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语文七上 第四单元 综合测试卷(含答案+答题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统编版语文七上 第四单元 综合测试卷(含答案+答题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七上第四单元测试卷(广东专版)答题卡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1. [A][B][C][D] 2. [A][B][C][D] 3. [A][B][C][D] 4. [A][B][C][D] 5. [A][B][C][D] 12. [A][B][C][D]24. [A][B][C][D]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6.答:
7.答:
8.答:
9.答:
10.答:
11.答:
13.答:
14.答:
15.答:
16.答:
17.答:
18.答:
19.答:
20.答:
21.答:
22.答:
23.答:
25.答:
26.答:
条 码 粘 贴 处
(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框内)
缺考标记
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标记 !只能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6、填涂样例 正确 [■] 错误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七上第四单元测试卷(广东专版)
本试卷共24页,26小题,另设有附加题,满分120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22分)
一、(共5题;共10分)
1.(2分)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狭 隘(yì) 解放(jiě) 微不足道(wēi)
B.殉职(xùn) 极端(duān) 拈轻怕重(zhān)
C.鄙 薄(báo) 纯粹(cuì) 漠不关心(mò)
D.热 忱(chén) 派遣(qiǎn) 冷冷清清(qīnɡ)
2.(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qiǎn),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是实践了列宁主义路线的。
B.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chéng)。
C.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qiāng)热忱,而是冷冷清清,莫不关心,麻木不仁。
D.他不鄙薄(báo)技术工作,是一个纯萃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2分)根据句子,选择正确的选项。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 ____是无法补救的。
A.惨痛 B.哀痛 C.沉痛
4.(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9年1月12日,老红军李光在遵义逝世,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B.1月17日,通过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接受采访的发言,使我真切认识到华为作为国产知名品牌的责任与担当。
C.冬季的云南大理无量山漫山遍野盛开着樱花,充满着春天的气息,是一个适合旅游的季节。
D.过去常年被冰雪覆盖的极地已出现绿色苔原,其原因是气温上升、积雪层减少造成的。
5.(2分)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和“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险躁则不能治性”中的“宁静”和“险躁”是一对反义词。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综合性学习(共3题;共6分)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了以“优良家风我传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6.(2分)【寻家风】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在宗祠的大门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代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着“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等字样的牌匾。
材料二: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
7.(2分)【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家和万事兴 B.天道酬勤 C.百善孝为先
8.(2分)【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你帮老师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长辈言传   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   
二、默写(共3题;共6分)
用课文原句填空。
9.(2分)《诫子书》中“   ,   ”提出了修身养德的方法是“静”与“俭”。
10.(2分)诸葛亮用“   ,   ”一句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
11.(2分)“   ,   ”一句说明了过度享乐、消极怠慢与冒险草率、急躁不安都不利于修身养性。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29分)
三、诗歌鉴赏(共2题;共4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甲】《梅岭三章》
【乙】别云间①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②。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③空际看。
【注释】①云间: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是作者家乡。时年17岁的他在这里被逮捕。②南冠(guān):被俘虏的人。③灵旗:战旗。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
12.(2分)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章追述往昔,豪情无限;次章面对今日,勉励战友;末章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B.【甲】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表现了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想象力。
C.【乙】诗以少年的热血、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悲壮动人的生命之歌。
D.【乙】诗风格清新豪健,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
13.(2分)《梅岭三章》与《别云间》虽不出自同一时代同一人之手,但两者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请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
四、现代文阅读(共8题;共2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接 头 暗 号
王伟锋
拂晓,老钟起床,腰里塞着短斧,悄悄摸上野马岭。
老钟隐身伏在一块大石后查看。野马岭上,血迹斑斑,可见昨夜双方交火之惨烈。但老钟仔细看了,没发现游击队的踪迹,或者有价值的线索。很显然,战场被清理过。老钟暗自懊悔,自己来晚了。
昨天夜半,密集的枪声忽然响起来。老钟从睡梦中惊醒,侧耳倾听,坏了,像是从野马岭传来的。没多久,枪声渐稀,零星的几声枪响过后,浓得化不开的夜,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
下山的路上,他想起一处隐秘的山洞,摸了进去。
山洞里的人,已经奄奄一息了。老钟认识,是游击队的李队长。老钟的儿子也在队伍上。李队长几乎用尽最后的气力,交给老钟一个绣着荷叶的烟荷包,用微弱的声音告诉他,去镇上裁缝铺,接头暗语是:“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答:“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暗号对上了,就把这个烟荷包交给对方。
“要是……裁缝铺……有敌人,就去找疯,疯……”
“风什么,李队长,风什么?”
然而,无论老钟怎么呼喊,李队长再也没有任何声息了。
老钟紧紧攥着烟荷包,抹着眼泪下山。离开前,他用短斧砍来许多枝蔓,把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三鞠躬,说,李队长,对不起了,以后再给您修墓立碑。
老钟回家换了衣服,乘渡船来到镇上。
镇上倒显得平静,除了敌寇正常的巡逻,就是为数不多的乡亲低头匆匆购买些日用急需品。一个不知哪里来的疯婆子,拄着根竹竿,端着豁碗,“笃笃笃”在前面走,边走边对路人说:“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儿吃的吧。”
老钟警惕地躲在暗处,仔细观察裁缝铺许久。
觉得没什么异样,又摸了摸腰间的烟荷包,这才决定前去接头。他压低头上的斗笠,若无其事地踩着石板路,低头慢慢向裁缝铺走去。
快到裁缝铺时,一阵吵嚷声传来。
“疯婆子,找死啊!快滚,滚远点儿!”
