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适应性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适应性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适应性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19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大自然的乐音,古人说过“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此处的虫声指蟋蟀的鸣声。蟋蟀又称作蛐蛐、促织、秋虫,古书中也称“蛩”,在秋日里最为常见。甲骨文“秋”字上面的字形就是一只蟋蟀,是用候虫表达物候变化,反映时序更易。老杜诗《促织》写道:“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的鸣唱似乎总是与秋风萧瑟联系在一起,又如贾岛诗《夜坐》写道:“蟋蟀渐多秋不浅,蟾蜍已没夜应深。三更两鬓几枝雪,一念双峰四祖心。”古诗词中,以蟋蟀作为寄托秋思的对象,就如梅兰竹菊的题材,已是一种近乎程式化的修辞。
在人类前现代时期漫长、清寂的夜中,蟋蟀悦耳怡人的声响,穿透了暗哑的暮色,为忙碌或闲适的日子点缀了许多逸趣。对于蟋蟀歌声的欣赏,中西之间是相通的。蟋蟀是人类居所里常见的伴侣物种,秋天,蟋蟀由野外迁至室内,《诗经》中写道“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唐风·蟋蟀》),以及“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豳风·七月》),可见这种小虫不惧登堂入室,成为人们家里的常客。对此,西方诗人有同样的认知,英国诗人济慈的诗歌《蝈蝈和蟋蟀》将蝈蝈与蟋蟀的叫声并举,盛赞了两种鸣虫的歌声。前者的声音发生在炎炎夏日,在草丛中阵阵传来,称颂了“夏日盛宴的喜悦”,后者的声音则发生在寒日的炉火旁,与家中的温暖联系在一起:
大地之诗不曾间断,
孤寂的冬夜,寒霜冻结,
四周静无声息,炉边响起了
蟋蟀的歌声,室中的温暖
让人醺醺欲睡……
蝈蝈与蟋蟀标识了自然的节奏,将一年四季的轮回付诸一声声婉转悦耳的吟唱。为此,诗人将它们的歌唱誉为“大地之诗”,寓意了自然的生生不息。而在中国文化里,蟋蟀丰富的意旨也表达了古人对于自然造物以及天人关系的思考,充满了人情与趣味。王世襄先生写道:“好蛐蛐一盆一盆地品题、欣赏,观察其动作,体会其秉性,大可怡情,堪称雅事。”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非得浸淫在这一文化中良久,耳濡目染才能略知一二,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
相对于中国诗歌中的秋思,蟋蟀的叫声在西方更多地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法布尔对蟋蟀的歌声情有独钟,在他看来,鸣虫之中,蝉声太过嘈杂,蝈蝈之声太过轻小,唯有蟋蟀之声嘹亮而不喧闹,还有起伏变化,悠扬婉转,惹人喜爱。这也符合西方民众对于蟋蟀的判断——这是一种让人快乐的虫子。实际上,“快乐如蟋蟀”成了英语中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习语,大概是因为蟋蟀的歌声清脆悦耳,并且蟋蟀喜欢呼朋引伴,在草丛中一唱一和,让人心情大好。所谓声无哀乐,蟋蟀的叫声只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原本并无悲伤或欢喜之说,是人为它赋予了主观的想象。王世襄先生在《蟋蟀谱集成》中称雄蟋蟀的叫声为“低唱求爱之曲,‘唧唧……油,唧唧……油’,其声悠婉而弥长,真好像在吟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仅‘油’、‘洲’相叶,音节也颇相似。”不过,这种拟声赋意的方式恐怕是西方人无法领会的了。
蟋蟀是一种和人的世界密不可分的小虫,它们似乎不甘寂寞,一心要分享人类邻居的悲欢。18世纪的英国诗人威廉·柯珀(1731—1800)在《咏蟋蟀》一诗中写道:
住在我室中的小友,你怀着满心的欢喜,
在厨房的壁炉上鸣声唧唧,
无论身处何处,
你都是好事将临的预兆,
用你轻柔甜蜜的歌声,
回报我为你提供的温暖的巢……
诗中的厨房、壁炉和巢都是鲜明的家的意象。在英语中,“壁炉”一词所表征的炉火和温暖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蟋蟀由此代表了宁静、安逸的家园,表达了家庭作为恒定不变的港湾的信念。在狄更斯的小说《炉边蟋蟀》中,蟋蟀的叫声指向的是“家的圣坛”,家、炉火、水壶和蟋蟀这些看似卑微的意象串联成了关于家的想象,在变动不居的世界稳固如磐石一般。故事中的人物说:“这里是我的幸福的家,约翰;为此,我爱那只蟋蟀!”即便是卑微、狭小的家,也是一座圣坛。
不过,在狄更斯的时代,家与蟋蟀的联系已经不再牢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割裂了居住环境与土地的关联,乡野也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对于身处现代都市的人而言,蟋蟀的吟唱具有了怀旧的色彩,这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们与田园式的生活日渐疏离,来自自然的精神慰藉也逐渐离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派诗歌代表作《荒原》中,诗人艾略特将蟋蟀的叫声作为一种源自过去生活的安抚的乐音:“枯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礁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精神的荒原里,草木凋零,蟋蟀之声也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蟋蟀来自一个生意盎然的世界,所代表的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代表了一种饱满、自足的精神状态,艾略特由此表达了现代生活的异化。在人们关于家乡的梦里,常有蟋蟀歌声的旋律,就像魂牵梦萦的乡音,表征了难以割舍的羁绊。
蟋蟀被载入中西的诗文之中,但同时又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伴侣物种,它的身影总易被遮蔽在诸多大型生物之下,对于它的考察恰可以从一个小小的角度拓宽我们对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创造了“恋生性”一词来描述人与自然生物之间天然的亲近感。或许对于蟋蟀的热爱,对于花鸟市场售卖的各种鸣虫的兴趣,正体现了我们潜意识深处“恋生性”的一面。再者,它的唧唧之声,看似微弱却总能击中我们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可以超越时空的区隔,沟通古今中外共有的情感或精神体验。
(摘编自《光明日报》秋意与故园:中西文化中的蟋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济慈将蟋蟀与蝈蝈的歌唱誉为“大地之诗”,因为它们通过一声声婉转悦耳的吟唱来体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
B.蟋蟀的叫声总是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蟋蟀之声悠扬婉转,惹人喜爱,是一种让人快乐的虫子。
C.蟋蟀与家园密不可分,在文学作品中也能代表宁静安逸的家园,表达了家庭作为恒定不变的港湾的信念。
D.作者认为,尽管蟋蟀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伴侣物种,但是人们恰可以从一个小的角度来拓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如提到明月会想到思乡,提到柳树会想到送别,提到蟋蟀的声音会想到萧瑟的秋风。
B.“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可见中国文化里蟋蟀表达的人情与趣味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和体会的。
C.从“蟋蟀的吟唱具有怀旧色彩”可以看出这是人们对田园式生活的怀念,是艾略特将其作为一种源自过去生活的安抚的乐音的基础。
D.在中西方文化中我们将情感寄托在蟋蟀这一物种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体现了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所说的“恋生性”。
3.下列诗歌中的“蟋蟀”最能代表秋思的一项是(  )
A.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B.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C.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D.布谷布谷解劝耕,蟋蟀蟋蟀能促织。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袁行霈先生认为:“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结合材料,概括出文中“蟋蟀”的审美内涵。
【答案】1.B
2.B
3.C
4.①引用论证:文中多处引用中西方描写蟋蟀的诗歌,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又增添文学色彩。②举例论证:文中列举了有代表性的诗人、学者、小说家、生物学家等事例,使论证丰富、具体、有力。
5.①时序更替,寄托秋思。②歌声悠扬,让人快乐。③家园之思,乡愁之恋。④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⑤古今中外的沟通,情感体验的共鸣。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总是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的是西方文学中蟋蟀,选项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强调的是中西方文化欣赏中的差异,不能说明“西方人所不能理解和体会”的观点,选项曲解文意。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色彩明丽,烘托了乡村恬静闲适的氛围。
B.皎洁的月色,蟋蟀的低吟,闪烁的星辰,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描写了一幅月夜清幽图。
C.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诗歌中的“蟋蟀”最能代表秋思。
D.描写了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引用论证:“又如贾岛诗《夜坐》写道”“《诗经》中写道”“英国诗人济慈的诗歌《蝈蝈和蟋蟀》”文中多处引用中西方描写蟋蟀的诗歌,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又增添文学色彩。
②举例论证:“老杜诗《促织》写道”“法布尔对蟋蟀的歌声情有独钟”“在狄更斯的小说《炉边蟋蟀》中”“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创造了‘恋生性’一词来描述人与自然生物之间天然的亲近感”文中列举了有代表性的诗人、学者、小说家、生物学家等事例,使论证丰富、具体、有力。
故答案为: ①引用论证:文中多处引用中西方描写蟋蟀的诗歌,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又增添文学色彩。②举例论证:文中列举了有代表性的诗人、学者、小说家、生物学家等事例,使论证丰富、具体、有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是用候虫表达物候变化,反映时序更易”“诗词中,以蟋蟀作为寄托秋思的对象”概括出:时序更替,寄托秋思。
②结合“在人类前现代时期漫长、清寂的夜中,蟋蟀悦耳怡人的声响,穿透了暗哑的暮色,为忙碌或闲适的日子点缀了许多逸趣”概括出:歌声悠扬,让人快乐。
③结合“在人们关于家乡的梦里,常有蟋蟀歌声的旋律,就像魂牵梦萦的乡音,表征了难以割舍的羁绊”概括出:家园之思,乡愁之恋。
④结合“蟋蟀的吟唱具有了怀旧的色彩,这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概括出: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⑤结合“它的唧唧之声,看似微弱却总能击中我们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可以超越时空的区隔,沟通古今中外共有的情感或精神体验”概括出:古今中外的沟通,情感体验的共鸣。
故答案为: ①时序更替,寄托秋思。②歌声悠扬,让人快乐。③家园之思,乡愁之恋。④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⑤古今中外的沟通,情感体验的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8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蜘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
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要被某种必要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这不要紧。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做一个带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对,我就是要制服它。
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装上去的,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粗壮的绳子,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
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
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
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买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
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声喊道,没事!
