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人类社会早期,文化记忆主要通过仪式传承,这种集体性的庆典活动构成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独特体验。在文字诞生后,文化记忆的主要载体从仪式逐步转为文字和文本。而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媒介成为文化记忆的关键工具,网络空间为文化主体提供了新的社会记忆渠道,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还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分享各自关于传统节日的记忆。这不仅促进了文化记忆的传播,也为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其中,共同创造和记录属于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也丰富了过节的形式,一些网络活动甚至改变或创造了新的节俗活动,节日里各种形式的网络祝福不仅予人方便,也创新了形式。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尽情展演传统节日,借助于虚拟活动体验、社交媒体、各类文化课程、数字文创产品等形式,充分彰显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作为资源活化,成为时尚的文化符号,并融入年轻人喜好的生活方式中,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育他们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感,促使他们参与和体验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推进节日文化传承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承方式的多样化。传统节日原本承载着家庭团聚、人伦教化的重要功能,然而,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带来一定困难,个体的生活、行动、思想、性格、趣味等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聚合与认同,这就提醒我们,应把节日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来建设和传播。通过各种公共空间中的仪式化展演唤醒民众内心的文化记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挖掘并光大其中蕴含的符合当代人价值观的文化元素,使文化所具有的经济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其中,空间化和场景化是唤起文化记忆的重要手段。空间是记忆之场,能够塑造文化记忆,避免遗忘,并重新唤醒人们对过往的记忆。在城市公共场所,如文化中心、购物商场等举办的节日主题的庆祝活动,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参与和感受节日的机会,使人们在更加广泛的社交环境中共同分享欢乐。传统的庙会、社火都是在一定公共空间举行的“集体狂欢”性节日。这些活动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空间,更是通过民众的“身体在场”标记文化记忆符号、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契机。因此,需要着力打造具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记忆的公共空间,其中包括举办社区庆祝活动、商场主题活动、数字化互动活动等,通过公共空间的节日氛围营造,以满足人们新的社交和文化需求,让人们对抽象的节日文化有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传统节日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作为民众可实践的文化手段和文化方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节日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时代的特点及社会发展的趋势,着力搭建传统文化记忆与现代受众的有机联系,有效融合新技术、新媒介、青年文化、流行时尚等,最大限度实现“热回忆”式的“古今对话”,并适应不断增长的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需求,淬炼其中更加贴合现代审美理念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精神内核,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内容、形式到精神品格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更具时代色彩和中国风的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增强现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摘编自徐赣丽《重构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材料二: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有了主体性就会有创新发展节日文化的信心和动力,节日活动的品质与效果也能得以提升,参与者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节日活动可以促进社区内部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节日的复兴也能为逐渐空心化的乡村带来人气和活力,通过与发展旅游相结合,有效促进乡村振兴。与此同时,城市的传统节日振兴活动也可以为新移民带来融入当地社会的契机,让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找到精神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建立文化自信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文化自信时特别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守正创新,是当代社会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所必须秉持的行动原则。只有守住正,才能坚定对于节日传统的自信心,面对外来冲击不迷茫不动摇;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让旧的节日传统在今天重放光彩。事实上,节日习俗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和清明节就曾不断相互融合,最后整合为清明节一个节日。古代立春曾经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但在今天,立春的很多相关习俗被合并到了春节的系列活动中,只有少数地区才保留了立春祭、打春说春等习俗。从节日的变迁发展中,可以看出,传承节日文化遗产要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要顺应时代前进步伐和民众的精神与心理需求,不断地对节日的制度体系、主题和活动形式进行改良。勇于创新,实际上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摘编自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只能通过仪式来传承文化记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图片等众多传承文化记忆的工具不断涌现。B.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来尽情展演传统节日,有利于激发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进而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C.材料一中借助网络空间来传达节日祝福,丰富了过节形式,这是材料二中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守正创新的一种具体表现。D.提升节日活动的品质和效果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提升参与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是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工具,各种网络公共空间的仪式化展演比现场仪式化展演更能唤醒民众的文化记忆。B.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及个体对新的聚合与认同的需求等是我们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时要考虑的因素。C.材料一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民众的广泛参与以及活动中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在创新发展中传承节日文化遗产就能顺应时代前进步伐和民众的精神与心理需求,发挥节日文化的价值属性。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芒果TV综艺中,湖南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湘绣大师——成新湘现场展示非遗技艺,不少年轻人慕名观看。B.中国的“年”,俗称“年三十”“年三十夜”。民间广泛流传着“年”是一个在除夕之时出来伤害人畜的怪兽的传说。C.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台与海外电视机构合作,在一些国际主流互联网平台播放视频,实现了中华文化符号的广泛传播。D.2024年元宵节期间,秦淮河灯会打造了白鹭洲公园主展区,以《上元灯彩图》为创作主题,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4.材料二是如何论证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守正创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下面链接材料中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如何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链接材料】近年来,河南卫视播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引发热议。它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起多个表现节俗文化的表演空间,营构“观众—节目—文化”的动态感知场域。其在创新呈现历史文化资源之外,也充分考量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当代价值的视听表达。如不少节目通过加入“二次元”动漫等形式,强化了节庆文化与青年群体的联系,适时引入的当代议题,也不断丰富着节庆文化的价值维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碾煤机[美]高尔德在天空和大地之间,那班矿工们常常看见碾煤机那狰恶而又参差不齐的身体。这是一座巍峨的建筑,被煤灰抹黑了,难看得像一只大蛤蟆。这东西霸据了整个山谷。在那个山谷中,也有青翠的树木。在夏令的时间有花草点缀着。春天呢,也带有柔和的一瞥。这正和别部分的世界相仿佛。夜间有星星和月亮,白天则有太阳。美并不是没有的。它悄然地偷生在一个魅影之中。一座深广而幽暗的煤矿就坐落在那个山谷里面。在大自然的清丽的景色上,它却拖拉着一条黑黑的潮泞的痕径。一个由污糟而黯淡的住家所集成的村落,像垃圾一样地东一堆西一堆簇聚在山谷的草地上面。高山一样的矿渣四处堆积在矿坑的洞口,那黑色的一堆堆里,还吐着一缕缕猛恶的火焰。各种族的人都有住在这个村子里的。他们在早上一齐挤过泥泞的长街,走向矿坑那边去。①他们的面容好像狰狞的假面那样黑,他们的身体沐着大汗,疲劳得弯腰屈背。一到星期六晚上,在这个劳役的黑暗的现实中,倒也有一点儿寻乐的小光芒的。那时,矿工们都已经领到了他们的工钱,于是就拿出一点钱去买醉。他们竟也悄悄地想起他们是有娱乐的天性的。就在像这样的一个晚上,我恰恰在密杜夫斯的杂货店里。这地方灯光异常地黯淡,密杜夫斯是一个魁梧、精明、强干的商人,他站在账台后面筹算着什么。这时已有几个古怪的顾客在那里懒散地坐立着。大约有几个钟头没有动静,后来才有几个矿工踟蹰着进来。人数差不多有八个,还有三五个在碾煤机里做工的童工也很惊叹地追随在后面。那些工人穿着大套裤,戴着黑色便帽。②帽上装着小小的探矿灯,那些灯看起来好像一群丑恶的魔鬼的头角。这些人各色各样,大部分是短小而身材宽阔的人。在他们哗然哄笑的时候,他们都有一些醉了。“为我们斟酒来,密杜夫斯!”生着一副嬉皮的黑脸和两只小眼睛的那个魁梧而精壮的人咆哮着说,“这小家伙今天请客呢!”他把一个不满十岁的童工拉了过来,这个孩子穿着一副不合身的褴褛的大套裤,戴着那直罩住他两耳的矿工帽。这个孩子生着高耸的颧骨,煤炭已经把他挺直的鼻子和沙色的头发都抹得发暗了。“这小匈牙利人要来请客了,”那个魁梧的矿工又咆哮着说,“这是他在碾煤机里做工的第一个星期,他是来庆祝庆祝的。你说是不是,小家伙?”“哎!”孩子这样说着,同时他很不高兴地笑着,而且向他们全体用一只圆而迷离的眼睛睁视着,“我已经是成人了呢!”那时他们便发出了一样的笑声,其中有一个人甚至很嘉许地拍拍那孩子的肩膀。密杜夫斯把威士忌酒一一斟满了杯子,他们便一齐牛饮而尽,一面喝,一面大声地发出啜唇的声音和拉长的“啊——啊——啊!”“给这小家伙也来一杯!”一个高大而粗鲁的爱尔兰人,拍着账台喊着说,“他现在是我们中的人了,真出风头啊!”“是呀!是呀!”其余的人一齐叫起来了,酒保便又为他斟上了一杯烈性的红酒,那个孩子也很机械地把它喝下去了。“哎!”那些人赞美地喊着说,“对了,对了!”他们看着那个孩子从囊中摸出他的“工资包”来,抽出了一张银票,放在账台上付账。③“不要叫饶啊!”那个爱尔兰人又拍着孩子的背脊说,“现在我们再来一杯罢!我来请客!”这孩子又重新和他们喝了酒,他面上露着得意之色。但不到一会儿,那宽阔的店堂和它灯光的影子,以及它深黑的墙角和装满瓶罐的橱架,都在他眼前变得朦胧而且昏花起来。他恍惚间觉得他好像在那幽香的旷野里奔走,投伏在一处凉爽爽的草茵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样。这时有个孩子战战兢兢地偷跑到这里,④怔惊地窥看着这种情状。最后,他才跑上前去,怯怯地牵动那个童工的衣袖。“祥雪,”他说,“妈妈在到处找你,她说不立刻回家去,她要给你一顿痛打啊。她正在等你拿工资回家去呢!”这个孩子发着憨笑,把他弟弟推开去。“由她打好了!”他很倨傲地说着,虽然烈酒的麻醉已经弄得他晕眩不安了。“我现在已经是成人了。你对妈妈说去吧,我已经是成人了!”那个年幼些的孩子很吃惊地退了下来,立在门口向他的哥哥呆看着,不知如何是好。“祥雪,好呀!”那些人乐极地喊着说,一面把膀子放在他的肩膀上,“不要叫饶啊!”这个孩子懒洋洋地强笑着,在屋外,夜色沉沉中,碾煤机的魅影分明地显现着。在它那黝黑的洞府里,大批的儿童,在凶狠的沉默中,一天十个小时做着苦工:赤手从煤矿里掏出矿渣来。碾煤机把长夜从人们的眼前都掩去了。它的煤灰抹黑了一切房屋,甚至童心也给碾煤机的黝黑的煤灰玷污而又摧残完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对山谷美景的描写更鲜明地反衬出坐落在山谷中的那座煤矿的幽暗和污糟。B.“狰恶”“难看得像一只大蛤蟆”“魅影”等描述体现了作者对碾煤机的痛恨与厌恶。