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威海荣成市实验中学(五四制)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山东省威海荣成市实验中学(五四制)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山东省威海荣成市实验中学(五四制)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2024七上·荣成期中)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项是(  )
A.黄晕(yūn) 窠(kē)巢 决别 憔悴(qiáo cuì)
B.抖擞(sǒu) 贮(chǔ)蓄 咄咄逼人 莅(lì)临
C.菡萏(hàn dàn) 云霄 分岐 油然而生
D.徘徊(huái) 确凿(záo) 水波粼粼 粗犷(guǎng)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 选项中,“黄晕” 的 “晕” 应读 “yùn”(“晕” 表光影模糊扩散时读 “yùn”,读 “yūn” 时多形容头晕、昏迷等),字音错误;“决别” 的 “决” 为字形错误,正确写法是 “诀别”(“诀” 有 “分别、告别” 之意,“决” 侧重 “决定、坚决”),故 A 不符合要求。
B 选项中,“贮蓄” 的 “贮” 应读 “zhù”(“贮” 表 “储存”,常见易错读为 “chǔ”),字音错误;“咄咄逼人”“莅临” 字形正确,但因字音有误,故 B 排除。
C 选项中,“分岐” 的 “岐” 为字形错误,正确写法是 “分歧”(“歧” 表 “岔路、意见不一致”,“岐” 多用于地名,如 “岐山”);“菡萏”“云霄”“油然而生” 字音、字形均正确,但因存在字形错误,故 C 不符合。
D 选项中,“徘徊” 的 “徊” 读 “huái”、“确凿” 的 “凿” 读 “záo”、“粗犷” 的 “犷” 读 “guǎng”,字音全部正确;“水波粼粼” 字形无错(“粼粼” 形容水波纹,不可误写为 “嶙嶙”),故 D 项字音、字形均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初中语文基础的字音辨析与字形判断,核心考点包括多音字读音(如 “晕”)、易错字读音(如 “贮”“凿”“犷”)及形近字字形(如 “诀” 与 “决”、“歧” 与 “岐”)。答题时可采用 “排除法”:先快速识别明显错误的选项(如 A 项 “决别”、C 项 “分岐” 的字形错误,B 项 “贮蓄” 的字音错误),优先排除;对剩余选项,结合字词含义或教材积累核对字音、字形(如 “粗犷” 的 “犷” 不可误读为 “kuàng”,“水波粼粼” 的 “粼” 不可误写为 “嶙”)。平时学习中,需整理常见多音字、易错字清单,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如 “晕” 根据 “光影” 或 “身体不适” 区分读音),同时关注形近字的字义差异(如 “诀别” 的 “诀” 与 “分别” 相关,“决定” 的 “决” 与 “判断” 相关),避免脱离语境盲目判断。
故答案为:D。
2.(2024七上·荣成期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散文《匆匆》。
B.《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现代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
C.《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平民百姓的言谈、逸事。
D.《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二十篇。
【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 选项中,《春》的作者为朱自清,字佩弦,其身份涵盖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在课堂上学过他的散文《匆匆》,该表述与教材中的文学常识一致,A 正确;
B 选项中,《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史铁生,作为现代作家,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散文《我与地坛》,这些均为教材中明确提及的内容,B 正确;
C 选项中,《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但它主要记载的是汉末至东晋士大夫阶层的言谈、逸事,而非 “平民百姓”,此处对记载对象的表述错误,C 错误;
D 选项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共二十篇,这符合《论语》的基本常识,D 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初中语文文学常识考点,聚焦作家身份、代表作品、经典著作的内容及体裁等核心知识点。答题时需掌握 “分类积累 + 细节辨析” 的技巧:平时学习中,可按 “作家 - 作品 - 体裁 - 内容特点” 的框架整理文学常识,比如将朱自清、史铁生等作家的代表作与作品类型对应记忆,将《世说新语》《论语》等经典著作的编写背景、记载内容等细节标注清楚;答题时,针对每个选项,先回忆教材中对应的知识点,再重点关注易混淆的细节(如《世说新语》的记载对象是 “士大夫” 而非 “平民百姓”),通过对比细节判断表述是否准确,避免因记忆模糊或忽略细节导致误判。
3.(2024七上·荣成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本资料各得其所,一本侧重知识总结,一本侧重习题训练,特色都很鲜明。
B.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里,我们披荆斩棘,克服困难,开出一块块良田。
C.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她一直在暗中帮助我。
D.也许你是有道理的,但如此咄咄逼人,让人难以接受。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各得其所” 的意思是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它强调的是 “安置” 这一结果,比如 “大家在这次活动中各得其所,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而句子中是说两本资料分别侧重知识总结和习题训练,各有特色,这里想表达的是两者各有优点、各有价值,并非 “得到恰当安置”,所以 “各得其所” 用在此处不恰当,用错了对象,若改为 “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会更合适。
B.“人迹罕至” 指人很少到的地方,形容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句中用来描述戈壁荒漠的荒凉偏僻,符合其含义和语境,使用恰当。
C.“恍然大悟” 表示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句子中 “我” 最终明白她一直在暗中帮助自己,这个词语准确地表达了突然明白的状态,使用正确。
D.“咄咄逼人” 形容气势汹汹,使人惊惧。句中用来形容对方的态度让人难以接受,符合该词语所表达的强势、压迫的意味,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2024七上·荣成期中)根据提示,完成诗文填空。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大漠苍茫,芦笛悠扬。 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花落春去,美好难留。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故园秋菊,遥寄哀思。 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仙鹤灵动,直上云端。 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其一)》)
好友远谪,杜鹃哀鸣。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青山吐月,映入清江。 峨眉山月半轮秋 ,     。(李白《峨眉山月歌》)
潮涨水满,顺风行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流水潺潺,时光匆匆。     ,     。(《论语》十二章)
【答案】一夜征人尽望乡;正是江南好风景;应傍战场开;便引诗情到碧霄;杨花落尽子规啼;影入平羌江水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征、霄、杨、羌、斯”等字。
故答案为:一夜征人尽望乡、正是江南好风景、应傍战场开、便引诗情到碧霄、杨花落尽子规啼、影入平羌江水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前六空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后四空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5.(2024七上·荣成期中)下列各项中,《朝花夕拾》中的人物与事件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衍太太——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鲁迅喊父亲。
B.长妈妈——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让鲁迅吃福橘。
C.范爱农——与鲁迅在日本相识,回国后一直受到轻视、排挤;在乡下教书糊口。
D.寿镜吾——细致地帮助鲁迅改正解剖图:为鲁迅完成解剖实习而高兴。
【答案】D
【知识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逐一核对各选项中《朝花夕拾》的人物与事件对应关系:A 选项,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刻画的形象,她确实有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的行为,在鲁迅父亲临死时,也一直怂恿鲁迅大声喊父亲,该对应正确;
B 选项,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她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在《阿长与 <山海经>》里又有让鲁迅吃福橘以祈求吉祥的情节,对应正确;
C 选项,范爱农与鲁迅在日本东京相识,回国后因性格和时代环境,一直受到轻视与排挤,后来在乡下以教书维持生计,这与《范爱农》中的内容一致,对应正确;
D 选项,寿镜吾是鲁迅在三味书屋就读时的私塾先生,而 “细致地帮助鲁迅改正解剖图、为鲁迅完成解剖实习而高兴” 的人物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一文,并非寿镜吾,该对应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的考点,聚焦名著中核心人物与关键事件的对应关系,重点考查对名著细节内容的识记与辨析能力。答题时需掌握 “篇目关联 + 人物特质匹配” 的技巧:平时阅读《朝花夕拾》时,要将不同篇目与对应的人物、事件关联记忆,比如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长妈妈、寿镜吾关联,将《藤野先生》与藤野先生关联,避免人物与篇目脱节;同时,结合人物身份特质区分易混淆角色,像寿镜吾是传统私塾先生,形象与 “解剖图”“解剖实习” 等近代教育场景无关,而藤野先生作为近代医学教师,才会有相关行为,通过这种特质匹配可快速排查错误。此外,还需整理书中主要人物的典型事迹,形成清晰的人物 - 事件对应表,答题时逐一对照选项,减少因记忆模糊导致的张冠李戴。
6.(2024七上·荣成期中)根据要求填空。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   (人物)。
(2)《朝花夕拾》中记叙儿时要去看迎神赛会,正要出发,父亲却命令“我”背书,背不出不准去看会的情节出自《   》(篇章名)。
【答案】阿长或长妈妈;五猖会
【知识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朝花夕拾》中的人物与篇章识记。第 1 空,在《朝花夕拾》的《阿长与 <山海经>》一文中,鲁迅回忆了保姆阿长(也可称 “长妈妈”)的事迹,其中最让鲁迅难忘的是阿长虽不识字,却记挂着鲁迅想要《山海经》的心愿,最终为他买来这部书(鲁迅当时误称为 “三哼经”),因此该空应填 “阿长或长妈妈”。第 2 空,《朝花夕拾》中《五猖会》一文,重点记叙了鲁迅儿时对迎神赛会的热切期待,正当他准备出发去看会时,父亲却突然要求他背诵《鉴略》,且明确表示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这一情节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因此该空应填 “五猖会”。
故答案为:阿长或长妈妈;五猖会。
【点评】本题考查初中语文名著《朝花夕拾》的细节识记考点,具体涉及名著中核心人物的典型事迹与关键篇章的情节对应。答题时需掌握 “篇章情节关联 + 人物行为匹配” 的技巧:平时阅读《朝花夕拾》时,要将各篇章的核心情节与相关人物对应记忆,比如将 “买《山海经》” 的行为与 “阿长(长妈妈)” 绑定,将 “看迎神赛会前被强迫背书” 的情节与《五猖会》篇章绑定;同时,可通过梳理 “人物 - 事件 - 篇章” 的对应表格,强化细节记忆,避免因篇章众多、情节相似而混淆。此外,遇到此类填空,需结合对名著具体内容的回忆,锁定与题干描述最契合的人物或篇章,确保答案准确。
(2024七上·荣成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这首诗的作者是   (人名)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气。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实写作者站在海边看到的景象。
D.这首诗选取了沧海,日月、洪波,星汉等宏大的景物,在苍凉中又有慷慨之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答案】7.曹操
8.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9.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观沧海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基础文学常识,答题时需结合教材积累,将古诗与作者建立固定关联,同时可辅助记忆作者的时代背景与创作这首诗的历史情境,避免与其他同题材诗人混淆;
(2)本题本题考查对古诗思想感情的把握。在把握思想感情时,需遵循 “抓景物描写 — 析意境特点 — 联作者处境” 的思路,先通过实景描写感受画面基调,再重点分析想象部分的宏大意境,结合曹操北征胜利的背景,推导其情感;
(3)本题在辨析诗句解说时,关键在于区分 “实写” 与 “虚写”,实写是诗人眼前真实所见的景物,虚写是基于实景的想象与联想,同时需结合诗句语境判断表述是否贴合诗歌整体基调与内容,确保对每个选项的分析都紧扣诗句本身,不脱离文本进行主观解读。
7.《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经典诗作,创作于他北征乌桓胜利后,途经碣石山时,借描绘沧海壮阔景象抒发情怀。结合教材中对这首诗的收录及相关文学常识,可知作者为曹操。
故答案为:曹操。