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
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
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在口袋里,它才不会迷路。
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漂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脸扬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
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引机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一艘大船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新从什么地方扑了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
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地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放下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的名字可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
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我”为了实现理想隐瞒自身状况高空作业,不断迫使自己挑战极限,最终不幸成为了理想的奴隶。
B.小说运用大量心理独白揭示“我”隐秘的内心想法,使读者能够更直接地理解“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
C.小说描写“我”高空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形象地描绘出“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也为下文蜘蛛的出现埋下伏笔。
D.“我”是来自乡下的底层打工者,理想是成为城里人,最终却异化为蜘蛛,这个故事凸显出打工者在城市打拼的艰辛,以及城市艰难的生存环境。
7.关于文中的“异化”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因为意外在高楼滞留一夜后成为蜘蛛,突出了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漠不关心。
B.“我”为了多赚钱不惜选择难以胜任的工作,这也预示着后来“我”会在工作中“异化”。
C.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我”就是一只蜘蛛,是因为“我”早就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
D.“我”最终变成蜘蛛,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表明了“我”的心酸与悲惨。
8.本文的卡夫卡式结局富有隐喻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本文“以意象为镜面,来映照人的内心世界”,请通过“鸟”这个意象加以赏析。
【答案】6.C
7.C
8.①“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出“我”被发现时的窘境,传神地隐喻了“我”被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的现实;
②结尾的两个“爬”字饱含辛酸,隐喻“我”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
③最终“我”异化为蜘蛛的结局,更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而这作为小说的主旨,发人深省。
9.①作者以暗喻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一个“猛”字细腻传神地刻画了“我”对高空作业的恐惧。
②作者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通过描写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及呕吐、流汗等情形,深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展现出“我”坚强的意志。
③大鸟之于蜘蛛,正如恐惧之于“我”,可见恐高对“我”的巨大威胁,以至于此情此景之下“我”心神不定、摇摇欲坠,读者也不禁捏一把汗、心惊胆寒。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艺术效果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读懂结尾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相关内容,结合“鸟”这一意象进行具体分析。
6.A.正确。
B.正确。
C.“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错误。粉刷外墙的工作本身就要求绑绳子,并不是“非人的”捆绑。小说描写“我”高空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表明的是工作的艰辛,该选项过度解读。
D.正确。
故答案为:C。
7.A.正确。
B.正确。
C.“因为‘我’早就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错误。根据原文“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可知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我”就是一只蜘蛛,是因为小女孩的比喻很形象很贴切。
D.正确。
故答案为:C。
8.由前文“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可知,“我”为了实现理想隐瞒自身状况高空作业,被遗忘而被绳子捆绑并吊了一夜,“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出“我”被发现时的窘境,其根源是“我”的理想,传神地隐喻了“我”是被自己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了;
“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两个“爬”字饱含辛酸,“我”为了实现理想真的像一只蜘蛛了,隐喻“我”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
“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我”的理想是成为城里人,最终却异化为蜘蛛,这一结局更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引人思考,农民工想要提升层次是多么的不易,点明小说的主旨,发人深省。
故答案为:①“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出“我”被发现时的窘境,传神地隐喻了“我”被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的现实;
②结尾的两个“爬”字饱含辛酸,隐喻“我”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
③最终“我”异化为蜘蛛的结局,更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而这作为小说的主旨,发人深省。
9.“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作者以暗喻的手法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恐惧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猛”字是“我”的内心想象,传神细腻地刻画了“我”对于高空作业的恐惧,暗示工作的危险性。
作者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是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接着的呕吐、流汗等动作,深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虽然知道自己恐高,但还是在为实现理想全力坚持,展现出坚强的意志。
大鸟就是恐惧的化身,而在工作中“我”异化成了蜘蛛,蜘蛛是绝对害怕大鸟的,一如“我”的恐高,喻示恐高对于“我”的巨大威胁,生动展示了高空中“我”心神不定、摇摇欲坠时内心的恐惧和绝望,令读者不禁为之捏一把汗、心惊胆寒。
故答案为:①作者以暗喻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一个“猛”字细腻传神地刻画了“我”对高空作业的恐惧。
②作者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通过描写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及呕吐、流汗等情形,深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展现出“我”坚强的意志。
③大鸟之于蜘蛛,正如恐惧之于“我”,可见恐高对“我”的巨大威胁,以至于此情此景之下“我”心神不定、摇摇欲坠,读者也不禁捏一把汗、心惊胆寒。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下之人恶介甫【注】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故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王安石、字介甫。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光独A知其不B然C介甫固大贤D其失在于用心E太过F自信G太厚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国,治理国家,“治”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治”含义不同。
B.往往暴得美官,暴,损害意,与“暴殄天物”中“暴”含义相同。
C.使,连词,假使,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中“使”含义相同。
D.见教,指教我,此处“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中“见”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认为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新法百害而无一利,只是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