C.周六晚上去杂货店买醉便是矿工们生活中难得的寻乐,可见劳役的繁重和压抑。D.祥雪回应魁梧矿工的话的同时“很不高兴地笑着”,说明他其实并不愿意来杂货店喝酒。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从矿工们的外貌和形体姿态上表现出其工作环境之差和劳动强度之大。B.句子②将探矿灯比作丑恶魔鬼的头角,暗含了作者对魔鬼一样的矿工们的不喜。C.句子③运用语言描写,寥寥几句就把那个爱尔兰人专横、跋扈的性格表现出来。D.句子④既表现了祥雪的弟弟的惊讶和无措,也表现了他对陌生的矿工生活的好奇。8.小说哪些地方体现出了碾煤机对童心的玷污和摧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老舍说:“小说是感情的记录,我们应该看出事实中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斯之对二世曰明主灭仁义之涂绝谏争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尽古今概贤不肖,无有忍言此者,而昌言之不忌。呜呼!亦何至此哉!斯亦尝学于荀卿氏矣,亦尝与始皇谋天下而天下并矣。岂其飞廉、恶来之所不忍言者而言之不忌,斯之心其固以为然乎?苟非二世之愚,即始皇之骄悖,能受此言而不谴乎?斯抑谓天下后世之不以己为戎首而无所恤乎?无他,畏死患失之心迫而有所不避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众怒之不可犯,众怨之不可任,亦易喻矣。申、商①之言,何为至今而不绝邪?志正义明如诸葛孔明而效其法,学博志广如王介甫②而师其意,无他,申、商者,乍劳长逸之术也。无其心而用其术者,孔明也;用其实而讳其名者,介甫也;乃若其不容掩之藏,则李斯发之矣。李斯曰:“行督责之术,然后绝谏争之路。”申不害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谏争绝,桎梏脱,则虽日劳于刑名文籍之中,而耽酒嗜色、佚游骄乐,可晏享而不辍。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任法,则人主安而天下困;任道,则天下逸而人主劳。无一切之术以自恣睢,虽非求治之主,不能高居瀁洸于万民之上,固矣。以孔明之淡泊而尽瘁也,以介甫之土木其形而好学深思也,然且乐奉名法者,何也?俭以耳目,勤以耳目,而心思从其康逸也。贤者且然,况令狐绹、张居正之挟权势者哉!使读李斯之言,知其为导谀劝淫之术也,能勿靦然而汗下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二:李斯尝为仓吏,见仓鼠而乐之。吾观斯死生,亦一鼠而已。始而谋饱,终而啮人,秦之社遂以空。及东门黄犬,仍思顾兔,驰心犹未死也。矫诏杀人而致族灭,不亦宜乎!高则刑余匹夫,死亦不足责。若夫恬亦有罪焉,为秦名将而阿主兴功,杀人多矣。此太史公所以罪之也。或曰:扶苏何罪?夫扶苏不死,则二世不被弑,秦能亡乎?(节选自丁耀亢《天史》)【注】①申、商:指申不害和商鞅。②王介甫:指王安石。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李斯之对A二世曰B明主灭仁C义之涂D绝谏争E之辩F荦然G行H恣睢之心。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尝与始皇谋天下而天下并矣”与“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而”用法不同。B.“苟非二世之愚”与“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两句中的“苟”含义不同。C.辍,停止,与成语“笔耕不辍”“孜孜不辍”“弦歌不辍”中的“辍”含义相同。D.“此太史公所以罪之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认为,李斯毫无顾忌地说出别人的不忍之言,是他畏惧死亡和担心失去的心理迫使他这么做。B.王夫之认为,诸葛亮和王安石都效法申不害、商鞅的言论,是因为申、商的学说能够让人最终长久安逸。C.如果依靠法令治理国家,那么君主安逸而百姓困苦;如果依靠道义治理国家,那么百姓安定而君主辛苦。D.司马迁认为赵高是受过刑罚的平民,其死不值得责备,而蒙恬有罪,他作为秦将,阿主兴功,杀人众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众怒之不可犯,众怨之不可任,亦易喻矣。(2)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14.王夫之和丁耀亢对李斯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寓居合江楼①苏轼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②苏子浮江来。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③。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④。【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惠州期间。②肯为:岂肯。③痴仙人:《续仙传》载:侯道华好子、史,手不释卷,众或问之:“要此何为?”答:“天上无愚瞢仙人。”④罗浮春:酒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上”句描写了诗人眼中明丽的自然风光,“二江”句点出红楼处于两条江水的汇聚处,照应了诗题。B.“蓬莱”句点明诗人认为美好理想离自己并不遥远,“肯为”句又言这一理想难以实现,带有一丝自嘲。C.“睡正美”展现了诗人舒适、安逸的睡眠状态,“楼上”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D.“我今”两句写出诗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难以达成的无奈,又用流水比喻时光易逝,凸显出一种悲凉。16.有人认为,本诗能体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作内容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2)《将进酒》中,诗人举曹植为例,表面是在说喝酒,实际是表达自己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既写出了妻子长眠的孤苦,又写出了词人与妻子不能互诉愁肠的悲哀。六、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我国一代代传下的山水画里,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是不绝的山和山上不绝的石头。石头①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载众生,载着一部人类史。陕北的石头是一种粗犷霸气的美。它们刀劈斧砍的棱角,那刺破黄土层的棱角,只能用“毛辣”二字形容;它们原油流贯般的线条,那②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极强的线条,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那几笔确是不同凡响,画出了陕北石头的真魂,恢宏磅礴。宝塔山山根的石头,就是如此。这石头上的面和块,没有笔墨和宣纸之气,是铁打钢铸,是史前洪水的凝固。在这里,我多次赏读范仲淹题刻的八字隶书:“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是范仲淹对这些石头的讴歌。这些石头所显露出的强劲力量,就是数万甲兵。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18.材料中①②两处都是并列的短语,①处用逗号,而②处用顿号,请说明原因。19.材料结尾处的“何以能被托起?”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七、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在运动健身时都喜欢有音乐相伴,觉得这样运动起来更轻松。目前,骨传导运动耳机是运动圈颇受欢迎的耳机之一。骨传导耳机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正常人 ① :一种是空气中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中耳听骨链,再经过耳蜗的处理形成神经冲动,最终传导至大脑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另一种则不需要接力式的传递过程,只需利用颅骨振动“激励”耳蜗形成神经冲动。骨传导耳机就是基于骨传导原理设计制造的,它把声音转化为不同振动的频率,再通过振动颅骨,我们就能感知到声音。由于能够“敞开”双耳,骨传导耳机解决了传统耳机长时间佩戴不适以及出汗带来的系列卫生问题。使用骨传导耳机时,声波不经过外耳道和鼓膜间的空气,而是直接将颅骨结构作为传声介质,因此能够过滤掉一些刺耳的电子音, ② 。当然,使用骨传导耳机也不意味着可以“任性”听音乐。若音量过大,即便使用骨传导耳机,依旧会伤害我们的听力;耳机音量一般不要超过60%。同时, ③ ,使用超过1小时后最好停下来休息5到10分钟。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加点的“一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宝玉见了这般景况,心中忽浇了一盆冷水一般,只瞅着竹子,发了一回呆。B.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C.体检时大家惊奇地发现班里那对双胞胎兄弟长得是一般高。D.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都有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八、写作(60分)23.(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前人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按照前人的经验行事更方便且更容易成功;也有人认为,时移世易,前人的经验难以解决当下的问题,也会禁锢我们的思想。关于前人的经验,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B3.D4.①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明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必要性。②运用事实论证,以历史上清明节和立春两个节日的变迁为例,论证了节日习俗的与时俱进,为论证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守正创新提供了事实依据,使得论证具体有力。5.①利用现代网络媒介,丰富传统节日的传播方式与途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网剧+网综”的新颖形式,通过多个表演空间的串联,使传统节日的呈现更加生动有趣。②创新传统节日内容,将新的元素融入传统节日的传播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不少节目加入“二次元”动漫、适时引入当代议题,切合当代审美,丰富了节日文化的价值。【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只能通过仪式来传承文化记忆”错,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在人类社会早期,文化记忆主要通过仪式传承”,是主要方式,并不是唯一方式。故答案为:A。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选项说法于文无据。文中提到“现代网络媒介成为文化记忆的关键工具,网络空间为文化主体提供了新的社会记忆渠道”,肯定了网络公共空间的仪式化是重要形式,后文“通过各种公共空间中的仪式化展演唤醒民众内心的文化记忆”,也肯定了现场仪式化展演的重要性,文中并未比较二者哪个更能唤醒民众的文化记忆。C.“材料一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本身并不重要”错,曲解文意。原文说“传统节日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并不是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本身不重要。D.“在创新发展中传承节日文化遗产就能顺应时代前进步伐和民众的精神与心理需求”错,强加因果。原文是说“传承节日文化遗产要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要顺应时代前进步伐和民众的精神与心理需求,二者都是做法,之间无因果联系。故答案为: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是说“重构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A.没有体现传统节日。B.只是提及“年”这个节日的来源。C.没有体现传统节日。D.打造了具有传统节日记忆的公共空间,属于文中空间化、场景化唤起文化记忆的重要手段,适合作为论据。故答案为: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论证方法角度入手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考生应结合文本找准论证方法,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材料二第二段“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文化自信时特别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属于引用论证。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去分析,引用此段内容是为了说明什么,结合后文“守正创新,是当代社会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所必须秉持的行动原则”可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明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必要性。第二段文末“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和清明节就曾不断相互融合,最后整合为清明节一个节日。古代立春曾经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以历史上清明节和立春两个节日的变迁为例,属于事实论证,事实论证的好处主要是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事实论证的观点往往在事例前后位置,进而筛选出事例论证的观点是“事实上,节日习俗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将以上信息整合成答案即可。故答案为: ①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明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必要性。②运用事实论证,以历史上清明节和立春两个节日的变迁为例,论证了节日习俗的与时俱进,为论证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守正创新提供了事实依据,使得论证具体有力。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所给材料内容,去文本提炼对应的信息,二者结合去分析所给材料如何体现文本中的观点。