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中华文明起源地涵盖了整个黄河、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的特点是( )A.源远流长,绵延不断 B.多元一体,核心引领 C.超大规模,世界领先 D.满天星斗,各放异彩2.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下列表述符合该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A.华夏认同,完成统一 B.铁犁牛耕,社会转型C.外戚干政,南北对峙 D.诸侯争霸,疆域奠定3.《隋唐五代史》中记载:“隋王朝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必须把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为此,隋王朝( )A.开创科举制 B.完成全国统一 C.修建大运河 D.统一南北币制4.清朝前期出现了所谓“康乾盛世”,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主要在于( )A.疆域的巩固与版图奠定 B.“康乾盛世”的经济繁荣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D.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5.“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这里的“非凡努力”( )A.促进了制度的变革 B.实现了自强求富 C.开启了近代化尝试 D.推动了社会转型6.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到,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这表明孙中山( )A.提倡发展社会主义 B.关注民生问题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D.主张民主共和7.宣传画是一种通俗易懂的图像和火热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的视觉艺术。以下一组宣传画主要反映了( ) 图1 《入社去,我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前进》(1955年) 图2 《向农业合作化迈进》(局部)(1956年)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B.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C.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 D.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8.2017年10月,中共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进一步发展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作出了“两步走”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这一战略安排理解正确的是( )A.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全面小康 B.“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式提出C.中国式现代化蓝图更加清晰 D.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研究“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时,下列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埃及金字塔模型 B.《汉谟拉比法典》石柱C.古代印度示意图 D.《掷铁饼者》人物雕塑10.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包括古代埃及、波斯、伊拉克和印度许多民间故事, 有些篇章中的人物与“中国”“航海”“经商”等词语相关。材料重在强调阿拉伯帝国( )A.商业发达 B.文化繁荣C.兼容开放 D.历史悠久11.14世纪晚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新创办了一批学校,强调古典文学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并重,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这一教育理念( )A.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C.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加速了近代科学发展12.被译为200多种文字,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有国际性的著作,它所承载的真理不仅是划破旧时代夜空的闪电,更是照亮新时代航程的明灯。它的发表标志着( )A.第一国际的成立B.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无产阶级建立政权伟大尝试13.如下图是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英美两国制造业产值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趋势图。对图中甲、乙两线及导致甲、乙两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甲线是英国,甲线快速增长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B.乙线是英国,乙线超过甲线的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C.甲线是美国,甲线快速增长的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D.乙线是美国,乙线超过甲线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14.2025年开年,人工智能Deepseek横空出世,凭借其低成本、高性能的优势一夜之间在各行各业掀起AI巨浪,谷歌、微软、OpenAI等科技巨头纷纷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各国开启了全球“AI大模型竞赛”。这反映出当代世界(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C.文化多样性特征日益明显 D.社会信息化水平飞速发展二、材料题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摘编自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最早、正式提出“中华民族”概念。1935年,田汉、聂耳谱写的歌曲一经诞生即迅速传唱大江南北,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更警醒各族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争。——摘编自潘岳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汉代“大一统”思想包含的“两方面意义”。(2)说出材料二中的“歌曲”的名称,并概述该歌曲在当时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列举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为实现祖国统一所采取的两项措施。(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责任……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空军;莱茵河东岸50公里内为非军事区;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摘编自《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材料二 “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我们必须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摘编自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1947年3月12日)材料三 “冷战的结束并未带来普遍的和平……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展不平衡,恐怖主义、环境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成为人类共同挑战。”——摘编自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0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凡尔赛体系对20世纪20年代国际格局的影响。(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二者反映的国际关系体系有何本质区别,并说明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这一观点的理解,并列举一项中国为应对材料三所言问题而作出的努力。三、综合题17.根据如下《中国近现代大事年表(1840—1949)》,解答下列问题: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1840—1949)时间 事件1840-1842 鸦片战争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1898 戊戌变法1911 辛亥革命1915 新文化运动开始1919 五四运动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1931 九一八事变1937-1945 全民族抗日战争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根据上述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两大核心主题,并分别列举体现这两大核心主题的各一个历史事件。(2)有人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请结合上述大事年表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要求:观点判断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建议从民族意识、革命力量、国际地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参考答案1.B2.B3.C4.A5.C6.B7.A8.C9.B10.C11.C12.C13.D14.D15.(1)史实: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体现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实行推恩令,使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体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2)歌曲名称:《义勇军进行曲》。作用: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措施:和平解放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抗美援朝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一国两制”构想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3)因素:国家统一、制度纽带、文化认同、民族团结等。16.(1)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欧洲获得了短暂的和平,为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激化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导致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为二战爆发埋下隐患。(2)区别:凡尔赛体系强调大国霸权与惩罚性条款;两极格局(美苏冷战)强调意识形态对立,美国通过“遏制苏联”争夺霸权。原因:二战削弱欧洲实力,美苏崛起,社会制度矛盾激化。(3)理解: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局部冲突与非传统威胁仍需合作解决。中国努力: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以促进共同发展;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巴黎协定》应对气候变化等。17.(1)主题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如抗日战争等;主题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近代化探索与社会变革),如洋务运动或辛亥革命等。(2)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具有重大转折意义。①民族意识觉醒: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团结抗战(如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激发了民族凝聚力。②革命力量壮大: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军民抗战,壮大人民力量,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③国际地位提升: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综上,抗战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屡战屡败的局面,为民族复兴开辟了道路,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转折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