B.司马光虽然对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但他仍认为王安石是一位了不起的贤士。
C.材料二首先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他的几个方面,为下文有的放矢、逐一反驳树立了靶子。
D.材料二运用盘庚迁都的历史故事表明了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变法的决心,很有说服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也。
(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4.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改变古代圣贤治国养民之道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简要阐释。
【答案】10.CDF
11.B
12.A
13.(1)他们用来养民的办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
(2)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认为正确而看不到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
14.原因是王安石认为古代圣贤的治国养民之道都是老生常谈,不值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今天下十分厌恶您的人,他们对您毁谤、污蔑,所有的坏话都用上了。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您本来是大贤人,您的失误在于用心过了头、自信心太强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古来圣贤用来治国的方法,不过是使众官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委派任务而责令其取得成功;他们用来养民的办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您认为这些都是迂腐儒生经常谈论的,不值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于是,财利方面的事不再委派三司经管而改由自己管理,又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集擅长文章之士及通晓财利之人,让他们去大讲功利。假使他们真的是君子,就本来不应该讲利;假使他们真的是小人,则本来要刮尽人民的财富来满足皇上需要,又怎么能从愿呢?这样就知道三司条例司这一官署,是不当设置而设置了,又在官署中不按正常做法用人,有的人往往一下子得到好的官职,于是讲利的人都捋袖出臂,张目环顾。自夸自卖,争着进用,各自斗智斗巧,以改变祖宗旧有的法度,大概这样做获得的利不能弥补造成的害,所得不能抵偿所失,只不过是另出一番新意,用来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但它的危害已经够严重了。
材料二: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您本来是大贤人,您的失误在于用心过了头、自信心太强罢了。
“光独知其不然”,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C处断开;
“介甫固大贤”,判断句,D处断开;
“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句式对称,句意相关,F处断开。
故答案为:CD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治理国家;安定太平。句意:古来圣贤用来治国的方法。/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到今天秦国仍太平、强大。
B.“往往暴得美官,暴,损害意”错误。一下子、突然;损害。含义不同。句意:有的人往往一下子得到好的官职。/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C.正确。句意:假使他们真的是君子。/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足以抵抗秦国。
D.正确。教我;表示被动。句意:如今您来指教我的。/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百害而无一利”错。原文有“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可见不是没有一点利处。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用来……的办法;“轻”,减轻;“薄”,减少。
(2)“度”,考虑;“动”,采取行动;“是”,认为正确。
故答案为: (1)他们用来养民的办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
(2)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认为正确而看不到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分析可知,王安石认为古代圣贤的治国养民之道都是老生常谈,不值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
故答案为: 原因是王安石认为古代圣贤的治国养民之道都是老生常谈,不值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菊
[清]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①石自沉音②。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③评章④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欹:通“倚”。②沉音:低声吟咏。③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④评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将咏诗之兴称为“诗魔”,且以“无赖”形容,再以动作“绕篱欹石”写出黛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专心致志的创作过程。
B.颔联写“咏”菊过程,“临霜写”是对菊吟咏之意,“对月”交代时间为夜晚,“毫端蕴秀”“口齿噙香”突出诗意才情。
C.颈联借咏菊之素怨,含蓄透露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在菊花中寄托自己平素一腔怨叹,但又感叹知己难觅,少有人懂。
D.全诗除标题外不见一个“咏”,也不见一个“菊”,但通过对诗人进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含蓄委婉地道出咏菊的过程和情怀。
16.在史湘云主持的以“菊”为主题的诗社活动中,林黛玉的《咏菊》公评第一,此诗尾联的妙处何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15.D
16.①巧用典故。运用了陶渊明咏菊的典故,对菊花的高洁品格和陶渊明的高风亮节进行了赞颂。②借物抒怀。曹雪芹借菊花高洁傲世的千古之风,来寄寓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情怀。③呼应主题。从前三联对个人咏菊情境心境的刻画,收束到“咏菊”的主题上来,揭示了所咏之物的深刻内涵。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肖像描写”错误。全诗主要进行动作描写,而没有肖像描写。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歌尾联写到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陶令”一词就运用了陶渊明咏菊这一典故,对菊花的高洁品格和陶渊明的高风亮节进行了赞颂。
本处表达了对菊花高洁品质的赞颂,作者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咏菊花,实际上是借菊花高洁傲世的千古之风,来寄寓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情怀。
诗歌首联写到黛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专心致志的创作过程,颔联交代作诗的时间节令以及突出黛玉的诗意才情,颈联写到黛玉在菊花中寄托自己平素一腔怨叹,但又感叹知己难觅,少有人懂,可以说前三联是在写咏菊的过程和情怀,而尾联却是对菊花高洁品质的歌颂,归结到“咏菊”的主题上来,揭示了所用之物的深刻内涵,呼应了诗歌的主题。
故答案为:①巧用典故。运用了陶渊明咏菊的典故,对菊花的高洁品格和陶渊明的高风亮节进行了赞颂。②借物抒怀。曹雪芹借菊花高洁傲世的千古之风,来寄寓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情怀。③呼应主题。从前三联对个人咏菊情境心境的刻画,收束到“咏菊”的主题上来,揭示了所咏之物的深刻内涵。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直接坦率的说,即便“   ,   ”,这样内忧外患、外境艰难的国家,交给自己治理,短短三年即可扭转局面。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夸张地表现出了阿房宫的雄壮之美。
(3)苏洵《六国论》中,用“   ,   ”两句,展现了六国祖辈先辈们创业的艰辛历程,写出了他们取得土地的不易。
【答案】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暴霜露;斩荆棘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馑”“隔”“暴”“棘”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根据题干中“ 这样内忧外患、外境艰难的国家,交给自己治理,短短三年即可扭转局面 ”,可以得知应填写“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2)根据题干中“ 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夸张地表现出了阿房宫的雄壮之美 ”,可以得知应填写“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根据题干中“ 展现了六国祖辈先辈们创业的艰辛历程,写出了他们取得土地的不易。 ”,可以得知应填写“暴霜露 斩荆棘”
故答案为:(1)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暴霜露 斩荆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无论是超市还是电商平台,②很多标着“非油炸”字样的食品相比同类油炸食品,③顾客更喜欢。④大家熟悉的爆米花、方便面、膨化食品和冻干果蔬脆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⑤随着大众饮食健康意识的增强,⑥少油、无油食品日益被重视,⑦很多消费者认定它们无论如何都比油炸食品更健康。
非油炸食品是否真如商家宣传的那样健康?