所给材料中“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起多个表现节俗文化的表演空间,营构‘观众—节目—文化’的动态感知场域”的做法,符合材料一中现代网络媒介成为传播文化记忆和丰富传统节日的新渠道的表述,“现代网络媒介成为文化记忆的关键工具,网络空间为文化主体提供了新的社会记忆渠道”“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也丰富了过节的形式,一些网络活动甚至改变或创造了新的节俗活动,节日里各种形式的网络祝福不仅予人方便,也创新了形式”,据此可整理出,材料中“网剧+网综”的新颖形式,通过多个表演空间的串联,利用了现代网络媒介,成为丰富传统节日的传播方式与途径;所给材料中“创新呈现历史文化资源”“加入‘二次元’动漫等形式”“适时引入的当代议题”等做法,符合材料一中“一些网络活动甚至改变或创造了新的节俗活动,节日里各种形式的网络祝福不仅予人方便,也创新了形式”“并融入年轻人喜好的生活方式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挖掘并光大其中蕴含的符合当代人价值观的文化元素”的观点,据此可整理出,节目加入“二次元”动漫、适时引入当代议题,体现了创新传统节日内容,将新的元素融入传统节日的传播中,丰富了节日文化的价值。故答案为:①利用现代网络媒介,丰富传统节日的传播方式与途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网剧+网综”的新颖形式,通过多个表演空间的串联,使传统节日的呈现更加生动有趣。②创新传统节日内容,将新的元素融入传统节日的传播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不少节目加入“二次元”动漫、适时引入当代议题,切合当代审美,丰富了节日文化的价值。【答案】6.D7.A8.①祥雪不满十岁便进了碾煤机里做着苦工。②祥雪做工的第一个星期,就用工钱请矿工们喝酒。③祥雪和成年矿工们一同喝酒买醉,面露得意之色。④弟弟催促他回家,不然就会挨妈妈打,祥雪毫不在意,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可以不再听妈妈的话。9.①小说饱含感情地写了一个不满十岁的童工祥雪在劳役下丧失童心,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可以像成年矿工一样喝酒取乐的故事,这是对那个时代矿工,尤其是童工的苦难生活的有感情的记录。②作者在小说结尾直言“甚至童心也给碾煤机的黝黑的煤灰玷污而又摧残完了”,直指美国童工制度的残酷,对儿童身心的摧残,让人们从这事实中看到社会的不公。【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外国小说【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文本写作特点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说明他其实并不愿意来杂货店喝酒”错误,根据原文,祥雪一直说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主动结账,和矿工们喝烈性红酒,可见他并没有不愿意,而是为了显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甘愿这么做的。不高兴是因为别人喊他“小家伙”。故答案为:D。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B.“暗含了作者对魔鬼一样的矿工们的不喜”错误,作者对矿工们是同情的态度。C.“专横、跋扈”分析错误,“不要叫饶啊!”的语言,和“拍着孩子的背脊”的动作体现的应该是性格粗犷。D.“表现了他对陌生的矿工生活的好奇”错误,没有好奇。“怔惊”是惊讶和无措。故答案为:A。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①“他把一个不满十岁的童工拉了过来”,这个孩子就是祥雪,祥雪不满十岁便进了碾煤机里做着苦工。②“‘这小匈牙利人要来请客了,’那个魁梧的矿工又咆哮着说,‘这是他在碾煤机里做工的第一个星期,他是来庆祝庆祝的。你说是不是,小家伙?’”祥雪做工的第一个星期,就用工钱请矿工们喝酒。③“酒保便又为他斟上了一杯烈性的红酒,那个孩子也很机械地把它喝下去了”“这孩子又重新和他们喝了酒,他面上露着得意之色”,祥雪和成年矿工们一同喝酒买醉,面露得意之色。④“‘祥雪,’他说,‘妈妈在到处找你,她说不立刻回家去,她要给你一顿痛打啊。她正在等你拿工资回家去呢!’这个孩子发着憨笑,把他弟弟推开去。‘由她打好了!’他很倨傲地说着,虽然烈酒的麻醉已经弄得他晕眩不安了。‘我现在已经是成人了。你对妈妈说去吧,我已经是成人了!’”,弟弟催促他回家,不然就会挨妈妈打,祥雪毫不在意,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可以不再听妈妈的话。故答案为: ①祥雪不满十岁便进了碾煤机里做着苦工。②祥雪做工的第一个星期,就用工钱请矿工们喝酒。③祥雪和成年矿工们一同喝酒买醉,面露得意之色。④弟弟催促他回家,不然就会挨妈妈打,祥雪毫不在意,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可以不再听妈妈的话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文本写作特点的能力。老舍的话中有两个关键短语,一个是“感情的记录”,一个是“事实中的意义”,后者指的是写作意图和主旨。先看“感情的记录”。小说描写一个童工祥雪和成年矿工一起喝酒的事,他其实是一个还不满十岁的孩子,但他却干着辛苦的活儿,“这个孩子穿着一副不合身的褴褛的大套裤,戴着那直罩住他两耳的矿工帽。这个孩子生着高耸的颧骨,煤炭已经把他挺直的鼻子和沙色的头发都抹得发暗了”,并在周末短暂的娱乐时请成年矿工喝酒,“这小匈牙利人要来请客了……这是他在碾煤机里做工的第一个星期,他是来庆祝庆祝的”,还和他们一起喝酒“酒保便又为他斟上了一杯烈性的红酒,那个孩子也很机械地把它喝下去了”“这孩子又重新和他们喝了酒,他面上露着得意之色”;并且一直在强调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我已经是成人了呢!”“‘由她打好了!’他很倨傲地说着,虽然烈酒的麻醉已经弄得他晕眩不安了。‘我现在已经是成人了。你对妈妈说去吧,我已经是成人了!’”,在看似平淡的叙述和描写中饱含着作者对祥雪的同情。总之,小说饱含感情地写了一个不满十岁的童工祥雪在劳役下丧失童心,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可以像成年矿工一样喝酒取乐的故事,这是对那个时代矿工,尤其是童工的苦难生活的有感情的记录。再看“事实中的意义”。小说结尾直接揭露了美国童工制度的残酷,“在它那黝黑的洞府里,大批的儿童,在凶狠的沉默中,一天十个小时做着苦工:赤手从煤矿里掏出矿渣来。碾煤机把长夜从人们的眼前都掩去了”,作者在小说结尾直言“甚至童心也给碾煤机的黝黑的煤灰玷污而又摧残完了”,直指美国童工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摧残,让人们从这事实中看到社会的不公。故答案为:①小说饱含感情地写了一个不满十岁的童工祥雪在劳役下丧失童心,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可以像成年矿工一样喝酒取乐的故事,这是对那个时代矿工,尤其是童工的苦难生活的有感情的记录。②作者在小说结尾直言“甚至童心也给碾煤机的黝黑的煤灰玷污而又摧残完了”,直指美国童工制度的残酷,对儿童身心的摧残,让人们从这事实中看到社会的不公。【答案】10.BDF11.B12.D13.(1)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而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众人的怨恨不可任由发展,这也是容易明白的道理。(2)如果没有忘记安逸享乐的心思,怎能不把这当作一举两得的办法呢!14.(1)王夫之对李斯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李斯曾师从荀卿,却说出违背仁义的话,是因为其畏惧死亡、患得患失;李斯主张行督责之术,断绝谏争之路,这是导谀劝淫之术,是为了满足君主的逸豫之情。(2)丁耀亢对李斯也持批判态度。他将李斯比作仓鼠,认为李斯一生追求名利,始而谋饱,终而啮人,导致秦朝社稷空虚,最后落得族灭的下场是罪有应得。【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李斯回答秦二世说:“贤明的君主灭绝仁义的道路,杜绝劝谏争论的言论,独自随心所欲地行事。” 从古至今无论贤能还是不贤能的人,没有人忍心说出这样的话,而他却毫无顾忌地宣扬。唉!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李斯也曾向荀卿学习,也曾和秦始皇谋划统一天下并且天下得以统一。难道是飞廉、恶来都不忍心说的话他却毫无顾忌地说出来,李斯心中本来就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吗?如果不是秦二世愚蠢,就是秦始皇骄横悖逆,能听到这样的话而不谴责他吗?李斯或许认为天下后世不会把自己当作罪魁祸首而无所顾忌吗?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害怕死亡、担心失去的心理逼迫他而使他有所不避讳罢了。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而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众人的怨恨不可任由发展,这也是容易明白的道理。申不害、商鞅的言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断绝呢?志向正义、光明磊落如诸葛亮却效法他们的方法,学识渊博、志向远大如王安石却学习他们的思想,没有别的原因,申不害、商鞅的学说,是一开始辛劳最终长久安逸的方法。没有他们那样的心思却使用他们的方法的,是诸葛亮;运用他们的实质内容却避讳他们的名称的,是王安石;至于那种无法掩盖的本质,李斯把它揭示出来了。李斯说:“施行督责之术,然后断绝劝谏争论的道路。”申不害说:“拥有天下却不随心所欲,就叫做把天下当作脚镣手铐。” 劝谏争论断绝了,脚镣手铐解除了,那么即使每天在刑名法令和文书簿籍中忙碌,却能沉湎于酒色、游乐骄奢,可安然享受而不停止。如果没有忘记安逸享乐的心思,怎能不把这当作一举两得的办法呢!依靠法令,君主安逸而天下困苦;依靠道义,天下安逸而君主辛苦。没有一种权宜之计来随心所欲,即使不是追求治理天下的君主,也不能高高在上、悠然自得地凌驾于万民之上,这是必然的。以诸葛亮的淡泊名利而尽心尽力,以王安石的质朴无华而好学深思,然而他们仍然乐于奉行名法,为什么呢?节省耳目之欲,勤奋于政务,而心思能从安逸中得到满足。贤能的人尚且如此,何况像令狐绹、张居正那样挟持权势的人呢!假使他们读了李斯的言论,知道这是诱导阿谀、劝人荒淫的方法,能不羞愧得脸红流汗吗?(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二:李斯曾经担任管仓库的小吏,看到仓库中的老鼠而感到快乐。我看李斯的一生,也不过是一只老鼠罢了。开始谋求饱腹,最终咬噬他人,秦朝的社稷于是因此而空虚。到了在东门牵着黄狗,仍想着追逐野兔的时候,他那放纵的心还没有死去。假传诏书杀人而导致被灭族,不也是应该的吗!赵高不过是个受过刑的匹夫,他的死也不值得责备。至于蒙恬也有罪,他作为秦朝名将却迎合君主建立功业,杀人太多了。这就是太史公司马迁责备他的原因。有人说:扶苏有什么罪?如果扶苏不死,那么秦二世就不会被弑杀,秦朝能灭亡吗?(节选自丁耀亢《天史》)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斯回答秦二世说:“贤明的君主灭绝仁义的道路,杜绝劝谏争论的言论,独自随心所欲地行事。“李斯之对二世曰” 意思是 “李斯回答秦二世说”,是一个完整的表意,“曰”是断句的标志,故应在B处断开;“灭仁义之涂”“绝谏争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 结构相同,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君主的行为,中间应断开,故应在DG处断开。故答案为:B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表顺承/表转折。句意:也曾和秦始皇谋划统一天下,后来天下得以统一。/即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B.错误。两句中 “苟”含义相同,都译作“如果”。句意:如果不是秦二世愚蠢。/如果不是我拥有的东西。C.正确。原文中的“辍”和三个成语中的“辍”含义相同,都译作“停止”。句意:可安然享受而不停止。/笔耕不辍:指从未中断写作。/孜孜不辍:勤勉从事,努力专一,不肯停息。/弦歌不辍:以琴瑟伴奏而歌诵,指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D.正确。……的原因/用来……的。句意:这就是太史公司马迁责备他的原因。/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故答案为: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司马迁认为”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 “高则刑余匹夫,死亦不足责。若夫恬亦有罪焉,为秦名将而阿主兴功,杀人多矣。此太史公所以罪之也”,是丁耀亢认为赵高死不足责、蒙恬有罪,而不是司马迁的观点,张冠李戴。故答案为: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忍人之心”: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任”:任由发展;“喻”:明白。(2)“苟”:如果;“逸豫”:安逸享乐;“恶”:怎么。故答案为:(1)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而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众人的怨恨不可任由发展,这也是容易明白的道理。(2)如果没有忘记安逸享乐的心思,怎能不把这当作一举两得的办法呢!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1)王夫之对李斯持批判态度。从他的言论中可以看出,首先,李斯曾师从荀卿,本应知晓仁义道德,但他却向秦二世进言 “明主灭仁义之涂,绝谏争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这种违背仁义的言论被王夫之批判。其次,王夫之认为李斯主张 “行督责之术,然后绝谏争之路”,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君主的私欲,让君主在施行严刑峻法的同时还能享受逸乐,这是一种导谀劝淫之术,是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出于畏惧死亡、患得患失的心理而提出的,所以王夫之对其进行批判。(2)丁耀亢对李斯的态度及分析:丁耀亢同样对李斯持批判态度。他将李斯比作仓鼠,说 “李斯尝为仓吏,见仓鼠而乐之。吾观斯死生,亦一鼠而已”,形象地指出李斯一生追求名利,就像仓鼠一样只谋求自身利益。“始而谋饱,终而啮人,秦之社遂以空” 表明他认为李斯的行为导致了秦朝社稷的空虚。最后 “矫诏杀人而致族灭,不亦宜乎” 体现出丁耀亢认为李斯落得族灭的下场是罪有应得,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故答案为:(1)王夫之对李斯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李斯曾师从荀卿,却说出违背仁义的话,是因为其畏惧死亡、患得患失;李斯主张行督责之术,断绝谏争之路,这是导谀劝淫之术,是为了满足君主的逸豫之情。(2)丁耀亢对李斯也持批判态度。他将李斯比作仓鼠,认为李斯一生追求名利,始而谋饱,终而啮人,导致秦朝社稷空虚,最后落得族灭的下场是罪有应得。【答案】15.C16.①诗人被贬时,虽身处逆境,但仍于江风中“睡正美”,过着清新脱俗的生活,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②诗人虽然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但仍“一杯付与罗浮春”,饮酒当下,体现了诗人洒脱、旷达的心境。