“后世毋效丁公。”14. 关于刘邦斩杀丁固的行为,王夫之和周树槐分别作何评价?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和子瞻戏书伯时画好头赤①黄庭坚李侯画骨不画肉,笔下马生如破竹。秦驹虽入天仗图,犹恐真龙在空谷。精神权奇汗沟赤②,有头赤乌③能逐日。安得身为汉都护④,三十六城⑤看历历。【注】①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苏轼题了一首诗《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黄庭坚写了这首和诗。好头赤:头部红色的骏马。②汗沟赤:言汗血马发汗似血。③赤乌:传说中的太阳神鸟。④汉都护:指汉代设置的西域都护,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⑤三十六城:代指西域属国。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直说李伯时画马技艺高超,下笔能得马之神,所画之马风骨遒劲。B. 颔联说恐怕真正的千里马潜藏在空谷中,暗含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担忧。C. 颈联认为,“好头赤”身为皇家仪仗马,无法与汗血宝马、逐日赤乌相比。D. 这首题画诗突破了画作内容本身,自然融入了诗人的议论,寄慨遥深。16. 苏轼《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云:“岂如厩马好头赤,立仗归来卧斜日。”黄庭坚诗中“好头赤”的形象,与苏轼诗中的有何不同?它寄寓了黄庭坚怎样的思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不赂秦的国家相继走向灭亡的原因,表明了六国之间唇亡齿寒的紧密关联。(2)班级举行辩论赛,在谈到关于古人“饮酒”的话题时,小慧引用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阐释饮酒也难以排遣人的愁情,反驳正方“酒可以解忧”的观点。(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紧张反应源于人类在漫长进化中保留下来的“战或逃”的应对机制——我们的祖先在遇到豺狼虎豹等危险对象时会马上戒备起来,进入应激状态,以应对非常情境。时至今日,我们仍保留着这样的本能,这种本能可帮我们逃离风险。而拥有易紧张体质的人,身体里的情绪“小卫士”往往过于警惕。一旦“小卫士”察觉到有危险靠近,会立刻拉响警报,让人压力倍增,进而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肌肉紧绷。处于青春期的我们生理和心理上更容易产生过度紧张的倾向,这是为什么呢?杏仁核是大脑中的“情绪警报器”,它在青春期已经发育得接近成年人的水平,使我们具备了完整的情绪感知能力,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变得十分敏锐。但前额叶作为大脑理性的调控中枢,却通常到我们25岁时才发育成熟。这造成了在情绪汹涌而来时, 。我们在进入青春期后会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对评价反馈极为敏感。我们常会因自我意识过强而产生“聚光灯效应”,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例如,很多人走进教室时会感觉别人都在打量自己,他人的微笑或低语都是在对自己评头论足……并且,由于大脑中的杏仁核对负面刺激的激活强度升高,我们还容易将模糊反馈视为负面评价。如在课堂发言时,有些人会将同学的交头接耳误判为对自己的嘲笑,加剧紧张程度。①只要调整得当,②易紧张体质也可以被有效缓解。③最新脑科学研究表明,④青春期是重塑大脑的最好阶段,⑤每次成功应对紧张的经历都是我们积累的宝贵经验,⑥最终会帮助我们度过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⑦紧张不是彻底需要消灭的敌人,⑧而是提醒我们重视当下的信号。当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心理韧性,那些曾让我们( )的时刻,终将成为突破自我的契机。18. 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让我们不能理性思考及控制情绪,对嘲笑或失利等潜在威胁做出反应。