8.诗中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明观海的地点与姿态,奠定壮阔基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细致描绘了沧海的实景,山岛、草木、洪波共同构成雄浑的画面;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则突破实景限制,以丰富的想象将沧海与日月星辰相连,展现出囊括宇宙的宏大意境。这些诗句,尤其是想象部分,集中体现出曹操在北征胜利、事业处于高峰时,所拥有的能容纳万物的宽广胸怀,以及面对壮阔自然时的豪迈气魄。
故答案为: 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9.A 选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直接点明了观海的地点是碣石山,虽未直接描写人物,但 “临”“观” 二字暗含诗人登临远眺的姿态,让读者可联想到其昂扬的英姿,解说正确;
B 选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描绘出岛上草木繁盛、充满生机的景象,这种欣欣向荣的画面与后文 “洪波涌起” 的壮阔相呼应,共同烘托出诗人的豪迈之气,解说正确;
C 选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并非实写,诗人站在海边,无法真正看到日月星辰从沧海中升起,这是他基于沧海壮阔景象展开的想象,属于虚写,以此凸显沧海的浩瀚与自身的胸襟,该选项 “实写” 的表述错误;
D 选项,诗中选取了沧海、山岛、日月、星汉、洪波等宏大的景物,“秋风萧瑟” 带有的苍凉感与 “洪波涌起”“星汉灿烂” 的壮阔感交织,形成苍凉中的慷慨之气,契合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雄心壮志,解说正确。
故答案为:C。
二、文言文阅读
(2024七上·荣成期中)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政》
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乙】
普①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②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③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④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注]①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②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③箧:书柜、书箱。④薨: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亦说乎 (2)三军可夺帅 (3)曲肱而枕之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 薨 家 人 发 箧 视 之 则《论语》二 十 篇 也
13.回答问题。
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一个成语:
②结合甲文,说说赵普为什么乐于读《论语》。
【答案】10.(1)同“悦”,愉快 (2)改变 (3)胳膊 (4)以……为乐
11.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一样。
②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他)像流水一样处理完了。
12.既 薨/家 人 发 箧 视 之/则《论 语》二 十 篇 也
13.①温故知新 不亦乐乎、富贵浮云、不舍昼夜等等 手不释卷
②因为《论语》中能读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有养成良好品德修养的方法,让赵普懂得珍惜时光。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初中文言文核心考点 —— 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重点涉及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答题时需掌握 “语境分析法 + 积累迁移法” 的技巧:对于通假字(如 “说” 同 “悦”),可结合教材中《论语》的常见通假案例迁移判断,同时联系 “学而时习之” 的愉悦语境验证;对于词类活用(如 “乐” 以…… 为乐),需通过 “好之者” 与 “乐之者” 的语义递进关系,判断 “乐” 的意动用法;对于古今异义(如 “肱” 指胳膊),要依托古人生活场景(曲肱枕眠的简朴状态)辅助记忆;对于多义实词(如 “夺” 指改变),则需结合 “匹夫不可夺志” 中 “志” 的坚定性,排除 “夺取” 等常见义项,锁定 “改变” 的语境义。平时积累时,可按 “实词类型(通假 / 活用等)+ 例句 + 释义” 整理,提升解题准确性。
(2)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核心考点是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的翻译原则,同时兼顾重点实词理解、省略成分补充及现代汉语表达规范。答题时需遵循 “抓关键词 + 补全语境 + 理顺语序” 的技巧:首先锁定句中核心实词(如①句 “不义” 指 “用不正当的手段”,②句 “临政” 指 “处理政务”),确保实词翻译准确无误;其次关注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现象(如②句省略主语 “他”,指代赵普),翻译时需补充完整,使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语法;最后检查整体语义是否通顺,是否保留原文情感态度(如①句需体现孔子对不义富贵的轻视,②句需突出赵普处理政务的顺畅)。平时练习时,可先拆解句子成分,再逐词翻译,最后整合优化,避免因漏译、错译关键实词导致语义偏差。
(3)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考点是基于语义逻辑和语法结构的停顿判断,这是读懂文言文的重要前提。答题时需运用 “语法划分法 + 语义完整法” 的技巧:首先识别句子中的语法成分,如 “既薨” 是时间状语(表 “赵普去世后”),语义独立完整,其后需断开;“家人发箧视之” 是主谓宾结构(家人打开书箱看里面的东西),为一个完整动作单元,与后文 “则《论语》二十篇也”(表结果)形成逻辑转折,中间需断开;同时严格遵守 “限两处” 的要求,避免过度断句或漏断。平时训练时,可先通读句子理解大意,再标注主谓宾、状语等成分,结合 “先易后难” 的原则逐步确定停顿位置,确保断句后语句语义连贯,不割裂逻辑关系。
(4) ① 本题考查文言文成语提炼能力,考点是从文言原文中筛选流传至今的固定短语,侧重对传统文化常识的积累。答题时需掌握 “原文定位法 + 固定搭配识别法” 的技巧:先通读甲乙两文,寻找结构固定、语义明确且至今常用的短语(如甲文 “温故而知新” 提炼为 “温故知新”,“手不释卷” 直接出自乙文 “晚年手不释卷”);同时注意成语与原文语句的精准对应,避免因记忆偏差混淆(如 “富贵浮云” 需对应甲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平时积累时,可建立 “文言成语 - 原文出处 - 含义” 的关联表格,既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也丰富成语储备。
② 本题考查文言文跨文本关联分析能力,考点是结合甲文《论语》内容,推导乙文赵普乐于读《论语》的原因,侧重对文本内在逻辑的把握。答题时需运用 “文本勾连法 + 核心价值提取法” 的技巧:首先从甲文中提取《论语》的核心价值(如学习方法 “温故知新”、学习态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品德修养 “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时光珍惜 “逝者如斯夫”);再联系乙文赵普的身份(北宋丞相)与需求(提升学识、辅助政务),分析这些内容对赵普的实用价值 —— 既能提供学习与修身的指引,又能助力其高效处理政务,从而推导其乐于研读的原因。答题时需紧扣甲乙两文内容,避免脱离文本主观臆断,确保原因分析有明确的原文依据 。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吗?……”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强行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强行夺去他的志向。”
【乙】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需结合语境和文言字词常见用法分析:①“不亦说乎” 中 “说” 是通假字,古文中常通 “悦”,意为 “愉快”,这是《论语》中典型的通假现象,需结合 “学而时习之” 的语境理解,学习后复习能带来愉悦感;②“三军可夺帅也” 中 “夺” 并非 “夺取”,结合 “匹夫不可夺志” 的语义,指的是 “改变”,强调志向的坚定不可改变;③“曲肱而枕之” 中 “肱” 是古今异义词,在古文中特指 “胳膊”,“曲肱” 即弯曲胳膊,符合古人简朴的生活场景描述;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 “乐” 是意动用法,意为 “以…… 为乐”,体现了将学习视为乐趣的积极态度,符合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常见规律。故答案依次为:同 “悦”,愉快;改变;胳膊;以…… 为乐。
故答案为:(1)同“悦”,愉快 (2)改变 (3)胳膊 (4)以……为乐
11.翻译句子需遵循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的原则,兼顾重点字词和语句通顺: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中,“不义” 指 “用不正当的手段”,“于我” 是 “对于我来说”,“如浮云” 直接保留比喻义,整体需体现孔子对不正当富贵的轻视,译文需准确传达这种价值观;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中,“及” 是 “等到”,“次日” 即 “第二天”,“临政” 指 “处理政务”,“处决如流” 形容处理事务迅速顺畅,译文需补充主语 “他”(指代赵普),使语句完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故答案依次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他)像流水一样处理完了。
故答案为: 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一样。
②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他)像流水一样处理完了。
12.断句需依据句子语义和语法结构,限两处停顿:“既薨 家人 发箧 视 之 则《论语》二十篇 也” 中,“既薨” 是时间状语,表 “(赵普)去世后”,语义完整,需断开;“家人发箧视之” 是主谓宾结构,描述家人的动作,之后语义转折,引出 “则《论语》二十篇也” 的结果,需再断开。
故答案为:既 薨 / 家 人 发 箧 视 之 / 则《论 语》二 十 篇 也。
13.①找成语需从原文中提炼典型固定短语:甲文中,“温故而知新” 可直接提炼为 “温故知新”,“不亦说乎” 对应 “不亦乐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应 “富贵浮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应 “不舍昼夜”;乙文中,“晚年手不释卷” 直接提炼为 “手不释卷”,这些短语均为流传至今的成语,需准确对应原文语句。
②分析赵普乐于读《论语》的原因,需结合甲文内容关联:甲文《论语》中包含丰富的学习方法(如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习态度(如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涉及品德修养(如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时光珍惜(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内容能为赵普提供政务处理所需的智慧、学习指引和品德滋养,使其在晚年仍手不释卷,故赵普乐于研读。
故答案为: ①温故知新 不亦乐乎、富贵浮云、不舍昼夜等等 手不释卷
②因为《论语》中能读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有养成良好品德修养的方法,让赵普懂得珍惜时光。
三、现代文阅读
(2024七上·荣成期中)春天的节奏
康健
①北京的春天,总是从容不迫带着自己的节奏,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一步步走来,顾盼生辉。
②早春二月时,我路过公园的土坡旁,发现有亮眼的小花在悄然绽放,一点、几点,一小片、一大片……就像是一张张调皮孩子的灿烂笑脸,天真无邪又肆无忌惮地惹逗你,似乎都能听见花丛中传出的咯咯的笑声。
③看远处,朝阳的柳树梢上,已有一抹亮色的鹅黄点染,像是高悬的米黄酒旗,又像是万千流苏迎风摆动,提醒人们春意已闹上枝头。北方的柳树多高大伟岸,看似粗粝豪放一些,却也呈现出潇洒妩媚的面相。柳色鹅黄新绿,也是春来的播报。
④时令进入三月,春意开始浩荡。草色一天比一天绿,也一天比一天深。园中的花木由爆蕾而发华,而生新叶,而成花海、成绿阵。所有这些,都不用等上多少天,变化好像就是瞬息之间的事,稍不留神便会错过。
⑤才几天不见,草地新绿已是无边蔓延,明亮晃人眼。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而抬眼远望,几片小树林集体着了春衫。最惹眼的是春阳照耀之下,一树树的新叶也一天天长大不少,发出油亮而柔和的光泽。而各种花儿这时候已次第盛开,红的桃花,白的梨花、杏花、海棠花,还有各种粉的不知名字的什么花,一树树,一丛丛,高高低低盛开,各自乐此不疲。园中湖泊和池塘都是水清见底,倒映着周围的绿树杂花,居然还有偶尔几声零星的虫鸣,呈现出一种幽远静谧之美。林间、花丛,河边、路上,有各色各样好看的小鸟落下、飞起、掠过,三五成群,啾啾啁啁,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很热烈的样子。
⑥四月春深,已至暮春。绿色的规模和程度都大大地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所有的空间乃至所有的空白都被绿色充满。满坑满谷的绿意足够盛大,在地上膨胀溢出,还想往天上去。于是,看到那些遍地铺陈、漫无际涯的绿意真的就飞上天了。一树一树成排连片,腿脚扎进绿色的海洋,挺拔的腰身向空中延伸,披挂茂盛的绿叶连天蔽日。暮春是春之盛。此时的春天,是青春勃发、是风华正茂,热情迸发,活力彰显。
⑦春意最浓,花事也最盛,大地就是一座大花园。这个时候,有花开,也有花落,一茬接着一茬。这边厢,花开正欢;那边厢,落英缤纷。花有花期,不过,大可不必伤春,在当下尚是脉脉温音,在前方更有炙人的热情,新陈代谢更加频繁,生命也会加速成长。
⑧也该说说春雨了。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赞,也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悠的人在春燥时盼春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心田,给生活添加诗意;四季忙碌的农人在春耕时也条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禾苗,给一年好收成打下基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经过雨:染的大地,花木扶疏,草色新绿,水汽氤氲于天地之间,不外是浓浓的春天的气息。