随着一声呵斥,只见两个衣着体面的人,推推搡搡地把疯婆子从裁缝铺轰了出来。疯婆子跌倒,手里的竹竿和豁碗摔在地上。那碗骨碌碌地,在青石板上滚出去老远。老钟吃惊地左右看看,心知有变。
老钟赶上前去,替疯婆子捡起竹竿,又把滚落的豁碗追回来。疯婆子唠唠叨叨,对着那俩人骂个没完。看到疯婆子,老钟想起了自己的老母亲,他把豁碗递过去,说:“老人家,您在哪儿安歇?俺送您过去。”
疯婆子夺过豁碗,抱住,突然一把攥住老钟的手腕。
老钟一惊,看起来瘦弱的疯婆子,竟是有把子力气。
疯婆子目光一凛,迅疾低声道:“别说话,跟我走!”
出镇子很远,确定安全无虞了,疯婆子才指指老钟腰间的烟荷包,举起竹竿做威胁状,厉声道:“说,哪里来的?”见老钟慌乱,又压低声道:“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老钟恍悟,回道:“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李队长的遗言里,万一裁缝铺有变,应是要他找这疯婆子。老钟遂镇定下来,将烟荷包从腰间解下,郑重交到疯婆子手里。
“李队长呢?”疯婆子急切地问,“他怎么样了?”
老钟望向远处的船渡口:“他,牺牲了……”
疯婆子无言,艰难地哽咽了一声,转身踉跄走远。
第二年,抗战胜利,镇上插遍了红旗。
渡口的老船工年事已高,老钟接替他撑起了渡船。大军南下的时候,老钟和乡亲们摇着橹,送走了一船又一船的解放军战士。看着这些年轻的朝气蓬勃的面孔,老钟就想起牺牲在前线的儿子,禁不住热泪盈眶。
夜来大雨,湍急的河水,迈着铿锵的脚步奔向远方辽阔的江面。
晨光给天际抹上一把红晕,哗哗的流水声里,老钟蹲在船尾,给病中的老母亲熬中药。急剧的咳嗽声不时从船舱里甩出来,老钟听得心惊肉跳。老母亲病势严重,总不见好,老钟隐隐有些担心。
“船家,过河吗?”岸上忽听有人喊。
老钟抬起头,眯着眼,隔着稀薄的河雾打量。来人穿军装,女的,有些面熟。
女人微笑道:“大哥,可找到您了。怎么,不认识了?”见老钟沉吟不语,又说:“我是李队长的爱人。解放了,想接老李回去……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女人说着,用力抹了抹脸上的泪水。
老钟忽然就泣不成声了。他极力按捺起伏的心绪,站起身高声回答道:“有,有啊!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这句话,老钟在睡梦中,已经自问自答不知多少遍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4.(3分)仔细阅读全文,在横线上将相关情节补充完整。
老钟在隐秘的山洞,发现奄奄一息的李队长→①   →②   →抗战胜利,老钟和乡亲们送走了一船又一船的解放军战士→③   。
15.(4分)文中的老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6.(4分)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7.(4分)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惑,用简洁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请为文中两处文字做批注。
文字批注
一个不知哪里来的疯婆子,拄着根竹竿,端着豁碗,“笃笃笃”在前面走,边走边对路人说:“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儿吃的吧。”①   
女人微笑道:“大哥,可找到您了。怎么,不认识了?”见老钟沉吟不语,又说:“我是李队长的爱人。解放了,想接老李回去……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②   
【爱国散文·我来赏】文学社的同学们搜集了一篇充满家国情怀的文章,请你与他们一起品味其
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让我好好看 你 林湄
傍晚,车子经过兰州临河的带状公园时,友人说那条河就是黄河。“啊,黄河!”我吃惊地重复着,忙叫友人停下车,让我看看黄河——这是我梦寐中的景致啊!
在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后来,我总是以文人的童心,想象着黄河的壮观与独特,想象着她咆哮、搏击,如万马奔腾。
记得从前,老师曾以一种低沉忧郁的语气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历史上黄河流域频繁地暴发洪水,相传最早与洪水做斗争的是共工氏族,他们靠木、石、蚌器从山丘取土填充低洼,抵挡水浸。尧当部落联盟首领时,鲧借鉴共工氏族的治水经验,将填充低地改为筑土围墙。舜为首领时不满意洪水浸泡即溃的土墙,任命鲧的儿子禹治水。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几经考察,采取以凿山辟谷疏导为主的治水法,从而减少了洪水的灾患。
人们没有怨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而是在黄河的水患中看到了禹的力量、禹的精神。后人冠之为“大禹”,因为禹是一个大写的人,写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史书上,也印记在后人的脑里。
黄河啊,正因你有那么久远而沧桑的历史,所以成为我梦中的神往之地。
我从小生长在东海岸旁的海滨古屋里,黄河于我既熟悉又遥远。后来,我离开了那片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直未能亲见黄河成了我心中的一桩憾事。
现在,我站在兰州滨河中路黄河南岸,夜幕即将降临。趁着夕阳未落,黄河,让我好好地看看你——你静静地横卧在我面前,东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雕塑,南依小西湖公园,北与“白马浪”为邻。
你安详如雕塑中的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如今,当周遭的世界变得流光溢彩,你仍然是那么朴素,保持着你的端庄与宁静。我凝视着你,想象自己依偎在你的臂膀之上,感受着你的温暖,倾听那轻柔的细语……
岸边矗立着著名的兰州水车,那是兰州段家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明嘉靖年间,兰州人段续任云南道御史时见到当地用筒车灌溉农田,于是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他回到故里,仿制出水车。
友人说,四十多年前,有252轮水车林立在兰州黄河的两岸。那是何等壮观、独特的景观! 水车源自人类的智慧,既像一件艺术品,又灌溉了农田,养育了子孙。它们咿咿呀呀,日夜欢唱着,歌唱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歌唱着人们辛劳而又快乐的生活。今天的水车固然是滨河中路带状公园里的点缀品,但它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深思与启迪。
沿着带状公园的南岸,我来到了黄河铁桥下,这里是古代通羊皮筏子和木舟的渡口,也是明洪武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浮桥遗址。眼前的铁桥则是光绪年间清政府请德国人建成的。
站在铁桥上,望着桥下平静无波的黄河水,想象着黄河水上涨时羊皮筏子在滚滚波涛中漂流的画面。是不是像漓江上的木筏一样,上面站着一位艄公,他握着一根长竿,在水上悠哉滑行? 其实,羊皮筏子比木筏更轻便。将几块羊皮绑在一起,吹足气,即成黄河上来去自如的筏子,即使水流湍急,也能横渡激流。
艄公如何能在羊皮筏子上点篱自若,顺水势颠簸而去? 是他们的机智镇静制服了波涛,还是因为他们是黄河的主人,在黄河面前自有无畏与淡定?