【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错误。这句诗是通过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被打扰的无奈。诗人在清凉江风的吹拂下酣眠,“楼上啼鸦”却聒噪不已,让诗人从理想回到现实。这从上句“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的神游物外到下句“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的身世多磨、年华不再这一笔锋转折可以看出来。故答案为: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诗人虽然被贬惠州,历经宦海磨难,尝尽人生苦楚,但仍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享受自然之美,感受“葱昽气佳”的风光,感受壮丽的自然风光,享受“睡正美”的自在惬意酣眠,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环境的赞美与享受,体现出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②“我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诗中虽有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和时光易逝的感慨,但诗人仍可以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自嘲,“蓬莱方丈”肯为我来,享受亲近大自然的生活;努力做个手不释卷“痴仙人”,寄情物外,超凡脱俗;将愁绪“付与罗浮春”借酒排遣愁绪;纵情三山“不归去”,向往仙境,永不返回尘世。通过作者具体的行为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洒脱、旷达的心境。故答案为:①诗人被贬时,虽身处逆境,但仍于江风中“睡正美”,过着清新脱俗的生活,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②诗人虽然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但仍“一杯付与罗浮春”,饮酒当下,体现了诗人洒脱、旷达的心境。17.【答案】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敏、焉、宴、恣、谑。故答案为:(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2)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3)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答案】18.①处“载土,载水,载风,载云”是动词性短语,作谓语,分别表示石头的不同作用,所以用逗号。②处“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是名词性短语,作定语,表示对石头的不同感受,所以用顿号。19.①本句是一个反问句,故意设置问句是为了引起读者思考,增强情感力度。②强调了宝塔山因这些力量强劲的石头才得以屹立不倒,表达了对宝塔山石头的赞美之情。【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句子艺术手法辨析【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①处:“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这几个短语都是由动词“载”加上名词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在句子中,它们充当谓语,用来描述石头所具有的不同作用,每个短语都相对独立,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使用逗号来分隔。②处:“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这几个短语都是以“感”为中心词的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它们是用来修饰后面的“极强的线条”,作定语,表明这些线条所具有的不同感受方面的特征。这几个名词性短语作为定语共同修饰一个中心语时,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共同对中心语起限定作用的,不需要像谓语那样有较大的停顿,所以使用顿号来分隔。故答案为:①处“载土,载水,载风,载云”是动词性短语,作谓语,分别表示石头的不同作用,所以用逗号。②处“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是名词性短语,作定语,表示对石头的不同感受,所以用顿号。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反问句是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其目的是通过这种看似疑问的表达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促使读者在脑海中对所提出的内容进行琢磨和反思,从而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比直接陈述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前面已经详细描述了陕北石头的强劲力量,如它们有着粗犷霸气的美、刀劈斧砍的棱角、原油流贯般的线条等,这些特征都显示出石头具有非凡的支撑力。所以此处用“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这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宝塔山石头能够支撑起如此雄伟的宝塔山的一种惊叹与赞美之情。故答案为: ①本句是一个反问句,故意设置问句是为了引起读者思考,增强情感力度。②强调了宝塔山因这些力量强劲的石头才得以屹立不倒,表达了对宝塔山石头的赞美之情。【答案】20.①形成听觉感知的方式有两种②让声音变得更柔和③要尽量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21.骨传导耳机就是基于骨传导原理设计制造的,它把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振动,再通过振动颅骨使我们感知到声音。22.D【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正确用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此处是对上文“正常人”听觉感知方式的补充说明,提示读者存在两种不同的听觉感知途径。结合下文对两种方式的具体描述,此处应填入概括性的句子,指出存在两种听觉感知方式。故可填“形成听觉感知的方式有两种”。②处,前文提到骨传导耳机能够过滤掉一些刺耳的电子音,说明这种耳机对声音有一定的处理作用。结合骨传导耳机的特点,此处应填入描述这种处理效果的句子,故可填“让声音变得更柔和”。③处,前文提到使用骨传导耳机也要注意音量控制,暗示使用耳机时还应注意其他方面的问题。结合后文提到的休息建议,此处应填入关于使用时间的提醒,故可填“要尽量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故答案为: ①形成听觉感知的方式有两种②让声音变得更柔和③要尽量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①搭配不当。“把声音转化为不同振动的频率”中,“振动的频率”与“转化”搭配不当,应改为“不同频率的振动”。②成分残缺。根据语境可知,“再通过振动颅骨,我们就能感知到声音”的主语应为“骨传导耳机(它)”,而不是“我们”,因此应该在“我们”前加上“使”,从而使句子表达更严密和完整。故答案为: 骨传导耳机就是基于骨传导原理设计制造的,它把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振动,再通过振动颅骨使我们感知到声音。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正确用法的能力。文中的“一般”是指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的意思。A.这是指“像……一样”,比喻的意思。B.这是指“一种”,不是指通常情况下的意思。C.这是指“同样、一样”,不是指通常情况下的意思。D.这是指“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符合文中“一般”的用法。故答案为:D。23.【答案】例文:经验繁花似锦,愿君理性采撷历览古今,细斟中外,人类在漫长的实践中上下求索,为后代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它们如似锦繁花,浩如烟海,我们应理性采撷。时移世易,沧海桑田。后人面临的情境与前人的实践或相同,或类似,或千差万别。因而前人经验便与后人的具体实践产生了多姿的火花。这火花或平静唯美,或昙花一现,或化为焦土,因而我们需结合具体实践理性使用前人的经验。当我们面临的实践与前人实践相吻合时,请大胆采用,这样会使我们少走弯路。“二十四节气歌”“数九歌”,虽是古代农耕智慧的经验,但也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稼穑耕耘。而今年夏天爆火的淄博,其待人真诚热情和宣传的经验,也让冰雪世界哈尔滨迎来了“泼天的富贵”。试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年年都会营造,为何今年会与众不同?淄博的经验便是指南针,它让“哈尔滨”重获新生。各地文旅局纷纷效仿,都希望自己也能走上康庄大道。这就是前人的经验的力量。当我们面临的实践与前人实践相类似时,也请勇敢借鉴前人经验,它会帮我们攻坚克难,坚定信念。试想,黄河治理的理念仍然传承大禹的疏导原则,风沙的治理依然离不开塞罕坝造林的技术,“一带一路”的建设依然走在汉唐历史的烟尘中。前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智慧与博大的胸襟,让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然而,当我们面临全新的实践时,请不要照搬前人经验,否则会影响我们的判断,限制我们的思路。曾记否,我党的第五次反围剿,用鲜血验证了“十月革命”城市包围农村在中国“水土不服”。曾记否,东方甄选的“去董宇辉化”用股价暴跌证明了传统人力资源理论已经“过期”,新时代网络经济之下,头部打工人的“饭圈”效应不可忽视。变才是永远的不变,实践更是千变万化,对于前人经验,我们更要慎用。我们还需擦亮眼睛,判断经验本身的对错优劣,例如“天圆地方”“地球中心论”等都是错误的经验,我们需要引以为戒;而一些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看似“无用”的经验,我们需大力传承,它们是我国文明的见证,是我们始终要维护的经验。人类文明智慧的经验,繁花似锦。我们要珍惜留存文明之花,理性采撷。愿我们能成为善用经验的智者。【知识点】材料作文【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干分析】材料分析了前人的经验的利与弊。第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要按照前人的经验行事,这样有利于成功,这是典型的经验主义;第二种观点,时代发生变化,用以前的经验不仅难以解决当下的问题,还会束缚我们的想法,不利于创新。在人生的旅途中,前人的经验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是由前人过去的实践积累而成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首先,前人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通过过去的实践,我们获得了关于生活、工作、学习的种种知识和技能。这些经验可以指引我们避免重复犯错,更加高效地达成目标。比如远古时代的打猎经验;月嫂照顾婴儿的经验。其次,前人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攻克难关。在面对困难时,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寻找突破口。它提供了一种从过去相似情况中汲取智慧的方法,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从容不迫。通过借鉴过去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前人的经验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它难以解决当下的问题,也会禁锢我们的思想,成为我们认知的限制,使我们难以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由于过去的经验,我们可能会排斥其他可能更有效的方法。这种固执己见可能导致我们错失更好的机会或更佳的解决方案。此外,经验有时也会限制我们的思路。当我们面临新的问题时,过去的经验可能会使我们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思考模式,从而无法看到新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经验不仅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会成为创新的障碍。而且,当我们过度迷恋前人的经验,就会陷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比如兵书是古人对战争规律的总结,是前代军事家的经验之谈;但是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马谡只能死守教条,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因此,要辩证看待前人的经验。首先,前人的经验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感性认识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并没有对事物本质进行深入研究,所以也会常常缺乏科学依据。其次,实际情况的复杂多变,老经验不一定适应新情况,前人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既要认识到前人经验的价值,不可狂妄自大;也不能唯经验论,盲目相信前人的经验,而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才能真正让经验为我们所用。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逃离经验主义。接着,结合材料,分析前人的经验固然能够提供指导,但是一味依赖经验,陷入经验主义之中,这就会阻碍我们的认识和发展。然后,借助分论点,指出为什么前人的经验会束缚我们的思想,影响我们的认知,阻碍我们走向成功。比如经验具有时代与时间的局限性;经验具体主观性和个体色彩,适合他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只听取前人的经验会限制了自身多元发展的可能性等等。最后,总结观点,逃离经验主义,打造量身定做,为自己解放更多认识和发展的可能性。【立意提取】1.借鉴前人的经验,勇于自我求变。2.保持开放的心态,理性看待前人的经验。3.既要传承,也要创新。4.汲取前人的智慧,助力自我成长。【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1 / 1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人类社会早期,文化记忆主要通过仪式传承,这种集体性的庆典活动构成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独特体验。