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平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周人认为,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敛怨以为德”,为上天所弃;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这主要体现了周人( )A.能够借鉴历史经验 B.推崇神权至上思想C.沿袭前朝价值观念 D.坚持礼法并重传统2.从传世文献和近百年出土的秦汉简牍来看,秦汉时期“文书行政”空前发达。官文书在制作、收发、办理、保管等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制度,其种类和数量都甚为可观,涵盖了诏令、奏章、报告等多种形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官僚体制十分完备 B.国家治理较为规范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行政决策失误减少3.明初规定地方主要官员的更调之制是“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嘉靖四年,规定省级官员“就于本省及附近省份转迁,不必骤更数易,以致奔走废事”。这项规定的变化有利于( )A.推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B.压制地方的割据力量C.提升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D.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4.1201年,英国约翰王征收盾牌钱,诸郡中不肯交款者比比皆是。1215年,约翰王征收3马克盾牌钱,因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教会和男爵群起反对,并在1215年《大宪章》中对盾牌钱征收加以限制和否定,甚至勾结法国军队进入伦敦。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中央与地方分庭抗礼 B.国王权力有名无实C.教会与新贵族相勾结 D.封建秩序面临挑战5.美国总统否决权与国会立法权之间并非截然对立的关系,实际上,否决权也属于广义上立法权的一种。否决权成为总统与国会之间维系立法效率和立法质量的一个纽带,从而保证任何一方都不至于滥权失控。据此可知,美国( )A.谨慎对待国家权力 B.总统权力有所扩张C.三权分立形同虚设 D.国会立法日益萎缩6.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政党政治的特点是( )A.政党数量多;以挽救民族危机为主 B.政党数量多;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C.政党数量多;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D.政党数量多;以地主阶级政党为主7.1927年设立于红安的七里坪革命法庭一般被视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革命法庭。法庭成立初期,以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政治任务为目标,惩处了一批剥削乡邻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有力地震慑了地方上的反革命势力。革命法庭的设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 )A.重视以法律来巩固边区政权 B.以法律为手段开展对敌斗争C.沿袭了苏联模式的法律制度 D.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8.张居正提出:“致理之要,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由此,他大刀阔斧地进行吏治改革,出台了以考成法为代表的纲领性法规,改变了以往官场道德沦丧的习气,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创造条件。材料意在强调张居正改革( )A.完成了法律体系的构建 B.建立了较有效的考核制度C.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腐败 D.体现了安民生的价值归旨9.从1950年起我国在农村广泛推行代耕制度,即军烈属家庭缺乏劳动力或没有劳动力,由政府出物资请人代为耕种。1956年,农村的代耕制度逐渐取消,开始推行优待劳动日制度,即给予军、烈属家庭一部分劳动日补偿以保障其生活水平不低于一般家庭。这种变化( )A.推动了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B.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需求C.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变革 D.提高了军、烈属优待标准10.所谓监察官员的独立弹劾权,是指虽然监察官员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等机构,但其弹劾无须宰执或台主等长官批准。御史是以个人名义(有时是联名)而不是以“组织”的名义提起弹劾的。独立弹劾权则是朝廷授予监察官员最根本、最重要的权力。这一职权( )A.凸显了御史位卑权重的特点 B.彰显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力C.有助于提高监察官员的地位 D.保障了政府官员的廉洁自律11.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安徽贵池人黄观在殿试策问中建议“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忧,边境无虞”甚合圣意,被钦点为状元。据此可知,明初科举制( )A.关注国家治理中的现实问题 B.开启了皇帝主持选官先例C.重视用八股文形式选拔官吏 D.展示了“分科取士”的特色12.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初建,由于通用型人才更适合从事行政业务,英国文官录用更倾向于文科毕业生。20世纪初,文官队伍中则出现了律师、医生、工程师和统计师等技术专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A.科技发展与生产相结合 B.通用型人才录用的减少C.官员选拔程序更加公平 D.英国政府管理职能扩展13.布什就任美国总统的第一个任期,任命人员多达4000人,第二任期又任命了很多人,奥巴马上台后,这些人必须同一时间全部离任。《华盛顿邮报》指出,职缺有三分之一完全由新总统任命,各种政策顾问委员会,驻外大使都是分赃常用的职位。该做法( )A.利于廉洁高效政府的建立 B.促进了政治与管理的分离C.影响政府工作的延续稳定 D.打破了政府的贵族化传统14.京师大学堂作为中国第一所新式综合性大学,1898年底正式开学时,学生不足百人。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毕业学生可作为进士出身,学堂招生依然存在困难。然而,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却是趋之若鹜,这反映出( )A.人才培养机制的缺失 B.教育近代化转型的艰难C.科举制改革势在必行 D.科举更适合时代的需求15.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公务员考试是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的主要渠道,其中党义是必考科目。若应考者党义考试不合格,便会被取消复试资格,彻底丧失此次录取机会。国民政府还明文规定:“如果党员与非党员能力相当时,用人先优党员任用,裁员先裁非党员。”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 )A.