其一,______A______。即使某膨化食品确实没经过油炸,也可能添加或喷洒了食用油脂,只不过加热方式从煎炸换成了热风干燥或焙烤工艺。相对而言用油量减少了,但不是没有用油。其二,“非油炸”食品有更多的配料和食品添加剂。相比油炸食品,“非油炸”的这类食品的含油总量的确是减少了,______B_______。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非油炸食品可能通过加入棕榈油、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甚至是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的起酥油,来维持食品的香气及酥脆口感。有的非油炸食品还会添加膨松剂、乳化剂、抗氧化剂或香精等。
18.文中第一段加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18.①无论是在超市还是电商平台
③更受顾客的喜爱
④删去“爆米花”或将“膨化食品”改成“其他膨化食品”“爆米花等膨化食品”
19.A.无“炸”未必无“油” B.但色香味形也可能随之变差
【知识点】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第一段加序号的句子的三处表述不当为:
①句,成分残缺造成中途易辙,“无论是超市还是电商平台”应做后句的状语,因此此句缺失介词,可改为“无论是在超市还是电商平台”;
③句,结构混乱,前句主语是“食品”,缺少谓语部分,后句主语又出现“顾客”,中途易辙,让“食品”做整句的主语,故本句可改为“更受顾客的喜爱”;
④句,不合逻辑,“爆米花、方便面、膨化食品和冻干果蔬脆”中“膨化食品”和“爆米花”属于包含关系,不能并列,故可删去“爆米花”或将“膨化食品”改成“其他膨化食品”“爆米花等膨化食品”。
故答案为:①无论是在超市还是电商平台
③更受顾客的喜爱
④删去“爆米花”或将“膨化食品”改成“其他膨化食品”“爆米花等膨化食品”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后文“也可能添加或喷洒了食用油脂”“从煎炸换成了热风干燥或焙烤工艺”“但不是没有用油”可知,此类食品虽然用油少了,但不是完全没有使用油,此处可填入“无‘炸’未必无‘油’”。
B处,根据“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知,此处应具体写出“不足”的哪些方面;由后文“来维持食品的香气及酥脆口感”可知,语境意在强调非油炸食品色香味形的变化,故此处可填“但色香味形也可能随之变差”。
故答案为:A.无“炸”未必无“油” B.但色香味形也可能随之变差
七、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擦擦眼睛,整了整衣服,抬起头来一看,四面的水光山色又忽而变了样子了。清清的一条浅水,比前又窄了几分,四围的山包得格外的紧了,仿佛是前无去路的样子。并且山容峻削,看去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向天上地下四围看看,只寂寂的看不见一个人。双桨的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见半只。前面的所谓钓台山上,只看得见两个大石垒,一间歪斜的亭子,许多纵横芜杂的草木。山腰里的那座祠堂,显然破落,只露着些断壁残垣,屋上面连炊烟都没有一丝半缕,像是好久好久没有人住了的样子。并且天气又来得阴森,早晨曾经露一露脸过的太阳,这时候却无影无踪,半箭儿山风时有时无,静下心才能感受到。船靠了山脚,跟着前面背着酒菜鱼米的船夫走上严先生祠堂的时候,我心里真有点害怕,小心翼翼地迈着脚步。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清清”“寂寂”“幽幽”,请简析它们各自的语意。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画横线部分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与下面例句都有“像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余华
【答案】20.①“清清”指浅水清洁明澈的样子。②“寂寂”指四围寂静无声的样子。③“幽幽”表现回响声音的 微弱样子,突出了境界的清静。
21.①逗号使句子整散结合,参差有致,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更能凸显山峡的寂静。②逗号将三个“静”独立成句,运用反复,起强调作用,突出作者内心“静”的感受。
22.①文中的“像是”表推测,作者通过祠堂周边环境的破数和荒凉,推测祠堂早已荒无人烟,无人居住的景况。②例句“像是”表比喻,将映照在地上的月光比作洒满了盐,形象生动展现了月光的皎洁。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词语语境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词语语境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2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①“清清”是修饰“一条浅水”,从中可以看出浅水的清洁明澈。故此处“清清”指浅水清洁明澈的样子。
②“寂寂”是修饰“看不见一个人”,表明此地的寂静和安宁。故此处“寂寂”指四围寂静无声的样子。
③“幽幽”是修饰“双桨摇响的回声”,“幽幽”表明这种回声时断时续,非常微弱。故此处“幽幽”表现回响声音的微弱样子,突出了境界的清静。
故答案为:①“清清”指浅水清洁明澈的样子。②“寂寂”指四围寂静无声的样子。③“幽幽”表现回响声音的 微弱样子,突出了境界的清静。
2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在句式方面,“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见半只”中的逗号使句子运用短句,简洁明快,韵律感增强;连用“身边水上,山下岩头”两个整句,让句子格式整齐,与前面的散句形成了整散结合的特点,参差有致,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更能凸显山峡的寂静。
②画线句中“静,静,静”的逗号将三个“静”独立成句,这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强调“静”,突出了作者内心对当地“静”的感受。
故答案为:①逗号使句子整散结合,参差有致,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更能凸显山峡的寂静。②逗号将三个“静”独立成句,运用反复,起强调作用,突出作者内心“静”的感受。
2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①结合“山腰里的那座祠堂,显然破落,只露着些断壁残垣,屋上面连炊烟都没有一丝半缕,像是好久好久没有人住了的样子”可知,文中“破落,只露着些断壁残垣,屋上面连炊烟都没有一丝半缕”是作者认为祠堂“好久好久没有人住了”的原因,故文中的“像是”表推测,作者通过祠堂周边环境的破数和荒凉,推测祠堂早已荒无人烟,无人居住的景况。
②例句为比喻句,本体为“照在地上的月光”,喻体为“盐”,“像是”表比喻,将映照在地上的月光比作洒满了盐,形象生动展现了月光的皎洁。
故答案为:①文中的“像是”表推测,作者通过祠堂周边环境的破数和荒凉,推测祠堂早已荒无人烟,无人居住的景况。②例句“像是”表比喻,将映照在地上的月光比作洒满了盐,形象生动展现了月光的皎洁。
八、写作(本题60分)
23.(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梁启超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德国)康德
自由,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法国)罗兰夫人
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周海中
对于“自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班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在责任与自由中前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在责任与自由中前行”。
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春华秋实,松涛柳韵,这是追求自然的自由;见贤思齐,少立大志,心怀天下,心系苍生,这是完善社会的责任。梁启超说“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历史不会偏废其中,责任与自由在历史的缝合点滚滚而来。
以天下为己任,是被老祖宗翻来覆去的话题。漫漫五千年。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社会责任总伴一腔热血,满怀豪情,回肠荡气,发聩于历史的风口浪尖。
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追求个人自由,是无数青衫追求向往的目标。飞回流转五千年,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个人自由总伴随着超然外物,逍遥自得,闲静幽雅,流淌于历史的松涛竹林之中。
责任与自由,两条平行于历史长河的精神线索,却是惊人地相似。同样是战国,同样是战火纷飞。孟子带着“黎民不饥不寒”的王道,在战争中辗转,担起社会的责任;而庄子带着“宁曳尾于污泥”的超然,驾着大鹏追求个人的自由。同样是明清交界之际,同样是满汉的矛盾,袁崇焕在中原的北疆驰骋万里,精忠报国;王宗羲面对山河沦陷,隐入石船山,感悟自然,体悟动静,诗文相伴,发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关系。责任与自由,在相同的时代,以相同的背景,相同地影响着后世,推动发展。
米兰 昆德拉说,生命不能不承受之轻。那生命的重量呢?无可非议,便是社会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纵使我们无法成为拿破仑,踏平欧洲;纵使我们无法成为商鞅,推动社会转型。但至少能为自己加一点重量,而不至于成为波涛中的浮萍,飘零的鸿雁。一次弯腰,整齐一方土地;一次行礼,温暖他人心房。
当下的人们,人人都向往着自由、追求自由。但我们追求个人自由,并不是放浪,而应是放逸。柳本依依,藤本妖蔓,荷本高挺,这是自然的自由。泼墨山水两三笔的放逸勾勒出的却是飘逸的景致。追求自我,认识自我是个人的完善。社会责任不是束缚个人自由的枷锁,个人自由更不是社会责任的洪水猛兽。苏轼的社会责任铸就了其个人独特的秉性,而正是这种秉性让他不论身在何处,都能为官一方,受人赞誉。
在城市中生长的我们和用机器浇铸的人们,应想到凡尔赛宫的大气俨然,秩序紧凑,也应看到江南古镇因势而建,曲径通幽。让我们去寻求社会责任与个人自由的平衡点,在重量和完美中前行!