在文字诞生后,文化记忆的主要载体从仪式逐步转为文字和文本。而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媒介成为文化记忆的关键工具,网络空间为文化主体提供了新的社会记忆渠道,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还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分享各自关于传统节日的记忆。这不仅促进了文化记忆的传播,也为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其中,共同创造和记录属于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也丰富了过节的形式,一些网络活动甚至改变或创造了新的节俗活动,节日里各种形式的网络祝福不仅予人方便,也创新了形式。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尽情展演传统节日,借助于虚拟活动体验、社交媒体、各类文化课程、数字文创产品等形式,充分彰显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作为资源活化,成为时尚的文化符号,并融入年轻人喜好的生活方式中,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育他们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感,促使他们参与和体验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推进节日文化传承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承方式的多样化。传统节日原本承载着家庭团聚、人伦教化的重要功能,然而,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带来一定困难,个体的生活、行动、思想、性格、趣味等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聚合与认同,这就提醒我们,应把节日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来建设和传播。通过各种公共空间中的仪式化展演唤醒民众内心的文化记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挖掘并光大其中蕴含的符合当代人价值观的文化元素,使文化所具有的经济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其中,空间化和场景化是唤起文化记忆的重要手段。空间是记忆之场,能够塑造文化记忆,避免遗忘,并重新唤醒人们对过往的记忆。在城市公共场所,如文化中心、购物商场等举办的节日主题的庆祝活动,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参与和感受节日的机会,使人们在更加广泛的社交环境中共同分享欢乐。传统的庙会、社火都是在一定公共空间举行的“集体狂欢”性节日。这些活动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空间,更是通过民众的“身体在场”标记文化记忆符号、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契机。因此,需要着力打造具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记忆的公共空间,其中包括举办社区庆祝活动、商场主题活动、数字化互动活动等,通过公共空间的节日氛围营造,以满足人们新的社交和文化需求,让人们对抽象的节日文化有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传统节日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作为民众可实践的文化手段和文化方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节日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时代的特点及社会发展的趋势,着力搭建传统文化记忆与现代受众的有机联系,有效融合新技术、新媒介、青年文化、流行时尚等,最大限度实现“热回忆”式的“古今对话”,并适应不断增长的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需求,淬炼其中更加贴合现代审美理念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精神内核,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内容、形式到精神品格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更具时代色彩和中国风的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增强现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摘编自徐赣丽《重构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材料二: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有了主体性就会有创新发展节日文化的信心和动力,节日活动的品质与效果也能得以提升,参与者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节日活动可以促进社区内部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节日的复兴也能为逐渐空心化的乡村带来人气和活力,通过与发展旅游相结合,有效促进乡村振兴。与此同时,城市的传统节日振兴活动也可以为新移民带来融入当地社会的契机,让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找到精神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建立文化自信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文化自信时特别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守正创新,是当代社会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所必须秉持的行动原则。只有守住正,才能坚定对于节日传统的自信心,面对外来冲击不迷茫不动摇;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让旧的节日传统在今天重放光彩。事实上,节日习俗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和清明节就曾不断相互融合,最后整合为清明节一个节日。古代立春曾经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但在今天,立春的很多相关习俗被合并到了春节的系列活动中,只有少数地区才保留了立春祭、打春说春等习俗。从节日的变迁发展中,可以看出,传承节日文化遗产要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要顺应时代前进步伐和民众的精神与心理需求,不断地对节日的制度体系、主题和活动形式进行改良。勇于创新,实际上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摘编自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只能通过仪式来传承文化记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图片等众多传承文化记忆的工具不断涌现。B.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来尽情展演传统节日,有利于激发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进而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C.材料一中借助网络空间来传达节日祝福,丰富了过节形式,这是材料二中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守正创新的一种具体表现。D.提升节日活动的品质和效果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提升参与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是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工具,各种网络公共空间的仪式化展演比现场仪式化展演更能唤醒民众的文化记忆。B.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及个体对新的聚合与认同的需求等是我们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时要考虑的因素。C.材料一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民众的广泛参与以及活动中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在创新发展中传承节日文化遗产就能顺应时代前进步伐和民众的精神与心理需求,发挥节日文化的价值属性。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芒果TV综艺中,湖南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湘绣大师——成新湘现场展示非遗技艺,不少年轻人慕名观看。B.中国的“年”,俗称“年三十”“年三十夜”。民间广泛流传着“年”是一个在除夕之时出来伤害人畜的怪兽的传说。C.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台与海外电视机构合作,在一些国际主流互联网平台播放视频,实现了中华文化符号的广泛传播。D.2024年元宵节期间,秦淮河灯会打造了白鹭洲公园主展区,以《上元灯彩图》为创作主题,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4.材料二是如何论证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守正创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下面链接材料中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如何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链接材料】近年来,河南卫视播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引发热议。它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起多个表现节俗文化的表演空间,营构“观众—节目—文化”的动态感知场域。其在创新呈现历史文化资源之外,也充分考量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当代价值的视听表达。如不少节目通过加入“二次元”动漫等形式,强化了节庆文化与青年群体的联系,适时引入的当代议题,也不断丰富着节庆文化的价值维度。【答案】1.A2.B3.D4.①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明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必要性。②运用事实论证,以历史上清明节和立春两个节日的变迁为例,论证了节日习俗的与时俱进,为论证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守正创新提供了事实依据,使得论证具体有力。5.①利用现代网络媒介,丰富传统节日的传播方式与途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网剧+网综”的新颖形式,通过多个表演空间的串联,使传统节日的呈现更加生动有趣。②创新传统节日内容,将新的元素融入传统节日的传播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不少节目加入“二次元”动漫、适时引入当代议题,切合当代审美,丰富了节日文化的价值。【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只能通过仪式来传承文化记忆”错,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在人类社会早期,文化记忆主要通过仪式传承”,是主要方式,并不是唯一方式。故答案为:A。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选项说法于文无据。文中提到“现代网络媒介成为文化记忆的关键工具,网络空间为文化主体提供了新的社会记忆渠道”,肯定了网络公共空间的仪式化是重要形式,后文“通过各种公共空间中的仪式化展演唤醒民众内心的文化记忆”,也肯定了现场仪式化展演的重要性,文中并未比较二者哪个更能唤醒民众的文化记忆。C.“材料一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本身并不重要”错,曲解文意。原文说“传统节日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并不是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本身不重要。D.“在创新发展中传承节日文化遗产就能顺应时代前进步伐和民众的精神与心理需求”错,强加因果。原文是说“传承节日文化遗产要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要顺应时代前进步伐和民众的精神与心理需求,二者都是做法,之间无因果联系。故答案为: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是说“重构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A.没有体现传统节日。B.只是提及“年”这个节日的来源。C.没有体现传统节日。D.打造了具有传统节日记忆的公共空间,属于文中空间化、场景化唤起文化记忆的重要手段,适合作为论据。故答案为: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论证方法角度入手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考生应结合文本找准论证方法,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材料二第二段“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文化自信时特别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属于引用论证。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去分析,引用此段内容是为了说明什么,结合后文“守正创新,是当代社会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所必须秉持的行动原则”可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明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必要性。第二段文末“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和清明节就曾不断相互融合,最后整合为清明节一个节日。