正流连忘返时,最后一朵晚霞渐渐隐去。
夜色深沉,北岸白塔山上寺院的灯火亮了起来,兰山索道闪着彩色的光。我依然痴痴地伫立在黄河岸边。夜色中的黄河固然另有一番风情,但更让我留恋的还是黄河本来的面目,那不经装饰的母亲般的面容。
黄河,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在我的心头!
18.(2分)读完文章后,同学们对作者想象中的和看到的黄河的特点进行梳理,请你补全下图。
19.(4分)本文的抒情性较强,小语想在社内做朗读展示,请你帮他完成朗读设计表。
重音 ⑴请为下面的句子设计朗读重音,并说明设计理由。   “啊,黄河!”我吃惊地重复着,忙叫友人停下车,让我看看黄河——这是我梦寐中的景致啊!
停连 ⑵请为以下句子设计停连,并说明设计理由。   我凝视着你,想象自己依偎在你的臂膀之上,感受着你的温暖,倾听那轻柔的细语……
20.(2分)请和同学们一起品味下列语句,体会作品意蕴。
①你安详如雕塑中的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我从小生长在东海岸旁的海滨古屋里,黄河于我既熟悉又遥远。(为什么说黄河于“我”既“熟悉”又“遥远”呢?)
③今天的水车固然是滨河中路带状公园里的点缀品,但它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深思与启迪。(“深思与启迪”指的是什么?)
21.(2分)同学们对本文标题展开了探究,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五、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22.(50分)任务三写作
在《植树的牧羊人》中,”我”无意中闯入”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的家园,见识了一段荒原变绿洲的传奇;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攀爬悬崖并最终从看似”不可能”的境遇中脱险,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旅行和冒险都”不虚此行”。
请你以《不虚此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助手
⑴打开思路。生活中,你肯定有过很多有意义的”行走”——或是走进了一个有特色的纪念馆,或是寻觅到一方与心灵契合的乐土,或是拜访了一位睿智的老人,甚至是开启了一趟奇妙的阅读旅行……请你认真回顾,生活中曾经有过哪些令自己难忘的“行走”。动笔之前,不妨先想一想,并挑选最合适的题材。
⑵抓住关键词。标题中的关键词”不虚”值得琢磨,既然是”不.虚”,说明在这次”行走”中,你或许有意外的收获,或许有特别的发现,或许有难忘的经历……通过合理的情节或内容把”行走”中有意义的主题表达出来,这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
⑶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记叙事情时,思路要清晰,要善于运用一些标志时间发展或进程变化的语句,将事情串在一起,叙述清晰,不蔓不枝。
附加题(共4题;共19分)
【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 完成练习。
二人赶到他洞门前, 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一辆小车儿上; 一只手捏着拳头, 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 “这厮放赖不羞! 你好道捶破鼻子, 淌出些血来, 搽红了 脸, 往那里告我们去耶 ”那妖魔捶了两拳, 念个咒语, 口里喷出火来, 鼻子里浓烟迸出, 闸闸眼, 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 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 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 把一座火云洞, 被那烟火迷漫, 真个是熯天炽地。八戒慌了道: “哥哥, 不停当! 这一钻在火里, 莫想得活; 把老猪弄做个烧熟的, 加上香料, 尽他受用哩! 快走! 快走! ”说声走, 他也不顾行者, 跑过涧去了。
这行者神通广大, 捏着避火诀, 撞入火中, 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 又吐上几口, 那火比前更胜……乃是妖魔修炼成真三昧火……行者被他烟火飞腾, 不能寻怪, 看不见他洞门前路jìng, 抽身跳出火中。那妖精在门首, 看得明白。他见行者走了, 却才收了火具, 帅群妖, 转于洞内, 闭了石门, 以为得胜, 着小的排宴奏乐, 欢笑不题。
23.(6分)给加点的字注音, 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迸出    避火诀    路jìng   
24.(2分)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念个咒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捏着拳头 B.捶了两拳 C.烟火迷漫 D.浓烟迸出
25.(6分)以上文段选自《   》。文段中出现的妖精是    孙悟空和他大战是因为    。
26.(5分)请结合原著内容回答: ①这妖精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②这件事给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埋下了怎样的隐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A.“狭隘(yì)”注音错误,“隘”应读“ài”。
B.“拈轻怕重(zhān)”注音错误,“拈”应读“niān”。
C.“鄙薄(báo)”注音错误,“薄”在此处应读“bó”。
D.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答案】A
【解析】A.正确;
B.“热忱(chéng)”应读“热忱(chén)”;“毫不利已”的字形错误,应为“毫不利己”。
C.“莫不关心”字形错误,应为“漠不关心”,意思是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D.“鄙薄(báo)”应读“鄙薄(bó)”;“纯萃”字形错误,应为“纯粹”,意思是不掺杂别的成分。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3.【答案】B
【解析】首先,我们来分析题干句子:“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
是无法补救的。”句子表达的是因母亲去世、无法再见而产生的内心感受,且这种感受是“无法补救”的,强调的是悲伤的情感。
接下来,对三个选项中的词语进行解释及辨析:
1.惨痛:该词语的含义为“悲惨痛苦”,通常用于形容经历、教训等给人带来的极度痛苦,如“惨痛的教训”“惨痛的经历”。其侧重点在于“痛苦的程度深”多与具体事件或后果相关,而非单纯的情感表达。
2.哀痛:含义为“悲伤、悲痛”,侧重于表达内心的悲伤情绪,多用来形容人因失去亲人、遭遇不幸等而产生的悲痛感受,如“哀痛欲绝”“哀痛之情”。它直接指向人的情感状态,符合句子中因母亲去世而产生的悲伤情感。
3.沉痛:含义为“深深的悲痛”,也可指“深刻、严重”,如“沉痛的教训"“沉痛的心情”。虽然“沉痛也包含悲痛之意,但其适用范围更广,既可以形容情感,也可以形容教训、反思等,且“沉痛”所表达的悲痛程度比“哀痛"更深,更强调内心的沉重感。但在本句中,句子主要表达的是因无法再见母亲而产生的悲伤,更侧重于情感本身,而非极度沉重的悲痛,因此“哀痛"更贴合语境。