谢谢大家!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干分析】
材料所选取的都是关于“自由”的名言。第一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着眼于自由的宝贵;第二句“少年自由则国自由”着眼于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的关系,阐述了少年助力祖国独立自主的责任担当。第三句“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着眼于自由与放纵的关系,说明自由也有限度,不能过于放纵。第四句“自由,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着眼于自由与罪恶的关系,说明自由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加以控制。第五句,“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着眼于自由与学术创新的关系,说明拥有充足的自由空间,人们才能积极发扬创新的智慧。
由此可见,自由是美好的,正是自由赋予了人类高贵的地位。但追求自由并不等于放纵,也不意味着恣意妄为,自由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就来自强有力的自律和自省。这是我们对于自由应有的最基本的理解。此外,从材料中,我们还可以认识到,个人与国家是统一的整体,争取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个人自由也取决于国家自由;以及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等等。
写作时,可以抓住材料中与自由有关的任意一个角度展开,只要围绕“自由”,阐述对“自由”的理解即可。比如,可以论述“自由是有条件的”。先阐述自由的可贵,然后说明一味地任性妄为反而会让我们失去这宝贵的自由。因此,想要获得自由,就必须要有秩序的约束。也就是说,秩序是自由发展的保障。对此,可以通过一系列正反面的相关事例,或者与之有关的名言(如“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等),阐述说明自由与秩序是对立统一、不能也无法分离的。最后一段则可强调“唯有自由与秩序高度统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提取】
1.束缚是自由的保障。
2.天下之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3.弃小我自由,寻天下大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适应性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19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大自然的乐音,古人说过“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此处的虫声指蟋蟀的鸣声。蟋蟀又称作蛐蛐、促织、秋虫,古书中也称“蛩”,在秋日里最为常见。甲骨文“秋”字上面的字形就是一只蟋蟀,是用候虫表达物候变化,反映时序更易。老杜诗《促织》写道:“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的鸣唱似乎总是与秋风萧瑟联系在一起,又如贾岛诗《夜坐》写道:“蟋蟀渐多秋不浅,蟾蜍已没夜应深。三更两鬓几枝雪,一念双峰四祖心。”古诗词中,以蟋蟀作为寄托秋思的对象,就如梅兰竹菊的题材,已是一种近乎程式化的修辞。
在人类前现代时期漫长、清寂的夜中,蟋蟀悦耳怡人的声响,穿透了暗哑的暮色,为忙碌或闲适的日子点缀了许多逸趣。对于蟋蟀歌声的欣赏,中西之间是相通的。蟋蟀是人类居所里常见的伴侣物种,秋天,蟋蟀由野外迁至室内,《诗经》中写道“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唐风·蟋蟀》),以及“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豳风·七月》),可见这种小虫不惧登堂入室,成为人们家里的常客。对此,西方诗人有同样的认知,英国诗人济慈的诗歌《蝈蝈和蟋蟀》将蝈蝈与蟋蟀的叫声并举,盛赞了两种鸣虫的歌声。前者的声音发生在炎炎夏日,在草丛中阵阵传来,称颂了“夏日盛宴的喜悦”,后者的声音则发生在寒日的炉火旁,与家中的温暖联系在一起:
大地之诗不曾间断,
孤寂的冬夜,寒霜冻结,
四周静无声息,炉边响起了
蟋蟀的歌声,室中的温暖
让人醺醺欲睡……
蝈蝈与蟋蟀标识了自然的节奏,将一年四季的轮回付诸一声声婉转悦耳的吟唱。为此,诗人将它们的歌唱誉为“大地之诗”,寓意了自然的生生不息。而在中国文化里,蟋蟀丰富的意旨也表达了古人对于自然造物以及天人关系的思考,充满了人情与趣味。王世襄先生写道:“好蛐蛐一盆一盆地品题、欣赏,观察其动作,体会其秉性,大可怡情,堪称雅事。”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非得浸淫在这一文化中良久,耳濡目染才能略知一二,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
相对于中国诗歌中的秋思,蟋蟀的叫声在西方更多地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法布尔对蟋蟀的歌声情有独钟,在他看来,鸣虫之中,蝉声太过嘈杂,蝈蝈之声太过轻小,唯有蟋蟀之声嘹亮而不喧闹,还有起伏变化,悠扬婉转,惹人喜爱。这也符合西方民众对于蟋蟀的判断——这是一种让人快乐的虫子。实际上,“快乐如蟋蟀”成了英语中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习语,大概是因为蟋蟀的歌声清脆悦耳,并且蟋蟀喜欢呼朋引伴,在草丛中一唱一和,让人心情大好。所谓声无哀乐,蟋蟀的叫声只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原本并无悲伤或欢喜之说,是人为它赋予了主观的想象。王世襄先生在《蟋蟀谱集成》中称雄蟋蟀的叫声为“低唱求爱之曲,‘唧唧……油,唧唧……油’,其声悠婉而弥长,真好像在吟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仅‘油’、‘洲’相叶,音节也颇相似。”不过,这种拟声赋意的方式恐怕是西方人无法领会的了。
蟋蟀是一种和人的世界密不可分的小虫,它们似乎不甘寂寞,一心要分享人类邻居的悲欢。18世纪的英国诗人威廉·柯珀(1731—1800)在《咏蟋蟀》一诗中写道:
住在我室中的小友,你怀着满心的欢喜,
在厨房的壁炉上鸣声唧唧,
无论身处何处,
你都是好事将临的预兆,
用你轻柔甜蜜的歌声,
回报我为你提供的温暖的巢……
诗中的厨房、壁炉和巢都是鲜明的家的意象。在英语中,“壁炉”一词所表征的炉火和温暖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蟋蟀由此代表了宁静、安逸的家园,表达了家庭作为恒定不变的港湾的信念。在狄更斯的小说《炉边蟋蟀》中,蟋蟀的叫声指向的是“家的圣坛”,家、炉火、水壶和蟋蟀这些看似卑微的意象串联成了关于家的想象,在变动不居的世界稳固如磐石一般。故事中的人物说:“这里是我的幸福的家,约翰;为此,我爱那只蟋蟀!”即便是卑微、狭小的家,也是一座圣坛。
不过,在狄更斯的时代,家与蟋蟀的联系已经不再牢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割裂了居住环境与土地的关联,乡野也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对于身处现代都市的人而言,蟋蟀的吟唱具有了怀旧的色彩,这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们与田园式的生活日渐疏离,来自自然的精神慰藉也逐渐离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派诗歌代表作《荒原》中,诗人艾略特将蟋蟀的叫声作为一种源自过去生活的安抚的乐音:“枯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礁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精神的荒原里,草木凋零,蟋蟀之声也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蟋蟀来自一个生意盎然的世界,所代表的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代表了一种饱满、自足的精神状态,艾略特由此表达了现代生活的异化。在人们关于家乡的梦里,常有蟋蟀歌声的旋律,就像魂牵梦萦的乡音,表征了难以割舍的羁绊。
蟋蟀被载入中西的诗文之中,但同时又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伴侣物种,它的身影总易被遮蔽在诸多大型生物之下,对于它的考察恰可以从一个小小的角度拓宽我们对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创造了“恋生性”一词来描述人与自然生物之间天然的亲近感。或许对于蟋蟀的热爱,对于花鸟市场售卖的各种鸣虫的兴趣,正体现了我们潜意识深处“恋生性”的一面。再者,它的唧唧之声,看似微弱却总能击中我们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可以超越时空的区隔,沟通古今中外共有的情感或精神体验。
(摘编自《光明日报》秋意与故园:中西文化中的蟋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济慈将蟋蟀与蝈蝈的歌唱誉为“大地之诗”,因为它们通过一声声婉转悦耳的吟唱来体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
B.蟋蟀的叫声总是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蟋蟀之声悠扬婉转,惹人喜爱,是一种让人快乐的虫子。
C.蟋蟀与家园密不可分,在文学作品中也能代表宁静安逸的家园,表达了家庭作为恒定不变的港湾的信念。
D.作者认为,尽管蟋蟀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伴侣物种,但是人们恰可以从一个小的角度来拓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如提到明月会想到思乡,提到柳树会想到送别,提到蟋蟀的声音会想到萧瑟的秋风。
B.“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可见中国文化里蟋蟀表达的人情与趣味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和体会的。
C.从“蟋蟀的吟唱具有怀旧色彩”可以看出这是人们对田园式生活的怀念,是艾略特将其作为一种源自过去生活的安抚的乐音的基础。
D.在中西方文化中我们将情感寄托在蟋蟀这一物种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体现了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所说的“恋生性”。
3.下列诗歌中的“蟋蟀”最能代表秋思的一项是(  )
A.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B.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C.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D.布谷布谷解劝耕,蟋蟀蟋蟀能促织。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袁行霈先生认为:“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结合材料,概括出文中“蟋蟀”的审美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8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蜘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
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要被某种必要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这不要紧。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做一个带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对,我就是要制服它。
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装上去的,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粗壮的绳子,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
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
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
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买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
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声喊道,没事!