古代立春曾经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以历史上清明节和立春两个节日的变迁为例,属于事实论证,事实论证的好处主要是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事实论证的观点往往在事例前后位置,进而筛选出事例论证的观点是“事实上,节日习俗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将以上信息整合成答案即可。故答案为: ①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明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必要性。②运用事实论证,以历史上清明节和立春两个节日的变迁为例,论证了节日习俗的与时俱进,为论证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守正创新提供了事实依据,使得论证具体有力。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所给材料内容,去文本提炼对应的信息,二者结合去分析所给材料如何体现文本中的观点。所给材料中“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起多个表现节俗文化的表演空间,营构‘观众—节目—文化’的动态感知场域”的做法,符合材料一中现代网络媒介成为传播文化记忆和丰富传统节日的新渠道的表述,“现代网络媒介成为文化记忆的关键工具,网络空间为文化主体提供了新的社会记忆渠道”“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也丰富了过节的形式,一些网络活动甚至改变或创造了新的节俗活动,节日里各种形式的网络祝福不仅予人方便,也创新了形式”,据此可整理出,材料中“网剧+网综”的新颖形式,通过多个表演空间的串联,利用了现代网络媒介,成为丰富传统节日的传播方式与途径;所给材料中“创新呈现历史文化资源”“加入‘二次元’动漫等形式”“适时引入的当代议题”等做法,符合材料一中“一些网络活动甚至改变或创造了新的节俗活动,节日里各种形式的网络祝福不仅予人方便,也创新了形式”“并融入年轻人喜好的生活方式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挖掘并光大其中蕴含的符合当代人价值观的文化元素”的观点,据此可整理出,节目加入“二次元”动漫、适时引入当代议题,体现了创新传统节日内容,将新的元素融入传统节日的传播中,丰富了节日文化的价值。故答案为:①利用现代网络媒介,丰富传统节日的传播方式与途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网剧+网综”的新颖形式,通过多个表演空间的串联,使传统节日的呈现更加生动有趣。②创新传统节日内容,将新的元素融入传统节日的传播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不少节目加入“二次元”动漫、适时引入当代议题,切合当代审美,丰富了节日文化的价值。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碾煤机[美]高尔德在天空和大地之间,那班矿工们常常看见碾煤机那狰恶而又参差不齐的身体。这是一座巍峨的建筑,被煤灰抹黑了,难看得像一只大蛤蟆。这东西霸据了整个山谷。在那个山谷中,也有青翠的树木。在夏令的时间有花草点缀着。春天呢,也带有柔和的一瞥。这正和别部分的世界相仿佛。夜间有星星和月亮,白天则有太阳。美并不是没有的。它悄然地偷生在一个魅影之中。一座深广而幽暗的煤矿就坐落在那个山谷里面。在大自然的清丽的景色上,它却拖拉着一条黑黑的潮泞的痕径。一个由污糟而黯淡的住家所集成的村落,像垃圾一样地东一堆西一堆簇聚在山谷的草地上面。高山一样的矿渣四处堆积在矿坑的洞口,那黑色的一堆堆里,还吐着一缕缕猛恶的火焰。各种族的人都有住在这个村子里的。他们在早上一齐挤过泥泞的长街,走向矿坑那边去。①他们的面容好像狰狞的假面那样黑,他们的身体沐着大汗,疲劳得弯腰屈背。一到星期六晚上,在这个劳役的黑暗的现实中,倒也有一点儿寻乐的小光芒的。那时,矿工们都已经领到了他们的工钱,于是就拿出一点钱去买醉。他们竟也悄悄地想起他们是有娱乐的天性的。就在像这样的一个晚上,我恰恰在密杜夫斯的杂货店里。这地方灯光异常地黯淡,密杜夫斯是一个魁梧、精明、强干的商人,他站在账台后面筹算着什么。这时已有几个古怪的顾客在那里懒散地坐立着。大约有几个钟头没有动静,后来才有几个矿工踟蹰着进来。人数差不多有八个,还有三五个在碾煤机里做工的童工也很惊叹地追随在后面。那些工人穿着大套裤,戴着黑色便帽。②帽上装着小小的探矿灯,那些灯看起来好像一群丑恶的魔鬼的头角。这些人各色各样,大部分是短小而身材宽阔的人。在他们哗然哄笑的时候,他们都有一些醉了。“为我们斟酒来,密杜夫斯!”生着一副嬉皮的黑脸和两只小眼睛的那个魁梧而精壮的人咆哮着说,“这小家伙今天请客呢!”他把一个不满十岁的童工拉了过来,这个孩子穿着一副不合身的褴褛的大套裤,戴着那直罩住他两耳的矿工帽。这个孩子生着高耸的颧骨,煤炭已经把他挺直的鼻子和沙色的头发都抹得发暗了。“这小匈牙利人要来请客了,”那个魁梧的矿工又咆哮着说,“这是他在碾煤机里做工的第一个星期,他是来庆祝庆祝的。你说是不是,小家伙?”“哎!”孩子这样说着,同时他很不高兴地笑着,而且向他们全体用一只圆而迷离的眼睛睁视着,“我已经是成人了呢!”那时他们便发出了一样的笑声,其中有一个人甚至很嘉许地拍拍那孩子的肩膀。密杜夫斯把威士忌酒一一斟满了杯子,他们便一齐牛饮而尽,一面喝,一面大声地发出啜唇的声音和拉长的“啊——啊——啊!”“给这小家伙也来一杯!”一个高大而粗鲁的爱尔兰人,拍着账台喊着说,“他现在是我们中的人了,真出风头啊!”“是呀!是呀!”其余的人一齐叫起来了,酒保便又为他斟上了一杯烈性的红酒,那个孩子也很机械地把它喝下去了。“哎!”那些人赞美地喊着说,“对了,对了!”他们看着那个孩子从囊中摸出他的“工资包”来,抽出了一张银票,放在账台上付账。③“不要叫饶啊!”那个爱尔兰人又拍着孩子的背脊说,“现在我们再来一杯罢!我来请客!”这孩子又重新和他们喝了酒,他面上露着得意之色。但不到一会儿,那宽阔的店堂和它灯光的影子,以及它深黑的墙角和装满瓶罐的橱架,都在他眼前变得朦胧而且昏花起来。他恍惚间觉得他好像在那幽香的旷野里奔走,投伏在一处凉爽爽的草茵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样。这时有个孩子战战兢兢地偷跑到这里,④怔惊地窥看着这种情状。最后,他才跑上前去,怯怯地牵动那个童工的衣袖。“祥雪,”他说,“妈妈在到处找你,她说不立刻回家去,她要给你一顿痛打啊。她正在等你拿工资回家去呢!”这个孩子发着憨笑,把他弟弟推开去。“由她打好了!”他很倨傲地说着,虽然烈酒的麻醉已经弄得他晕眩不安了。“我现在已经是成人了。你对妈妈说去吧,我已经是成人了!”那个年幼些的孩子很吃惊地退了下来,立在门口向他的哥哥呆看着,不知如何是好。“祥雪,好呀!”那些人乐极地喊着说,一面把膀子放在他的肩膀上,“不要叫饶啊!”这个孩子懒洋洋地强笑着,在屋外,夜色沉沉中,碾煤机的魅影分明地显现着。在它那黝黑的洞府里,大批的儿童,在凶狠的沉默中,一天十个小时做着苦工:赤手从煤矿里掏出矿渣来。碾煤机把长夜从人们的眼前都掩去了。它的煤灰抹黑了一切房屋,甚至童心也给碾煤机的黝黑的煤灰玷污而又摧残完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对山谷美景的描写更鲜明地反衬出坐落在山谷中的那座煤矿的幽暗和污糟。B.“狰恶”“难看得像一只大蛤蟆”“魅影”等描述体现了作者对碾煤机的痛恨与厌恶。C.周六晚上去杂货店买醉便是矿工们生活中难得的寻乐,可见劳役的繁重和压抑。D.祥雪回应魁梧矿工的话的同时“很不高兴地笑着”,说明他其实并不愿意来杂货店喝酒。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从矿工们的外貌和形体姿态上表现出其工作环境之差和劳动强度之大。B.句子②将探矿灯比作丑恶魔鬼的头角,暗含了作者对魔鬼一样的矿工们的不喜。C.句子③运用语言描写,寥寥几句就把那个爱尔兰人专横、跋扈的性格表现出来。D.句子④既表现了祥雪的弟弟的惊讶和无措,也表现了他对陌生的矿工生活的好奇。8.小说哪些地方体现出了碾煤机对童心的玷污和摧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老舍说:“小说是感情的记录,我们应该看出事实中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D7.A8.①祥雪不满十岁便进了碾煤机里做着苦工。②祥雪做工的第一个星期,就用工钱请矿工们喝酒。③祥雪和成年矿工们一同喝酒买醉,面露得意之色。④弟弟催促他回家,不然就会挨妈妈打,祥雪毫不在意,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可以不再听妈妈的话。9.①小说饱含感情地写了一个不满十岁的童工祥雪在劳役下丧失童心,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可以像成年矿工一样喝酒取乐的故事,这是对那个时代矿工,尤其是童工的苦难生活的有感情的记录。②作者在小说结尾直言“甚至童心也给碾煤机的黝黑的煤灰玷污而又摧残完了”,直指美国童工制度的残酷,对儿童身心的摧残,让人们从这事实中看到社会的不公。【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外国小说【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文本写作特点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说明他其实并不愿意来杂货店喝酒”错误,根据原文,祥雪一直说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主动结账,和矿工们喝烈性红酒,可见他并没有不愿意,而是为了显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甘愿这么做的。不高兴是因为别人喊他“小家伙”。故答案为:D。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B.“暗含了作者对魔鬼一样的矿工们的不喜”错误,作者对矿工们是同情的态度。C.“专横、跋扈”分析错误,“不要叫饶啊!”的语言,和“拍着孩子的背脊”的动作体现的应该是性格粗犷。D.“表现了他对陌生的矿工生活的好奇”错误,没有好奇。“怔惊”是惊讶和无措。故答案为:A。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①“他把一个不满十岁的童工拉了过来”,这个孩子就是祥雪,祥雪不满十岁便进了碾煤机里做着苦工。②“‘这小匈牙利人要来请客了,’那个魁梧的矿工又咆哮着说,‘这是他在碾煤机里做工的第一个星期,他是来庆祝庆祝的。你说是不是,小家伙?’”祥雪做工的第一个星期,就用工钱请矿工们喝酒。③“酒保便又为他斟上了一杯烈性的红酒,那个孩子也很机械地把它喝下去了”“这孩子又重新和他们喝了酒,他面上露着得意之色”,祥雪和成年矿工们一同喝酒买醉,面露得意之色。④“‘祥雪,’他说,‘妈妈在到处找你,她说不立刻回家去,她要给你一顿痛打啊。她正在等你拿工资回家去呢!’这个孩子发着憨笑,把他弟弟推开去。‘由她打好了!’他很倨傲地说着,虽然烈酒的麻醉已经弄得他晕眩不安了。‘我现在已经是成人了。你对妈妈说去吧,我已经是成人了!’”,弟弟催促他回家,不然就会挨妈妈打,祥雪毫不在意,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可以不再听妈妈的话。故答案为: ①祥雪不满十岁便进了碾煤机里做着苦工。②祥雪做工的第一个星期,就用工钱请矿工们喝酒。③祥雪和成年矿工们一同喝酒买醉,面露得意之色。④弟弟催促他回家,不然就会挨妈妈打,祥雪毫不在意,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可以不再听妈妈的话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文本写作特点的能力。老舍的话中有两个关键短语,一个是“感情的记录”,一个是“事实中的意义”,后者指的是写作意图和主旨。先看“感情的记录”。小说描写一个童工祥雪和成年矿工一起喝酒的事,他其实是一个还不满十岁的孩子,但他却干着辛苦的活儿,“这个孩子穿着一副不合身的褴褛的大套裤,戴着那直罩住他两耳的矿工帽。这个孩子生着高耸的颧骨,煤炭已经把他挺直的鼻子和沙色的头发都抹得发暗了”,并在周末短暂的娱乐时请成年矿工喝酒,“这小匈牙利人要来请客了……这是他在碾煤机里做工的第一个星期,他是来庆祝庆祝的”,还和他们一起喝酒“酒保便又为他斟上了一杯烈性的红酒,那个孩子也很机械地把它喝下去了”“这孩子又重新和他们喝了酒,他面上露着得意之色”;并且一直在强调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我已经是成人了呢!”“‘由她打好了!’他很倨傲地说着,虽然烈酒的麻醉已经弄得他晕眩不安了。‘我现在已经是成人了。你对妈妈说去吧,我已经是成人了!’”,在看似平淡的叙述和描写中饱含着作者对祥雪的同情。总之,小说饱含感情地写了一个不满十岁的童工祥雪在劳役下丧失童心,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可以像成年矿工一样喝酒取乐的故事,这是对那个时代矿工,尤其是童工的苦难生活的有感情的记录。再看“事实中的意义”。小说结尾直接揭露了美国童工制度的残酷,“在它那黝黑的洞府里,大批的儿童,在凶狠的沉默中,一天十个小时做着苦工:赤手从煤矿里掏出矿渣来。碾煤机把长夜从人们的眼前都掩去了”,作者在小说结尾直言“甚至童心也给碾煤机的黝黑的煤灰玷污而又摧残完了”,直指美国童工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摧残,让人们从这事实中看到社会的不公。故答案为:①小说饱含感情地写了一个不满十岁的童工祥雪在劳役下丧失童心,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可以像成年矿工一样喝酒取乐的故事,这是对那个时代矿工,尤其是童工的苦难生活的有感情的记录。②作者在小说结尾直言“甚至童心也给碾煤机的黝黑的煤灰玷污而又摧残完了”,直指美国童工制度的残酷,对儿童身心的摧残,让人们从这事实中看到社会的不公。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斯之对二世曰明主灭仁义之涂绝谏争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尽古今概贤不肖,无有忍言此者,而昌言之不忌。呜呼!亦何至此哉!斯亦尝学于荀卿氏矣,亦尝与始皇谋天下而天下并矣。岂其飞廉、恶来之所不忍言者而言之不忌,斯之心其固以为然乎?苟非二世之愚,即始皇之骄悖,能受此言而不谴乎?斯抑谓天下后世之不以己为戎首而无所恤乎?无他,畏死患失之心迫而有所不避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众怒之不可犯,众怨之不可任,亦易喻矣。申、商①之言,何为至今而不绝邪?志正义明如诸葛孔明而效其法,学博志广如王介甫②而师其意,无他,申、商者,乍劳长逸之术也。无其心而用其术者,孔明也;用其实而讳其名者,介甫也;乃若其不容掩之藏,则李斯发之矣。李斯曰:“行督责之术,然后绝谏争之路。”申不害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谏争绝,桎梏脱,则虽日劳于刑名文籍之中,而耽酒嗜色、佚游骄乐,可晏享而不辍。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任法,则人主安而天下困;任道,则天下逸而人主劳。无一切之术以自恣睢,虽非求治之主,不能高居瀁洸于万民之上,固矣。以孔明之淡泊而尽瘁也,以介甫之土木其形而好学深思也,然且乐奉名法者,何也?俭以耳目,勤以耳目,而心思从其康逸也。贤者且然,况令狐绹、张居正之挟权势者哉!使读李斯之言,知其为导谀劝淫之术也,能勿靦然而汗下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二:李斯尝为仓吏,见仓鼠而乐之。吾观斯死生,亦一鼠而已。始而谋饱,终而啮人,秦之社遂以空。及东门黄犬,仍思顾兔,驰心犹未死也。矫诏杀人而致族灭,不亦宜乎!高则刑余匹夫,死亦不足责。若夫恬亦有罪焉,为秦名将而阿主兴功,杀人多矣。此太史公所以罪之也。或曰:扶苏何罪?夫扶苏不死,则二世不被弑,秦能亡乎?(节选自丁耀亢《天史》)【注】①申、商:指申不害和商鞅。②王介甫:指王安石。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李斯之对A二世曰B明主灭仁C义之涂D绝谏争E之辩F荦然G行H恣睢之心。