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案
一、学习目标及课标要求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准确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清晰把握其包含的两个方面内容;明确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熟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及各自的基本形态。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有效提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具备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能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课标要求
1.全面透彻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精准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能够紧密结合生活实例,深入分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切实体会哲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理解哲学学科的关键切入点,只有明确这一问题,才能进一步深入探讨哲学的其他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其包含的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以及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划分不同哲学派别和观点的重要依据,对哲学的发展和研究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及基本形态:清楚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根本分歧,以及它们各自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多种基本形态,有助于准确把握不同哲学思想的本质特征,正确认识哲学发展的脉络。
(二)难点
1.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该问题涉及到哲学的本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等深层次内容,较为抽象,需要从多个角度,如生活实践、哲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2.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形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各种形态在观点表述上较为复杂,且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容易让学生混淆。需要对每种形态的具体观点、代表人物及思想进行详细解读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准确区分。
3.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对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如何将抽象的哲学基本问题理论与丰富多样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哲学并非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而是能够切实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这需要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体会。
三、学习疑点、易错易混点、高考考点
(一)学习疑点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的区别:学生容易将这两个问题混淆,实际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以及是否具有同一性两个方面;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
2.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形态的深入理解:对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发展及自身的机械性等局限、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在对意识本原的不同理解等方面,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不深入、不准确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探究和辨析。
3.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学生可能难以直观地感受到哲学基本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例如在制定学习计划与面对学习实际情况、规划未来职业与考虑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如何具体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挖掘。
(二)易错易混点
1.认为唯物主义就是重视物质利益,唯心主义就是追求精神满足: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仅仅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与是否重视物质利益或追求精神满足并无直接关联。唯物主义者同样重视精神追求,唯心主义者也需要物质生活的保障。
2.混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依据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回答来划分的,这是两组不同的划分标准,不能相互混淆。
3.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把握不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朴素性和直观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把自然科学中的原子等物质结构视为世界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学生容易忽略它们各自的独特特点,将二者的特点混淆。
(三)高考考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这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常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内涵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并能够运用其分析具体的哲学观点或现实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及基本形态:高考常考查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理解,以及对它们不同基本形态的特点和代表人物观点的掌握,通过对比不同哲学派别的观点来考查学生的辨别能力。
3.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近年来,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哲学基本问题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如何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等内容,也成为重要的考点。
四、问题导学及自主预习单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时,该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及基本形态分别是什么: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五、合作探究及质疑
议学情境一: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思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如 ChatGPT 等智能聊天机器人能够与人进行较为自然的对话,完成各种任务。人们开始思考,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意识?它能否真正理解人类的思维和情感?从哲学角度看,这涉及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议学问题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何新的挑战和启示?
我们如何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判断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意识?
议学提示
思考人工智能所依赖的物质基础(硬件和算法等)与它所表现出的类似思维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依据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以及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知识来分析。
议学总结
人工智能是基于物质基础(计算机硬件、算法等)运行的,它没有真正的意识。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的 “智能” 是人类赋予的,其物质基础决定了它的功能,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看,人工智能虽然能模拟人类部分思维活动,但它无法真正理解和体验思维与情感,不具备对自身及世界的主观认知,说明人类思维的独特性和人工智能的局限性,进一步论证了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在新科技背景下的重要性。
议学情境二:全球气候变化应对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严峻问题,各国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来应对,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等。在制定政策过程中,需要考虑科学研究得出的气候变化数据和趋势(如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海平面上升速度等),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人们的生活需求等。
议学问题
各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过程中,如何体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分析,怎样制定出更合理有效的应对政策?
议学提示
思考政策制定(思维层面)与气候变化现实及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存在层面)的联系。
从思维要符合存在,正确认识存在等方面思考。
议学总结
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时,政策属于思维范畴,气候变化的现实和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属于存在范畴。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准确把握气候变化的实际数据和社会经济现状为基础,这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同时,政策要能够有效指导应对行动,改善气候状况,说明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就需要正确认识气候变化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使思维正确反映存在,并且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合理规划政策措施以适应和改变存在。
议学情境三:中医药发展的争论
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对于中医药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一些人认为这些理论缺乏现代科学依据,是主观臆想的产物,不应该作为中医药发展的基础;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医药在长期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其理论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规律的独特认识,具有科学性。
议学问题
中医药发展争论中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基本问题分歧?
如何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看待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和发展前景?
议学提示
分析争论双方对于中医药理论(思维)与实践疗效、人体生理病理实际(存在)关系的不同观点。
从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以及不同哲学观点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方面思考。
议学总结
争论中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分歧。认为中医药理论缺乏科学依据的一方,实际上是质疑思维(中医药理论)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人体生理病理等实际);而认可中医药理论的一方,则肯定了思维对存在的正确反映。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看,中医药理论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规律的认识,虽然与现代科学理论表达方式不同,但它在实践中取得了疗效,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反映了存在,具有科学性。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中医药理论可以进一步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更好地发展,体现了思维和存在相互作用,推动对中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化。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观点,展示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同时提出质疑,如对于人工智能未来是否可能真正产生意识的进一步探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在不同国家实施的差异及哲学原因,中医药理论如何更好地与现代科学融合等问题,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六、主干知识梳理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特别提醒】
①“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⑵内容:
①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也可表述为: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⑶历史上不同的理论表达: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⑶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特别提醒】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②不能认为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要一律提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笼统地说唯物主义就都是正确的、科学的。
不能认为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要全盘否定。唯心主义在认识领域强调反思的作用,对认识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
③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④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⑸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①哲学上“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
②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元论是不可能的,二元论的实质偏向于唯心主义)
【特别提醒】
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而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③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七、当堂检测
(一)易错易混
1.“存在即被感知” 是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错误。
解析:“存在即被感知” 把人的主观感知作为存在的依据,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人的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而非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都正确,唯心主义都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存在局限性;唯心主义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某些探讨等。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答案:错误。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二者不能等同。
4.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答案:错误。
解析: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依据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并非哲学的基本派别。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答案:错误。
解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等;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6.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
答案:正确。
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作世界本原,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对意识(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不同理解。
(二)典例剖析
1.幸福指数成为人们口头热议的一个话题。但幸福感是一个主观指标,受很多客观因素制约,由此,人们在追求幸福时必须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这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说,就是要处理好 ( )
①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③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解】首先明确题目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接下来结合题目分析选项:题目中 “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对应哲学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主观)与存在(客观)、意识(主观)与物质(客观)的关系,即②③正确。①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并非哲学基本问题范畴;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关于学科间的联系,也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所以答案选 C。
2.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
A.“沧海桑田”与“断章取义”
B.“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
C.“形谢神灭”与“理生万物”
D.“削足适履”与“指鹿为马”
【详解】A: “沧海桑田”体现的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属于辩证法的观点;“断章取义”是形而上学的观点,A与题意不符。B:“量力而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B与题意不符。 D:“削足适履”和“指鹿为马”都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D与题意不符。
3. (2024,甘肃,T8)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明确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他把唯物主义比作“牢固坚实的橡树”,把唯心主义比作“脆弱的芦苇”。下列选项中,前后两端分别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是( )
①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存在即是被感知
②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
③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④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解】①;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这强调存在决定思维,属于唯物主义;存在即是被感知,这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①符合题意。②: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都是唯心主义,②不符合题意。③: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的意思指天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地有一定的运行法则,属于唯物主义;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属于唯心主义,③符合题意。④: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④不符合题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