综合以上分析,句子表达的是因母亲去世而产生的悲伤情感,“哀痛”最能准确体现这种情感,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类中的词语积累知识点,具体为近义词辨析与运用能力。解题思路是通过分析题干句子的语境,理解句意所表达的情感,再结合选项中三个近义词的含义、适用范围及情感侧重,选出最恰当的词语。重难点在于准确区分“惨痛““哀痛”“沉痛”在含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并结台县体语说进行判断。
4.【答案】A
【解析】 A.正确。
B.有误,缺少主语,可将句中的“通过”或“使”删除。
C.有误,搭配不当,“无量山”不是“季节”,可将句中“冬季的云南大理无量山”调整,”为“云南大理无量山的冬季”。
D.有误,句式杂糅,删去“其原因’或“所造成的”。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做此类提,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答案】D
【解析】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不淡泊名利就无法坚定志向,不排除干扰就无法达成长远目标。强调“静”与“俭”是修养品德的基础,只有内心宁静、生活简朴,才能避免浮躁,明确人生方向 。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和“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分析正确;
B:学须静也,意思: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其中“静”指摒除杂念、专注沉静的精神状态 ,这句话告诉我们:静是学习的前提 :只有内心宁静,才能深入思考、高效吸收知识,避免浮躁浅尝辄止。“学”强调学习时需要保持内心宁静、专注的状态,而非单纯指“学业”或“学问”。故:“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分析正确;
C:“宁静”是指内心专注、精神集中,强调排除杂念的修养状态,是修身治学的必要条件,“险躁”轻薄浮躁,不宁静,是“宁静”的反面。故:“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险躁则不能治性”中的“宁静”和“险躁”是一对反义词,分析正确;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 只能悲哀地困守破败的屋舍,到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告诫儿子,若虚度光阴、荒废志向,终将一事无成,字里行间充满对儿子未来的深切忧虑 ,劝诫儿子珍惜时间、勤学修身,避免晚年落魄悔恨。故:表达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分析有误。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抓关键句关键词,四整合比较,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答案】6.学习先人留下的祖训和直接向长辈学习。
7.示例一:A 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家和”,人们才能积极地投身于自己的事业,各种事业才能兴旺发达起来。
示例二:B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将来才有可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把“天道酬勤”作为家风,有助于提醒家族里的人勤劳、努力。
8.身教;家风
【解析】(1)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提炼。材料中信息的筛选提炼重在读懂内容,细心寻找,稍加整合。步骤:细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略读材料,把握每则材料内容;细读材料,各个击破,逐个审准材料并提取答题关键点。
(2)本题考查谈观点看法。谈观点看法不要脱离文本,要再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再从原文出发联系现实谈看法,需要精心组织语言,完整表达。答题格式一般是:开头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最后强调观点。
(3)本题考查对对联。对联就是对偶,对仗,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反或相承,一般上句的末字是仄声(上声、去声、入声),下联的末尾字是平声(阴平和阳平)贴对联的时候,上联在正对自己的右手边,下联在左手边,不要贴反了。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6.由 材料一内容可知 :通过宗祠对联、厅堂牌匾等载体,把家风以 物质符号 (如文字、建筑)固化传承下来;
由材料二内容学习父亲的做人、做事方式,可知:强调通过 行为模仿学习,实现代际传递。
故答案为: 学习先人留下的祖训和直接向长辈学习。
7.任意选择一条阐述理由即可。比如:我选择“家和万事兴”作为家风横幅。理由有三: 家庭凝聚力 :父母常教导“家和”是幸福的前提,此句能时刻提醒我们珍惜亲情,避免因小事伤和气; 包容性 :它既包含对长辈的孝心(如材料二“学父亲做人”),也涵盖对晚辈的关爱,比单一强调“勤”或“孝”更全面; 实用性 :去年奶奶生病时,全家轮流照顾,正因“家和”才共渡难关。此横幅将激励我们延续这份团结。
我选择“天道酬勤”作为家风横幅,理由如下:父亲白手起家创办工厂,常言“勤能补拙”,此句是对他三十年如一日早出晚归的致敬;今年女儿高三,横幅可激励她相信“付出必有收获”,而非仅依赖天赋;在快节奏社会中,提醒全家抵制浮躁,用踏实劳动赢得长远发展。
我选择“百善孝为先”作为家风横幅,理由如下:祖父晚年卧床三年,父亲每日端汤送药,践行“久病床前有孝子”;如今我们为父母定期体检,正是这种孝心的延续;10岁儿子曾抱怨“奶奶唠叨”,此横幅可作为亲子话题,引导他理解长辈的关爱;在老龄化加剧的今天,家风中的孝道能培养孩子的感恩心,避免“啃老”现象。
故答案为:示例一:A 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家和”,人们才能积极地投身于自己的事业,各种事业才能兴旺发达起来。
示例二:B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将来才有可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把“天道酬勤”作为家风,有助于提醒家族里的人勤劳、努力。
8.由材料二中“学父亲做人可知:体现言行合一;上联“言传”需搭配“身教”,突出长辈示范作用;由材料一“牌匾教化”,下联“承”字接“家风”,直接点题,形成闭环。“言传身教”与“心领神会”,对仗严谨;“训”是仄声,与“风”平声,符合仄起平收规则。
故答案为:身教;家风
【答案】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解析】本题考查古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文言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9.理解性默写,提示语:提出了修身养德的方法是“静”与“俭”,“以”不要写成“已”;“俭”不要写成“脸、检”。
故答案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0.理解性默写,提示语: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淡泊”不要写成“淡薄”;“明志”不要写成“明智”;“致远”不要写成“至远”。
故答案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说明了过度享乐、消极怠慢与冒险草率、急躁不安都不利于修身养性 ,“淫慢”不要写成“寅漫”;“励精”不要写成“砺精”;“险躁”不要写成“险燥”;“治性”不要写成“冶性”。