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尝与始皇谋天下而天下并矣”与“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而”用法不同。B.“苟非二世之愚”与“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两句中的“苟”含义不同。C.辍,停止,与成语“笔耕不辍”“孜孜不辍”“弦歌不辍”中的“辍”含义相同。D.“此太史公所以罪之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认为,李斯毫无顾忌地说出别人的不忍之言,是他畏惧死亡和担心失去的心理迫使他这么做。B.王夫之认为,诸葛亮和王安石都效法申不害、商鞅的言论,是因为申、商的学说能够让人最终长久安逸。C.如果依靠法令治理国家,那么君主安逸而百姓困苦;如果依靠道义治理国家,那么百姓安定而君主辛苦。D.司马迁认为赵高是受过刑罚的平民,其死不值得责备,而蒙恬有罪,他作为秦将,阿主兴功,杀人众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众怒之不可犯,众怨之不可任,亦易喻矣。(2)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14.王夫之和丁耀亢对李斯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0.BDF11.B12.D13.(1)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而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众人的怨恨不可任由发展,这也是容易明白的道理。(2)如果没有忘记安逸享乐的心思,怎能不把这当作一举两得的办法呢!14.(1)王夫之对李斯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李斯曾师从荀卿,却说出违背仁义的话,是因为其畏惧死亡、患得患失;李斯主张行督责之术,断绝谏争之路,这是导谀劝淫之术,是为了满足君主的逸豫之情。(2)丁耀亢对李斯也持批判态度。他将李斯比作仓鼠,认为李斯一生追求名利,始而谋饱,终而啮人,导致秦朝社稷空虚,最后落得族灭的下场是罪有应得。【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李斯回答秦二世说:“贤明的君主灭绝仁义的道路,杜绝劝谏争论的言论,独自随心所欲地行事。” 从古至今无论贤能还是不贤能的人,没有人忍心说出这样的话,而他却毫无顾忌地宣扬。唉!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李斯也曾向荀卿学习,也曾和秦始皇谋划统一天下并且天下得以统一。难道是飞廉、恶来都不忍心说的话他却毫无顾忌地说出来,李斯心中本来就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吗?如果不是秦二世愚蠢,就是秦始皇骄横悖逆,能听到这样的话而不谴责他吗?李斯或许认为天下后世不会把自己当作罪魁祸首而无所顾忌吗?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害怕死亡、担心失去的心理逼迫他而使他有所不避讳罢了。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而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众人的怨恨不可任由发展,这也是容易明白的道理。申不害、商鞅的言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断绝呢?志向正义、光明磊落如诸葛亮却效法他们的方法,学识渊博、志向远大如王安石却学习他们的思想,没有别的原因,申不害、商鞅的学说,是一开始辛劳最终长久安逸的方法。没有他们那样的心思却使用他们的方法的,是诸葛亮;运用他们的实质内容却避讳他们的名称的,是王安石;至于那种无法掩盖的本质,李斯把它揭示出来了。李斯说:“施行督责之术,然后断绝劝谏争论的道路。”申不害说:“拥有天下却不随心所欲,就叫做把天下当作脚镣手铐。” 劝谏争论断绝了,脚镣手铐解除了,那么即使每天在刑名法令和文书簿籍中忙碌,却能沉湎于酒色、游乐骄奢,可安然享受而不停止。如果没有忘记安逸享乐的心思,怎能不把这当作一举两得的办法呢!依靠法令,君主安逸而天下困苦;依靠道义,天下安逸而君主辛苦。没有一种权宜之计来随心所欲,即使不是追求治理天下的君主,也不能高高在上、悠然自得地凌驾于万民之上,这是必然的。以诸葛亮的淡泊名利而尽心尽力,以王安石的质朴无华而好学深思,然而他们仍然乐于奉行名法,为什么呢?节省耳目之欲,勤奋于政务,而心思能从安逸中得到满足。贤能的人尚且如此,何况像令狐绹、张居正那样挟持权势的人呢!假使他们读了李斯的言论,知道这是诱导阿谀、劝人荒淫的方法,能不羞愧得脸红流汗吗?(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二:李斯曾经担任管仓库的小吏,看到仓库中的老鼠而感到快乐。我看李斯的一生,也不过是一只老鼠罢了。开始谋求饱腹,最终咬噬他人,秦朝的社稷于是因此而空虚。到了在东门牵着黄狗,仍想着追逐野兔的时候,他那放纵的心还没有死去。假传诏书杀人而导致被灭族,不也是应该的吗!赵高不过是个受过刑的匹夫,他的死也不值得责备。至于蒙恬也有罪,他作为秦朝名将却迎合君主建立功业,杀人太多了。这就是太史公司马迁责备他的原因。有人说:扶苏有什么罪?如果扶苏不死,那么秦二世就不会被弑杀,秦朝能灭亡吗?(节选自丁耀亢《天史》)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斯回答秦二世说:“贤明的君主灭绝仁义的道路,杜绝劝谏争论的言论,独自随心所欲地行事。“李斯之对二世曰” 意思是 “李斯回答秦二世说”,是一个完整的表意,“曰”是断句的标志,故应在B处断开;“灭仁义之涂”“绝谏争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 结构相同,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君主的行为,中间应断开,故应在DG处断开。故答案为:B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表顺承/表转折。句意:也曾和秦始皇谋划统一天下,后来天下得以统一。/即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B.错误。两句中 “苟”含义相同,都译作“如果”。句意:如果不是秦二世愚蠢。/如果不是我拥有的东西。C.正确。原文中的“辍”和三个成语中的“辍”含义相同,都译作“停止”。句意:可安然享受而不停止。/笔耕不辍:指从未中断写作。/孜孜不辍:勤勉从事,努力专一,不肯停息。/弦歌不辍:以琴瑟伴奏而歌诵,指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D.正确。……的原因/用来……的。句意:这就是太史公司马迁责备他的原因。/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故答案为: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司马迁认为”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 “高则刑余匹夫,死亦不足责。若夫恬亦有罪焉,为秦名将而阿主兴功,杀人多矣。此太史公所以罪之也”,是丁耀亢认为赵高死不足责、蒙恬有罪,而不是司马迁的观点,张冠李戴。故答案为: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忍人之心”: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任”:任由发展;“喻”:明白。(2)“苟”:如果;“逸豫”:安逸享乐;“恶”:怎么。故答案为:(1)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而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众人的怨恨不可任由发展,这也是容易明白的道理。(2)如果没有忘记安逸享乐的心思,怎能不把这当作一举两得的办法呢!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1)王夫之对李斯持批判态度。从他的言论中可以看出,首先,李斯曾师从荀卿,本应知晓仁义道德,但他却向秦二世进言 “明主灭仁义之涂,绝谏争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这种违背仁义的言论被王夫之批判。其次,王夫之认为李斯主张 “行督责之术,然后绝谏争之路”,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君主的私欲,让君主在施行严刑峻法的同时还能享受逸乐,这是一种导谀劝淫之术,是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出于畏惧死亡、患得患失的心理而提出的,所以王夫之对其进行批判。(2)丁耀亢对李斯的态度及分析:丁耀亢同样对李斯持批判态度。他将李斯比作仓鼠,说 “李斯尝为仓吏,见仓鼠而乐之。吾观斯死生,亦一鼠而已”,形象地指出李斯一生追求名利,就像仓鼠一样只谋求自身利益。“始而谋饱,终而啮人,秦之社遂以空” 表明他认为李斯的行为导致了秦朝社稷的空虚。最后 “矫诏杀人而致族灭,不亦宜乎” 体现出丁耀亢认为李斯落得族灭的下场是罪有应得,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故答案为:(1)王夫之对李斯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李斯曾师从荀卿,却说出违背仁义的话,是因为其畏惧死亡、患得患失;李斯主张行督责之术,断绝谏争之路,这是导谀劝淫之术,是为了满足君主的逸豫之情。(2)丁耀亢对李斯也持批判态度。他将李斯比作仓鼠,认为李斯一生追求名利,始而谋饱,终而啮人,导致秦朝社稷空虚,最后落得族灭的下场是罪有应得。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寓居合江楼①苏轼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②苏子浮江来。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③。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④。【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惠州期间。②肯为:岂肯。③痴仙人:《续仙传》载:侯道华好子、史,手不释卷,众或问之:“要此何为?”答:“天上无愚瞢仙人。”④罗浮春:酒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上”句描写了诗人眼中明丽的自然风光,“二江”句点出红楼处于两条江水的汇聚处,照应了诗题。B.“蓬莱”句点明诗人认为美好理想离自己并不遥远,“肯为”句又言这一理想难以实现,带有一丝自嘲。C.“睡正美”展现了诗人舒适、安逸的睡眠状态,“楼上”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D.“我今”两句写出诗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难以达成的无奈,又用流水比喻时光易逝,凸显出一种悲凉。16.有人认为,本诗能体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作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诗人被贬时,虽身处逆境,但仍于江风中“睡正美”,过着清新脱俗的生活,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②诗人虽然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但仍“一杯付与罗浮春”,饮酒当下,体现了诗人洒脱、旷达的心境。【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错误。这句诗是通过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被打扰的无奈。诗人在清凉江风的吹拂下酣眠,“楼上啼鸦”却聒噪不已,让诗人从理想回到现实。这从上句“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的神游物外到下句“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的身世多磨、年华不再这一笔锋转折可以看出来。故答案为: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诗人虽然被贬惠州,历经宦海磨难,尝尽人生苦楚,但仍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享受自然之美,感受“葱昽气佳”的风光,感受壮丽的自然风光,享受“睡正美”的自在惬意酣眠,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环境的赞美与享受,体现出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②“我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诗中虽有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和时光易逝的感慨,但诗人仍可以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自嘲,“蓬莱方丈”肯为我来,享受亲近大自然的生活;努力做个手不释卷“痴仙人”,寄情物外,超凡脱俗;将愁绪“付与罗浮春”借酒排遣愁绪;纵情三山“不归去”,向往仙境,永不返回尘世。通过作者具体的行为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洒脱、旷达的心境。故答案为:①诗人被贬时,虽身处逆境,但仍于江风中“睡正美”,过着清新脱俗的生活,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②诗人虽然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但仍“一杯付与罗浮春”,饮酒当下,体现了诗人洒脱、旷达的心境。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2)《将进酒》中,诗人举曹植为例,表面是在说喝酒,实际是表达自己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既写出了妻子长眠的孤苦,又写出了词人与妻子不能互诉愁肠的悲哀。【答案】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敏、焉、宴、恣、谑。故答案为:(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2)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3)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六、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我国一代代传下的山水画里,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是不绝的山和山上不绝的石头。石头①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载众生,载着一部人类史。陕北的石头是一种粗犷霸气的美。它们刀劈斧砍的棱角,那刺破黄土层的棱角,只能用“毛辣”二字形容;它们原油流贯般的线条,那②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极强的线条,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那几笔确是不同凡响,画出了陕北石头的真魂,恢宏磅礴。宝塔山山根的石头,就是如此。这石头上的面和块,没有笔墨和宣纸之气,是铁打钢铸,是史前洪水的凝固。