⑨人们在春天之初做出各种计划,播种希望的种子,心心念念全是向着前方和未来。一年年,人们盼春、迎春、惜春,是因为春天总是激励着一整年的奋斗与创造。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1日,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咯咯的笑声”这一真实的听觉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孩童在花丛中嬉戏、玩耍的快乐。
B.第③段中“提醒人们春意已闹上枝头”中的“闹”字化静为动,生动地体现出柳树的勃勃生机。
C.第⑦段写春天的花开花谢,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体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
D.文章按照从早春到暮春的时间顺序,描绘了北京春天的花草树木的变化,其中有近景描写也有远景描写。
15.请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
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
17.请你从重音、语气两个角度为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做朗读设计,并简要说明理由。
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赞,也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
18.本文能不能作为朱自清的《春》的拓展阅读篇目?请你从两篇文章的主题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4.A
15.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①内容上,升华主题。点明人们盼春、迎春、惜春的原因是春天激励人们奋斗与创造,体现了春天对人们的激励作用,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②结构上,总结全文。收束前文对北京春天景色的描写,将对自然之春的描绘引向对人们生活的激励,使文章结构完整。
16.“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将小草比作小姑娘,形象地描绘出小草鲜嫩、充满活力的样子;“挺直了腰肢”“努力生长”赋予小草人的动作和状态,生动地表现出小草蓬勃生长的姿态,体现了三月春天万物生长的蓬勃生机。
17.朗读设计:重音落在“贵如油”“夸赞”“期盼”上,语气是赞美的、充满期待的。理由:“贵如油”强调春雨的珍贵,“夸赞”体现人们对春雨的赞美之情,“期盼”突出人们盼望春雨到来的心情,用赞美的、期待的语气能够更好地传达出作者对春雨的赞美和人们对春雨的期待之感。
18.本文可以作为朱自清的《春》的拓展阅读篇目。理由如下:从主题方面来看,两篇文章都聚焦于春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珍视。这种主题上的相似性使得两篇文章在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读者在阅读《春》之后,可以通过阅读《春天的节奏》,进一步加深对春天的了解和感受,从而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体验。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散文内容理解与艺术特色鉴赏,考点涵盖描写类型判断、炼字效果、情感主旨把握及写作顺序与描写角度分析。答题时需掌握 “文本细节比对法”,即每个选项都要回归原文对应段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表述是否准确 —— 如判断描写类型需区分 “真实描写” 与 “想象虚写”,分析炼字需联系词语对景物动态或情感的体现,把握主旨需关注作者直接或间接表达的观点,避免脱离文本主观臆断,确保对艺术手法和内容的鉴赏贴合文章实际。
(2) 本题考查散文结尾段作用分析,考点聚焦段落与全文结构的关联及对主题的深化效果。答题时需遵循 “结构 + 内容” 的双维度分析思路:先梳理前文核心内容(如本文前文以写景为主),判断结尾段是否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或收束;再分析结尾段是否有新的观点、情感或思考,能否将前文的表层内容(如景物描写)引向深层内涵(如景物对人的意义、主题升华)。答题时需避免只谈结构或只谈内容的片面分析,确保两个维度均有具体文本依据,准确把握段落的双重作用。
(3) 本题考查散文中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赏析,考点包括修辞类型判断、修辞对景物特点的体现及作者情感的传递。答题时需掌握 “修辞识别 — 效果分析 — 情感关联” 的答题逻辑:首先通读句子,找出明显的修辞标志(如 “像” 是比喻标志,“挺直腰肢” 是拟人标志);其次结合句子内容,分析每种修辞对景物形态、动态或特质的具体描绘(如拟人体现小草的 “昂扬”,比喻体现小草的 “鲜嫩”);最后关联作者情感或文段主旨(如本文对春天生机的赞美),说明修辞如何助力情感表达。避免只判断修辞类型而不分析效果的浅层作答,确保赏析有文本细节支撑。
(4) 本题考查散文语句的朗读设计,考点聚焦文本情感与语言表达的结合,核心是通过重音和语气传递文章情感。答题时需遵循 “关键词分析 — 情感匹配” 的技巧:首先找出句子中体现事物特质(如 “贵如油” 体现春雨珍贵)和情感倾向(如 “夸赞”“期盼” 体现情感)的关键词,确定重音以突出重点;其次分析句子整体情感基调(如本文对春雨的 “赞美” 与 “期待”),选择与之匹配的语气;最后说明重音和语气如何服务于情感表达,确保设计有明确的文本依据,避免脱离文章情感的随意设计。
(5) 本题考查散文拓展阅读的可行性判断,考点聚焦两篇文章主题的关联性与互补性。答题时需掌握 “主题提炼 — 对比分析 — 价值判断” 的技巧:首先分别提炼两篇文章的核心主题(如均围绕 “春的生机” 与 “对春的情感”);其次对比主题的异同,重点分析相同主题下的细节差异(如地域差异带来的春景不同);最后判断这种主题关联能否为读者带来阅读价值(如深化理解、拓宽视野),从而确定是否适合作为拓展阅读。避免仅判断 “能” 或 “不能” 而不分析主题关联,确保判断有明确的主题依据与阅读价值支撑。
14.A 选项中,第②段 “似乎都能听见花丛中传出的咯咯的笑声” 并非 “真实的听觉描写”,结合前文 “就像是一张张调皮孩子的灿烂笑脸” 可知,“笑声” 是作者由小花的鲜活形态展开的想象,属于虚写,目的是烘托小花的天真灵动,而非真实听到孩童嬉戏的声音,该选项对描写类型的判断错误;
B 选项,第③段 “春意已闹上枝头” 的 “闹” 字,将原本静态的 “春意” 转化为具有动态感的画面,赋予柳树蓬勃的生命力,生动展现出早春柳枝抽芽的鲜活景象,鉴赏正确;
C 选项,第⑦段写 “花开正欢” 与 “落英缤纷”,并指出 “大可不必伤春”“前方更有炙人的热情”“生命也会加速成长”,清晰传递出作者对生命新陈代谢的理性认知与积极乐观的心态,鉴赏正确;
D 选项,文章以 “早春二月”“时令进入三月”“四月春深” 为时间线索,描绘了花草树木的变化,且文中既有 “路过公园的土坡旁” 的近景描写,也有 “看远处”“抬眼远望” 的远景描写,结构与描写角度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A。
15.结尾段在全文中承担着结构收束与主题升华的双重作用:从结构上看,前文以时间顺序详细描绘了北京早春二月的小花、柳枝,三月的绿草、花木、虫鸟,四月暮春的浓绿与花事,结尾段 “收束前文对北京春天景色的描写”,让全文围绕 “春天的节奏” 展开的景物描写形成完整闭环,避免结构松散;从内容上看,结尾段由对自然之春的描绘转向 “人们在春天之初做出各种计划,播种希望的种子”,并点明 “春天总是激励着一整年的奋斗与创造”,这一表述跳出了单纯的景物描写,将春天的意义从 “自然生机” 延伸至 “对人的激励与对未来的希望”,深化了文章主旨,让 “盼春、迎春、惜春” 的情感有了更具体的价值指向。
故答案为: 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①内容上,升华主题。点明人们盼春、迎春、惜春的原因是春天激励人们奋斗与创造,体现了春天对人们的激励作用,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②结构上,总结全文。收束前文对北京春天景色的描写,将对自然之春的描绘引向对人们生活的激励,使文章结构完整。
16.第⑤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 将小草赋予人的动作 “挺直腰肢”,生动展现出小草挣脱土地束缚、向上生长的昂扬姿态,赋予小草以人的生命力与精神状态;“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 则将小草比作 “小姑娘”,以 “花枝招展”“通体新鲜闪亮” 的形象,精准描绘出小草鲜嫩、灵动的外在形态,既体现出小草的柔美,又暗含其蓬勃的生机。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让三月小草的生长状态具体可感,鲜明传递出春天万物复苏、积极生长的旺盛活力,也流露出作者对春日小草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将小草比作小姑娘,形象地描绘出小草鲜嫩、充满活力的样子;“挺直了腰肢”“努力生长”赋予小草人的动作和状态,生动地表现出小草蓬勃生长的姿态,体现了三月春天万物生长的蓬勃生机。
17.对 “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赞,也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 一句的朗读设计,需紧扣文本情感与关键词含义:重音选择 “贵如油”“夸赞”“期盼”,是因为 “贵如油” 以比喻直接点明春雨的珍贵特质,是全句对春雨价值判断的核心;“夸赞” 明确体现出人们对春雨的正面态度,“期盼” 则直接传递出人们对春雨的迫切渴望,这三个词语是句子情感与内容的重点,重音朗读能突出春雨的价值与人们的情感倾向。语气设定为 “赞美的、充满期待的”,是因为句子前半部分 “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赞” 饱含对春雨的认可与赞美,后半部分 “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 则传递出急切的期待感,这种语气能精准匹配文本中对春雨的情感定位,让朗读既体现对春雨的珍视,又传达出人们盼雨的迫切,使情感表达更贴合文章语境。
故答案为:朗读设计:重音落在“贵如油”“夸赞”“期盼”上,语气是赞美的、充满期待的。理由:“贵如油”强调春雨的珍贵,“夸赞”体现人们对春雨的赞美之情,“期盼”突出人们盼望春雨到来的心情,用赞美的、期待的语气能够更好地传达出作者对春雨的赞美和人们对春雨的期待之感。
18.本文可以作为朱自清《春》的拓展阅读篇目,从主题角度来看,两篇文章核心主题高度契合且可形成互补:朱自清《春》通过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本文同样以时间顺序描绘北京春天的景物变化,从早春小花、柳枝到暮春浓绿、花事,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通过 “人们盼春、迎春、惜春”“春天激励着一整年的奋斗与创造”,表达对春天的珍视与对未来的希望。两篇文章均以 “春” 为核心,围绕春天的自然生机与对春的情感展开,主题相似性让读者在阅读《春》后,能通过本文进一步感受不同地域(南方与北京)春天的特点,深化对 “春的生机” 与 “爱春惜春” 主题的理解,拓宽对 “春” 的认知维度,丰富阅读体验,因此具备作为拓展阅读篇目的合理性。
故答案为: 本文可以作为朱自清的《春》的拓展阅读篇目。理由如下:从主题方面来看,两篇文章都聚焦于春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珍视。这种主题上的相似性使得两篇文章在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读者在阅读《春》之后,可以通过阅读《春天的节奏》,进一步加深对春天的了解和感受,从而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体验。
(2024七上·荣成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到无力
①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
②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合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的确有点像。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以便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批注:“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夸张的写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备至。)
③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它。姐姐说,妈老了。
④妈真的老了吗?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A)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批注:______)
⑤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我跳进厨房要帮忙,母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
⑥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阳光无限好,仿佛还是昔时的模样,温暖,无忧。却又不同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昔时的那一个了,一些现实无法回避: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姐姐的孩子,好好的突然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竟是严重的青光眼。母亲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问,孩子没了眼睛咋办呢?都快问成祥林嫂了。弟弟婚姻破裂,一个人形只影单地晃来晃去,母亲当着人面落泪不止,她不知道拿她这个儿子怎么办。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
⑦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锅灶却是冷的。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我说,妈,还是我来吧。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⑧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B)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批注:_____)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⑨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19.批注是精读文章的常用方法,可以是对内容的客观注解,也可以是读者的主观感悟,例如,对作品的语言,构思及情感等的领悟。请参照文中“批注”示例,对A、B两处划线句中进行批注。
20.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1.选文巧设伏笔照应,请写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语句。