故答案为: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答案】12.D
13.示例:①诗题都有表示地方的名词。《梅岭三章》写于梅山;《别云间》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②作者与背景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是作者陈毅被敌人军队包围,“虑不得脱”而写下的三首绝命诗;《别云间》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③用词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中用“泉台”“旌旗”分别表示“阴间”“军士”;而《别云间》中用“泉路”“灵旗”来表示。④两者都使用了典故。《梅岭三章》用了“头悬南门”“取义成仁”两个典故;《别云间》使用了“南冠”和“毅魄”这两个典故。⑤体现的人物精神同中有异。《梅岭三章》表现了陈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体现他“刚”的一面;而《别云间》不但表现了夏完淳视死如归的精神,还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永别故乡的悲苦之情,真是亦刚亦柔。⑥两者在写作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现实与理想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2.ABC.正确。
D.《别云间》风格悲壮慷慨,而非清新豪健。从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等诗句中,能深切感受到诗人诀别故乡、面对死亡的悲壮,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
故答案为:D
13.诗题方面:《梅岭三章》明确点明地点在梅山,围绕此地创作;《别云间》的 “云间” 是作者家乡上海松江区古称,是诀别故乡的作品,诗题都与特定地点相关。作者与背景方面:陈毅在被敌人军队包围,生死未卜的绝境下创作《梅岭三章》;夏完淳是明末抗清英雄,被捕后押解离乡前写下《别云间》,两人都处于艰难危险的处境,面临生死考验。用词方面:《梅岭三章》用 “泉台” 代指阴间,“旌旗” 指代军士;《别云间》以 “泉路” 表示死亡之路,“灵旗” 象征战旗,用词在表达特定含义上有相似性。用典方面:《梅岭三章》运用 “头悬南门”“取义成仁” 典故,增强诗歌内涵;《别云间》使用 “南冠”(表示被俘虏)和 “毅魄”(源自屈原《九歌 国殇》,指坚毅的魂魄)典故,丰富了诗歌情感表达。人物精神方面:陈毅在《梅岭三章》中展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坚定革命意志,凸显 “刚” 的一面;夏完淳在《别云间》中既有视死如归的精神,如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又有对故乡的眷恋不舍,如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呈现出亦刚亦柔的特点,两者在精神表达上有相似又有不同之处。写作手法方面:《梅岭三章》现实中面临死亡威胁,却畅想未来 “人间遍种自由花”;《别云间》现实是被捕将赴死,理想是死后魂魄归来仍关注抗清事业,都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升华诗歌主题。
故答案为:示例:①诗题都有表示地方的名词。《梅岭三章》写于梅山;《别云间》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②作者与背景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是作者陈毅被敌人军队包围,“虑不得脱”而写下的三首绝命诗;《别云间》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③用词有相似之处。《梅岭三章》中用“泉台”“旌旗”分别表示“阴间”“军士”;而《别云间》中用“泉路”“灵旗”来表示。④两者都使用了典故。《梅岭三章》用了“头悬南门”“取义成仁”两个典故;《别云间》使用了“南冠”和“毅魄”这两个典故。⑤体现的人物精神同中有异。《梅岭三章》表现了陈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体现他“刚”的一面;而《别云间》不但表现了夏完淳视死如归的精神,还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永别故乡的悲苦之情,真是亦刚亦柔。⑥两者在写作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现实与理想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答案】14.李队长让老钟送烟荷包到裁缝铺或给疯婆子;裁缝铺有变,老钟将烟荷包交给疯婆子;李队长的爱人(疯婆子)找到老钟,接李队长遗骸回去
15.示例:老钟是一位对革命者充满敬意的人,他把李队长的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并三鞠躬;老钟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不仅亲自为游击队传送情报,而且儿子也牺牲在战场;老钟是一位老革命,非常警惕,从容镇定,敏锐细致;老钟是一位十分孝顺的好儿子,他时时刻刻惦记生病的老母亲,并亲自为她熬药。
16.示例: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的方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密集的枪声把老钟从睡梦中惊醒,以及枪响过后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的气氛,既从正面又从侧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渲染出)昨夜双方交火之惨烈,为后面写李队长牺牲做铺垫,也突出了革命者的英勇顽强。
17.示例一:疯婆子第一次出现,她是个什么人?带着疑问往下读。示例二:李队长牺牲前,说过“有敌人,就去找疯,疯……”,这会是同一个人吗?带着疑问往下读。示例三:人物描写生动形象,突出疯婆子“疯”的特点。;示例一:“想接老李回去”与前文相呼应,李队长牺牲的时候,老钟把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示例二:“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这句接头暗号,瞬间激活了老钟的记忆。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4.第 1 空:文章先写老钟发现奄奄一息的李队长,接着详细描述李队长交给老钟绣着荷叶的烟荷包,并告知去裁缝铺的接头暗语,若裁缝铺有敌人就找疯婆子相关事宜,所以此处应概括为 “李队长让老钟送烟荷包到裁缝铺或给疯婆子” 。第 2 空:老钟前往裁缝铺接头,看到裁缝铺有异常情况,疯婆子被从裁缝铺轰出,之后老钟与疯婆子对上暗号,把烟荷包交给了她,故这一空填 “裁缝铺有变,老钟将烟荷包交给疯婆子” 。第 3 空:抗战胜利后,老钟和乡亲们送解放军战士,最后写李队长的爱人找到老钟,用接头暗号表明身份,目的是接李队长遗骸回去,因此此空为 “李队长的爱人 (疯婆子) 找到老钟,接李队长遗骸回去” 。
故答案为:李队长让老钟送烟荷包到裁缝铺或给疯婆子;裁缝铺有变,老钟将烟荷包交给疯婆子;李队长的爱人(疯婆子)找到老钟,接李队长遗骸回去