在这里,我多次赏读范仲淹题刻的八字隶书:“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是范仲淹对这些石头的讴歌。这些石头所显露出的强劲力量,就是数万甲兵。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18.材料中①②两处都是并列的短语,①处用逗号,而②处用顿号,请说明原因。19.材料结尾处的“何以能被托起?”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8.①处“载土,载水,载风,载云”是动词性短语,作谓语,分别表示石头的不同作用,所以用逗号。②处“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是名词性短语,作定语,表示对石头的不同感受,所以用顿号。19.①本句是一个反问句,故意设置问句是为了引起读者思考,增强情感力度。②强调了宝塔山因这些力量强劲的石头才得以屹立不倒,表达了对宝塔山石头的赞美之情。【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句子艺术手法辨析【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①处:“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这几个短语都是由动词“载”加上名词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在句子中,它们充当谓语,用来描述石头所具有的不同作用,每个短语都相对独立,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使用逗号来分隔。②处:“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这几个短语都是以“感”为中心词的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它们是用来修饰后面的“极强的线条”,作定语,表明这些线条所具有的不同感受方面的特征。这几个名词性短语作为定语共同修饰一个中心语时,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共同对中心语起限定作用的,不需要像谓语那样有较大的停顿,所以使用顿号来分隔。故答案为:①处“载土,载水,载风,载云”是动词性短语,作谓语,分别表示石头的不同作用,所以用逗号。②处“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是名词性短语,作定语,表示对石头的不同感受,所以用顿号。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反问句是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其目的是通过这种看似疑问的表达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促使读者在脑海中对所提出的内容进行琢磨和反思,从而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比直接陈述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前面已经详细描述了陕北石头的强劲力量,如它们有着粗犷霸气的美、刀劈斧砍的棱角、原油流贯般的线条等,这些特征都显示出石头具有非凡的支撑力。所以此处用“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这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宝塔山石头能够支撑起如此雄伟的宝塔山的一种惊叹与赞美之情。故答案为: ①本句是一个反问句,故意设置问句是为了引起读者思考,增强情感力度。②强调了宝塔山因这些力量强劲的石头才得以屹立不倒,表达了对宝塔山石头的赞美之情。七、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在运动健身时都喜欢有音乐相伴,觉得这样运动起来更轻松。目前,骨传导运动耳机是运动圈颇受欢迎的耳机之一。骨传导耳机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正常人 ① :一种是空气中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中耳听骨链,再经过耳蜗的处理形成神经冲动,最终传导至大脑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另一种则不需要接力式的传递过程,只需利用颅骨振动“激励”耳蜗形成神经冲动。骨传导耳机就是基于骨传导原理设计制造的,它把声音转化为不同振动的频率,再通过振动颅骨,我们就能感知到声音。由于能够“敞开”双耳,骨传导耳机解决了传统耳机长时间佩戴不适以及出汗带来的系列卫生问题。使用骨传导耳机时,声波不经过外耳道和鼓膜间的空气,而是直接将颅骨结构作为传声介质,因此能够过滤掉一些刺耳的电子音, ② 。当然,使用骨传导耳机也不意味着可以“任性”听音乐。若音量过大,即便使用骨传导耳机,依旧会伤害我们的听力;耳机音量一般不要超过60%。同时, ③ ,使用超过1小时后最好停下来休息5到10分钟。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加点的“一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宝玉见了这般景况,心中忽浇了一盆冷水一般,只瞅着竹子,发了一回呆。B.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C.体检时大家惊奇地发现班里那对双胞胎兄弟长得是一般高。D.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都有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答案】20.①形成听觉感知的方式有两种②让声音变得更柔和③要尽量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21.骨传导耳机就是基于骨传导原理设计制造的,它把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振动,再通过振动颅骨使我们感知到声音。22.D【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正确用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此处是对上文“正常人”听觉感知方式的补充说明,提示读者存在两种不同的听觉感知途径。结合下文对两种方式的具体描述,此处应填入概括性的句子,指出存在两种听觉感知方式。故可填“形成听觉感知的方式有两种”。②处,前文提到骨传导耳机能够过滤掉一些刺耳的电子音,说明这种耳机对声音有一定的处理作用。结合骨传导耳机的特点,此处应填入描述这种处理效果的句子,故可填“让声音变得更柔和”。③处,前文提到使用骨传导耳机也要注意音量控制,暗示使用耳机时还应注意其他方面的问题。结合后文提到的休息建议,此处应填入关于使用时间的提醒,故可填“要尽量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故答案为: ①形成听觉感知的方式有两种②让声音变得更柔和③要尽量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①搭配不当。“把声音转化为不同振动的频率”中,“振动的频率”与“转化”搭配不当,应改为“不同频率的振动”。②成分残缺。根据语境可知,“再通过振动颅骨,我们就能感知到声音”的主语应为“骨传导耳机(它)”,而不是“我们”,因此应该在“我们”前加上“使”,从而使句子表达更严密和完整。故答案为: 骨传导耳机就是基于骨传导原理设计制造的,它把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振动,再通过振动颅骨使我们感知到声音。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正确用法的能力。文中的“一般”是指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的意思。A.这是指“像……一样”,比喻的意思。B.这是指“一种”,不是指通常情况下的意思。C.这是指“同样、一样”,不是指通常情况下的意思。D.这是指“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符合文中“一般”的用法。故答案为:D。八、写作(60分)23.(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前人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按照前人的经验行事更方便且更容易成功;也有人认为,时移世易,前人的经验难以解决当下的问题,也会禁锢我们的思想。关于前人的经验,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经验繁花似锦,愿君理性采撷历览古今,细斟中外,人类在漫长的实践中上下求索,为后代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它们如似锦繁花,浩如烟海,我们应理性采撷。时移世易,沧海桑田。后人面临的情境与前人的实践或相同,或类似,或千差万别。因而前人经验便与后人的具体实践产生了多姿的火花。这火花或平静唯美,或昙花一现,或化为焦土,因而我们需结合具体实践理性使用前人的经验。当我们面临的实践与前人实践相吻合时,请大胆采用,这样会使我们少走弯路。“二十四节气歌”“数九歌”,虽是古代农耕智慧的经验,但也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稼穑耕耘。而今年夏天爆火的淄博,其待人真诚热情和宣传的经验,也让冰雪世界哈尔滨迎来了“泼天的富贵”。试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年年都会营造,为何今年会与众不同?淄博的经验便是指南针,它让“哈尔滨”重获新生。各地文旅局纷纷效仿,都希望自己也能走上康庄大道。这就是前人的经验的力量。当我们面临的实践与前人实践相类似时,也请勇敢借鉴前人经验,它会帮我们攻坚克难,坚定信念。试想,黄河治理的理念仍然传承大禹的疏导原则,风沙的治理依然离不开塞罕坝造林的技术,“一带一路”的建设依然走在汉唐历史的烟尘中。前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智慧与博大的胸襟,让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然而,当我们面临全新的实践时,请不要照搬前人经验,否则会影响我们的判断,限制我们的思路。曾记否,我党的第五次反围剿,用鲜血验证了“十月革命”城市包围农村在中国“水土不服”。曾记否,东方甄选的“去董宇辉化”用股价暴跌证明了传统人力资源理论已经“过期”,新时代网络经济之下,头部打工人的“饭圈”效应不可忽视。变才是永远的不变,实践更是千变万化,对于前人经验,我们更要慎用。我们还需擦亮眼睛,判断经验本身的对错优劣,例如“天圆地方”“地球中心论”等都是错误的经验,我们需要引以为戒;而一些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看似“无用”的经验,我们需大力传承,它们是我国文明的见证,是我们始终要维护的经验。人类文明智慧的经验,繁花似锦。我们要珍惜留存文明之花,理性采撷。愿我们能成为善用经验的智者。【知识点】材料作文【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干分析】材料分析了前人的经验的利与弊。第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要按照前人的经验行事,这样有利于成功,这是典型的经验主义;第二种观点,时代发生变化,用以前的经验不仅难以解决当下的问题,还会束缚我们的想法,不利于创新。在人生的旅途中,前人的经验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是由前人过去的实践积累而成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首先,前人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通过过去的实践,我们获得了关于生活、工作、学习的种种知识和技能。这些经验可以指引我们避免重复犯错,更加高效地达成目标。比如远古时代的打猎经验;月嫂照顾婴儿的经验。其次,前人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攻克难关。在面对困难时,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寻找突破口。它提供了一种从过去相似情况中汲取智慧的方法,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从容不迫。通过借鉴过去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前人的经验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它难以解决当下的问题,也会禁锢我们的思想,成为我们认知的限制,使我们难以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由于过去的经验,我们可能会排斥其他可能更有效的方法。这种固执己见可能导致我们错失更好的机会或更佳的解决方案。此外,经验有时也会限制我们的思路。当我们面临新的问题时,过去的经验可能会使我们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思考模式,从而无法看到新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经验不仅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会成为创新的障碍。而且,当我们过度迷恋前人的经验,就会陷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比如兵书是古人对战争规律的总结,是前代军事家的经验之谈;但是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马谡只能死守教条,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因此,要辩证看待前人的经验。首先,前人的经验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感性认识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并没有对事物本质进行深入研究,所以也会常常缺乏科学依据。其次,实际情况的复杂多变,老经验不一定适应新情况,前人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既要认识到前人经验的价值,不可狂妄自大;也不能唯经验论,盲目相信前人的经验,而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才能真正让经验为我们所用。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逃离经验主义。接着,结合材料,分析前人的经验固然能够提供指导,但是一味依赖经验,陷入经验主义之中,这就会阻碍我们的认识和发展。然后,借助分论点,指出为什么前人的经验会束缚我们的思想,影响我们的认知,阻碍我们走向成功。比如经验具有时代与时间的局限性;经验具体主观性和个体色彩,适合他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只听取前人的经验会限制了自身多元发展的可能性等等。最后,总结观点,逃离经验主义,打造量身定做,为自己解放更多认识和发展的可能性。【立意提取】1.借鉴前人的经验,勇于自我求变。2.保持开放的心态,理性看待前人的经验。3.既要传承,也要创新。4.汲取前人的智慧,助力自我成长。【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学生版).docx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