伏笔: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
照应:   
22.选文和七年级上册的课文《荷叶 母亲》都与“母爱”有关,请从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这一角度,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说说你对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理解。
【答案】19.示例:A句:运用比喻,将母亲的身影比作皱褶的核桃,表现母亲的衰老之态。
B句:通过母亲的动作,语言,形象地写出母亲因没有东西给我带而内疚,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儿女付出的母亲的形象。
20.插叙,回忆以往回母亲家拜年的温馨场景,表达了母亲对我们深厚的爱,着力写出母亲清楚记得孩子的饮食喜好,为下文写母亲因年老体弱记忆衰退作铺垫。
21.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
22.相同点:都蕴含对母亲的热爱与赞美。不同点:本文还表达了对母亲老去的哀伤,对母亲的愧疚,蕴含着“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报答自己的父母,不能等到他们爱到无力时才想起他们”的思想;《荷叶 母亲》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依恋。
【知识点】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记叙顺序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散文语言赏析与批注写作,考点聚焦修辞手法(比喻)、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描写)及情感与人物形象的关联。答题时需掌握 “手法识别 — 内容分析 — 情感 / 形象关联” 的技巧:首先观察句子是否运用修辞或特定描写方法,如 A 句的比喻、B 句的动作与语言描写;再结合喻体特点(褶皱的核桃)、描写细节(脸贴车窗、反复话语)分析其对人物状态(母亲衰老)、情感(母亲内疚)的体现;最后关联人物形象(为子女付出的母亲)或作者情感,确保批注既有对语言形式的分析,也有对内容与情感的解读,避免仅停留在表面手法的判断。
(2) 本题考查记叙顺序(插叙)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考点包括顺序类型识别与段落对内容、结构的作用。答题时需先掌握插叙的判断依据:看段落内容是否脱离当前叙事主线,插入过往事件或背景信息(如本文第②段脱离 “此次春节” 的主线,回忆 “每年惯例”);再从 “内容” 和 “结构” 两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看插叙是否补充情节、丰富人物形象或强化情感(如补充母亲过往的爱);结构上,看是否为下文情节铺垫、形成对比或呼应(如为母亲当下的衰老铺垫),避免只判断顺序而不分析作用,或分析作用时脱离文本细节。
(3) 本题考查散文中伏笔与照应的识别,考点聚焦写作手法中前后情节的关联性。答题时需掌握 “伏笔核心 — 照应内容” 的匹配技巧:首先明确伏笔的核心信息(如本题伏笔核心是 “母亲进厨房久却无成果”);再通读下文,寻找能解释伏笔、与伏笔核心信息呼应的语句(如体现 “母亲在厨房效率低、未做饭” 的内容);最后验证两者是否在内容上形成因果或补充关系(如 “切芋头停顿”“锅灶冷” 是 “进厨房久无成果” 的原因),确保照应语句准确回应伏笔,避免选择与伏笔无关的细节。
(4)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中作者情感的异同分析,考点聚焦两篇同主题(母爱)散文的情感差异与共性。答题时需掌握 “分别梳理 — 分类比对” 的技巧:首先分别通读两篇文章,提取作者对母亲的核心情感(如《爱到无力》的爱、哀伤、愧疚;《荷叶 母亲》的爱、感激、依恋);再将情感分类,找出共性(如均有热爱与赞美);最后分析差异,结合文本细节支撑(如《爱到无力》母亲衰老的细节对应哀伤,《荷叶 母亲》荷叶比喻对应感激),避免只说情感名称而不结合文本,或混淆两篇文章的情感侧重点 。
19.对A、B两处划线句的批注需结合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及情感表达展开:A句 “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将母亲的背影比作 “褶皱的核桃”,“褶皱” 精准刻画核桃表面的纹路,恰如母亲年老后身形的佝偻与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小” 则直观展现母亲衰老后体态的单薄,通过比喻手法,将母亲的衰老之态具象化,让读者清晰感受到母亲的年迈与虚弱;B 句 “母亲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脸贴车窗” 是动作描写,体现母亲对 “我” 回城的不舍与愧疚时的亲近姿态,“反反复复地说” 是语言描写,重复的话语强化了母亲因没能像往常一样给 “我” 准备东西而产生的内疚感,这两处描写结合,生动塑造出一位始终将子女需求放在首位、习惯为子女付出的母亲形象,也暗含 “我” 对母亲这份深沉母爱的动容。
故答案为:示例:A句:运用比喻,将母亲的身影比作皱褶的核桃,表现母亲的衰老之态。B句:通过母亲的动作,语言,形象地写出母亲因没有东西给我带而内疚,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儿女付出的母亲的形象。
20.第②段主要运用插叙的记叙顺序,该段回忆了往年春节兄妹几人回母亲家拜年时,母亲牢记每个人的饮食喜好、精心准备饭菜,并为 “我” 打包大量物品的温馨场景,并非顺承前文 “此次回家母亲进厨房” 的当下情节,属于插入过往回忆的插叙。从内容上,这段回忆详细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细致入微的关爱,强化了母爱的深厚;从结构上,以往母亲 “利落”“记挂子女喜好” 的状态,与下文此次回家母亲 “找小锹乱转”“切芋头停顿”“锅灶冰冷” 的衰老、迟缓状态形成对比,为下文凸显母亲年老体弱、记忆衰退的变化作铺垫,让母亲的转变更具冲击力,也让后文 “爱到无力” 的主题更易被理解。
故答案为:插叙,回忆以往回母亲家拜年的温馨场景,表达了母亲对我们深厚的爱,着力写出母亲清楚记得孩子的饮食喜好,为下文写母亲因年老体弱记忆衰退作铺垫。
21.伏笔 “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 暗示母亲在厨房停留时间长却可能未完成预期的做饭任务,与之相照应的语句是 “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锅灶却是冷的”。伏笔中 “好大一会儿” 本应对应母亲高效完成厨房工作(如往年迅速备好饭菜),但下文 “切芋头停顿” 体现母亲动作迟缓、思绪不集中,“锅灶冷” 则直接说明母亲尚未开始做饭,两者形成呼应,既解释了 “母亲进厨房许久” 却无饭菜产出的原因,也通过这种前后呼应,凸显母亲年老后精力不济、动作变慢的状态,让情节发展更合理,也为后文 “爱到无力” 的主题铺垫。
故答案为: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
22.两篇文章在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均蕴含作者对母亲深切的热爱与赞美:《爱到无力》中,作者通过回忆母亲过往的关爱、描写此次母亲衰老却仍愧疚的细节,传递出对母亲的爱;《荷叶 母亲》中,作者以荷叶遮蔽红莲比喻母亲保护自己,同样表达了对母亲的热爱与赞美。不同点在于,《爱到无力》除了爱与赞美,还包含对母亲老去的哀伤 —— 看到母亲从 “利落” 变得 “迟缓”“无力”,作者内心充满心疼与伤感;也有对母亲的愧疚 —— 以往接受母亲的付出,此次却让母亲因 “空着手回城” 内疚,暗含未能多为母亲分担的自责;更蕴含 “应及时报答父母,莫等他们爱到无力” 的反思。而《荷叶 母亲》则更多体现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依恋,面对风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场景,作者联想到母亲的保护,满含对母亲守护的感激,以及在母亲庇护下的依恋之情,情感更侧重 “被保护的温暖与感恩”,无《爱到无力》中对母亲衰老的哀伤与自我反思。
故答案为:相同点:都蕴含对母亲的热爱与赞美。不同点:本文还表达了对母亲老去的哀伤,对母亲的愧疚,蕴含着“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报答自己的父母,不能等到他们爱到无力时才想起他们”的思想;《荷叶 母亲》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依恋。
四、写作
23.(2024七上·荣成期中)文题
绽放的不只是花儿,一次成功,一缕微笑,一份情谊……生活中每一次蓄势待发的酝酿总会迎来绽放。
请以“那一刻的绽放”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字左右。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答案】例文:
那一刻的绽放
窗外,那棵樱花树,满树的粉红含苞待放,朵朵饱满,似蕴藏了千年的积蓄,即将在下一刻全部倾吐……
妈妈病了,我煮了鱼汤送到她房间里。她还在睡觉,因为鱼汤还很烫,我就没叫醒她。就这样,我托着下巴趴在床边,静静地看着妈妈的睡姿。
我突然发现妈妈原来是这样的美丽:长长的睫毛微微上翘,仔细看,似乎还在颤动。高高的鼻子,双腮有些红。只是岁月顽皮地用画笔在她的眼角勾勒了几条线。因为病情,她的脸色微微有些苍白。阳光透过窗子爬到妈妈的脸上,它们在妈妈的脸上跳跃着在嘴角边,在额头上!我幻想着,有多少个日夜,妈妈是否也这样静静地看着我的睡姿。我不禁笑出声来。
也许是我的笑声惊醒了妈妈。她睁开双眼先是一愣,随即便是一个微笑,这一笑使她眼角的痕迹更加明显。我看着有些心酸。我扶她慢慢坐起,我突然发现,妈妈是如此的轻盈,扶她起身一点儿也不费力。我惊讶着,但又很快平静了。我帮她盛汤。她看见这汤又是一愣,眉头在瞬间皱了一下,又快速地平和。她接过碗,没有立即喝,只是安静地看着。“怎么了,不好喝吗?”我紧张地问。“不,好喝,好喝,我最喜欢喝汤了!”她急忙否定,连忙拿起勺子,慢慢地喝着,那神情很安然。我笑着看她一勺一勺地喝着,仿佛很享受的样子。
妈妈说我长大了,还给我讲以前我生病的时候她也是这样为我煲汤,准备好吃的。而以前的我总是嫌她煮的这个不好吃,那个不美味。虽然妈妈在抱怨着,但是从她的笑容中,我可以感受到她现在很开心,而这喜悦很特别,与以前的似乎有些不同。我突然觉得投入身心地去关爱一个人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不久,爸爸回来了,他看见我们也是一愣:“奇怪,你不是不喜欢……”爸爸看见我,又把话咽了下去,没有再说什么……
我顿时像明白了什么,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既甜又仿佛酸到了心坎儿里。我笑了……
窗外,那一树的粉红悄然绽开了!满树的笑脸在微风中舞动着,我觉得自己心中也悄悄绽开了一朵花。是啊!那一刻,幸福绽放!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散文
【解析】【分析】这道命题作文题以 “绽放” 为核心,突破 “花儿绽放” 的表层含义,将其延伸至成长中的突破、情感的升温、努力后的收获,既明确了 “绽放需经酝酿” 的逻辑,又保留了创作的开放性,贴合初中生对 “成长与突破” 的体验,是一道兼具画面感与情感深度的题目。
首先需把握 “绽放” 的象征义 —— 它不是物理层面的花开,而是 “蓄势后的突破与美好呈现”。题目提示已给出方向:一次成功(如努力练习后演讲获奖)、一缕微笑(如化解矛盾后朋友的释然一笑)、一份情谊(如长久付出后收获的信任)。这些 “绽放” 的对象必须具体,需依托真实的事件:可能是克服胆怯后第一次上台表演的从容,是坚持刷题后数学成绩提升的喜悦,是默默帮助同学后收到感谢的温暖。避免将 “绽放” 抽象化(如 “心灵的绽放”“梦想的绽放” 却无具体载体),要让 “绽放” 成为可感知的瞬间,有细节、有场景。
其次,“那一刻” 与 “蓄势待发的酝酿” 是题目的关键关联。“那一刻” 是绽放的瞬间,需聚焦具体画面:比如演讲结束后台下响起掌声的瞬间,接过成绩单时看到分数的瞬间,朋友递来道歉纸条时抬头微笑的瞬间。而 “酝酿” 是绽放的前提,需简要铺垫:为演讲熬夜改稿、反复练习的过程,为提升数学每天额外做题的坚持,为修复友谊主动关心同学的点滴。若只写 “那一刻的绽放”,忽略 “酝酿”,会让 “绽放” 显得突兀;若过度铺陈 “酝酿”,又会让 “那一刻” 失去焦点,需把握 “详写瞬间、略写酝酿” 的节奏,让两者形成 “努力 — 突破” 的逻辑闭环。
从选材方向看,题目适配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无需特殊经历:
1.校园场景:如 “第一次主持班会,紧张到忘词,深呼吸后顺利完成,听到同学鼓掌的那一刻,我感受到自信的绽放”;
2.家庭场景:如 “学包饺子总捏不严,妈妈教了多次仍失败,坚持练习一周后,终于包出完整饺子,妈妈笑着说‘进步了’,那一刻,我尝到成长的绽放”;
3.个人成长:如 “害怕游泳,每次下水都发抖,在教练鼓励下反复练习换气,终于能独立游完 50 米,抬头看到教练点头的那一刻,胆怯的外壳裂开,勇气在绽放”。
文体选择上,记叙文是最佳适配。需用细节刻画 “那一刻的绽放”:比如写游泳突破的瞬间,可描写 “水波划过脸颊的清凉,手臂摆动的顺畅,抬头时阳光洒在教练脸上,他眼中的认可像星星,那一刻,我突然不害怕水了,只觉得浑身轻松”。若选择议论文,需以 “个人经历 + 他人事例” 为论据,如用 “自己练琴考级的经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坚持”,论证 “绽放源于酝酿”,但需避免空洞议论,要让 “那一刻” 的画面感融入论证,更易打动读者。
【点评】这篇《那一刻的绽放》紧扣题旨,以 “照顾生病妈妈” 的日常小事为载体,将 “绽放” 具象化为亲情里的成长与幸福,细节鲜活、情感真挚,很好地完成了写作要求,具体点评如下:
首先,“绽放” 的内涵精准落地,贴合题目核心。文章没有停留在 “花儿绽放” 的表层,而是将 “绽放” 指向两层深意:一是 “我” 的成长之 “绽”—— 从以前嫌妈妈做饭 “不好吃”,到主动为生病妈妈煮鱼汤、耐心照顾,展现出从懵懂到懂事的蜕变;二是亲情的幸福之 “绽”—— 妈妈喝汤时的安然、抱怨中藏着的喜悦,以及 “我” 体会到 “关爱他人的愉快” 时的心境,让 “绽放” 成为可感知的情感与成长符号,呼应了题目中 “一次成功、一份情谊” 的提示。
其次,“酝酿” 与 “那一刻” 的逻辑清晰,节奏得当。文中 “铺垫” 自然:先写妈妈生病的背景,再回忆 “以前我嫌她煮的不好吃”,为 “现在我主动照顾” 的转变做了 “蓄势”;“那一刻” 的刻画聚焦且细腻 —— 妈妈睁开眼的一愣、喝汤时先皱眉再平和的神态、爸爸欲言又止的瞬间,以及 “我” 突然明白妈妈或许不喜欢鱼汤却仍开心的顿悟,这些具体场景让 “绽放” 有了明确的 “瞬间落点”,避免了泛泛而谈。
再者,细节生动,情感真实,首尾呼应。文中对妈妈的描写很有画面感:“长长的睫毛微微上翘”“眼角勾勒的几条线”“阳光在她脸上跳跃”,让妈妈的形象鲜活;“我” 扶妈妈时 “发现她如此轻盈” 的惊讶、听到妈妈讲往事时的愧疚、最后 “甜又酸到心坎儿里” 的感受,都是真实的心理活动,没有刻意煽情却能引发共鸣。首尾以 “樱花含苞待放” 到 “悄然绽开” 呼应,既扣 “绽放” 题眼,又让结构完整,意境连贯。
稍显不足的是,“爸爸回来” 的情节铺垫稍弱 —— 爸爸说 “你不是不喜欢……”,虽暗示妈妈可能不爱喝鱼汤,但若能在前文加一句 “妈妈平时很少喝鱼汤,总说腥味重” 的小铺垫,会让爸爸的话更自然,“我” 的 “明白” 也更有依据。
总体而言,文章以小见大,用平凡的家庭小事诠释 “那一刻的绽放”,既写出了成长的蜕变,又传递了亲情的温暖,细节到位、情感真挚,符合题目要求,是一篇优质范文
写作时需避开两个误区:一是只写 “绽放的瞬间”,忽略 “酝酿” 的铺垫,导致 “绽放” 缺乏说服力;二是 “绽放” 的瞬间缺乏细节,如只写 “我成功了,很开心”,没有具体的动作、神态、环境描写,让 “那一刻” 失去感染力。总之,这道题的核心是 “以具体事件为依托,写清‘酝酿 — 绽放’的过程,突出‘那一刻’的美好与意义”。无论是成功、微笑还是情谊,关键要写出 “蓄势后的突破” 带来的成长感悟 —— 可能是自信的提升、坚持的价值,或是温暖的传递,让 “那一刻的绽放” 不仅是瞬间的美好,更成为成长路上的印记。