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
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
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在口袋里,它才不会迷路。
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漂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脸扬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
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引机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一艘大船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新从什么地方扑了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
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地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放下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的名字可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
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我”为了实现理想隐瞒自身状况高空作业,不断迫使自己挑战极限,最终不幸成为了理想的奴隶。
B.小说运用大量心理独白揭示“我”隐秘的内心想法,使读者能够更直接地理解“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
C.小说描写“我”高空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形象地描绘出“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也为下文蜘蛛的出现埋下伏笔。
D.“我”是来自乡下的底层打工者,理想是成为城里人,最终却异化为蜘蛛,这个故事凸显出打工者在城市打拼的艰辛,以及城市艰难的生存环境。
7.关于文中的“异化”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因为意外在高楼滞留一夜后成为蜘蛛,突出了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漠不关心。
B.“我”为了多赚钱不惜选择难以胜任的工作,这也预示着后来“我”会在工作中“异化”。
C.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我”就是一只蜘蛛,是因为“我”早就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
D.“我”最终变成蜘蛛,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表明了“我”的心酸与悲惨。
8.本文的卡夫卡式结局富有隐喻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本文“以意象为镜面,来映照人的内心世界”,请通过“鸟”这个意象加以赏析。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下之人恶介甫【注】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故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王安石、字介甫。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光独A知其不B然C介甫固大贤D其失在于用心E太过F自信G太厚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国,治理国家,“治”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治”含义不同。
B.往往暴得美官,暴,损害意,与“暴殄天物”中“暴”含义相同。
C.使,连词,假使,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中“使”含义相同。
D.见教,指教我,此处“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中“见”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认为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新法百害而无一利,只是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
B.司马光虽然对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但他仍认为王安石是一位了不起的贤士。
C.材料二首先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他的几个方面,为下文有的放矢、逐一反驳树立了靶子。
D.材料二运用盘庚迁都的历史故事表明了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变法的决心,很有说服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也。
(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4.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改变古代圣贤治国养民之道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简要阐释。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菊
[清]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①石自沉音②。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③评章④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欹:通“倚”。②沉音:低声吟咏。③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④评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将咏诗之兴称为“诗魔”,且以“无赖”形容,再以动作“绕篱欹石”写出黛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专心致志的创作过程。
B.颔联写“咏”菊过程,“临霜写”是对菊吟咏之意,“对月”交代时间为夜晚,“毫端蕴秀”“口齿噙香”突出诗意才情。
C.颈联借咏菊之素怨,含蓄透露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在菊花中寄托自己平素一腔怨叹,但又感叹知己难觅,少有人懂。
D.全诗除标题外不见一个“咏”,也不见一个“菊”,但通过对诗人进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含蓄委婉地道出咏菊的过程和情怀。
16.在史湘云主持的以“菊”为主题的诗社活动中,林黛玉的《咏菊》公评第一,此诗尾联的妙处何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直接坦率的说,即便“   ,   ”,这样内忧外患、外境艰难的国家,交给自己治理,短短三年即可扭转局面。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夸张地表现出了阿房宫的雄壮之美。
(3)苏洵《六国论》中,用“   ,   ”两句,展现了六国祖辈先辈们创业的艰辛历程,写出了他们取得土地的不易。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无论是超市还是电商平台,②很多标着“非油炸”字样的食品相比同类油炸食品,③顾客更喜欢。④大家熟悉的爆米花、方便面、膨化食品和冻干果蔬脆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⑤随着大众饮食健康意识的增强,⑥少油、无油食品日益被重视,⑦很多消费者认定它们无论如何都比油炸食品更健康。
非油炸食品是否真如商家宣传的那样健康?
其一,______A______。即使某膨化食品确实没经过油炸,也可能添加或喷洒了食用油脂,只不过加热方式从煎炸换成了热风干燥或焙烤工艺。相对而言用油量减少了,但不是没有用油。其二,“非油炸”食品有更多的配料和食品添加剂。相比油炸食品,“非油炸”的这类食品的含油总量的确是减少了,______B_______。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非油炸食品可能通过加入棕榈油、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甚至是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的起酥油,来维持食品的香气及酥脆口感。有的非油炸食品还会添加膨松剂、乳化剂、抗氧化剂或香精等。
18.文中第一段加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擦擦眼睛,整了整衣服,抬起头来一看,四面的水光山色又忽而变了样子了。清清的一条浅水,比前又窄了几分,四围的山包得格外的紧了,仿佛是前无去路的样子。并且山容峻削,看去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向天上地下四围看看,只寂寂的看不见一个人。双桨的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见半只。前面的所谓钓台山上,只看得见两个大石垒,一间歪斜的亭子,许多纵横芜杂的草木。山腰里的那座祠堂,显然破落,只露着些断壁残垣,屋上面连炊烟都没有一丝半缕,像是好久好久没有人住了的样子。并且天气又来得阴森,早晨曾经露一露脸过的太阳,这时候却无影无踪,半箭儿山风时有时无,静下心才能感受到。船靠了山脚,跟着前面背着酒菜鱼米的船夫走上严先生祠堂的时候,我心里真有点害怕,小心翼翼地迈着脚步。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清清”“寂寂”“幽幽”,请简析它们各自的语意。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画横线部分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与下面例句都有“像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余华
八、写作(本题60分)
23.(2024高一下·三台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梁启超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德国)康德
自由,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法国)罗兰夫人
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周海中
对于“自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班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3.C
4.①引用论证:文中多处引用中西方描写蟋蟀的诗歌,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又增添文学色彩。②举例论证:文中列举了有代表性的诗人、学者、小说家、生物学家等事例,使论证丰富、具体、有力。
5.①时序更替,寄托秋思。②歌声悠扬,让人快乐。③家园之思,乡愁之恋。④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⑤古今中外的沟通,情感体验的共鸣。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总是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的是西方文学中蟋蟀,选项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强调的是中西方文化欣赏中的差异,不能说明“西方人所不能理解和体会”的观点,选项曲解文意。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色彩明丽,烘托了乡村恬静闲适的氛围。
B.皎洁的月色,蟋蟀的低吟,闪烁的星辰,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描写了一幅月夜清幽图。
C.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诗歌中的“蟋蟀”最能代表秋思。