15.对革命者充满敬意:老钟发现李队长牺牲后,“用短斧砍来许多枝蔓,把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三鞠躬”,这一行为体现出他对革命者的尊重与敬意。真正的革命者:老钟亲自为游击队传送情报,其儿子也牺牲在战场,表明他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是一名真正的革命者。警惕、从容镇定、敏锐细致:去裁缝铺接头时,老钟 “警惕地躲在暗处,仔细观察裁缝铺许久”,面对裁缝铺的变故以及疯婆子的异常举动,他能保持冷静,最终成功完成接头任务,展现出这些特质。孝顺:“晨光给天际抹上一把红晕,哗哗的流水声里,老钟蹲在船尾,给病中的老母亲熬中药”,从这一细节可看出老钟对母亲的关心与孝顺。
故答案为: 示例:老钟是一位对革命者充满敬意的人,他把李队长的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并三鞠躬;老钟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不仅亲自为游击队传送情报,而且儿子也牺牲在战场;老钟是一位老革命,非常警惕,从容镇定,敏锐细致;老钟是一位十分孝顺的好儿子,他时时刻刻惦记生病的老母亲,并亲自为她熬药。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识别环境描写,并结合文本分析其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等方面的作用。文中 “昨天夜半,密集的枪声忽然响起来…… 浓得化不开的夜,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 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密集的枪声把老钟从睡梦中惊醒” 从正面展现了战斗的激烈,“枪响过后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 从侧面烘托出战斗的惨烈,为后文李队长牺牲这一情节做了铺垫,同时也突出了革命者在残酷战斗中英勇顽强的精神。
故答案为: 示例: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的方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密集的枪声把老钟从睡梦中惊醒,以及枪响过后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的气氛,既从正面又从侧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渲染出)昨夜双方交火之惨烈,为后面写李队长牺牲做铺垫,也突出了革命者的英勇顽强。
17.第 1 空:从疑问角度,疯婆子首次出场行为怪异,读者会好奇她的身份,如 “疯婆子第一次出现,她是个什么人?带着疑问往下读” ;从情节关联角度,联系李队长遗言,会猜测她是否就是李队长所说的人,像 “李队长牺牲前,说过‘有敌人,就去找疯,疯……’,这会是同一个人吗?带着疑问往下读” ;从描写手法角度,“拄着根竹竿,端着豁碗,‘笃笃笃’在前面走,边走边对路人说:‘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儿吃的吧。’” 这段描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疯婆子 “疯” 的特点 。第 2 空:从情节呼应角度,“想接老李回去” 与前文老钟掩盖李队长遗体相呼应;从情感与记忆角度,“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这句接头暗号,瞬间唤起老钟的记忆,如 “‘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这句接头暗号,瞬间激活了老钟的记忆” 。
故答案为:
示例一:疯婆子第一次出现,她是个什么人?带着疑问往下读。示例二:李队长牺牲前,说过“有敌人,就去找疯,疯……”,这会是同一个人吗?带着疑问往下读。示例三:人物描写生动形象,突出疯婆子“疯”的特点。
示例一:“想接老李回去”与前文相呼应,李队长牺牲的时候,老钟把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示例二:“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这句接头暗号,瞬间激活了老钟的记忆。
【答案】18.壮观、独特;安详、朴素、宁静
19.“啊”重读,体现“我”终于见到黄河的吃惊、不可置信与惊喜;“梦寐中的景致”重读,读出“我”终于看到黄河景致时的满足和对黄河的热爱。;“想象自己”后面停顿,给听众以想象空间;“温暖”和“倾听”间连接,将“我”感受黄河的温暖,倾听黄河轻柔的细语的美好景象一并展现出来,以凸显“我”对黄河母亲的深情。
20.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比作母亲,写它哺育炎黄子孙,突出了黄河的伟大和中华儿女(“我”)对黄河母亲的深情。
② “熟悉”是因为“我”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就知道了黄河,老师也曾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后来“我”总是想象着黄河的样子,黄河是“我”梦中的神往之地;“遥远”是因为“我”从小没见过黄河,后来离开祖国,一直未能亲眼见黄河。
③这些水车源自古人的智慧,灌溉了农田,养育了子孙,水车及黄河对人民的贡献与养育之恩,值得深思;同时水车与黄河哺育人类,启迪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1.黄河是“我”梦中的神往之地,黄河本身及与之相关的故事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智慧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因此“我”想要“好好看看”。标题采用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更好地抒发了“我”对黄河的热爱、赞颂与依恋之情,体现了“我”的家国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以诗歌表达的情感为基础,可从轻重、停顿、连接、语调、缓急等方面进行朗读设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鉴赏。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描写等,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标题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有多个角度。从字面含义可初步理解标题直观意思,深层含义需关联文章主旨情感;从修辞手法看,增强表现力;结构上,有些标题是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情感表达方面,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
18.第①空,结合第②段“在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后来,我总是以文人的童心,想象着黄河的壮观与独特,想象着她咆哮、搏击,如万马奔腾”,作者想象中的黄河:壮观、独特;
第②空,结合第⑦段“现在,我站在兰州滨河中路黄河南岸,夜幕即将降临。趁着夕阳未落,黄河,让我好好地看看你”,第⑧段“你安详如雕塑中的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如今,当周遭的世界变得流光溢彩,你仍然是那么朴素,保持着你的端庄与宁静”可知,作者看见的黄河:安详、朴素、宁静。
故答案为:①壮观、独特;②安详、朴素、宁静。
19.结合(1)句“‘啊,黄河!……’我吃惊地重复着,忙叫友人停下车,让我看看黄河——这是我梦寐中的景致啊!”分析,句子写出了“我”叫友人停车,让“我”看看梦寐以求的黄河。朗读时可重读“啊!黄河”,重读这句“我”说的话,读出“我”不经意遇见黄河的惊喜之情;朗读时还可重读“吃惊”“忙叫”,通过重读强调这两个动作,表现出“我”遇见黄河的惊喜之情;朗读时还可重读句中的两个“黄河”,表现出“我”对黄河的热爱,以及不经意看见黄河的惊喜之情;朗读时还可重读“梦寐中的景致”,以此强调“我”圆梦看到渴望已久的黄河景致的感叹与满足的情感。
