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节选)》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直面苦旅,重启人生
——列夫 托尔斯泰《复活》
学习目标
1.概况全文的情节,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的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探究本文主旨。
4.“直面苦旅”,把握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人生遭遇。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了解作者
小说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玩弄后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小说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从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唤醒内心的美德,并且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男女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和批判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复活》内容介绍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前情回顾
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第二部分
走近文本
2.解释词语
嫣然一笑:
夺眶而出:
衣衫褴褛:
步履轻盈:
衣冠楚楚:
截然不同:
饱经风霜:
鄙夷不屑:
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指衣服破旧,其布料破烂不堪。
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很快。
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
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意思是指轻视,看不起。
一、直面苦旅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写的是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的经过。
2.如果将节选部分划分为三部分,该如何划分?
人物 事件 层次 情节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写聂赫留
朵夫到监
狱探望玛
丝洛娃的
经过。
一、(1——15)玛丝洛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己的聂赫留朵。
二、(16——70)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交流,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想唤醒她的本性。
三、(71——78)聂赫留朵夫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
探监时
相认中
想赎罪
3.在探监、相认、赎罪三个环节中,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态度和表现是怎样的?
聂赫留朵夫
探望
探监
询问孩子
激动
请求宽恕
坚定念头
相认
赎罪
帮助觉醒
玛丝洛娃
媚笑
痛苦
简短对答
忘记过去
伸手要钱
拒绝相信
第三部分
研读文本
找出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特征的。
小组合作探究
聂赫留朵夫:
①第4、5段: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③第21段: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直达,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②第12段: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动作、神态描写。他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
④第59段“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第60段-62段: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⑤第67段:心理描写。
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⑥第70段:语言、心理描写。
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玛斯洛娃:
(1)文中多次写到玛斯洛娃的“媚笑”:
①第2段: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
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
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
②第43段: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这笑是做妓女的习惯表情,也表达了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
③第53段:神态描写。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2)“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语言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话,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妖媚地笑着向她要了十个卢布。
(3)“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语言、神态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4)“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
语言、动作描写。表明了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5)肖像描写
第27段: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第59段:肖像描写。
通过对玛丝洛娃外貌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她历经苦难后的沧桑与坚韧,同时也暗示了她内心深处尚未完全泯灭的善良与希望。这一描写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还为后文她精神的“复活”埋下了伏笔,体现了托尔斯泰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复苏的期待。
男生组:聂赫留朵夫
女生组:玛丝洛娃
学生成果展示
一、分析聂赫留朵夫形象。
1.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
当看到她索要钱而变得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
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
人物形象分析
一、分析聂赫留朵夫形象。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
①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
②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
③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对玛丝洛娃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人物形象分析
二、分析玛丝洛娃形象。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人物形象分析
第四部分
思考探究
1.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明确 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问题探究
2.本文题目叫《复活》,选文部分,你觉得谁复活了呢?
(1)“复活”的是聂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①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②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③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2)“复活”的是玛丝洛娃,是她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
①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②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③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3)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
3.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分别是什么?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美好的人性理想。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问题探究
课堂总结
直面苦旅,重启人生。人生的苦难并非终点,而是重启的契机。唯有直面苦旅,在忏悔中觉醒,在挣扎中抉择,才能打破命运的枷锁,真正走向精神的“复活”。
素材积累—列夫·托尔斯泰名言
1.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2.随便什么都比虚伪和欺骗好。
3.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消极无为就越有害。
4.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5.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