1 / 1山东省威海荣成市实验中学(五四制)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2024七上·荣成期中)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项是(  )
A.黄晕(yūn) 窠(kē)巢 决别 憔悴(qiáo cuì)
B.抖擞(sǒu) 贮(chǔ)蓄 咄咄逼人 莅(lì)临
C.菡萏(hàn dàn) 云霄 分岐 油然而生
D.徘徊(huái) 确凿(záo) 水波粼粼 粗犷(guǎng)
2.(2024七上·荣成期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散文《匆匆》。
B.《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现代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
C.《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平民百姓的言谈、逸事。
D.《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二十篇。
3.(2024七上·荣成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本资料各得其所,一本侧重知识总结,一本侧重习题训练,特色都很鲜明。
B.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里,我们披荆斩棘,克服困难,开出一块块良田。
C.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她一直在暗中帮助我。
D.也许你是有道理的,但如此咄咄逼人,让人难以接受。
4.(2024七上·荣成期中)根据提示,完成诗文填空。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大漠苍茫,芦笛悠扬。 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花落春去,美好难留。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故园秋菊,遥寄哀思。 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仙鹤灵动,直上云端。 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其一)》)
好友远谪,杜鹃哀鸣。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青山吐月,映入清江。 峨眉山月半轮秋 ,     。(李白《峨眉山月歌》)
潮涨水满,顺风行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流水潺潺,时光匆匆。     ,     。(《论语》十二章)
5.(2024七上·荣成期中)下列各项中,《朝花夕拾》中的人物与事件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衍太太——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鲁迅喊父亲。
B.长妈妈——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让鲁迅吃福橘。
C.范爱农——与鲁迅在日本相识,回国后一直受到轻视、排挤;在乡下教书糊口。
D.寿镜吾——细致地帮助鲁迅改正解剖图:为鲁迅完成解剖实习而高兴。
6.(2024七上·荣成期中)根据要求填空。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   (人物)。
(2)《朝花夕拾》中记叙儿时要去看迎神赛会,正要出发,父亲却命令“我”背书,背不出不准去看会的情节出自《   》(篇章名)。
(2024七上·荣成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这首诗的作者是   (人名)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气。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实写作者站在海边看到的景象。
D.这首诗选取了沧海,日月、洪波,星汉等宏大的景物,在苍凉中又有慷慨之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二、文言文阅读
(2024七上·荣成期中)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政》
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乙】
普①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②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③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④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注]①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②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③箧:书柜、书箱。④薨: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亦说乎 (2)三军可夺帅 (3)曲肱而枕之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 薨 家 人 发 箧 视 之 则《论语》二 十 篇 也
13.回答问题。
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一个成语:
②结合甲文,说说赵普为什么乐于读《论语》。
三、现代文阅读
(2024七上·荣成期中)春天的节奏
康健
①北京的春天,总是从容不迫带着自己的节奏,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一步步走来,顾盼生辉。
②早春二月时,我路过公园的土坡旁,发现有亮眼的小花在悄然绽放,一点、几点,一小片、一大片……就像是一张张调皮孩子的灿烂笑脸,天真无邪又肆无忌惮地惹逗你,似乎都能听见花丛中传出的咯咯的笑声。
③看远处,朝阳的柳树梢上,已有一抹亮色的鹅黄点染,像是高悬的米黄酒旗,又像是万千流苏迎风摆动,提醒人们春意已闹上枝头。北方的柳树多高大伟岸,看似粗粝豪放一些,却也呈现出潇洒妩媚的面相。柳色鹅黄新绿,也是春来的播报。
④时令进入三月,春意开始浩荡。草色一天比一天绿,也一天比一天深。园中的花木由爆蕾而发华,而生新叶,而成花海、成绿阵。所有这些,都不用等上多少天,变化好像就是瞬息之间的事,稍不留神便会错过。
⑤才几天不见,草地新绿已是无边蔓延,明亮晃人眼。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而抬眼远望,几片小树林集体着了春衫。最惹眼的是春阳照耀之下,一树树的新叶也一天天长大不少,发出油亮而柔和的光泽。而各种花儿这时候已次第盛开,红的桃花,白的梨花、杏花、海棠花,还有各种粉的不知名字的什么花,一树树,一丛丛,高高低低盛开,各自乐此不疲。园中湖泊和池塘都是水清见底,倒映着周围的绿树杂花,居然还有偶尔几声零星的虫鸣,呈现出一种幽远静谧之美。林间、花丛,河边、路上,有各色各样好看的小鸟落下、飞起、掠过,三五成群,啾啾啁啁,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很热烈的样子。
⑥四月春深,已至暮春。绿色的规模和程度都大大地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所有的空间乃至所有的空白都被绿色充满。满坑满谷的绿意足够盛大,在地上膨胀溢出,还想往天上去。于是,看到那些遍地铺陈、漫无际涯的绿意真的就飞上天了。一树一树成排连片,腿脚扎进绿色的海洋,挺拔的腰身向空中延伸,披挂茂盛的绿叶连天蔽日。暮春是春之盛。此时的春天,是青春勃发、是风华正茂,热情迸发,活力彰显。
⑦春意最浓,花事也最盛,大地就是一座大花园。这个时候,有花开,也有花落,一茬接着一茬。这边厢,花开正欢;那边厢,落英缤纷。花有花期,不过,大可不必伤春,在当下尚是脉脉温音,在前方更有炙人的热情,新陈代谢更加频繁,生命也会加速成长。
⑧也该说说春雨了。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赞,也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悠的人在春燥时盼春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心田,给生活添加诗意;四季忙碌的农人在春耕时也条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禾苗,给一年好收成打下基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经过雨:染的大地,花木扶疏,草色新绿,水汽氤氲于天地之间,不外是浓浓的春天的气息。
⑨人们在春天之初做出各种计划,播种希望的种子,心心念念全是向着前方和未来。一年年,人们盼春、迎春、惜春,是因为春天总是激励着一整年的奋斗与创造。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1日,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咯咯的笑声”这一真实的听觉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孩童在花丛中嬉戏、玩耍的快乐。
B.第③段中“提醒人们春意已闹上枝头”中的“闹”字化静为动,生动地体现出柳树的勃勃生机。
C.第⑦段写春天的花开花谢,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体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
D.文章按照从早春到暮春的时间顺序,描绘了北京春天的花草树木的变化,其中有近景描写也有远景描写。
15.请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
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
17.请你从重音、语气两个角度为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做朗读设计,并简要说明理由。
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赞,也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
18.本文能不能作为朱自清的《春》的拓展阅读篇目?请你从两篇文章的主题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2024七上·荣成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到无力
①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
②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合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的确有点像。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以便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批注:“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夸张的写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备至。)
③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它。姐姐说,妈老了。
④妈真的老了吗?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A)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批注:______)
⑤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我跳进厨房要帮忙,母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
⑥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阳光无限好,仿佛还是昔时的模样,温暖,无忧。却又不同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昔时的那一个了,一些现实无法回避: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姐姐的孩子,好好的突然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竟是严重的青光眼。母亲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问,孩子没了眼睛咋办呢?都快问成祥林嫂了。弟弟婚姻破裂,一个人形只影单地晃来晃去,母亲当着人面落泪不止,她不知道拿她这个儿子怎么办。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
⑦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锅灶却是冷的。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我说,妈,还是我来吧。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⑧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B)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批注:_____)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⑨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19.批注是精读文章的常用方法,可以是对内容的客观注解,也可以是读者的主观感悟,例如,对作品的语言,构思及情感等的领悟。请参照文中“批注”示例,对A、B两处划线句中进行批注。
20.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1.选文巧设伏笔照应,请写出与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语句。
伏笔: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
照应:   
22.选文和七年级上册的课文《荷叶 母亲》都与“母爱”有关,请从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这一角度,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说说你对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理解。
四、写作
23.(2024七上·荣成期中)文题
绽放的不只是花儿,一次成功,一缕微笑,一份情谊……生活中每一次蓄势待发的酝酿总会迎来绽放。