具有鲜明的政治偏向性 B.加强了人民的思想控制C.正式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D.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16.儒法之争发端于中国春秋战国之际,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治理国家的根本措施。儒家认为以德治为本,法家认为以法治为本。这一争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治国理念渐趋统一 B.法家思想成为主流C.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D.阶级矛盾不断加剧17.《唐律疏议》共十二篇.其中擅兴篇明确指出该篇记载的是“军戎”大事的规定,卫禁篇为“申警屯卫”之事,厩库篇则为对牲畜和库藏等官有财产的保护,这些内容约占《唐律疏议》总内容的40%。其他篇中也有维护国防和军事利益的相关内容。这些规定( )A.体现出武将阶层的特权地位显赫 B.保证了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C.表明政府重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D.折射出唐朝边疆局势的严峻18.肇始于宋代的乡约是一种在乡村地区开展的道德教化形式,宋明时期是乡约发展的鼎盛时期,乡约的著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乡约的积极组织者和倡导者都是儒者或儒臣。“宋明乡约”的兴起发展( )A.体现了士大夫的社会教化理想 B.保证了基层秩序稳定C.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D.阻滞了国家权力渗透19.《法国民法典》规定:“当事人一经对标的物与价金协议一致,即使标的物尚未交付,价金尚未支付,买卖即告完全成立”“按照规定已经接受的赠与,一经当事人同意,即告完成,并且赠与物的所有权,即转移给受赠人,而不需其他的移交手续。”这些规定体现出该法典( )A.注重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 B.以判例法为主要的法律渊源C.有效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D.以传播启蒙运动精神为初衷20.19世纪的美国,一些资本家在创业过程中秉持勤奋、节俭和诚信的原则。他们认为财富的积累是一种恩赐,同时也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回馈社会。据此可推知,当时这些资本家( )A.忽视了市场竞争的规则 B.受到了新教伦理的影响C.重视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D.利用宗教掩盖剥削本质21.基督教七礼,也称为七大圣事。这些圣事是天主教、东正教等传统基督教派的核心宗教活动,分别是洗礼、坚振礼、圣餐礼、忏悔礼、终缚礼、婚礼、授职礼。在中世纪,信徒相信每一种圣事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他们相信通过这些圣事才能够获得赦免和救赎。这体现了基督教( )A.重视信徒的宗教活动的规范性 B.丧失了对社会政治生活影响力C.强化了对民众社会生活的控制 D.强调教义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22.从1979年9月颁布新中国第一部生态环境保护单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之后,我国陆续颁布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这说明我国( )A.注重借鉴国外环境治理法律法规 B.形成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深化了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 D.深化了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23.1993年3月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社论《发扬雷锋精神,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指出,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驾驭商品、货币而不被商品、货币所腐蚀,做商品、货币的主人而不做商品、货币的奴隶,通过发展商品经济为人民造福。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A.探索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B.开始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逐渐认识到树立先进人生观的重要意义 D.强化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24.汉代在开辟与西域的商路后,派遣宗室公主与丝绸之路上的大国君主和亲日益受到重视;此外还组织学者围绕西域风土人情等著书立说,这些举措提升了汉朝在丝绸之路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最终促使汉王朝成为西域诸国朝贺纳贡的“天朝”。这表明汉代( )A.丝绸之路与拓展外交空间相契合 B.边疆治理仰赖于经济发展C.华夏认同观念萌发促成国家统一 D.各民族间实现和谐与平等25.元代,杨家将戏曲中宋辽敌对、宋辽斗争是主要矛盾,辽邦将领也凶狠残暴;明代起,杨家将戏曲中辽对宋的威胁逐渐被淡化,宋辽斗争戏份让位于忠奸斗争;清代,杨家将戏曲中还增加了辽汉通婚的内容,辽人形象也多有了血肉亲情。杨家将戏曲的嬗变折射出( )A.市民阶层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B.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C.戏曲内容创作取材历史事实 D.艺术作品反映民族关系变化26.圣女贞德(1412-1431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村庄,作为一个农民女孩关注着百年战争这场骑士间的战争,坚信统治法国的国王应该是一个法国人,将法国从低谷中拯救出来,并一举扭转了百年战争的局势。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B.国王权力得到强化C.二元政治格局崩溃 D.封建经济走向没落27.1793年,马嘎尔尼代表英国国王向乾隆祝贺八十寿辰,双方在是否行叩拜之礼上发生争执。最后,经过多次协商,马嘎尔尼以谒见英王时单膝下跪礼节觐见乾隆皇帝,这说明( )A.礼仪之争的实质是文化冲突 B.清王朝朝贡体系走向解体C.天朝上国观念阻碍近代外交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28.亨利八世时期,通过解散修道院,国王没收了大量的教会地产,并通过议会法令,由国王控制主教的授职权。从此主教从国王的封臣,转变为国王的大臣,按照议会法令规范行事。英王此举( )A.瓦解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基础 B.巩固了议会权力中心地位C.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D.改变了英国的基督教信仰29.1856年,由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土耳其和撒丁在巴黎签署生效的《巴黎宣言》,禁止了使用大炮和火箭弹等具有杀伤性的武器,并规定了战争中对平民和伤员的保护原则。这体现了( )A.国际法的人道主义化 B.国际法的权威性增强C.西方国家矛盾的消融 D.世界和平获得了保证30.签署《非战公约》时,美法两国原来不想邀请苏联参加。但苏联向记者招待会揭露公约的反苏性质,使美法两国不得不邀请苏联,苏联于1928年9月27日加入公约。