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狼牙山五壮士》知识点梳理+练习(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狼牙山五壮士》知识点梳理+练习(有答案)

资源简介

六上第五课《狼牙山五壮士》知识点梳理+练习(有答案)
一、课文基础考点精选
(一)作者及背景速记
作者:本文由沈重(1915-1986)采写,原载于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后经整理改编为课文。
背景:1941年秋,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铁壁合围”战术),企图消灭八路军主力与根据地群众。9月25日,日军3500余人进攻狼牙山地区(位于河北易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企图一举歼灭驻守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七连六班奉命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终五位战士完成阻击任务,弹尽粮绝后跳下悬崖(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存,其余三人壮烈牺牲)。
《狼牙山五壮士》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记叙的顺序是:①接受任务;②诱敌上山;③引上绝路;④英勇歼敌;⑤跳下悬崖。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二)生字词(易错重点)
日寇(rì kòu):指日本侵略者(“寇”不要写成“冠”)。
晋察冀(jìn chá jì):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大根据地之一(山西、察哈尔、河北的合称,文中指晋察冀军区)。
抡(lūn):用力挥动(如“抡起胳膊”),读“lūn”(不要读成“lún”)。
雹(báo):空中降下的冰块(文中“雹子”指冰雹,形容子弹密集如冰雹砸落)。
屹(yì)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如“屹立在顶峰”),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斩钉截铁(zhǎn dīng jié tiě):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文中形容班长马宝玉的决定)。
粉身碎骨(fěn shēn suì gǔ):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危险而丧失生命。
惊天动地(jīng tiān dòng dì):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文中形容五壮士跳崖的壮举震撼山河)。
二、核心阅读考点解析
考点1:概括主要内容(如何用简洁语言总结全文?)
常见问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狼牙山五壮士》的主要内容。
答题思路:
① 要素归纳法:提取时间(1941年秋)、地点(狼牙山)、人物(五位战士)、事件(掩护转移、引敌上山、顶峰歼敌、跳崖殉国)。
② 顺序串联法:按“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崖殉国”的顺序概括关键情节。
③ 核心提炼法:突出“掩护群众和主力”与“宁死不屈”的核心矛盾。
答题公式:
本文记叙了1941年秋,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马宝玉、葛振林等),为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将敌人引向狼牙山绝路,在顶峰用石块与敌人激战,最终子弹打光后宁死不屈、跳崖殉国的事迹,展现了他们热爱祖国、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考点2:场景与细节描写赏析(如何体会“英勇无畏”的具体表现?)
常见问法:文中“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这句话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答题思路:
① 抓关键词:找出描写人物动作(如“抢前一步”“猛地举起”)、语言(如“同志们!用石头砸!”)、神态(如“脸上露出仇恨的神情”)或环境(如“狼牙山顶峰”“悬崖绝壁”)的语句。
② 析手法:判断是否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比喻/夸张等修辞,或对比、衬托等手法。
③ 悟情感/精神:分析这些描写如何突出人物的英勇、坚定或对敌人的仇恨。
答题公式:
“通过______(手法,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生动刻画了______(人物,如五壮士/班长马宝玉)(具体行为,如‘抢夺石头砸向敌人’)的场景,突出了他们(精神品质,如‘对胜利的坚守/对敌人的刻骨仇恨/视死如归的决心’)。
考点3:标题含义与作用(为什么以“狼牙山五壮士”为题?)
常见问法:课文为什么用“狼牙山五壮士”而不用“狼牙山五战士”?/“壮士”一词有何特殊含义?
答题思路:
① 释词义:“战士”指军队中的成员(普通称谓);“壮士”指豪壮而勇敢的人(带有崇敬与赞美,强调精神层面的伟大)。
② 结合内容:五位战士不仅完成了战斗任务,更在绝境中宁死不屈、跳崖殉国,用生命诠释了“壮士”的内涵。
③ 析作用:标题直接点明主要人物(五位英雄),突出其“壮烈”的精神品质,表达作者对英雄的崇敬与歌颂。
答题公式:
“‘壮士’指豪壮而勇敢的人(本义),在文中特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后,面对绝境宁死不屈、跳崖殉国的英勇行为(语境义)。与‘战士’相比,‘壮士’更强调他们的______(精神,如‘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标题用‘狼牙山五壮士’而非‘五战士’,既点明了故事的主要人物与地点(狼牙山),更突出了对五位英雄______(情感,如‘崇敬、赞美’)的情感基调,揭示了他们用生命捍卫祖国与人民的伟大精神(主题)。”
【巩固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狼牙山五壮士
①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一带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②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qí qū( )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③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里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④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⑤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⑥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⑧“中国共产党万岁!”
⑨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qí qū( )的山路
2.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 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3分)
3.阅读第③至⑨段,结合划波浪线的句子,完成下表。(3分)
划波浪线句子 描写角度 人物特点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1) (2)
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 动作描写 英勇杀敌
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动作描写 (3)
4.文中对五壮士的称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最初没有对人物进行具体描写,所以统称“战士”;后面详细描写了他们是怎样英勇杀敌的,所以改称为“壮士”。
B. 最初马宝玉等人是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他们本能撤退,却以生命为代价吸引敌人,可歌可泣,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
C. 将“战士”改为“壮士”避免了人物称呼的单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
D. 作者一开始只是客观性地描述五位英雄,因此称呼他们“战士”,但是后面为了直观地表现他们面临的严峻考验,因此,称呼他们为“壮士”。
5. 谈谈你对第⑨段划横线句子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崎岖
2.比喻(1分)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对敌人的痛恨和杀敌的英勇
3.(1)语言描写 (2)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3)英勇无畏
4.B
5.以两个感叹句,增强语势,突出表现五壮士所代表的中国人民具备的革命必胜的决心以及顽强不屈的精神,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与钦佩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