请以“那一刻的绽放”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字左右。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 选项中,“黄晕” 的 “晕” 应读 “yùn”(“晕” 表光影模糊扩散时读 “yùn”,读 “yūn” 时多形容头晕、昏迷等),字音错误;“决别” 的 “决” 为字形错误,正确写法是 “诀别”(“诀” 有 “分别、告别” 之意,“决” 侧重 “决定、坚决”),故 A 不符合要求。
B 选项中,“贮蓄” 的 “贮” 应读 “zhù”(“贮” 表 “储存”,常见易错读为 “chǔ”),字音错误;“咄咄逼人”“莅临” 字形正确,但因字音有误,故 B 排除。
C 选项中,“分岐” 的 “岐” 为字形错误,正确写法是 “分歧”(“歧” 表 “岔路、意见不一致”,“岐” 多用于地名,如 “岐山”);“菡萏”“云霄”“油然而生” 字音、字形均正确,但因存在字形错误,故 C 不符合。
D 选项中,“徘徊” 的 “徊” 读 “huái”、“确凿” 的 “凿” 读 “záo”、“粗犷” 的 “犷” 读 “guǎng”,字音全部正确;“水波粼粼” 字形无错(“粼粼” 形容水波纹,不可误写为 “嶙嶙”),故 D 项字音、字形均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初中语文基础的字音辨析与字形判断,核心考点包括多音字读音(如 “晕”)、易错字读音(如 “贮”“凿”“犷”)及形近字字形(如 “诀” 与 “决”、“歧” 与 “岐”)。答题时可采用 “排除法”:先快速识别明显错误的选项(如 A 项 “决别”、C 项 “分岐” 的字形错误,B 项 “贮蓄” 的字音错误),优先排除;对剩余选项,结合字词含义或教材积累核对字音、字形(如 “粗犷” 的 “犷” 不可误读为 “kuàng”,“水波粼粼” 的 “粼” 不可误写为 “嶙”)。平时学习中,需整理常见多音字、易错字清单,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如 “晕” 根据 “光影” 或 “身体不适” 区分读音),同时关注形近字的字义差异(如 “诀别” 的 “诀” 与 “分别” 相关,“决定” 的 “决” 与 “判断” 相关),避免脱离语境盲目判断。
故答案为:D。
2.【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 选项中,《春》的作者为朱自清,字佩弦,其身份涵盖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在课堂上学过他的散文《匆匆》,该表述与教材中的文学常识一致,A 正确;
B 选项中,《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史铁生,作为现代作家,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散文《我与地坛》,这些均为教材中明确提及的内容,B 正确;
C 选项中,《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但它主要记载的是汉末至东晋士大夫阶层的言谈、逸事,而非 “平民百姓”,此处对记载对象的表述错误,C 错误;
D 选项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共二十篇,这符合《论语》的基本常识,D 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初中语文文学常识考点,聚焦作家身份、代表作品、经典著作的内容及体裁等核心知识点。答题时需掌握 “分类积累 + 细节辨析” 的技巧:平时学习中,可按 “作家 - 作品 - 体裁 - 内容特点” 的框架整理文学常识,比如将朱自清、史铁生等作家的代表作与作品类型对应记忆,将《世说新语》《论语》等经典著作的编写背景、记载内容等细节标注清楚;答题时,针对每个选项,先回忆教材中对应的知识点,再重点关注易混淆的细节(如《世说新语》的记载对象是 “士大夫” 而非 “平民百姓”),通过对比细节判断表述是否准确,避免因记忆模糊或忽略细节导致误判。
3.【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各得其所” 的意思是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它强调的是 “安置” 这一结果,比如 “大家在这次活动中各得其所,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而句子中是说两本资料分别侧重知识总结和习题训练,各有特色,这里想表达的是两者各有优点、各有价值,并非 “得到恰当安置”,所以 “各得其所” 用在此处不恰当,用错了对象,若改为 “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会更合适。
B.“人迹罕至” 指人很少到的地方,形容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句中用来描述戈壁荒漠的荒凉偏僻,符合其含义和语境,使用恰当。
C.“恍然大悟” 表示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句子中 “我” 最终明白她一直在暗中帮助自己,这个词语准确地表达了突然明白的状态,使用正确。
D.“咄咄逼人” 形容气势汹汹,使人惊惧。句中用来形容对方的态度让人难以接受,符合该词语所表达的强势、压迫的意味,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一夜征人尽望乡;正是江南好风景;应傍战场开;便引诗情到碧霄;杨花落尽子规啼;影入平羌江水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征、霄、杨、羌、斯”等字。
故答案为:一夜征人尽望乡、正是江南好风景、应傍战场开、便引诗情到碧霄、杨花落尽子规啼、影入平羌江水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前六空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后四空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5.【答案】D
【知识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逐一核对各选项中《朝花夕拾》的人物与事件对应关系:A 选项,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刻画的形象,她确实有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的行为,在鲁迅父亲临死时,也一直怂恿鲁迅大声喊父亲,该对应正确;
B 选项,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她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在《阿长与 <山海经>》里又有让鲁迅吃福橘以祈求吉祥的情节,对应正确;
C 选项,范爱农与鲁迅在日本东京相识,回国后因性格和时代环境,一直受到轻视与排挤,后来在乡下以教书维持生计,这与《范爱农》中的内容一致,对应正确;
D 选项,寿镜吾是鲁迅在三味书屋就读时的私塾先生,而 “细致地帮助鲁迅改正解剖图、为鲁迅完成解剖实习而高兴” 的人物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一文,并非寿镜吾,该对应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的考点,聚焦名著中核心人物与关键事件的对应关系,重点考查对名著细节内容的识记与辨析能力。答题时需掌握 “篇目关联 + 人物特质匹配” 的技巧:平时阅读《朝花夕拾》时,要将不同篇目与对应的人物、事件关联记忆,比如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长妈妈、寿镜吾关联,将《藤野先生》与藤野先生关联,避免人物与篇目脱节;同时,结合人物身份特质区分易混淆角色,像寿镜吾是传统私塾先生,形象与 “解剖图”“解剖实习” 等近代教育场景无关,而藤野先生作为近代医学教师,才会有相关行为,通过这种特质匹配可快速排查错误。此外,还需整理书中主要人物的典型事迹,形成清晰的人物 - 事件对应表,答题时逐一对照选项,减少因记忆模糊导致的张冠李戴。
6.【答案】阿长或长妈妈;五猖会
【知识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朝花夕拾》中的人物与篇章识记。第 1 空,在《朝花夕拾》的《阿长与 <山海经>》一文中,鲁迅回忆了保姆阿长(也可称 “长妈妈”)的事迹,其中最让鲁迅难忘的是阿长虽不识字,却记挂着鲁迅想要《山海经》的心愿,最终为他买来这部书(鲁迅当时误称为 “三哼经”),因此该空应填 “阿长或长妈妈”。第 2 空,《朝花夕拾》中《五猖会》一文,重点记叙了鲁迅儿时对迎神赛会的热切期待,正当他准备出发去看会时,父亲却突然要求他背诵《鉴略》,且明确表示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这一情节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因此该空应填 “五猖会”。
故答案为:阿长或长妈妈;五猖会。
【点评】本题考查初中语文名著《朝花夕拾》的细节识记考点,具体涉及名著中核心人物的典型事迹与关键篇章的情节对应。答题时需掌握 “篇章情节关联 + 人物行为匹配” 的技巧:平时阅读《朝花夕拾》时,要将各篇章的核心情节与相关人物对应记忆,比如将 “买《山海经》” 的行为与 “阿长(长妈妈)” 绑定,将 “看迎神赛会前被强迫背书” 的情节与《五猖会》篇章绑定;同时,可通过梳理 “人物 - 事件 - 篇章” 的对应表格,强化细节记忆,避免因篇章众多、情节相似而混淆。此外,遇到此类填空,需结合对名著具体内容的回忆,锁定与题干描述最契合的人物或篇章,确保答案准确。
【答案】7.曹操
8.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9.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观沧海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基础文学常识,答题时需结合教材积累,将古诗与作者建立固定关联,同时可辅助记忆作者的时代背景与创作这首诗的历史情境,避免与其他同题材诗人混淆;
(2)本题本题考查对古诗思想感情的把握。在把握思想感情时,需遵循 “抓景物描写 — 析意境特点 — 联作者处境” 的思路,先通过实景描写感受画面基调,再重点分析想象部分的宏大意境,结合曹操北征胜利的背景,推导其情感;
(3)本题在辨析诗句解说时,关键在于区分 “实写” 与 “虚写”,实写是诗人眼前真实所见的景物,虚写是基于实景的想象与联想,同时需结合诗句语境判断表述是否贴合诗歌整体基调与内容,确保对每个选项的分析都紧扣诗句本身,不脱离文本进行主观解读。
7.《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经典诗作,创作于他北征乌桓胜利后,途经碣石山时,借描绘沧海壮阔景象抒发情怀。结合教材中对这首诗的收录及相关文学常识,可知作者为曹操。
故答案为:曹操。
8.诗中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明观海的地点与姿态,奠定壮阔基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细致描绘了沧海的实景,山岛、草木、洪波共同构成雄浑的画面;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则突破实景限制,以丰富的想象将沧海与日月星辰相连,展现出囊括宇宙的宏大意境。这些诗句,尤其是想象部分,集中体现出曹操在北征胜利、事业处于高峰时,所拥有的能容纳万物的宽广胸怀,以及面对壮阔自然时的豪迈气魄。
故答案为: 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9.A 选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直接点明了观海的地点是碣石山,虽未直接描写人物,但 “临”“观” 二字暗含诗人登临远眺的姿态,让读者可联想到其昂扬的英姿,解说正确;
B 选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描绘出岛上草木繁盛、充满生机的景象,这种欣欣向荣的画面与后文 “洪波涌起” 的壮阔相呼应,共同烘托出诗人的豪迈之气,解说正确;
C 选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并非实写,诗人站在海边,无法真正看到日月星辰从沧海中升起,这是他基于沧海壮阔景象展开的想象,属于虚写,以此凸显沧海的浩瀚与自身的胸襟,该选项 “实写” 的表述错误;
D 选项,诗中选取了沧海、山岛、日月、星汉、洪波等宏大的景物,“秋风萧瑟” 带有的苍凉感与 “洪波涌起”“星汉灿烂” 的壮阔感交织,形成苍凉中的慷慨之气,契合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雄心壮志,解说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10.(1)同“悦”,愉快 (2)改变 (3)胳膊 (4)以……为乐
11.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一样。
②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他)像流水一样处理完了。
12.既 薨/家 人 发 箧 视 之/则《论 语》二 十 篇 也
13.①温故知新 不亦乐乎、富贵浮云、不舍昼夜等等 手不释卷
②因为《论语》中能读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有养成良好品德修养的方法,让赵普懂得珍惜时光。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初中文言文核心考点 —— 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重点涉及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答题时需掌握 “语境分析法 + 积累迁移法” 的技巧:对于通假字(如 “说” 同 “悦”),可结合教材中《论语》的常见通假案例迁移判断,同时联系 “学而时习之” 的愉悦语境验证;对于词类活用(如 “乐” 以…… 为乐),需通过 “好之者” 与 “乐之者” 的语义递进关系,判断 “乐” 的意动用法;对于古今异义(如 “肱” 指胳膊),要依托古人生活场景(曲肱枕眠的简朴状态)辅助记忆;对于多义实词(如 “夺” 指改变),则需结合 “匹夫不可夺志” 中 “志” 的坚定性,排除 “夺取” 等常见义项,锁定 “改变” 的语境义。平时积累时,可按 “实词类型(通假 / 活用等)+ 例句 + 释义” 整理,提升解题准确性。
(2)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核心考点是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的翻译原则,同时兼顾重点实词理解、省略成分补充及现代汉语表达规范。答题时需遵循 “抓关键词 + 补全语境 + 理顺语序” 的技巧:首先锁定句中核心实词(如①句 “不义” 指 “用不正当的手段”,②句 “临政” 指 “处理政务”),确保实词翻译准确无误;其次关注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现象(如②句省略主语 “他”,指代赵普),翻译时需补充完整,使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语法;最后检查整体语义是否通顺,是否保留原文情感态度(如①句需体现孔子对不义富贵的轻视,②句需突出赵普处理政务的顺畅)。平时练习时,可先拆解句子成分,再逐词翻译,最后整合优化,避免因漏译、错译关键实词导致语义偏差。
(3)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考点是基于语义逻辑和语法结构的停顿判断,这是读懂文言文的重要前提。答题时需运用 “语法划分法 + 语义完整法” 的技巧:首先识别句子中的语法成分,如 “既薨” 是时间状语(表 “赵普去世后”),语义独立完整,其后需断开;“家人发箧视之” 是主谓宾结构(家人打开书箱看里面的东西),为一个完整动作单元,与后文 “则《论语》二十篇也”(表结果)形成逻辑转折,中间需断开;同时严格遵守 “限两处” 的要求,避免过度断句或漏断。平时训练时,可先通读句子理解大意,再标注主谓宾、状语等成分,结合 “先易后难” 的原则逐步确定停顿位置,确保断句后语句语义连贯,不割裂逻辑关系。