截至1933年,加入公约的国家有48个,连同15个签字国,总计63国。据此可知,《非战公约》( )A.推动了集体安全体制完善 B.一定程度上修补了凡尔赛体制C.彻底暴露了西方反共本质 D.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31.“乌鲁木齐”城原为准噶尔盆地的土城,意为“水草丰富的牧场”。为巩固边防,清政府决定扩建一座新城,取名为“迪化”城,取“启迪教化”之意。1954年政务院同意将“迪化”改为“乌鲁木齐”。这种变化( )A.旨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B.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C.宣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形成 D.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32.西藏地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2392.67亿元,比上年增长9.5%,比全国平均水平(5.2%)高出4.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01亿元,增长14.9%;第二产业增加值882.97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1294.69亿元,增长9.9%。西藏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得益于(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定 B.党治藏政策的正确和精准C.“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 D.西藏地理位置和丰富资源33.据一份档案披露,1962年以来,中法贸易活动日趋活跃。这一时期中法贸易活动特点是官方半官方接触往来增多,民间贸易活动活跃,1963年下半年出现了贸易活动的高潮。这一时期的中法贸易( )A.有利于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B.得益于建设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C.极大地拓展了我国外交活动的舞台 D.源自于阿尔及利亚解放战争的胜利34.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体育外交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边倒’,争取恢复权益”“紧密联系中间地带至相对孤立状态”“打破封锁,广泛建交”“全面恢复,开辟‘奥运模式’”“全方位、多层次的体育外交”。这说明体育外交( )A.践行了不结盟政策 B.充分体现务实性和灵活性C.以发展经济为核心 D.落实了“求同存异”方针35.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法关于就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加强合作发表联合声明,承诺养护、保护和修复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促进环境多边主义;防治污染;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14进行融资;促进海洋相关科学知识的发展;促进海运绿色化等行动。这说明,我国( )A.外交政策实现了重大调整 B.切实贯彻“亲诚惠容”理念C.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 D.积极践行“真实亲诚”原则36.元朝沿袭宋金币制,发行宝钞,“以银为本”,“所辖之地莫不通行”。各路设钞库,储备钞本,若市面钞票过多,则“出银收钞”。纸钞为“一切给付”,同时禁止金银和铜钱的流通和出口。政府颁行《至元宝钞通行条画》等条例,规定私相买卖金银、伪造宝钞、官吏作弊等阻坏钞法行为的罚则。元朝的这些措施( )A.严格限制了纸币的发行数量 B.促进了白银的货币化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37.美国学者丹尼斯·弗莱恩和阿拉图罗·热拉尔德兹提出全球贸易在1571年(明隆庆五年)诞生的观点。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白银成为促成全球贸易诞生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需求供给经济规律指引下,本土内生原发型变革推动中国再度走向海外,中国特色的资源开发与贸易模式形成全球化启动的基本要素与模式,也形成全球化的原动力。据此可知( )A.货币化改革加速融入世界B.新航路开辟促进贸易往来C.隆庆开关提高了国际地位D.全球贸易在隆庆五年诞生38.20世纪6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框架内推出了三大措施:一是建立“黄金总库”来干预黄金市场并保持金价的稳定;二是成立“借款总安排”,旨在满足参加国的借款需求;三是设立“特别提款权”,以此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贷款。这说明( )A.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逐渐走向瓦解B.发达国家面临严重的“滞胀”危机C.该组织注重制度创新和国际合作D.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程度加强39.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逐渐变成黄金,逐步实现向金本位制过渡之际,中国的货币体制则采用银本位制,且当时中国保持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但金银兑换的差价也使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要验证该学者的结论,可进一步查证当时( )A.西方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B.中国纸币流通范围的变化C.澳门地区的商品交易状况 D.中国在朝贡贸易中的得失40.有学者认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非汉族王朝,并将原因归功于其系统的汉化措施;也有学者指出清朝的成功并非得益于汉化,而是与非汉人族群的文化纽带以及将非汉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区别对待的政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采取华夏中心主义,立场客观,解释较为可信B.后者属于多元主义观点,解释空疏,学术意义不大C.前者的证据:提倡儒学,开科取士,召集文士编纂大型典籍D.后者的证据:边疆地区设省管辖,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二、材料题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般地讲,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使国际法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直到二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才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国际组织大量出现,使国际法中出现了全新的关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法律体系。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还产生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比如航空法、外层空间法、环境保护法等。