D.描写了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引用论证:“又如贾岛诗《夜坐》写道”“《诗经》中写道”“英国诗人济慈的诗歌《蝈蝈和蟋蟀》”文中多处引用中西方描写蟋蟀的诗歌,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又增添文学色彩。
②举例论证:“老杜诗《促织》写道”“法布尔对蟋蟀的歌声情有独钟”“在狄更斯的小说《炉边蟋蟀》中”“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创造了‘恋生性’一词来描述人与自然生物之间天然的亲近感”文中列举了有代表性的诗人、学者、小说家、生物学家等事例,使论证丰富、具体、有力。
故答案为: ①引用论证:文中多处引用中西方描写蟋蟀的诗歌,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又增添文学色彩。②举例论证:文中列举了有代表性的诗人、学者、小说家、生物学家等事例,使论证丰富、具体、有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是用候虫表达物候变化,反映时序更易”“诗词中,以蟋蟀作为寄托秋思的对象”概括出:时序更替,寄托秋思。
②结合“在人类前现代时期漫长、清寂的夜中,蟋蟀悦耳怡人的声响,穿透了暗哑的暮色,为忙碌或闲适的日子点缀了许多逸趣”概括出:歌声悠扬,让人快乐。
③结合“在人们关于家乡的梦里,常有蟋蟀歌声的旋律,就像魂牵梦萦的乡音,表征了难以割舍的羁绊”概括出:家园之思,乡愁之恋。
④结合“蟋蟀的吟唱具有了怀旧的色彩,这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概括出: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⑤结合“它的唧唧之声,看似微弱却总能击中我们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可以超越时空的区隔,沟通古今中外共有的情感或精神体验”概括出:古今中外的沟通,情感体验的共鸣。
故答案为: ①时序更替,寄托秋思。②歌声悠扬,让人快乐。③家园之思,乡愁之恋。④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⑤古今中外的沟通,情感体验的共鸣。
【答案】6.C
7.C
8.①“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出“我”被发现时的窘境,传神地隐喻了“我”被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的现实;
②结尾的两个“爬”字饱含辛酸,隐喻“我”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
③最终“我”异化为蜘蛛的结局,更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而这作为小说的主旨,发人深省。
9.①作者以暗喻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一个“猛”字细腻传神地刻画了“我”对高空作业的恐惧。
②作者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通过描写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及呕吐、流汗等情形,深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展现出“我”坚强的意志。
③大鸟之于蜘蛛,正如恐惧之于“我”,可见恐高对“我”的巨大威胁,以至于此情此景之下“我”心神不定、摇摇欲坠,读者也不禁捏一把汗、心惊胆寒。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艺术效果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读懂结尾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相关内容,结合“鸟”这一意象进行具体分析。
6.A.正确。
B.正确。
C.“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错误。粉刷外墙的工作本身就要求绑绳子,并不是“非人的”捆绑。小说描写“我”高空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表明的是工作的艰辛,该选项过度解读。
D.正确。
故答案为:C。
7.A.正确。
B.正确。
C.“因为‘我’早就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错误。根据原文“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可知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我”就是一只蜘蛛,是因为小女孩的比喻很形象很贴切。
D.正确。
故答案为:C。
8.由前文“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可知,“我”为了实现理想隐瞒自身状况高空作业,被遗忘而被绳子捆绑并吊了一夜,“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出“我”被发现时的窘境,其根源是“我”的理想,传神地隐喻了“我”是被自己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了;
“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两个“爬”字饱含辛酸,“我”为了实现理想真的像一只蜘蛛了,隐喻“我”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
“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我”的理想是成为城里人,最终却异化为蜘蛛,这一结局更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引人思考,农民工想要提升层次是多么的不易,点明小说的主旨,发人深省。
故答案为:①“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出“我”被发现时的窘境,传神地隐喻了“我”被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的现实;
②结尾的两个“爬”字饱含辛酸,隐喻“我”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
③最终“我”异化为蜘蛛的结局,更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而这作为小说的主旨,发人深省。
9.“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作者以暗喻的手法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恐惧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猛”字是“我”的内心想象,传神细腻地刻画了“我”对于高空作业的恐惧,暗示工作的危险性。
作者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是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接着的呕吐、流汗等动作,深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虽然知道自己恐高,但还是在为实现理想全力坚持,展现出坚强的意志。
大鸟就是恐惧的化身,而在工作中“我”异化成了蜘蛛,蜘蛛是绝对害怕大鸟的,一如“我”的恐高,喻示恐高对于“我”的巨大威胁,生动展示了高空中“我”心神不定、摇摇欲坠时内心的恐惧和绝望,令读者不禁为之捏一把汗、心惊胆寒。
故答案为:①作者以暗喻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一个“猛”字细腻传神地刻画了“我”对高空作业的恐惧。
②作者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通过描写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及呕吐、流汗等情形,深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展现出“我”坚强的意志。
③大鸟之于蜘蛛,正如恐惧之于“我”,可见恐高对“我”的巨大威胁,以至于此情此景之下“我”心神不定、摇摇欲坠,读者也不禁捏一把汗、心惊胆寒。
【答案】10.CDF
11.B
12.A
13.(1)他们用来养民的办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
(2)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认为正确而看不到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
14.原因是王安石认为古代圣贤的治国养民之道都是老生常谈,不值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今天下十分厌恶您的人,他们对您毁谤、污蔑,所有的坏话都用上了。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您本来是大贤人,您的失误在于用心过了头、自信心太强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古来圣贤用来治国的方法,不过是使众官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委派任务而责令其取得成功;他们用来养民的办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您认为这些都是迂腐儒生经常谈论的,不值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于是,财利方面的事不再委派三司经管而改由自己管理,又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集擅长文章之士及通晓财利之人,让他们去大讲功利。假使他们真的是君子,就本来不应该讲利;假使他们真的是小人,则本来要刮尽人民的财富来满足皇上需要,又怎么能从愿呢?这样就知道三司条例司这一官署,是不当设置而设置了,又在官署中不按正常做法用人,有的人往往一下子得到好的官职,于是讲利的人都捋袖出臂,张目环顾。自夸自卖,争着进用,各自斗智斗巧,以改变祖宗旧有的法度,大概这样做获得的利不能弥补造成的害,所得不能抵偿所失,只不过是另出一番新意,用来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但它的危害已经够严重了。
材料二: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您本来是大贤人,您的失误在于用心过了头、自信心太强罢了。
“光独知其不然”,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C处断开;
“介甫固大贤”,判断句,D处断开;
“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句式对称,句意相关,F处断开。
故答案为:CD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治理国家;安定太平。句意:古来圣贤用来治国的方法。/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到今天秦国仍太平、强大。
B.“往往暴得美官,暴,损害意”错误。一下子、突然;损害。含义不同。句意:有的人往往一下子得到好的官职。/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C.正确。句意:假使他们真的是君子。/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足以抵抗秦国。
D.正确。教我;表示被动。句意:如今您来指教我的。/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百害而无一利”错。原文有“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可见不是没有一点利处。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用来……的办法;“轻”,减轻;“薄”,减少。
(2)“度”,考虑;“动”,采取行动;“是”,认为正确。
故答案为: (1)他们用来养民的办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
(2)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认为正确而看不到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分析可知,王安石认为古代圣贤的治国养民之道都是老生常谈,不值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
故答案为: 原因是王安石认为古代圣贤的治国养民之道都是老生常谈,不值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
【答案】15.D