(4) ① 本题考查文言文成语提炼能力,考点是从文言原文中筛选流传至今的固定短语,侧重对传统文化常识的积累。答题时需掌握 “原文定位法 + 固定搭配识别法” 的技巧:先通读甲乙两文,寻找结构固定、语义明确且至今常用的短语(如甲文 “温故而知新” 提炼为 “温故知新”,“手不释卷” 直接出自乙文 “晚年手不释卷”);同时注意成语与原文语句的精准对应,避免因记忆偏差混淆(如 “富贵浮云” 需对应甲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平时积累时,可建立 “文言成语 - 原文出处 - 含义” 的关联表格,既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也丰富成语储备。
② 本题考查文言文跨文本关联分析能力,考点是结合甲文《论语》内容,推导乙文赵普乐于读《论语》的原因,侧重对文本内在逻辑的把握。答题时需运用 “文本勾连法 + 核心价值提取法” 的技巧:首先从甲文中提取《论语》的核心价值(如学习方法 “温故知新”、学习态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品德修养 “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时光珍惜 “逝者如斯夫”);再联系乙文赵普的身份(北宋丞相)与需求(提升学识、辅助政务),分析这些内容对赵普的实用价值 —— 既能提供学习与修身的指引,又能助力其高效处理政务,从而推导其乐于研读的原因。答题时需紧扣甲乙两文内容,避免脱离文本主观臆断,确保原因分析有明确的原文依据 。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吗?……”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强行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强行夺去他的志向。”
【乙】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需结合语境和文言字词常见用法分析:①“不亦说乎” 中 “说” 是通假字,古文中常通 “悦”,意为 “愉快”,这是《论语》中典型的通假现象,需结合 “学而时习之” 的语境理解,学习后复习能带来愉悦感;②“三军可夺帅也” 中 “夺” 并非 “夺取”,结合 “匹夫不可夺志” 的语义,指的是 “改变”,强调志向的坚定不可改变;③“曲肱而枕之” 中 “肱” 是古今异义词,在古文中特指 “胳膊”,“曲肱” 即弯曲胳膊,符合古人简朴的生活场景描述;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 “乐” 是意动用法,意为 “以…… 为乐”,体现了将学习视为乐趣的积极态度,符合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常见规律。故答案依次为:同 “悦”,愉快;改变;胳膊;以…… 为乐。
故答案为:(1)同“悦”,愉快 (2)改变 (3)胳膊 (4)以……为乐
11.翻译句子需遵循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的原则,兼顾重点字词和语句通顺: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中,“不义” 指 “用不正当的手段”,“于我” 是 “对于我来说”,“如浮云” 直接保留比喻义,整体需体现孔子对不正当富贵的轻视,译文需准确传达这种价值观;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中,“及” 是 “等到”,“次日” 即 “第二天”,“临政” 指 “处理政务”,“处决如流” 形容处理事务迅速顺畅,译文需补充主语 “他”(指代赵普),使语句完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故答案依次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他)像流水一样处理完了。
故答案为: 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一样。
②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他)像流水一样处理完了。
12.断句需依据句子语义和语法结构,限两处停顿:“既薨 家人 发箧 视 之 则《论语》二十篇 也” 中,“既薨” 是时间状语,表 “(赵普)去世后”,语义完整,需断开;“家人发箧视之” 是主谓宾结构,描述家人的动作,之后语义转折,引出 “则《论语》二十篇也” 的结果,需再断开。
故答案为:既 薨 / 家 人 发 箧 视 之 / 则《论 语》二 十 篇 也。
13.①找成语需从原文中提炼典型固定短语:甲文中,“温故而知新” 可直接提炼为 “温故知新”,“不亦说乎” 对应 “不亦乐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应 “富贵浮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应 “不舍昼夜”;乙文中,“晚年手不释卷” 直接提炼为 “手不释卷”,这些短语均为流传至今的成语,需准确对应原文语句。
②分析赵普乐于读《论语》的原因,需结合甲文内容关联:甲文《论语》中包含丰富的学习方法(如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习态度(如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涉及品德修养(如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时光珍惜(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内容能为赵普提供政务处理所需的智慧、学习指引和品德滋养,使其在晚年仍手不释卷,故赵普乐于研读。
故答案为: ①温故知新 不亦乐乎、富贵浮云、不舍昼夜等等 手不释卷
②因为《论语》中能读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有养成良好品德修养的方法,让赵普懂得珍惜时光。
【答案】14.A
15.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①内容上,升华主题。点明人们盼春、迎春、惜春的原因是春天激励人们奋斗与创造,体现了春天对人们的激励作用,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②结构上,总结全文。收束前文对北京春天景色的描写,将对自然之春的描绘引向对人们生活的激励,使文章结构完整。
16.“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将小草比作小姑娘,形象地描绘出小草鲜嫩、充满活力的样子;“挺直了腰肢”“努力生长”赋予小草人的动作和状态,生动地表现出小草蓬勃生长的姿态,体现了三月春天万物生长的蓬勃生机。
17.朗读设计:重音落在“贵如油”“夸赞”“期盼”上,语气是赞美的、充满期待的。理由:“贵如油”强调春雨的珍贵,“夸赞”体现人们对春雨的赞美之情,“期盼”突出人们盼望春雨到来的心情,用赞美的、期待的语气能够更好地传达出作者对春雨的赞美和人们对春雨的期待之感。
18.本文可以作为朱自清的《春》的拓展阅读篇目。理由如下:从主题方面来看,两篇文章都聚焦于春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珍视。这种主题上的相似性使得两篇文章在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读者在阅读《春》之后,可以通过阅读《春天的节奏》,进一步加深对春天的了解和感受,从而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体验。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散文内容理解与艺术特色鉴赏,考点涵盖描写类型判断、炼字效果、情感主旨把握及写作顺序与描写角度分析。答题时需掌握 “文本细节比对法”,即每个选项都要回归原文对应段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表述是否准确 —— 如判断描写类型需区分 “真实描写” 与 “想象虚写”,分析炼字需联系词语对景物动态或情感的体现,把握主旨需关注作者直接或间接表达的观点,避免脱离文本主观臆断,确保对艺术手法和内容的鉴赏贴合文章实际。
(2) 本题考查散文结尾段作用分析,考点聚焦段落与全文结构的关联及对主题的深化效果。答题时需遵循 “结构 + 内容” 的双维度分析思路:先梳理前文核心内容(如本文前文以写景为主),判断结尾段是否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或收束;再分析结尾段是否有新的观点、情感或思考,能否将前文的表层内容(如景物描写)引向深层内涵(如景物对人的意义、主题升华)。答题时需避免只谈结构或只谈内容的片面分析,确保两个维度均有具体文本依据,准确把握段落的双重作用。
(3) 本题考查散文中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赏析,考点包括修辞类型判断、修辞对景物特点的体现及作者情感的传递。答题时需掌握 “修辞识别 — 效果分析 — 情感关联” 的答题逻辑:首先通读句子,找出明显的修辞标志(如 “像” 是比喻标志,“挺直腰肢” 是拟人标志);其次结合句子内容,分析每种修辞对景物形态、动态或特质的具体描绘(如拟人体现小草的 “昂扬”,比喻体现小草的 “鲜嫩”);最后关联作者情感或文段主旨(如本文对春天生机的赞美),说明修辞如何助力情感表达。避免只判断修辞类型而不分析效果的浅层作答,确保赏析有文本细节支撑。
(4) 本题考查散文语句的朗读设计,考点聚焦文本情感与语言表达的结合,核心是通过重音和语气传递文章情感。答题时需遵循 “关键词分析 — 情感匹配” 的技巧:首先找出句子中体现事物特质(如 “贵如油” 体现春雨珍贵)和情感倾向(如 “夸赞”“期盼” 体现情感)的关键词,确定重音以突出重点;其次分析句子整体情感基调(如本文对春雨的 “赞美” 与 “期待”),选择与之匹配的语气;最后说明重音和语气如何服务于情感表达,确保设计有明确的文本依据,避免脱离文章情感的随意设计。
(5) 本题考查散文拓展阅读的可行性判断,考点聚焦两篇文章主题的关联性与互补性。答题时需掌握 “主题提炼 — 对比分析 — 价值判断” 的技巧:首先分别提炼两篇文章的核心主题(如均围绕 “春的生机” 与 “对春的情感”);其次对比主题的异同,重点分析相同主题下的细节差异(如地域差异带来的春景不同);最后判断这种主题关联能否为读者带来阅读价值(如深化理解、拓宽视野),从而确定是否适合作为拓展阅读。避免仅判断 “能” 或 “不能” 而不分析主题关联,确保判断有明确的主题依据与阅读价值支撑。
14.A 选项中,第②段 “似乎都能听见花丛中传出的咯咯的笑声” 并非 “真实的听觉描写”,结合前文 “就像是一张张调皮孩子的灿烂笑脸” 可知,“笑声” 是作者由小花的鲜活形态展开的想象,属于虚写,目的是烘托小花的天真灵动,而非真实听到孩童嬉戏的声音,该选项对描写类型的判断错误;
B 选项,第③段 “春意已闹上枝头” 的 “闹” 字,将原本静态的 “春意” 转化为具有动态感的画面,赋予柳树蓬勃的生命力,生动展现出早春柳枝抽芽的鲜活景象,鉴赏正确;
C 选项,第⑦段写 “花开正欢” 与 “落英缤纷”,并指出 “大可不必伤春”“前方更有炙人的热情”“生命也会加速成长”,清晰传递出作者对生命新陈代谢的理性认知与积极乐观的心态,鉴赏正确;
D 选项,文章以 “早春二月”“时令进入三月”“四月春深” 为时间线索,描绘了花草树木的变化,且文中既有 “路过公园的土坡旁” 的近景描写,也有 “看远处”“抬眼远望” 的远景描写,结构与描写角度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A。
15.结尾段在全文中承担着结构收束与主题升华的双重作用:从结构上看,前文以时间顺序详细描绘了北京早春二月的小花、柳枝,三月的绿草、花木、虫鸟,四月暮春的浓绿与花事,结尾段 “收束前文对北京春天景色的描写”,让全文围绕 “春天的节奏” 展开的景物描写形成完整闭环,避免结构松散;从内容上看,结尾段由对自然之春的描绘转向 “人们在春天之初做出各种计划,播种希望的种子”,并点明 “春天总是激励着一整年的奋斗与创造”,这一表述跳出了单纯的景物描写,将春天的意义从 “自然生机” 延伸至 “对人的激励与对未来的希望”,深化了文章主旨,让 “盼春、迎春、惜春” 的情感有了更具体的价值指向。
故答案为: 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①内容上,升华主题。点明人们盼春、迎春、惜春的原因是春天激励人们奋斗与创造,体现了春天对人们的激励作用,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②结构上,总结全文。收束前文对北京春天景色的描写,将对自然之春的描绘引向对人们生活的激励,使文章结构完整。
16.第⑤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 将小草赋予人的动作 “挺直腰肢”,生动展现出小草挣脱土地束缚、向上生长的昂扬姿态,赋予小草以人的生命力与精神状态;“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 则将小草比作 “小姑娘”,以 “花枝招展”“通体新鲜闪亮” 的形象,精准描绘出小草鲜嫩、灵动的外在形态,既体现出小草的柔美,又暗含其蓬勃的生机。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让三月小草的生长状态具体可感,鲜明传递出春天万物复苏、积极生长的旺盛活力,也流露出作者对春日小草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将小草比作小姑娘,形象地描绘出小草鲜嫩、充满活力的样子;“挺直了腰肢”“努力生长”赋予小草人的动作和状态,生动地表现出小草蓬勃生长的姿态,体现了三月春天万物生长的蓬勃生机。
17.对 “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赞,也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 一句的朗读设计,需紧扣文本情感与关键词含义:重音选择 “贵如油”“夸赞”“期盼”,是因为 “贵如油” 以比喻直接点明春雨的珍贵特质,是全句对春雨价值判断的核心;“夸赞” 明确体现出人们对春雨的正面态度,“期盼” 则直接传递出人们对春雨的迫切渴望,这三个词语是句子情感与内容的重点,重音朗读能突出春雨的价值与人们的情感倾向。语气设定为 “赞美的、充满期待的”,是因为句子前半部分 “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赞” 饱含对春雨的认可与赞美,后半部分 “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 则传递出急切的期待感,这种语气能精准匹配文本中对春雨的情感定位,让朗读既体现对春雨的珍视,又传达出人们盼雨的迫切,使情感表达更贴合文章语境。
故答案为:朗读设计:重音落在“贵如油”“夸赞”“期盼”上,语气是赞美的、充满期待的。理由:“贵如油”强调春雨的珍贵,“夸赞”体现人们对春雨的赞美之情,“期盼”突出人们盼望春雨到来的心情,用赞美的、期待的语气能够更好地传达出作者对春雨的赞美和人们对春雨的期待之感。
18.本文可以作为朱自清《春》的拓展阅读篇目,从主题角度来看,两篇文章核心主题高度契合且可形成互补:朱自清《春》通过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本文同样以时间顺序描绘北京春天的景物变化,从早春小花、柳枝到暮春浓绿、花事,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通过 “人们盼春、迎春、惜春”“春天激励着一整年的奋斗与创造”,表达对春天的珍视与对未来的希望。两篇文章均以 “春” 为核心,围绕春天的自然生机与对春的情感展开,主题相似性让读者在阅读《春》后,能通过本文进一步感受不同地域(南方与北京)春天的特点,深化对 “春的生机” 与 “爱春惜春” 主题的理解,拓宽对 “春” 的认知维度,丰富阅读体验,因此具备作为拓展阅读篇目的合理性。