结合(2)句“我凝视着你,想象自己依偎在你臂膀之上,感受着你的温暖,倾听那轻柔的细语……”分析,句中作者使用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黄河的距离,表达了中华儿女(我)对黄河母亲的深情。朗读时,我们可在“我”后停顿,突出“我”凝视黄河的动作,从而引出后面的想象,还可在“想象自己”后面停顿,表达出“我”对黄河的深情;在“依偎”“感受”“倾听”处连接不断,以此展现“我”的想象——“我”感受黄河的温暖,倾听黄河轻柔的细语的美好景象一并展现出来,以强烈体现“我”对黄河母亲的深情。
故答案为:(1)“啊”重读,体现“我”终于见到黄河的吃惊、不可置信与惊喜;“梦寐中的景致”重读,读出“我”终于看到黄河景致时的满足和对黄河的热爱。
(2)“想象自己”后面停顿,给听众以想象空间;“温暖”和“倾听”间连接,将“我”感受黄河的温暖,倾听黄河轻柔的细语的美好景象一并展现出来,以凸显“我”对黄河母亲的深情。
20.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比作雕塑中的母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黄河平静、安详的状态,如同母亲一般给人以温暖、可靠的感觉。“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则进一步把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滋养比作母亲对子女的哺育,赋予黄河以母性的光辉,深刻地表达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重要地位及伟大的贡献,它孕育了华夏文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体现出中华儿女对黄河深深的感恩与热爱之情,让读者更能体会到黄河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结合第⑥段“我从小生长在东海岸旁的海滨古屋里”,第②段“在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后来,我总是以文人的童心,想象着黄河的壮观与独特,想象着她咆哮、搏击,如万马奔腾”,第③段“记得从前,老师曾以一种低沉忧郁的语气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可知,“我”从小生长在黄河边,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老师也曾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等,因此“熟悉”;结合第⑥段“后来,我离开了那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直未能亲见黄河成了我心中的一桩憾事”可知,“我”后来离开了祖国、离开了黄河,一直未能亲见黄河,并且“成了我心中的一桩憾事”,因此,觉得“遥远”。
③结合第⑩段“友人说,四十多年前,有252轮水车林立在兰州黄河的两岸。那是何等壮观、独特的景观!水车源自人类的智慧,像一件艺术品,又灌溉了农田,养育了子孙。它们咿咿呀呀,日夜欢唱着,歌唱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歌唱着人们辛劳而又快乐的生活。今天的水车固然是滨河中路带状公园里的点缀品,但它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深思与启迪”可知,句中的“深思与启迪”是指这些水车源自古人的智慧,既灌溉了农田,又养育了子孙,写出了水车及黄河对人民的贡献与养育之恩,值得深思;水车与黄河哺育人类,歌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歌唱人们辛劳而又快乐的生活,启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故答案为: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比作母亲,写它哺育炎黄子孙,突出了黄河的伟大和中华儿女(“我”)对黄河母亲的深情。
②“熟悉”是因为“我”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就知道了黄河,老师也曾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后来“我”总是想象着黄河的样子,黄河是“我”梦中的神往之地;“遥远”是因为“我”从小没见过黄河,后来离开祖国,一直未能亲眼见黄河。
③这些水车源自古人的智慧,灌溉了农田,养育了子孙,水车及黄河对人民的贡献与养育之恩,值得深思;同时水车与黄河哺育人类,启迪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1.结合第⑤段“黄河啊,正因你有那么久远而沧桑的历史,所以成为我梦中的神往之地”,第⑥段“后来,我离开了那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直未能亲见黄河成了我心中的一桩憾事”,第 段“黄河,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在我的心头”可知,黄河因有那么久远而沧桑的历史而成为“我”的“神往之地”,后来离开祖国未能亲眼看见黄河,但“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在我的心头”,因此,“我”想“好好看看你”,寄寓着“我”浓浓的家国情怀。
结合第②段“在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后来,我总是以文人的童心,想象着黄河的壮观与独特,想象着她咆哮、搏击,如万马奔腾”,第④段“人们没有怨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而是在黄河的水患中看到了禹的力量、禹的精神。后人冠之为‘大禹’,因为禹是一个大写的人,写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史书上,也印记在后人的脑际里”,第⑧段“你安详如雕塑中的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可知,黄河有着壮观与独特的景致,咆哮、搏击,有如万马奔腾的气势,让“我”想好好看看黄河;因为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民族一代代子孙,同时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因此,“我”想“好好看看你”;
标题中“你”,是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加亲切感,能更直接抒发作者对黄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黄河是“我”梦中的神往之地,黄河本身及与之相关的故事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智慧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因此“我”想要“好好看看”。标题采用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更好地抒发了“我”对黄河的热爱、赞颂与依恋之情,体现了“我”的家国情怀。
22.【答案】不虚此行 期末考试刚刚考完一天,我还没有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缓过神来,就被爸爸妈妈拉着出发去机场——我们的暑期泰国游开始了!