——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材料二 近代中国法制观念经历的这次转变,这一时期所提出的“天赋人权”“司法独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最终汇成一场强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直接指导了清末修律,也为民国时期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尽管这些思想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甚至出现某些理想化的色彩,但它的提出和传播掀开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序幕,更是中国法律观念现代化的先声。——摘编自胡伟《中国法律观念近代转型初探》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以实际行动在国际法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精神,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丰富和发展。港澳特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本不应具备国际法上的缔约主体资格,但为确保港澳特区的繁荣发展,《基本法》作出特殊安排,赋予特区一定的缔约权,使“一国两制”不仅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方针,更是对当代国际法的践行与发展。面对中国与周边有关国家(主要是日本和东南亚各国)领土争议的现状,中国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在《巴黎协定》谈判过程中,中国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促使各国通过“国家自主贡献”气候行动目标,即所谓“自下而上”模式。随着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时,大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更为突出,2018年3月,我国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外交理念写入宪法,将影响未来世界国际法的实践。——摘编自贾桂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和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主要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法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对国际法发展的主要贡献。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法发展的认识。42.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传统“天下观”“大一统”“夷夏观”及“羁縻”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代王朝多依据国力强弱、边疆形势而采取不同的边疆治理政策。总体上看,这些治边政策各有特点,同时存在着前后相继,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的最终结果则是边疆治理方式的不断“内地化”和边疆地区最终和内地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李大龙《试论历代王朝治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准确,史实充分,表述清晰)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C D A C B D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D C B A C C A A B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C D A A D A A C A B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B B A B C C A C C C41.(1)背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国家间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矛盾激化;欧洲各国间的战争带来的严重危害;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日益增强。主要变化:国际法主体增加;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高。(2)影响:促进法律新思想观念的产生;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掀开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序幕。(3)主要贡献:发展了国际法的具体制度,丰富了国际法内涵;为和平解决领土争端提供了新思路;完善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规则;为新时代国际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认识:国际法应根据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变化与时俱进;国际法的完善有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成为国际法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42.(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历史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43.示例:观点:中国古代王朝通过多元且内在关联的治边举措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边疆对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中国古代政府重视对边疆的治理,治边举措多元且内在关联。例如,唐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清帝频繁召见边疆各族上层人物,用赏赐财物等方式笼络感情等,这些措施反映出中央政府重视处理与边疆民族上层人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又如,汉授当地酋长以王、侯等衔,元朝云南多用世袭土官任职,清朝在云、贵、川等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等,这些举措反映出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从间接管理逐步向直接管理发展,体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王朝边疆治理问题上蕴含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不仅有利于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发展,更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