故答案为: 本文可以作为朱自清的《春》的拓展阅读篇目。理由如下:从主题方面来看,两篇文章都聚焦于春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珍视。这种主题上的相似性使得两篇文章在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读者在阅读《春》之后,可以通过阅读《春天的节奏》,进一步加深对春天的了解和感受,从而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体验。
【答案】19.示例:A句:运用比喻,将母亲的身影比作皱褶的核桃,表现母亲的衰老之态。
B句:通过母亲的动作,语言,形象地写出母亲因没有东西给我带而内疚,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儿女付出的母亲的形象。
20.插叙,回忆以往回母亲家拜年的温馨场景,表达了母亲对我们深厚的爱,着力写出母亲清楚记得孩子的饮食喜好,为下文写母亲因年老体弱记忆衰退作铺垫。
21.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
22.相同点:都蕴含对母亲的热爱与赞美。不同点:本文还表达了对母亲老去的哀伤,对母亲的愧疚,蕴含着“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报答自己的父母,不能等到他们爱到无力时才想起他们”的思想;《荷叶 母亲》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依恋。
【知识点】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记叙顺序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散文语言赏析与批注写作,考点聚焦修辞手法(比喻)、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描写)及情感与人物形象的关联。答题时需掌握 “手法识别 — 内容分析 — 情感 / 形象关联” 的技巧:首先观察句子是否运用修辞或特定描写方法,如 A 句的比喻、B 句的动作与语言描写;再结合喻体特点(褶皱的核桃)、描写细节(脸贴车窗、反复话语)分析其对人物状态(母亲衰老)、情感(母亲内疚)的体现;最后关联人物形象(为子女付出的母亲)或作者情感,确保批注既有对语言形式的分析,也有对内容与情感的解读,避免仅停留在表面手法的判断。
(2) 本题考查记叙顺序(插叙)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考点包括顺序类型识别与段落对内容、结构的作用。答题时需先掌握插叙的判断依据:看段落内容是否脱离当前叙事主线,插入过往事件或背景信息(如本文第②段脱离 “此次春节” 的主线,回忆 “每年惯例”);再从 “内容” 和 “结构” 两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看插叙是否补充情节、丰富人物形象或强化情感(如补充母亲过往的爱);结构上,看是否为下文情节铺垫、形成对比或呼应(如为母亲当下的衰老铺垫),避免只判断顺序而不分析作用,或分析作用时脱离文本细节。
(3) 本题考查散文中伏笔与照应的识别,考点聚焦写作手法中前后情节的关联性。答题时需掌握 “伏笔核心 — 照应内容” 的匹配技巧:首先明确伏笔的核心信息(如本题伏笔核心是 “母亲进厨房久却无成果”);再通读下文,寻找能解释伏笔、与伏笔核心信息呼应的语句(如体现 “母亲在厨房效率低、未做饭” 的内容);最后验证两者是否在内容上形成因果或补充关系(如 “切芋头停顿”“锅灶冷” 是 “进厨房久无成果” 的原因),确保照应语句准确回应伏笔,避免选择与伏笔无关的细节。
(4)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中作者情感的异同分析,考点聚焦两篇同主题(母爱)散文的情感差异与共性。答题时需掌握 “分别梳理 — 分类比对” 的技巧:首先分别通读两篇文章,提取作者对母亲的核心情感(如《爱到无力》的爱、哀伤、愧疚;《荷叶 母亲》的爱、感激、依恋);再将情感分类,找出共性(如均有热爱与赞美);最后分析差异,结合文本细节支撑(如《爱到无力》母亲衰老的细节对应哀伤,《荷叶 母亲》荷叶比喻对应感激),避免只说情感名称而不结合文本,或混淆两篇文章的情感侧重点 。
19.对A、B两处划线句的批注需结合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及情感表达展开:A句 “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将母亲的背影比作 “褶皱的核桃”,“褶皱” 精准刻画核桃表面的纹路,恰如母亲年老后身形的佝偻与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小” 则直观展现母亲衰老后体态的单薄,通过比喻手法,将母亲的衰老之态具象化,让读者清晰感受到母亲的年迈与虚弱;B 句 “母亲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脸贴车窗” 是动作描写,体现母亲对 “我” 回城的不舍与愧疚时的亲近姿态,“反反复复地说” 是语言描写,重复的话语强化了母亲因没能像往常一样给 “我” 准备东西而产生的内疚感,这两处描写结合,生动塑造出一位始终将子女需求放在首位、习惯为子女付出的母亲形象,也暗含 “我” 对母亲这份深沉母爱的动容。
故答案为:示例:A句:运用比喻,将母亲的身影比作皱褶的核桃,表现母亲的衰老之态。B句:通过母亲的动作,语言,形象地写出母亲因没有东西给我带而内疚,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儿女付出的母亲的形象。
20.第②段主要运用插叙的记叙顺序,该段回忆了往年春节兄妹几人回母亲家拜年时,母亲牢记每个人的饮食喜好、精心准备饭菜,并为 “我” 打包大量物品的温馨场景,并非顺承前文 “此次回家母亲进厨房” 的当下情节,属于插入过往回忆的插叙。从内容上,这段回忆详细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细致入微的关爱,强化了母爱的深厚;从结构上,以往母亲 “利落”“记挂子女喜好” 的状态,与下文此次回家母亲 “找小锹乱转”“切芋头停顿”“锅灶冰冷” 的衰老、迟缓状态形成对比,为下文凸显母亲年老体弱、记忆衰退的变化作铺垫,让母亲的转变更具冲击力,也让后文 “爱到无力” 的主题更易被理解。
故答案为:插叙,回忆以往回母亲家拜年的温馨场景,表达了母亲对我们深厚的爱,着力写出母亲清楚记得孩子的饮食喜好,为下文写母亲因年老体弱记忆衰退作铺垫。
21.伏笔 “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 暗示母亲在厨房停留时间长却可能未完成预期的做饭任务,与之相照应的语句是 “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锅灶却是冷的”。伏笔中 “好大一会儿” 本应对应母亲高效完成厨房工作(如往年迅速备好饭菜),但下文 “切芋头停顿” 体现母亲动作迟缓、思绪不集中,“锅灶冷” 则直接说明母亲尚未开始做饭,两者形成呼应,既解释了 “母亲进厨房许久” 却无饭菜产出的原因,也通过这种前后呼应,凸显母亲年老后精力不济、动作变慢的状态,让情节发展更合理,也为后文 “爱到无力” 的主题铺垫。
故答案为: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
22.两篇文章在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均蕴含作者对母亲深切的热爱与赞美:《爱到无力》中,作者通过回忆母亲过往的关爱、描写此次母亲衰老却仍愧疚的细节,传递出对母亲的爱;《荷叶 母亲》中,作者以荷叶遮蔽红莲比喻母亲保护自己,同样表达了对母亲的热爱与赞美。不同点在于,《爱到无力》除了爱与赞美,还包含对母亲老去的哀伤 —— 看到母亲从 “利落” 变得 “迟缓”“无力”,作者内心充满心疼与伤感;也有对母亲的愧疚 —— 以往接受母亲的付出,此次却让母亲因 “空着手回城” 内疚,暗含未能多为母亲分担的自责;更蕴含 “应及时报答父母,莫等他们爱到无力” 的反思。而《荷叶 母亲》则更多体现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依恋,面对风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场景,作者联想到母亲的保护,满含对母亲守护的感激,以及在母亲庇护下的依恋之情,情感更侧重 “被保护的温暖与感恩”,无《爱到无力》中对母亲衰老的哀伤与自我反思。
故答案为:相同点:都蕴含对母亲的热爱与赞美。不同点:本文还表达了对母亲老去的哀伤,对母亲的愧疚,蕴含着“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报答自己的父母,不能等到他们爱到无力时才想起他们”的思想;《荷叶 母亲》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依恋。
23.【答案】例文:
那一刻的绽放
窗外,那棵樱花树,满树的粉红含苞待放,朵朵饱满,似蕴藏了千年的积蓄,即将在下一刻全部倾吐……
妈妈病了,我煮了鱼汤送到她房间里。她还在睡觉,因为鱼汤还很烫,我就没叫醒她。就这样,我托着下巴趴在床边,静静地看着妈妈的睡姿。
我突然发现妈妈原来是这样的美丽:长长的睫毛微微上翘,仔细看,似乎还在颤动。高高的鼻子,双腮有些红。只是岁月顽皮地用画笔在她的眼角勾勒了几条线。因为病情,她的脸色微微有些苍白。阳光透过窗子爬到妈妈的脸上,它们在妈妈的脸上跳跃着在嘴角边,在额头上!我幻想着,有多少个日夜,妈妈是否也这样静静地看着我的睡姿。我不禁笑出声来。
也许是我的笑声惊醒了妈妈。她睁开双眼先是一愣,随即便是一个微笑,这一笑使她眼角的痕迹更加明显。我看着有些心酸。我扶她慢慢坐起,我突然发现,妈妈是如此的轻盈,扶她起身一点儿也不费力。我惊讶着,但又很快平静了。我帮她盛汤。她看见这汤又是一愣,眉头在瞬间皱了一下,又快速地平和。她接过碗,没有立即喝,只是安静地看着。“怎么了,不好喝吗?”我紧张地问。“不,好喝,好喝,我最喜欢喝汤了!”她急忙否定,连忙拿起勺子,慢慢地喝着,那神情很安然。我笑着看她一勺一勺地喝着,仿佛很享受的样子。
妈妈说我长大了,还给我讲以前我生病的时候她也是这样为我煲汤,准备好吃的。而以前的我总是嫌她煮的这个不好吃,那个不美味。虽然妈妈在抱怨着,但是从她的笑容中,我可以感受到她现在很开心,而这喜悦很特别,与以前的似乎有些不同。我突然觉得投入身心地去关爱一个人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不久,爸爸回来了,他看见我们也是一愣:“奇怪,你不是不喜欢……”爸爸看见我,又把话咽了下去,没有再说什么……
我顿时像明白了什么,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既甜又仿佛酸到了心坎儿里。我笑了……
窗外,那一树的粉红悄然绽开了!满树的笑脸在微风中舞动着,我觉得自己心中也悄悄绽开了一朵花。是啊!那一刻,幸福绽放!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散文
【解析】【分析】这道命题作文题以 “绽放” 为核心,突破 “花儿绽放” 的表层含义,将其延伸至成长中的突破、情感的升温、努力后的收获,既明确了 “绽放需经酝酿” 的逻辑,又保留了创作的开放性,贴合初中生对 “成长与突破” 的体验,是一道兼具画面感与情感深度的题目。
首先需把握 “绽放” 的象征义 —— 它不是物理层面的花开,而是 “蓄势后的突破与美好呈现”。题目提示已给出方向:一次成功(如努力练习后演讲获奖)、一缕微笑(如化解矛盾后朋友的释然一笑)、一份情谊(如长久付出后收获的信任)。这些 “绽放” 的对象必须具体,需依托真实的事件:可能是克服胆怯后第一次上台表演的从容,是坚持刷题后数学成绩提升的喜悦,是默默帮助同学后收到感谢的温暖。避免将 “绽放” 抽象化(如 “心灵的绽放”“梦想的绽放” 却无具体载体),要让 “绽放” 成为可感知的瞬间,有细节、有场景。
其次,“那一刻” 与 “蓄势待发的酝酿” 是题目的关键关联。“那一刻” 是绽放的瞬间,需聚焦具体画面:比如演讲结束后台下响起掌声的瞬间,接过成绩单时看到分数的瞬间,朋友递来道歉纸条时抬头微笑的瞬间。而 “酝酿” 是绽放的前提,需简要铺垫:为演讲熬夜改稿、反复练习的过程,为提升数学每天额外做题的坚持,为修复友谊主动关心同学的点滴。若只写 “那一刻的绽放”,忽略 “酝酿”,会让 “绽放” 显得突兀;若过度铺陈 “酝酿”,又会让 “那一刻” 失去焦点,需把握 “详写瞬间、略写酝酿” 的节奏,让两者形成 “努力 — 突破” 的逻辑闭环。
从选材方向看,题目适配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无需特殊经历:
1.校园场景:如 “第一次主持班会,紧张到忘词,深呼吸后顺利完成,听到同学鼓掌的那一刻,我感受到自信的绽放”;
2.家庭场景:如 “学包饺子总捏不严,妈妈教了多次仍失败,坚持练习一周后,终于包出完整饺子,妈妈笑着说‘进步了’,那一刻,我尝到成长的绽放”;
3.个人成长:如 “害怕游泳,每次下水都发抖,在教练鼓励下反复练习换气,终于能独立游完 50 米,抬头看到教练点头的那一刻,胆怯的外壳裂开,勇气在绽放”。
文体选择上,记叙文是最佳适配。需用细节刻画 “那一刻的绽放”:比如写游泳突破的瞬间,可描写 “水波划过脸颊的清凉,手臂摆动的顺畅,抬头时阳光洒在教练脸上,他眼中的认可像星星,那一刻,我突然不害怕水了,只觉得浑身轻松”。若选择议论文,需以 “个人经历 + 他人事例” 为论据,如用 “自己练琴考级的经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坚持”,论证 “绽放源于酝酿”,但需避免空洞议论,要让 “那一刻” 的画面感融入论证,更易打动读者。
【点评】这篇《那一刻的绽放》紧扣题旨,以 “照顾生病妈妈” 的日常小事为载体,将 “绽放” 具象化为亲情里的成长与幸福,细节鲜活、情感真挚,很好地完成了写作要求,具体点评如下:
首先,“绽放” 的内涵精准落地,贴合题目核心。文章没有停留在 “花儿绽放” 的表层,而是将 “绽放” 指向两层深意:一是 “我” 的成长之 “绽”—— 从以前嫌妈妈做饭 “不好吃”,到主动为生病妈妈煮鱼汤、耐心照顾,展现出从懵懂到懂事的蜕变;二是亲情的幸福之 “绽”—— 妈妈喝汤时的安然、抱怨中藏着的喜悦,以及 “我” 体会到 “关爱他人的愉快” 时的心境,让 “绽放” 成为可感知的情感与成长符号,呼应了题目中 “一次成功、一份情谊” 的提示。
其次,“酝酿” 与 “那一刻” 的逻辑清晰,节奏得当。文中 “铺垫” 自然:先写妈妈生病的背景,再回忆 “以前我嫌她煮的不好吃”,为 “现在我主动照顾” 的转变做了 “蓄势”;“那一刻” 的刻画聚焦且细腻 —— 妈妈睁开眼的一愣、喝汤时先皱眉再平和的神态、爸爸欲言又止的瞬间,以及 “我” 突然明白妈妈或许不喜欢鱼汤却仍开心的顿悟,这些具体场景让 “绽放” 有了明确的 “瞬间落点”,避免了泛泛而谈。
再者,细节生动,情感真实,首尾呼应。文中对妈妈的描写很有画面感:“长长的睫毛微微上翘”“眼角勾勒的几条线”“阳光在她脸上跳跃”,让妈妈的形象鲜活;“我” 扶妈妈时 “发现她如此轻盈” 的惊讶、听到妈妈讲往事时的愧疚、最后 “甜又酸到心坎儿里” 的感受,都是真实的心理活动,没有刻意煽情却能引发共鸣。首尾以 “樱花含苞待放” 到 “悄然绽开” 呼应,既扣 “绽放” 题眼,又让结构完整,意境连贯。
稍显不足的是,“爸爸回来” 的情节铺垫稍弱 —— 爸爸说 “你不是不喜欢……”,虽暗示妈妈可能不爱喝鱼汤,但若能在前文加一句 “妈妈平时很少喝鱼汤,总说腥味重” 的小铺垫,会让爸爸的话更自然,“我” 的 “明白” 也更有依据。
总体而言,文章以小见大,用平凡的家庭小事诠释 “那一刻的绽放”,既写出了成长的蜕变,又传递了亲情的温暖,细节到位、情感真挚,符合题目要求,是一篇优质范文
写作时需避开两个误区:一是只写 “绽放的瞬间”,忽略 “酝酿” 的铺垫,导致 “绽放” 缺乏说服力;二是 “绽放” 的瞬间缺乏细节,如只写 “我成功了,很开心”,没有具体的动作、神态、环境描写,让 “那一刻” 失去感染力。总之,这道题的核心是 “以具体事件为依托,写清‘酝酿 — 绽放’的过程,突出‘那一刻’的美好与意义”。无论是成功、微笑还是情谊,关键要写出 “蓄势后的突破” 带来的成长感悟 —— 可能是自信的提升、坚持的价值,或是温暖的传递,让 “那一刻的绽放” 不仅是瞬间的美好,更成为成长路上的印记。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