B. 让我们不能理性思考及稳定情绪,容易对嘲笑或失利等潜在威胁过度反应。C. 我们还不能理性思考并稳定情绪,对嘲笑或失利等潜在威胁做出反应。D. 我们还不能理性思考并控制情绪,容易对嘲笑或失利等潜在威胁过度反应。20. 填入文中最后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战战兢兢 B. 手足无措 C. 噤若寒蝉 D. 如坐针毡21. 行文有序需要一个紧密关联的“问题链”,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提纲。22. 张红同学参加演讲比赛前寝食难安,他怕在公共场合出错丢脸。结合上文提到的大脑发育特点和“聚光灯效应”,以朋友的身份给他写一段安慰的话。要求:理由陈述贴切,语言连贯通顺。120字左右。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多元化的世界里,面对不同时,有人看到“差距”并从中获得力量,有人看到“差异”并从中获得启悟。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 C 2. C3. ①. 自己乐意找到的内容 ②. 给最亲密朋友暗号 ③. 作者对作品中不幸人物的深切同情4. 问题:有没有哪个人物最后写得完全背离了你的本意(初衷、构思)?理由:承上启下,推动对话深入,承接上文人物塑造偏离创作初衷的话题,引出下文对于作品中完全背离作者本意的人物的解说。5. ①集体失忆的现象。布恩迪亚家族患有“健忘症”,家族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都会逐渐被淡忘;拉丁美洲的历史是注定要被人遗忘的,如香蕉工人惨案等重大事件也逐渐被遗忘了。②奋斗无果的共性。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与拉丁美洲的历史一样,是一系列代价高昂然而徒劳的奋斗的集合。【答案】6. C 7. D8. ①天气严寒,船艇玻璃容易结霜,影响视线;②龙口位置变化不定,遇到龙口和冰凌,气垫船行动受到阻碍;③气垫船会被尖锐冰凌划破,抢修艰难;④遭遇大风时,气垫船驾驶困难。9. ①“冰湖上那抹红”指冰湖上标记龙口平缓处的红旗和巡逻气垫船上飘扬的国旗。②“冰湖上那抹红”象征着巡逻艇中队官兵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以及不惧严寒、燃烧着的心。③“冰湖上那抹红”蕴含着作者对巡逻艇中队官兵们忠贞爱国、不惧严寒、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的敬仰与赞美之情。【答案】10. BEG11. D 12. C13. (1)如果心中不愿意而勉强去做,以向天下标榜自己的名声,那么天下人就会觉得义是与人心相违背而不合乎情理的。(2)等到西楚灭亡后,丁固前去拜见刘邦,刘邦将他斩杀示众,说:“后世的人不要效仿丁固。”14. ①王夫之认为刘邦斩杀丁固是借义的名义以谋私利,丧失了恻隐之心,会引导天下人忘恩负义。②周树槐认为刘邦斩杀丁固的真正原因在于,丁固能将刘邦逼入窘境,又能放他走,刘邦对此感到耻辱。【答案】15. C 16.①黄庭坚诗中的“好头赤”好比汗血宝马、逐日赤乌,精神卓异,矫健不凡。②苏轼诗中的“好头赤”参加仪仗回来才傍晚就休息了,饱食无事、安逸度日。③黄庭坚希望“好头赤”成为战马,而自己能像汉朝的西域都护那样,骑着骏马巡视祖国边疆历历可数的三十六城;“好头赤”寄寓了黄庭坚渴望得到重用、为国效力,驰骋边疆、收复失地的理想。17.【答案】 ①. 盖失强援 ②. 不能独完 ③. 酌酒以自宽 ④. 举杯断绝歌路难 ⑤. 李白乘舟将欲行 ⑥. 忽闻岸上踏歌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答案】18. ②修改为:易紧张体质也可以被有效改善;⑦修改为:紧张不是需要被彻底消灭的敌人。19. D 20. C21. ①人为什么会有紧张反应?②为什么青春期更易产生过度紧张的倾向?③为什么青春期更易感“负面评价”?④紧张体质能得到改善吗?22. 别担心,你现在紧张很正常。青春期大脑的理性控制中心还没完全成熟,容易放大焦虑。你感觉“出错就失败”,其实是“聚光灯效应”在作怪——其实大家并没有你想得那么关注细节啦!就算真失误,也只是成长路上的一个小关卡哦。放松去讲台上展现你的风采吧!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