16.①巧用典故。运用了陶渊明咏菊的典故,对菊花的高洁品格和陶渊明的高风亮节进行了赞颂。②借物抒怀。曹雪芹借菊花高洁傲世的千古之风,来寄寓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情怀。③呼应主题。从前三联对个人咏菊情境心境的刻画,收束到“咏菊”的主题上来,揭示了所咏之物的深刻内涵。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肖像描写”错误。全诗主要进行动作描写,而没有肖像描写。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歌尾联写到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陶令”一词就运用了陶渊明咏菊这一典故,对菊花的高洁品格和陶渊明的高风亮节进行了赞颂。
本处表达了对菊花高洁品质的赞颂,作者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咏菊花,实际上是借菊花高洁傲世的千古之风,来寄寓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情怀。
诗歌首联写到黛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专心致志的创作过程,颔联交代作诗的时间节令以及突出黛玉的诗意才情,颈联写到黛玉在菊花中寄托自己平素一腔怨叹,但又感叹知己难觅,少有人懂,可以说前三联是在写咏菊的过程和情怀,而尾联却是对菊花高洁品质的歌颂,归结到“咏菊”的主题上来,揭示了所用之物的深刻内涵,呼应了诗歌的主题。
故答案为:①巧用典故。运用了陶渊明咏菊的典故,对菊花的高洁品格和陶渊明的高风亮节进行了赞颂。②借物抒怀。曹雪芹借菊花高洁傲世的千古之风,来寄寓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情怀。③呼应主题。从前三联对个人咏菊情境心境的刻画,收束到“咏菊”的主题上来,揭示了所咏之物的深刻内涵。
17.【答案】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暴霜露;斩荆棘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馑”“隔”“暴”“棘”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根据题干中“ 这样内忧外患、外境艰难的国家,交给自己治理,短短三年即可扭转局面 ”,可以得知应填写“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2)根据题干中“ 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夸张地表现出了阿房宫的雄壮之美 ”,可以得知应填写“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根据题干中“ 展现了六国祖辈先辈们创业的艰辛历程,写出了他们取得土地的不易。 ”,可以得知应填写“暴霜露 斩荆棘”
故答案为:(1)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暴霜露 斩荆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①无论是在超市还是电商平台
③更受顾客的喜爱
④删去“爆米花”或将“膨化食品”改成“其他膨化食品”“爆米花等膨化食品”
19.A.无“炸”未必无“油” B.但色香味形也可能随之变差
【知识点】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第一段加序号的句子的三处表述不当为:
①句,成分残缺造成中途易辙,“无论是超市还是电商平台”应做后句的状语,因此此句缺失介词,可改为“无论是在超市还是电商平台”;
③句,结构混乱,前句主语是“食品”,缺少谓语部分,后句主语又出现“顾客”,中途易辙,让“食品”做整句的主语,故本句可改为“更受顾客的喜爱”;
④句,不合逻辑,“爆米花、方便面、膨化食品和冻干果蔬脆”中“膨化食品”和“爆米花”属于包含关系,不能并列,故可删去“爆米花”或将“膨化食品”改成“其他膨化食品”“爆米花等膨化食品”。
故答案为:①无论是在超市还是电商平台
③更受顾客的喜爱
④删去“爆米花”或将“膨化食品”改成“其他膨化食品”“爆米花等膨化食品”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后文“也可能添加或喷洒了食用油脂”“从煎炸换成了热风干燥或焙烤工艺”“但不是没有用油”可知,此类食品虽然用油少了,但不是完全没有使用油,此处可填入“无‘炸’未必无‘油’”。
B处,根据“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知,此处应具体写出“不足”的哪些方面;由后文“来维持食品的香气及酥脆口感”可知,语境意在强调非油炸食品色香味形的变化,故此处可填“但色香味形也可能随之变差”。
故答案为:A.无“炸”未必无“油” B.但色香味形也可能随之变差
【答案】20.①“清清”指浅水清洁明澈的样子。②“寂寂”指四围寂静无声的样子。③“幽幽”表现回响声音的 微弱样子,突出了境界的清静。
21.①逗号使句子整散结合,参差有致,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更能凸显山峡的寂静。②逗号将三个“静”独立成句,运用反复,起强调作用,突出作者内心“静”的感受。
22.①文中的“像是”表推测,作者通过祠堂周边环境的破数和荒凉,推测祠堂早已荒无人烟,无人居住的景况。②例句“像是”表比喻,将映照在地上的月光比作洒满了盐,形象生动展现了月光的皎洁。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词语语境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词语语境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2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①“清清”是修饰“一条浅水”,从中可以看出浅水的清洁明澈。故此处“清清”指浅水清洁明澈的样子。
②“寂寂”是修饰“看不见一个人”,表明此地的寂静和安宁。故此处“寂寂”指四围寂静无声的样子。
③“幽幽”是修饰“双桨摇响的回声”,“幽幽”表明这种回声时断时续,非常微弱。故此处“幽幽”表现回响声音的微弱样子,突出了境界的清静。
故答案为:①“清清”指浅水清洁明澈的样子。②“寂寂”指四围寂静无声的样子。③“幽幽”表现回响声音的 微弱样子,突出了境界的清静。
2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在句式方面,“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见半只”中的逗号使句子运用短句,简洁明快,韵律感增强;连用“身边水上,山下岩头”两个整句,让句子格式整齐,与前面的散句形成了整散结合的特点,参差有致,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更能凸显山峡的寂静。
②画线句中“静,静,静”的逗号将三个“静”独立成句,这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强调“静”,突出了作者内心对当地“静”的感受。
故答案为:①逗号使句子整散结合,参差有致,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更能凸显山峡的寂静。②逗号将三个“静”独立成句,运用反复,起强调作用,突出作者内心“静”的感受。
2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①结合“山腰里的那座祠堂,显然破落,只露着些断壁残垣,屋上面连炊烟都没有一丝半缕,像是好久好久没有人住了的样子”可知,文中“破落,只露着些断壁残垣,屋上面连炊烟都没有一丝半缕”是作者认为祠堂“好久好久没有人住了”的原因,故文中的“像是”表推测,作者通过祠堂周边环境的破数和荒凉,推测祠堂早已荒无人烟,无人居住的景况。
②例句为比喻句,本体为“照在地上的月光”,喻体为“盐”,“像是”表比喻,将映照在地上的月光比作洒满了盐,形象生动展现了月光的皎洁。
故答案为:①文中的“像是”表推测,作者通过祠堂周边环境的破数和荒凉,推测祠堂早已荒无人烟,无人居住的景况。②例句“像是”表比喻,将映照在地上的月光比作洒满了盐,形象生动展现了月光的皎洁。
23.【答案】例文:
在责任与自由中前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在责任与自由中前行”。
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春华秋实,松涛柳韵,这是追求自然的自由;见贤思齐,少立大志,心怀天下,心系苍生,这是完善社会的责任。梁启超说“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历史不会偏废其中,责任与自由在历史的缝合点滚滚而来。
以天下为己任,是被老祖宗翻来覆去的话题。漫漫五千年。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社会责任总伴一腔热血,满怀豪情,回肠荡气,发聩于历史的风口浪尖。
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追求个人自由,是无数青衫追求向往的目标。飞回流转五千年,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个人自由总伴随着超然外物,逍遥自得,闲静幽雅,流淌于历史的松涛竹林之中。
责任与自由,两条平行于历史长河的精神线索,却是惊人地相似。同样是战国,同样是战火纷飞。孟子带着“黎民不饥不寒”的王道,在战争中辗转,担起社会的责任;而庄子带着“宁曳尾于污泥”的超然,驾着大鹏追求个人的自由。同样是明清交界之际,同样是满汉的矛盾,袁崇焕在中原的北疆驰骋万里,精忠报国;王宗羲面对山河沦陷,隐入石船山,感悟自然,体悟动静,诗文相伴,发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关系。责任与自由,在相同的时代,以相同的背景,相同地影响着后世,推动发展。
米兰 昆德拉说,生命不能不承受之轻。那生命的重量呢?无可非议,便是社会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纵使我们无法成为拿破仑,踏平欧洲;纵使我们无法成为商鞅,推动社会转型。但至少能为自己加一点重量,而不至于成为波涛中的浮萍,飘零的鸿雁。一次弯腰,整齐一方土地;一次行礼,温暖他人心房。
当下的人们,人人都向往着自由、追求自由。但我们追求个人自由,并不是放浪,而应是放逸。柳本依依,藤本妖蔓,荷本高挺,这是自然的自由。泼墨山水两三笔的放逸勾勒出的却是飘逸的景致。追求自我,认识自我是个人的完善。社会责任不是束缚个人自由的枷锁,个人自由更不是社会责任的洪水猛兽。苏轼的社会责任铸就了其个人独特的秉性,而正是这种秉性让他不论身在何处,都能为官一方,受人赞誉。
在城市中生长的我们和用机器浇铸的人们,应想到凡尔赛宫的大气俨然,秩序紧凑,也应看到江南古镇因势而建,曲径通幽。让我们去寻求社会责任与个人自由的平衡点,在重量和完美中前行!
谢谢大家!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干分析】
材料所选取的都是关于“自由”的名言。第一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着眼于自由的宝贵;第二句“少年自由则国自由”着眼于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的关系,阐述了少年助力祖国独立自主的责任担当。第三句“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着眼于自由与放纵的关系,说明自由也有限度,不能过于放纵。第四句“自由,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着眼于自由与罪恶的关系,说明自由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加以控制。第五句,“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着眼于自由与学术创新的关系,说明拥有充足的自由空间,人们才能积极发扬创新的智慧。
由此可见,自由是美好的,正是自由赋予了人类高贵的地位。但追求自由并不等于放纵,也不意味着恣意妄为,自由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就来自强有力的自律和自省。这是我们对于自由应有的最基本的理解。此外,从材料中,我们还可以认识到,个人与国家是统一的整体,争取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个人自由也取决于国家自由;以及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等等。
写作时,可以抓住材料中与自由有关的任意一个角度展开,只要围绕“自由”,阐述对“自由”的理解即可。比如,可以论述“自由是有条件的”。先阐述自由的可贵,然后说明一味地任性妄为反而会让我们失去这宝贵的自由。因此,想要获得自由,就必须要有秩序的约束。也就是说,秩序是自由发展的保障。对此,可以通过一系列正反面的相关事例,或者与之有关的名言(如“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等),阐述说明自由与秩序是对立统一、不能也无法分离的。最后一段则可强调“唯有自由与秩序高度统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提取】
1.束缚是自由的保障。
2.天下之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3.弃小我自由,寻天下大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