经过了千回百转的折腾,我们抵达泰国曼谷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凌晨四点,入住酒店后稍作休息就要开始第一天的行程。幸运的是,导游替我们着想,给我们安排了比较轻松的项目。泰国的第一站是大皇宫,这是泰国规模最大、最富有泰国特色、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古建筑群,历经不知多少朝代的国王不断修建完善,形成了如今气势恢宏、金璧辉煌的皇家园林。在泰国,大皇宫被称为泰国的“故宫”。 为了表示对泰国皇家和宗教信仰的尊敬,我们参观时不但要衣着整齐而且必须脱下鞋子进入宫殿。感受了大皇宫浓郁的皇家氛围,我们还参观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玉佛寺,亲眼看到了玉佛尊容。
但是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在芭堤雅玩的高空快艇降落伞。这是我第一次玩这么刺激的极限运动项目,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后来听导游说,小孩升空有教练陪伴,我的内心才安定下来。但没想到的是,工作人员把我从队伍里叫出来,给我绑好安全绳,我按照他们的吩咐快速往前奔跑,人突然腾空了。在快艇的牵引下,降落伞越升越高,我仿佛变成了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在空中摆着各种姿势,心里别提多美了。正当我乐在其中的时候,伞突然快速降落到海面,我整个人在水里划了一小段后又升空了,我紧张得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等我回到地面,爸爸才告诉我,他原来想跟工作人员交涉要给我安排一个好点的教练,但是由于语言不通,就变成我一个人提前升空了。
除了刺激的快艇降落伞,还有风味独特的美食、充满热带特色的风景和淳朴的风土人情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周的行程下来,我跟同行的其他团友交上了朋友,跟导游混得像一家人似的。这次泰国之行,让我玩得刺激、吃得开心,也让我体验到了泰国人民的热情和友谊,真是不虚此行。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第一,审题。不虚此行,强调你的这次出行很棒,让你有很大的收获,没有白白浪费时间精力出来一趟。写作时要围绕这点,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写。
第二,立意。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故宫一游,见证我国文化的发展演变,不虚此行。科技博物馆一游,见证了我国实力的发展,不虚此行。
第三,选材。我们可以写自己这次去了博物馆,在参观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历史文物,在讲解的声音中了解了这些文物背后的意义,让我深有体会,觉得不虚此行
第四,结构。写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博物馆一游,见证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演变,不虚此行。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吃透题目的精髓,把握住中心词,明确修饰限制词。立意通常来讲可以分为几大主题,比如读书(读书对我的影响)、情感(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对我的影响)、成长(什么激励了我努力成长),围绕立意选择合适的素材,最好是自身经历过的或者是熟知的材料。不要临时去编,平时要准备好几类常用的素材,到写作文时好套用。可以是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手法。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初中以记叙文为主,注意要写好情节,写人一定要有描写,不要凑字数;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字数要求在600~650即可。
【答案】23.bèng;;jué;;径
24.A
25.西游记;红孩儿;红孩儿掳走了唐僧, 要吃唐僧肉
26.①最终, 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了, 留在身边做善财童子。 ②红孩儿失去自由, 其父母牛魔王与铁扇公主大为恼火, 在唐僧师徒路过火焰山借芭蕉扇时百般刁难。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和准确读音。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或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
(2)本题考查对短语类型的分析辨认。短语是由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上能够搭配的语言单位组合起来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又叫词组。按其结构,可以分为: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主谓短语、方位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复指短语、固定短语.辨别短语首先要识别短语中的词性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这些关系将短语归类:词与词之间有并列关系的是并列短语;前面的词修饰、限制后面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的是偏正短语;前面的动词支配或关涉后面的词的是动宾短语;后面的词补充说明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的是补充短语;后面的词陈述前面的词,前后有被陈述和陈述关系的是主谓短语;名词或动词后面带上方位名词的是方位短语;有介词和名词或代词等结合构成的是介宾短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或代词等带上结构助词“的”构成的是“的”字短语;两个或几个词同指一个对象的是复指短语;结构固定的专名或成语是固定短语。
(3)本题考查对名著作家作品、情节和人物的识记。阅读名著时,不能只孤立地阅读某一个故事或情节人物,要将名著中的人物纵向、横向比较,要“瞻前顾后”,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本题考查对经典情节的内容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23.第1空,迸应读作:bèng,不能读成:bìng;第2空,诀应读作: jué;第3空,路 jìng 应写作:路径,不能写成:路经。
故答案为: bèng; jué;径
24.“念个咒语”是动宾短语,A:捏着拳头,动宾短语;
B:捶了两拳是补充短语;
C:烟火弥漫是主谓短语;
D:浓烟迸出是主谓短语。
故答案为:A
25.由文段里的人物有八戒、行者,可知是魔幻小说《西游记》,由文中的“ 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一辆小车儿上 ”“ 那妖魔捶了两拳, 念个咒语, 口里喷出火来, 鼻子里浓烟迸出, 闸闸眼, 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 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 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 把一座火云洞, 被那烟火迷漫, 真个是熯天炽地 ”可知这个妖精是红孩儿,他掳走了唐僧,想吃唐僧肉。
故答案为:《西游记》;红孩儿; 红孩儿掳走了唐僧, 要吃唐僧肉
26.红孩儿是 牛魔王和 铁扇公主的儿子,他占据 火焰山,以 三昧真火为武器,为非作歹。唐僧师徒在经过火焰山时,红孩儿用 苦肉计骗取了唐僧的信任,将唐僧掳走。 孙悟空为了救出唐僧,与红孩儿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终,孙悟空请来 观音菩萨帮忙,观音菩萨用佛法收服了红孩儿,红孩儿最终皈依佛门,成为 善财童子。红孩儿失去自由, 其父母牛魔王与铁扇公主大为恼火, 在唐僧师徒路过火焰山借芭蕉扇时百般刁难。
故答案为: ①最终, 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了, 留在身边做善财童子。 ②红孩儿失去自由, 其父母牛魔王与铁扇公主大为恼火, 在唐僧师徒路过火焰山借芭蕉扇时百般刁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