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艺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节《江河水》《十面埋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湘艺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节《江河水》《十面埋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江河水》《十面埋伏》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学生能够聆听和欣赏《江河水》和《十面埋伏》,感受中国传统器乐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2.艺术表现:通过对乐曲的分析和欣赏,学生能够理解音乐速度、力度等要素对音乐情绪的影响,并尝试用恰当的情绪演奏或表现乐曲。
3.文化理解:了解《江河水》和《十面埋伏》的背景故事、乐曲结构以及琵琶文曲与武曲的区别,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江河水》和《十面埋伏》的音乐内涵和情感表达。
掌握两首乐曲的音乐特点和演奏风格。
区分琵琶文曲与武曲的特点,并能通过欣赏代表曲目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要素的变化对音乐情绪的影响,并能进行准确的表达。
体会两首乐曲所展现的不同历史场景和情感氛围,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乐曲的背景知识、曲中故事、乐曲结构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乐曲。
2.欣赏法:让学生聆听乐曲,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音乐的特点、情感表达等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1.实践探究法:通过让学生思考音乐速度、力度等要素的变化对音乐情绪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设计流程生成的教案逐字稿: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器乐篇。首先,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个视频,介绍二胡这种乐器。(播放视频)
生:(观看视频)
师:通过这个视频,我们对二胡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欣赏两首与二胡和琵琶相关的乐曲,感受中国传统器乐的魅力。
二、新授
曲目一:《江河水》
1. 介绍《江河水》背景
师:《江河水》最初是辽宁南部的一首民间乐曲,名为《江儿水》,在元、明时期就已出现,后被移植在昆曲、京剧中。上世纪 50 年代,朱广庆、王石路等人将其改编成双管独奏曲,名字改成了《江河水》。1962 年,湖北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黄海怀将其改编成二胡曲。1963 年,他的学生吴素华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演奏了此曲,一举成名。
2. 介绍《江河水》曲中故事
师:传说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被万恶的官府抓去服劳役,却遭到百般折磨和虐待,不幸死于外乡。妻子闻讯后来到曾经送别丈夫的江边,面对滔滔江水,回忆往事,嚎啕痛哭,倾诉了心中无比悲愤的感情。
3. 聆听全曲
师:现在,请大家聆听全曲,思考这首乐曲反映了什么样的内容?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奏?
(播放全曲)
生:(聆听乐曲)
师:谁能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首乐曲反映了一个弱女子望着逝去的江河水无助而凄惨的哭泣,应该用悲痛、倾诉地——若有所思地——悲愤地的情绪演奏。
师:回答得非常好。
4. 乐曲结构分析
师:除引子之外,乐曲共分为三个部分。
5. 分段赏析
(1)欣赏主题一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主题一,思考音乐有什么特点?
(播放主题一)
生:(聆听并思考)
师:谁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音乐的速度很慢,旋律很悲伤,让人感觉很凄凉。
师:说得很好。这首音乐由慢板的四个乐句“起、承、转、合”构成。四个乐句层层深入,不断掀起撕人心肺的情感波澜。第一乐句为“起”句,速度徐缓,色彩暗淡,情绪低沉。管子的音色加上旋律前促后扬、音调下行,使曲调近似呜咽和哭泣,凄凉而悲切。特别是在第三小节跳进后转入低音区,使悲愤的情绪难以抑制。第二乐句为“承”句,旋律连续两次向上到达最高音,表现出无比悲愤的情绪。第三乐句为“转”句,节奏顿挫,断后即连,曲调委婉,中间连续出现相同旋律,像是戏剧中“垛板”一字一音,表现悲痛欲绝、泣不成声、独自叹息等情感。第四乐句为“合”句,是第一乐句“起”句的旋律变化重复。
(2)欣赏主题二
师:接下来,我们欣赏主题二,思考音乐有什么特点?
(播放主题二)
生:(聆听并思考)
师:谁能来说说?
生:我觉得这段音乐力度较弱,音调平稳,好像人们在思索什么。
师:非常准确。这段音乐虽然色调较前段明亮,但仍是一种欲哭无泪、悲伤凄凉的感情。
6. 实践探究
师:现在,我们来思考音乐速度、力度等要素的变化对音乐情绪的影响。大家可以从欢喜/忧愁、情绪表达深浅程度、音乐内容改变等方面来思考。
生:(思考并讨论)
师:谁能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音乐速度快的时候,会让人感觉比较欢快;速度慢的时候,会让人感觉比较悲伤。力度强的时候,情绪会比较激烈;力度弱的时候,情绪会比较柔和。
师:说得很好。音乐的速度、力度等要素的变化确实会对音乐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
曲目二《十面埋伏》
1. 介绍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另一首乐曲《十面埋伏》,这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琵琶谱》。乐曲整体可分为三部分,由十三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分别是: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和得胜回营。该曲以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垓下之战的史实为内容,用标题音乐的形式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虽为史实,却也不乏丰富的感彩 。
2. 分别聆听“列营”“吹打”“埋伏”等三个标题音乐片段,感受乐曲情绪。
师:首先,我们来聆听“列营”这个片段,感受一下乐曲的情绪。
(播放“列营”)
生:(聆听并感受)
师:谁能来说说这段音乐给你的感觉?
生:我觉得这段音乐节奏比较自由,渲染了一种战争的气氛,让人感觉很紧张。
师:说得很好。该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的汉军阵容。共包括五个小段。“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渲染了战争气氛。接下来,我们聆听“吹打”这个片段。
(播放“吹打”)
生:(聆听并感受)
师: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呢?
生:我觉得这段音乐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像是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场面,刻画了汉军浩浩荡荡的形象。
师:非常准确。吹打”是全曲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模拟出古代吹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这段音乐像是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前进的形象。最后,我们来聆听“埋伏”这个片段。
(播放“埋伏”)
生:(聆听并感受)
师: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这段音乐很紧张、恐怖,有一种伏兵四起的感觉。
师:大家的感受都很准确。“埋伏”中的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和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逼近楚军的阴森感。
3. 完整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师:现在,我们来完整欣赏这首琵琶独奏曲,感受一下它所描绘的激烈战争场面。
(播放全曲)
生:(聆听全曲)
4. 介绍琵琶文曲与武曲
师:在这里,我们还要了解一下琵琶文曲与武曲的区别。琵琶文曲着重左手技巧的表达,格调细腻、轻巧、幽雅抒情,它以抒情为主,富有概括性和倾诉性。往往以简朴动人的旋律或优美清新的音调,表达出令人向往的意境。代表曲目有《夕阳萧鼓》《昭君出塞》《汉宫秋月》等。琵琶武曲着重右手的演奏技巧和力量,格调雄壮慷慨、气魄宏大。乐曲以叙事为主,富有写实性和叙事性,往往根据内容情节发展连续叙述,结构庞大,有声有色,绘形绘影,段落分明。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汉将军令》等。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江河水》和《十面埋伏》这两首乐曲,了解了它们的背景、曲中故事、乐曲结构和音乐特点。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更加喜爱中国传统器乐,感受其中的文化魅力。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